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米老大的故事

證嚴法師  2016/12/04  大字體  護眼色

米老大的故事

修行即要時時保持這份「靜」的境界,不管什麼境界,我們都要將「心境」靜下來。安定心念必須看自己修養的功夫,凡事不計較,則凡事不覺得吃虧;喜歡計較的人,無法心平氣和,反而常常吃大虧。

我曾在書上看到一則故事——在安徽省的一個鄉村,有一個人出生不久,父母即亡故,他在很貧困的環境中長大,既無法維生也無餘力讀書,所以他不識字,也不知道自己叫什麼名字。

他每天為了三餐而付出勞力、努力工作,每日出外找工作,他就跟僱主說:「我只要有米吃就好了!」因此大家就給了他一個外號叫「米老大」。

歲月不留人,他從少年漸人中年,結婚生子後,同樣為了三餐的米糧而勞苦奔走;因家住山邊,所以砍柴成了他換取米糧的生計來源。米老大非常老實,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計較,他砍的柴都很乾燥,品質又好,所以很多人都喜歡買他的柴。

有一天,他砍好了柴送往城市賣,途中遇到一位很有錢,卻很吝嗇、愛貪小利的人,他知道米老大的柴又幹、品質又好,於是在半路上攔阻他進入市集,他說:「我要向你買柴。」米老大很高興地要賣給他,貪小利的富人說:「等一下,我們先來講價。」

米老大不解:「要講什麼價?」有錢人問:「你這擔柴要賣多少?」他說:「以前像這樣的一擔木柴,大家都給我三百文錢。」這個貪小便宜的人,當然不會給他那麼多錢,他跟米老大說:「一百文錢啦!」米老大用手數一數,三跟一差太多,這樣不夠買米,富人又說:「不然兩百文錢吧!」。

米老大算一算,覺得還是不夠買米,就說:「我不賣了,我還是走遠一點的路。」這位貪心的有錢人見不能得逞,就說:「賣給我,你就不必走那麼遠的路了,那二百五十文錢啦!」米老大想,再拖下去也很浪費時間,就說:「好啦!賣給你了。」富人就要求把柴擔到他家裡,堆好柴之後,富人才不大情願地拿出二百五十文錢給米老大。

有錢人問:「你叫什麼名字?我們來交個朋友,你以後都把柴挑來這裡賣給我。」米老大老實地說:「我沒有名字。」慳貪的富人因討不到便宜,心裡有氣,便說:「你沒有名字?那多奇怪呀!我幫你取個名字吧!」米老大說:「那很好,活了這麼大歲數,總算有人替我取個名字,真謝謝你。」米老大非常高興。

那位有錢人戲謔的幫他取個名字叫「米田共」,米老大覺得很好聽,因為別人一向都叫他「米老大」,所以米成了他的姓,米跟田合在一起,就是米田共。他拿了錢,又有了新名字,高高興興地準備回去。

慳貪者又故意問:「米田共你有幾位令尊呢?」他說:「什麼叫做令尊?」有錢人欺侮他沒讀過書,故意整他說:「令尊就是你的孩子。」他說:「哦!我的兒子叫做令尊,我來算算看,嗯!我總共有十個令尊。」米老大也熱情地反問他:「請問你有幾個令尊?」富人聽了,臉色一變,生氣地說:「笑話,我怎麼可能有 ‘幾個’令尊?而且我的‘令尊’已經死了。」

米老大聽了很難過地安慰他:「喔!好可憐哦!你的令尊都死了,我有那麼多孩子,乾脆一、兩個給你當令尊好了。」富人一聽非常生氣,他說:「豈有此理,你想佔我便宜,竟然說要把孩子當我的令尊。」

米老大看他那麼的生氣,覺得這個人真奇怪,就說:「我賣柴給你,你好意幫我取名字,我好意送兒子給你做令尊;你為什麼生氣,你真是吃定了我這個米田共!」

米田共是什麼?就是「糞」啊!富人越想越生氣,拿起棍子要打米老大,米老大仍然不解,就問他:「你這個人是怎麼了?沒事發這麼大的脾氣,還拿棍子打我米田共。」最後他就不理富人,拿起扁擔逍遙自在地回家去了。

