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受了菩薩戒,一定要學大乘經論呢?
第一個理由,因為菩薩的戒法是分散在各種大乘經論當中,這個是不同於小乘的地方。小乘的戒法是完全歸納在小乘的律藏,所以我們在學小乘戒律的時候,只要看聲聞戒法就可以了,因為整個小乘制教、化教的區分非常明顯。
但是菩薩的戒法,它的制教、化教是不明顯,換句話說,整個菩薩的止作二持是分散在整個大乘的經論當中;所以我們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那你必須要廣泛的學習。這個就是第一個理由,因為很多斷惡、修善、度眾生的方便是分散在各種經論當中。
第二個理由,因為菩薩戒法重視的是心地法門,特別很強調你的菩提心,我們發了菩提心以後,有一點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你要保護你的菩提心。我們凡夫的菩提心跟聖人的菩提心有什麼差別?聖人的內心當中沒有煩惱,所以他的菩提心特別堅固。我們凡夫發了菩提心以後,我們可能在整個生命當中,遇到三寶境界的開導,啟發我們的善根發了菩提心;但是我們凡夫的內心有煩惱,貪瞋癡各式各樣的煩惱,假設我們不能修習止觀加以調伏煩惱的話,我們的菩提心就會被煩惱所破壞。
菩提心是整個菩薩戒的根本,這個菩提心被破壞以後,你的整個菩薩戒法就不能成就無上菩提了,變成一般的善法。所以我們修學菩薩戒,你一定要學習大乘經論,明白止觀的道理,在內心當中產生一種調伏的力量,這一點很重要,要保護你的菩提心。
所以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上開示說:整個菩薩的戒定慧三學是相輔相成,沒有出世的妙戒,絕無出世的定慧。就是說你整個修行當中,你不以出世的妙戒做基礎,你修習的定慧謂之邪定邪慧,外道的邪定邪慧,所以「沒有出世的妙戒,絕無出世的定慧」。
「沒有出世的定慧,並失出世的妙戒」 ,假設你內心當中衹有持戒,衹有身口勉強的去奉行,而內心當中沒有栽培一種止觀的調伏力,沒有出世的定慧,「並失」你絕對會失掉你出世的妙戒,並失出世的妙戒。
所以我們在修習菩薩戒,這一點是不共聲聞的地方,它是戒定慧相輔相成的。所以我們在學習菩薩的三聚淨戒之前,先有一段的「受戒勸修」,就是我們一個菩薩弟子應該要修學菩薩的戒法,也應該要修學大乘的經論栽培內心的止觀,來保護我們的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