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心淨國土淨

首愚法師  2011/05/06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業緣有別

隨著個人的業緣與見地,每個人念佛的境界幾乎都不一樣。同樣一句「阿彌陀佛」,十個人念的境界皆不相同。並非阿彌陀佛有十個樣子,而是我們的業力千差萬別。

經教告訴我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譬如如來講一個「佛」字,聽到每個人的耳朵裡去,在心裡轉了個圈,感受如何就因人而異了,這就是業緣有別的緣故。

妄心與明心

有的人念佛念得歡歡喜喜的,也有人念得自己覺得一切都具足圓滿,當然也有人會覺得不知道自己在念什麼?似乎愈念妄想愈多了。所謂「妄心念佛,佛在西天;明心念佛,佛在心中」就是這個道理,各位不妨自問:「我妄心念佛呢?還是明心念佛?」

有人念佛只是抓住一句佛號,有人念佛卻能懂得起觀,也有人念佛可以和華嚴法界相應。難怪淨土法門分成「九品往生」,因九品的境界相差太大了。

信願行

淨土法門強調「信願行」,而信願行又強調絕對的「信」,然後要有「菩薩願」和「菩薩行」。

平常,我們念「阿彌陀佛」,信在何處?願力又如何呢?對淨土法門的行持又怎樣呢?我們懂得佛在心中,見法即見佛,見什麼法呢?——見「心地」,了心卻見佛。

淨土法門特別強調心,由「有信」而「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何以身心無法與念佛打成一片呢?信心即是最大的關鍵了,妄想一來,其他念頭一起,全盤皆非了,如此當然覺得很迷茫,這時就要靠真正的見地了。

見地,說簡單也簡單,說困難也困難,若是那麼簡單,人人距離菩提大道就很近了。那麼容易相信,你就不會迷糊了。你能念到不論順境、逆境來時,信心都不退就差不多了;而且不但不退,還能與法相應,身心隨時在禪悅為食當中。很多研究中觀、唯識等理論方面的學者,他們完全在思惟修直截了當,從自己的心念下手,而我們修淨土法門則強調信心——深信有個極樂世界。

三無漏學

戒、定、慧三學統稱為「三無漏學」,這是我們從世間法上,從凡夫的因地上走向修證、解脫度途徑必不可少的條件。世間法的種種煩惱都是有漏的,要無漏一定得與般若相應,許多佛法的法門都注重於「定學」方面,就我們現在的持名念佛而言,也是與定學相應的。

念佛可使內心得到一種安詳、寧謐的感覺!至於能否解脫,能否與法相應就要靠智慧了。要是信心不夠,念了老半天,到底念什麼呀!念得都生煩惱了,豈不就失去方向?

禪宗標榜直接從心地上去體會,當然即與中觀相應,等於《金剛經》講的「三心不可得」,故說「禪宗是接引上上根機者」。然則,理歸理,「事」項做到了嗎?這可大費周折了。 否則,有些佛教學者怎麼只落得個「玩弄知識」之稱呢?因為沒有與修證功夫相應!也就是信心還是有問題。

如果理論上可以滿足我們的需求,則林林總總的修證方法就不再需要了。所以說,佛法講求的就是一個見地與一個修證要真正得到受用,基本上還是要從日常生活中的「戒學」方面下手。

「戒學」也可以說是屬於行願部分的,亦即我們平常日用中的為人處事,與現實掛勾,在自己的修行方面真正往下紮根。很多研究佛學理論的人就是與現實脫節了。故行願自有其可貴之處,做了,在你的行願過程中,很多大道理就呈現出來了。

佛法畢竟是個實踐的宗教,可以拿來驗證在自己的身心,乃至日常生活之中。故嚴格說來,三無漏學是不可偏廢的。

直下承當

所謂「阿彌陀佛」就是我們自性光明,可以直下承當。一方面念佛號,一方面自己的身心在一片光明中。易言之,見地在「理」裡,在「定」裡,乃至「行願」也在其中。一邊念,一邊迴向,何須再念個迴向文呢?當下直截了當即與「空、無我、無相」相應了。則所有聽到我們念佛的人,不論有形、無形,皆能得到好處。

念誦得好,非僅個人會得到法喜,別人聽了自然也能得到法喜。否則,自己念得都生煩惱了,又如何寄望別人得到法喜?「一切唯心造」呀!可見信心與願力有多麼重要!

