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學誠法師《皈依三寶的意義》

2014/12/26  簡體字  大字體  護眼色

學誠法師《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進入佛門第一課,認識皈依須明辨

談到皈依三寶,大家都非常熟悉,但真正認識皈依的內涵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比如說我們到寺院裡來,常常會看到許多人燒香、磕頭,拿很多供品去供養佛菩薩,但很難由此判斷這些人是不是信佛、是不是佛教徒、有沒有受過皈依的儀式。這些人可能信佛,但是並沒有受過皈依儀式。如果他們不信的話,不會去供養;說他們信,似乎和我們信的又不一樣。因為這樣的原因,佛教在家信眾的人數難以統計。另外社會上也流傳一種講法「佛祖心中坐」,意思是心中有佛就可以了,不必注重外在的形相。這種人算不算佛教徒?內心到底有沒有皈依?又是一個問題。有一次在開會的時候,一位地方宗教局局長告訴我,有一天,遇到一個人拿著念珠在念佛,就問他:「你是不是佛教徒?」那個人說:「我不是佛教徒。」

局長問:「你信不信佛?」他說:「我不信。」局長問:「那你信什麼?」他說:「我信皈依。」局長又問:「那你皈依誰啊?」他說:「我皈依某某法師。」原來他把某某法師作為皈依的對像。這種狀況非常普遍,他可能信仰的是心裡的某一個人,這「某個人」算不算我們佛教裡皈依的對像?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皈依其實是一個很深的法門,不是一個簡單的法門;它也是一個很高的法門,不是一個很低的法門。很多人常常認為口中念一念就是皈依了,好像很容易。事實上,皈依是進入佛門的第一課,它既是佛教信仰的最低標準,同時也是佛教信仰的最高要求。

二、怖畏輪迴惡趣苦,皈依三寶求庇護

我們為什麼要皈依呢?最主要的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恐懼感,第二個是求庇護。如《大方便佛報恩經》說:「所歸以救護為義。譬如有人有罪於王,投向異國以求救護。異國王言:汝求無畏者,莫出我境,莫違我教,必相救護。眾生亦爾,係屬於魔,有生死罪,歸向三寶以求救護。」就像經中的比喻,比如有人有罪於王,在這個國家犯了罪,然後逃到別的國家去,求那個國家的保護,於是那個國家的國王就告訴他:「你要皈投我免除你的恐懼,可以!怎麼辦呢?

你不要離開我這個國家。每個國家都有它的國法,你一定要照著我們國家所制的法律,好好地遵守,自然可以得到保護。」其實我們人生也是同樣的情況,拿這個比喻來說:眾生本來也系屬於魔,有生死過,在三界之內生死輪迴,無非是苦,所以一心想跳出來,去尋找皈依。

皈依二因中的恐懼感主要是指對六道輪迴和三惡道的痛苦產生恐懼。因為我們害怕受苦,才要去求皈依。如果我們不知道這種種的痛苦,那皈依干什麼?因此只有對種種惡道的、生死輪迴的痛苦產生非常深刻的認識與體會,才會去求庇護。在通常的情況下,我們對於六道輪迴和三惡道的痛苦是很難有所感覺的,這只要檢查一下自己的內心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原因何在呢?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是我們的常執太重,總覺得後世很遙遠,因此不知不覺地,我們對於痛苦和快樂的感受與追求都被局限在現世,局限在眼前能夠看得到、聽得到、感覺得到的事物上面,根本不會想到後世的苦樂。

打個比方,現在社會上有些人,做了壞事、犯了法,當他即將受到法律的懲罰,要被判刑、坐牢的時候,就會去託人情、找關係。為什麼呢?他要去求庇護,求保護。當現世種種的報應來臨,他必定要去求保護、說好話,希望能夠少判幾年,或者判了以後,能夠早點出來。在現世安樂方面,我們很容易會有真切的感受。但是提起後世來,我們總覺得似乎還有很長的時間,會覺得無所謂:死亡不會這麼快來臨。我們心裡總是這樣想:今天我不會死,現在我不會死,心總是執取在不死這方面,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久住現世的心態,這就是我們心中的常執,或叫做常顛倒,它對於佛法的修行是很大的障礙。

事實上有生必有死,這是誰也不能逃避的法則。如《佛說無常經》說:「生者皆歸死,容顏盡變衰,強力病所侵,無能免斯者。假使妙高山,劫盡皆壞散,大海深無底,亦復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上至非想處,下至轉輪王,七寶鎮隨身,千子常圍繞,如其壽命盡,須臾不暫停,還漂死海中,隨緣受眾苦。循環三界內,猶如汲井輪,亦如蠶作繭,吐絲還自纏。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眾,尚舍無常身,何況於凡夫。父母及妻子,兄弟並眷屬,目觀生死隔,云何不愁嘆!是故勸諸人,諦聽真實法,共舍無常處,當行不死門。佛法如甘露,除熱得清涼,一心應善聽,能滅諸煩惱。」

《法句經》也說:「所行非常,謂興衰法,夫生輒死,此滅為樂。譬如陶家,埏埴作器,一切要壞,人命亦然。如河駛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還。譬人操杖,行牧食牛,老死猶然,亦養命去。千百非一,族姓男女,貯聚財產,無不衰喪。……常者皆盡,高者亦墮,合會有離,生者有死。眾生相剋,以喪其命,隨行所墮,自受殃福。老見苦痛,死則意去,樂家縛獄,貪世不斷。咄嗟老至,色變作耄,少時如意,老見蹈藉。雖壽百歲,亦死過去,為老所厭,病條至際。是日已過,命則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老則色衰,所病自壞,形敗腐朽,命終自然。是身何用?恆漏臭處,為病所困,有老死患。嗜欲自恣,非法是增,不見聞變,壽命無常。非有子恃,亦非父兄,為死所迫,無親可怙。」

不僅生者皆死,事實上死無定期,人命無常,誰也不知道自己哪一天會死。如《梵網經》說:「壯色不停,猶如奔馬;人命無常,過於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要真正為自己的後世做好準備的話,就必須「念死無常」。而且必須作意自己今天就會死,至少是今天很可能會死,要在內心當中生起面對死亡的逼迫感和恐懼感,如此才能夠對治內心的常顛倒,才能夠時刻想到規範自己的身語意三業,為後世的安樂作準備。

如《大智度論》說:「如是有為法中,不應彈指頃生信不死心。是身一切時中皆有死,不待老,不應恃是種種憂惱凶衰身,生心望安隱不死,是心癡人所生。身中四大各各相害,如人持毒蛇篋,云何智人以為安隱?」又說:「是故行者不應於無常危脆命中而信望活,如佛為比丘說死相義。有一比丘偏袒白佛:我能修是死相。佛言:汝云何修?比丘言:我不望過七歲活。佛言:汝為放逸修死相。有比丘言:我望過七月活,有比丘言七日,有言六五四三二一日活。佛言:汝等皆是放逸修死相。有言從旦至食時,有言一食頃。佛言:汝等亦是放逸修死相。一比丘偏袒白佛:我於出氣不望入,於入氣不望出。佛言:是真修死相,為不放逸!比丘,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住時甚少,其猶如幻,欺誑無智行者,如是等種種因緣念死相。」

知道了人生的真相是無常以後,就應該時刻想到為下一生做準備,就必須去思維三惡趣的痛苦,生起恐懼感。如果我們對三惡道的痛苦不了解的話,就不會害怕。實際上一切眾生都是有恐懼感的,只是有時候我們自己不知道而已。真正說起來,我們害怕的事情是很多的。比如說出門的時候,我們坐在汽車上,如果知道這個駕駛員的技術不過關,或者知道這輛汽車裡的零部件有問題,我們馬上就會害怕,會產生恐懼。事實上,生死輪迴中的痛苦,特別是三惡道苦是非常恐怖的,我們如果能真正了解,是沒有人不感到恐懼的。

