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修行從這幾個角度下手,日子就會好過點

慧律法師  2024/04/1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修行從這幾個角度下手,日子就會好過點

第八識又稱為根本識,根本識就是來作為七轉識一切的依歸,換句話說,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都必須蘊藏在第八意識。俗稱靈魂,世間人稱為靈魂,我們佛教講根本識。前六識有時候顯現,有時候隱藏,比如說,當一個人死亡的時候,眼耳鼻舌身意慢慢慢慢的,就失去了狀態,眼睛腐爛,耳根腐爛,意識不作用,那個只是根去掉而已,它的眼識收回來蘊藏在八識的田中,來世再投胎,慢慢慢慢地又成長,有了眼睛耳朵,前六識又開始作用了。

所以前六識在出生以後他就會顯,前六識死亡就隱,就潛伏在第八意識裡面,而第七意識跟第八意識這個是形影不離的,這個沒有辦法分開,一分開就是金剛地,就是佛地。因此我們的靈魂就是第八意識,附上一層執著就是第七意識的存在,所以我們會繼續六道輪迴。

因此修行從幾個角度下手的話,那麼你日子好過,而且生死就必了。第一個從沒有分別心下手,從今天以後不管你看到一個高官顯赫,你一樣用平常心對待他,不管你看到一個窮到極點,你也一樣用平常心對待他,你內在裡面那種第六意識的分別,很快就會進入解脫的狀態,不能有分別心,不要因為外境的高、低、是、非、善、惡來影響你,所以說不思善、不思惡,就這麼時,就是你的本來面目,不思善、不思惡,換句話說斷除了第六意識沒有分別,要見本性那就快了。

第二個要斷執,這個執就是沒有任何理由的,有時候我們人的心情會很煩,會很煩,沒有任何的道理,也沒有任何的原因,他就會過著很煩惱的日子。一個人剃度出家一生一世一定會經過這個階段,誰都逃不過的,人的進步他會有一種過渡時期,在家也是這樣子。一個師父有智慧的,他教導徒弟,他一定進一點點,然後停一陣子,再上一階,然後停一陣子,這樣上去他才不會滑下來。你要教育這樣子直衝上去的,很容易爬到最高點,也很容易下降到最低點,就是這個孩子太精進了,那你就趕快要警惕他,不可以那麼精進,太精進了。

人本身都會有過渡時期的矛盾,太精進的人他的身體控制不住,那麼他的身體控制不住的時候,他就開始起這個煩惱,有這個煩惱在,你要修行你就會叛逆自己。因此我們一個人的修行一定要精進一陣子,稍微休息一下,做師父的人要懂得放鬆徒弟的情緒,如果他今天不用功,你就跟他說今天稍微休息一下沒有關係。這個才是真正的教育的本質,教育一定要懂得一點,前進一下,就像我們爬樓梯一樣的,爬上去以後有一個階梯,有寬度讓你緩衝的時間。你愈容易爬到最高點的,愈容易退道心,我看了很多的這個在家很精進,在家他不懂得教育的心理,他說:師父!這個人很精進。我說:嗯!那快了,很快墮落。他太勇猛了很快就會掉下來的。

現在講這個理論,慢慢地你就會相信,這個人不能急的,修行不能急。哎,我要往生、我要往生……!然後急到這個心口很痛。為什麼會很痛?我要往生、我要往生,我沒有看到佛,念了還沒有看到佛,念了那麼久還沒有看到佛。有一個人說,他《往生咒》念了五十萬遍,到現在還沒看到佛,他快沒信心了。見佛是可遇不可求的東西,當你心清淨了,你就自然見佛。

見佛沒有說刻意去看,《金剛經》裡面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你單單有一個念頭去求佛,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完全不懂佛法嘛!又沒有善知識在旁邊,你怎麼修你也搞不清楚狀況是什麼?那你怎麼弄,弄到最後你著魔,耳朵常常聽到聲音,痛苦不堪。所以你看一個人精進,不要太高興,你要叫他小心,你要特別小心,因為著魔的日子很快就來臨了。精進有這個必要,但是方法用錯,那你麻煩大了。

第七意識永遠執著第八意識,我們修行要先斷分別,第二個要先斷執著,斷這個執著。執著有四個角度:我癡、我見、我愛、我慢。我癡那就是一個人沒有智慧,那就要多聽經聞法,看經典、親近善知識。我見就是一定要包容意見跟你看法不同的人。這一句話可以讓你足足過快樂的一生,記住這句話:一定要包容那些看法和你不同的人,你才有快樂的日子可言。沒有這種雅量,那談不上修行,也談不上快樂。