隨順世緣

佛陀針對眾生的根器講了八萬四千法門。然而,我們學佛以後卻自己分別了禪宗、密宗、淨土宗、華嚴宗、天台宗、唯識宗、三論宗等,我們畫地為牢。事實上,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念佛法門。各位相信嗎?相信你就成功了,否則,學佛就學得太辛苦了。你能以這種見地去念佛、去修持,就能「左右逢源」。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行住坐臥信手拈來,都要能夠了無罣礙,能夠「隨順世緣無罣礙」。念佛能念到這種境界,則禪、淨、密皆在其中矣!八萬四千法門也皆涵蓋在內了,那裡還有什麼宗派之分呢?

普賢境界

我們在任何時、地學佛,若是還分別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就是還在二分法中了,那是不圓滿的。學佛修法,一定要學到像普賢菩薩的十大願一樣。

何謂「普賢」呢?「普賢」又叫「普現」,普現在一切境界中。各位應以這種見地去念佛,而不是非要念一句「阿彌陀佛」才叫念佛。縱使你在與人談話,內心還能清清明明那也是在念佛,這便是廣義的念佛。

普賢的境界,也就是「隨順世緣無罣礙」的道理了。我們能這樣認識,則何處不是道場呢?

不增不減

凡夫經常都在二分法中,非善即惡,非是即非,抓得很緊。六祖問惠明禪師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各位不妨也自己問問:「不思善、不思惡時,我的本來面目到底又如何呢?」若是無法把是非善惡溶化掉,不就處處都在矛盾中了嗎?

各位聽到我在咳嗽嗎?你若把它當咳嗽,那麼你也聽進去一聲咳嗽。一聲咳嗽原是不增不減的,也是不垢不淨的。有垢有淨是你自己心裡去接受的,要是你不去接受,它就是不垢不淨了,同時它也不增不減、不生不滅,垢淨、增減、生滅完全在你的一念心。懂得這麼用心,則連吃飯都不是打閑岔了:嘴巴在吃飯,那「能」想的知道在吃飯,可是那個「他」並沒有在吃呀!你吃飽了,那個能知道飽的也從來無所謂飽與不飽呀!

法爾如是

佛經有很多是「不了義」教,也有很多是「華嚴境界」。像《阿彌陀佛經》等淨土三經都是華嚴境界,那並不是我們一般凡夫所能想像的。嚴格說來,淨土法門深不可測,一點都輕忽不得的。所謂「甚深緣起、緣起甚深」,一般隨便批評淨土宗的人,那是謗佛、謗法、謗僧;乃至修淨土的人批評其他宗派亦然。因為法法都是平等的!《金剛經》云:「一切法皆是佛法」,又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只是眾生太執著了。

試想,佛陀講了四十九年的法,卻說他一個字也沒講,難道他在打妄語嗎?不是的,他是在幫我們「掃相」,希望我們不要執著呀!

佛國境界

《阿彌陀佛經》上有一段說:「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並沒有告訴我們要執著在極樂世界,而是要到十方國土去隨喜讚歎。

根據《無量壽佛經》的記載,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個大願來莊嚴極樂世界,所有佛土、諸佛的殊勝都集中在這極樂世界之中。其中描寫的七寶,我曾請教一位藝術家說:「以藝術家的眼光來看,阿彌陀佛世界裡的境界能把它創造出來嗎?」他說:「這七寶應該是不困難的」。然而,依我的看法,佛陀講的境界無非是要讓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容易去理解。講得太高了,我們無法想像,但是,我相信西方極樂世界絕對比描述的更加莊嚴,而且莊嚴得讓人無法想像。

壯嚴此心

賢劫千佛之中,釋迦牟尼佛是第四位,第五位是彌勒佛,而兩位就距離好幾萬億年了,甚至是無法計量的,可見成佛不是那麼簡單。學佛的那麼多,成就的又有幾人呢?我們看《法華經》,佛陀為五百弟子授記,人人都可成佛,只是時間久遠的差距罷了。

既然眾生都有佛性,出家可以成佛,在家當然也可以成佛。如果出家可以成佛,在家不能成佛,佛法就不平等了。成佛是了心,圓滿這個心、莊嚴這個心。所以說,佛法是智慧之學,不是要你抓得緊緊的,抓住一個佛號只是要給初步學佛或心性比較脆弱的人一個方便而已。

