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拜天,父親看著那抱怨早餐不好吃的兒子,心想:「今天帶孩子到哪兒去玩呢?」結果,他們既沒去那曲徑通幽、山回水轉的名勝古跡,也沒有去車水馬龍、遊人雲集的繁華商業大街,而是來到了鄉下,一片寧靜的田野。
父子倆漫步在阡陌縱橫的田野上。左邊是菜地,右邊是稻田,那遠處一望無邊,仍然是菜地、稻田。幾個農婦在田間揮汗除草;一位面色黧黑的老者,正往菜地裡揚灑糞肥,景色單調,毫無詩意。
太陽漸漸升高了,暑氣鼓起灼熱的薰風陣陣襲來。一望無垠的田野上,竟找不到一棵庇蔭的大樹。
望著兒子汗漬淋淋的臉,父親問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後兩句是什麼?」
聰明的兒子感嘆到:「您不用考我,爸爸,我懂了。原來平時輕而易舉吃到的飯菜,要經過這麼艱辛的勞動啊!」
從此,兒子與前判若兩人。
如今像這樣盡心盡責,以傳統思想教育子女的父母已不多見。能認知「惜食惜衣為惜福」的青少年,則更是寥寥無幾了。
我記得年幼時,曾觀看過一部幻燈片,談的是有關鉛筆的故事,從而知道原來一支小小不起眼的鉛筆,是那麼來之不易!要經歷植樹、砍伐、運輸、成材、壓模等許多工序,滲透了多少人的血汗和勞動才有成,所以一點不敢浪費。不僅如此,那時我家境清寒,處處都得開源節流,就連一個舊信封也要翻面再寫,不願輕易丟掉。
常言「當家才知鹽米貴」,現代青少年大多生在福中不知福,對於勞動的神聖、創業之艱難,鮮有體認。
我曾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們作問卷調查,問他們是否感覺自己生在福中?但大部分學生的回答都茫然不覺。
一切從事教育或關心社會的有識之士,若能通過各種媒體,多多介紹一些實際生活知識,讓現代青少年實觀勞動創業的艱辛和神聖,啟迪他們的良知,培植他們的福德,這要千萬倍地勝過留給他們有形的財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