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心淨國土淨

首愚法師  2011/05/06  大字體  護眼色

業緣有別

隨著個人的業緣與見地,每個人念佛的境界幾乎都不一樣。同樣一句「阿彌陀佛」,十個人念的境界皆不相同。並非阿彌陀佛有十個樣子,而是我們的業力千差萬別。

經教告訴我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譬如如來講一個「佛」字,聽到每個人的耳朵裡去,在心裡轉了個圈,感受如何就因人而異了,這就是業緣有別的緣故。

妄心與明心

有的人念佛念得歡歡喜喜的,也有人念得自己覺得一切都具足圓滿,當然也有人會覺得不知道自己在念什麼?似乎愈念妄想愈多了。所謂「妄心念佛,佛在西天;明心念佛,佛在心中」就是這個道理,各位不妨自問:「我妄心念佛呢?還是明心念佛?」

有人念佛只是抓住一句佛號,有人念佛卻能懂得起觀,也有人念佛可以和華嚴法界相應。難怪淨土法門分成「九品往生」,因九品的境界相差太大了。

信願行

淨土法門強調「信願行」,而信願行又強調絕對的「信」,然後要有「菩薩願」和「菩薩行」。

平常,我們念「阿彌陀佛」,信在何處?願力又如何呢?對淨土法門的行持又怎樣呢?我們懂得佛在心中,見法即見佛,見什麼法呢?——見「心地」,了心卻見佛。

淨土法門特別強調心,由「有信」而「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何以身心無法與念佛打成一片呢?信心即是最大的關鍵了,妄想一來,其他念頭一起,全盤皆非了,如此當然覺得很迷茫,這時就要靠真正的見地了。

見地,說簡單也簡單,說困難也困難,若是那麼簡單,人人距離菩提大道就很近了。那麼容易相信,你就不會迷糊了。你能念到不論順境、逆境來時,信心都不退就差不多了;而且不但不退,還能與法相應,身心隨時在禪悅為食當中。很多研究中觀、唯識等理論方面的學者,他們完全在思惟修直截了當,從自己的心念下手,而我們修淨土法門則強調信心——深信有個極樂世界。

三無漏學

戒、定、慧三學統稱為「三無漏學」,這是我們從世間法上,從凡夫的因地上走向修證、解脫度途徑必不可少的條件。世間法的種種煩惱都是有漏的,要無漏一定得與般若相應,許多佛法的法門都注重於「定學」方面,就我們現在的持名念佛而言,也是與定學相應的。

念佛可使內心得到一種安詳、寧謐的感覺!至於能否解脫,能否與法相應就要靠智慧了。要是信心不夠,念了老半天,到底念什麼呀!念得都生煩惱了,豈不就失去方向?

禪宗標榜直接從心地上去體會,當然即與中觀相應,等於《金剛經》講的「三心不可得」,故說「禪宗是接引上上根機者」。然則,理歸理,「事」項做到了嗎?這可大費周折了。 否則,有些佛教學者怎麼只落得個「玩弄知識」之稱呢?因為沒有與修證功夫相應!也就是信心還是有問題。

如果理論上可以滿足我們的需求,則林林總總的修證方法就不再需要了。所以說,佛法講求的就是一個見地與一個修證要真正得到受用,基本上還是要從日常生活中的「戒學」方面下手。

「戒學」也可以說是屬於行願部分的,亦即我們平常日用中的為人處事,與現實掛勾,在自己的修行方面真正往下紮根。很多研究佛學理論的人就是與現實脫節了。故行願自有其可貴之處,做了,在你的行願過程中,很多大道理就呈現出來了。

佛法畢竟是個實踐的宗教,可以拿來驗證在自己的身心,乃至日常生活之中。故嚴格說來,三無漏學是不可偏廢的。

直下承當

所謂「阿彌陀佛」就是我們自性光明,可以直下承當。一方面念佛號,一方面自己的身心在一片光明中。易言之,見地在「理」裡,在「定」裡,乃至「行願」也在其中。一邊念,一邊迴向,何須再念個迴向文呢?當下直截了當即與「空、無我、無相」相應了。則所有聽到我們念佛的人,不論有形、無形,皆能得到好處。

念誦得好,非僅個人會得到法喜,別人聽了自然也能得到法喜。否則,自己念得都生煩惱了,又如何寄望別人得到法喜?「一切唯心造」呀!可見信心與願力有多麼重要!

