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行菩薩道的條件

妙境法師  2024/12/2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行菩薩道的條件

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

「無隱慈」,隱是隱伏,隱藏在裡邊,沒有顯現出來,那叫做隱。什麼是隱藏的呢?譬如說《妙法蓮華經》,說這個蓮華。蓮華原來是從蓮藕慢慢生出來,從水面上長出來,它原來在淤泥裡邊隱藏著,後來長出來了,就是不隱了。

在佛法本身上說,不管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法性的真理都是有的──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眼不可得、耳鼻舌身意不可得,色聲香味觸法不可得,阿羅漢不可得、乃至佛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的畢竟空的法性,在我們凡夫的地位來說,就是沒有顯現出來,我們不認識這個不可得的境界;我們用嘴說──從經論上學習來了,「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是空、這是空──其實這都不是的,這用嘴說的都不是!非要成就根本的無分別智,這個法性的真理才顯現出來!我們用嘴說這都不是的,這是個方便而已,就是「隱」。

所以在凡夫的時代,法性的真理隱藏在色受想行識裡面、隱藏在眼耳鼻舌身意裡面,簡單的說,就隱藏在我們這一念分別心裡邊、沒有顯現出來。「行無隱慈」,就是我們要用功修行,把這個蓮華在淤泥裡面生出來了、微妙香潔的境界;就是要觀察這一念心(觀察這色受想行識、觀察眼耳鼻舌身意,觀一切法──主要就是觀察這一念心),從這一念心裡面顯現出來畢竟空的真理──諸法如。「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這個諸法如就是法性的真理,把它顯現出來,顯現出來就叫「無隱」。顯現出來以後,這是聖人的境界,這時候由清淨的如的境界去利益眾生,叫做「行無隱慈」。當然這一定要是聖人才可以。

「行無隱慈」,怎麼樣才叫「行無隱慈」呢?「直心清淨故」。「直心」就是無分別智慧,無分別智慧契合了法性的真理,心是清淨的;不與法性真理相應,就不能清淨。所以「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這樣說,這一定是要入聖位以後、到佛的境界才可以。

或者不這樣解釋,那麼怎麼解釋呢?就說我們修行人,我們在凡位的人當然沒有斷煩惱,煩惱有時候就會動,心就不清淨,內心裡面有垢。這個垢,在我們肉眼的凡夫來說,看不見,別人看不見你心裡面的事情,這就是「隱」;但是發菩提心的菩薩,不可以隱,「我心裡面有垢,我馬上要用清淨的智慧把它弄清淨」,要發心懺悔,要清淨它。不可以隱、保留在那裡、隱藏在那裡──你們都不知道嘛,我心裡面有貪瞋癡,你們不知道,還保留在那裡,不解決它、不把它排除出去,這是不對的。

所以這個「隱」這樣講有兩個意思:一個是隱藏在那裡,一個是保留在那裡,就是隱。「行無隱慈」,不可以隱,我心裡面有垢的時候,不要說是身口上有垢,就是心裡面有垢也不可以隱藏,趕快要把它懺悔清淨,或者用止觀的辦法對治它、叫它清淨。「直心清淨故」,就是實實在在的,「直心」在這裡也可以說是實心,沒有諂曲,真實不虛,要把內心的垢清除,使令心清淨,要這樣子行慈悲、慈愛眾生。這樣講也可以。

行深心慈,無雜行故;

前面說「行無隱慈」是約法性理說,現在「行深心慈」是約心說,所以這裡面有三樣事,我們簡單的說有三樣事:一個是法性理;一個是心,有明瞭性的心;第三個就是無分別的智慧。這無分別的智慧與法性理相應了,智慧是心所,有心所一定是有心王的,所以這個地方是約心說。

「行深心慈」:如果你沒能夠見到法性理的時候,這個心就是很浮淺的,就在色聲香味觸法上活動,雖然也可以發好心腸、慈念眾生,但是那是不理想的。所以要「行深心慈」,心能夠深入法性理。「無雜行故」,深入法性理的時候,就沒有垢雜染在心裡面、摻雜在心裡面了,沒有垢。

前面說「直心清淨」是對「愛」染說;這個地方「無雜行故」可以對那個「我」。有愛煩惱,還有一個見煩惱,見煩惱就是我,執著有我。譬如說我們也沒有貪心、也沒有瞋心,也是發好心度化眾生,但是裡邊有我見,夾雜我見在裡邊,就是:「我能做這件事,這個人是我度化的」,你有這樣的想法就是「雜」,叫做「雜行」。你這個功德行有我見的夾雜,就變成有漏的善法,就不是無漏的,那也就不是「深」心。「無雜行故」,沒有那個我的間雜的時候──無我,那就叫做「深心慈」。你能無我,就見到無我的真理了,所以「行深心慈,無雜行故」。

