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淨土宗的特點,它是一個本尊相應的法門,也就是一種他力解脫的法門。我們來世的解脫,也包括今生的安樂,其實是彌陀所加持我們的。那麼我們要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想盡任何辦法,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就做這件事情。
感應道交這當中你要做兩件事:第一個是應無所住,第二個是生其心。
我們一般的生命都是跟我們眼前的五蘊身心感應,因為你不斷地憶念它,不斷地執著它,所以你來生只好再出現一次。那麼現在我們必須要對五蘊的執取要先放下。
憨山大師說,為什麼我們念佛的人一定要修般若法門呢?我專心念佛就好,我直接轉念念佛就好,把對五欲的執取,不要透過般若,直接就這樣轉過去,對五欲的執取把它轉到佛號去,就可以了,為什麼要加一個禪觀在裡面呢?憨山大師說,你做不到的!因為五蘊對我們是非常熟悉的境界,我們在三界打滾的太久,每一次的生命都有一個五蘊身心,對我們來說這件事情太過熟悉了,太熟悉了。
我們對我們的色身的執取,對我們內在的感覺、感受,對我們一時的想法太熟悉了,這種事情太熟悉了,連做夢都能夠知道它的存在。所以你假設沒有經過般若法門的破執,你根本轉不過去。憨山大師說,假設沒有修般若法門來破執,臨命終有兩種情況:
第一個,對三界五蘊身心世界的貪著的念頭現前,也可能你佛號的力量也現前。但是不幸的是,我們對於身心世界的執取是熟境界,佛號是生境界,結果就隨五蘊身心而流轉,因為它勢力強大,強者先牽。
所以我們在生起憶佛念佛之前,要先把我們經常習慣性在五欲流轉的那念心,把它找回來,不要再這樣下去了,這個會創造生死業力的。所以這個禪觀的思想就是把心帶回家,這個心老是在五欲裡面跑,遲早要壞事的,臨命終肯定要顛倒的。
禪觀是無住,以無住為住,先把在五蘊身心的心慢慢地收回來、慢慢地收回來,當然這不是一天兩天,但至少你要給自己一個方向,就是我年紀越大的時候,我這念心一定要對外境的執取要慢慢收回來。我們不可能說,你平常對五蘊身心很執著,臨命終的時候突然間不執著,沒有這回事情,不可能有這種事情!你這棵樹平常往東邊在倒,它怎麼突然間倒下的時候倒到西邊去了?不可能有這種事情!你一定是慢慢調整的,習慣性的東西你要慢慢調整。
所以佛陀要我們從五欲裡面拉回來,剛開始有一點強人所難,但是你要勉強自己,因為這是你唯一的道路。所以先求無住,然後生起憶佛念佛的心,肯定成功。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禪觀是把心帶回家,那麼淨土的人,是從家裡面再重新出發,往淨土方向走去。一個是把心帶回家,一個是重新出發。
我們看淨土的功德利益,有兩種:一個是現世的安樂,一個是來世的解脫。看第一段的經文: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蕅益大師說,這段的經文等於是說出了整個淨土宗最重要的心地法門,都在這裡面。
若眾生心,這個眾生當然指的是我們這種生死罪惡凡夫,我們這念心夾帶了無量無邊的煩惱,無量無邊的罪業。但是沒關係,你不要執著它,我們講過,不要跟它走在一起,跟它保持距離,讓它慢慢地沉澱下來。一個有志於求生淨土的人,你一定要跟你的煩惱的心、罪業的心保持距離,不要再隨順它了,心常覺照,不隨妄轉。然後呢,在無住的基礎之下做兩件事——憶佛、念佛。
我們先講念佛。
