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是研究宇宙中物質存在的內部結構、基本性質和普遍的運動、轉化規律的科學。一般人會認為:佛教是人類精神寄託的宗教,與物理學可能沒有關係,甚至是處於相對立的情況。事實上,佛教與物理學,都是在了解宇宙萬物的形成,只是二者的研究方法、關注焦點與著重方向不同罷了。
藉由物理學來證明佛教理論的正確性、真實性,不但可以使佛教徒更容易了解佛教義理,也可以增強大家的信心。另一方面,藉著這些證明也可以度化一些視佛教為迷信,強調科學、證據的知識分子。
佛教義理中,蘊含許多有關物質世界的深邃思想概念,可以啟發物理學家們研究發展的構思及方向,更可以將物理學帶入另一個高峰。
◆佛教的物理觀
質量、空間和時間是物理學很重要的基本概念。物理學說:宇宙一切物質不外是由基本粒子(質子、中子、電子等)及四種作用力(萬有引力、電磁力、原子核間的強作用力、弱作用力)所構成。質子、中子、電子組合成分子,分子再組合成種種化合物。
人類近世紀對物質的認識,和佛教所說的「極微」很接近。在《俱舍論》中,對物質內部的排列組合有詳細的說明:它將最小的物質單位稱為「極微」,以七個極微為一個「微量」,積七個微量為一個「金塵量」,積七個金塵量為一個「水塵量」,積七個水塵為一個「兔毛塵量」,積七個兔毛塵量為一個「羊毛塵量」,七個羊毛塵量為一個「牛毛塵量」,積七個牛毛塵量為一個「隙游塵」。這個隙游塵飛散在空中,就是我們肉眼所見的色塵。換句話說,佛教在公元前一百多年,就能將一個我們肉眼所見的隙游塵,分析成八十二萬三千五百四十三個極微,足見佛教對物質組織的說明早就具有物理學的概念,這使人不得不承認它是很驚人的。
從佛教的真理來講時間,有所謂「促一剎那而非短,延無量劫而非長」之說,時間的長短、久暫都只是幻覺非真。我們看到日出日沒,知道是日已過,但地球的南、北極地區是半年見得到太陽,半年見不到太陽的,他們的一日如何計算?人間的五百年,忉利天才一晝夜;忉利天五百年,夜摩天才一晝夜。這樣一算,人間的一日,在夜摩天尚不及一秒;人間的一秒,在朝生夕死的蜉蝣,可能當作一晝夜。因此,「時間」在佛教而言,並非絕對的存在。
佛教講空間則說:「大中有小,小中含大,遠不在天邊,近不在眼前。」佛陀說:一微塵中有無數剎(一剎即為億萬太陽系),無數剎中有無數佛,一一佛身各毛孔中有無數剎,剎中佛身,佛身毛孔,毛孔中剎,重重無盡。這樣看來,極小的極微又不知大於太陽系多少倍了。由此可知,大小空量亦非絕對,我們今日所知的空量,皆是此世界有情知覺中的幻相,因為有情界各有各的不同空量。
我們從中國到日本,相隔數千里,即使坐噴射客機,需時亦要若干;西方極樂世界離此十萬億佛土,一念之中即可往生。由此可知,空量的距離,近不在眼前,遠亦不在天邊。
總之,依佛法來說,人類所覺受到的一切物質、時間與空間都是以人類的角度權設假立的,並非實在。
◆從近代物理學驗證佛法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質能關係提出:宇宙萬象萬物都只是能的各種不同形態。「能」無法被看到,但科學能證明它確實存在。這正可以驗證佛陀告訴我們萬法皆「空」的事實;空,看不到,卻無所不在。
佛教的基本觀念中,一切宇宙萬法的現象都是「假有」。所謂「假有」的真正義涵是:一切現象的本性是空性,只因為因緣聚合而暫時顯現成當前的「有」,這「有」會隨因緣、時間、空間的不同而變化,不是固定的,所以稱它為「假名之有」(假有)。《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從「色即是空」中指出,一切物質時時刻刻在變化,而且是以自性空方式存在。「空即是色」進一步指出物質因為自性本空,不是自體客觀地存在,才能隨因緣偶和而產生、變化,以各種不同的形態呈現。這樣深奧的說法一直是很多人無法了解的,而近代物理學家從實驗中得到的推論卻與佛教的「空」理不謀而合。
現代的物理學家,對物質的研究已經發展到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前者從質能單位的微觀世界來探討事物的本質與現象;後者則從時空的宏觀世界來探求整個宇宙的結構。
