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善於講故事,無論是人還是動物,作為生命體驗者,都有各自的精彩,當我們在經典中讀到種種譬喻,是否能由事入理,了解故事的真諦呢?
野狐惜命根,奮然逃脫
良馬見鞭影,立刻奔馳
茲錄《西歸直指》兩段如下:
注1:
「野狐喻:野狐黑夜入廚房,飽食睡去。天明不能逃竄,乃佯死而待人棄去。未幾,果有欲棄之者。一人曰:狐尾甚佳,待我割之而後棄。狐聞而懼,忍痛而聽其割。俄有童子來,欲取其兩耳。狐聞益懼,然思兩耳猶無關於性命,仍復忍之。俄復有人曰:皮可補裘。狐大駭曰:若取我皮,必至斷頭剖腹,其可忍乎?於是奮然跳起,向外狂奔。而此狐竟走脫矣!
人在三界牢獄,無異廚房。業已托胎為人,已難逃於一死。只有念佛往生,乃可死裡逃過。錯過強壯之時,狐尾已經割去。若到桑榆遲暮,已將斷頭剖腹矣!苟非立弘誓願,奮不顧身,其能跳出迷途,蒙佛接引乎?
注2:
馬喻:馬有四種。其最上良馬,見鞭影而馳,不待驅策;次則一鞭即走;又次之鞭輕不走,鞭重方走;其最下駑馬,鞭重亦不走,必錐入於膚,痛極而始走。
人亦如是。有智慧者,易於醒覺,百里內聞人死,即當駭曰:百里內有人死矣!吾人也,死必及我。作速修行,以求解脫。此見鞭影而馳者也。其次則見親戚死而覺悟 又其次見鄰人死,而後覺悟。若待自己年 老,或自己有病,而後覺悟,已是錐入膚而後 走者。倘或年老猶不覺悟,或已病猶不覺 悟,豈非並此而不若者乎?
發心如貧母施燈,定成佛道
持戒至比丘護草,真入空門
注1:
《賢愚經》載:阿闍世王請佛飯食己,以百斛麻油燃燈供佛。有一貧母見而信樂,乞得兩錢買麻油燃燈供佛,並自誓言「若我後世得道如佛,膏當通夕光明不消。」阿闍世王所燃諸燈,或滅或盡,而貧母之燈,通夕不滅,油亦不盡。目犍連以神力扇之而更明。佛告目犍連:「此當來佛之光明功德,非汝威神所能毀滅。」並授記此貧母卻後三十劫當成須彌燈光佛。
注2:
戒律規定比丘不得破壞活的草木。《楞嚴經》云:「清淨比丘及諸菩薩於歧路行,不踏生草,況以手拔。」 《根本說一切有部目得迦》卷6載:有比丘被強盜所捉,強盜以生茅草縛之而去。比丘寧願餓死亦不破戒壞生草解縛。後國王見而解之。《大涅槃經》卷26云:「寧捨身命,不毀禁戒,如草系比丘。」
私慾深沉者,雖借蛛絲,難離苦海
信心清淨時,不憑神足,亦履恆河
注1:
芥川龍之介《蜘蛛之絲》說一佛經故事:佛陀見一惡人在地獄中受苦,此人前世是個強盜,作惡多端,唯有一次,起了一念善心,沒有踩死一隻蜘蛛。佛陀便放下一縷蛛絲去救他,此人抓住蛛絲往上爬,在半途時回頭一看,發現身後有許多人在跟隨他一塊往上爬,但此人私心太重,只想自己脫離苦海,不願別人與他一塊攀爬,這時候,蛛絲斷了,此人又掉落地獄。
注2:
《法句經》卷3載一佛教故事:一青年欲投奔佛陀聽法,中途被恆河所阻,繞道則恐法會已散,情急之下,問一漁翁:此河水深不深?能否趟過去?漁翁答曰:淺淺的頂多不過膝蓋。青年求道心切,對此話深信不疑,便徑直履不沒水地趟過去。實則恆河水深過三丈。
觀此身不淨,少壯易衰,決心向道勿貪色
念諸法無常,光陰苦短,致力修行莫積財
注1:
《法句譬喻經》載:王舍城有一妓女名叫蓮花,容貌出眾,不少有錢人趨之若鶩,但蓮花卻對自己這種生活感到厭倦,想到世間種種煩惱,決心出家修道,於是,她去靈鷲山拜謁佛。在上山的路中,途經一小橋,她站在橋上看見自己在水中的倒影,非常艷麗,想到出家生活的艱苦,不禁有點猶豫,便回頭又朝山下走去。
佛為救度她,便化成一位美貌絕倫的美婦人,與蓮花相遇後結伴而行。途中休息時,美婦人躺在蓮花身邊呼呼入睡,不久竟然死了,尸體很快開始腐爛,發脫齒落,不堪一睹。蓮花驚呆了,她想:這樣美貌的女子,一旦死了就變成如此模樣,這太可怕了!還得找佛陀給我指一條出路才是。於是,她又轉身上山,終於皈依佛教修行,成就了阿羅漢果。
注2:
《法句譬喻經》載:一個隱居深山修道數十年的修行人,意外發現了一群強盜遺棄的大量財寶,不禁心動,於是將財寶隱藏好,然後打算下山去安享晚年。佛為救度這個修行人,便化成一個比丘尼,她身披法衣,卻佩戴許多珠寶首飾,臉上塗脂抹粉,樣子十分滑稽。
兩人相遇,修行人不禁大笑:「出家人如此打扮,成何體統!」比丘尼反唇相譏:「你既然深山修行,為什麼卻要收藏意外之財?」修行人聽了啞口無言,良久乃如夢方醒。他想:人在世間,身邊的誘惑太多了!只有時刻提防才不致迷失方向。於是,他又返回山上,專心修道,最後證得阿羅漢果。
注3:
《寶鬘集》云:「對自己這個如幻的肉體,無論如何培護侍奉,到頭來仍是無常毀滅,實在沒甚利益。」「食、色、財寶,無論如何吝惜珍藏,死時仍需空手而去,實在沒甚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