念佛是一種止——安住的一種念力,當然這個佛號在念佛當中,它主要是靠音聲來攝持我們這念心,就是你要一句彌陀念誦聽,你在心中要產生一個皈依的心念,然後透過嘴巴的讀誦來創造音聲,最後你再聽回去。所以打佛七也好,打佛三也好,剛開始你只有做一件事情——聽你的音聲,你的心就跟著你的音聲走,這就對了,你每一個動作都要聽到你的音聲,這個就是念佛,把心安住在你的佛號的音聲。所以在整個打佛七當中,剛開始你就是創造一個音聲,然後把你的生命投進去。念到最後你身心世界不存在,只有一句佛號,法界一聲。
這個念佛主要是一種安住的止,那麼憶佛這個是關鍵了,就是平常的觀照。我們平常除了念佛以外,要不斷地憶念彌陀的功德,當然是彌陀的本願功德了。
憶念彌陀本願功德,這個地方善導大師講得就很清楚了。善導大師在講四十八願的時候,他講到往生的三資糧: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善導大師把這個至心信樂有詳細的發揮。那麼至心信樂在整個善導大師的開示當中,他解釋成為順從本願,就是我們一個罪惡凡夫,你時時刻刻每一個念頭要歸順在彌陀本願的座下。
比方說,你必須把你生命的功德,我為什麼能夠創造善業?我為什麼能夠拜佛?你要不斷地觀想這是阿彌陀佛本願的攝受。你為什麼能夠有今生的福報?你也要觀想這是彌陀本願的攝受。
我們在往生淨土的人,避免去思考自我意識,說,誒,我自己有這個善業,那就完了,那你還是活在自我意識嘛!那你這個叫順從本願嗎?不是!你順從自己,順從自我嘛!那表示你還有力量來面對生命嘛!那你這個算是什麼一心歸命通身靠倒呢?
那個三歲的小孩子他沒辦法站,整個身體靠在阿彌陀佛的身上。所以憶佛的意思就是,你不斷地憶佛,你的心跟佛的心是永遠同在一起的。我現在為什麼還能夠走路?因為彌陀的本願攝受!為什麼我能夠拜佛呢?答案只有一個:是阿彌陀佛本願對我的攝受!所以印光大師說,你必須要即眾生心,投大覺海,你必須要把你的身心世界全部地、毫無保留地投入到彌陀的本願功德海當中,這樣子叫作順從本願。
善導大師講出一個標準:你如果認為你業障深重,你不能往生——抗拒本願!你還活在自我意識,表示你沒有完全投入到大覺海。你認為你福報不夠,不能往生——抗拒本願!你沒有真正地憶念佛陀。所以這個憶念這個憶字,要以善導大師的解釋,就是有順從的意思,順從。你必須把你的身心世界毫無保留地跟彌陀的本願結合在一起,而且是你平常就要有這種心態。
我們這樣子講,我們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要能夠心心相印、感應道交,最大的障礙是什麼?自我意識是非常可怕的。我們捏造一個自我,然後以自我為中心,那你很難跟彌陀感應道交,因為你活在自我意識當中。
所以禪觀它要破的就是幫你掃除這個障礙,這個五蘊身心,照見五蘊皆空,我空法空。五蘊裡面它只是一個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一個暫時的水泡、暫時的假相,沒有真實的自我,你很容易順從本願。修般若法門的人,要我們順從本願非常簡單,因為我們知道我們身心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
所以我們在念佛的當中,除了你一句佛號以外,你的皈依的心、一心歸命的心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你用什麼心態來念佛?你必須把你的生命完全投入到彌陀的本願海當中,那麼依止這樣的心情把佛號提起來。
