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罪惡

【佛光大辭典】  大字體  護眼色

佛教主張人類之心性本即清淨(心性本淨、本性清淨),污染心性者為貪慾、憎惡、迷妄等三毒,古時稱此三毒為罪(巴 sāvajja),含有應受責備之意;若能舍離三毒,心性即能清淨,此係原始佛教之教說。然大乘佛教則不以貪慾為重罪,鄔婆離所問經(梵 Upāli-pariprcchā)謂,因憎惡引起之罪較因貪慾引起之罪為重,此因纏縛眾生之煩惱,對菩薩而言,既無罪惡,亦無危險。方便善巧經亦謂,以菩薩而言,有兩種極重之罪,一為由憎惡引起之罪,一為由迷妄引起之罪。又以比丘之罪而言,梵語為 āpatti,其動詞 āpad 意謂落下;准此,比丘由於過失而墮落,即為破戒。

上述所謂之罪,表現於現實方面者,稱為罪報(巴 vajja);一般而言,則指由惡行所得惡之果報。南傳增支部經典中即列舉現世之果報與來世之果報兩種。現世之果報指王權(或法律)所加於吾人身上之刑罰,來世之果報則指由身體、語言、意念等三方面所造之惡行,於來世墮落於惡趣之報應。吾人應恐懼現世與來世之罪報,如能修習一見罪報即生恐怖之心,則吾人必能自一切罪報中解脫出來。

「罪」字於原語含有必須避開之意。初期佛教即主張可以遠離,然罪報並非可以全然避離者,蓋因吾人犯罪之後,必生畏懼之心,故至大乘佛教時期,已將語意模糊之「可以遠離」一詞擱置不用,而立「征服」(巴 atī)之說,由這個動詞產生 atyaya(罪、苦惱、危機、死、破碎之意)之激烈名詞。金光明經謂,諸佛對一切眾生有極深之慈悲,諸佛將眾生從罪惡之恐懼中解救出來。吾人在不得已之情況下犯罪,被惡所怔服,面臨破碎、死亡等危機之苦惱;此時既感受到不能避免之罪,將此罪與恐懼訴諸於人類又無法獲得解脫,唯有絕對皈依諸佛,才能蒙其攝受。只有在恐懼罪惡之自我意識完全進入空無之狀態,罪惡之恐懼才能消失。此係大乘佛教所揭櫫之道理。 p5564

上篇:罪報 下篇:罪業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光大辭典

安世高

漢時高僧,本是安息國(現在的伊朗)王太子,名安清,...

地獄因

(術語)墮於地獄之業因也。法華文句四曰:普曜曰:十...

當今如來

為北魏道人統法果之主張;謂皇帝即如來,拜天子即為拜...

三和

指根、境、識三者和合而生觸之心所。成唯識論卷三(大...

非心非佛

(公案)以是心是佛之語翻案而為一個之公案者。無門關...

曉了

(雜語)猶言了解。淨住子曰:深悟在別世,曉了因緣法...

諸大種有二種

【諸大種有二種】 p1350 瑜伽六十六卷十一頁云:又諸大...

等持等至差別

【等持等至差別】 p1122 大毗婆沙論一百六十二卷十頁雲...

四靜慮中建立四支五支因緣

【四靜慮中建立四支五支因緣】 p0471 顯揚十九卷十二頁...

三種最勝無上

【三種最勝無上】 p0204 瑜伽十四卷七頁云:又依道及道...

百一供身受法

亦名:助身衣受法、波利迦羅衣受法 子題:波利迦羅衣、...

見惑

見惑前文已敘,茲再述其概要。謂見惑有八十八使,所謂...

【大藏經】十小咒註音版

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

【大藏經】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阿難說...

【大藏經】佛說罪福報應經

佛說罪福報應經 宋于闐國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大藏經】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

佛像是否要開光才會靈驗?

佛像落成後,擇日致禮而供奉之,謂之開光。亦曰開眼,...

大安法師:精進念佛後為什麼家庭和事業更不順

問: 原先不怎麼精進念佛事事順利,從今年我每天三萬...

有四種供養因緣,使僧眾心生貪愛

有一天,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向比丘們開示...

凡事盡心盡力,時時反省自己

我們看第三段,修行布施的差別內容。這個地方有三段:...

惟賢長老《淨土教與莊嚴國土》

一、淨土教與淨土宗 淨土教的闡揚源自釋迦牟尼佛。根...

靜水流深,深水無聲

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著名政治家、航海家華爾特雷利曾經寫...

戒定慧三學,學佛修行的基礎

作為一個正信的佛教徒,必須知道戒、定、慧三學,這是...

「好人」與「道人」的不同

好人和道人是不同的。你看外道,或者說慈善家,他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