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出家人的至孝之道

明賢法師  2016/04/1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出家人的至孝之道

出家人以孝達道

佛教最初傳入中土,社會大眾便自中國傳統觀念出發,對「出家行為」產生片面理解,認為出家人是「不行孝道」的。這是由中印文化對於「孝道」理解之層次及深度的極大差異所造成的。

中國傳統觀念中的孝道,重眼前,輕長遠;重形式,輕實質;重表象,輕根本;重世俗,輕解脫。從印度傳入之大乘佛法,以快刀斬亂麻的智慧,高屋建瓴,長遠、根本、全面地解決了「孝道」的問題。尤其以高僧大德為表率的一代又一代修行人,以戒、定、慧之根本修行,實踐著最究竟的孝道。

佛教的孝親觀,在諸大律藏佛陀的直接言教,及大乘經典感人肺腑之孝親篇章的全面指引下,早在宋代便全面成熟並形成體系,尤以宋代明教契嵩禪師的《孝論》為標誌。它因應了中國社會普遍的孝親觀,並沒有將修行之出離精神與世間孝親之道進行對立。佛陀每每以孝道為橋樑,將孝行目標指向終極的解脫之道。

遍覽佛經,佛陀以孝道自行化他的行為十分常見。世尊亦常讚歎父母恩重,難於報答,教誨四眾弟子念父母恩,報父母恩!

世尊降生人間,八相成道時,欲求出家修行,最先稟告父母。父王要求其娶妻生子,繼承王位,乃許出家。佛為孝道,謹遵父命。及至成佛,以身作則,非但回王宮為父王講經,還升至忉利天為母說法。父王駕崩,佛回王宮親為入殮、親為舉棺。世尊與羅睺羅、阿難、難陀等抬起父王棺木,安奉於靈鷲山,大地為之震動。

可見佛無論是因中修行,或果上成佛,皆以孝道自行化他。佛陀曾為撫養自己的姨母大愛道夫人,廣開方便法門,允其率五百釋種女眾出家,佛教終於有了比丘尼教團。佛陀為了成就目犍連尊者救母於倒懸的孝心,宣說《盂蘭盆經》,為後世弟子辟出一條孝親的法門捷徑。佛陀還講了許多感人的孝道經典,如有名的《地藏經》、《大方便佛報恩經》等。在這些經典中,佛陀金口親宣了深邃廣大的菩提孝道。

《地藏經》中,婆羅門女在母親死後,為使母永離地獄等三惡趣之苦,而發廣大誓言,願度脫一切眾生。其母因其廣大之悲心,瞬間解脫地獄之苦。

《四十二章經》云:「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親矣,二親最神也。」昭示孝順父母勝於敬事天地鬼神。

在《涅槃經》中,佛陀告訴眾人:之所以能夠修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金剛之身,是因在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中恭敬三寶,孝養父母,今世才能感得如此殊勝的果報。經中亦云:「若有男女依母教,承順顏色不相違,一切災難盡消除,諸天擁護常安樂。」孝敬父母,不僅今世可以免除災難,為天人所護念愛敬,更可為來生種下圓滿佛道的因緣。

《菩薩睒子經》云:「人有父母,不可不孝,道不可不學。濟神離苦,後得無為,皆由慈孝學道所致。」說明慈孝與學道,是成佛的基礎。

《賢愚經》中佛語阿難:「出家在家,慈心孝順供養父母,計其功德,殊勝難量。所以者何?我自憶念過去世時,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乃至身肉濟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為天帝,下為聖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是福。」演述受人敬重者,皆由孝德所致。

南宋高僧虛堂和尚智愚認為:「天地之大,以孝之本」,「以孝為本,則感天地動鬼神」。明代禪僧永覺元賢大師,在論孝時說道:「甚矣,孝之為義大也。身非孝弗修,人非孝弗治,天地非孝弗格,鬼神非孝弗通;即無上至真等正覺,非孝亦無由致,是知世出世間之福田,實無有逾於孝者。」

