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聖嚴法師《四念處》

聖嚴法師  2010/10/12  大字體  護眼色

四念處是一種很複雜、很不容易修的修行方法,與五停心:即數息、不淨、慈心、界方便、因緣等五門有密切的關係。現在概略地介紹四念處。

佛經上記載,在釋迦牟尼佛即將入涅槃的時候,阿難強忍住悲痛,請佛就未來佛法的弘傳,開示最後的遺教。釋迦牟尼佛咐囑阿難四件事:其一,在日後結集佛法經典之時,每一部經的經文皆以‘如是我聞’為起始,表示這是由佛陀親口宣說,阿難親聞。其二,以戒律為師。其三,依四念處行道。其四,對於犯戒而不受勸告的比丘,用默擯、不理睬他的方式,讓他心生悔意,自行歸善。由此可知,四念處是佛陀教法中很基本而重要的一個方法。

五停心和四念處密切相關。就禪觀次第言,五停心屬於奢摩他,是止;四念處屬於毗婆奢那,即觀。五停心最主要的作用,是針對散心和亂心的人,使他們能夠循著方法把心集中起來,漸漸地達到定的程度。修五停心得定以後,立即從定出來,用有漏智慧觀察四念處的身、受、心、法,一直觀想,進而達到發無漏慧、出三界的目的。最主要的差別在於修五停心可以得定,但不能開悟,在定中心亦無法修;必須是得定之後,從定出,以有漏慧來修四念處,從四念處發無漏慧。有定有止,再修觀,從觀發慧,這個與天台宗所講的止觀均等不同。如果不得定便修四念處,或是修五停心得定後許久,定力退失,才修四念處,都是不對的。

什麼是四念處呢?四念處就是身、受、心、法四種觀想。身,就是我們的身體;受,是我們的身體對外界種種接觸刺激的感受;心是對於受所產生的反應、執著;法是身、受、心所產生的一切。就個人來說,身受心本身就是法,身受心之外沒有法。除此,凡因緣所生的,皆是法。

用這四種的觀想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為了要對治四種顛倒的錯認和執著。四種顛倒即是淨──清淨的淨,樂──快樂的樂,常──永恆的常,我──我為中心。由於有這四種顛倒,所以不能出三界,所以沈淪流轉在生死中。四種顛倒裡的根本法是‘我’,因為‘我’,而錯認存在是常的、永恆的。永恆感從那裡來呢?從接受而來,受從那裡來?受從身體而來,身體是物質的,心是精神的,但是精神不離物質而作用,身受心動,身心的感受加起來,就成了我,這是小我。從物質界小我的身體,到禪定中有定的感受的大我、大身,都假想以為恆常,執著以為有我。修四念處,正可以破四顛倒,出三界。

(一)觀身不淨

觀察我們的身體,用‘觀’的方法來觀它。在一般的說法裡,此處往往解釋得和五停心的不淨觀一樣。但是我認為,如果是不淨觀,就是尚在五停心的階段了,所以應該不是不淨觀。若從《俱舍論》來看,它不是重視於身體的不淨;換句話說,不是身體很髒、很臭的那個不淨,而是煩惱的根源叫作不淨。觀‘身是煩惱根’,所以不清淨。

(二)觀受是苦

通常,人對於身體的諸受,誤認為是樂、是清淨,這種顛倒想所導致的,就是寶愛這個身體。每個人都貪愛自己的身體,誰不貪愛自己的身體呢?割舍自身的一塊肉拿去給狗打牙祭去,沒有這樣的事。觀受是苦與觀身不淨是連帶的,因觀身不淨,而觀察到身體所帶來的並不是好事,都是麻煩事、不清淨的事,所謂不清淨,指的是煩惱的根源,製造罪業、生死的根源。一般的人把身體當作淨、把感受當作樂來看,根本沒有想到它是生死的根源。

我們為什麼會喜歡這個身體的種種呢?有時肚子餓了,吃的時候,吃得很飽,很舒服;口渴了,喝水的時候,喝得好舒服;累了,上床睡一覺,睡得好舒服;熱的時候,有涼風徐徐吹來,吹得好舒服;戀愛的時候,親密地擁抱,也覺得好舒服……。做舒服的事,感覺身體很可愛,於是起顛倒想,以為身體是受樂的根本。痛苦的時候是有的,但不會記得住,只記得好的,所以會對身體產生執著。

很多人不能認同佛教講苦,他所感覺到的都是樂。但若深入地分析、觀照下去,就會發現,所有一切的樂,都是苦的因素,都是帶來苦的原因;而苦是沒有止境的,樂是非常有限的。這一生的苦,連續到未來生的苦,即便是這一生,到最後,此身還是會死亡、會敗壞,結果還是苦。所以說有受皆苦,‘樂’不過是一個假象。因現象的本質是無常,無常故苦。

(三)觀心無常

心是什麼?前面已提及,心是從身體的感受,而產生的反應和執著。我們的心,念念不停地跟著所有的受在變化。既然是剎那不斷地改變著,這心當然是無常的。可是,一般人總認為心是永恆的,譬如:男女間的山盟海誓,海可以枯,石可以爛,我們的心永遠不變……之類的,此即‘常心’。

執著我們的心是恆常的,這種幻覺,是因為不能觀照到心念的變化。所以錯認昨天想任何事的,是我的心;在三年前、十年前、五十年以前,那個動腦筋在想的,也是我的心;身體也許變了,我的心沒有變,環境變了,我的心沒有變。其實,不是我的心在動,是我的念頭在動。他無法想到心之所以為心,實際上,是一個念頭、一個念頭間的連鎖、連結,不能如是觀察,則會愚癡、固執地想像成是同一個人的心,在不同的時間,想著不一樣的事。其實心念剎那變異,本是無常。

