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如何使佛法生活化、家庭化

于凌波居士  2012/03/20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許多學佛修行的居士們,在思維上犯著一個毛病,那就是以為學佛是出世間法,生活是世間法;學佛是個人的修持,家庭是全家的生活,這些全是兩回事。事實上,學佛與家庭、與生活,原是一體兩面不可分割的事。因此,我們來談談如何使佛法生活化、家庭化。

年餘前我在《菩提樹》雜誌上看到過一幅漫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漫畫中畫著一位老居士,手持念珠,坐在蒲團上,念佛打坐。一個小孩由門外伸頭進來,喊道:「爺爺,外面有人找你。」老居士怒容滿面,叱責孫子道:「你沒有看到我在打坐?」

「打坐」坐到這個程度,不坐也罷。打坐,是修行的方式之一。其實所謂「修行」,無非是修正我人「行為」上的缺失,我人身、口、意三方面常有的缺失,在身行者為殺生、偷盜、邪淫;在語行者為虛誑語、粗惡語、離間語、雜穢語;在意(心)行者為貪婪、瞋恚、愚癡,三者之中,以意(心)為本,身行、語行,只不過是執行意(心)行的命令而已。所修行重在修心,如果不能改掉瞋恚習氣,如何能口不出惡語呢?如果不能修心,坐爛十個蒲團又有何用呢?

修行,簡單的說,就是修正我人行為上的缺失,而修正行為缺失原本就在日常生活之中修正,離開生活,何來的修行?所以六祖慧能大師有偈曰: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恰似覓兔角。

佛法原來就是在我人生活中,離開生活,離開世間,何處去覓佛法呢?

學佛是自做學起,不管社會如何變遷,而做人的基本原則——如誠信、寬恕、公正、慈悲等信條是不能變更的;如果一個人懈怠放逸、無慚無愧,做人的條件尚且不夠,如何有學佛的資格?所以印光大師說:「欲學佛祖,須先取法聖賢。倘躬行有玷,倫常乖舛,尚為名教罪人,何能為佛弟子?」

佛是佛陀的略稱,指的就是釋迦牟尼佛,佛陀是人格圓滿的聖哲,學佛就是學佛陀圓滿的人格,我們必須自日常生活中改正缺失,修正行為,才能趨向學佛之路。

在家居士學佛,不是一個的事,是全家人的事——個人的生活不能與家庭生活隔離,所以佛法不但要生活化,更進一步要家庭化。佛法家庭化,仍然是自日常生活中做起。中國人重視倫常,倫常是人倫的常道。印光大師在與丁福保居士的信中說:

「學佛一事,原須克盡人道,方可趨向,良以佛教賅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於父言慈,於子言孝,各令盡其人道之分,然後修出世之法。」

他信中又說:「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僕忠,恪盡己份。」

或者有人說:印光大師是讀儒家書出身,他是自儒家倫常立場而說的,佛經上未必這麼說。其實不然,佛經中也是這麼說的。《無量壽經》有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

我們是生活在一個「相對」的世界中,長短高低、大小方圓是相對,而夫婦父子、兄弟朋友也是相對,既是相對,就有互相對待的人際關係,而我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只知要求別人,不知反省自己」。父親要求兒子孝順,如果父親不慈愛,孩子會孝順嗎?丈夫要求妻子溫順,如果丈夫性格粗暴,妻子單方面溫順得起來嗎?胡適博士寫過這麼一句:「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你要別人怎麼對你,你先怎麼對待別人,如果只要求而不付出,那就是「我執」與「我見」在作祟,家庭中的一切糾紛、爭執,「我執」與「我見」是根本的原因。

上面一段話,簡單地說,無非是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已,有趣的是,佛經上也有意義相似的話,《四不壞淨成就經》中說:「若有欲殺我者,我所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殺彼?作是覺已,受不殺生戒。不樂殺生,如上所說,我若不喜盜於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盜他?是故持不盜戒。不樂於盜,如上說。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婦?是故受持不邪淫戒,如上說。我尚不喜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語戒,如上說。」

如果套用上面格式,也可以說:「我若不喜他人憍慢於我,他亦不喜,我云何憍慢於他?我若不喜他人於我惡言相向,他亦不喜,我云何惡言於他……」推之於一切細節皆然。尤其是應用在家庭生活方面,最為適用。

佛教家庭化,要由「自我」放棄執著與我見,要由「自我」主動付出與奉獻,去影響、感化你的父母、妻子、兒女,以至於兄弟姊妹,你不必先存有所收穫之心,但天長日久,潛移默化,你的家庭氣氛會有所改變,不再經常地爭執與冷戰,漸漸地,氣氛溫和了、融洽了。當然,這只是初步。進一步,你可能把佛教雜誌、淺顯的佛經,或者故事式的、漫畫式的佛書介紹給家人看,最終的目的是使家人都成為正信的佛教徒。