人生也是一門哲學,我們應該要學傻子的哲學。有時候心靜不下來,正因為不夠傻,若再傻一點,心境就會清靜。就像這位米老大,他傻傻地做,傻傻地生活,心裡沒有一點煩惱,而能過著平靜的生活;盡管必須付出勞力,才能夠換到米糧維持生活,不過他也是很逍遙自在。

而那位慳貪的富人,一天到晚只想佔別人的便宜,諷刺別人,以此為樂,結果他不但得不到娛樂,心中反而招惹更多苦惱啊!

所以說「心靜就是道場」,心不定則亂境生,結果就不斷造業。現在的社會充滿動與亂的形態,心動則一切人事皆亂,因此造罪犯案者越來越多。希望人人調理心境,「靜定心」即是道場,大家要好好下功夫學習。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證嚴法師文章列表

為什麼很努力卻掙錢不多

佛法中講:財布施得福報,有福報才有財富。我們要明白...

慳心難捨

古時候有個須和多國,國王名叫薩多浮。一日國王出外游...

為什麼供養佛菩薩,不能有慳吝之心

問: 供佛時為什麼要選擇最好的供具和供品呢?為什麼供...

一美元的智慧

你懂得禪的智慧,任何時候你都可以用,隨時隨地都可以...

吃虧是一種智慧

吃虧是福是鄭板橋流傳下來的一句至理名言,經過漫長時...

想要斷煩惱解脫生死,就要放下慳貪

供養具有滅除慳貪的作用。慳貪,就是吝嗇、小氣。佛菩...

不費分文即能成就「五大施」

佛世時,有一位首羅長者,以性情慳吝而聞名,舍利弗尊...

怎麼才是清淨的布施

云何菩薩其施清淨?若諸菩薩殟波陀慳。 前面是講廣大,...

吃虧是福,有著深刻的哲理在其中

俗話說,人生有三福:平安是福,健康是福,吃虧是福。...

警察講述他所經歷的因果靈異案件

我要說的是,我們警察大部分是很信因果報應和科學所不...

誰是世第一

兩位梵志你一言、我一語的爭論聲,引來好奇的人們上前...

究竟還有什麼是屬於我們的呢

化緣回來的路上,涉過一條河,又攀上一座大山,小和尚...

謙卑低頭的人生態度

夜誦《妙法蓮華經》。讀到《常不輕菩薩品》,常不輕菩...

佛經讀誦安置須知

讀誦須知: 1、經典乃三世諸佛之師,如來法身舍利,亦...

八歲的沙彌

很久以前,當時的印度由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所統治。有一...

貽誤今生淨土機緣,未知何世再得人身

我們知道這娑婆世界的劇苦,因因果果的冤家對頭碰面,...

普庵祖師戒殺文

堪嘆諸人不較量,卻將造罪當燒香。 處處神壇社廟,盡是...

絕症或陽壽將盡的人是否更易得到加持

問: 請師父開示,是否得了絕症或陽壽將盡的人更易得...

心性本來具足,但要靠因緣來成就

有人問蕅益大師說:大師!你老人家開悟了(蕅益大師二...

淨界法師:念阿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

智者大師說: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 什麼...

快樂無憂,故名為佛

當我們讀到了四祖道信對牛頭法融說:快樂無憂,故名為...

在家居士戒律問答

問: 對在家居士來說,需要受持哪些戒律? 濟群法師答...

【佛教詞典】本成

其義有二:(一)指本地佛之成道。「跡化」之對稱。法華...

【佛教詞典】彌勒淨土

(界名)欲界六天中第四之兜率天有內外二院。其內院常...

【視頻】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

【視頻】聖一老和尚《普賢菩薩行願品》

聖一老和尚《普賢菩薩行願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