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就是執著有清淨的東西。有些人認為有所謂清淨這回事,認為世間是污染的,他要追求一個清淨的境界,到清淨沒有污染的地方。佛說「淨」是一個顛倒,因為你的心執著認為有清淨與不清淨。你以沒有煩惱的心為清淨,但佛說不是,它是一個名稱叫做清淨,沒有一個真真實實的清淨。有些修行人執著有所謂清淨的國土,他要往生極樂世界,享受清淨與快樂,這也是顛倒。
菩薩行者觀察五蘊皆空之後,覺悟到一切身心世界都沒有實在性,只是心在幻化,心在執著。明白了這個道理,他不再執著,就不會有「常、樂、我、淨」的顛倒。
菩薩依智慧行,證悟性空,心無所得,則心無罣礙,如此則遠離一切顛倒夢想,消除了種種錯誤的思想與行為,即拔除了苦厄的根本,不怖於生死,能得「究竟涅槃」。
大乘佛教裡,有一派人認為佛跟小乘人說無常、苦、無我、不淨,但是他們認為佛向大乘人說每個人都有一個清淨的本性,叫做清淨心,或者是涅槃妙心,他們說涅槃就是常、樂、我、淨。在佛經裡都是用一種反面的口語來解釋涅槃,說涅槃沒有生死,沒有煩惱,涅槃不是一個境界。涅槃是梵語Nirvana,原意是事情圓滿的意思;在佛教裡表示修行人達到解脫的境界,不再生死輪迴。
在小乘佛法裡,涅槃可分兩個階段來做解釋,第一階段是修行人斷除了煩惱,證悟到不生不滅的真理,但是還剩身體在活動,稱為有餘涅槃。
第二階段是當證悟有餘涅槃的修行者的生命要結束的時候,因為沒有煩惱,沒有要存在的心,也沒有心要來這個世間,不會想要再生,所以就不會再出世,這稱為無生——無餘涅槃。
那麼不生不滅是怎麼一回事?在佛法裡說,眾生迷惑,執著世間有實在的法、有實在的眾生,執著有眾生在生死輪迴。當修行人證悟後,就看清楚這一切都不實在,沒有實體性,是無我的,就不認為有一個我在生死輪迴,也不會認為有個我要證悟涅槃,不會期望我要入涅槃,放下一切的執著,就是「照見五蘊皆空。」當他這樣地修心,知道世間沒有實在的法在生滅的時候,他真正證悟之後,心不再執著我下一生會在哪裡生。因為他沒有執著,沒有執著要生的心,死後就不會生了。這樣子,我們說他進入涅槃。
有些人有一種錯誤的概念:以為涅槃是可以進去的,而實際上涅槃是不能進去的,為什麼?因為本來就沒有一個人在涅槃,只是執著那種種因果的心不再延續下去,所以他就不會再生死,我們就說這個人進入涅槃。
涅槃絕對不是一個地方,可讓你去。佛法裡說,我們在生死的此岸,涅槃是彼岸;「彼岸」是個形容詞,如果你認為有個彼岸可以去,就會生起一些煩惱 --有一個要去的人,你就有「我執」了。有要去的人,你才會去那個地方。「我執」一生起來,你就沒有辦法證悟涅槃。所以當一個人證悟到涅槃,先證悟一切法無我,就沒有可去的法,也沒有可去涅槃的地方。因為沒有去,他就沒有生,所以涅槃就不再出世。涅槃不是在另外一個地方再出現、再存在。很多人會生起一個概念:涅槃到底是什麼?這個觀點就在於我們的自性見,我們認為東西有實體性,有眾生、有「我」。
修行人證悟涅槃後,到底去哪裡?這些問題就來了。如果你認識清楚這個「我」,生死輪迴是一種如幻如化、暫時的過程,是一種假相,而在裡面沒有一個東西可以代表是我。我的手被砍下來丟在路邊,幾天後腐爛了,裡面也沒有一個實在的我;手是這樣,全身是這樣,心念也是這樣。但是,我們就執著身心裡面有一個某某人、某某眾生,當這個眾生修行證悟到涅槃,我們就會產生「他去哪裡了?」的疑問,這就是自性見,接著生起「存在的見解」,認為實在有眾生存在;當一個人的煩惱執著放下,看清楚後,再也不去,也不再來,那他當下就證到涅槃。
大乘佛教裡有一派認為每個人、每個眾生都有個清淨的本性,修行就是要證悟到回歸本來清淨。當修行人回歸本來清淨,就是涅槃,所以涅槃當時就有常、樂、我、淨,這是不正確的。因為「我」不過是在諸法因緣變化裡執著有個眾生之我執,如果你不執著的話,我跟無我都不存在。當一個人證悟涅槃的時候,他就不執著我,也不執著無我,在他看來這些都不存在了。
比方說,現在你們坐在這邊聽法,不會執著我們是一班,或是一群,因為你們只當作有個因緣在這邊聽法,等一下時間因緣到了,就散場各自回去,不會認為有實在的東西。那麼同樣的,當一個人真的證到涅槃,他絕對不會認為在涅槃裡有一個我,絕對不會認為有一個快樂的涅槃,因為有樂就有生滅心在作用。如果你執著有快樂,就有心要去感受那個快樂,感受快樂的那個心就是生滅的心,有生滅就不是涅槃。