關於地獄中眾生的痛苦,如《瑜伽師地論》說:「那落迦(即地獄)有情多分受用極治罰苦……又於眾合大那落迦中,多受如是治罰重苦:謂彼有情或時展轉聚集和合,爾時便有彼攝獄卒,驅逼令入兩鐵?頭大山之間。彼既入已,兩山迫之,既被迫已,一切門中血便流注。如兩鐵?頭如是,兩鐵羝頭、兩鐵馬頭、兩鐵象頭、兩鐵師子頭、兩鐵虎頭亦爾。復令和合置大鐵槽中,便即壓之如壓甘蔗,既被壓已,血便流注。復和合已,有大鐵山從上而墮,令彼有情躄在鐵地,若斫若刺,或搗或裂。既被斫刺及搗裂已,血便流注。由此因緣長時受苦,乃至先世所作一切惡不善業未盡未出故。此那落迦名為眾合。又於號叫大那落迦中,多受如是治罰重苦:謂彼有情尋求舍宅,便入大鐵室中,彼才入已即便火起,由此燒然,若極燒然、遍極燒然。既被燒已,苦痛逼切,發聲號叫,由此因緣長時受苦,乃至先世所造一切惡不善業未盡未出故。此那落迦名為號叫。」

餓鬼道眾生的痛苦,如《瑜伽師地論》說:「餓鬼有情多分受用極飢渴苦……又餓鬼趣略有三種:一者由外障礙飲食,二者由內障礙飲食,三者飲食無有障礙。云何由外障礙飲食?謂彼有情由習上品慳故生鬼趣中,常與飢渴相應,皮肉血脈皆悉枯槁,猶如火炭,頭髮蓬亂,其面黯黑,唇口乾焦,常以其舌舐略口面,飢渴慞惶,處處馳走。所到泉池,為餘有情手執刀杖及以罥索,行列守護,令不得趣;或強趣之,便見其泉變成膿血,自不欲飲。如是等鬼,是名由外障礙飲食。云何由內障礙飲食?謂彼有情口或如針,口或如炬,或復頸癭,其腹寬大,由此因緣,縱得飲食無他障礙,自然不能若啖若飲。如是等鬼,是名由內障礙飲食。

云何飲食無有障礙?謂有餓鬼名猛焰鬘,隨所飲啖皆被燒然,由此因緣,飢渴大苦未嘗暫息。復有餓鬼名食糞穢,或有一分食糞飲溺,或有一分唯能飲啖極可厭惡生熟臭穢,縱得香美而不能食,或有一分自割身肉而啖食之,縱得餘食竟不能啖。如是等鬼,是名飲食無有障礙。」 傍生(即畜生)道眾生的痛苦,如《瑜伽師地論》說:「傍生有情多分受用相食啖苦……又傍生趣更相殘害,如羸弱者為諸強力之所殺害,由此因緣受種種苦。以不自在,他所驅馳,多被鞭撻,與彼人天為資生具。由此因緣,具受種種極重苦惱。」

剛才我們從經典的論述中知道了生命的真相是無常,死亡隨時都會來臨,一口氣不來,馬上就面臨下一生。下一生去哪裡呢?由業來決定,一旦臨終的時候惡業現前,就會投胎到三惡道,那種種的痛苦是我們根本無法忍受的。要避免受這樣的大苦,就必須一心一意尋求庇護。

我們求庇護,到哪裡去求呢?世間人只能幫助我們解決眼前的一些問題。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沒有吃的,親人朋友會給我們一點東西吃;沒有穿的,會給我們幾件衣服穿,也就是在物質層面能給我們一些幫助。稍微進一步,當我們心裡難過時,父母、朋友可能會給我們一定的安慰,令我們得到一些心靈上的溫暖,僅此而已。有時候,世間人甚至連眼前的問題都幫不了我們。比如說,我們生了大病,我們在社會上考試、陞學、就業找工作,當自己無力解決時就會去找人幫助,有時候找人找得沒辦法了,就會去找佛菩薩、找鬼神。很多人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才同佛菩薩、鬼神掛上了鉤,因為他有求——求佛菩薩、鬼神的幫助,能夠使他陞學、就業,解決眼前生活上種種的問題。

可是,對於佛教徒而言,吃、穿、考試、工作等現世的事情都是很短暫的,對我們的意義只是一時的,其作用也許只有幾天、幾年,頂多幾十年。等這一生結束了,下一生去哪裡?三惡道、生死輪迴的痛苦如何避免?要解決生死的問題、無限生命的苦樂問題,唯有靠佛教。佛教是究竟圓滿解決人生苦樂問題的宗教,佛法僧三寶是我們真實的皈依處。如《皈依七十頌》說:「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唯有三寶才是解脫之依!又如《俱舍論》說:「眾人怖所逼,多歸依諸山,園苑及叢林,孤樹制多等。此歸依非勝,此歸依非尊,不因此歸依,能解脫眾苦。諸有歸依佛,及歸依法僧,於四聖諦中,恆以慧觀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眾苦,知八支聖道,趣安隱涅槃。此歸依最勝,此歸依最尊,必因此歸依,能解脫眾苦。」

三、能除眾怖作依怙,真實不虛無他方

我們向三寶求庇護,首先要知道佛法僧三寶的內涵。

佛陀是一個完全解脫了痛苦的聖人,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智智等圓滿的功德,沒有任何恐懼感。因為佛出離了生死,解脫了煩惱,因此解脫了所有的痛苦。凡人會有種種的恐懼,比如在大庭廣眾面前,在比我們學修好的人面前,在職務比我們高的人面前,就會畏懼,這是很簡單的一種畏懼,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凡人有分別心。佛就不一樣了,具足一切智智,沒有這方面的分別心。

法是通往佛涅槃境界的道路,或者說是佛道。凡人只要照著法去修行,就能一步一步達到佛的境界。對我們來講,要一步一步達到佛的境界,首先必須懺悔業障,同時努力積累資糧。懺悔業障、積累資糧的內容,就是法的內容。要懺除內在的煩惱及惡業,首先要約束自己的身心,反省過去所做的種種壞事、錯事,以及所起的種種惡念,從而讓內心清淨、規範,這樣我們才能上路。否則內心一片狂亂,是無法去修行用功的。

僧是出家人,是幫助我們一起達到成佛境界的助伴,也就是經典上說的「不退菩薩為伴侶」。出家人是幫助我們安全、快速、正確到達佛地的最好助伴。如果沒有人帶路,我們就非常容易迷失方向。因此,在浩瀚無涯的佛法大海里,我們必須依靠善知識作指導,否則修行中遇到的種種障礙是很難解決的。

僧是跟著佛出家、依法修行的人,法是佛所說的修行方法,所以真正的庇護者是佛陀。當然外道也有他們的庇護者,而在佛教裡面,真正的庇護者就是佛陀。

佛教徒求庇護為什麼找佛陀,不找天魔外道呢?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第一,佛是大覺者,已經解脫了一切恐懼。如果我們的庇護者本身尚未解脫一切恐懼,怎麼能解脫其他人的恐懼呢?自顧尚且無暇,怎麼可能去幫助別人?如前所說,佛已經解脫了一切煩惱和恐懼。《大智度論》說:「佛一切智火亦如是,燒諸煩惱無復殘習。如一婆羅門,以五百種惡口眾中罵佛,佛無異色,亦無異心;此婆羅門心伏,還以五百種語讚佛,佛無喜色,亦無悅心;於此毀譽,心色無變。

又復旃遮婆羅門女,帶杅謗佛,佛無慚色;事情既露,佛無悅色。轉法輪時,讚美之聲滿於十方,心亦不高;孫陀利死,惡聲流佈,心亦不下。阿羅毗國土風寒,又多蒺蔾,佛於中坐臥,不以為苦;又在天上歡喜園中,夏安居時坐劍婆石,柔軟清潔如天綩,亦不以為樂受。大天王跽奉天食,不以為美;毗蘭若國食馬麥,不以為惡。諸大國王供奉上饌,不以為得;入薩羅聚落空缽而出,不以為失。提婆達多於耆闍崛山,推石壓佛,佛亦不憎;是時羅睺羅敬心讚佛,佛亦不愛。

