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妙祥法師:如何去除疾病

妙祥法師  2011/06/27  大字體  護眼色

問:我現在年齡已經七十歲,患有高血壓,腦梗塞,病痛,如何除疾病?

妙祥法師答:這個,我說你還是看開吧,看開吧!人從出生那天開始,有生就有滅。當你生出來的時候,就帶有了生老病死。所以說,病啊,痛苦啊,死亡,在你出生的一瞬間它也就帶來了,不可避免的。你越是迴避,這些問題反而變得更複雜。

所以我們應該常問問,我們如何死,如何生?為什麼要生?我們死了又往哪兒去?這是我們人生最大的一個問題,我們應該把這個問題好好研究。至於高血壓,腦梗塞,病痛啊,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如果要是我們心裡還有更多的疑惑,不知我們如何生,死往哪兒去,這個生老病死是什麼?我們呢,雖然有高血壓,腦梗塞,它不算大病,心中的迷惑才是大病。如果大病解決了,這些病就不算病了,只是一場戲。所以我們既然年齡這麼大,一定知道這個娑婆世界的現象,不要在娑婆世界硬要求。你不要求,放下它,正是治病所需要的。

有的人說,我都不要求,我這病來了怎麼辦?你越要求,病反而越複雜。你想一想,心火上燃,你又增加病。你心裡放下一清淨,你越不在乎,反而病還減輕。很多患癌症的病人,由於不知道自己是癌症,很快就過去了;有的知道癌症,反而叫病給嚇唬死了。就是說,一個人啊,當你心放下來的時候,是最好的藥。所以說,我勸你還是看開吧!看開才是真正的放下,真正的放下是最好的藥物。

當然了,我們如何去放?就是多誦經。誦《金剛經》,誦《心經》,也可以誦《佛說阿彌陀經》,多懺悔,多放生。很多的疾病都是因為殺生所帶來的,多放生來懺悔自己的業障,這樣我們在心裡就會去掉病苦,去掉心裡的病苦。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很恐懼死亡,該怎麼辦

問: 妹妹身體不好,總恐懼死亡怎麼辦?為什麼她放不...

宣化上人:如何能令人生信心

弟子: 佛教徒很清楚明白,信心就是修行的根本,沒有...

拜佛含蘊深奧醫學原理

我還有一點經驗也許可以提供給您們參考一下,也許在病...

很多大菩薩為何還要求生極樂世界呢

問: 法師,經典裡面講,有很多都已經是大菩薩了,他們...

迴向給眾生,眾生是不是能得到利益

還有人問,這個迴向眾生,眾生是不是能得到真實的利益...

為什麼不講念自性佛,而要念阿彌陀佛

問: 佛既然心作心是,為什麼不直截了當講念自佛,即...

唯識有何重要意義

問: 唯識法相所明何事?有何重要意義? 答: 唯識法相...

挪用善款是否犯偷盜戒

問: 弟子每月都會代收善款,有時還挪用一些善款來應...

【大藏經】【註音版】晚課蒙山施食儀

晚課蒙山施食儀...

【大藏經】【註音版】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

【大藏經】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

【大藏經】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

有胸量的菩薩,才能招感廣大的福德

初學菩薩他在修學善根,是有所不足的,因為時間有限,...

聽聞正法的功德利益

龍樹菩薩在其《聽聞集》中寫道:多聞能知法,多聞能遠...

境隨情起,識逐緣生

大智度論問。若一切諸法空如幻。何以故。諸法有可見可...

【推薦】如何知道罪業已經懺悔乾淨

怎麼知道我已經如法地懺悔乾淨了?這有判斷方法,我們...

盲龜值浮木

每百年才能從海中探出頭來一次。而大海中有一根浮木,...

淨界法師:淨土十疑論

第1講 第2講 第3講 第4講 第5講 第6講   第1講 《淨...

修學淨土難相應的原因何在

我們想求生極樂世界,前行也是數數聞思淨土經論。比如...

膽小的人如何通過念佛來改變

問: 弟子生來就膽小,經常想些事情給自己害怕,請問...

遇到逆緣要如何應對

我們剛開始初發心學佛時信心都很大,非常精進。時間久...

在坎坷路上走,才能磨練心志

寺中有一個小和尚,從小就在這裡出家,是寺裡的眾僧把...

應怎樣對治瘟疫和流行病

1、瘟疫和流行病乃共惡業感召 瘟疫和流行病,乃是眾生...

冤害他人得鯨魚報

一時,佛在舍衛城。大阿羅漢目犍連以其神通力常去地獄...

念佛修行會使人消極嗎

現在很多人對淨土法門並不是太了解,看到淨業行人,念...

臨終助念的方式

人在世間,如自己平時尚未修行到生死自主的程度,或根...

聖賢之路八正道

過去,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有一位名叫馬血...

淨土法門的沒有修學次第嗎

問: 法師,修學佛法不是應該有次第嗎,淨土法門怎麼扔...

【佛教詞典】黃幡

(物名)以黃紙作幡,懸之於死者之冢塔,則大有功德雲...

【佛教詞典】七聚

將犯戒之相分為七類,即統括五篇與篇外諸戒條為七類。...

【視頻】吃素與放生

吃素與放生

【視頻】大安法師《淨土法門的教義與實踐》

大安法師《淨土法門的教義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