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靜坐與禪定

徐恆志老居士  2018/06/0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靜坐與禪定

靜坐一法,佛法叫坐禪,也可叫禪定。禪定的種類很多,有四禪、四無量、四空等的世間禪;有六妙門、十六特勝等的世出世間禪;有九想、八背捨、九次第定等的出世間禪,以及自性禪,一切行禪,清淨淨禪等的出世間上上禪,已如前述。總的說來,有深禪定,方有實智慧;有實智慧,才能自覺覺他,以至達到覺行究竟圓滿的境地。

《大智度論》卷十七說:「問曰:菩薩法以度一切眾生為事,何以故坐林澤,靜默山間,獨善其身,棄捨眾生?答曰,菩薩身雖離眾生,心常不捨。靜處求定,獲得實智慧以度一切。譬如服藥,將身權息眾務,氣力平健,則修業如故。菩薩宴寂,亦復如是。」又說:「菩薩因此發大慈悲心,欲以常樂涅槃利益眾生。此常樂涅槃,從實智慧生。實智慧,從一心禪定生。譬如燃燈,燈雖能燃,在大風中不能為用,若置之密室,其用乃全,散心中智慧,亦如是。

若無禪定靜室,雖有智慧,其用不全。得禪定則實智慧生。以是故,菩薩雖離眾生,遠在靜處,求得禪定,以禪定清淨故,智慧亦淨。譬如油炷淨故,其明亦淨。以是故,欲得淨智慧者,行此禪定。復次,若求世間近事,不能專心,則事業不成;何況甚深佛道而不用禪定。禪定名攝諸亂心。亂心輕飄,甚於鴻毛;馳散不停,駛過疾風;不可制止,劇於獼猴;暫現轉滅,甚於掣電。心相如是,不可禁止。若欲制之,非禪不定。」

《釋禪波羅密》卷一,讚歎禪定的重要說,「如菩薩發心為修禪故,一切家業內外皆捨,不惜身命,寂然閑居,無所慳吝,是名大捨。復次,菩薩為修禪故,身心不動,關閉六情,惡無從入,名大持戒。復次,菩薩為修禪故,難忍能忍,謂一切榮辱,皆能安忍,設為眾惡來加,恐障三昧,不生嗔惱,名為忍辱。復次,菩薩為修禪故,一心專精進,設身疲苦,終不退息,如鑽火之喻,常坐不臥,攝諸亂意,未嘗放逸;設復經年無證,亦不退沒,是為難行之事,即是大精進也。故知修禪因緣,雖不作意別行四度,四度自成。復次,菩薩固修禪定,具足般若波羅密者,菩薩修禪,一心正住,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智慧勇發,如石中泉。」

《六妙法門》第一,將數、隨、止、觀、還、淨的六種修定妙法所能出生的各種禪定,分別解釋如下:一者依數為妙門。行者因數息故,即能出生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若於最後非非想定能覺知非是涅槃,是人必定得三乘道。何以故?此定陰、界、入和合故有,虛依不實。雖無粗煩惱,而亦成就十種細煩惱。知已破折,不住不著,心得解脫。即證三乘涅槃故。……數為妙門,意在於此也。二者隨為妙門者,行者因隨息故,即能出生十六特勝。所謂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長短,四知息遍身,五隨諸身行,六心愛喜,七心受樂,八受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攝,十一心作解脫,十二觀無常,十三觀出散,十四觀離欲,十五觀滅,十六觀棄捨。……

是故深觀棄捨,不著非想,能得涅槃。隨為妙門,意在此也。三者止為妙門者,行者因止心故,即便次第發五輪禪。一者地輪三昧,即未到地;二者水輪三昧,即是種種諸禪定善根發也;三者虛空輪三昧,即五方便人,覺因緣無性如虛空;四者金沙輪三昧,即是見思解脫,無著正慧,如金沙也;五者金剛輪三昧,即是第九無礙道,能斷三界結使,永盡無餘。證盡智、無生智,入涅槃。止為妙門,意在此也。四者觀為妙門者,行者因修觀故,能出九想、八念、十想、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九次第定,獅子奮迅三昧、超越三昧、煉禪、十四變化心、三明,六通及八解脫、得滅受想,即入涅槃。

觀為妙門,意在此也。五者還為妙門者,行者若用慧行,善巧破析,返本還原,是時即便出生空、無相、無作、三十七品、四諦、十二因緣、中道正觀,因此得入涅槃。還為妙門,意在此也。六者淨為妙門者,行者若體識一切諸法本性清淨,即便獲得自性禪也。得此禪故,二乘之人,定證涅槃。若是菩薩,入鐵輪位,具十信心,修行不止,即便出生九種大禪,所謂自禪、一切禪、難禪、一切門禪、善人禪、一切行禪、除惱禪、此世他世樂禪、清淨淨禪。菩薩依是禪故,得大菩提果。……淨為妙門,意在此也。」