阿闍世縱諸醉象,欲令害佛,佛亦不畏;降伏狂象,王舍城人益加恭敬,持香華纓絡出供養佛,佛亦不喜。九十六種外道一時和合議言:我等亦皆是一切智人,從舍婆提來,欲共佛論議。爾時佛以神足從臍放光,光中皆有化佛。國王波斯匿亦命之令來,(外道)於其坐上尚不能得動,何況能得與佛論議?佛見一切外道賊來,心亦無退;破是外道,諸天世人倍益恭敬供養,心亦不進。如是等種種因緣來欲毀佛,佛不可動。譬如真閻浮檀金,火燒不異,捶打磨斫不敗不異;佛亦如是,經諸毀辱、誹謗、論議,不動不異。以是故知佛諸煩惱習都盡無餘。」上述公案都是佛陀解脫自身一切怖畏的具體表現。

第二,佛是大智者,具足善巧方便,能夠解脫他人的一切怖畏。假使有人能夠解脫自身的一切恐懼,卻沒有善巧方便,不知道如何解救他人,那也救不了任何人,就如同雙手殘廢的母親救不了落水的孩子一樣。然而,佛陀卻極能善巧調伏各類有情。在佛陀的弟子中,不論是貪慾極重的難陀,還是瞋恚如鴦崛魔羅一樣的大罪人,抑或是愚癡如周利槃陀伽般的鈍根,佛陀都能夠善巧度化。《大智度論》說:「佛知是人入空門得解脫、是人無相門得解脫、是人無作門得解脫、是人無方便可令解脫、是人久久可得解脫、是人不久可得解脫、是人即時得解脫、是人軟語得解脫、是人苦教得解脫、是人雜語得解脫、是人見神通力得解脫、是人說法得解脫;是人淫慾多,為增淫慾得解脫;是人瞋恚多,為增瞋恚得解脫,如難陀、漚樓頻螺龍是。如是等種種因緣得解脫。」

第三,佛是大悲者,大悲普度眾生無有親疏。凡夫在利他的時候常有親疏之別,對於怨敵和與己無關的人,肯定不會像對親友那樣熱心地照顧。佛陀則不然,他對所有眾生都一視同仁。佛陀對害他的仇人提婆達多和自己的兒子羅睺羅不存有親疏之別,也沒有利益此人而不利益彼人的區別。提婆達多為了與佛陀爭勝,吃下了一些藥用油,無法消化而得病,佛陀以諦實語祝願,說他對提婆達多和羅睺羅平等慈愛,因此治好了他的病。

第四,佛是大平等者,無論有恩無恩,佛皆饒益。凡夫在利他的時候,往往有求回報的心態,對方有財物供養等回報時,就歡喜幫他,反之則不歡喜幫忙。佛陀卻不如此,無論對方有沒有財物供養等回報,都願意幫助他。而且佛陀真正歡喜的是正行供養,眾生能夠依照佛陀所說的法去實踐,才是佛陀真正歡喜讚歎的。

總之,以上所述的四個條件:自己解脫了一切怖畏;善巧方便解救他人;普利一切無有親疏,大悲遍轉;普利一切有恩無恩,正是我們所皈依的對像應具備的條件。這四個條件只有佛陀具備,天魔外道不具備,因此只有佛陀才是我們的皈依處。也因為這樣的原因,佛所說的法、依法行持的僧眾也是我們的皈依處。如《瑜伽師地論》中說:「四緣故有爾所歸依:一、由如來性極調善故,二、於一切種所調能調善方便故,三、具大悲故,四、以一切財而興供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興供養乃生歡喜。由如是故,彼所立法、彼弟子眾皆可歸依。」

有一種說法認為,證得大乘加行道忍位的人,才有把握不墮惡道,而加行道忍位之前的人,都有可能墮三惡道。如果我們沒有好好地懺悔、用功,以虔誠心、恭敬心去皈投依靠三寶,那麼墮惡道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所以皈依對佛教徒非常重要。

四、欲生真實皈依心,於實德能深忍信

我們向三寶求救護,是因為相信三寶有種種不可思議的真實功德,對這些功德認識越多、體會越深,皈投依靠的心就越強。三寶功德是無量無邊的,諸大經論開示的主要都是三寶功德。那麼,佛、法、僧的功德分別有哪些具體內涵呢?

先說佛功德。佛具足法、報、化三身,有身、語、意、業四種功德。

第一,佛的身功德。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講,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 「相」代表大丈夫殊勝的形相,「好」是內在無量功德、無量莊嚴的一種象徵和標誌。如來種種的相好都是在表法,為什麼這麼說呢?譬如北京靈光寺的佛牙舍利、陝西法門寺的佛指舍利,千百年來多少人去瞻拜供養,多少人因為佛身的支分生恭敬心、歡喜心、淨信心,從而得到庇護,得到解脫!這就是佛陀身功德的一種具體表現。關於佛身的三十二相功德及其成因,《大方便佛報恩經》說:「一者足下平,二者足下千輻輪,三者指纖長,四者足跟傭滿,五者指網縵,六者手足柔軟,七者傭 腸如伊尼延鹿王,八者踝骨不現,九者平立手摩於膝,十者陰藏相如像馬王,十一者身圓滿足如尼拘陀樹,十二者身毛上靡,十三者一一毛右旋,十四者身真金色,十五者常光各一尋,十六者皮膚細軟、塵垢不著,十七者七處滿,十八者上身如師子,十九者臂肘傭圓,二十者缺骨平滿,二十一者得身傭相,二十二者口四十齒,二十三者齒密不疏而齊平,二十四者齒色白,二十五者頰車方如師子,二十六者味中得上味,二十七者肉髻相,二十八者廣長舌,二十九者梵音聲,三十者目紺青色,三十一者眼如牛王,三十二者眉間白毫。

如是八十種不可思議相好,一一相好復有無量百千種微妙相好。一一相好,皆是菩薩從初發心堅固菩提、知恩報恩修是妙行,是故今得無上菩提。佛言,如來久於無量阿僧祇劫,至心修持淨戒故,得足下平。供養父母、和上、師長、有德之人,以是因緣得足下輪相。於諸眾生不生害心,無劫盜想,若見父母、和上、師長、有德之人,遠出奉迎,安施床座,恭敬禮拜,破除憍慢,以是因緣得纖長指。具上三行得足跟傭滿。以四攝法攝取眾生,以是因緣得指網縵。以好酥油摩洗父母、和上、師長、有德之人,以是因緣得手足柔軟。修集善法不知厭足,以是因緣得傭 腸。聞法歡喜樂為人說,為法走使,以是因緣得踝骨不現相。

三業清淨,瞻病施藥,破除憍慢,飲食知足,以是因緣得平立手摩膝相。見分離者善言和合,自修慚愧,亦教人修,以是因緣得馬藏相。自淨三業,亦教人淨,若有眾生四大不調,能為療治,以是因緣得身圓相。聞法歡喜,樂為人說,以是因緣得身毛上靡相。思惟諸法甚深之義,樂修善法,供養父母、和上、師長、有德之人,若行道路,佛塔僧坊,除去磚石荊棘不淨,以是因緣得一一毛右旋相。若以飲食瓔珞施人,除去瞋心,以是因緣獲得二相:一者金色、二者常光。以何業緣得一一毛相,即此業緣得身細軟、塵垢不著。常施眾生所須之物,以是因緣得七處滿相。自破憍慢,調柔其性,隨眾生心,如法而行,為除不善,教以善法,以是因緣得上身如師子相、得肩圓相、缺骨平滿相。以何業緣得纖指相,即此業緣得身佣相。遠離兩舌,和合斗諍,以是因緣得四十齒相、齒密不疏相、齒齊平相。修欲界慈,以是因緣得白齒相。見有求者歡喜迎送,以是因緣得方頰車相。等視眾生猶如一子,以是因緣得上味相。

