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從痛苦中覺悟,往生的力量才能堅定

淨界法師  2019/06/18  大字體  護眼色

從痛苦中覺悟,往生的力量才能堅定

佛陀出世以後,先講生死流轉的果報。我們前面講人天乘的時候,佛陀對人天安樂的果報,並沒有加以否定,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在五戒、十善的時候,佛陀要我們斷惡修善,幹什麼呢?創造人天的快樂!

但是到了出世間的聖道的時候,佛陀的口氣改變了,佛陀說三界沒有快樂。這是什麼情況,安立說三界沒有快樂呢?因為不管你是在痛苦當中,還是在快樂當中,我們的身心世界,都有一個共同的相狀就是逼迫,你會有一種莫名的力量在逼迫你,當然這個就是無常。

因為你在三界當中,它是一個動態的世界,所以在這個動態當中,你看到身心的變化,就有一種非常嚴重的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它會刺激我們內心的一種安穩,所以它是一種逼迫。

佛陀在詮釋逼迫的時候,他是分成三個次第來詮釋,就是應該怎麼來修這個逼迫性呢?首先佛陀先指出逼迫的相狀,叫示相狀,此是苦,逼迫性。

佛陀用很簡單地比喻,說這個「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是說整個三界,是一個起火燃燒的房子,即使你造了善業,今生能夠有好的房子住,有好的衣食使用,但是你大方向還是沒有離開這個起火燃燒的房子。

所以你還是在這個起火燃燒當中,去吃飯睡覺,整個結構,這種無常大火的燃燒並沒有改變。

所以說佛陀安立的痛苦,是逼迫性,這個很重要!諸位!很多人學佛以後,會產生一個錯覺,他以為不需要修苦諦觀,我問他為什麼不修苦諦觀呢?他說我吃的苦夠多了!不對!

佛法講的痛苦,指的是快樂也是痛苦。也就是說你從人生的經驗當中,所體驗的痛苦只是痛苦的一部分,假設你不修苦諦,你會對安樂的這一塊沒有免疫性,你對痛苦這一塊會有厭離心,但是你不可能在安樂當中,體驗到痛苦,不可能!

這個只有從道理觀察,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因為你的出離心不完全的時候,你今生所做的善業,你今生所念的佛,它就有漏洞。你沒有把整個三界的漏洞,把它填滿,臨命終的時候就變成你的致命傷,因為你這個佛號的底盤不穩定,有漏。

這個苦諦是很重要的!你一定要從痛苦中覺悟,你那個往生的力量才能夠堅定!你一旦這個痛苦覺悟得不完全,只是覺悟了一小塊,你三分之二的都是漏洞,這個時候你臨終的時候,你就會跑到快樂的地方去,因為快樂的地方你沒有覺悟到,這就變成你往生的一個破洞,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

我們再講一次,佛陀對於痛苦的定義,不是逆境,而是你只要有逼迫的感覺,這個就是痛苦,你只要有一種不安全感,這就是痛苦。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這個痛苦的定義是「逼迫」。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極樂淨土,人人不再設防的世界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之第三十九願:受樂同於漏盡願 第三...

為何要在是非煩惱面前去爭辯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些是非麻煩,在處理這些事情時,我們...

念佛不迴向和發願,是否可以往生

問: 既然心作心是,念佛成佛,念菩薩成菩薩,都在一...

你有這麼一念心,就能使你度過一切苦難

有一個道友問我,說我曾經講過假使熱鐵輪,於汝頂上旋...

【推薦】身有生老病死;界有成住壞空

世間所有,若根身,若世界,皆由眾生生滅心中,同業別...

大黑貓往生奇緣記

今天我給大家分享一個故事,這是我親身經歷的,事情發...

通智法師往生記

通智法師,法名尋源,號憶蓮沙門,俗姓阮,揚州儀徵人...

讓願力強過業力

神通力雖不敵業力,可是業力不敵願力,往生極樂的念佛...

八種錯誤的心障

這類的情況完全是由行者的心所造作的,而不是與生俱有...

紹雲長老訪談錄

出家因緣及與虛雲長老師徒因緣 記者:您19歲即徒步往江...

念頭不受控制要怎麼辦

問: 我學佛很久了,可是還常常有各種各樣的不好的念...

圓瑛大師禪淨雙修的思想

(一)由禪入淨的實踐 圓瑛大師,福建古田縣人,十九歲...

禪者的偉大之處

石鞏慧藏禪師有一次正在廚房作務,馬祖道一看到時就問...

什麼時候可以面露金剛怒目之相

問: 師父曾於說法時開示:必要的時候可以面露金剛怒...

人生無常,別等發達才來行善

有一位人稱陳姨,看到別人學佛做好事,自己也想學學。...

宣化上人:真正的布施

布施而不著到布施之相,這才是真正的布施。著相的布施...

把修行融入到居家生活中

一、起床 作為佛教的居士,我們應該怎麼起床呢?起床的...

未悟的人,猶如瞎子一般

沒有悟的人,與大悟以後的人,前途各有不同。大略替你...

十念法費時短,而所得功德卻無盡大

【原文】 淨土之說,有理有跡。論其理,則見於日用之間...

灌甘蔗喻

過去有兩個人,同時種植甘蔗並約定說:種植好的有獎賞...

為了讓你拜,我來做點怪

問: 有一些同修講,廣東某一寺院有某法師講自己隨時可...

【推薦】云何降伏其心

那麼當我們的心從一個攀緣的心,慢慢的回歸到不生不滅...

【佛教詞典】貝克

(Beckh, Hermann; 1875~1937)德國研究東方學及佛教...

【佛教詞典】不淨想轉時四想隨轉

【不淨想轉時四想隨轉】 p0343 大毗婆沙論一百六十六卷...

【視頻】懺悔解怨

懺悔解怨

【視頻】平興寺首屆僧伽律學培訓

平興寺首屆僧伽律學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