一個佛化家庭,有幾本佛經是值得一讀的,1932年,戴季陶居士曾委請歐陽竟無居士,編輯了一本《在家必讀內典》,這本書收輯了十五種經,其中男子必讀的經是《父母恩重難報經》、《大方便佛報恩經·孝養品》、《佛說孛經》、《演道俗業經》、《善生經》、《十善業道經》、《優婆塞戒經》;女子必讀的經是《鹿母經》、《銀色女經》、《玉耶女經》、《長者法志妻經》、《七女經》、《月上女經》、《優婆夷淨行法門經》;而男女共讀的是《四十二章經》。

一個佛化家庭,如果能全家吃素,當然最為理想;如果做不到,最低限度做到廚房不殺生。不殺生,不是指殺牛殺豬、殺雞殺鴨(在現代社會中,也根本沒有人在廚房中殺這些東西,一切到超市中買現成的),而主要是不要在廚房中烹炸魚蝦,活蹦亂跳的小魚小蝦投入油鍋中,於心何忍?我們與其殘害數十百生命煎一盤魚蝦,不如吃一盤豬羊肉,殘害的生命少一點。當然,這是一種不徹底的慈悲,但在目前這種殺業慘重的社會上,不徹底總比完全不慈悲略好一點。

佛化家庭是家庭中每一分子都要恪盡其分,尤其是做父母的,更要盡到父母的責任。目前社會上青少年犯罪率增加,由鬥毆、吸毒,到飆車搶劫,使人有「人間何世」之感!古語云「養不教,父之過」,俗語「言教不職身教」,父母以身作則,本份做人,家庭中不至出太大問題。

種一株花也要盡心培育,何況養一個兒女?如果父親忙於賺錢應酬,母親忙於打牌享受,這就是父母失職。一個家庭主婦打牌應酬、不顧家庭,固然是失職,就是專門參加佛教活動,跑道場而忽略家庭,同樣是失職。學佛要自本份做人學起,要自端正家庭學起,要在繁雜萬端的生活中修行,要在融洽和睦的家庭中修行;反此道而行,一切都是緣木求魚。把佛法融入生活,融入家庭,進而淨化社會,建設人間淨土,這才是我們修行者努力的目標啊!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六德賢妻與五好丈夫

六德賢妻 佛陀在《玉耶女經》上面有一段開示說,世間妻...

漢語中的這些詞彙都來源於佛教

剎那 梵語Ksana的音譯。佛典中剎那指時之極微者,即非...

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禪修

一、身心合一 身體在哪裡,心就在哪裡;身體在做什麼...

怎樣讓家人盡快斷掉肉食

問: 我從現實生活中、新聞中、書刊網絡文章中看到了...

淨業者如何處理專修與圓修的關係

修行唯隨己身份而立功課,非可執一以論。但決定不可不...

證嚴法師:三好合一調伏法

人要先從自己的身、口、意三業調整好,才會快樂自在。...

【推薦】修行千萬不要包裝打廣告

現在人都喜歡用術,商業就靠打廣告。術是天道最忌諱的...

以貌取人

佛陀居住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時,有一位比丘名叫拔提...

【大藏經】【註音版】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大藏經】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三十三天...

【大藏經】【註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大藏經】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淨土信仰對晚年白居易的積極影響

白居易作為唐朝士大夫學佛的代表,他的佛學思想,尤其...

佛說一大藏教無非破執

問: 佛教常言:佛事門中,不捨一法,云何破除五蘊?且...

《觀無量壽佛經》第十觀:觀音觀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無量壽佛了了分明已,...

蚊子咬就心煩,大痛時還怎麼念佛呢

有人會說:既然如此,那我等到臨終時再念佛就好了,何...

寺院晨鐘暮鼓的儀軌

佛鐘包括大鐘和小鐘,它們的鳴法非常的繁雜,不同的佛...

佛法是心法

釋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公元前486年)發現了人生規律...

善男子善女人的含義

善男子(梵kula-putra;巴kula-putta;藏rigs-kyi b...

鞭打白骨,為時晚矣

修行人出外行腳雲遊,看到一個人在路旁焚香、供花、獻...

生命的真相是什麼

生命的真相是什麼?生命不過是靈魂隨業流轉而不斷生生...

哪怕是餓著,也別去做屠宰的行業

要把你所學的佛法運用到你日常生活當中,不要讓佛法跟...

惜福從惜食惜衣做起

禮拜天,父親看著那抱怨早餐不好吃的兒子,心想:今天...

【推薦】謙卑是修行人一生的功課

人生的每一種境界,都是修行,修什麼呢。修謙卑。記得...

深山中的道場

很久以前,在深山中有一個道場,有位弟子一直想到外面...

沒皈依但精通佛法,算是佛弟子嗎

問: 有一位居士,還未到佛堂皈依,但精通佛法、研究...

一心不亂和念佛三昧的區別是什麼

問: 念佛到一心不亂和念佛三昧的區別是什麼? 大安法...

惡果源於內心的失衡

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一方面,物質極大豐富,技術突飛...

【佛教詞典】增上心

(一)即增勝上進,勢用強盛之心。圓覺經(大一七·九一...

【佛教詞典】別眾足數四句

亦名:別眾不足數四句 子題:別眾非足數、足數非別眾、...

【視頻】淨界法師《受戒須知》

淨界法師《受戒須知》

【視頻】成剛法師《無累心寂然》

成剛法師《無累心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