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戒為無上菩提本,修行應一門深入

慈舟法師  2014/12/1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戒為無上菩提本,修行應一門深入

佛教弟子,不消談得。就是佛教徒,但因為善根淺薄的原故,皈依佛法的人雖多如牛毛,而畢竟成佛的仍稀如麟角。佛教原是選佛場,怎麼叫選佛場呢?無論何人,只要肯用功,而又用得相應的,自然就有覺悟。大家在一處一比,就顯出來了。俗云:「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優秀為人所欽,陋劣為人所棄。

歷代以來,選出的諸佛菩薩也不少,以佛在世時說,有九億眾生。於中有三億眾生,見佛聞法;三億眾生,或見佛,或聞法;三億眾生,不見佛不聞法。見佛聞法,證果的多,或證初二三四果,或證三賢,或證十地。其餘三億,或見佛得益,或聞法得益,決不像我們這些眾生,我們這些人都是善根淺薄,沒有選去。要是選去了,今日也不會這樣苦惱。

佛法傳到中國來,選出的亦不少。或由參禪中選出,或從念佛中選出,或由持咒中選出,或從學教裡選出,各將本事跳龍門。到末法時代,學淨土往生的也有,參禪悟道的也有。但是因為眾生根機劣弱故,畢竟是中選者少,落第者多。

說到用功上,講到學佛的究竟意義上,應該大家都向心地上著力。就是不能「證悟」,也要求得個「解悟」才是。現在有一班人,就連多數的僧伽也包括在內,他不但不能行,連解也不肯向這地方解。大家常說外道是「心外取法」,不曉得佛教中「心外取法」的人,還多得很呢。因為善根淺薄故,聽見那樣玄妙,就朝著這玄妙的門頭做去。標奇立異,總想比別人不同。好出風頭,自立門戶,種種流弊,是現在隨常發現的。這都是由於過去生中愛好花樣的習氣,深入識田,學佛後,隨順我見習性,又自流露,這是頂不好的現象。

佛有八萬四千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流者自「悲智心」流出,還者還歸「本源法界」。近來不是東立一個門庭,西立一個門戶,就是你障礙我,我障礙你。尤其是佛,比如大富長者,子孫很多,各人根機不同,故應機而說的法門也不同,無非令悟入本性。盡管法門雖多,我們修習佛法的人,總要分出「本」、「末」、「正」、「助」。如像大富長者子孫,堪為士者令讀書,堪為農者令務農,堪為工者令作工,堪為商者令經商,各執一業,不相妨礙。所以俗話常說:「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業。」

出家人任修何宗,都是撐持佛的門庭,同為大富長者子孫。但因為不能兼顧,才各自分領一門。切不可自己學了這門,只說這門好,其餘的都不好,自相殘殺,同室操戈。所以佛法分與不分,各有好處,亦各有壞處。分是「行布」,不分是「圓融」,行布圓融不相妨礙,方是佛之弟子。佛法如劈旃檀木,片片皆香。但法久成弊,諸宗皆所難免。

應該對於各人所修之本宗,其中善者加以弘揚,不善者亦應指出,對他宗亦復如是,切不可吹毛求疵。諸宗難免有流弊發見,是由於學者未斷煩惱故。若說這是通病還可以,因說人並連帶說及某宗佛法不好,那是萬萬不可的。我們要明白學習佛法當往大局上著眼,若不明大局,往往有許多善短號識,一樣的「是一非餘」,而作誹謗他宗的言論,那就差之毫釐,謬之千里了。這是說不分的好處。

再說分的好處。因為我們壽命短促,知識力有限。盡此報身,尚難徹知一宗,何況多宗。是以一門深入,較之東撞一頭西撞一腦的強些。其所以東撞一頭西撞一腦的,都由隨緣所轉,自己沒有主宰。人家給你高帽子戴起來,就改變方針,終至一無所成。所以要有主宰,不可被人家舌根子牽轉。多學固然是好,但因壽命短促,故難以學成。若一生就把佛法學好了,那麼佛法又不值錢了。單學「解」,一生還不會,何況還要學「行」呢!所以學佛法,要發長遠心,像中國佛法分了多少宗,如俱舍宗、成實宗、淨土宗、三論宗、慈恩宗、禪宗、律宗、真言宗、天台宗、賢首宗,隨學哪一宗,也要幾十年功夫。若僅僅知道一點,沒有全盤研究,何能濟事。

