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人生有四事最為浪費時間

2016/01/2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人生有四事最為浪費時間

擔憂

庸人自擾是為難自己,讓自己每天神經緊繃、憂心忡忡只會使自己身心俱疲。生活裡總會有變數、總會有風雨,任誰都無法提前預知一切。所以,讓自己焦慮煩擾不如讓自己釋懷輕鬆地過每一天,順其自然,淡定坦然地面對一切,不要讓擔憂禁錮你的身體、束縛你的內心。

抱怨

充滿抱怨的人生會與快樂漸行漸遠。對環境不滿、對別人不滿、對命運不滿、對現實不滿,最後對自己的選擇和決定給不滿……抱怨會削弱你奮鬥的力量,會阻礙你前行的腳步,會讓你陷入負面情緒無法自拔。試著讓自己勇敢坦然地面對一切風雨,接受自己做出的每一個決定,即使這個過程充滿艱辛,但也不要輕言放棄,更不要裹足不前、自怨自艾。

埋怨

遇事先責備別人,不順先埋怨條件,這是一種消極被動的人生態度,是一種缺乏擔當的表現。埋怨根本於事無補,只會讓你看不清自己的問題、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聰明的人會懂得先反省自己,從自己的身上找答案,只有用這種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才能夠讓你吸取教訓、增長經驗,讓你在今後的生活中越走越順利。

比較

生活重要的是自己。自己覺得快樂不快樂,滿足不滿足,幸福不幸福,才是正理。不要陷入跟別人不斷的比較之中,不要因為別人擾亂了自己的步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機遇和福分,也會遭遇自己的坎坷和波折,不要拿別人的成就榮耀與自己比,不要盲目追隨、模仿別人的生活方式而忘記了自己的初衷和追求。多傾聽自己的內心,多思考自己的需要,走自己的路,過自己的人生。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時間沒有高低貴賤的區別

斯利姆是誰?恐怕許多人對這個人的還很陌生。如果我這...

不要去驚動別人的幸福

上學時,一個女同學趁小長假到外地與男朋友小聚。聽說...

惡業不能靠佈施抵消,只有懺悔才能折損惡業

我講一個小故事,大家體會體會這個觀念:佛在世的時候...

【推薦】荷花與泥土

泥問:我以全部的生命滋養荷,荷高貴美麗,享盡人間一...

謹白參玄人,光陰莫虛度

進步非近遠,迷隔山河固;謹白參玄人,光陰莫虛度。(...

有一家銀行每天往你賬戶存入¥86400

想像有一家銀行每天早上都在你的帳戶裡存入¥86,400。...

糞窟夫妻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弘法。一日清晨,佛陀...

淺談天台宗與淨土的關係

靈岩山辦學宗旨的來由 教學天台,修歸淨土,這是我們靈...

【大藏經】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淨行品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風、寒、熱病,為患輕微。心有三病,患禍深...

【大藏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

佛門禮儀簡要問答

問:天還沒亮,寺院就打板了,必須這麼早起床嗎? 雲...

《觀無量壽佛經》第六觀:總觀想

【經文】 眾寶國土,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其樓閣中...

活著沒有意思嗎

剛才,來了位中年人。一進門,他就對我說:前幾天,差...

修行人要把人我是非捨掉

我們是學佛的,要制心一處,你用的功夫,要時時刻刻現...

這四種念佛功夫,都是同步跟進的

說到持名念佛,由於每個人的根性或者與這個法的緣分有...

唯此一法,皆於現生往生西方

《西方路》書中,權、實、頓、漸辨疑之文,須先明權、...

圓瑛大師與他的四大高徒

近現代,中國漢傳佛教有五大高僧之說。他們是虛雲、圓...

世間之人情執牢結堅固

或時室家父子,兄弟夫婦,一死一生,更相哀愍。恩愛思...

6種養顏補虛的豆漿

1、黃豆漿 用料:黃豆85克,水1200毫升(容量可根據個...

聶光堅的往生故事

聶光堅,乃湖南聶雲台居士之侄子。曾留學美國,天資聰...

真正的佈施是不求回報

無所求的佈施,才是真正的佈施。 真正的佈施是不要求...

佛教徒的化妝與美容

早上醒來我會用智慧水洗滌臉,讓貪嗔的油垢不再污染本...

《天台智者大師發願文》略釋

在這篇願文中,智者大師闡明了修學佛法的目的和方式。...

聖嚴法師《什麼是淨土》

(一)淨土的定義: 淨土的意思就是佛、菩薩等聖人所...

吉凶唯人招,最好存仁道

世間上的人,常常將挫折災難歸咎於自己的命運不好,或...

無論打了多少妄想,我們的心都是清淨的

什麼是真如呢?它的體性,經典上給它兩句話,叫清淨本...

【佛教詞典】出世盡智

【出世盡智】 p0483 如盡智無生智中說。 二解 成唯識論...

【佛教詞典】四無色

何等為四?謂有苾芻。超諸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

【視頻】大安法師《真正的念佛人》

大安法師《真正的念佛人》

【視頻】文殊菩薩應化故事之豈有二文殊

文殊菩薩應化故事之豈有二文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