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如何修自性空觀

妙境法師  2024/12/18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如何修自性空觀

問:請問如何修自性空觀?

妙境長老答:首先要知道什麼是「自性空」、什麼是「自性有」。沒有因緣時,就有此事,是名「自性有」;沒有因緣時,即無此事,是名「自性空」。有因緣才有這件事, 還是「自性空」;因為,有因緣的時候有這件事,這件事是屬於因緣的,是因緣有、不是「自性有」。有而屬於因緣,而非那件事本身是有。所以,還是「自性空」。

譬如:敲大磬時,我們將木頭外圍纏上膠布,以之敲磬,就有磬聲生起。如果把那一層膠布去掉,敲出來的聲音就不同了。而磬槌的粗細,敲磬的人技巧如何,敲出來的聲音也會因之不同。為什麼是這樣?因為聲音是無自性的!磬發出的聲音不能說:「不管你用木頭也好,用鐵棒也罷,也不管誰來敲,我一定是這樣而不改變!」不可能是這樣的!雖然有聲音,但是那個聲音是由因緣決定,它沒有自己的體性,這就叫做「無自性」。無自性即是空,而聲音還是宛然而有的。

又比如說:這個地方本來是一塊空地,沒有房子,能在這空地建造一棟房子,也是因緣的關係。有人出錢投資,建築師畫好設計圖則,經過政府批准,然後工人依據圖則就把房子造出來。這房子是因緣生的,不是自性有;若自性有,應該不需要因緣就有一棟房子,那叫「自性有」。一定要有因緣才有這件事,這是「緣起有」;緣起有就是沒有自性的,故名「自性空」。此是中際空,當然前際空,後際亦是空,應作如是觀。

依《中觀論》的思想而言,一切因緣生法「自性空」是第一義諦,「因緣有」是世俗諦;我們由於因緣有而通達「自性空」。現在我們的程度是內心虛妄分別,貪瞋癡在活動的凡夫,若能按照龍樹菩薩的開示,從因緣所生的一切法去思惟、觀察,就會明白「自性空」。這是一件很難得、很不容易的事情。

當然,「自性空」的道理,我們從文字上的解釋,似乎不難明白。但若只是口頭上講一講,不會有降伏煩惱的作用必需經過長時期以戒律為基礎修奢摩他的止,並以奢摩他為依止,修毘缽舍那的觀才行。釋尊告訴我們,由聞、思、修得無生法忍;這是學習佛法的次第。

「聞」是聽聞佛法,也就是學習的意思。從語言文字的佛法開始學習,不能離文字的。這樣認真的學習一段時間以後,你會得到一些智慧(聞所成慧),再進而思惟語言文字佛法中所說的道理,就會對「緣起有、自性空」的勝義,認識得更深刻,更肯定──「是的!色受想行識五蘊都是因緣有的;所以,色是自性空,受、 想、行、識也是自性空。在自性空裡,無有色受想行識可得;而色受想行識還是有的。」無有疑問!這個「思所成慧」是高過「聞所成慧」的,然後再靜坐修止觀, 就容易修上來了;同時也會在喜怒哀樂的現實生活上隨時現起如理作意了。

如果只是「聞」而沒有「思」,你為人講講好像還可以,但若真的靜坐修止觀就不行。若缺少「思所成慧」,無法從「聞所成慧」直接跳到「修所成慧」,非得經過思惟的階段不可。關于思惟,《阿含經》或阿毗達磨論上說到,必須在寂靜處,息諸緣務、專精思惟才行。所以,若在喧鬧之處,有很多人往來,很多聲音令你分神,你就沒有辦法思惟了。在寂靜處這樣思惟一個時期後,再去修奢摩他止、毘缽舍那觀。

其實,在止沒成就之前,這還只是「思」慧,而不能稱之為「修」。《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中云:要得到未到地定,得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乃至非非想定,這時候才叫做止成就。我們初開始靜坐,當然止尚未成就,此時只能叫做「隨順奢摩他」而已;若成就未到地定,乃至初禪以上能在定中修觀,那時就可以叫做「修慧」。

初開始修止觀,有的人一下子就相應,有的人修了很久也不相應。在佛陀為我們開示的道次第裡,若是煩惱障礙了止觀的修習,應先加以對治──瞋心重,要修慈悲觀;貪心重,修不淨觀……這五停心觀,能令內心種種煩惱暫時不活動,不障礙你修學聖道,這時候就可以修止、修觀了。

或者可以念大悲咒。在《大悲心陀羅尼經》(欲誦念大悲神咒者,應讀此經)中觀世音菩薩說:「若諸眾生誦持大悲神咒,不得無量三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無量三昧就是定(止)、無量辯才就是慧(觀);修止觀有困難,誦念大悲咒能有幫助。因此,修學聖道有困難,是有解決之道的。如果我們學習佛法得少為足,聖道的次第未能具足,修行有了困難無法突破,就放棄了!這不是太可惜了嗎?

