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所講的引導力,這個是從聖道的角度來講的。我們再從淨土的角度看,淨土宗是不是也應該要發願呢?看第二段。
(二)《無量壽經》三輩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
這段是引用《往生論註》,曇鸞大師的一個批註。曇鸞大師在解釋發菩提心時,先引用《無量壽經》。他說《無量壽經》講到往生有三種情況叫三輩往生。三輩往生修行的資糧的確是有高低的差別,但是它們都有個共同點:有一個成佛的目標。就是每一個人往生淨土的目的,都是為了成佛而去的。
三輩往生,我們也解釋一下。上輩的往生,是「捨欲出家,而作沙門,嚴持淨戒,修諸功德,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上輩是出家人,出了家以後,嚴持淨戒,修諸功德,這是第一個。那麼中輩呢?雖不能出家,「奉持齋戒,供養三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人可能有因緣不能出家,但是他經常能夠受持齋戒,護持三寶,最後也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中輩。
那麼下輩呢?雖然他沒有能力供養三寶,但是聽聞三寶功德,歡喜信樂、隨喜讚歎,別人修善法時,他要上班不能去,但是內心當中念念隨喜讚歎,最後也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所以說,雖然這三個人所發的資糧力不同,但是他們內心有一個共同點,有一個引導力——發起無上菩提心。
什麼是無上菩提心呢?就是「願作佛心」,佛道無上誓願成,我不想再繼續輪迴下去了。那麼願作佛心,就必須要有度化眾生的心。度化眾生的心怎麼做呢?就是普願一切眾生往生淨土。
我們作一個總結:願生彼安樂淨土者,必須要發菩提心。假設一個人不發菩提心,他只是思考極樂世界的快樂,為了追求快樂而往生,這個人是不能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