那麼這樣有什麼好處呢?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指的是今生能夠見佛,當來指的是臨命終見佛。那麼見佛有兩種:一個是必定見佛,一個是去佛不遠。那麼這一段經文在古德的註解當中有兩層意思:必定見佛叫作顯應,你很清楚地看到彌陀現前給你加持,這在《念佛感應》裡面很多公案。那麼第二種是去佛不遠,它是一種冥應,冥冥當中的感應,就是我們感覺不出來,但事實上阿彌陀佛已經幫我們化解很多障礙了。所以我們有時候覺得好像我們念佛還有障礙,其實你不念佛更糟糕。
因為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來就對我們釋放一種憶念的力量,所以你一旦憶念的時候馬上感應。馬上感應,但是感應的情況,有一種是你能夠見聞覺知的,有一種是你不能見聞覺知的,叫作冥應。
那麼一旦見佛或者是去佛不遠,你有什麼好處呢?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你不必假借其它的方便力就能夠心開意解,破除一切的障礙,增長我們的善根。這是把淨土的因果表出來,淨土宗的因地就是憶佛念佛,它的果地的功德就是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那麼這樣的情況講出一個譬喻,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就是一個做香的人,他本身沒有香氣,但是他經常地跟香在一起,他就沾滿了香氣。香氣如此,光明也是這樣,我們身上沒有光明,但是我們經常跟光明在一起,我們就能夠得到光明。那麼這個就是我們不斷地去創造佛號,然後以一種皈依的心整個順從在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之下。當然這個地方所強調的偏重在信心,一種信仰的心來念佛產生的一種現世的消災跟免難。
我們講一個實際的公案。在台中蓮社有一個佛友叫作李水錦居士,這個李水錦居士他的母親是受了菩薩戒的。後來他的母親在七十幾歲的那一時候,她的右邊長了一個腫瘤,醫生的判斷是肝癌的第三期,這個癌細胞擴散了,已經沒辦法開刀了。那麼這個時候她躺在病床當中非常痛苦,因為癌細胞已經完全擴散了。
但是這個人,她對阿彌陀佛的皈依很強。她在六個月當中每天早課跟晚課的時間勉強自己起來憶佛拜佛,不能拜要他拜,不能專要他專。後來有一天晚上十點多的時候,她看到窗口有一道金黃色的光明整個照進來,照到她的身體。這個時候她突然間感到她長腫瘤的地方的皮膚裂開來,流出很多黑色的膿血。那麼她把這個血擦乾以後,第二天早上起床,誒,她的精神體力慢慢恢復。結果再去檢查,她的肝癌的腫瘤完全消失掉了。
那當然這個是一種必定見佛,就是很明顯的一種感應,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他每一個願都有一種加持力,那每一個願都釋放出對眾生的憶念。那麼這個居士她也釋放出她的憶佛念佛,包括對阿彌陀佛的順從皈依,也包括不斷的持名,結果去觸動了四十八願,對她產生一種強大的加持力而產生一種現世的安樂。
在大乘經典上說,佛菩薩他的福報可以跟我們分享,但是佛菩薩的智慧善根不能跟我們分享,智慧你要栽培。但是他可以把他的福報來幫助我們消災免難,這一點做得到的。
你看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釋提桓因也是這個道理。這個釋提桓因他五衰相現了,他頭上的花枯萎了,身上產生臭味,乃至於衣服產生了污垢,身上失掉了光明,最後不樂本座。他知道他的天上的福報即將享盡,這個時候釋提桓因就去找大梵天,請大梵天幫他做一些法門,幫他延長壽命。大梵天說這個我沒辦法做,延長壽命對我來說沒辦法。大梵天說,但是有一個方法可以救你,他說釋迦牟尼佛現在剛好出世說法,你趕快去求他!
