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拓開心量

2011/02/20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能夠包容別人,別人就能包容我;能夠幫助別人,別人就能幫助我,這是永遠不變的真理。

生活在現代社會裡,外有五欲六塵、名聞利養,內有貪瞋癡三毒煩惱,想要依教奉行來修正我們錯誤的身口意行為,談何容易!煩惱裡面有「見思」、「塵沙」、「無明」,見思煩惱不斷,就不能出六道輪迴;塵沙煩惱不斷,就不能出十法界;無明煩惱不斷,就不能圓成佛道。而見思煩惱裡,第一個就是「身見」,誰不認為這個「身」是「我」?由此可知,斷煩惱是多麼地困難。然而「見思」若不能斷,眼前就是六道輪迴的法界。所以這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值得我們深思。

我們要如何斷煩惱呢?在《華嚴經》裡佛菩薩有善巧方便,那就是「大而化之」,起心動念就想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廣大眾生,不知不覺就把煩惱化掉了。

落實在生活上就是「拓開心量,包容別人」佛家常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老子所謂「有容乃大」心量廣大,無所不容,這就是「大人」。他為什麼能有這麼大的心量?因為他對於事實真相徹底明白了,這麼大的心量才是我們本有的。

我們知道「大心量」與自性相應,我們本來是毗盧遮那佛,本來是阿彌陀佛,現在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呢?「迷」了,被「情」「識」所迷。而佛法的教學,就是幫助我們拓開心量,恢複本來面目。

由此可知,聖凡確實就在一念「迷」、「悟」之間。「迷」的人非常可憐,我們常常讀佛經,佛嘆息眾生是「可憐憫者」,這句話意思很深,因為「迷」的人,心胸會愈來愈狹窄,狹窄到不能容人,甚至於一個人都不能容;兩個人相處,意見都合不來,這真正是可憐憫者。

反觀《華嚴經》一開頭展現出盡虛空、遍法界各個族群,這裡面包含有雜神眾,像十法界裡居小領導地位者如阿修羅王、羅剎王、八部鬼神,這裡面有善也有惡,還有更高層次的善神,如欲界、色界、無色界天諸天的天王,真的是無所不包,無所不容。這個心量是多麼大,我們一定要恢復過來。

若不能容人,就會跟人結冤仇;不能容忍別人,別人自然也容不下我,造成的結果是冤冤相報;我障礙別人,別人障礙我;我破壞別人,別人破壞我。自己造作什麼樣的因,後來一定會受這個果報,果報通三世,非常可怕!

能夠包容別人,別人就能包容我;能夠幫助別人,別人就能幫助我,這是永遠不變的真理。

佛在《華嚴經》上展示給我們看,諸佛菩薩現身說法,他們讓我們自己去體會。若一個族群不能包容另一個族群,例如在中國歷史上曾看到某一個家族不能包容另外一個家族,這兩個家族就會發生械鬥;一個國家若不能包容另一個國家,則會發生戰爭。

所以有智慧的人想要解決問題,心量就要大。如果我們今天,起心動念都能想到這個世界一切眾生,這世界才能得到真正和平,才能消除誤會、消除矛盾、消除隔閡、消除一切歧見,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

今天我們為什麼做不到這些?很明顯是因我們的心胸太狹窄,念念當中都只顧及到自己的利益,沒有想到對方的利益,沒有想到人類的整體利益,所以天天喊世界和平,那只是一句口號而已,並不能落實。

如果我們這個世界上的各個族群和每一位國家領導人心量拓開了,都能為全世界、為一切苦難眾生的福祉著想,這樣世界才能和平安定,人民才能安居樂業。從此處我們更進一步看到佛菩薩的偉大,佛菩薩從來不與任何一個人為敵,縱然是極惡的人,佛菩薩對他也是尊重、愛護,為什麼?因為我們同是一個根本生的,是同一個自性生的,曹植的話說得很有道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包括盡虛空、遍法界,十法界裡面所有一切眾生,我們都是同根生的,這個「根」就是「真如自性」。了解了這個事實,我們彼此還有什麼過不去的呢?

假使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想到整個地球一切眾生的利益,問題能不能解決呢?還是不能!為什麼呢?心量還是太小了。我們關懷這個星球,也關懷其他星球;我們關懷我們這個銀河系,也關懷其他銀河系。

佛陀起心動念,所關懷的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個星球都沒有遺漏,一個眾生都沒有捨棄。有這樣心量的人,便無愧被稱為「佛」,稱為「菩薩」。

今天我們學佛研教,連一個人都容納不下,這怎麼能夠被原諒呢?不是別人不能原諒自己,而是自己不應該原諒自己。如果我們從這個事實醒悟過來,這是真正覺悟了,我們看《華嚴經》就真有受用了。我們的思想觀念轉過來了,這一轉過來就入佛知佛見,也就是曹植這一句話「本是同根生」,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同根生,這是佛知佛見。

凡夫不知道事實真相,覺悟的人清楚明瞭。如果我們清楚了,還要去幫助那一些迷惑顛倒不明白的人,用我們的真誠和慈悲心去做,雖然做了,但心地清淨,不留一點痕跡。然而「事實真相」正如青蓮法師在《地藏經》綸貫裡所說的──「無相無名,絕思絕議」,只要心地留一點痕跡,我們就錯了。這兩句也是《金剛經》的義理。如果我們能懂得這兩句,我們的思想、觀念會改變,言語、行為也會改變,就能夠轉凡成聖;若我們能懂一分,就會轉變一分,懂二分就會轉變二分,自己轉變角度的大小與理解的深度決定是成正比例的,這種轉變也能夠做為考量自己修學的成果,有沒有進步?果然有進步,心地會一天比一天清淨,煩惱自自然然一天天減少,智慧天天增長,這是真修行。

