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這色身是要來受這娑婆劫的

廣欽老和尚  2016/12/03  大字體  護眼色

這色身是要來受這娑婆劫的

九十歲老和尚在客堂對一群出家眾開示:「在胎、卵、濕、化四生中,我們每個都曾去做過,在別道中受完業報,投入父母胎中轉為人身。所以,今天我們所得的這人身是從哪一道來的,我們不知道,每個人都帶著不同的業障來,若不知歸命佛、法、僧,持齋、戒殺,勤心念佛,此身受報盡,將轉入何道,自己也懵然不知,帶著新的罪業而去,如此一去,人身也就難保了。」

「出家人與俗人究竟不同,粗衣淡飯,行住一切從簡,以去貪念,消除業障,若是再斤斤計較吃好、穿好、住好,則令智慧昏昧,徒增妄念業感,色、聲、香、味、觸、法,還是屬於六道沉淪中事,是以出家人,食但果腹,衣但蔽體,不要汲汲於衣食事,因那是屬於四生的種子。」

「出家人和在家人不同,在家人有爭奪心,同是一件東西,譬如我手中這頂帽子,如果我說這是一頂帽子,大家都不會要,如果我說這是一件寶,大家就過來爭奪。出家人的寶並不在這娑婆世界,而是西方金銀、琉璃七寶合成的極樂世界。」

「不要說這色身是我,這色身是要來受這娑婆劫的,而這個心是要拿佛心出來應對一切。」

「菩薩度眾生、感應眾生,都是以無形相的方式,在不知不覺、自自然然中度的,並不一定用語言或行動有相地度眾,像佛殿中的觀世音菩薩,在那裡端坐無為,卻度了許多眾生來拜佛。」

「修行成佛,行菩薩行,乃至廣度眾生,都是靠我們內心的願力,如果內心的願力堅強,必能度過重重難關而心不退轉。如果確實是腳踏實地,有行持到那個程度,自然佛菩薩及天龍八部都會感應擁護,而達成願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廣欽老和尚文章列表

用這個願望來做生命的核心價值

我們剛開始在修無分別智時候,當然第一個要遠離的就是...

如何擇法擇師

問: 如何擇法擇師? 智慧法師答: 《瑜伽師地論》裡...

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

有一些人,他怎麼去罵我,怎麼誹謗我、誣陷我,我也會...

乞丐精進念佛往生

清朝松江一乞丐,未知名姓,住明星橋破屋,日面向市門...

湯夫人的七筆勾

(一)紡績綢繆,作罷晨昏用意周,夫若成名後,富貴同...

活在過去或擔心未來

在生活中,我們會發覺自己身邊的許多人與朋友都活在過...

六根與六塵

過去,佛陀與眾多比丘住在庵羅林的精舍時,某日,許多...

一棵芒果樹

對於一位以覺醒修行的人來說,並不需要有某些人的很多...

【大藏經】浴佛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峯山頂,與大苾芻眾千...

【大藏經】【註音版】八大人覺經

八大人覺經...

【大藏經】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

【大藏經】永嘉證道歌

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

現代人如何修行

現代社會,以其節奏快,信息大,時間緊,事情多為特徵...

用科學觀點看佛教

佛教具有人們所期望的未來宇宙宗教的特色:它超越個人...

功德最大的就是救命

阿彌陀佛。諸位有緣,大家吉祥。 今天這個機緣呢是剛剛...

百蔬之首——白菜

白菜是中國的特產,古時稱菘,到宋代才改稱白菜,在我...

對治懶惰放逸,精勤固道心

懶惰放逸是人與生俱來的煩惱。誰都想偷懶,冬天早上賴...

給生命一個助跑的過程

在高原的上空,常常可以見到禿鷲在翱翔。禿鷲又叫座山...

放逸者,於染淨品不能防修

隨煩惱二十:言放逸者,於染淨品,不能防修,縱蕩為性...

念佛時夾雜著懷疑這樣有用嗎

問: 我對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有點懷疑,總覺得...

「拙」一點,人生就會比較平安順利

一個人不聰明,動作遲鈍,反應慢半拍,就會被人譏為笨...

【推薦】古人往生特別容易,為何今人往生十有七難

我等念佛行人,應當考實今時淨土法門,與古時淨土法門...

惠空法師《從佛法觀點談感情問題》

感情問題,從佛法立場來看,勢必從生命現象的角度分析...

妙蓮老和尚:人最折福之處是什麼

就是嫉妒障礙!看人家做好事總是眼紅、心裡不是滋味,...

宏海法師:三皈五戒開示法會

那各位我們現在大家先定定心。今天因為有十幾到二十位...

永遠都是自己的錯

我們的生命中,可能還是有很多眾生、有很多緣並不是投...

何可心靜,何可忘情

問: 何可心靜,何可忘情?心燥由萬事起,情卻為一人...

不是法門有問題,是操作的心有問題

這個地方我們分成兩塊來說明:第一個,先講什麼是佛陀...

【佛教詞典】斫訖羅

(術語)Cakra,譯作輪。輪寶也。見慧苑音義上。...

【佛教詞典】庵婆利沙

(人名)A?bari?a,國王名。譯曰虛空箭。見佛本行集經...

【視頻】孩子人生教育的四大階段

孩子人生教育的四大階段

【視頻】大安法師《佛殷重付囑地藏菩薩》

大安法師《佛殷重付囑地藏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