常施眾生無上法味,見有忘者施其憶念,自持五戒轉以教人,修集悲心能大法施,以是因緣得肉髻相、廣長舌相。實語,法喜語,法軟語,非時不語,以是因緣得梵音聲相。修集悲心,視諸眾生猶如父母,以是因緣獲得二相:一者目紺青色、二者眼如牛王。見有德者稱實讚歎,以是因緣得白毫相。三十二相,雖復各各說其因緣,真因緣者持戒、精進。何以故?若不持戒、能修精進,尚不得人身,況得三十二相、無見頂及肉髻相等無差別!復次,凡所作事定心不悔,以是因緣得足下平相。若至心作,以是因緣得千輻輪相、第二第三指網縵相、七處滿相、細軟、肩圓、缺滿、身直、廣長舌相。若常作者,以是因緣得長指相、平住摩膝、常光一尋相、齒密不疏相。

若淨作者,以是因緣獲得餘相。復次,若於眾生生淳善心,以是因緣得手足柔軟、膚體細滑、塵垢不著。次第修集、時節修集,以是因緣得第二第三第四相。喜修善法,心無悔退,以是因緣得金色身、常光齒白、眉間毫相。若聞讚歎不生憍慢,覆藏善法不令人知,以是因緣得馬藏相。所修善法迴向菩提,以是因緣得一一孔一毛相、身毛上靡、口四十齒最上味相。勤精進故,以是因緣得方頰車、上身如師子相。至心愛念一切眾生如視一子,以是因緣得齒齊平、紺青目、牛王眼相。修集善法不知厭足,以是因緣獲得餘相。

菩薩摩訶薩住性行時,修三十二相業;住淨行時,雖有如是三十二相,相不具足,未得明淨;住十二行,爾乃了了明顯,具足一切佛法。雖無量相眾生不同,有上、中、下、不可思議,是故佛說三十二相。一切眾生所有功德,和合集聚,正與如來一毛相等。一切毛孔所有功德,和合集聚乃成一好。合集眾好所有功德,增至百倍乃成一相,唯除白毫、無見頂相。合集其餘一切諸相,增至千倍成是二相。和合集聚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所有功德,增至千萬億倍,乃成如來深遠雷音,其聲聞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微塵等諸佛世界。為眾生故行大慈悲,知恩報恩,修集此不可思議甚深微妙、不可思議如是相好,一一相好能利益無量百千萬億大地微塵等眾生,令發菩提心,次第修集,具足得成三十二相好,具相好已,悉令往趣菩提樹,降魔成佛,轉正法輪,利益眾生,渡渴愛海,到大智岸,成就利益一切眾生。」

在《大智度論》中對於佛身相好有這樣的敘述:「阿私陀仙人相之告淨飯王:是人(即佛陀)足下千輻輪相、指合縵網,當自於法中安平立,無能動、無能壞者。手中德字縵網莊嚴,當以此手安慰眾生令無所畏。如是乃至肉骨髻相,如青珠山頂,青色光明從四邊出,頭中頂相無能見上,若天若人無有勝者。白毫眉間跱,白光逾頗梨。淨眼長廣,其色紺青。鼻高直好,甚可愛樂。口四十齒,白淨利好,四牙上白,其光最勝。唇上下等,不大不小、不長不短。舌薄而大,軟赤紅色,如天蓮華。梵聲深遠,聞者悅樂,聽無厭足。身色好妙,勝閻浮檀金,大光週身,種種雜色,妙好無比。如是等三十二相具足。是人不久出家,得一切智成佛。佛身功德如是,應當念佛。復次,佛身功德,身力勝於十萬白香象寶,是為父母遺體力;若神通功德力,無量無限。佛身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莊嚴,內有無量佛法功德故,視之無厭,見佛身者忘世五欲,萬事不憶。若見佛身一處,愛樂無厭不能移。觀佛身功德如是,應當念佛。」

眾生只要見到佛身,就能領受到不可思議的加持,如《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說:「世間所有貪行眾生暫見如來身已,即於自身生離貪想;瞋行眾生暫見如來身已,即起慈心;癡行眾生暫見如來身己,即得智光照耀等;分行眾生暫見如來身已,即於己身離諸煩惱;慳吝眾生暫見如來身已,即能信解舍法;破戒眾生暫見如來身已,即能信解戒法清淨;忿恚心眾生暫見如來身已,即得忍法;懈怠眾生暫見如來身已,即起精進;散亂心眾生暫見如來身已,即得寂定;愚癡眾生暫見如來身已,即得勝慧。善男子,取要而言,若諸眾生暫見如來身者,一切善法皆不舍離,一切不善疑等染法悉得銷除,安立善心,然佛如來而常安住無分別舍,此說是名如來身密。」

此外,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中說:「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恆處此菩提座。」這表明佛身能夠充徧法界。而在《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中,則講述了一位風持菩薩用神通度量佛身份量邊際的公案:

復次寂慧,我不見有世間一切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等,而能觀見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最勝頂相。所以者何?寂慧,當知我念一時世尊如來成道未久,在波羅奈國仙人墮處鹿野苑中轉妙法輪。是時東方有佛世尊,號瞻波迦花色,世界名如幻,國名調冤,彼有菩薩名曰風持,來此娑婆世界,瞻禮親近世尊釋迦牟尼如來。到已頭面頂禮佛足,右繞七匝,住立佛前。爾時風持菩薩承佛威神即作是念:今佛世尊身相廣大,無量無邊,不能觀其頂相,我今或可於佛世尊身量邊際求以度量。風持菩薩作是念已,自見其身長六萬八千由旬,見佛身相長八百四十萬由旬。復作是念:我今或以自所得者遊戲神力,而可度量如來身相份量邊際邪(耶)?

作是念已,即時菩薩承佛威神,以自通力乃往上方,過百俱胝殑伽沙數等佛土,有世界名大蓮華,佛號蓮華吉祥藏王如來,現住說法,教化眾生。菩薩到已,審諦觀察,不能得見如來頂相,亦復不能度量佛身份量邊際。時風持菩薩,前詣世尊蓮華吉祥藏王如來所,頭面禮足,右繞七匝,住立佛前,白佛言:世尊,我所來此其遠近邪?彼佛告言:善男子,過百俱胝殑伽沙數等佛國土已,到此世界。風持菩薩白彼佛言:世尊,我為不能觀彼世尊釋迦牟尼如來頂相,亦復不能觀彼佛身份量邊際,故遠來此而伸請問。

彼佛答言:善男子,假使汝今盡其神力,極盡上方一切世界,經於殑伽沙數等劫,亦復不能知彼佛身份量邊際。又善男子,假使盡諸喻法,不能譬喻彼佛如來所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種種功德,若身語心、若色、若相,一切喻法皆不能喻。以彼如來超數法故,唯除虛空而可喻之,所謂如來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悉如虛空故,若身語心、若色、若相,此說一切皆如虛空。是故應知,虛空無量故,如來身相亦復無量。

除上述身功德外,佛還有這樣的功德——六根可以互用。所以佛的相好等全身各支分都有說話的功能,都可以宣講佛法;而佛的頂髻和毛孔等都有心的功能,可以明見一切如所有和盡所有的所知境。因此,凡是佛身週徧的地方,佛語和佛意也同樣週徧。例如《佛說阿彌陀經》中說:六方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又如寺院做普佛時念的文疏:「大覺圓滿,應跡西乾,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些都表明佛的身、語、意能夠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中的眾生,如果發心皈依三寶,憶念佛陀的功德,都能夠得到庇護。

