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惟賢長老《如何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的關係》

惟賢長老  2011/09/1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三學」之含義

各位同學、各位居士:

我來到三學讀書會,見到在座的各位,很高興。三學讀書會成立兩年多來,我現在是第三次在這裡講座。讀書會推廣傳統文化、禪茶、傳統醫學養生,還建立了網站,這種情況是相當好的,涓涓之滴匯成江河,一滴滴水就可匯成大海。

對於佛法,對於人生事業,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一滴滴水只要彙集起來,就能成江河大海,這個力量是不小的。

三學,顧名思義就是儒教、道教、佛教三學,是發揚傳統文化的,而在這三種之中,特別以佛教的三學為重,佛教的三學就是戒定慧,即戒學、定學、慧學。佛說的法,在文字方面,經過幾次結集,成為小乘大乘的經典,這些經典都是在講三學,是佛教的基本理論。三藏,即經律論三藏,經藏就是定學,律藏就是戒學,論藏就是慧學。

拿三教來講,各有特長。儒家是治世,講道德倫理;道家講天人合一,「專氣致柔,如嬰兒乎」,「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些都是屬於天人境界;佛教是由入世而出世,講解脫行、菩薩行,再由出世而入世,以大悲大智廣度眾生。比較起來,佛教內容廣大、精微,其三學內容也是很廣泛的。那麼在三藏裡面,你們看佛教的藏經,由最初六千多卷,成為現在的二萬三千多卷,廣大、精微,浩瀚如汪洋大海。一個人哪怕活到一百歲,佛經都不容易讀完,拿我來講,我只是讀了一些大部頭經,其他的藏經都還沒讀完。讀經是很重要的,學佛從三學中來學也是很重要的。

三學文化就是道德文化,而道德文化在今天來講,不管從國家方面還是從世界方面來說都很重要。盡管現在提倡三學文化的人還不多,但是由少數集成多數,從發展形勢來看,是可喜可觀的,只要去努力,涓涓之滴便能匯成江河、匯成大海。所以大家在三學讀書會裡邊讀書、修行結合工作,是一條正當、光明的道路,希望這個力量能夠發揚光大。

佛教就是道德文化,講涅槃菩提,涅槃就是斷德,菩提就是智德。證涅槃必須修戒定,消除煩惱,得到清淨,得到解脫,這是涅槃境界,這就是斷德。證菩提必須修智慧、般若,由般若智慧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宇宙觀,經過一定的因位修行,消除煩惱障、所知障,最後才能成為菩提。

斷德與智德,都是一種德。天台宗講,涅槃有三德: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法身德代表中道思想。所以總的來講,佛教是道德文化,三學是道德文化的中心。如果要做一個有修養的人,做一個能夠達到高尚境界的人,那就必須要以這個為中心,走這條道路。

所以,我在這裡內心很歡喜,摯誠祝願三學讀書會進一步有所發展,希望我們在座的各位,要共同努力,團結一心,把這個事業發展起來,就可以對個人、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乃至對世界都能做出貢獻,這是功德無量的事情。

我今天的講題是:如何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的關係。

 

如何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的關係

 

佛教講修行的道路,離不開信解行證,什麼是信解行證呢?

一、信

在佛教四眾弟子裡邊,在家信眾是多數,約佔百分之九十,出家僧眾是少數,約佔百分之十。出家僧眾專門講修學佛法,就等於專業,這種專業比較單純化,沒有一切累贅,所以僧眾是住持正法,居士是護持正法。作為僧眾應該住持正法;居士作為廣大的群眾具有各種能力,很多事情僧眾不能做,居士可以做,所以居士作為護法是很恰當,而且很實際,很有力量。希望我們在座的各位都作為護法,來護持正法。正法是人天眼目,你們護持正法,也就是使眾生的法身慧命得到保護,這個功德是很大的。那麼作為這一群力量,比較特殊,是在家修行者。

從信仰方面來講,信仰三寶、信仰因果、信仰業報,有因必有果,有功就有德,要堅定這個信仰。這個信是正信,不是迷信,也不是邪信,而是智慧的信仰、理智的信仰。這樣的話,太虛大師講過,梁啟超講過,歐洲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講過,所以首先要確立這個觀點,建立這個信仰,養成正信,鞏固正信。

二、解

從解上來講,有信必須要有解,從解之中了解基本教理,從而就能夠認識到為什麼要信,認識到為什麼要學,鞏固正信,這是解的重要。

我以《維摩詰經》來講,對於處在家庭來說,應該有個正確的認識。《維摩詰經》上講:

