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受了菩薩戒,為何一定要學大乘經論呢

淨界法師  2024/12/2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受了菩薩戒,為何一定要學大乘經論呢

為什麼受了菩薩戒,一定要學大乘經論呢?

第一個理由,因為菩薩的戒法是分散在各種大乘經論當中,這個是不同於小乘的地方。小乘的戒法是完全歸納在小乘的律藏,所以我們在學小乘戒律的時候,只要看聲聞戒法就可以了,因為整個小乘制教、化教的區分非常明顯。

但是菩薩的戒法,它的制教、化教是不明顯,換句話說,整個菩薩的止作二持是分散在整個大乘的經論當中;所以我們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那你必須要廣泛的學習。這個就是第一個理由,因為很多斷惡、修善、度眾生的方便是分散在各種經論當中。

第二個理由,因為菩薩戒法重視的是心地法門,特別很強調你的菩提心,我們發了菩提心以後,有一點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你要保護你的菩提心。我們凡夫的菩提心跟聖人的菩提心有什麼差別?聖人的內心當中沒有煩惱,所以他的菩提心特別堅固。我們凡夫發了菩提心以後,我們可能在整個生命當中,遇到三寶境界的開導,啟發我們的善根發了菩提心;但是我們凡夫的內心有煩惱,貪瞋癡各式各樣的煩惱,假設我們不能修習止觀加以調伏煩惱的話,我們的菩提心就會被煩惱所破壞。

菩提心是整個菩薩戒的根本,這個菩提心被破壞以後,你的整個菩薩戒法就不能成就無上菩提了,變成一般的善法。所以我們修學菩薩戒,你一定要學習大乘經論,明白止觀的道理,在內心當中產生一種調伏的力量,這一點很重要,要保護你的菩提心。

所以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上開示說:整個菩薩的戒定慧三學是相輔相成,沒有出世的妙戒,絕無出世的定慧。就是說你整個修行當中,你不以出世的妙戒做基礎,你修習的定慧謂之邪定邪慧,外道的邪定邪慧,所以「沒有出世的妙戒,絕無出世的定慧」。

「沒有出世的定慧,並失出世的妙戒」 ,假設你內心當中衹有持戒,衹有身口勉強的去奉行,而內心當中沒有栽培一種止觀的調伏力,沒有出世的定慧,「並失」你絕對會失掉你出世的妙戒,並失出世的妙戒。

所以我們在修習菩薩戒,這一點是不共聲聞的地方,它是戒定慧相輔相成的。所以我們在學習菩薩的三聚淨戒之前,先有一段的「受戒勸修」,就是我們一個菩薩弟子應該要修學菩薩的戒法,也應該要修學大乘的經論栽培內心的止觀,來保護我們的菩提心。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學佛從受戒開始

修行了生死,除了持戒,莫說了生死的話;除了求生淨土...

獵人與老和尚

戒就是規矩,要預防非份的念頭,不該有的觀念不要產生...

受持五戒,修養道德都能得到昇華

皈依若干年以後,因緣成熟了,要受持五戒。皈依三寶,...

持戒的人能圓融一些嗎

問: 關於葷腥的問題,這一階段都在困擾我。我婆婆也是...

砍樹取果

在一座宮庭中,有一棵非常高大且茂盛的樹,結出的果實...

為什麼要恭敬尊重並不持戒的出家人

問:為什麼我們要恭敬、尊重所有的出家僧人呢?含(受...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原文】 佛法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克論其要,唯戒...

【推薦】勿做人生遺憾事

遺憾的事是恨錯難以補救,後悔不已也。如一句話令人難...

【大藏經】【註音版】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大藏經】【註音版】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

【大藏經】阿閦佛國經

阿閦佛國經卷上 發意受慧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

【大藏經】【註音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校印本)...

出家與行孝

昨天《佛教孝親思想的省思》一文,有關孝親的話題,引...

現前這念心,本來清淨,本自具足

講修行,講不修行,都是一句空話,你我透徹了自己這一...

學佛後必須知道的八項因果定律

1.改脾氣是關鍵 學佛後,首先要改掉生氣的脾氣,因為它...

要謙虛、勿驕傲

在佛教中,有佛、有菩薩、有羅漢、有天人。 我們人,...

有精神病的人該怎麼幫助他們

問: 1.對於家裡患有精神病的人該怎麼幫助他們?2.對...

菩薩捨身飼虎之因緣

一日,世尊帶領大眾至般遮羅大聚落,途中經過一處樹林...

重罪輕報,肉眼是看不出來的

問: 師父慈悲,弟子有個生活上的困擾,希望師父能慈悲...

讓皇帝感動的永明大師

【及至永明大師,以古佛身,乘願出世。方顯垂言教,著...

般若非他,現前一念心性而已

般若非他,現前一念心性而已。心性本自豎窮橫遍,故廣...

修行人要修六波羅密

修行人要修六波羅密。(六波羅密,即是六度。一、佈施...

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

什麼是依他起性? 我們一個念頭起來具足三性,你要正確...

容易發怒

有一位經理非常能幹,又善於領導人,就是脾氣太大了,...

如何用佛法來治病

問: 凡事皆有因果,那麼佛教徒生病後看醫用藥是否徒...

當代高僧廣欽老和尚

出塵 廣欽老和尚生在清朝末年,從小身世坎坷,四歲的時...

如何獲取使用財富

財富是什麼?我們如何獲取?如何使用? 一般講到財富...

梁雲娣老居士往生記

梁雲娣老居士,是江蘇省宜興市新街百合村人,於二〇二...

【佛教詞典】比丘多乞命終作肉駱駝山

亦名:肉駱駝山 行事鈔·隨戒釋相篇:「五百問論,昔有...

【佛教詞典】即心念佛

又作約心觀佛、理持念佛。即住於心佛同體之觀而念佛。...

【視頻】大安法師《四種念佛方法》

大安法師《四種念佛方法》

【視頻】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