這個時候釋提桓因趕快化成一個人,到了人世間、到了精舍,看到釋迦牟尼佛的時候,他壽命剛好快要結束,他至誠地拜下去,念一聲南無佛就死掉了。死掉以後,因為他那種強烈的皈依的心跟釋迦牟尼佛的本願功德感應道交,所以他死掉以後變成一個鄉村的一個小豬,他就投生在這個母胎裡面,但是因為他一種強烈的憶佛念佛皈依的心,他那個福報增長,結果那個母豬就像發瘋一樣,到處亂撞,結果就流產了。流產以後,這個釋提桓因那隻豬就死掉了。死掉以後,他又回到他原來的位置,又多了一期的釋提桓因的壽命。
我覺得我們對於佛菩薩的功德沒有拒絕的理由,因為其實十方諸佛菩薩,他們的本願功德都在憶念我們。當然從現世安樂的角度來說,你念阿彌陀佛也好,念觀世音菩薩、念地藏王菩薩,你都可以跟佛菩薩感應道交的,這個沒有問題的。只要你真實地順從他的本願,你真實地憶念他的聖號,可能是在明顯中來對你感應,也可能是暗中對你感應。
但這當中有一個問題存在,我們會覺得有些時候我們求某種事情好像沒有出現,對不對?這個在《攝大乘論》有提到:說你所求的跟你的道業不相應的,佛菩薩不會給你,對你道業沒有幫助的,佛菩薩不會給你。所以這個地方大家要清楚。
那麼我們在憶佛念佛當中依止信仰的心肯定能夠見到佛陀,肯定能夠得到破除障礙,增長福報,這是現世的安樂。
丁二、究竟解脫: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那麼前面是比較偏重在一種信仰的心來念佛,這個地方就更進一步生起一種往生的願力。我本因地,這個我指的是大勢至菩薩,這個因地是指的他在凡夫位的時候,他是以憶佛念佛的心,但是他是在穢土中成就無生法忍的。大勢至菩薩,看這個意思他是沒有求生淨土的。但是他來到娑婆世界,他是攝受念佛的人一定要歸於諸佛的淨土當中。
那麼這個地方我們把往生的觀念作一個解釋。
佛滅度以後淨土的思想,在龍樹菩薩的時候強調的是憶佛念佛來破除障礙。龍樹菩薩他判到難行道、易行道的時候,他並不強調求生淨土。求生淨土的觀念並沒有明顯,因為龍樹菩薩的時候還是在正法的時代,佛滅度六百多年嘛!還在正法。所以那個時候善根強,環境也殊勝。所以那個時候只是判作難行道,就是你在修學過程當中你都不要阿彌陀佛、十方諸佛的幫忙,你就自己去處理你生死的業力,這叫難行道。
那麼第二種就是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我們不斷地求本尊的加持,求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的加持,求阿彌陀佛的加持,冥冥當中破除障礙,這叫易行道。我們要善於利用諸佛菩薩的功德,來幫我們破障,這個叫易行道。所以在龍樹菩薩的判教當中,早期的淨土思想只是憶佛念佛,並沒有說歸於淨土的思想。
但是到了曇鸞大師的時候就不一樣了,到了唐朝的時候,那個時候就慢慢慢慢生命走到末法時代了。那這個時候就不完全只是以信仰的心來憶佛念佛,更重要的是要在生命結束的時候要歸於淨土,大家就要考慮不能在娑婆世界待下去了。
這個思想善導大師講得很清楚,他講內因跟外緣:第一個內因力,我們本身的善根薄弱,容易退轉;第二個在外緣當中,我們面對是一個五濁惡世,去佛久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正難分。我們的善根在流轉當中不斷地退化,而外在環境的干擾越來越熾盛,所以這個地方就要考慮求生淨土的問題。
我們應該怎麼去看生命?