雖處居家 不著三界 示有妻子 常修梵行

「雖處居家,不著三界」,雖然住在家裡面,但是在內心來講,不要有所貪戀,要認識到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是並不安樂的,三界如是,家也如是,所以不著三界。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有妻子有兒女,但是要曉得,與家人的聚合都是緣分,緣聚則合,緣盡則散。內心要保持清淨,要依照佛法修清淨之行,梵行就是清淨之行,也就是說不要留戀,不要沾染,要看得清楚。一切都是因緣會合,因緣是有生有滅,有聚有散,要有個正確的觀察,這是《維摩詰經》裡講的。

《維摩詰經》中就講到對於出家的四種鑒別:第一種身出家心也出家;第二種身在家而心出家,等於說我身在塵世、心在山林,那心胸就很清高,很淡泊;第三種身出家而心不出家;第四種就是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這是一般人。所以說出家有出世俗家、出煩惱家、出三界家,真正意義上的出家,應該是出煩惱家、出三界家。出世俗家只能說是形式上離開家庭,穿了一件僧衣,但實際上他心裡面沒有修養、貪戀紅塵,那麼就等於沒出家。因此,作為在家居士,你只要心裡邊清淨淡泊,看問題清楚明白,有個正確的人生觀,也就等於出家。

另外《華嚴經·淨行品》裡智首菩薩向文殊菩薩提問,他提問的內容有十一個總類,每一個內容裡面又有十種問題,實際上是一百一十個問題。這個提問主要就是說,做人怎樣才殊勝?怎樣才有功德?從這些方面來問的。文殊菩薩就進行了一百四十一個解答,其中就包括從在家到出家、日常生活的語言和行動,從大到小,從粗到細微。禪宗講,生活就是道,平常心就是道,現實就是道。文殊菩薩的解答就體現了這個真義。

對於智首菩薩的提問,文殊菩薩有一句總的解答:「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你學佛走正道,你要想獲得一切功德,就看你的心,要善用其心。這個善字很重要,等於儒家講的要正心誠意。儒家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致、誠、正,是一種修養功夫,不管儒家、道家、佛家都是共同的,不過淺深不同、寬窄不同而已。

文殊菩薩在這裡說要善用其心,為什麼眾生有煩惱痛苦?世界上有爭鬥?這是什麼原因?就是這些人不能善用其心,不能善用其心就恰恰能招來煩惱痛苦,一定要找出這個原因。文殊菩薩在解答裡講,不管你出家在家,你的行住坐臥、言語說話、動作走路,存心要善,要一切想到別人,想到一切眾生,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當願眾生如何,只想到眾生,不是說願我怎麼樣,這就是無我精神了。

一百四十一個「當願」中,開頭幾首是關於家庭的。

(一)第一首:

菩薩在家 當願眾生 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

你處在家,就要善對家庭,要認識到家的組合都是緣,有善緣有惡緣,順心一點就是善緣,不順心的就是惡緣,都是因緣組合,有聚有散,有分有離,都是性空的,這個要搞清楚,那麼這樣子就不會受逼迫,不會走投無路。

唐代有個龐道玄,他的女兒龐靈照,父女倆相當有道行。他女兒每天就以編篾活(篾活:指四川的竹器)來維持兩個人的生活,而龐道玄有文采,不願意當官,喜歡過清閑生活。他寫有幾首偈子,其中有幾句:

日在空中行 夜在空中臥

空空空吟詩 詩空空相合

莫謂多言空 空是諸佛座

你們想想這個道理,一切都是觀諸法性空,佛的境界就是空性,《華嚴經》上講:

若人欲識佛境界 當淨其意如虛空

遠離妄想及諸取 令心所向皆無礙

心如虛空,其量無邊,可以包容森羅萬象。這個境界就大啊,在虛空是無掛無礙的。這個龐道玄父女,就是那麼的高尚。

「莫謂多言空,空是諸佛座」,你不要說我什麼都在講空,你們要曉得空是如來的寶座,若能夠證悟空性,與空性相契和,就登如來的寶座,能夠了解空意就見了法身如來。《華嚴經》的法界觀,就包括一切事物及一切事物的性與相,性就是本體,相就是現象,都包括在法界裡面。

