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我國現存遺物中,規模最大之石經。屬碑板刻。石經山,舊名白帶山、雲居山,位於河北房山縣。以隋代靜琬(冥報記作智苑)創刻石經藏於此山洞中,故改稱石經山。以峰巒秀拔,故又稱小西天。其東峰有寺稱雲居寺,一般則稱為石經寺。
隋大業年間(605~616),幽州智泉寺沙門靜琬,因北周、北齊之廢佛,恐三災壞劫而大法湮沒,遂發願刊造「石刻大藏經」,藏於山中以待後人。當時,曾得隋煬帝皇后之助。唐貞觀十三年(639), 師志未竟而示寂,其門人繼之,歷玄導、儀公、惠暹(或作惠遇)、玄法四代,刻成正法念處經七十卷、大般涅槃經四十卷、大華嚴經八十卷、大般若經五二○卷等四大部經,此事載於遼清寧四年(1058)趙遵仁所譔之四大部經成就碑記,與天慶七年(1117)志方所譔之續秘藏石經塔記裡,其中並詳記刻經之發願、起工、進度及從事者之氏名;其後又經可元、興宗、趙遵仁、道宗、通理等人相繼刊刻,直至遼大安十年(1094),歷時四百八十年,始告完成,計刻出大般若經之殘部八十卷、大寶積經一二○卷、華手經、佛名經、心地觀經、大智度論、成唯識論、阿毗達磨集論等,前後凡八十五部經論,為一史無前例之刻經事業,世稱房山石經。
此刻經事業,至清康熙三十年(1691)方告停止。其間,以盛唐、遼、金所刻之數量最多。歷時近千年,刻經千餘部,三千四百餘卷,大小經版共一萬五千餘塊,為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之石刻藏經。分別藏於石經山九個石洞及雲居寺西南之地穴內。除少數因風化殘損外,大部分完整,對研究古代此一地區之社會經濟、佛教歷史、書法演變、石刻藝術及對於校勘木版藏經,為一頗佳之實物依據。此外,雲居寺和石經山上尚保存有唐代方形石塔八座,及遼代八角密簷式磚塔一座,顯示這一時期建築與雕刻藝術之成就。又某些刻經題記中,仍然保存唐天寶(742~756)至貞元(785~805)年間一些州郡行會之名稱,對研究當時工商情況,極具參考價值。
據人海記卷上載:「貯於岩洞者七,地穴者三。洞鍵以石門,穴鎮以浮圖,自來兵燹不之及。」紫柏老人集卷十五:「燈下讀唐蘇州刺史白居易重玄寺石壁經碑,逆思隋靜琬尊者,刊石為經,積盈大藏,竊校優劣,不勝悲惋。」[憨山老人夢遊集卷二十二、冥報記卷上智苑條] p2137
上篇:石經 下篇:石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