隨順世緣

佛陀針對眾生的根器講了八萬四千法門。然而,我們學佛以後卻自己分別了禪宗、密宗、淨土宗、華嚴宗、天台宗、唯識宗、三論宗等,我們畫地為牢。事實上,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念佛法門。各位相信嗎?相信你就成功了,否則,學佛就學得太辛苦了。你能以這種見地去念佛、去修持,就能「左右逢源」。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行住坐臥信手拈來,都要能夠了無罣礙,能夠「隨順世緣無罣礙」。念佛能念到這種境界,則禪、淨、密皆在其中矣!八萬四千法門也皆涵蓋在內了,那裡還有什麼宗派之分呢?

普賢境界

我們在任何時、地學佛,若是還分別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就是還在二分法中了,那是不圓滿的。學佛修法,一定要學到像普賢菩薩的十大願一樣。

何謂「普賢」呢?「普賢」又叫「普現」,普現在一切境界中。各位應以這種見地去念佛,而不是非要念一句「阿彌陀佛」才叫念佛。縱使你在與人談話,內心還能清清明明那也是在念佛,這便是廣義的念佛。

普賢的境界,也就是「隨順世緣無罣礙」的道理了。我們能這樣認識,則何處不是道場呢?

不增不減

凡夫經常都在二分法中,非善即惡,非是即非,抓得很緊。六祖問惠明禪師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各位不妨也自己問問:「不思善、不思惡時,我的本來面目到底又如何呢?」若是無法把是非善惡溶化掉,不就處處都在矛盾中了嗎?

各位聽到我在咳嗽嗎?你若把它當咳嗽,那麼你也聽進去一聲咳嗽。一聲咳嗽原是不增不減的,也是不垢不淨的。有垢有淨是你自己心裡去接受的,要是你不去接受,它就是不垢不淨了,同時它也不增不減、不生不滅,垢淨、增減、生滅完全在你的一念心。懂得這麼用心,則連吃飯都不是打閑岔了:嘴巴在吃飯,那「能」想的知道在吃飯,可是那個「他」並沒有在吃呀!你吃飽了,那個能知道飽的也從來無所謂飽與不飽呀!

法爾如是

佛經有很多是「不了義」教,也有很多是「華嚴境界」。像《阿彌陀佛經》等淨土三經都是華嚴境界,那並不是我們一般凡夫所能想像的。嚴格說來,淨土法門深不可測,一點都輕忽不得的。所謂「甚深緣起、緣起甚深」,一般隨便批評淨土宗的人,那是謗佛、謗法、謗僧;乃至修淨土的人批評其他宗派亦然。因為法法都是平等的!《金剛經》云:「一切法皆是佛法」,又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只是眾生太執著了。

試想,佛陀講了四十九年的法,卻說他一個字也沒講,難道他在打妄語嗎?不是的,他是在幫我們「掃相」,希望我們不要執著呀!

佛國境界

《阿彌陀佛經》上有一段說:「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並沒有告訴我們要執著在極樂世界,而是要到十方國土去隨喜讚歎。

根據《無量壽佛經》的記載,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個大願來莊嚴極樂世界,所有佛土、諸佛的殊勝都集中在這極樂世界之中。其中描寫的七寶,我曾請教一位藝術家說:「以藝術家的眼光來看,阿彌陀佛世界裡的境界能把它創造出來嗎?」他說:「這七寶應該是不困難的」。然而,依我的看法,佛陀講的境界無非是要讓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容易去理解。講得太高了,我們無法想像,但是,我相信西方極樂世界絕對比描述的更加莊嚴,而且莊嚴得讓人無法想像。

壯嚴此心

賢劫千佛之中,釋迦牟尼佛是第四位,第五位是彌勒佛,而兩位就距離好幾萬億年了,甚至是無法計量的,可見成佛不是那麼簡單。學佛的那麼多,成就的又有幾人呢?我們看《法華經》,佛陀為五百弟子授記,人人都可成佛,只是時間久遠的差距罷了。

既然眾生都有佛性,出家可以成佛,在家當然也可以成佛。如果出家可以成佛,在家不能成佛,佛法就不平等了。成佛是了心,圓滿這個心、莊嚴這個心。所以說,佛法是智慧之學,不是要你抓得緊緊的,抓住一個佛號只是要給初步學佛或心性比較脆弱的人一個方便而已。

