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楞嚴經講生命的緣起,主要的思想就是講到真如緣起。當然,所謂的真如,簡單地說就是我們眾生本具的現前一念心性。我們一念心性能夠受染淨諸法的熏習而顯現十法界的差別果報,所謂的不思議熏、不思議變。
我們一念心性在受熏的過程當中有兩個地方的差別:第一個,約它的體性來說,是清淨本然、週遍法界。這一部分是不變的,它不隨過去、現在、未來而改變。但是約著作用來說,它在不變當中有隨緣的作用。這個因緣法,我們講即空、即假、即中。這個「即假」,就是在講這個隨緣的作用。這個「即假」的因緣變化,從本經上來看,有兩個因素會主導我們生命的升沉:
第一個就是你的思想。我們經常生起一個如理作意的觀照,那麼我們在生命當中會產生一種正氣,這個時候我們的生命是往上超升的。你看,遇境逢緣的時候你經常用理智來觀照,你的身心世界就是輕飄的,臨終的時候是往上飄的。相反地,如果我們遇境逢緣的時候是用一種對五蘊身心的情執,這個情執在本經上說是一種貪愛之水,你就會累積很多這種水。這個水是怎麼樣?水是往低處流,往下降。所以本經認為,影響我們生命升沉的第一個因素就是你思想的迷悟。這個是影響你整個三界的總報。
你看本經講得很清楚:完全是純情的,就直接墮入阿鼻地獄;情想均等就做人。當然人也各式各樣,你是怎麼樣的執著,你就做什麼樣的人。如果是純想,你是一種理智非常高的人,臨命終直接生到天上去。所以它完全是用內心的迷悟來決定你整個三界的總報。這第一個,我們講親因緣,或者是主要的因緣。
第二個,再考慮你的善惡業力,這個影響到你的別報。你作為一個人,人當中也有快樂也有痛苦,這個因素就是由業力的熏習來影響。
所以,本經是以思想的迷悟為一個主要的因素,以善惡業力的熏習當作次要因素。也就是說,以思想決定我們的總報,以業力來影響我們的別報。
在《六祖壇經》也有這樣的觀念。《六祖壇經》中六祖大師說:「自性若迷,福何可救?」說你修的福報很大,但是你內心當中是顛倒的,你這個福報不能在人天當中得果報。你可能變成一隻畜生,或者變成一個餓鬼,在那個卑賤的果報當中去享受你的福報。因為你思想是顛倒的,顛倒的思想是下沉的,所以,「自性若迷,福何可救」,福報救不了你。
你把這樣的思想抓住了,你再看本經的緣起,你就知道,它的主因素是以思想的迷悟來判定整個七趣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