第一個,生命是變化的,這第一個思想。你今天跟昨天肯定不一樣。由此道理類推,你也可以判斷:明天跟今天也肯定不一樣,生命是變化的,它不是一條線,它是波浪的。
第二個更重要,它是往壞的方向在變:生命的變化是越變越糟糕。所以如果你今生對眼前的佛法僧三寶不太滿意,我保證你來生更失望,你可能連佛像都看不到,你看到的出家眾可能不是今生這個樣子。那我們整個善根的啟發要仰仗三寶的外在的因緣,托彼依正顯我自性,你的善根要增上要假借三寶的因緣。但是你假借的三寶是一個非常薄弱的力量,那就完蛋了,你的生命要增上就很困難了。
所以到了末法時代,我們要很嚴肅地去思維生死的問題了。
我講實在話,學佛不是說你今生活得很安樂就可以了,其實以蕅益大師的標準,解決生死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你整個成佛之道當中,三界生死這一關是最難跳脫,而且障礙最多。五陰魔境,五陰魔會干擾你,五蘊的障礙,外在的鬼神障,魔王的障礙,冤親債主的障礙,什麼障礙都有!你三界跳出去之後,後面的成佛之道一帆風順。
諸位你不曉得還記不記得,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流通分的時候,他自己講出他個人在五濁惡世修學的心聲。釋迦牟尼佛說,弟子們,你們要知道,當知我於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眾生說是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我看過很多大乘經典,我很少看到釋迦牟尼佛說這件事情很困難,很少聽到。但釋迦牟尼佛很明確地說到,在五濁惡世裡面成就無上菩提是很困難的。
印光大師說,你沒辦法,就像逆水中的魚,你很努力用功,頂多保持原狀。所以在娑婆世界,你不要說進步,你保持原狀就很厲害了,因為它大方向的力量是往這個放逸的力量在走。你要去看看那個超商,走一次你就知道什麼叫五濁惡世了。那個外在的環境,那個六塵對你的刺激越來越厲害了。所有的修學都必須要都攝六根,要向內安住的,但是當外在的環境對你刺激越來越厲害的時候,你就很難修學了。所以說,你看大勢至菩薩他也說到,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因為五濁惡世的到來,你今生沒有跳出去,我保證你來生更難出去了。
那麼這個地方就講到兩個觀念,我們念佛的心態有兩種:一個是信仰的心,第二個是往生的心,這第二個更重要。
很多人念佛他有信仰的心,但是他不見得有往生的心。那麼就是說,他對佛的功德有了解,但是他對淨土有所不知,所以他沒辦法很正確地去分別,你受生在穢土跟你往生到淨土對你的生命有什麼差別,他缺乏這方面的判斷,所以他往生的意願不高,這非常可惜。所以他念佛的時候,只是啟動了佛號裡面的無量光的加持,沒有產生無量壽的臨終的救拔,就是你的心態欠缺了往生的心態。所以你一個念佛的人,你要用兩種心態來念佛,第一個信心,完全投入彌陀的本願;第二個,你要有往生的願力。
徹悟禪師說,我們臨命終的時候是靠兩種力量來牽引的,第一個是心力,第二個是業力。
所謂的心力就是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心是很複雜的,但是最重的心念,你往生的力量最強,就隨那個重的地方而走。
第二個是業力,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所以淨土宗的人,你在臨終的時候一定要培養一種往生的願力跟一個皈依的信心。你一旦臨終的時候沒有培養心力,那就由業力做主了。
所以說我們憶佛念佛,一方面培養信仰的心,一方面培養往生的心,這兩個是你的功課,這個就是假觀了。
我們看丙三、結示勸修: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淨土宗在憶佛念佛的下手方便有兩個:第一個是都攝六根,第二個淨念相繼。
在《楞嚴經》它所說的法門就是破六根,你六根喜歡攀緣六塵嘛,就產生顛倒想,然後就開始造生死業力了。所以我們在剛開始的時候,這個禪淨雙修的禪觀,它多少就是在破六根的執取,然後從六根當中安住不生滅心來提起佛號。所以禪觀對於我們都攝六根是有幫助的,從禪觀當中來提起一句的佛號。
第二個淨念相繼,你每一句佛號都要具足你的信心,具足你的願力。禪觀能夠讓我們無住,能夠幫助我們都攝六根;淨土宗的憶佛念佛讓我們淨念相繼。所以我們只做兩件事情。
很多淨土宗的學者對於經論完全不看的,淨土法門,阿彌陀佛的淨土長得什麼樣完全不知道,其實對你非常危險。
我們不可能對一個陌生的東西產生強大的願力,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對它完全不了解,然後你很希望去,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你對淨土,到現在還描繪不出一個明顯的圖樣出來,那你念佛大概就是消業障、增福報這一塊了,因為你沒辦法去憶念淨土。所以基本上,你要能把淨土的功德要把它很清楚地在心中不斷地憶念,它有什麼安樂的功德?有什麼樣的清淨的解脫的功德?