你能夠觀空,就能夠見一切如來境界、如來淨土,層層無盡。你能夠觀緣生法、觀有,就可以曉得一切器世間、眾生世間的「一、多、大、小」,從微塵到整個世界,都看得清清楚楚。其中的佛,能夠了空就是理性佛,處處都可以見到,有十種:正覺佛、願佛、業報佛、住持佛、涅槃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本性佛、隨樂佛,這個境界大得很。所以對「空」字要有個正確的解釋,不是「什麼都沒得了」,而是真空顯妙有。了解空就能夠證得無我,了解無我就可以與諸法平等,境界就廣大了。

(二)第二首:

孝事父母 當願眾生 善事於佛 護養一切

把父母當成佛想,一切眾生在孝養父母時,要把父母當成佛想。這樣子的話,你家中有佛,你要恭敬供養,這是徹底的大孝,希望眾生都如是,那就可以普度眾生,報眾生恩。

(三)第三首:

妻子聚會 當願眾生 怨親平等 永離貪著

妻子兒女聚會,其中有怨有親,怨親之中你不要有分別執著,親固然可貴,怨你也要容忍,這就是緣嘛。佛法講怨親平等,冤家宜解不宜結,不要結怨,結了怨啊世世生生都解不了,那才不得了。怨親平等,化冤為親,這樣子就免得貪著,從中受痛苦,受纏繞。

(四)第四首:

若得五欲 當願眾生 拔除欲箭 究竟安穩

你在五欲境界「財色名食睡」之中,就要正確面對這個境界。眾生就是留戀於五欲,於五欲之中貪戀不捨就造業受苦。你看現在這個社會,歌舞廳、娛樂廳、卡拉OK廳等很多,吃的、穿的、聽的無不是欲,使人貪戀,但是作為學佛的在家菩薩、居家的居士,你就必須要正確對待。就像那個蓮花一樣,生在污泥之中,保持微妙香潔的品質,不為污泥所染。要有真正的菩薩行,才可以超脫。我如是,希望眾生都如是。

「拔除欲箭,究竟安穩」,欲就等於箭一樣,箭一射出來到身上,就要致命,喪失法身慧命,就使你不得解脫。能夠看清楚欲箭而不沾染,就可以究竟安穩,永遠的、徹底的得到安樂穩定,這才是真正的安樂穩定。

這四首詩都是說明在家居士應該建立正確的觀點和行動,我們學佛後就必須以正法來解決與家庭和工作的問題,平心靜氣地平等對待一切,才處得好各種關係。只有這樣,在家庭中才能夠使一家人歡歡喜喜,在單位裡才能與職工、群眾和睦相處。

三、行

最重要的就是以因果思想,明因識果,修五戒十善之行,結合五戒十善發菩提心,以四無量心,修四攝之行。般若宗的第一代祖師龍樹菩薩在《菩提資糧論》裡提出菩薩四種真實行,哪四種呢?(1)知性空而求業報;(2)知無我而生慈悲;(3)樂涅槃而行生死;(4)廣佈施而不求報。

第一,知性空而求業報。菩薩四真實行是很重要的,修學菩薩行要以這個為標準,我們要相信空的道理,但是不要否定因果業報的道理。由真空而妙有,由妙有而真空,這是辯證的統一,不能說「空」是什麼都沒得了,業報都沒得了,那是錯誤的。因此,在因果方面,我們就不能違背,處處要從因上著想,有好因必有好果。

第二,知無我而生慈悲。能夠達到了解空的道理,就可以證無我的道理。無我就能達到身心廣大、境界廣大,視眾生平等,他中有我,我中有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平等平等的,相資相助。那麼眾生在苦痛中,我們就要有慈悲心去救拔,要修四無量心,不能只顧我不顧眾生。所以知無我而生慈悲,一方面無我,另一方面要生慈悲。

第三,樂涅槃而行生死。這也是菩薩行,我作為菩薩,希望清淨解脫,涅槃就是清淨解脫的境界,但是樂住於涅槃、耽住於涅槃,那是小乘思想,大乘菩薩他就不樂住涅槃。在生死之中度脫眾生,這是一種無住涅槃。什麼叫無住?由於大智慧不染生死、大悲心不住涅槃,這是蓮花精神。度眾生成佛,求菩提,證菩提,就在生死中求證,不是在生死之外,另外找個菩提、找個涅槃,這種蓮花精神是最現實的,不能忽略這個現實。