第二,佛的語功德。我們常講:「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意思是說,即便各類眾生同時向佛陀詢問完全不同的問題,如來也能同時以一種聲音,根據眾生各自的語言和根器來解答一切疑問。如《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說:「復次寂慧,如來語言而能斷除一切眾生疑惑不決,所謂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普攝一切眾生以佛智所知,而眾生界多於地界。寂慧,正使一切眾生,各各獲得智慧具足,與尊者舍利子等無有異,以是緣故,一切眾生各各皆以如舍利子所等智慧,以疑惑事於一劫中或過一劫,共相問難、思惟、稱量、伺察,而一眾生復勝於一,是諸眾生以所疑事互思惟已,一時俱來請問世尊,時佛世尊於彈指間應問皆答。

是故世尊隨了一眾生所起心念,普攝一切眾生,咸以一音悉為宣說,斷諸疑網,令諸眾生得斷疑已,咸生歡喜。寂慧,此即是名如來語言,普能斷除一切眾生疑惑不決,然非如來心及語言有所動轉,一切皆是如實所說。寂慧當知,如是等說,皆是如來秘密之語、希有之語,此即名為語業清淨。」

此外,佛的聲音不分遠近都可以聽到,誰也無法測定佛語傳播的限度。在每一部經典的開頭,至少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俱,還有人、非人、天龍八部等,這麼多眾生怎麼聽法呢?現在我們幾百人上課,如果沒有麥克風,後面就聽不清楚。佛說法時動輒上千人,那麼大的聽眾範圍,怎麼解決讓每個人都能聽清楚的問題?但事實是所有人都能聽得到!在《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中,講述了一個目犍連尊者用神通跑到很多地方去測定佛語傳播限度的公案:

諸佛如來所有音聲無其份量,我不見有世間一切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等,能知如來音聲邊際及份量者。何以故?我念一時佛在王舍大城鷲峰山中,諸菩薩眾而共圍繞,宣說音聲輪清淨法門,廣為眾生顯明宣示。於後一時,以慈氏菩薩摩訶薩加持力故,尊者大目犍連即作是念:如來音聲淨輪份量,幾何遠邪(耶)?作是念已,乃於本座隱而不現,以自神力即往須彌山頂,聽佛如來音聲遠近。復運神力遍往三千大千世界,又過須彌山西,復過四大洲界,又過鐵圍山、大鐵圍山,乃至世界邊際,還住鐵圍山頂,審聽如來音聲份量,是聲平等無所增減。

爾時世尊知其事已,即作是念:大目犍連意欲度量我之音聲所有份量,我於今時宜攝神力。於是世尊攝神通已,大目犍連承佛威神所加持故,以自通力於此世界西之方分,過九十九殑伽沙數佛剎土已,往一世界名光明幢,彼有如來號光明王,現住說法教化眾生。是時尊者大目犍連到彼土已,審聽世尊釋迦牟尼如來音聲份量,譬如十肘地方分中此聞彼人所說音聲,大目犍連在彼世界聽佛音聲亦復如是,其聲平等無所增減。……

時彼世尊光明王如來告尊者大目犍連言:汝自今而往,勿復再起是心欲度如來聲輪份量,謂以如來清淨音聲無其份量,不可度量故。假使以汝威勢神力,極西方分經於殑伽沙數等劫,畢竟不能得彼世尊釋迦牟尼如來音聲妙輪份量邊際,以佛如來音聲妙輪無份量故。

爾時尊者大目犍連,禮彼佛足作是白言:世尊,我今悔罪!我今悔罪!我於釋迦牟尼如來無量音聲清淨妙輪,輒欲度量,我斯深罪!又復世尊,我所來此幾何遠邪(耶)?彼佛答言:大目犍連,汝過九十九殑伽沙數等世界已,到此剎中。大目犍連白言:我此所來而極遙遠,身力疲懈,不能還複本剎土中。彼佛告言:大目犍連,於汝意云何?汝勿起是見,謂汝以自神力能到此剎。何以故?但以釋迦牟尼如來加持力故,汝能至此。汝今欲還本剎土者,應向彼佛虔伸敬禮。大目犍連,汝今當知,若以汝自通力欲還本土,縱經一劫亦不能往,或復未至彼土中間而入涅槃。大目犍連,汝今至此東西南北,謂何方分邪(耶)?大目犍連言:我心迷昧,不知今時在何方分。彼佛告言:以是緣故,汝今當知,若以汝自通力,縱經一劫,畢竟不能還彼剎土。

大目犍連言:彼世尊釋迦牟尼如來今在何方?彼佛告言:大目犍連,彼世尊釋迦牟尼如來現處東方。是時尊者大目犍連即向東方五輪著地,至誠敬禮世尊釋迦牟尼如來,說伽陀曰:二足聖尊攝受我,人天供養大威德,無邊智具無邊音,我今欲還於本土。寂慧,今此王舍城鷲峰山中一切眾會,以釋迦牟尼如來威神力故,悉聞尊者大目犍連號哭之聲。爾時世尊釋迦牟尼如來告尊者大目犍連言:汝今宜應隨光所照,來復此土。

爾時尊者大目犍連,承佛世尊大光明輪,于思念間即時還此娑婆世界,住立佛前,向佛世尊頭面禮足,右繞七匝,重複諦誠五輪著地,作是白言:世尊,我今悔罪!我今悔罪!我於世尊無量音聲清淨妙輪輒欲度量,我斯深罪!故我遠適他界聽佛音聲,既至彼已,所聞佛聲與此無異。佛言:目犍連,如汝所說,如來音聲無有份量,猶如虛空無其份量,復無邊際不可度量。若其虛空可度量者,如來音聲亦可度量。何以故?虛空廣大故,如來音聲亦復廣大。當王舍城中,往昔說是大目犍連去來事時,有十千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現在我們用科技也可以說明這一點,你用電腦聯網講話,美國、歐洲彼此間都可以聽到,現在人力都可以達到這種水平,佛力就更不用說了!

第三,佛的意功德有兩種:一種是智慧,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一切徧知。佛觀三千大千世界就如同看手掌中的菴摩羅果一般,看得非常清楚。眾生種種的業、煩惱,法界所有的緣起,佛都能徧知無餘,這是智功德,因此佛被稱為是「一切智人」。如《大智度論》中引《放牛譬喻經》說:

摩伽陀國王頻婆娑羅請佛三月,及五百弟子。王須新乳酪酥供養佛及比丘僧,語諸放牛人來近處住,日日送新乳酪酥,竟三月。王憐愍此放牛人,語言:汝往見佛,還出放牛。諸放牛人往詣佛所,於道中自共論言:我等聞人說,佛是一切智人,我等是下劣小人,何能別知實有一切智人?諸婆羅門喜好酥酪故,常來往諸放牛人所作親厚,放牛人由是聞婆羅門種種經書名字故,言四韋陀經中治病法、斗戰法、星宿法、祠天法、歌舞論議難問法,如是等六十四種世間伎藝。淨飯王子廣學多聞,若知此事不足為難,其從生已來不放牛,我等以放牛秘法問之,若能解者實是一切智人。作是論已前入竹園,見佛光明照於林間,進前覓佛,見坐樹下,狀似金山,如酥投火,其炎大明,有似融金散竹林間上,紫金光色,視之無厭,心大歡喜,自相謂言:今此釋師子,一切智有無,見之無不喜,此事亦已足。光明第一照,顏貌甚貴重,身相威德備,與佛名相稱。相相皆分明,威神亦滿足,福德自纏絡,見者無不愛。圓光身處中,觀者無厭足,若有一切智,必有是功德。一切諸彩畫,寶飾莊嚴像,欲比此妙身,不可以為喻。能滿諸觀者,令得第一樂,見之發淨信,必是一切智。