我癡、我見、我慢,不要覺得你很狂,沒有這個必要,世界上的人,比我們強的人太多、太多了,不計其數,你狂什麼!活你自己的生命不要與人比較,不要逞強,不要口出狂言說你有多麼地偉大,謙虛可以表現你本身的修養,狂妄也可以表達你自己,你為什麼不通過你謙虛的內在來表現你呢,你為什麼一定要通過狂妄呢?沒有這個必要。

狂是想推銷自己,卻是沒有人要買,謙虛只是想讓人家知道,卻很多人能夠接受你,世間的人每一個都希望聽到別人謙虛的一面,當你愈謙虛的時候,人家就愈讚歎你,不居功不立敵,你要記住,你不要搶人家的功德。因此我們務必要斷掉這種我慢的這個看法,我癡、我見、我慢、我愛,還有這個對境界上的執著務必要把它稍微放平淡一點,放平淡一點,說:我很富有,不是我擁有很多,而是我要求得很少,好好地去體會這一句話。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慧律法師文章列表

大安法師:淨土法門的專修

修行淨土法門,宜專精。善導大師提出專修的五種正行:...

修行人要能耐得住寂寞

有口若啞,有耳若聾。絕群離俗,其道乃崇。《西方確指...

句句消歸自心

祖師們常常教誨我們,要做到句句消歸自心,如說修行。...

如何對治修行中的懈怠

問: 如何對治修行中的懈怠? 慧律法師答: 對治懈怠...

修行,從心開始

有一天,佛印禪師和蘇東坡在禪堂打坐。蘇東坡忽然問禪...

菩薩為何不應住色布施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為什麼講忍辱,一...

修行必須要有一顆恆心

釋迦世尊在世時,有一位有錢的長者,聽聞佛法之後,感...

唯識學怎樣判定造業的輕重

這個罪業的輕重,我們也可以從唯識學作一個總結。唯識...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大藏經】【註音版】延生普佛儀規

延生普佛儀規...

【大藏經】【註音版】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大藏經】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慧律法師《去貪則清涼》

學佛,就是要超越自己。但要從何下手呢?第一,要從去...

慧律法師《追求涅槃的心》

佛教追求的最高原則就叫做涅槃,涅槃翻譯成中文叫做不...

離心無境,所有的境都是幻化出來的意識

唯識實在是太深,這個名相也很繁瑣,但是唯識它是開啟...

如何與慧律法師交流問題

問: 祖國大陸的佛弟子無法與上人近距離交流,修行中...

除貪離厄的鴿王

從前,佛有一世為鴿王,領眾五百,常飛到國王的宮苑裡...

懺悔業障每天都要去做嗎

問: 請問師父,懺悔業障是否在向佛表達所做的業障之...

信願持名,如何強化信願

問: 信願持名,如何強化信願?法門無量誓願學和一門...

志公禪師:十四科頌

菩提煩惱不二 眾生不解修道。便欲斷除煩惱。煩惱本來空...

遇到危及生命的緊急情況下該怎麼辦

你在遇到緊急情況,如果是你自己的話,先調整心態,再...

【推薦】人的十二種特點

作為人的特點,安士居士在這裡,概述了十二種特點: 首...

聖嚴法師:四重恩是哪四恩

在佛法上要報的恩有四種:一是三寶恩,二是國家恩,三...

碰到緊急關頭要記得佛號

念頭一起來就是佛號,碰到緊急關頭也是這個佛號。這個...

持咒打坐定中上升忉利天

有一位師父在那兒參禪六年出家,是真空老和尚的徒弟,...

老實厚道的人比較能夠得到師長的加持

第二是「疑師」:對於師長的功德產生懷疑。懷疑這個師...

即使你放不下,每件事仍會離你而去

即使你放不下,每件事仍會漸漸離你而去。你能看見全身...

菩提心

菩提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菩提二字,是古...

【佛教詞典】緣覺身

(術語)楞嚴經六曰:若諸有學,斷十二因緣,緣斷勝性...

【佛教詞典】善法假實分別

【善法假實分別】 p1146 瑜伽五十五卷五頁云:問:是諸...

【視頻】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聖號(聖一法師)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聖號(聖一法師)

【視頻】慧律法師《一切諸法,唯因緣起》

慧律法師《一切諸法,唯因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