第四,廣佈施而不求報。在行動上要修六度行,六度以佈施為首,修財施、法施、無畏施。雖然行佈施啊,但是不要執著,能施、所施、施果三輪體空,不求報,這是真正的佈施。《金剛經》上講:「佈施者即非佈施,是名佈施。」行佈施你不要執著佈施,有執著就不是真佈施,沒有執著,三輪體空才是真正的佈施。

四、證

證就是果了,有了上面的解和行,能得到什麼果呢?身心得到受用,心胸就廣大、安靜,智慧高,看得遠,自己的身心就可以得到解脫,與平常人不同,猶如脫胎換骨。進入因位菩薩境界以後,就與果位菩提相應。徹悟禪師講:「以佛果地之覺徹我因地之心,以我因地之心證佛果地之覺,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念佛都是種這個因,念一聲佛號,這個佛就是果覺的佛,我們念就是因位的念,果覺的佛與因位的佛心相應,因果相應,就可以走入佛位,走入成佛的因位。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就是這個道理。

以上就佛教修行次第的「信解行證」,簡單講了一下,希望大家聽到以後得到法喜,開啟智慧,能很好地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的關係,在現實生活中悟到法性,證得涅槃,得到解脫!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怎樣才能辦好一個素菜館

首先,要有正確的發心, 不要簡單把它當做一個提供菜品...

聖嚴法師:尊重同事如同菩薩

同事之間要彼此相互尊重,常常心懷諒解,上級對下屬也...

善待每一位眾生,不論貧富與貴賤

從前有一家專賣高級點心的鋪子。有一天,鋪子裡來了一...

世間上什麼最強

有人問:世間上什麼最強? 一、鋼鐵最強,但是烈火可以...

聖嚴法師:智慧與福報

有福報卻不一定有智慧;若無智慧,福報本身也可能會帶...

今世行淨,後世無穢

過去,釋迦牟尼佛在波羅奈國仙人鹿野苑,剛度化了五比...

去市場買肉,該怎麼做才如法

問: 師父慈悲,我這個問題還是剛才那個問題,因為沒...

成功人士的11個好習慣

我們每個人都想成功。有人想成功地減肥、學吉他,也有...

【大藏經】【註音版】雨寶陀羅尼

雨寶陀羅尼...

【大藏經】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大藏經】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譯 護...

【大藏經】【註音版】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

因果報應的三種形式

因果是佛法的基本定律之一,佛教深信相信因果定律的正...

吃素就是走向健康

1、蔬食是健康食品,吃素就是走向健康 古人云病從口入...

世界眾多,分四大種類

土,即世界,為眾生所依居處。眾生為正報,世界(土)...

一切法本來就是無分別

無分別智的意境是甚深的,這個「甚深」有二個:第一個...

龍樹菩薩:讚般若波羅蜜偈

般若波羅蜜,實法不顛倒, 念想觀已除,言語法亦滅。 ...

心忙則忙,心閑則閑

你請某人幫一下手,也許,他會回答你:你沒看見,我正...

自心念自性佛

自心念自己的自性佛,要承擔,自己念了,阿彌陀佛佛性...

下生死柱得解脫

以前有一個國家,設置了一根非常高大的石柱,完成後,...

文珠法師《佛教與人生》

何謂佛教?何謂人生?佛教對人生的看法如何?佛教與人...

大安法師:淨土法門的門檻高嗎

問: 尊敬的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兩個月前,念佛越念...

【推薦】在家人應不應該看電視報紙

問: 現在打開電視、報紙,每天報導的都是色情暴力、...

【推薦】慧律法雨—找回內心的平靜

《代序》找回內心的寧靜 以前我看到別人做錯事,就苦...

對在家居士的一番苦口忠言

我們大家都清楚,新的一年已經到了,在新年開始,為了...

大安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講記

前 言 諸位大德比丘、諸位居士同修: 在東林祖庭,我們...

因佈施而起的貪愛執著

佈施如果附帶不合理的條件,是可以不接受的。這是為了...

寧自啖身肉,終不雜用三寶之物

佛說一大藏經,無非講因果二字。詳細分析起來,就無窮...

【佛教詞典】功德直

梵名 Gunabharman。音譯作求那跋摩。劉宋時之譯經家。...

【佛教詞典】佛生會

又作灌佛會、降誕會、浴化齋。於佛陀誕生日(四月八日...

【視頻】好媳婦36忌

好媳婦36忌

【視頻】夢參老和尚圓寂三週年紀念

夢參老和尚圓寂三週年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