如是思惟已禮佛而坐,問佛言:放牛人有幾法成就,能令牛群番息?有幾法不成就,令牛群不增、不得安隱?佛答言:有十一法,放牛人能令牛群番息。何等十一?知色、知相、知刮刷、知覆瘡、知作煙、知好道、知牛所宜處、知好度濟、知安隱處、知留乳、知養牛主。若放牛人知此十一法,能令牛群番息。比丘亦如是,知十一法能增長善法。云何知色?知黑、白、雜色。比丘亦如是,知一切色皆是四大、四大造。云何知相?知牛吉不吉相,與他群合,因相則識。比丘亦如是,見善業相知是智人,見惡業相知是愚人。云何刮刷?為諸蟲飲血則增長諸瘡,刮刷則除害。比丘亦如是,惡邪覺觀蟲飲善根血增長心瘡,除則安隱。云何覆瘡?若衣、若草葉以防蚊虻惡刺。比丘亦如是,念正觀法,覆六情瘡,不令煩惱貪慾、瞋恚惡蟲刺蕀所傷。

云何知作煙除諸蚊虻?牛遙見煙則來趣向屋舍。比丘亦如是,如所聞而說除諸結使蚊虻,以說法煙引眾生入於無我實相空舍中。云何知道?知牛所行來去好惡道。比丘亦如是,知八聖道能至涅槃,離斷常惡道。云何知牛所宜處?能令牛番息少病。比丘亦如是,說佛法時得清淨法喜,諸善根增盛。云何知濟?知易入、易度無波浪、惡蟲處。比丘亦如是,能至多聞比丘所問法,說法者知前人心利鈍、煩惱輕重,令入好濟,安隱得度。云何知安隱處?知所住處無虎狼、師子、惡蟲、毒獸。比丘亦如是,知四念處安隱無煩惱惡魔、毒獸,比丘入此則安隱無患。云何留乳?犢母愛念犢子故與乳,以留殘乳故,犢母歡喜則犢子不竭,牛主及放牛人日日有益。

比丘亦如是,居士白衣給施衣食,當知節量,不令罄竭,則檀越歡喜,信心不絕,受者無乏。云何知養?牛主諸大特牛能守牛群,故應養護,不令羸瘦,飲以麻油,飾以瓔珞,標以鐵角,摩刷、讚譽、稱等。比丘亦如是,眾僧中有威德大人,護益佛法,摧伏外道,能令八眾得種諸善根,隨其所宜恭敬供養等。放牛人聞此語已,如是思惟:我等所知不過三、四事,放牛師輩遠不過五、六事,今聞此說嘆未曾有,若知此事,餘亦皆爾,實是一切智人,無復疑也!

另一種是慈悲。佛陀的大悲心能緣念一切眾生,看到所有眾生在輪迴中受苦,佛能任運無間恆起大悲心。不論哪一道眾生,只要他能夠發心皈依,就容易與佛相應,因為佛的意念對此全能了知。如《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說:「大王,此沙門瞿曇成就如是三十二種大悲行故,是故無過。如說偈言:無明愚癡大闇黑,見無明殼蔽眾生,見眾生趣生死獄,是故人尊生大悲。眾生常勤造眾行,正覺見眾生流漂,恆常隨順此流漂,十力常生大悲心。墜墮於極高大山,見眾生行於邪道,善安止於聖道中,安寂靜處無煩惱。諸邪見者所繫縛,愛怒境界無滿足,為生老死之所沒,是故十力有大悲。種種眾苦所逼切,見世三火燒熾然,驚怖畏之被鹿皮,以是緣故十力悲。眾生貪著嗜於味,放逸貪著於境界,見其墮於飢餓道,調御能救於怨害。見諸眾生互相害,為無明?所覆蔽,猶如芒草蔓滋萁,以是緣故十力悲。淫慾所生諸繫縛,見諸眾生行難行,行於邪見稠林中,以是緣故十力悲。於不淨中有淨想,無常有常無我我,見諸眾生厭重擔,是故十力生於悲。見擔負於大重擔,凡夫常依止羸劣,常為諸結所污染,是故十力有大悲。見為利養所覆蔽,復次境界無厭足,墮於欲有之大海,是故十力有大悲。多於種種憂愁病,見諸眾生苦惱已,為是一切諸苦惱,是故十力有大悲。知於非有亦非無,彼常有於大悲心,一切眾生普遍心,是故一切智無過。」

第四,佛的業功德。經典上講佛的身、語、意業任運無間、饒益一切有情,做一切所應做事,恆常度化眾生。所化眾生可應度者,佛陀無不令其會遇圓滿。通常,八地以下的菩薩在度眾生時需要依靠粗顯的功用,八地以上的菩薩仍需要微細的動機,因此無法作出同時利益一切有情的事業。佛的事業則不然,佛不需要有「我當饒益有情」這樣的動機和功用等,一旦所化眾生的心清淨了,調伏的時機已到,佛的事業便會不假功用,自然而然地發生作用。

如《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說:「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如殑伽沙數等一切眾生皆得人身,彼彼眾生各於如來形顯色相及威儀事,隨所思惟、信解,皆得成辦。如一眾生,如是信解亦然,彼彼一切眾生,皆於如來形顯色相及威儀事,思惟、信解皆得成辦。又復眾生心所信解而各差別,寂慧,以是緣故,如來普令一切眾生各隨信解威儀事等,心生歡喜,隨信解已,令諸眾生了知如來威儀事等。亦非如來若身、若心有所動亂,亦無發悟而能善知一切眾生往昔行業、心意差別,是故如來隨應普現威儀事等。譬如清淨圓鏡置諸方所,光照眾色,隨安掛處一切影像悉於中現,所照平等,無增無減,而是圓鏡無所思惟,亦無分別。寂慧,如來亦復如是,了知一切眾生心意,隨所現相悉令歡喜,而佛如來無所思惟,亦無分別,復無發悟,此即是名如來身密。」

「又如如來化所化人作諸佛事,而佛如來心無加行,亦無發悟,復無作意。佛亦不作是念:我能化彼所化人等。然所化眾生可應度者,若此世界、若他世界,乃至阿僧祇百千世界一切眾生,為成熟故,作諸利益。此說是名如來身密。」

以上是略講佛的身、語、意、業功德,我們講這些功德的意義何在呢?就在於知道佛確實有無量功德、無量神通,成佛以後就一直在任運無間、饒益有情。既然佛有這麼圓滿的功德,我們就應當經常去憶念、思維、串習,如此才能夠發起清淨的信心,信佛有種種功德,對法功德、僧功德亦復如是。法、僧跟佛有不可分割的關係,有了佛才有法和僧,談到佛功德,某種意義上也包括了法功德、僧功德,因為三寶是一體的。

我們對佛的種種功德在內心真正有了感覺和力量,才會有真實的信心,否則佛可能只是一種符號、文字或圖案。我們很容易將佛學成一種符號、文字、圖案,而對佛的功德沒有體會,內心裡空蕩蕩的,信心建立不起來。為什麼我們對三寶這樣殊勝的福田很難發起清淨的信心呢?因為無始以來我們所造的惡業和無記業太多,常常關心那些無意義的、雞毛蒜皮、無足掛齒的小事,反而對重要的事情不關心。也就是說,我們內心的功夫淺、境界低、憶念三寶的力量微弱,因此對三寶種種的功德,並沒有發起真正的信心。這樣,一天從早到晚要麼做壞事,要麼不做事,吃喝玩樂,悠悠度日,這是某些佛教徒所犯的毛病。

關於法功德,我們應當這樣思維:佛陀之所以具足上述種種不可思議的功德,是藉由教證二法,證修滅、道二諦而獲得的。因此法功德就是滅諦和道諦的功德、教法與證法的功德。

佛最初說四諦——苦、集、滅、道,世間法是苦諦和集諦,出世間法是滅諦和道諦。教法是理論,證法則是實踐法門。如果我們由理論指導去實踐佛法,不僅能將佛法義理了解得非常清楚,還能夠真正用功,這才是法的主要內涵。當然法的範圍很廣,總的來講就是十二分教: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而各宗各派對法又有一定的解釋;但如果不能將法同自己的身心相結合,並進一步去修行用功,只把法當成是一種原則和規律,那就跟我們沒什麼關係了。只有依著聞思修、信解行證的次第去用功,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