由此可知,學習佛法尚未掌握道次第就停止了是不對的。道次第也不只是一種──小乘的道次第、大乘的道次第,唯識的道次第、中觀的道次第。如天台智者大師以他的思想綜貫各種經論,組織成一個完整的道次第──如《摩訶止觀》等,我們依之學習,是可以得聖道的。

其中應注意者,就是要能長時期地學習佛法。譬如,《中觀論》緣起性空的勝義,你能學習又學習、思惟又思惟,常是如此,不必別人來告訴你,自己就會有信心:「我若修學聖道定能成功!」若是一知半解,或者未發菩提心(不願得聖道)那就不行了!不管是小乘佛法、大乘佛法、中觀思想、唯識思想,都是一樣;學習到一定的程度時,信心增強,自然願意修行。所以,要努力地聞思修,不應該只是「聞」而已。

修止觀時,先修止、後修觀。譬如一支香靜坐三個鐘頭,你可以修止十五分鐘或半小時,如果相應,也可以修一個鐘頭、二個鐘頭的止,然後就修毘缽舍那觀。修觀時,如果是修自性空觀,應該把有關緣起性空的現成文句背下來,然後按照文句去思惟。或者先修止不相應,可以先修觀、後修止。

肯這樣修行的人,應有現生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得無生法忍的信心。當然,這時候應該是完全放下的,不會想到office上班、也不會想去社會上賺錢,一心只想用功修行。因為深入佛法以後,思想以及價值觀已經完全改變,深刻體認到世間上無有可留戀之事,榮華富貴如過眼雲煙棄之如敝屣;而修學聖道是唯一的途徑,是無量功德莊嚴的事情。思想穩固、信心堅定,所以心情很快樂!如果信願沒有達到這個程度,就算學習了佛法,也只是業餘性質,想現生得禪定、得聖道,當然是不可能的。

總之,若通達一切法是緣起有,也就能明白一切法是自性空。緣起有自性空有三方面,就是三輪。如說佈施波羅蜜──觀察能佈施的人是畢竟空寂,無我、無我所;接受佈施的人,觀察亦是無有少法可得。所施的財物,也是緣起有、自性空的。在自性空中,施者、受者、所施財物皆不可得,但如幻如化的緣起有,還是宛然存在的,並沒有斷滅。

然而,我們無始劫來對於自性有的執著是很牢固的;所以初開始修觀時,不妨先偏於「空」──先觀緣起有;再由緣起有觀察自性空,然後在空那裡停下來,不再回來觀察有。等到你對空觀察得很有力量時,再回來觀自性空、緣起有;這就是即空、即假,也可以說是即中了。

這樣講,修空修到一個程度後,也可以即空、即假、即中;慢慢就接近得聖道了!得了聖道,即非凡夫、而是聖人(此中應注意暖、頂、忍、世第一、見道的次第)。若今天的漢文佛教有聖人出世,那不真是太吉祥了嗎?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精進就是苦修嗎

問: 佛教所說的精進就是苦修嗎 濟群法師答: 精進並...

修行還是以念佛為穩當

大家只要看看《楞嚴經》中講的修禪定,色受想行識五陰...

修淨土法門者,應如何受持讀誦大乘經典

問: 上品上生應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修淨土法門者,應...

遇到逆境就退失菩提心該怎麼辦

問: 弟子發的心總是在遇到逆境的時候,退消菩提心怎...

把自己變成黃金

慧日寺也是像夢一樣,如夢的慧日寺,編織出一個我們精...

在凡夫層面上,有病還是要到醫院看

問: 有重病不吃藥,不看醫生,僅專注在阿彌陀佛佛號就...

但自觀身行,若正若不正

為什麼我們天天來念佛,模擬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知...

禪是佛心,這句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心

問: 有師父提倡禪淨雙修,強調戒定慧,主張打坐,要學...

【大藏經】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

【大藏經】觀無量壽佛經疏

觀無量壽佛經善導疏重刻序 印光法師 人生世間,禍福吉...

【大藏經】【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咒

大佛頂首楞嚴咒...

【大藏經】佛說玉耶女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長者給...

學佛是怎麼一回事

一、前言 我的朋友們和我談起佛教問題時,多數認為這...

邪淫的人就算有好命也沒用

看周圍的環境,邪淫的事件多,而顯著的報應卻似乎看不...

人生該不該有信仰

人生渺渺,世事茫茫,何去何從,很難確定,原因是個人...

什麼條件才能皈依呢

問: 法師,幾年前就對佛法有一點兒興趣,但對於皈依我...

研讀經教時,需要注意什麼

原文: 看經須是週遍廣博,方得融貫,不致偏執。蓋經有...

五種可隨時隨地修行的方法

下面是我想得到的幾種隨時隨地可行的辦法。每個人因為...

凡所有心皆稱迷心,心本無生始稱悟心

參禪人,守住一門做工夫。何以專辦此事,盡此一生,尚...

念佛要有韻調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執持就是把東西給抓住,這個地方...

去除比較計較,回歸平等自性

有一個學僧道岫,雖然精於禪道的修持,但始終不能契悟...

佛陀降伏毗沙惡鬼

世尊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弘化時,在拔祇國的國界處...

聖嚴法師《逢凶化吉》

在發生911恐怖事件後,大家都希望我不要去美國了。 我...

淨土宗如何看待持戒

問: 淨土宗如何看待持戒? 大安法師答: 大家都知道...

快樂不在環境,而在於心境

一位哲人單身時,和幾個朋友一起住在一間只有七八平方...

制心一處是成功之道

蕅益大師《靈峰宗論》是有提到的。蕅益大師引用艷喜,...

吃肉的危險

(一)吃肉易得心臟病 美國每年至少有一百萬人患心臟...

天乘十善業之口業

我們看天人的口業有四種。 第四、妄語戒。 在天人因地...

【佛教詞典】蘇摩國缽

(物名)摩此翻雲月。按第四分云:佛在此國人間遊行,...

【佛教詞典】重山

(譬喻)以譬煩惱之厚重也。止觀一曰:月隱重山,舉扇...

【視頻】淨界法師《月圓則缺 花開則謝 物極必反》

淨界法師《月圓則缺 花開則謝 物極必反》

【視頻】珍珠母貝的眼淚

珍珠母貝的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