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法修學的目的---破妄顯真

淨界法師  2014/08/14  大字體  護眼色

佛法修學的目的---破妄顯真

唯識學在整個大乘佛法當中是一個非常專業的課程,它跟我們上一堂的佛法概要是不一樣的,佛法概要是整個修學的次第,那麼唯識學主要是針對我們凡夫的內心的一種活動狀態,做一個比較深入的探討。我們在講唯識之前,我們先把唯識學在整個佛法當中的一個定位,它的一個重要性,做一個簡單的說明。

蕅益大師把佛法的修學的目的以四個字來做一個總結,就是我們修學佛法只有四個字叫做破妄顯真。不管你修什麼法門,你的目的只有一個,破除虛妄開顯真實!

什麼是虛妄呢?簡單的講就是我們的生死輪迴。

為什麼生死輪迴是虛妄呢?

因為它無所得,我們每一次的生命,不管你多麼的努力,不管你有多大的成就,你最後的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無所得。就好像你做夢,即便你在夢中你是一個轉輪聖王,但是你這第一個夢結束以後到另外一個夢的時候,你不可能把第一個夢的東西帶到第二個夢去,不可能!你所有的夢境只能在一個夢裡受用,所以我們生生世世在裡面輪迴,其實我們也曾經努力做過很多事情,但是為什麼我們到現在還是無所得呢?道理很簡單,因為輪迴是虛妄的,它的本質是虛妄的,你就不可能創造一個永恆的東西出來,所有的東西都是生滅的。所以假設我們不擺脫輪迴,我們就永遠是一個乞丐,永遠是一個一無所有的乞丐,所以消除輪迴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破除虛妄,這第一個。

第二個從積極的角度呢,開顯真實,我們應該要成就諸佛的波羅蜜,種種的功德莊嚴,讓我們來生能夠生生世世的受用種種的依報正報的莊嚴,所以整個佛法的修學分成兩塊:破除虛妄,開顯真實!

那麼在這樣的一個基礎之下呢,佛陀的教法有三個重點:

第一個是小乘佛法。

小乘佛法它的思想是業感緣起,它認為所有的輪迴是由業力創造出來的,所以你看小乘佛法的目的,他所有的持戒修定修無常無我的觀慧啊,都是在斷有漏的業力,就斷這個輪迴。但是業感緣起它有缺點,因為它從業力來解釋人生,它會陷入一種對立,因為善業它就不是罪業,因為有漏業它就不是無漏業,所以業感緣起所創造的人生觀是一個對立的。所以當小乘的佛法把輪迴消失了以後呢,它也不可能創造真實了,他進入了偏空涅槃,所以小乘佛法它只能夠破除虛妄,不能夠開顯真實,這個是它不足的地方,所以佛陀講完小乘以後接著講大乘。

那麼大乘佛法它不用業力來解釋人生,它從內心,從心,一切唯心造!因為心態它不是對立的,因為它也可以起善念,也可以起惡念,所以它是一個平衡中道的思想,相對於業感緣起,這個內心的緣起比較圓滿。但是從內心的緣起當中,大乘佛法又分成兩塊:一個是圓頓的法門;一個是次第的法門。如果你看了經典是很高端的,比方說《楞嚴經》,比方說《華嚴經》,比方說《法華經》,這個經典它的一個生命的立足點都是從清淨心出發,真如緣起,你要能夠直下承當你一念心性本來清淨,你才有資格去修《法華經》,修《華嚴經》,去從空出假,去修六波羅蜜,去莊嚴你一念心性的。

所以圓頓法門它的好處呢,就是它在成就那種真實的功德這一塊是非常直接了當,但是它破除虛妄相對不足,如果你去讀《法華經》《華嚴經》,佛陀很少提到斷輪迴這一塊,他認為說你應該準備好了,因為你到了法華會上,他假設你已經安住真如了,所以圓頓止觀它的優點是很快讓一個人能夠成就,隨順諸佛的功德莊嚴,但它的缺點呢,對斷除輪迴這一塊,破妄這一塊相對薄弱,所以大乘的圓頓法門它偏重在開顯真實,只有唯識學它是跨越了破除虛妄,它也兼帶了開顯真實,因為為什麼?因為它的一切唯心造,它那個心從阿賴耶識出發,染淨的和合體,它沒有像圓頓止觀這麼理想化,以清淨心做基礎,它是很務實的從凡夫的心做出發,以阿賴耶識。