如《大乘莊嚴經論》說:「譬如飲藥苦,病差則為樂,住文及解義,苦樂亦如是。譬如難事王,因事得威力,如是難解義,因解得法財。譬如見生寶,不別則不愛,如是聞妙法,不覺亦不喜。釋曰:此三偈次第顯示妙法有三功德:一顯斷障因功德,二顯自在因功德,三顯妙喜因功德。問此義云何?答如飲苦藥,初時則苦,以難服故,後時則樂,以病差故;此法亦爾,住文時苦,味難得故,解義時樂,障病破故。如事嚴王,初時則苦,難得意故,後時則樂,與威力故;此法亦爾,思惟時苦,深難解故,思度時樂,長聖財故。如見生寶,未別時則不愛,謂無用故,識別時則深重,知有用故;此法亦爾,修行時則不喜,謂空無用故,修度時則深悅,知有大用故。」

僧功德,就是出家人的功德。在《大智度論》中說:「復次,佛法中出家法第一難修,如閻浮呿提梵志問舍利弗:於佛法中何者最難?舍利弗答曰:出家為難。又問:出家有何等難?答曰:出家樂法為難。既得樂法復何者為難?修諸善法難。以是故應出家。復次,若人出家時,魔王驚愁言:此人諸結使欲薄,必得涅槃墮僧寶數中!」

由此可知,出家人最重要的功德是依照佛法去修行。由於出家人依法修行的緣故,才能令佛法得到傳遞、流佈和弘揚,這便是最重要的僧功德。「佛法二寶,賴僧弘傳」,佛法的住世,必須依靠出家人。如《俱舍論》說:「佛正法有二,謂教證為體,有持說行者,此便住世間。論曰:世尊正法體有二種:一、教,二、證。教謂契經、調伏、對法,證謂三乘菩提分法。有能受持及正說者,佛正教法便住世間。有能依教正修行者,佛正證法便住世間。故隨三人住世時量,應知正法住爾所時。」當今時代科技很發達,許多居士家中都有佛經,乃至各種版本的《大藏經》都有。有的人就認為,自己既有經典,又有佛像,經也能看懂,因此覺得出家人可能還不如自己懂得多。但是他忘記了一點:在他的家裡有一寶沒有——沒有出家人!有佛,有法,沒有出家人,就等於沒有三寶!佛法必須靠出家人去解釋、弘揚,靠出家人一步一步去引導在家居士。因此僧的意義和功德非常殊勝。

五、既皈依已受學處 由知勝利勤修持

我們要皈依三寶,首先必須深刻認識到佛法僧三寶種種功德的本質,要認識到三寶確實具有那麼多、那麼好的功德,而且這些功德是我們可望可求的。如果可望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及,那麼這些功德和我們就沒什麼關係。可望是能夠知道,可求是能夠得到,也就是我們可以了解、掌握如何去求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我們如果不去向三寶求,就容易去求神問卦,求其它鬼神。社會上一些有錢人死後,既請出家僧人去念經超度,又請道士去念經,還請阿訇、牧師、神父。他說這樣最保險,不管是天堂還是極樂世界,反正各個宗教的都請來念一念。這實在是莫名其妙!如果說一個人死了以後,通過請人念經就能夠升天、能夠消業,那社會上的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們,就根本不用修行,他臨終時只要請人來念念經就可以了。這種做法本身就是沒有皈依心的表現,有皈依心就不會相信外道,而對外道相信就證明對佛法的內涵有懷疑。所以《大般涅槃經》中講:「歸依於佛者,真名優婆塞,終不更歸依,其餘諸天神;歸依於法者,則離於殺害;歸依聖僧者,不求於外道。」這三種應當遮止的皈依學處,都是需要去明確鑒別的。

既然三寶的種種功德可望也可求,那我們如何去求呢?首先要知道皈依的利益,引發我們的希求心。皈依的利益有八種:第一,皈依以後才是真正的佛教徒。如果沒有皈依,即使佛教知識懂得再多,也只是門外漢,或者是佛學家,不能算是佛教徒。第二,皈依以後才可以受戒。五戒、八關齋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等,受戒前都要皈依,沒有皈依不能受戒,因此皈依是戒律的基礎。第三,皈依以後,憑藉佛法僧三寶的力量,我們的罪障會逐漸得到消除。

第四,因為內在有三寶力量的加被,皈依以後我們就不會被其它的魔道鬼神所傷害。第五,皈依以後,能夠讓我們擁有一種高遠的志向和宗教的情懷。如果一個人內心沒有真正地皈依,他就沒有什麼志向,也沒有什麼願心,就不會有真正的宗教情懷和宗教情操。佛教的信仰與情懷是內心的自然流露,不是偽裝出來的,偶爾裝一兩次或許可以,但怎麼能一生一世裝下去呢?一個人內在真正具有慈悲的情懷、三寶的情懷,才會如說而行、如行而說。第六是皈依以後,我們的功德就一直能夠得到累積。第七,皈依以後不會墮三惡道。第八,皈依以後學佛會比較容易進步。由上可知,皈依對佛弟子非常地重要。

知道皈依具有這麼多的利益,那我們如何去做才能得到這些利益呢?我們經常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這只是皈依的文詞語句;真正的皈依,應像上面所說,是對三寶生起了真實的信心,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佛法僧三寶的救護。我們自己內在的信心如果不具足,外在的佛法僧三寶功德就不能進入我們心裡。就如同一個人掉到了泥潭裡,如果希望被人救護,首先自己的手要往上伸。同樣,在生死輪迴的苦海中,要想得到救護,首先要把自己的手伸出來,這樣,佛的手才可以把我們拉起來。我們自己信心的手如果不伸出來,那佛也無可奈何。

內在信心的力量是最重要的,這需要慢慢去培養、累積。我們打念佛七,無非就是培養這種信心。我們對三寶的信心應該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對種種苦的恐懼、怖畏,另一方面是很強烈地希望得到三寶的救護。如果說有什麼苦我忍一忍就過去了,好像不會出什麼大事,就和皈依的內涵相違背了,就不是我們學佛的基本動機,也不是皈依的基本心態和標準。因為沒想要得到三寶的救護,我們就很容易以自己的意志去理解佛法,這樣往往會依據隻言片語斷章取義,難成系統,也很難使佛法成為自己內在心田的流露。

《菩提道次第廣論》將佛法修行分成三士道,下士道皈依因有兩個:第一是畏懼三途苦,第二是信三寶能救護。中士道皈依因有三個:第一是畏懼三途苦,第二畏懼生死苦,第三信三寶能救護。上士道皈依因有四個:畏懼三途苦,畏懼生死苦,具有大悲心,信仰三寶能救護。這些內涵都非常重要。在傳授皈依的儀軌裡我們會念:「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寧舍身命,終不皈依天魔外道;寧舍身命,終不皈依外道典籍;寧舍身命,終不皈依外道徒眾。乃至命緣亦不舍棄。」這「三皈三結」為什麼被反覆強調?其實,它正說明了皈依內涵的重要性。對佛教徒來講,皈依三寶比色身肉體的延續還重要。為什麼能這樣?