比方說我們隨便舉個例子:你往生淨土,基本上你身心是安樂的,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它沒有三惡道的痛苦,那麼快樂的訴求對我們凡夫是很重要的;衣食自然,你不用為生活去奔波;五種神通,你那個果報體特別有力量,你可以遨遊十方世界,親近十方諸佛;壽命久遠,你不用受分段生死的痛苦。我們凡夫這個分段生死把我們搞得莫名其妙的,好不容易修行有一點功力了,死掉了,死掉以後又重新開始,這個分段的死亡把我們的善根切成一塊一塊的,沒辦法相續,讓我們前生的功德跟今生一加一不能等於二,糟糕!而極樂世界它有無量的壽命。所以你必須對淨土法門整個功德要很清楚地在心中,很清楚。
我們今天創造一句佛號,無量光、無量壽,這個佛號可能會到娑婆世界來投生,也可能會到淨土去,你都要想清楚。我們不可能到臨命終再來做決定,不可能的事情!你這個佛號要往哪裡去?我們剛開始念佛依止信心嘛,我們即眾生心投大覺海,我們把身心世界交給了彌陀,但這個佛號有兩種可能性,第一個它帶到人世間給你享受人間的安樂,第二個它帶到淨土去。你要很清楚地知道這兩個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你來到娑婆世界,它是有過失的:
第一個,無常敗壞的過失,饒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你空歡喜一場。你得到一個美妙的水泡,再怎麼快樂,它畢竟是個水泡。它破裂的時候,因為你產生執取,你一定會有很大的痛苦。水泡會破裂的,它有無常敗壞的過失。
第二個,它會讓你產生放逸,世俗的安樂會產生我們的貪慾跟瞋恚,它跟極樂世界不同。極樂世界的安樂是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那是跟道業相應的,那是一種無過失的安樂。我們凡夫的世俗的安樂是有過失的安樂,譬如美食夾雜毒藥,你去享受快樂的時候,你肯定會產生放逸的煩惱,你就造罪業了,第三生你就到三惡道去了,三世怨。
所以很多事情我們在今生都要想清楚的。你今生把念佛的功德迴向到娑婆世界,它有無常敗壞的過失,有放逸的過失,有來生三惡道的過失,譬如美食夾雜毒藥。
反過來我們今生把這個念佛的力量求生到淨土,身心安樂,還有清淨的功德,你看跟諸佛,親近十方諸佛。五塵說法,在那個地方,色聲香味觸五塵自然說法,增長你的善根跟菩提心。諸善聚會,僧寶的力量,依眾靠眾。佛法僧三寶都很強,你在安樂當中自然增長善根而成就不退轉。
所以我們在憶佛念佛當中,除了你的信心以外,你的願力就很重要了。信心是對阿彌陀佛的信心,對佛陀來說的;願力是對淨土來說的,這兩個功課都要做的。這個就是我們在無住當中來生起我們往生的信心跟往生的願力,然後把這兩種心態投入到這句佛號當中,那麼構成一種感應道交,去改造我們的生命。
我們回答幾個問題。
問:在淨土宗整個身口意的三密相應當中,對口業來執持彌陀的聖號是不是特別重視的?
師父答:是的,因為音聲最容易攝心。你用眼睛看阿彌陀佛的聖像,第一個很容易辛苦,第二個你很難相續,因為你眼睛受不了。我們可以在一天當中聽音聲聽八個小時,不但專注,而且養神;但是你眼睛看佛像看一個小時就很疲累了。所以這個用眼根來攝心不是一個很好的工具,耳根會比較適合。
問:但是如果很不湊巧在佛三跟佛七期間突然喉嚨發炎,實在念不出來,應該怎麼辦?
師父答:你可以金剛持啊。不過我建議你打佛七的時候,你嘴巴要動一下。有些人念佛嘴巴不動的,這個很不好。你要跟著你的音聲走,你要聽你自己的聲音,結果你不創造音聲,那怎麼辦呢?
