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靜坐與禪定

徐恆志老居士  2018/06/05  大字體  護眼色

靜坐與禪定

靜坐一法,佛法叫坐禪,也可叫禪定。禪定的種類很多,有四禪、四無量、四空等的世間禪;有六妙門、十六特勝等的世出世間禪;有九想、八背舍、九次第定等的出世間禪,以及自性禪,一切行禪,清淨淨禪等的出世間上上禪,已如前述。總的說來,有深禪定,方有實智慧;有實智慧,才能自覺覺他,以至達到覺行究竟圓滿的境地。

《大智度論》卷十七說:「問曰:菩薩法以度一切眾生為事,何以故坐林澤,靜默山間,獨善其身,棄舍眾生?答曰,菩薩身雖離眾生,心常不舍。靜處求定,獲得實智慧以度一切。譬如服藥,將身權息眾務,氣力平健,則修業如故。菩薩宴寂,亦復如是。」又說:「菩薩因此發大慈悲心,欲以常樂涅槃利益眾生。此常樂涅槃,從實智慧生。實智慧,從一心禪定生。譬如燃燈,燈雖能燃,在大風中不能為用,若置之密室,其用乃全,散心中智慧,亦如是。

若無禪定靜室,雖有智慧,其用不全。得禪定則實智慧生。以是故,菩薩雖離眾生,遠在靜處,求得禪定,以禪定清淨故,智慧亦淨。譬如油炷淨故,其明亦淨。以是故,欲得淨智慧者,行此禪定。復次,若求世間近事,不能專心,則事業不成;何況甚深佛道而不用禪定。禪定名攝諸亂心。亂心輕飄,甚於鴻毛;馳散不停,駛過疾風;不可制止,劇於獼猴;暫現轉滅,甚於掣電。心相如是,不可禁止。若欲制之,非禪不定。」

《釋禪波羅密》卷一,讚歎禪定的重要說,「如菩薩發心為修禪故,一切家業內外皆舍,不惜身命,寂然閑居,無所慳吝,是名大舍。復次,菩薩為修禪故,身心不動,關閉六情,惡無從入,名大持戒。復次,菩薩為修禪故,難忍能忍,謂一切榮辱,皆能安忍,設為眾惡來加,恐障三昧,不生嗔惱,名為忍辱。復次,菩薩為修禪故,一心專精進,設身疲苦,終不退息,如鑽火之喻,常坐不臥,攝諸亂意,未嘗放逸;設復經年無證,亦不退沒,是為難行之事,即是大精進也。故知修禪因緣,雖不作意別行四度,四度自成。復次,菩薩固修禪定,具足般若波羅密者,菩薩修禪,一心正住,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智慧勇發,如石中泉。」

《六妙法門》第一,將數、隨、止、觀、還、淨的六種修定妙法所能出生的各種禪定,分別解釋如下:一者依數為妙門。行者因數息故,即能出生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若於最後非非想定能覺知非是涅槃,是人必定得三乘道。何以故?此定陰、界、入和合故有,虛依不實。雖無粗煩惱,而亦成就十種細煩惱。知已破折,不住不著,心得解脫。即證三乘涅槃故。……數為妙門,意在於此也。二者隨為妙門者,行者因隨息故,即能出生十六特勝。所謂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長短,四知息遍身,五隨諸身行,六心愛喜,七心受樂,八受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攝,十一心作解脫,十二觀無常,十三觀出散,十四觀離欲,十五觀滅,十六觀棄舍。……

是故深觀棄舍,不著非想,能得涅槃。隨為妙門,意在此也。三者止為妙門者,行者因止心故,即便次第發五輪禪。一者地輪三昧,即未到地;二者水輪三昧,即是種種諸禪定善根發也;三者虛空輪三昧,即五方便人,覺因緣無性如虛空;四者金沙輪三昧,即是見思解脫,無著正慧,如金沙也;五者金剛輪三昧,即是第九無礙道,能斷三界結使,永盡無餘。證盡智、無生智,入涅槃。止為妙門,意在此也。四者觀為妙門者,行者因修觀故,能出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九次第定,獅子奮迅三昧、超越三昧、煉禪、十四變化心、三明,六通及八解脫、得滅受想,即入涅槃。

觀為妙門,意在此也。五者還為妙門者,行者若用慧行,善巧破析,返本還原,是時即便出生空、無相、無作、三十七品、四諦、十二因緣、中道正觀,因此得入涅槃。還為妙門,意在此也。六者淨為妙門者,行者若體識一切諸法本性清淨,即便獲得自性禪也。得此禪故,二乘之人,定證涅槃。若是菩薩,入鐵輪位,具十信心,修行不止,即便出生九種大禪,所謂自禪、一切禪、難禪、一切門禪、善人禪、一切行禪、除惱禪、此世他世樂禪、清淨淨禪。菩薩依是禪故,得大菩提果。……淨為妙門,意在此也。」

