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乞食

【佛光大辭典】  大字體  護眼色

梵語 paindapātika,巴利語 pindapāta。乃印度僧人為資養色身而乞食於人之一種行儀。又作團墮(即取置食物於中之義)、分衛、托缽、行乞等。系十二頭陀行之一。其原始意義有二,即:(一)自利,為杜絕俗事,方便修道。(二)利他,為福利世人,予眾生種福機會。故乞食屬僧人清淨之正命;若自作種種生計以養其身,則為邪命。

行乞之方法與威儀,據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七及毗尼討要卷六載,入城行乞時,道側而行,左手持缽,次第乞食;以維持生命為限,心不貪著,故得食時不喜,不得亦不憂,唯以除舊疾,養氣力為要。另據法集經卷一載,如來乞食有三意,即:(一)不貪珍味,美惡均等。(二)為破我慢,於富貴貧賤等家皆無揀擇。(三)慈悲平等,大作利益。又佛制以「過午不食」為律,此乃源於面貌極黑之迦留陀夷比丘,曾於日暮雷雨交加之時,入城乞食,一孕婦見而驚怖,誤以為鬼,以致胎墮;由此,佛遂立過午不食之制。

此外,寶雨經卷八載,菩薩以成就十種法而行乞食,稱為乞食十為。即:(一)為攝授諸有情故,菩薩見一切有情受諸苦惱,雖能成就微少善根,但為時不久,為欲攝益諸有情而行乞食。(二)為次第故,即入城邑聚落時,住於正念,具足威儀,諸根寂然,依次乞食,不舍貧窮家而入富貴家(唯除惡種類家、諸外道處)。(三)為不疲厭故,菩薩次第乞食時,不生厭離,亦不疲倦,於諸有情無所憎愛。(四)為知足故,以其不疲厭,遂能知足。(五)為分布故,若得食後,好壞食物皆當隨應受取,返己住處,先於如來像,或舍利塔前供養讚歎;復以所得食物分為四分,三分施與同梵行者、貧窮之人、惡道有情,所餘一分自食。(六)為不耽嗜故,謂菩薩雖食,而於食事無貪、無染,亦無愛著。(七)為知量故,受食唯為活命,不使身體羸弱,亦不令其過量;若極虛弱則影響修持,若極重則增長睡眠。(八)為善品現前故,菩薩如法行食,能令善品增長現前。(九)為善根圓滿故,以其勤修而無怠惰,故得圓滿菩提資糧。(十)為離我執故,由彼一切之善,能成熟菩提分法,遠離我執,遂能舍身肉,施與有情。我國自古則稱乞食為托缽,托缽時當心念威儀,專注於道,若無道心而僅存形式,則與一般乞者無異。

又據顯揚聖教論,比丘乞食,有五處不可往,以避嫌疑。(一)唱令家,歌唱曲令,但取歡娛,能亂禪定。(二)淫女家,其處行止不潔,聲名不正,色慾因緣為障道根本。(三)酤酒家,酒是起罪因緣,能生過失。(四)王宮,乃貴戚之處,嚴禁之所,非可干冒,故不可往。(五)旃陀羅,即屠者之家,此處殺心盛大,惱害眾生,見者傷慈,壞善根本,故不可往。[中阿含經卷四十八牛角娑羅林經、五分律卷二十七、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中三之二、卷下三之四、釋氏要覽卷上] p724

上篇:乞雨 下篇:乞食十利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光大辭典

瞿摸怛羅

(物名)Gomūtra,譯曰牛屎。慧琳音義三十六曰:瞿摸...

大乘四果

(名數)通教之菩薩,歷十地修行,有證果有不同。以小...

依四遠離立四律儀

【依四遠離立四律儀】 p0772   俱舍論十四卷三頁云:...

二般若

(一)共般若與不共般若。(一)共般若,即天台宗之通教,...

炎點

(術語)涅槃之猛炎,能燒盡生死,故曰炎,涅槃點謂之...

生法二空觀

生空觀和法空觀。這二種觀都是大乘菩薩的觀法,大乘菩...

水觀

(術語)一心觀想水,觀法成就,則在水得自然,於身之...

黃檗

(人名)唐斷際禪師希運,幼於福州黃檗山出家,後參江...

賢善行

【賢善行】 p1341 瑜伽五十七卷十八頁云:賢善行者:為...

比丘著用離俗法

亦名:著用離俗法、比丘不得著俗服 子題:褶、袍、裘、...

耳輪

(物名)穿耳朵垂金銀之輪者。玄應音義二十二曰:彼國...

波卑緣

(異類)舊云波旬。慧琳音義十二曰:波卑緣,悅絹反,...

【大藏經】佛說四十二章經

四十二章經 後漢西域沙門迦葉摩騰共法蘭譯 昔漢孝明皇...

【大藏經】十小咒註音版

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

【大藏經】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阿難說...

【大藏經】佛說罪福報應經

佛說罪福報應經 宋于闐國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見到了文殊菩薩,卻當面錯過

在《雜譬喻經》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以前有位大居...

一切境緣,正好念佛

原文: 《彌陀經》言:若人念佛,臨命終時,必生彼國...

散心念佛與至心念佛,兩者功德大相懸殊

聽說居士您念佛已久, 不知是否曾經註意深信, 切願, 求...

宋代高僧圓照宗本禪師

好,各位有緣,阿彌陀佛。話說北宋的時候,杭州太守想...

文殊菩薩為什麼要高舉寶劍

我們看到文殊菩薩的塑像,他右手拿著寶劍,很多佛像也...

佛陀最初的慈心因緣

為期三個月的夏安居結束時,比丘們深得法益,身心自在...

愛惜每一分的光陰

【原文】 古謂大禹聖人,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

有什麼因素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呢

關於一個人的命運好壞,命運究竟能不能改變,有各種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