那麼阿賴耶識呢它就是說你一個人,你可能變成一個好人,你也可能變成一個壞人,所以它很務實的從凡夫的心來開顯你的菩提道,所以唯識學它的一個阿賴耶識的緣起,它能夠往下兼帶了小乘的業感緣起,它能夠破除虛妄,往上它也可以通達大乘的圓頓止觀,正念真如,開顯真實,所以唯識學它可以說是整個大小乘教法裡面一個非常重要的橋樑,你把唯識學學好了,所有的佛法你就容易融會貫通,它往下通達業感緣起,往上通達真如緣起,那麼作為它呢就是一個阿賴耶緣起,所以唯識學在大乘這一塊,它扮演一個重要的橋樑的角色,所以我們的確有需要花一點時間來跟大家談一談,我們如何從一個凡夫的心,而轉變成一種聖人的心。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生命的「倉庫」---第八識

第八識等於是我們的一個倉庫。當我們生命結束的時候,...

迴光返照是觀照什麼

我們在修首楞嚴王三昧的時候,就是我們講的稱性起修,...

什麼是領受等流果

等流果是個人所領受的。有兩種:第一種,領受等流;第...

人生世間,幻住數十年

原文: 人生世間,幻住數十年。從有知識以來,日夜營謀...

高談玄妙撥無淨土之失

世有專於參禪者云:唯心淨土,豈復更有淨土?自性阿彌...

本來的面目

在美國的阿拉巴馬州有一條法令規定:星期日上教堂,不...

修行中的三種錯亂過失

在修行當中,我們一般凡夫有三種過失。 第一種人,凡夫...

蓮池大師論出家與在家

蓮池大師(1535-1615),字佛慧,自號蓮池。俗姓沈,浙江...

給人類肉類工業的十大傳票

傳票一:破壞雨林的幫兇。 雨林是一條3000英里寬的綠帶...

殺蛇人的悲劇

印光大師在《放生殺生現報錄戒殺放生各文合編序》一文...

不計較與肯吃虧

受人羞辱、親人離世、三餐不濟,因而煩惱,這是合理的...

「上香」意義的省思

農曆乙未羊年新春期間,是善信上香祈福的大好日子,尤...

【推薦】在富裕中親嘗貧困

爸爸有時候,會給我們一種處境,要我們自己去體會。自...

守節而顯名

唐朝名相狄仁傑,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年少時,十分英...

司馬光的人品和家風

司馬光生性不喜華靡,素以儉朴自守。在洛陽編修《資治...

不起煩惱便是修行

修行的方法,是勤修戒定慧三學:修行的目標,是熄滅貪...

蜜蜂王的巧智

旭日緩緩升起,照亮了大地。祇樹給孤獨園裡的比丘們,...

何謂「四種三昧」

欲登妙位,非行不階。行法眾多,略言其四。梵語三昧,...

蕅益大師開示學道要門

學道要門 學道之人,骨宜剛,氣宜柔,志宜大,膽宜小,...

傳喜法師: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

佛教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眾:積極的)。佛教是迷...

思慕淨土,莫再彷徨

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八苦交煎,六道輪轉。生而為人,...

想得到健康長壽,其實就是三句話

《黃帝內經》上面就講到了人的自然生命的長壽的總原則...

【佛教詞典】開化寺

位於浙江杭縣。據咸淳臨安志卷八十二載,北宋開寶四年...

【佛教詞典】四生百劫

謂緣覺乘之人修行所需要之時間。斷三界煩惱,證辟支佛...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台語唱誦

《佛說阿彌陀經》台語唱誦

【視頻】護生卡通:被背叛的信任

護生卡通:被背叛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