世人常謂出家者遁入空門、與世隔絕、不養雙親,其實不然。有識之士略加了解,即可知出家人於父母生養之恩常懷感念,甚至以超越一般世人之孝行奉養雙親。

佛在世時,嘗有比丘畢陵伽婆蹉,父母貧窮,欲以衣供養而不敢,以是白佛。世尊以是事,集諸比丘,誨云:「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於上大小便利,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據漢地所通用的《四分律》,僧眾也可以三寶物以外的個人錢物,奉侍父母。

由此可知,出家人雖剃髮染衣,卻常於奉養父母之事,念念不忘。

中國曆代高僧孝親之事亦是俯仰皆是,感人肺腑:宋長蘆宗賾禪師,少孤,二十九歲出家,深明宗要,後往長蘆寺,迎母親於方丈東室,勸令念佛求生淨土,歷時七年,其母念佛西逝。隋敬脫法師一頭擔母,一頭挑經,雲遊四海,隨緣度眾;唐睦州陳尊宿在黃檗禪師座下開悟,後住開元寺,自織蒲鞋,賣與路人,以所得薄財,奉養老母;南朝齊道紀法師,孝性淳深,一面奉養母親,一面講經說法,導俗入聖,其侍母也,衣著飲食、大小便利,必身經理,不許人兼。或有助者,師曰: 「吾母也,非他之母。形骸之累並吾身也。有身必苦,何得以苦勞人?」師之孝行,感化一方道俗信眾。藕益大師出家後因念其父早逝故,對母極其孝順。常為歿父燃臂香、誦經、禮懺以求其超升淨域,為祈母病康寧亦如是。其母因醫藥救治無效,曾三次切肝煎湯以挽救其母之命。

出家人之孝,毫不遜於在俗之大孝者。如此至誠至善的孝行,怎能單單以「剃髮染衣」為由而予以否定呢?不僅如此,出家人的修行可謂時時不離「仁孝」之心,亦以孝心、孝行而達道。

《梵網經》云:「孝名為戒,亦名制止。」在行道的過程中,出家人的持戒行常以孝道為基石。修行法門對於孝思的應用,可見於各傳佛教的諸大論中。如《清淨道論》云:

如果這樣觀察導師,宿世所行之德,依然長時為煩惱驅使,不能熄滅嗔恨,則應觀察無始以來的輪迴。即所謂:」諸比丘!難得有有情不是往昔的母親,不是往昔的父親,不是往昔的兄弟、姊妹及子女的’。於是便能對那敵人生起這樣的心,這人曾是成我過去世的母親,我在她的胎內住過十月,出生後,如拿黃旃檀一樣拿開我屎尿涕唾等,不生厭惡,抱我於胸懷、負之以腰間,不辭辛勞地養育我……所以我對此人起惡意是不相應的……在關鍵的時候,連念佛都無法息嗔的時候,就只能念母了。

《菩提道次第廣論》云:

如是應知,修諸有情為親屬者,是為令起悅意之相。親之究竟是為慈母,故修知母、憶念母恩、及報恩,是為引發悅意可愛,愛執有情猶如一子,此悅意慈是前三果。由此即能引發悲心。欲「與樂慈」及 「拔苦悲」,因果無定。故知母等三種所緣,即是「與樂慈」及「拔苦悲」二者根本,故於此中當勤修學。又發心因,修諸有情皆為親者,是月稱論師及大德月蓮花戒論師等之所宣說。

唐朝華嚴五祖宗密大師認為「孝始於混沌,塞乎天地,通人神,貫貴賤,儒釋皆宗之,其唯孝道矣」,並將戒律的根本精神歸宗於孝,認為「戒雖萬行,以孝為宗」。孝是保障出離心的最強勢的力量。行持孝道,能令人自然地放棄貪瞋癡的恶心和種種煩惱,使得修行順利進行。

