佛弟子文庫

出家人的袈裟為何如此殊勝

2020/09/08  大字體  護眼色

出家人的袈裟為何如此殊勝

時值酷暑,不少居士來到寺院禮佛,稍一走動就會滿頭大汗,拾級登山便又叫苦不迭。可是當看到參加早晚課的出家師父時,又會覺得萬分慚愧,因為師父們上殿時沒有短袖短褲,沒有汗衫背心,哪怕三伏天裡也全是這種大領方袍,裡裡外外至少三層衣服,將自己裹得嚴嚴實實,顯得莊嚴肅穆,令人一見便生虔敬之心。那麼這些服飾都叫什麼呢?又有著怎樣的由來呢?

一、袈裟的名義

在所有僧人服飾中,最為世人所熟知的大約就是袈裟了。哪怕並不知道究竟什麼是袈裟的人,也可以通過影視作品或文學小說了解到出家人是穿袈裟的。

事實上,袈裟是梵語,到了晉朝葛洪譔寫《字苑》,才把它改寫成漢字「袈裟」。袈裟翻譯為中文是不正色、染色之義,因此袈裟稱為壞色衣,意思是不能用青、黃、赤、白、藍等正色來製衣。又因為袈裟必須用很多的小布塊組合在一起,然後縫合起來,所以也把它叫做雜碎衣或割截衣。同時,據說袈裟是由阿難尊者奉佛指點,模擬水田的阡陌形狀縫製而成。世田種糧以養形命,法衣之田長養法身慧命,堪為世間福田,所以又叫做福田衣。

二、佛教三衣的由來

依照佛典,僧侶最初只穿一件糞掃衣,即從垃圾堆或墳墓地上撿來的破舊衣服再縫好來穿。這樣是為了表示一者可以惜福,二者驅除自已的貪愛之心,有益於增長道心。後來僧侶逐漸增加,佛制允許僧人接受在家居士的供養,包括衣物等,於是也就規定了佛教的服裝有三衣:

安陀會:五條衣,俗稱五衣,在佛陀時代是比丘貼身而穿的內衣;也有說是灑掃作務時用的,所以它也叫做作務衣。

郁多羅僧:七條衣,俗稱七衣,是比丘聽經聞法、誦經禮懺,或大眾集會時用的,所以它也叫做入眾衣。

僧伽黎:九條到二十五(單數)條衣,俗稱祖衣,是僧人的正裝衣,又稱為莊嚴衣,是僧人的禮服,在講經、說法、見尊長、國王召見或列隊上街托缽乞食的時候必須穿的。

這就是佛教最早正式規定與一般世俗服裝不同的佛教僧侶服裝。

三、漢傳佛教袈裟的演變

印度是熱帶地區,只穿一件衣服就可以。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由於氣候比印度寒冷,風俗習慣也大有不同。因此,佛教僧侶的服裝也有很大的改變,數量和種類也有所增加。

在佛教初傳的漢代,僧人是依師出家,從師改姓,也仍然穿俗家的服裝,而非袈裟。後來東晉道安法師製定《僧伽規範》,規定出家人一律以釋迦為姓,並且要求僧人在佛事活動、講經說法等法會時一律穿著袈裟。再加上後來南北朝曇無德等翻譯律典之後,僧人依戒為師,一切所行以戒律為準則。

這樣一來中國的僧人不僅有三衣,還有當時漢朝一般人所穿的服裝作為內衣,即今天僧人平常穿的大褂和海青等,與一般俗人只是顏色不同。俗家人可以用正色,而僧人只能用壞色,故稱僧服為緇衣(緇即黑色),後世以緇衣代指出家人即根源於此。

唐宋時期,由於朝廷多次賜予高僧大德紫衣、緋衣等,袈裟顏色也逐漸多樣化。元代僧人的服裝改變為黃色為主,如元代文士歐陽玄吟道:「比丘原是黑衣郎,當代深仁始賜黃」。到了明代,對僧人的服裝顏色又作了更加細緻的規定,明《禮部志稿》云:「洪武十四年,令凡僧道服色,禪僧茶褐常服、青條、玉色袈裟。講僧玉色常服、綠條、淺色袈裟。教僧皂色常服,黑條、淺紅袈裟。」由此可見,明代僧人的服裝可分為禪(禪宗)、講(天台、賢首、法相)、教(從事祈福消災喪儀佛事)三種差別。

四、當代漢傳佛教袈裟穿著情況

現在僧人的內衣與俗人沒有什麼區別,外面的長袍保持了漢代的形式,中褂和小褂是由長褂改變而來,為了勞作時的方便而已,唯有袈裟是代表佛教的象徵。但現在僧人所著的袈裟也有別於印度佛陀時代的固有形式,而是中國化了的。

漢傳佛教一般寺院清眾都穿茶褐色袈裟,受具足戒的比丘才有資格穿七條衣。在放焰口和參加水陸法會時穿九條衣,所以九條衣也稱懺衣。二十五條的大紅色袈裟,稱為祖衣,在寺院裡的早晚功課上,一般只有住持才有資格穿著;在重要佛事活動和法會上,主法的僧人一般也是要穿祖衣的。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一種叫做縵衣的法衣,是用大塊整幅布料製成,它是給出家還未受戒的沙彌(尼),和受過在家戒的男女居士們穿著的。就居士來說,因為他們沒有受過出家大戒,不堪為世福田,所以他們著用的縵衣,不能裁縫田相。而沙彌因為尚未諳熟割截製衣法,所以也且著縵衣。