晚學曉得自己根機駑劣,一宗都難修成,就只知道「律宗」為出家人必須修的。律通諸宗,隨你修哪一宗,都要持戒。戒為無上菩提本,又當首重止持再學作持,律學好了,再選一宗精勤學習,可以增長功德。但是不能兼學,也無過失。惟是學他宗而不肯持戒,這就有過了。如學淨土而不參禪,而不持咒等俱無過,大家於此要具眼才好。設持戒好,於諸宗選擇與己根機相近的修學。若與性情相投,不與根基相契的,不可修學。譬如有人說禪宗至高,你的根基好,能以修成,你就參禪。一參參了十幾年,還不知道話頭的意義,就是與好高的性情相投,而不與宿生的根基相近,應當更換方法才是。

學佛法要具擇法眼,擇法又要擇人。為什麼說擇人呢?因為是過來人故。但是擇人也不離法,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對於戒律有根據的人去親近。蕅益大師云:「其人雖智淺,而信戒見地穩者,應親近之。其人智深,見地不正而非戒者,不應近之。」晚學雖無擇法眼,自覺不可不律身以戒,而終于歸到淨土。但是上面才說佛的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既以法界為歸,何又要歸向淨土呢?要知道你把法門當成法界即是法界,不知道是法門,即不是法界。

極樂世界距此十萬億佛土,立定目標,趣向淨土,即是以前所講「解要圓,行要方。」解圓,故知十方皆法界,此亦法界,彼亦法界;行方,故不願生他方,而願生西方。並且要生在西方蓮池的蓮台上,上品上生。修行人應有大目標,立大志,行深行,切不可一腳踏兩隻船,或是一非餘。應一門深入,總要自己有主宰。父子上山,各自努力罷!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禁止殺生可獲十種功德

《大方等大集經》:休息殺生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

印光大師論對治煩惱習氣

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德相,但因妄相執著,而...

聖嚴法師《競爭與較量大不同》

一般人所了解的競爭,就是要把別人擁有而自己沒有的東...

不變應萬變

道樹禪師,建了一所寺院,與道士的廟觀為鄰,道士放不...

把戒持好,自然有護法神護你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了,大家要好好發心用功,不是開玩笑...

優波離尊者-持戒第一

出身首陀羅族 優波離尊者能被列入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時時刻刻都得到加持和攝受

很多朋友都問過我,你念了多年的佛了,念佛有沒有感應...

【推薦】在世間中得解脫,要按四個步驟來修行

如何在煩惱痛苦迷惑的惑業和一切的魔境中解脫,五欲六...

【大藏經】【註音版】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大藏經】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捨國靈鷲山中,與...

【大藏經】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如何看待「好人無好報,惡人活逍遙」

社會上很多人看到一些不公平的現象常常抱怨說:好人無...

犯了根本罪如何才能重新受戒

受菩薩戒,有些人他可能會有質疑,他曾經受了五戒,或...

高僧大德的養生之道

這裡,我只談身體的基本調和之道,並且,是總結三位高...

說誠實言--佛教戒規

在《佛說阿彌陀經》中,佛陀反覆提到了諸佛說誠實言一...

身口意的十種缺陷

人的身有殺生、偷盜、邪淫三種;口有妄語、惡口、離間...

親歷讀誦《地藏經》的殊勝感應

當我提筆寫出近一年多學佛感想時,心中感慨萬千,似有...

我們的心要安住在什麼地方

我們的心要安住在什麼地方?你看《金剛經》是怎麼展開...

培植福德的十種方法

一、孝親 百善孝為先,所以孝親為修福第一要務,人間第...

末法眾生修行的三個重大科目

圓瑛大師是我們中國近代非常卓越的宗教領袖,他三十六...

念佛法門的關鍵在哪裡

佛陀宣說神咒以後,佛陀沒有親自去救阿難尊者,佛陀命...

人之幼時,教養為急

子輿氏有言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目連尊者度化五百餓鬼

一天,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連尊者在王舍城乞食時,...

觀壽命無常是成就淨業的根本

有師兄問我:如果總想著未來的死亡,是不是與活在當下...

佛示比丘四法要

有一天,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等五百...

勿以貧賤而輕視小的施捨

釋迦牟尼在印度北部遊歷傳教,一日於林中樹下靜坐,頭...

先修善良,再修空法

現在我有一個習慣,每次有人來要皈依三寶,特別是那些...

【佛教詞典】我法

(雜語)對於同道者言之也。楞嚴經曰:佛告阿難:當初...

【佛教詞典】七十五法

小乘俱舍宗對宇宙萬有,立五位七十五法,以總括之。五...

【視頻】淨界法師《分享阿彌陀佛光明的故事》

淨界法師《分享阿彌陀佛光明的故事》

【視頻】南無阿彌陀佛(粵語)

南無阿彌陀佛(粵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