故知,出家之人不但行孝道,並且以孝至道,未嘗須臾捨離仁孝之心。

出家人以道全孝

與世俗的孝道觀相比,佛教所提倡的孝道,念及三世父母,普及六道眾生,有著與世人孝道觀不一樣的大格局。若言世出世間之至孝至道,則非出家人而不能行也。

眾生從無始以來,因無明故,隨業受生,升沉六道,無量痛苦。所以《梵網經》言:「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

《大方便佛報恩經》云:

如來今者以正遍知,宣說真實之言。法無言說,如來以妙方便,能以無名相法作名相說。如來本於生死中時,於如是等微塵數不思議形類一切眾生中,具足受身。以受身故,一切眾生亦曾為如來父母,如來亦曾為一切眾生而作父母。為一切父母故,常修難行苦行,難捨能捨,頭目、髓腦、國城、妻子、象馬、七珍、輦輿、車乘、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給與。勤修精進、戒、施、多聞、禪定、智慧,乃至具足一切萬行,不休不息,心無疲倦。為孝養父母,知恩報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緣故,一切眾生能令如來滿足本願故。

僧人認識到天下眾生都曾為自己的父母,人人都需得度,得度者皆為父母,遂放棄一切世間利樂,剃髮染衣,了俗出家,發菩提心,苦心修行,甚至不惜身命,去救度包括自己現世父母在內所有之眾生。

古往今來,在出家人中,這種「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至孝精神代代相傳。

如唐代洞山良价禪師出家前在寫給母親的《辭北堂書》中云:

一切含識,萬象形儀,皆屬無常,未離生滅。雖則乳哺情深,養育恩深,若把世賂供資,終難報答,作血食供養,安得久長?故《孝經》云:雖日用三性之養,猶不孝也。相牽沉沒,永入輪迴。欲報圖極深恩,莫若出家功德。載生死之愛河,越煩惱之苦海,報千生之父母,答萬劫之慈親。三有四恩,無不報矣。……良价捨今世之身命,誓不還家;將永劫之根塵,頓明般若。……此日今時,且相離別。

明末蕅益大師出家後曾刺舌血寫下《寄母書》,以表自己救度群生之志:

男幼蒙庭訓,少長便道學自任,寧不知父宜葬,母宜養。但生死一事,人人有之。……

身命無常如朝露,大限至老少莫逃,苦海茫茫,誰能免者。念及自身,已覺酸鼻,更念亡父老母,倍覺傷神。親身既然,眾生寧異。……

何如地藏大士,目連尊者,累劫親恩,皆蒙度脫之為孝也。……

恐母日夜懸念,故於三寶前然香剌血,寄書遠達,伏祈勿事勞心,惟努力念佛,求出輪迴。

一代又一代的出家人將這種至孝的精神付諸於修行,以勤苦的修行來實踐自己的孝道。唐朝的子鄰法師由於母親不信三寶,死墮惡道,而悲泣禮拜阿育王塔,終於使母親得生忉利天宮。憨山大師,雖然自幼離開父母出家修行,但時常憶念父母深恩。三十二歲時,發心刺血抄《華嚴經》,以報罔極養育深恩。大師四十四歲時常有省親之心,但恐落於世諦俗情也,所以常常自己檢驗自己的修行。一夕靜坐,忽開眼有偈曰:「煙波日日浸寒空,魚鳥同遊一鏡中,昨夜忽沉天外月,孤明應自混驪龍。」乃急呼侍者曰:「吾今可歸故鄉見二老矣。」大師以超世絕俗之刻苦修行,捨身為法,修行證果,而終究圓滿報答養育深恩,以佛法利益圓滿了至善的孝道。

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從四十三歲起,為求超度父母,發願朝禮五台,拜香三年,其間經歷千難萬苦,每臨奄奄一息,生死攸關之際,老和尚縱捨身命,也從未退其報恩之願。