(四)觀法無我

對於身、受、心三個項目,我們如果從身觀察起,身受心之間的關係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時都在交互變化。既然是能夠變化的,當然不是常的,既然是可以變化的,裡頭有沒有‘我’呢?如果能夠變化的是我,那在變化的過程中,究竟‘我’在那裡?所以一切法,不管是心法或是色法,無一不是因緣和合的暫時顯現。暫時顯現其間,每一點每一點連綴起來,便成為一樁事。從時間上看,是一個過程,從空間上看,是一個集合體,可是這種集合體仍然持續在變,過程也不斷在變。‘我’在那裡呢?那個是我呢?身體是我嗎?心是我嗎?接受的‘受’是我嗎?通常認為,身體是我,我在接受,我在想,所以身受心通通是我。但把這些東西放在空間、時間上來看,就只是因緣的結合、因果的關係,‘我’是不存在的。

用什麼來觀身、受、心、法?用慧。在什麼時候來看?在得到五停心的定以後。停於定,止於定時,心根本不動。若得定以後,心能夠動,這不叫念頭,叫慧,是很清楚的觀照。

以慧來觀身、受、心、法的時候,這個慧本身有被它所觀的對像。如果觀一觀又停掉,不能持續地一直觀下去、觀完成,那是代表剛剛開始用功的階段。可是漸漸修觀,先觀身,觀身能夠不斷,再觀受;觀受能夠不斷,觀心,又能不斷,三種連起來觀,一氣不斷,此即四念處觀成,進入世第一位,已在得阿羅漢果、出三界前的階段了。

四念處的進程分成四個層次,即暖、頂、忍、世第一位,並要配合十六行,即十六特勝來修,所以觀成是非常不容易的。所謂十六特勝,它的目的是要證四聖諦: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四聖諦怎麼修呢?就是從四念處而修。在觀四念處的時候,把四聖諦加進去一起觀,四聖諦每一諦中有四行,四四一十六共十六行。

觀四念處得力,才知道四聖諦的苦諦究竟是什麼。能夠了解到苦諦的實義,才能真切地生起不退的信心,直到證四聖諦,已能每一剎那、每一剎那,都連續地、不斷地、不退地觀照明徹,而且就在觀上面不會再離開了。故證四聖諦已具無漏慧,出離三界,永斷生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聖嚴法師文章列表

禪宗怎樣參無門關

講到參無這個法門,當年有人問趙州和尚:狗子還有佛性...

靜中有工夫,動中亦要有工夫

用功人,以為自己的工夫很好,能可以把得住,坐下來身...

在宗門下得了好處的人,那不是學來的

宗門下講規矩,講用功,達到悟處。為什麼這麼說呢?比...

壇經與淨土宗有無衝突?

來書云:《壇經》說東方人造罪求生西方等語,與蓮宗有...

到處是路,何必憂慮

洞山禪師有一天去探望一位生了重病的學僧德照,德照就...

惟覺老和尚佛法禪法問答

問:惟覺老和尚傳的禪法,有什麼特色? 我現在的教法...

明海法師憶淨慧長老:活在當下

到現在我還清楚地記得第一次見師父(淨慧老和尚)的情...

三界萬法種種境緣,實無心識外之別物

三界惟心,萬法惟識二語,人能言之,觸境逢緣,仍被境...

【大藏經】佛說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

【大藏經】佛說療痔病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園中,與大苾芻...

【大藏經】【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讚

普賢菩薩行願讚...

【大藏經】教觀綱宗

教觀綱宗 (原名一代時教權實綱要圖。長幅難看。今添四...

聖嚴法師《對處事態度的開示》

我十幾歲在上海念佛學院的時候,除了上課,也做很多雜...

聖嚴法師:智慧與福報

有福報卻不一定有智慧;若無智慧,福報本身也可能會帶...

聖嚴法師:心裡不安的原因

很多人的緊張不安,多半是庸人自擾、自尋煩惱。凡是心...

聖嚴法師《信佛學法敬僧》

「佛」,是覺悟的意思;也是指大徹大悟、自覺又能覺他...

別人影響不了自己的光

剛工作不久的徒弟滿腹委屈地回到師傅身邊,抱怨道:公...

印光法師法語一百零八則

本篇從《印光法師文鈔》中,精選了大師的法語共一百零...

慳貪的果報

昔日,佛在波羅奈私國弘化。當時,國內有一位大富長者...

誰是世第一

兩位梵志你一言、我一語的爭論聲,引來好奇的人們上前...

殺生遭現世報三例

我姓陳,家住嘉義。最近聽了一些因為殘殺動物後來遭受...

開悟和沒開悟的人心境之區別

原文: 所言念佛三昧,說之似易,得之實難,但當攝心切...

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

我今天在過堂的時候,看見各人吃飯,漸漸有些散亂。吃...

一步之差,千差萬別

古希臘有個寓言,一個年輕小夥子練刺殺,面前有一個劍...

聖嚴法師《觀世音菩薩的因行與果德》

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法門在顯教和密教中都很受重視,顯教...

念佛之人當孝敬雙親,不可偏執速死求往生

佛教認為人生有八苦,分別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四無量心

菩薩須內具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舍四種無量心。...

怎樣辨別真偽善知識

問: 初發心學佛,需要善知識引導,善知識的標準是什...

【佛教詞典】佛陀波利

(人名)Buddhapāli,罽賓國沙門名。譯曰覺護。譯尊勝...

【佛教詞典】三假觀

為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上序品所揭舉之三種假觀之名,天...

【視頻】一代高僧明暘法師

一代高僧明暘法師

【視頻】大安法師《迴向的利益》

大安法師《迴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