如果說涅槃是清淨的,這也不能成立,因為在涅槃的時候,你的心沒有生與滅可得,那麼,哪一樣東西給你得到清淨的概念呢?沒有。所以佛在經典裡解釋涅槃時都是用相反的話──不是這樣,也不是那樣,通通都不是。因為佛每講是某樣東西,你又對它產生執著,死抓住不放,所以涅槃絕對不是常、樂、我、淨。
根據大乘那一派的說法,認為佛講八種顛倒,認為眾生執著常、樂、我、淨是顛倒,佛就跟眾生說苦、無常、無我、不淨。小乘認為這沒有顛倒,但是這派大乘的說法認為這是另外四種顛倒,所以把這兩對的八種顛倒合稱為八倒。它認為要遠離苦、無常、無我、不淨這四種顛倒,才真正證得涅槃的「常、樂、我、淨」,這是不正確的說法。執著「苦、無常、無我、不淨」為實在的見取見,必須遠離是對的,執著得到「常、樂、我、淨」的涅槃還是見取見,是錯的。
當一個人證悟涅槃的時候,絕對沒有「我」這種想法,我與無我都不存在,哪裡會有所謂我是樂、淨、常這回事,所以不會說涅槃是常、樂、我、淨。一個人說涅槃是常、樂、我、淨,就是他執著了,他以六根得來的知識--常、樂、我、淨來判斷涅槃,依此想像怎樣才算是涅槃,那樣是錯誤的。
大乘經典裡說,不管你是否證悟涅槃,一切法本身沒有實在性;意思是說,你所認為的某樣東西,它不是如你想像的那樣。好像眼睛,它並不是一個東西,裡面牽涉到很多因緣的配合,沒有實在的眼睛在生在滅;我們的六根也是一樣,沒有實在的任何一根在生滅作用,而是我們在裡面迷惑執著,生起種種見解。所以一切法不但沒有自性可得,也沒有實在的生與滅在活動著。我們說因緣的過程是一個名稱,在因緣的過程裡面任由截取一段都看到一個法的出現;如果不在裡面截取一段,就看不到實在的法。《心經》說,因為一切法本來無自性可得,所以一切法不可得,就沒有生滅可得;那一切沒有生滅可得,即是一切法的真實相--不生不滅。一切法沒有生滅相可得,因此,《心經》說一切法本來的自性就是涅槃之空相,不曾被污染,本來清淨。依這個觀點,大乘佛法說這世間本來就是涅槃相,本來就是空相,無自性,沒有生滅可得。
《心經》說,如果一個菩薩行者證悟到無所得的時候,就證悟到一切法本來清淨涅槃,沒有所謂一個法可得,稱為清淨,一個名稱而已。菩薩行者心明白之後,他就在幻化生死裡邊來來去去,沒有想要進入涅槃,在世間跟眾生結種種因緣,最終成佛。以這樣的心境跟眾生結緣的時候,他沒有所謂的我入生死,我出生死,心無所住,這就是菩薩心證入無住涅槃。
涅槃在大小乘佛法裡總計有四種,那就是前面已解釋過的
(一)有餘涅槃。
(二)無餘涅槃。
另外兩種是:
(三)自性清淨涅槃:指一切法本來沒有生滅相可得,稱為自性清淨涅槃。
(四)無住涅槃:有一些修道很有成就的修行者,看生死好像開門、關門這樣地輕易,他心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因此菩提薩埵的究竟涅槃就是指無住涅槃。當一個人在修行的過程中,如果發心行菩薩道,最後他要完成無住涅槃,隨著他的業力因緣,在這世間裡跟眾生結緣。根據經典說,菩薩達到無住涅槃後,他可以現任何身,在任何地方度化與他有緣的眾生,甚至於哪裡的眾生需要佛身得度,就示現成道來度化他們。好像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等,這些大菩薩都有這種能力。這些菩薩必須努力修行,成就某些特殊的能力,得到我前面講過的十個自在,才能在娑婆世界或他方世界來往生死,隨因緣以應化佛示現,隨緣度化眾生。當一個人沒有證悟到無住涅槃,他就執著這個身體,認為這個身體是我,以這個身體為家來住。
如果菩薩真的證悟到無住涅槃,他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出現,所以大乘經典裡說,釋迦牟尼佛叫做「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原因是娑婆世界是佛度化的國土,裡面有千百億的南贍部洲,星球上有「人」的地方佛都去度化。佛在各個南贍部洲度化眾生就好像在地球上一樣,也是示現成佛道來度化有緣人。所以你在這個地方看到釋迦牟尼佛已經入滅二千五百多年了,但在別個地方釋迦牟尼佛正在菩提樹下示現成道,這就是經中所說「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