在朝禮途中,有一次在黃河邊遇到大風雪,老和尚在路旁的一座茅棚內飽受飢寒,獨坐長達七日之久。命在旦夕之時,有一過路乞丐以天寒路遠為由勸老和尚不必拜香,老和尚答言:「誓願早定,不問年月遠近也。」老和尚途中身染痢疾,臥病不起之時,乞丐又勸其可改為朝禮。老和尚言:「我出世不見母親,母為生我而死。父僅得我一子,我竟背父而逃;……昊天罔極,耿耿數十年矣。特此發願朝山,求菩薩加被,願我父母脫苦,早生淨土。任他百難當前,非到聖境,死亦不敢退願也。」老和尚生而與母死別,每每思之都痛心不已。

五十八歲時,老和尚為報母恩,前往阿育王寺燃指拜舍利。每天從凌晨拜到晚間,不用蒲團,一日三千拜。其間大病,眾人都以為老和尚世緣已盡,不贊成他燃指,恐有生命危險。老和尚聽後,不覺淚如泉湧,說道:「生死誰能免者,我欲報母恩,發願燃指,倘因病中止,生亦何益?願以死為休矣!」最終老和尚由數人輪流攙扶上殿禮佛,燃指以求超度母親。

為了雙親能往生淨土,虛雲老和尚不惜身命,一生艱苦修行,於年長體虛之時,報恩之心都未曾有絲毫退意,其至孝之道,感人至深!

出家人不但能以勤苦的修行報答父母的深恩,且其離塵出家的行為本身就能影響父母,使父母走上修行解脫的道路,從而得生淨土,永遠解脫輪迴之苦。

虛雲老和尚剃度染衣,出家修行後,他的庶母在老和尚的父親去世以後,帶著兩個兒媳辭親割愛,了俗出家。其庶母出家後,精進修行,一心持名,命終心不顛倒,跏趺而坐,留偈而逝。

偈曰:

人生養子有何益,翼硬展翅便沖飛,

懷胎命若懸絲險,既生得安謝神祇。

乳哺不倦尿屎苦,如獅捧球不暫離,

待得稚雛成鵬去,慈親衰老猶靠誰。

兄薄弟寒父亡故,棄我婆媳竟何依,

癡情難解鞠育念,益想益悲令人啼。

欲作鬼母尋子去,舉目雲山萬重圍,

汝能志辦生死事,不見龐蘊把道違。

俗情法愛何殊義,山禽尚曉棲落暉,

雖獲同願奉佛寺,日洗寒山冷翠微。

兒既早為空王子,世尊昔曾度阿姨,

恨茲娑婆盡煩惱,休心今向極樂歸。

又一偈云:

每因恩愛戀紅塵,貪迷忘失本來人,

八十餘年皆幻夢,萬事成空無一人。

今朝解脫生前累,換取蓮邦淨妙身,

有緣念佛歸西去,莫於苦海甘沉淪。

當人寄書老和尚,告其庶母西歸之時,虛雲老和尚悲喜交集,老淚橫流。悲者悲其撫育之恩未報,喜者喜庶母出家四十餘年,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往生西方淨土。虛雲老和尚庶母這兩首感人至深的偈頌,至今仍然刻在雲居山的石碑上,成為禪門孝道之佳話。

蓮池大師曾說:「人子於父母,服勞奉養,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顯之,大孝也;以念佛法門,俾得生淨土,大孝之大孝也。」近代印光大師云:「惟我釋子,以成道利生為最上報恩主事。且不僅報答多生之父母,併當報答無量劫來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僅於父母生前而當孝敬,且當度脫父母之靈識,使其永出苦輪,常住正覺。」僧人的孝道,念及三世父母,普及六道眾生,發大弘願,誓成無上之忠孝節義,其所謀之遠,立心之誠,稱為「至孝」實不為過。

出家人修行的用心是對於孝道不離須臾的。正如蓮池大師所言:「大孝釋迦尊,累劫報親恩。」「父母恩重,過於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僧人之孝,以出離心為基礎,乃徹底、完整的報恩之法,不止予父母以現世之福,更導父母永趣解脫。佛門之中,從佛、菩薩至歷代祖師、大德,乃至平常僧眾,無不重視孝道。其孝思,豎窮三世,橫遍十方。即對三世父母、六道眾生,皆以報恩之心,孝之、敬之、養之、奉之、勸之、導之,令一切眾生遠離苦因苦果,共發菩提心,共證無上道,實乃至廣、至大、至深、至遠、至極而又無窮無盡的孝道矣!所以出家人是在以至道追求著更徹底的至孝。

