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誆騙同伴的鳥兒

證嚴法師  2012/03/2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佛陀的僧團中有一群比丘尼,其中有位年輕的比丘尼,他也是發好心、立好願,跟隨佛陀出家。但是他有一種習氣尚未去除,那就是貪。他也知道修行要離欲,要身心清淨,但是有時候卻無法自我控制。

貪口欲 一語成讖

有一天他獨自出去托缽,走到一處生活優渥的村莊,這裡的人很歡喜供養,準備了很豐盛、精美的食物,他看了這些食物真的很歡喜。在回精舍的路上,不禁想起:若是讓其他的比丘尼知道了,大家都來這裡托缽,即使這裡的人富有又發心,也難保不會因負擔太重而變質。必須想個辦法,讓大家不敢到這裡托缽。

他回精舍後,就昭告大眾:「各位同修,我聽到一則消息,在某處有很兇惡的牛、象、羊、狗等動物。如果陌生人闖入,這些動物就會跑出來咬人。所以千萬去不得,太危險了!」大家聽了都記在心裡,不往那個地方去。

其實,這位比丘尼每天都去。有一天,他又走入村內時,忽然間跑出一隻兇惡的狂犬咬傷了他,甚至連他的腳骨都咬斷了。村人趕快把這隻狗趕走,幫他止血、包紮好傷口,然後送回精舍。村人就對精舍的比丘尼們說:「這位修行者每天都到我們村裡托缽,不知道為什麼今天會被狗咬傷,我們救了他、送他回來,請你們照顧他。」

這時比丘尼眾才知道真相,大家議論紛紛,不久這件事也傳到佛陀耳中。

佛陀知道了就說:「你們是我的弟子,而且發心要修清淨行,必須注意身、口、意三業;凡夫總是身口相違,修行者則要身口意一致。既然要修行,就要去欲斷愛,要修真實行,心要真,口要實。人的身體有殺盜淫三業;口有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四業;心有貪瞋癡三業,在十惡業中,口業佔了四項,所以修身修心非常的重要。這位比丘尼既然發心修行,卻又不修口業,便是源自於內心的貪念,這是他的習氣。過去生中,他也犯了同樣的習氣。」

過去無量世 鳥貪食種業因

佛陀就講述這位比丘尼過去的因緣――過去無量世以前,有一群鳥原本住在靈鷲山附近的樹林中,因為氣候轉變,鳥群要往南方遷移。鳥王帶領這群鳥往南方飛,要七天才能到達目的地,他們邊飛邊休息,在路途中,遇到商人載貨物的車子。

車子開久了,貨物袋破了,豆子、米粒從袋子中一點一滴地掉出來。一隻鳥在天空飛過,看到漏出來的豆子及米粒,心裡就想:我得趕快去撿食,但是如果現在去撿,很多鳥也會跟著我飛下去搶。所以就先按兵不動,繼續飛著。

鳥群飛到附近休息時,這隻鳥就跟大家說:「我剛才在飛行途中,看到路面有很多兇猛的野獸,還有人類,我們絕對不要再飛回去。」這些鳥都信以為真。

但是這隻鳥卻趁機脫隊,飛回去撿食那些散落一路的米和豆子。當它吃得正高興時,後面有輛馬車駛過來,它完全沒有警覺,馬車就從它身上輾過去,自然是肉碎身離了。

那時,鳥王要啟程出發了,卻發現:「咦!怎麼少了一隻?」大家就說:「剛才那隻鳥告訴我們有個地方很危險,是不是它又飛回去了?」鳥王於是回頭尋找,找到時它已經是粉身碎骨了。這隻鳥就是現在受傷的比丘尼。

※ ※ ※

學佛就要學到身口意三業一致清淨,我們在寧靜的環境中會覺得:道理是對的,應該要這樣做。但是,在動的環境中、在忙碌時,在與人接觸時,我們的心境往往都會變動,口業就容易造成。因此,學佛最不容易的就在「境動心轉」的時候,請大家要常常保持內心清淨安寧,要好好把握現在,不要讓心念鬆懈奔馳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證嚴法師文章列表

都是歸於你

有一天,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時候,忽有一個婆羅門憤怒惡...

一發心誦經口就臭,是誦還是不誦

問: 弟子一發心誦《華嚴經》口就臭,不誦的時候,口就...

止息花言巧語可獲得十種功德

《大方等大集經》:休息綺語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

修持以淨心為要,處世以慎言為先

自己的修持以心地清淨為最重要,處世接物以言語謹慎為...

遠離惡口的十種功德

諸仁者!於彼遠離惡口因緣,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一句六月寒

有一個剃頭匠,很不會說話,每次說話都傷人,常惹人不...

講大妄語的過失與後果

大妄語戒就是膨脹自我,一個菩薩不斷的膨脹自我意識,...

以惡言罵詈,比丘墮為水牛

佛陀在驕薩羅國境內,帶領著比丘們,將前往勒那樹下。...

【大藏經】佛說當來變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

【大藏經】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無量壽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

愛的表達有時不用語言

總有一些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讓我們感動。而那些發生的...

龍樹菩薩的出家因緣

龍樹菩薩為南天竺國一大富貴人家之子,於樹下誕生,因...

念佛的現世感應

極樂世界雖去此百萬世界,論其跡則不勝其遠,然佛之慧...

文殊菩薩度眾的智慧

清晨,佛陀率領著五百僧侶,由舍衛城緩緩的往摩竭國邁...

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

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

楞嚴咒是每個佛弟子必誦之咒

楞嚴咒被稱為佛經咒中之王,虔誠稱念,功效感應殊勝。...

把這些認識清楚,才會生厭離之心

《佛說阿彌陀經》云: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

簡單生活中的幸福

凡是讀過弘一大師傳記的人,都不會忘記他是以怎樣珍惜...

從本來面目來發動佛號,每一句佛號都是不可思議

春秋戰國時代,魯國有一口祖先留下來的古鐘,這個鐘特...

地藏菩薩最初的發心

【時長者子見佛相好。千福莊嚴。因問彼佛。作何行願。...

不為外境所動

佛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夜晚,帝釋天王釋提...

淨界法師:淨土十疑論

第1講 第2講 第3講 第4講 第5講 第6講   第1講 《淨...

小食物,大功效——素食的藥用價值

糙米含有維生素B1和其它B族維生素,能治腳氣病、減肥;...

往生西方全憑信願持名不失正念

深達勝義,萬勿生疑 眾生對淨土法門,所以不能生信者,...

邪念一動,就是罪業

對於邪淫的意樂(意樂,包含想、動機和煩惱三方面意思...

念佛修行會使人消極嗎

現在很多人對淨土法門並不是太了解,看到淨業行人,念...

【佛教詞典】應病與藥

(喻)佛對根機不同的眾生,而說種種不同之法,有如醫...

【佛教詞典】納受

(雜語)受領納取他人之贈與也。法華經化城喻品曰:惟...

【視頻】台灣佛寺尋旅-台北彌勒內院

台灣佛寺尋旅-台北彌勒內院

【視頻】割肉餵鷹的故事

割肉餵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