迴向淨土

佛陀在淨土經典裡告訴我們:「千經萬論皆指向極樂世界」,只要懂得這個道理,時時迴向極樂世界就沒錯了。當然你也可以迴向彌勒淨土。像近代的高僧大德太虛大師、虛雲老和尚,就是發願往生兜率天,親近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的。歷代禪宗大師也有很多都發願生生世世住在這娑婆世界度眾生的,這樣也沒錯呀!反而成佛得更快呢!別以為到極樂世界才成佛快。只要你見地正確,在苦難中成佛更快的。像佛陀與彌勒菩薩兩位原是師兄弟,一個是修苦行、一個修安樂行,結果釋迦牟尼佛提早成佛了。

到極樂世界只是留學而已,終究還是要回到娑婆世界來的,不過是時間的久暫罷了。總而言之,一切在行願,我們強調弘法,就要絕對有信心,若是以學理的觀點來探討,必然有很多可談。然而佛法講「實際」二字,如果認真探討起來,邪知邪見就跟著來了,而到底誰是邪知邪見又很難講了,除非你親自證到,否則就只好依聖言量來判斷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昌臻法師《以折服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

我們今天講的題目是:以折服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 以...

我們的內心是怎樣創造十法界的

這個假觀是天台宗非常重要的特色。它根據《法華經》的...

【推薦】心的五種歸納

佛教把我們的心歸納為肉團、緣慮、集起、含藏、真如五...

佛法對心理問題的解決

我是首次參加心理學界的論壇,本著交流和學習的態度而...

不要跟著感受走

在我們生命當中最麻煩的就是感受的問題,感受問題。那...

心開意解(法語短語)

親近善士 學佛依止考察善知識,要有證德像恵能大師這樣...

嫉恨是心靈的腫瘤

嫉恨,是心靈的腫瘤。嫉恨別人的人,往往是在容貌、學...

洗滌心垢、轉凡成聖

所謂:心造諸如來,應作如是觀!我們念佛就是造如來;...

【大藏經】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大藏經】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大藏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人生有四事最為浪費時間

擔憂 庸人自擾是為難自己,讓自己每天神經緊繃、憂心忡...

訓練心

如果我們有了錯誤的知見,那麼即使是住在一個深暗的洞...

思惟苦諦與調伏愛取是淨土宗的必修

我們講到了四聖諦。那麼四聖諦從淨土宗正念的角度來說...

念佛時如何同時操作理觀跟事修

問: 請問師父,當我們念佛的時候,要如何同時操作理...

積極而不緊張

通常我們認為一個積極的人,應該就是樂觀、開朗、進取...

當別人遭受痛苦時不要幸災樂禍

佛陀在《諸法集要經》中說:若見造非法,生劣心隨喜,...

情慾越淡層次越高

佛經告訴你,有時候不一定看到男女性-愛才入胎。他說我...

我執和法執帶來的障礙

【法界中有十,不染污無明,治此所治障,故安立十地。...

守此四法,結局通達

陳永壽問結局。菩薩示偈曰:節欲戒瞋,是保身法。收斂...

所言黑影, 非佛菩薩之影

接手書,知日誦精勤,欣慰無似。所言黑影,非佛菩薩之...

財神之王藥師佛

一、前言 一般介紹藥師法門時,或多或少都會提到修持藥...

倓虛大師記憶中的弘一律師

記得弘老來時,是在舊曆的四月十一那天,北方天氣尤其...

防癌數字

近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死因預測報告,在未來1...

菩薩行利生之道

利行者,乃菩薩行利生之道也。 大凡悟道之人稱菩薩,未...

以敬信之心聽法

一日,佛陀從俱薩羅國回到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此時,...

慎獨知於衾影

慎獨知於衾影,這就談慎獨問題。這個就進一步談得細微...

【佛教詞典】矯妄

謂多貪者。為供養故。為資具故。為恭敬故。為名譽故。...

【佛教詞典】攝僧無場大界不得重結

亦名:無場大界不得重結、大界不得重結、界不得重結 子...

【視頻】不偷盜的好處

不偷盜的好處

【視頻】大安法師《四十八大願的類別》

大安法師《四十八大願的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