一定要創造一個所緣境,你的心才有辦法去跟你的所緣境,你要追尋彌陀的腳步,結果你連彌陀都沒有創造出來,你要追尋什麼東西呢?而且你只能夠追尋你自己創造的音聲,這個很重要的,你才能夠越念心越寂靜;你聽別人的聲音,你是越聽越躁動,那是心外求法,這個不一樣。
所以如果你喉嚨有問題,我建議你嘴巴振動一下,會創造一個聲相,聲音在唇齒之間,在嘴唇跟牙齒之間會有一個聲相出來,你就跟著那個聲相走,也可以。淨土法門你要順從本願,要追尋彌陀的腳步,要聽你的音聲,第一個條件——你要把彌陀的音聲創造出來。
問:法師說修淨土宗,我們必須觀想我們自己是罪業深重的凡夫,無有出離的因緣,只有靠佛力的加被,只能靠阿彌陀佛的救拔。但是每當我在佛堂很專注念一句佛號的時候,內心有萬般的悲切,感到很難過,眼淚不由自主地留下來。請問我應該如何來對治悲魔的來襲?
師父答:淨土法門是要帶一點感情的,這是事實。你完全沒有感情,那就沒辦法念佛了。但是感情又不能太重,感情太重的話,你的確會有問題。所以我們在禪淨雙修當中,理觀就是在調和你的感情。
其實是這樣子講了,感應道交的心態有兩種,有兩種心態:你要是一昧地向外攀緣,完全事持,沒有理觀,阿彌陀佛,你就憶念十萬億佛土外的阿彌陀佛,這樣子會比較危險,你的感情會很難克制。
以蕅益大師的想法是,你這個感應要建立在自他不二,你要觀想我為什麼能夠感應道交呢?因為我雖然業障深重,但是我這一念心把業障深重、這個如夢如幻的業障深重撥開以後,我的心是清淨的,是如;阿彌陀佛雖然萬德莊嚴,但是萬德莊嚴也是因緣所生法,也是後來才有的,當我們把這個如夢如幻的萬德莊嚴撥開以後,它的本來面目也是如。既然是一如無二如,自然感應道交了。
能念所念性空寂,所以感應道交難思議。最好是建立在一種自他不二的心性的本體來建立你感應道交的觀念,這是最安全的,這就有點理觀在裡面。這個時候,阿彌陀佛不完全只是活在十萬億佛土外,他還活在你的心中,這樣會比較好,那這樣子你會比較理性一點。
所以我們在念佛當中,你如果情感太重,你要調整一下。這個時候你觀想,本來無一物,在我的心中本來就沒有情感,這本來就沒有,那只是在一個無住的心中我建立一個往生的假相,我必須要借這個情感來往生淨土。所以如果你覺得說,你的情感太重,我建議你稍微正念真如一下,把心先帶回家,重新調整,這樣對你會比較好。
所以我們在念佛當中,什麼時候加強無住?什麼時候加強生心?你就是要隨時調整。
問:我們在繞佛的時候要注意聽自己的音聲,憶念佛陀。請問法師,繞佛的時候,我們的眼睛應該放在哪裡?若一直往腳上看,就會覺得頭很暈。我們可以觀想這四字佛號嗎?
師父答:觀想四字佛號是不好的。你要觀想,你寧可觀想阿彌陀佛的光明,不要觀想那個佛號,佛號是用來聽的,不是用來觀想的。佛號是南無阿彌陀佛,是取它的音聲,不是取它的字,取那個字沒有多大意思。
你要觀想,你寧可觀想佛像、觀想光明、觀想蓮花,不要觀想阿彌陀佛那四個字,反而是它的音聲,它所創造的那個聲相,這一部分是比較重要的。所以你一定要觀想,你觀想光明相、蓮花相、佛像都可以。
那麼你在經行的時候,我的建議是,你的腳掌要微微地用力,你可以把心微微地注意腳掌,讓你的氣血往下沉。但是眼睛應該放在哪裡?眼睛應該閉起來,你要都攝六根啊。所以你在念佛當中,只有耳根打開,其它的五根都關掉的,那個開關都要關掉了。你眼睛到處看的話,你音聲就聽不清楚了。
所以你在念佛當中,整個心,我們本來一個心有六個門嘛,從眼睛出去,從耳朵出去聽聲音,從眼睛去看,但是這個時候你念佛人是把心整個收回來,整個眼睛、鼻子什麼其它的五根都關掉,只有把耳根打開聽聲音,而且只聽佛號的聲音,其它聲音都不能聽。
你念佛的時候眼睛東張西望對你非常不利,分心啊。我們的能量、心力本來就有限,你這個眼根也打開,耳根也打開,鼻根也打開,那就完了,那個心光外泄,《楞嚴經》講心光外泄。所以我們的建議你眼睛不要隨便看比較好,除非你真的很嚴重的昏沉,看看光明相對治一下。
問:請問法師,弟子在家做早晚課的時候,有習慣性地開著CD,跟著CD一起做,這樣可以嗎?