迴向淨土

佛陀在淨土經典裡告訴我們:「千經萬論皆指向極樂世界」,只要懂得這個道理,時時迴向極樂世界就沒錯了。當然你也可以迴向彌勒淨土。像近代的高僧大德太虛大師、虛雲老和尚,就是發願往生兜率天,親近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的。歷代禪宗大師也有很多都發願生生世世住在這娑婆世界度眾生的,這樣也沒錯呀!反而成佛得更快呢!別以為到極樂世界才成佛快。只要你見地正確,在苦難中成佛更快的。像佛陀與彌勒菩薩兩位原是師兄弟,一個是修苦行、一個修安樂行,結果釋迦牟尼佛提早成佛了。

到極樂世界只是留學而已,終究還是要回到娑婆世界來的,不過是時間的久暫罷了。總而言之,一切在行願,我們強調弘法,就要絕對有信心,若是以學理的觀點來探討,必然有很多可談。然而佛法講「實際」二字,如果認真探討起來,邪知邪見就跟著來了,而到底誰是邪知邪見又很難講了,除非你親自證到,否則就只好依聖言量來判斷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常有不如法的境界出現是什麼原因

所言常有境界,當是未曾真實攝心,但只做場面行持之所...

證嚴法師:心田不長無明草

△ 歡喜心是一種涵養,能令周圍的人都有如沐春風的喜...

「降伏其心」有二個方法

古人說:你上路了沒有?如果你沒有找到高速公路,一直...

從妄想躁動歸回於平靜

人常常有一種衝動:我一定要到什麼地方去看看!實際去...

愛喝酒的年輕人

有一位年輕人很愛喝酒,經常喝得醉醺醺的,但是酒醒後...

有好的心態才能得到快樂

哲人說:你的心態就是你真正的主人 一位偉人說:要麼...

讓心定下來

現今社會,一般人都在追求物質生活的提升,當六根接觸...

讓心先過

曾35次創造世界紀錄的俄羅斯撐杆跳高運動員布勃卡的教...

【大藏經】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覩纖毫以齊彰。...

【大藏經】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

【大藏經】正法念處經

正法念處經敘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萬殊,名蓋眾...

【大藏經】【註音版】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龍藏本)...

度眾生現出家相最好

文中說到【以聲聞居首者。其故何也。一因聲聞。割愛辭...

五惡業所感的五臟五根病

佛教所說的業病,就是指由宿業而感的疾病,又作業障病...

什麼是異熟果?為什麼要加個異熟

好,業力就講到這個地方,就是善惡的問題、強弱的問題...

父母生前,及時盡孝

古人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為人母者,十月懷胎、一...

一位醫生在長期行醫中看到這樣的無常觀

掐指算來,我從九六年考上醫學院至今已經十餘年了,從...

事業的成功與否跟因果有關聯性嗎

問: 我是一名本科應屆畢業生,最近一年來,看到身邊很...

從十個方面說明過午不食的利益

第一個方面,人體新陳代謝是凌晨四點鐘開始就加速,一...

臨終正念不失,顯得尤為重要

末法時期的眾生,接觸的多是念佛法門,比較方便、穩妥...

【推薦】《慾海回狂》普勸受持流通序

天下有極慘極烈,至大至深的禍害,動輒讓人喪身失命,...

你憑什麼離開三界

淨土宗的帶業往生,諸位你想想看,淨土是一個清淨莊嚴...

只要你發願生極樂世界就一定能生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

聶光堅的往生故事

聶光堅,乃湖南聶雲台居士之侄子。曾留學美國,天資聰...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而成功

人有競爭之心,絕非錯誤。競爭之心,至少能夠體現人的...

誦持楞嚴咒者是植種大善根之人

楞嚴咒是佛頂光明聚集,化身如來所說的神咒,因而極具...

淨界法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七講 第...

日常生活中處事待人的態度與方法

遇事只一味鎮定從容,雖紛若亂絲,終當就緒; 待人無半...

【佛教詞典】違他順自

(術語)對於違自順他而言。謂違背他性而隨順自家之本...

【佛教詞典】生主

梵名 Prajāpati。音譯缽羅闍缽底。印度神話中對創造神...

【視頻】界詮法師《南山律學教程》2010

界詮法師《南山律學教程》2010

【視頻】慧律法師《身上帶佛像咒輪進廁所有罪嗎》

慧律法師《身上帶佛像咒輪進廁所有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