真修行就是在心理觀念上做一個大轉變,如果我們轉不過來,那是在「迷」;對於迷惑的眾生,唯一的依靠就是佛陀的教誨,依靠經典的指導方向、目標,認真做一轉變,這就是「超凡入聖」,也就是「轉識成智」、「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

不但我們自己轉變,凡是與我們有緣的眾生,我們都應全心全力去幫助他們,希望他們也能轉過來,若他們轉得過來,很好!轉不過來也很好!為什麼呢?我們絕不著相,心地依然清淨,著相就生煩惱。假若他們能轉過來,我們生歡喜心;他們轉不過來,我們就生煩惱。生煩惱,我們的心就被污染了。

佛菩薩教導一切眾生,為什麼能夠保持清淨心而不受污染?佛菩薩看我們能轉得過來,佛菩薩讚歎;轉不過來,佛菩薩一句話不說,心裡面絕對不會落痕跡,正是《般若經》上所講的「三輪體空」,所以他們永遠自在,永遠不會退轉,道理就在此地!我們為什麼會退轉?而且是進得少,退得多?因為我們是念念都被污染了。譬如我們教別人,人家肯接受,有進步,我們就歡喜,心就被歡喜污染了;如果我們教別人,他難以接受,甚至於所做所為與所教的完全相違背,我們就生煩惱了,我們被煩惱污染了,污染就會退轉。我們總是做不到像《金剛經》上所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我們若能把這兩句做到了,我們就不會被污染,不會退轉了。佛教導我們的句句是真實語,如果不依靠佛的教誨,不把佛菩薩的教誨變成自己的觀念、行為,修行就難以成功。

所以我們每天聽完早餐開示後,心裡面常常回憶思惟當天開示的內容;晚上聽完經後,也常常回憶講經的內容,改變我們的觀念,依教奉行,這樣對我們的修學非常有幫助。 

我們已步入多元文化的時代,如何化解宗教與宗教之間的摩擦?如何調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爭執,種族之間的歧視?唯有依靠佛法,那麼家庭幸福、社會安定、國家富強、世界和平的理想一定可以變成現實。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精神生活的富足來自獨處

假如我們生活在無明中,假如我們沉迷於過去或未來,假...

大安法師:往生極樂要如何發心

問: 發菩提心是往生條件之一,出離心能不能等同菩提...

星雲大師:內心的無限潛能

宇宙萬物都有它的性能,性能好的物品持久耐用,性能不...

凡夫的心與佛陀的心有什麼不同

相似即佛於實相理,相似得見。四住雖先落,六塵未盡空...

大安法師: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擺脫焦躁心態

問: 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無論念佛還是為人處...

善用其心怎麼個「善用」法

在善惡關頭,你怎麼善用其心? 依著事、依著境,境就是...

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

今早,我和三位出家人踏上了回山的路。從臨時住處出來...

大安法師2021新春開示:修心如牧牛

南無阿彌陀佛!在這裡代表常住,向大家表達新年問候,...

【大藏經】【註音版】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

【大藏經】【註音版】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大藏經】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三十三天...

【大藏經】【註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在家居士淨土早晚課的內容

一、印光大師教導的方法: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教對自慰的看法是什麼

問: 佛教對自慰的看法是什麼? 智渡法師答: 現代科...

學佛的兩種用心

佛學是一種心理學,最著重心理訓練和修養。楞嚴經說:...

【推薦】臨命終時永遠記住一句話:往事不堪迴首

諸位!我們一定要知道,你平常不管怎麼用功,臨命終永...

念佛功德有七種勝

《甘露疏》云: 一、詞少易行勝,唯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父母恩,重如山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精舍,與大比丘二千五...

出家落髮需要多大的勇氣啊

出家路漫漫,從無知到信仰,從捨俗到出家,從淨人到沙...

一口吸盡西江水

龐蘊居士參訪馬祖道一禪師,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

輸與贏

左宗棠很喜歡下圍棋,而且,還是箇中高手,其屬僚皆非...

藥師法門的特質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唐玄奘、義淨法師等譯...

大安法師:念佛不能走極端

我們念佛一定要有一種平實的心,不能去走極端。 我們...

受了五戒吃肉會影響往生嗎

問: 法師,受了五戒就不能吃蜂蜜了嗎?有的師兄說受了...

聖嚴法師《永遠的功課》

每個人對於自己的優缺點都必須有充分的了解,對自己的...

真學佛者視一切眾生為父母

新都王自安居士,有子應辰,幼業儒,一日思生死事大,...

為何有時修善反而痛苦會加劇呢

這個地方問題來了,因果是隔代受報的,比方說,有些人...

這四條分鐘定律,改變無數人

好好利用一分鐘,與隨意浪費一分鐘,看似沒什麼區別,...

【佛教詞典】三倒

(名數)三顛倒之略。釋門歸敬儀中曰:三倒常行,革凡...

【佛教詞典】量論

量,梵語 pramāna 之意譯。量論,即指有關量之研究。...

【視頻】演肅法師《假善人坐船》

演肅法師《假善人坐船》

【視頻】六字大明頌(圓達禪寺)

六字大明頌(圓達禪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