師父答:當然可以啊,你有這個音聲來帶動你。但是你不管做什麼功課,你一定是聽你自己的音聲,持咒也是這樣,念佛也是這樣,誦經也是這樣。別人的音聲只是一個帶動,你一定要自己創造一個音聲,自己跟著那個音聲走。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這個觀念不是念佛而已,持咒也是這樣,誦經也是這樣。
問:在念佛的時候,我們的眼睛是不是可以開著?因為弟子關住眼睛就會很昏沉。
師父答:閉著眼睛會比較好,第一個你容易專心,第二個養神。但是你如果說是很嚴重的昏沉,偶爾打開眼睛看看光明相,可以。但是那是一時的對治,不是常法。正常的念佛是,所有的五根的門都要關掉,只打開耳根而已,然後專心聽你的音聲,是這個意思。淨土法門是以音聲來攝心的,以音聲來代表彌陀所有的功德,所以你必須想辦法把你的身心世界投入到這個音聲當中,是這個意思。
淨土法門,如果你有志於解決生死問題,大概是我們末法時代唯一的方法了,沒有其它方法了。它不要求你禪定,它不要求你廣大的資糧,甚至於你過去今生帶了一點罪業,沒關係。但是它要求你臨終達到正念,這是最低標準。
你在臨命終的時候,你生命的水泡破裂的時候,你要能夠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個地方就看你的功夫了。不是平常的正念啊,平常的正念每一個人都做得到,臨命終的時候那才是功力啊。
你色身即將敗壞,你要離開你很熟悉的今生的世界,你要面對一個不可知的未來,很多人會產生恐懼。因為你對它有所執著,就產生罣礙,產生恐懼。其實淨土法門它的往生的關鍵在於你的心態,你對人生今生有正確的心態,你對阿彌陀佛有正確的心態,對淨土有正確的心態,其實淨土門是重視你的智慧的判斷。
往生在信願嘛,這個信心跟願力完全是智慧門,它對於專注的念力要求不高,它的標準,乃至十念,那是非常低的標準,但是它對於你往生的決心跟往生的願望,那是不能有絲毫的差錯,那是非常高的標準,那是要求你一心歸命通身靠倒,不能有任何的討論的空間。每一個法門都有它的一個心地的傳承,淨土宗的關鍵就在這個地方,就是一心歸命通身靠倒,關鍵思想在這個地方。這個一心歸命包括你對彌陀皈依的信心,包括對往生淨土的好樂的願力,這兩個都很重要。第一個你要仰仗佛力,第二個你本身要有往生的願望。
那這個都是我們要抓住它的重點,因為我們的生命有限,你先把往生的關鍵抓到了,到了淨土再去規劃你下一個生命,你那個時候要學很多法門,那個時候再說了。你那個時候的果報體非常殊勝,跟現在完全不同。
所以你的成佛之道,你一定要很明確地規劃:我第一步先到哪裡,以後再怎麼走、怎麼走,你要很清楚。因為我們扣掉我們吃飯、睡覺、工作的時間,剩下的精神體力,你能夠利用的能量有限,你應該怎麼辦?你要想想看。我們生命的水泡總有一天會破滅,那個時候你的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現在要早做準備,否則你那個時候肯定要手忙腳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