靜坐的最上乘境界,在乎明自本心,見自本性,頓悟心性,本來清淨,既無一法可取,也無一法可舍;非空非有,不生不滅,雖了了覺知,卻無著無住。假使我們能默契這一根本,自得根塵脫落,解脫自在;隨緣應用,縱橫無礙,不同於沉空守寂。唐慧海禪師《頓悟入道要門論》說:「問:夫修根本,以何法修?答:惟坐禪,禪定即得。

《禪門經云》:求佛聖智,要即禪定。若無禪定,念想喧動,壞其善根。問:云何為禪,云何為定?答:妄念不生為禪,坐見本性為定。本性者,是汝無生心。定者對境無心,八風不能動。八風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是名八風。若得如是定者,雖是凡夫,即入佛位」。又說:「汝若欲了了識無所住心時,正坐之時,但知心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惡都莫思量。過去事已過去,而莫思量,過去心自絕,即名無過去事;未來事未至,莫願莫求,未來心自絕,即名無未來事;現在事已現在,於一切事,但知無著,無著者,不起憎愛心,即是無著,現在心自絕,即名無現在事」。

「若自了了知心不住一切處,即名了了見本心也。亦名了了見性也。只個不住一切處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脫心,亦名菩提心,亦名無生心」。又唐圭峰大師說:「真性則不垢不淨,凡聖無差。禪則有淺有深,階級殊等。謂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者,是外道禪;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是凡夫禪;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禪;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禪;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

唐六祖惠能大師說:「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菩薩戒經》云:我本性元自清淨。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只有打破一切成見 才有可能見性成佛

禪修,重在這個修字。修有兩個方面,一是行為上的修,...

圓瑛大師禪淨雙修的思想

(一)由禪入淨的實踐 圓瑛大師,福建古田縣人,十九歲...

關於開悟的三種錯誤觀念

一些禪修多年並有所體驗的人,可能會認為自己已經證得...

妙高禪師

妙高,字雲峰,長溪人,他家世世以儒學為業,他母親臨...

靜坐的利益與方法

靜坐的利益 靜坐是佛法修行的一法,對於身心健康,確為...

胸懷越大,擁有的幸福就多

虛懷禪師以話鋒犀利、談吐幽默而著稱。 他曾開導過一...

找到那個真的我

每個人都想認識自我,但要認識哪個我呢?昨天的我和今...

最具魅力

有一位女施主,家境非常富裕,不論其財富、地位、能力...

【大藏經】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大藏經】【註音版】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大藏經】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大藏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法會上寫牌位是不是真的能消災免難

問: 關於掛牌位子,在開法會的時候掛往生牌位是不是真...

戒律是自由而不是束縛

很多人很害怕受戒,認為我學佛可以,信佛可以,但是你...

憤怒讓全身「中毒」8招滅怒火

乘車時遭遇交通堵塞,不知何時才能通過下一個路口;孩...

活在過去或擔心未來

在生活中,我們會發覺自己身邊的許多人與朋友都活在過...

【推薦】把無常敗壞的資財,轉成恆常受用的功德

菩薩所修一切功德,完全不受外境的影響,因為他住在菩...

五戒裡面為何不允許飲酒

世間有很多東西是非常誘惑人的,如果不去克制自己,就...

佛法的修學是由內而外,先端正其心

我們在修行當中,有發心、修行、證果。發心就是成佛的...

若要相貌美,先要心靈美

美貌也是一種福報。任何福報都有其必然的成因,就像財...

佛教如何看待「化解太歲」

化解太歲,又叫順星、拜斗。有法師反對和批評。有僧人...

歧路指歸

歧路指歸重排流通引言 時當末法,去聖時遙,人心陷溺...

【推薦】法身功德在無漏 諸漏盡時法身成

杜漏歌 法身功德在無漏 諸漏盡時法身成 邪思妄想沉陰...

聖嚴法師《用慚愧和謙虛來消融自我》

自我成長的最終目的,在於自我消融,如此才能達到智能...

佛像經書可以下載到手機嗎

問: 佛菩薩像和經書下載到手機裡可以嗎? 正如法師答...

獵人與猴子

心中有大愛,才有明朗、溫馨的人生。大愛就像溫暖柔和...

出家人吃飯為什麼用缽

缽,又稱缽多羅、缽和蘭等,是出家人常持道具之一,一...

懷孕時,誦這部經對孩子非常好

我們全家剛剛從馬里蘭州搬到萬佛聖城附近,由於我學佛...

【佛教詞典】三乘

【三乘】 乘是交通工具的意思,三乘即三種交通工具,比...

【佛教詞典】科文

(術語)釋經論,分科其文句之段落者。是由秦之道安為...

【視頻】聖嚴法師《找回自己》MP3

聖嚴法師《找回自己》MP3

【視頻】宏海法師《淨土法語》MP3

宏海法師《淨土法語》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