因為有真正的信仰。要是我們今天遇到恐怖分子,他威脅你說:「你如果要繼續信佛,我就殺死你!」這時你還信不信?現在先別說遇到恐怖分子這麼強的境界,平時住在寺院裡,面對佛法僧三寶的境界,我們的信心都生不起來,要是遇到那種非常境界,早就不知道變成什麼樣了!這正是需要我們認真衡量、對照著:看看我們的皈依心到底有多少?因此平時對於三寶的功德和皈依的利益需要經常思維、憶念,並且要恆常精進地用功修持。佛世時有六念法門: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為什麼要這樣憶念?因為我們凡夫有很多內在的煩惱,如果不經常憶念三寶,功德就不能累積——內在都是煩惱障、業障,會有什麼功德、有什麼法?沒有功德,內心裡現起來的都是煩惱和惡業,自然而然皈依心就生不起來。所以我們信佛也好,皈依也好,面對的都是三寶,三寶是我們皈依的對像、核心、根本。我們學佛,皈依三寶是最為重要的學習內容,也是如法修行的第一課。三寶具足無窮無盡的功德和內涵,怎樣與我們的身心相應?又怎樣真正融入我們的身心呢?

修行就是要轉化我們內心非常強烈的煩惱和業的力量,要在我們內心的深處去扭轉,使之同佛法僧三寶相應。寺院裡環境比較好,沒有太多染污的境界,相對來說比較容易修,而在家修行的難度就比較大。大眾共修和個人修又不一樣。共修的力量非常大,如果個人修,很可能修著修著就不想修了,修著修著就偷懶了,心力弱時、情緒低沉時,就容易放棄。所以我們需要共修,並且是密集地修,一天不停地修。佛七就是這樣,大家共同密集地修行,轉變比較快,轉變的力量也比較大。因此千百年來,漢地祖師一直運用佛七這種密集用功的方式。當然打七、念佛具體的方式方法是很多的,但是密集的修行基本上都是很受重視的。

六、皈依三寶依僧學,應機學法勿偏執

最後談一談在家居士修學中容易出現的幾個問題。

第一,皈依三寶需要有對三寶的信任,包括對佛的信任、法的信任和僧的信任。其中對僧的信任主要是相信他能夠幫助、引導我們去修道、修行。我們要相信出家人真正能引導我們解決修行路上遇到的種種問題和障礙,而不僅僅是彼此結個緣而已。常常見到這樣的情況:居士剛開始遇到某位法師,可能會頂禮、供養,也會問一些問題。一次兩次比較認真,三次馬馬虎虎,時間久了就不問了,久而久之可能和這位法師完全不來往了,同這個道場也不來往了。為什麼呢?因為他只是隨便問一問,有些簡單的疑惑想諮詢一下,這種意義上的皈依信心和佛教徒的標準是不一樣的。甚至有的佛教徒皈依完了,一輩子都沒有再去過寺院。還有的人辦皈依證的目的是為了免門票,有時候一個人辦幾十本皈依證,這個寺辦一本,那個寺院也辦一本,使得佛教徒的人數沒辦法統計。以上種種現象,都不是正確的皈依心態。反過來說,出家人必須有修行方面的經驗,要真正去修持。否則,如果沒有內在證悟的功夫,也是不足以引導別人的。

第二,出家法師是代表僧團來舉行皈依儀式的,所以皈依不是皈依某一個人,而是皈依三寶整體。如果皈依某一個人,這個人去世了,那皈依的對像就沒有了。事實上三寶、寺院是常住的,因此皈依的體能夠常住,伴隨自己的一生。

第三,我們皈依,是皈依整個佛教,這是很重要的。佛教裡面有南傳、漢傳、藏傳三大語系,漢傳佛教有八大宗派,藏傳佛教又有紅教、黃教、白教、花教等種種教派。但是不管哪個語系、宗派,佛陀都說要皈依三寶,沒有說皈依哪個宗派。因此不管是什麼部派、什麼語系、什麼宗派,皈依的都是三寶,在這一點上彼此是共通的。

第四,雖然我們皈依的是佛教整體,但在個人修行上必須找到相應的法門,一門深入。因為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八萬四千法門不可能什麼都學、什麼都修。這就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分類,這類人修這個法門,那類人修那個法門,大家分別都好好修行、好好用功,這樣才能夠解決我們生命的問題。

舉一個比喻,一個人生病,到醫院不可以隨便找醫生看。本來你是頭痛,找一個看腳的,能看好嗎?這兩種病本來屬於不同的科系,治腳的醫生不知道頭痛藥怎麼開。更不可以說,我們有病,到醫院隨便抓一把藥吃就可以了,那肯定會出問題的。這就是說,我們學佛、修行,如同我們是病人,藥要一點一點吃,路要一點一點走,資糧慢慢累積,業障天天懺悔。作為出家法師,因為要普度眾生,要適應種種根機,可能需要懂比較多的法門、比較多的法類。假如某個人喜歡念佛,就教他念佛;喜歡坐禪,就教他坐禪;喜歡念經,可以教他念經;喜歡持咒,則可以教他持咒,的確要懂比較多的法類才能應機引導。但是自己修行,就不能總是變來變去。一般來講,根基不夠的人就不能修很多法門,否則最終沒辦法整合,頭腦就學亂了。

當然我們也要避免這種情況:學某個宗派,學某一部經論,結果學來學去變得很執著,這也是有問題的。因為佛法沒有真正學到心裡面去,就很容易在經論上分別,在文字上分別,在人我上分別,在寺院上分別,以為只有自己學的才對,別人學的、修的都不對,於是無意中就會造很多謗法的惡業,無形當中自己就會障礙重重。

上述觀念,是需要我們特別注意的。皈依三寶很重要,大家都要好好髮心皈依,對出家眾來說更是如此。皈依是進入佛門的第一課,是需要我們天天學、日日修的,因此可以說是一個很好、很重要的根本法門,希望大家能夠真正發起這種真實的皈依心!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毀擊神像與塑造神像的兩種過失

【原文】 僧有毀擊天神,自謂崇正闢邪,此訛也。如來說...

如何克服人生的種種恐懼

網友:頂禮法師! 法師您好。我是一個25歲的小姑娘,...

判斷是否為明師的四依法

韓愈曾經說過:術業有專攻。因此,學習任何法門都應該...

不因預設成見而輕信

不因預設成見而輕信:不要因某事與個人預設的觀念或理...

佛門禮儀簡要問答

問:天還沒亮,寺院就打板了,必須這麼早起床嗎? 雲...

若年輕時就信佛,是否會與生活和事業發生牴觸

問: 很多人認為,信仰只是為了尋找死後的歸宿。若年...

星雲大師《談空說有》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信徒: 大家好,我今天要和各位講...

我是個修得不好的在家居士

問: 師父,我皈依佛門多年,是個修得不好的在家居士。...

不要埋怨業障,資糧就在當下

有一次,一位中年朋友若有所悟地對趙朴老說:我現在想...

現生永受安樂,報終即登九品蓮

『現生即永受安樂,報終即登九品蓮』 這個是歷來無數聰...

放生會刺激更多的養殖和捕撈嗎

很多人對放生有這樣一個疑問:市場需求量是固定的,按...

入一無妄,彼六根一時清淨

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

轉凡成聖並不遙遠,只在一念之間

一聲大磬響,妄想頓時亡,思惟真心與妄想,又是怎麼樣...

淺談天台宗與淨土的關係

靈岩山辦學宗旨的來由 教學天台,修歸淨土,這是我們靈...

念佛

△ 念佛心不動是得一心,得一心即可見佛。得理一心生...

如何對待念佛時耳中傳來的其他聲音

問: 如何對待念佛時耳中傳來的其他聲音? 大安法師答...

徹悟大師:淨土宗修行綱領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

如何理解《金剛經》的「無」與《無量壽經》的「有」

問: 我修淨土宗念佛,但一日初聞《金剛經》後,雖然...

怎樣對治昏沉和妄想

打坐經常要注意的兩個問題,就是昏沉和妄想。整個修行...

善解方便法

有一位太太,到處跑道場。先生上班、孩子上學後,她也...

功德箱裡的錢不是我們的

黃昏,寺廟裡靜悄悄的,香爐裡煙霧瀰漫,僧人們正在吃...

小路的思維

你走在大路上想到的事,大多數人都想到了;你穿越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