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妄念不生,自然健康長壽

離欲上人  2013/03/08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妄念不生,自然健康長壽
離欲上人

古來,我佛度人,無非就是斷除妄念。自我披剃出家為僧以來,時時都是堅決根除妄念,發勇猛心,不隨妄想習氣境界轉,在一切時中,不分行住坐臥,動靜一相,本自如如。妄念不生,自然疾病減少,並能健康長壽。

妄念一斷,即能明心見性,豈但健康長壽。古德說:「若能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全部佛法,歸結到一點,即是斷除妄念。妄念,又稱為「妄想」。例如,我們早晨睜眼,腦筋裡不斷想事情,種種念頭,種種幻想,公事私事,人我是非,八百年的往事,都像電影一幕一幕地過去,又像奔流不息的瀑布,沒有一分一秒停止。這個常常想事的心,就是「妄心」。

斷妄心,實在不容易。古人說:「斷妄念如斷四十里流」。談何容易。  我們每天從早晨到晚上,一切動作與思維,都離不開妄念,妄念是分別心,第六識。如眼之於色,耳之於聲,鼻之於香,舌之於味,身之於觸,意之於想,皆是識的作用。內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外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六根與六塵一接觸,就產生六識。

此六識因為受了第七末那識「執我」之影響,一切言語行為,莫不為自己打算,以我為本位。因而發生人我是非,種種煩惱。此「執我」之一念,即是根本無明。由此無明便造種種業,受種種報,以致流轉生死,永無止息,我們想撥除生死之本,對於永無體歇的六識心浪,必須予以停止,相續不斷的意識便不起作用。

此時的心理狀態是動靜如如,湛寂常照,靈明不昧,不思維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事物,故稱之為「無念」。如能永遠維持此心之寂靜,那麼,健康長壽,永葆青春,不過是隨之而來的副產物而已。 此種無念真心,是絕諸相待,沒有大小、方圓、長短、善惡、是非、垢淨、增減、生滅、斷常、來去等相;一塵不染,空空洞洞,什麼都加不上。這是禪宗所求的終極目標---明心見性,也就是祖師的指標,在二六時中,不分行、住、坐臥、動靜,一相本自如如,妄念不生,何患長壽不了。若不如此,總是忙忙碌碌,從朝至暮,從生到死,空過光陰。在修持上固然是勞而無功,在身心上也永遠不得安定。這樣和健康長壽也是背道而馳的。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心中的妄想執著不是你原來的東西

那麼成佛之道應該怎樣找出捷徑呢?請看以下的說明。 第...

為什麼會有「神鬼精靈」這類眾生

由因世界罔象輪迴,影顛倒故,和合憶成八萬四千潛結亂...

三伏天到了,我們該如何養生

從小暑到立秋,人稱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氣溫最高、...

從妄想轉向真如就靠這六個字

從《楞嚴經》的角度來說:妄想跟真如它們兩個是同時存...

如何對治念佛昏沉掉舉

問: 我素喜研究經教,手不釋卷,津津有味;而於持名...

健康是修出來的不是吃出來的

現在人很講究營養,或者喜歡吃肉來補充,或者喜歡買營...

淨界法師:唯識學對於妄想的兩種分類

第六意識在受用外境時,包括了受用跟想像,也就是受用...

為什麼我們一天到晚「心有千千結」

有人說,為什麼沒有影像,我一天到晚也是心有千千結呢...

【大藏經】【註音版】慈悲藥師寶懺

慈悲藥師寶懺...

【大藏經】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淨行品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

從上古人出家,本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為開示...

有煩惱是因為沒有學會放下

勇於捨棄並且敢於放下人生舶種種包袱,才能夠輕裝前行...

凡夫的障怎麼就這麼重呢

我等幸得人身,生中國,聞佛法。 這裡我等也就印祖說把...

為什麼提婆達多總想加害佛陀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種善因,不要種惡因,為什麼呢?...

你臨終起業障那就慘了

淨土宗的成敗只有一句話就是你臨終是不是往生,這是關...

【推薦】「天知道」的成功

清朝末期,上海閘北有一家梨膏店,生意做得很大,店門...

十種逆境為道場

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慾乃生。貪慾生,必破...

梁武帝對佛教的貢獻

梁武帝(502-549年),名蕭衍,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

在乎自己的人,別人往往不在乎他

小和尚有三個師兄,師兄們每天都是默默地做事,從來不...

教婦初來,教子嬰孩

古人說,教婦初來,教子嬰孩。就是說教育要從早、從小...

突然獲得了特異功能,這是怎麼回事

問: 我的朋友在一場突然的人生經歷後獲得特異功能,...

隨心造業,隨心轉業

【原文】: 古今人不知隨心造業隨心轉業之義。多少大聰...

這裡本來就是地獄

無德禪師收了不少青年學僧,大家慕名而來跟他學禪,禪...

【推薦】慧律法師《入佛正見》

大眾一起至誠懇切,向師父拜年。向師父頂禮三拜,一拜...

直指見性是「心」非「眼」

我們看第一段, 直指見性是心非眼。 這個地方,佛陀從...

做慈善並非是佛教的正務

當代有一種觀點,認為佛教要主張做慈善,還說做慈善事...

【佛教詞典】身三口四意三

(名數)十業道中殺、盜、淫三者(就惡業而雲)是身業...

【佛教詞典】王古

宋代開封人。字敏仲。宋徽宗時為禮部侍郎,崇尚新法,...

【視頻】大安法師《臨終一念莫存僥倖之心》

大安法師《臨終一念莫存僥倖之心》

【視頻】崇慈法師《慧遠大師》

崇慈法師《慧遠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