在量子力學理論中,微觀客體的一個基本性質是「波粒二象性」,此性質是說所有一切微觀粒子(如:光子、電子、原子等)都具有「波粒二象性」,要探討微觀世界事物的本質與現象,必須藉由粒子和波動二個概念互相補充,才能全面反映。此一性質反應出「測不准關係」的結論,說明不可能同時測准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若位置測得愈准,動量必然測得愈不准,若動量測得愈准,位置必然測得愈不准,即總有一定的誤差。也就是說,人們根本無法測定任何粒子的絕對真實物性,人們所測量到的只是一個「近似值」。所有的粒子表現出來的這種現象,並非科學儀器不精密或科學知識不夠的緣故,而是粒子本身的一種必然的性質,它是人們用實驗科學無法超越的認識極限。然而這一極限卻在佛法中被超越了,佛教以「緣起性空」詮釋宇宙萬物的存在,對物質的認識提供最究竟的看法。
據報紙報導,美國康乃爾大學的行星研究所所長卡爾·謝根發表的說法:「若是乘著接近光速的太空船飛行,以太空船中的時鐘計測,只要五十六年的時光即可飛行宇宙一週。可是當旅程結束,返回地球時,地球的時間已經過了數百億年了。太陽已死滅,地球已經燒成黑炭。」這種說法正可相應於佛經中所說:「娑婆世界的一劫,於阿彌陀佛剎的極樂世界才一晝夜;極樂世界的一劫,於金剛堅佛剎的袈裟幢世界才一晝夜;袈裟幢世界的一劫,於善勝光明蓮花開敷佛剎的不退轉音聲輪才一晝夜;不退轉音聲輪世界的一劫,於法幢佛剎的離垢世界才一晝夜;離垢世界的一劫,於獅佛剎的善燈世界才一晝夜;善燈世界的一劫,於光明幢佛剎的妙光明世界才一晝夜;妙光明世界的一劫,於法光明蓮花開敷佛剎的難超過世界才一晝夜;難超過世界的一劫,於一切神通光明佛剎的莊嚴慧世界才一晝夜;莊嚴慧世界的一劫,於月智佛剎的鏡光明世界才一晝夜;從鏡光明世界,如是乃至無數佛剎最後的一世界一劫,於賢勝佛剎的勝蓮花世界才一晝夜。」可見在不同的空間世界裡,時間計算的單位也不一樣。
在空間上,數理學家已推到複數空間,這個空間包含有六度:實數世界三度、虛數空間三度。其中實數世界的三度是常人看得到的世界,虛數空間三度則是常人所見不到的。這證實了人類所知空間是極有限的。以六道輪迴來說,六道中只有人道、畜生道是我們看得到的,其它四道就是我們看不到的空間世界。
在《首楞嚴經》中,佛陀告訴阿難:「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現在、未來為世。」可見依佛陀的說法是沒有獨立的空間與時間,必須時、空交織才能形成世界,這正如相對論所說的時空是打成一片,不容分割的。
以上所說的,只是就佛法中大家比較熟悉,並且與物理學相關的部分簡單的提出來說;事實上,物理學家所研究的範圍,如果就佛教看來是非常小,非常有限的。佛法的內容有「境、行、果」三大部分。境就是宇宙一切萬有,它可分成有為法、無為法。有為法又可分成色法、心法及心不相應行法。色法中含攝各種物質現象;心法含攝各種心理現象;心不相應行法則含攝時間、方位、次第、勢速等。因此,物理學所研究的只是「境」的一部分而已。而此部分是屬於六識所能分別的部分,另外非六識所能分別,必須以般若智能來觀照的部分,則是佛法超過科學的部分。
佛法認為心法與色法是一起俱起,一滅俱滅的,而不是將世界區分為外在物質世界與內在精神世界來看的。也就是說,佛教既不是唯物論也不是唯心論,佛法的重點在於解決人類面對外境時的迷、悟問題,也就是說佛教所關心的是人類面對外在世界時,是否能心物調和,了解外境的真像,進而善用自然,感恩萬物,超然物外。
佛教這種心與物相互為緣的觀點,把精神與物質融和統一起來,否認了心與物之間相對的嚴格界限,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在認識物質世界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不但是了解物質本質的有效途徑,更是物理學家研究自然真像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