行無誑慈,不虛假故;

不要虛誑,不要欺誑人,那就是沒有虛假。我們凡夫的佛教/徒發菩提心,努力地去弘揚佛法、教化眾生,也可以勉強地做到不要欺誑人、和人說真實話。若是真實的來說這件事,還是要入聖位,聖人沒有煩惱,他是真實不欺誑,「不虛假故」。

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

前邊說這個慈、那個慈,這最後這一句是約目的來說──不管是怎麼樣行慈,目的都是令一切眾生得無上菩提、得佛的法樂,令一切眾生得佛樂的。我頭幾天也說過,我們用佛法來教化眾生,目的要使令眾生得佛樂,或者是用其他的行為去利益眾生,目的也是令得佛樂,這是約目的來說;如果說我們沒有這樣的迴向,不迴向無上菩提的話,那就不符合菩薩道的條件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勸進行者的四種功德利益

你勸勉他人修淨土,有個前提,你必須自己有堅定不移的...

《梵網經》和《優婆塞戒經》的菩薩戒有區別嗎

問: 請問師父,《梵網經》菩薩戒和《優婆塞戒經》菩...

東渡弘法的鑒真大師

唐代律學高僧鑒真大師,又稱過海大師、唐大和尚,律宗...

夢參老和尚講述開刀的親身體驗

當我到台灣動手術開刀的時候(一九九六年元月),我發...

居士講演,只可專主淨土一法

居士講演,只可專主淨土一法,不宜泛講。泛講,乃講經...

佛陀與五比丘的因緣

有一天,佛在羅閱祇竹園精舍,賢者阿難從座位起身,將...

別人修行有困難時,應適當拉他一把

佛說是妙莊嚴王本事品時,八萬四千人遠塵離垢,於諸法...

欲利人,先須克己

【原文】 堂名大義,已為宣示。然欲利人,先須克己。倘...

【大藏經】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大藏經】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大藏經】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覩纖毫以齊彰。...

【大藏經】文殊菩薩心咒

文殊菩薩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諦d...

佛法宇宙觀之三界

好,各位,上一期我們跟大家分享了一個概念,叫做四土...

【推薦】達摩大師悟性論

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故經云:寂滅...

當妄心雜亂之頃,念佛自然隨念寂靜

淨土之為教,仰承阿彌陀佛四十有八大慈大悲深重願力,...

妙蓮老和尚:煮好吃的素菜度家人

好多在家菩薩說:「老和尚啊!我們在家學佛真是好苦喔...

參夢老和尚為朝五台山的弟子開示

你是相信文殊菩薩有?你是相信文殊菩薩沒有? 那我們朝...

皈依是什麼意義

學佛必從受三皈依起,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

《金剛經》教我們做什麼

大家知道我們講《金剛經》,《金剛經》教我們做什麼啊...

看到同修不好的言行時,當如何去做

問: 祖師說真正修道人,不見他人過,我是一個小道場的...

癌細胞是我們自私基因的孽種

癌症是絕症,是目前世上最恐怖的病,這是共識。為什麼...

犯邪淫而找不到工作

任何疾病,包括你的事業,找不著工作都是有因果的。...

遇到事情,先觀察自己很重要

覺察的智慧是內觀的,跟別人沒關係。就是不管你遇到什...

不能往生的錯誤方式,一定要注意

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有信願無行,亦不能往生。(與...

4種補鈣的蔬菜

說到補鈣,很多人想到的都是喝牛奶、骨頭湯或是服用鈣...

打坐只觀息,不念佛不持咒可以嗎

問: 我打坐,觀察身體內自然氣息的運轉,但是我不持佛...

兩聲口哨換來50年牢獄之災

近在網絡上看到不少去死吧、你是豬之類的不文明用語。...

心地的耕耘

秋天,來稻成熟,田野一片金黃,農人聚集,慶祝豐收,...

【佛教詞典】奇特

(術語)梵語ā?carya,阿闍理貳。又作遏部多Adbhuta,...

【佛教詞典】結緣豆

古時寺院於法會時,煮豆施大眾,其豆稱結緣豆。即於陰...

【視頻】大安法師《般若淨土兩門大義》(音頻)

大安法師《般若淨土兩門大義》(音頻)

【視頻】夢參老和尚《莫令睡眠誤你一生》

夢參老和尚《莫令睡眠誤你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