靜坐的最上乘境界,在乎明自本心,見自本性,頓悟心性,本來清淨,既無一法可取,也無一法可捨;非空非有,不生不滅,雖了了覺知,卻無著無住。假使我們能默契這一根本,自得根塵脫落,解脫自在;隨緣應用,縱橫無礙,不同於沉空守寂。唐慧海禪師《頓悟入道要門論》說:「問:夫修根本,以何法修?答:惟坐禪,禪定即得。

《禪門經云》:求佛聖智,要即禪定。若無禪定,念想喧動,壞其善根。問:云何為禪,云何為定?答:妄念不生為禪,坐見本性為定。本性者,是汝無生心。定者對境無心,八風不能動。八風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是名八風。若得如是定者,雖是凡夫,即入佛位」。又說:「汝若欲了了識無所住心時,正坐之時,但知心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惡都莫思量。過去事已過去,而莫思量,過去心自絕,即名無過去事;未來事未至,莫願莫求,未來心自絕,即名無未來事;現在事已現在,於一切事,但知無著,無著者,不起憎愛心,即是無著,現在心自絕,即名無現在事」。

「若自了了知心不住一切處,即名了了見本心也。亦名了了見性也。只個不住一切處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脫心,亦名菩提心,亦名無生心」。又唐圭峰大師說:「真性則不垢不淨,凡聖無差。禪則有淺有深,階級殊等。謂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者,是外道禪;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是凡夫禪;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禪;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禪;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

唐六祖惠能大師說:「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菩薩戒經》云:我本性元自清淨。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否定一切,才是肯定一切

道光禪師有一次問大珠慧海禪師道: 禪師!您平常用功...

看見心的本來

《六祖壇經》是禪宗最為重要的經典之一,也是漢傳佛教...

省庵大師:念佛著魔辯

或問省庵曰:參禪一門,全仗已力,故每多魔事;念佛則...

聖嚴法師《四念處》

四念處是一種很複雜、很不容易修的修行方法,與五停心...

不知最親切

有時候出去旅行,一兩個月的時間沒有看電視、沒有聽廣...

修行人不能怕突破自己的極限

參話頭的方法很簡單,以我們現在提倡的這個方法來說,...

與時間做賽跑,與生死做鬥爭

跑香也是用功,催得你飛起跑,可以調伏你的身心,但要...

禪要如何去參

王輔益是個非常發心的信士,除了工作以外,只要有空就...

【大藏經】佛說百佛名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

【大藏經】雜譬喻經

(一) 昔有比丘聰明智慧,時病危頓,弟子問曰:成應...

【大藏經】【註音版】楞嚴經四種決定清淨明誨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出家功德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做人做事需要有敬畏之心

當今社會裡,做人做事非常需要有一點敬畏之心,否則就...

環境對阿賴耶識也是一個重要的主導因素

阿賴耶識熏習道理,當知亦爾。 阿賴耶識身為我們生命的...

聰明之人與智慧之人的區別

世間上很多人不能認識到自己。例如生是從哪裡來的,死...

早晚課要怎麼做才能更有效果

在家做定課的你,也許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堅持。在家如...

「息諸緣務,一心行道」這個非常重要

先看總說,師修淨土,久而彌篤。這是一個總說,印光大...

妙境法師:如何得觀音菩薩感應

三惡道眾生的苦惱是很多很多的,他們很難念觀世音菩薩...

哪怕往生邊地疑城,也從此與輪迴絕緣

我們在這個世間修行是進進退退,一生好不容易修了點功...

永明延壽大師《戒殺俚言》

堪嗟人心如鐵,終日殺生造業,他身滋養爾身,心上如何...

淨界法師:修淨土,臨終時天界現前該怎麼辦

問: 如果佛弟子在修淨土法門的時候,也積集了善業,...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

勸發真信 念佛三昧。其來尚矣。自遠祖崛起廬山。肇興蓮...

利用自己的缺陷,給缺陷插上騰飛的翅膀

他的媽媽一共生下過19個孩子,可是,只成活了9個。他...

能認識到妄想,這就是修道的收穫

一天我們這個昏煩惱亂的事非常多,這都是由貪慾而起的...

小資型學佛和商人型學佛

似乎短短幾年間,伴著新的傳播技術和人們對心靈層面的...

盲人除蚊

佛陀從舍衛國至摩竭陀國行腳,到了一個村落,村中住著...

四十八大願——(第9願)皆得神足飛行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

江西青原山,有位降虎伏蟒的大修行人

導讀: 釋體光老和尚,俗姓袁,河南項城人,1924年4月...

【佛教詞典】天台三教

(名數)一頓教,二漸教,三不定教,是於化儀四教中除...

【佛教詞典】無學慧蘊

【無學慧蘊】 p1068 大毗婆沙論三十三卷十三頁云:云何...

【視頻】夢參老和尚《廈門南普陀寺開示》

夢參老和尚《廈門南普陀寺開示》

【視頻】仁清法師《學佛答疑》

仁清法師《學佛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