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 indriya 之意譯。通常指器官、機能、能力之意。佛教用語中,「根」一詞亦含有器官能力之意。草木之根不僅具有增長方,且可衍生出枝幹、花葉果實等。又如人類之眼、耳、鼻、舌、身等,不僅有助於人類之覺悟,且可促進信、精進、念、定、慧等,故以五根稱之。教中經義,有關根之用法甚多,大別之,可有如下兩大類:
(一)乃指強而有力之作用(又稱增上)之意。共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樂根、苦根、喜根、憂根、舍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等二十二根。最初之眼、耳、鼻、舌、身、意,稱為六根,其中除意根(心)外,前五根屬感覺器官(五官)或是感覺機能,由物質(色)所形成,故稱為五色根,簡稱為五根。數論派認為此五根具有知覺之作用,故稱之為知根、五知根。其在五知根外另加五作業根(手、足、口、大便處、小便處)及意根,而立十一根之說。而吠檀多學派則立十四根之說。
眼等五根分為司感覺作用之勝義根(相當於不可見的神經系統)和有扶助作用之扶塵根(眼球、鼓膜等,乃血肉形成之外部器官),在一切有部認為此勝義根才是五根。
二十二根中之樂、苦、喜、憂、舍等五根能感受外界之印象感覺,而與眼等五根區別,稱為五受根。此外,信、勤、念、定、慧等亦稱五根,以其能除煩惱、臻聖道,有其殊勝之作用,故亦以根稱之,然為別於眼等五根,而稱為五無漏根。又有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等三根,其本體多為意、樂、喜、舍、五無漏根等九根;未知當知根在見道,已知根在修道,具知根在無學道所引起,此三根又稱三無漏根。
復次,二十二根中之女、男、命根等,指命根與壽命。女根、男根即給予女、男具有性徵之力量,特指性器而言。從男轉變成女或由女轉變為男之移性,稱為轉根。一般所稱之二根,有指勝義根與扶塵根者,或指女根與男根者。
(二)根有根機、根性之意,表示受教者之性質、資質。因根有優劣之分,故有所謂利、鈍二根之別,或上、中、下等三根,利、中、鈍等三根之別。若以修道力修煉之,從鈍根、下根而漸修至利根、上根,稱為煉根或轉根。各種轉根之中,尤指由聲聞(下根)至緣覺(中根),再往上至菩薩(上根)者。[俱舍論卷三、大乘義章卷四](參閱「三無漏根」629、「五根」1137) p4131
上篇:桓玄 下篇: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