世俗之孝,對於未求道者,乃極為適宜。以尚無向上追求之人,若無此倫常綱維,則必致散惑無依,失盡人生主張。孝旨在道,是向上一路;不求道者,不可因孝旨在道而單拒仁孝倫常,否則將兩下無依,上下皆失。然而世俗之孝暫時且不究竟,如不善游之子,欲救溺水之雙親,力所難及;出世之孝,生生世世、永恆且究竟了義,如善游之子,救父母於沉溺,易如反掌。所謂「人而不孝父母,不足以為人;孝而不了生死,不足以為孝」,正是此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錫杖的功用與表法意義

錫杖為比丘十八物之一,是比丘行路時應當攜帶的道具。...

僧團如何和合共住

【原文】 《智論》云:佛法弟子同住和合,一者,賢聖說...

救拔母親脫離地獄的婆羅門女

過去,久遠阿僧祇劫前,有位覺華定自在王如來,住世四...

在家如大夢,出家猶如遇險得脫

一 在家猶如大夢 在這茫茫生死苦海中的人生,本是同做...

出家修行自警七條

原文: 先民有言,禹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我今...

佛陀所說的孝道

世人所認為的孝,都以物質為主,以為在日常活中能供給...

一定要報母恩

當你苦難的時候,你會喊媽媽,好多人:哎呀!我的媽啊...

出家要有什麼條件

問: 出家要有什麼條件? 濟群法師答: 關鍵是你的認...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大藏經】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捨國靈鷲山中,與...

【大藏經】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大藏經】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入一無妄,彼六根一時清淨

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

令外貌莊嚴美麗的好方法

1、心念的力量 一個人的外貌與他的內心思想密不可分。...

佛號念不准,可以往生嗎

問: 如果念佛號念不准,可以往生嗎? 淨界法師答:...

助念生西須知

助念之要 各位大德蓮友: 今日大家參加盛會,學人來此...

願所有苦難眾生,永不再流浪生死

這是我人生中的真實經歷。 一場大病之後,我一直想把我...

這樣的罪惡凡夫,還在彌陀救度範圍中嗎

問: 末法時期眾生的根基很低劣,尤其是我們這些上班...

自己為自己負責

在南傳佛教中,出家人,早晚要用這麼一段話:我們不能...

菩薩到這世間就是讓我們醒夢

菩薩在這個時候,由觀照眾生的苦來發菩提心。所以菩薩...

惡口的報應

從前,舍衛城中有一個富翁,名叫師質,信奉佛教。有一...

妄想,是你給它力量的

我們調伏心中的愛取,不是說我們貪愛外在的世界,其實...

草木成佛

日本真觀禪師,最初研究天台教義六年,後來改習禪學七...

一千斤的鹽

一粒種子看起來雖不起眼,但植入土中生根、發芽、成長...

淨界法師:禪淨雙修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一...

透視愛情的無常

佛陀早就講過,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無常無常才是這個世...

一切都是自性的作用

從聲音悟道的公案很多。茲舉一例:昔圓悟克勤禪師在五...

殺子求子

天下父母心古代的人都希望多福多壽、多子孫。子孫多即...

【佛教詞典】牽他出房戒制意

戒本疏·九十單提法:「(波逸提)牽比丘出房戒十七。...

【佛教詞典】具戒地

(術語)十地中第二地也。第二地三聚戒具足,故名。...

【視頻】聖嚴法師《順境逆境由心造》

聖嚴法師《順境逆境由心造》

【視頻】夢參老和尚《每一生都想了生死,為什麼了不了》

夢參老和尚《每一生都想了生死,為什麼了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