五、袈裟的功德與供衣的福報

袈裟乃佛教之標誌,為智者所披著,它的功德善利非比尋常。據《悲華經》說,佛於寶藏佛前發願,成佛時袈裟有五種功德:

一者、入我法中,犯重邪見等,於一念中敬心尊重,必於三乘受記。

二者、天龍人鬼若能敬此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

三者、若有鬼神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飲食充足。

四者、若眾生共相違背,念袈裟力,尋生悲心。

五者、若持此(袈裟)少分恭敬尊重,常得勝他。

另據《地藏十輪經》說:有一犯人被判綁縛棄置曠野之間,頭頂袈裟指許,得免鬼魅之難。又經中曾記載:有一獼猴趁僧人不在,戲著袈裟,歡喜跳躍,失足墮谷,命終得生天上。

正因為袈裟有如此殊勝功德,能以袈裟供佛及僧的福報也不可思議。

佛世時波羅奈國的梵摩達王有一個女兒,名為伽屍孫陀利,端正莊嚴,且出生時身上就有一件袈裟。隨著年齡的增長,孫陀利身上的衣也跟著變大。一天,她到鹿野宛遊戲,看見佛陀的相好光明,心裡非常的喜悅,於是走上前去頂禮佛足。世尊為她說法,她心開意解,得須陀洹果。孫陀利接著請求佛陀成就她出家,佛就對她說:「善來比丘尼,頭髮自落,法服著身。」

從此,孫陀利精進修習,不久就證得阿羅漢果,為諸天世人敬仰。有人因而請示世尊:為什么孫陀利有這樣因緣?佛陀就對大眾說:「過去加那加牟佛常常帶領比丘們外出行化眾生,當時有一個國王的女兒,看到佛陀,心生喜悅,因此供佛齋僧。四事供養以後,又供養妙衣,因為這樣的功德,天上人間常生尊榮豪貴之家,常有袈裟隨身而生。而這位王女就是現在的孫陀利比丘尼。」

應當知道,袈裟法衣所在之處,能得佛力加持,更兼天龍八部的護念,一切水火刀兵災禍皆悉遠離。衣有如是殊勝功德,我們對之必須恭敬禮拜,勤修供養。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知識文章列表

如此才不負出家一場

在佛陀的眾多弟子中,難陀尊者容貌端嚴,儀表堂堂,具...

念佛是無上良藥

【念佛調養生息】:一聲佛號,調養生息,心平氣和,平...

佛教過堂的要點與意義

佛教傳到漢地之後,形成了嚴格的過堂用餐儀軌,規定了...

出家的真實義

什麼叫做直心?直心乃是萬行之本。天地、修行、一切萬...

極樂世界的見聞獲益

《華嚴》喻藥王樹,若有見者,眼得清淨,乃至耳鼻六根...

《南無寶勝如來》聖號講解

【又於過去無量無數恆河沙劫,有佛出世,號寶勝如來。...

吃素的原因來自兩個最起碼的認知

我們不要以為這些飛禽走獸、海里生物、家養牲畜就理所...

如何為病人臨終之人造福迴向

【 復次,普廣! 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久處床枕,求生...

佛教千僧齋的由來與功德

何為千僧齋? 千僧齋會,顧名思義,即同時布施一千名僧...

五戒與十善

松贊干布時期,大臣吞彌桑布紮最初翻譯的幾部佛經中有...

「二時臨齋儀」的內涵

我們佛教信徒都知道,出家人在早、中飯前都要唱念二時...

佛教基本理論

1. 四聖諦 諦(satya)的含義是實在、真理。四聖諦即苦...

何為用功法,辦道不污染

道心是在磨練中磨練出來的,不是天生的啊!所以有人出...

傳喜法師:放生結善緣

放生是我們這次法會的最後一個環節,意思就是放長線釣...

弘一大師的出家因緣

人生幾十年只在瞬息之間,糾纏於蠅營小事中卻忘了生命...

是心力帶動佛力,還是佛力帶動心力

諸位!我們這樣想,當我們念佛的時候,有兩種力量:一...

已經明心見性,何必還要再求生淨土

天如惟則(1286-1354),是元朝臨濟宗禪師。禪師幼年於...

厲成裁衣

明朝時有一位著名裁縫師名叫厲成,刀法如風,名官大臣...

7美元買走了一整天的快樂

一位女士開車來到小城加油站,本應到自助加油泵那邊加...

掃地的人能成就五種功德

古印度時期,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有一...

以這個心來修觀照,就會很快得定

我感覺我們很多道友,以為修行就是念佛、念菩薩聖號,...

大安法師:貴賤貧富的原因

因果的法則是決定不虛的。經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

【佛教詞典】卻入生死

(術語)菩薩卻來生死海而濟度眾生也。文句記五中曰:...

【佛教詞典】祖師關

(術語)入於祖師位之關門。無門關曰:參禪須透祖師關...

【視頻】懺雲法師《道力要勝過業力》

懺雲法師《道力要勝過業力》

【視頻】准提神咒(法鼓山唱誦)

准提神咒(法鼓山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