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中國企業家的精神困惑與希望

濟群法師  2011/12/01  大字體  護眼色

《中國商人》雜誌:近年來,中國富裕階層的移民潮和社會公眾對貧富分化加劇已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切。請問,從中國傳統的國學潮流中,是否能找到中國企業家精神的終極皈依處?

濟群法師答:據稱,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移民輸出國。箇中原因,媒體已有眾多分析。其中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缺乏安全感,希望通過這一途徑尋找更好的歸宿。

為什麼我們會缺乏安全感?答案固然很多,但有一點往往是被我們忽略的,那就是對外在世界的過分依賴。當我們把人生的全部籌碼投注其上,卻要面對環境的種種不確定因素時,恐懼就隨之而來了。

移民可以帶來的,只是某些方面的相對穩定,但無法解決我們內在的困擾。生活穩定了,內心就不再動盪嗎?就不再漂泊嗎?只要看看歐美各國居高不下的自殺率和心理疾病,就知道問題遠非那麼容易解決。

佛法的智慧,是幫助我們通過了解自己來安身立命,通過調整心行來擺脫恐懼,是把歸宿建立在內心而不是外在世界。

當年,佛陀在菩提樹下發現,生命原本具備獨立自主的能力,只是我們看不到這一點,所以才四處追逐,尋找支撐。一旦開啟這個內在寶藏,我們就可以隨遇而安。這不是對環境的刻意順從,也不是對命運的無奈妥協,而是由內心獨立獲得的能力。因為獨立,就不會隨環境變化受到影響,也無需外在的什麼作為支撐,所謂「此心安處是吾鄉」。

《中國商人》雜誌:人為什麼活著?為什麼要創造財富?又如何使用財富,方可心安理得?這不僅是一個政策引導問題,也是中國企業家階層中的精英群體一直在試圖探索明白的問題,從佛教的思想,和中國傳統國學的精神世界裡,是否能給企業家們一個簡明而易於和長期堅持的修養路徑?

濟群法師答: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就是不僅僅為活著而活著,而是會追問「為什麼活著」。這個問題,一問就問了幾千年,過去在問,今天在問,未來還是會問。

其實,佛法對這個問題早有非常明確的答案。生命的意義,就在於解除內心的迷惑和煩惱,成為覺醒的人,成為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的人。進一步,則是幫助大眾走向覺醒,成就解脫自在的人生。

如果有了這樣的人生定位,創造財富就只是其中的一種手段,一種幫助我們達成目標的手段。於己,可以滿足生存所需;於人,可以扶貧濟困,廣結善緣。

至於如何使用財富方可心安理得,我想主要有三點。首先,是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一個有財的人,或許會被人羨慕;而一個有德的人,才會真正受人尊敬。其次,是通過自己的能力如法賺錢,而不是由非法手段牟利。第三,是有效使用財富。再多的財富,我們也無法帶走分毫。可以把握的,是在擁有使用權時進行合理分配,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有道是,「身死留財,智者不為」。擁有財富,只能代表一個人的福報,但能正確使用財富,才體現了他的智慧。

《中國商人》雜誌:中國傳統的「萬經之首」——《周易》從乾、坤兩卦推演出君子當師法天地,進而將「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作為人生的根本追求。請問,這種精神是否能與自由市場中成長起來的企業家精神相融合?

濟群法師答:我覺得,目前還看不到自由市場中成長起來的企業家精神是什麼。雖然他們有各自的處世方式和行事風格,也有頗多為人讚譽之處,但尚未形成堪稱精神並被社會認同的理念。

而在缺乏信仰和做人教育的大環境下,急功近利是必然的,惡性競爭是必然的,市場的混亂乃至失控也是必然的。正是因為意識到這種缺失,企業家們開始在傳統文化中尋找精神源泉。順應這一需求,面向企業家開辦的各種國學班、佛學班已成為潮流。雖然這種潮流不乏跟風和盲從,但總體來說,有著更多的正面意義。

因為傳統文化所代表的,是一種道德的教育,一種做人的教育,這是我們缺失已久的。這種教育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建立健康的心態和人格,同時也可以幫助我們樹立崇高的人生志向,如儒家所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佛教所說的「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如果企業傢具備這樣的精神,就能引導市場的健康發展。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引導而非融合的問題。

《中國商人》雜誌:一個企業家熱愛佛教精神,抑或傾心於中國傳統國學精神的微妙境界後,是否會成為企業經營中的一個心理障礙——因為經營企業畢竟是以盈利為目的的?

濟群法師答:經營企業雖是以盈利為目的,但人生未必要以盈利為根本目的。如果一個人有更高的精神追求,那麼,經營企業就只是達成這個追求的手段之一,是不存在什麼衝突的。

說到心理障礙,主要是源於對佛教的偏見。在不少人的觀念中,佛教是令人消極或不求進取的。事實上,佛法是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智慧,也是幫助我們看清人生真正需要的智慧。具備這樣的智慧,我們才有能力對人生作出正確抉擇,知道什麼是需要發展的,什麼是需要舍棄的。

而大乘佛教的精神,更是提倡「自利利他,自覺覺他」,教導我們以幫助一切眾生為己任。這樣的願望,正是做好企業的動力。否則,在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對於個人生活所需來說,做下去是沒有多少意義的,可能只會更忙、更累、更辛苦,這也是很多企業家面臨的患得患失。

所以,如果企業家能夠具備利益大眾的情懷,具備造福社會的使命,就會有更大的動力來發展企業。當然,這種發展應該是健康而全面的,不是以盈利為唯一衡量標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濟群法師文章列表

【推薦】幸運不是偶然的,而是改變自己得來的

如果你感覺你的世界不對,那只是因為你自己不對;你感...

為何不念本師釋迦牟尼佛

問: 怎麼不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念佛是念佛的什麼? 大...

念阿彌陀佛後,還念八十八佛,這是雜修嗎

問: 感恩師父遠道而來為我們講經開示。我的問題是:善...

若佈施者反感,義工是否造業

問: 對於一些公眾,被一些義工半推半就去給慈善團體...

孩子學習差怎麼辦

問: 我們家孩子10歲了,上2年級,現在在學校簡單的加...

在家佛弟子該如何修行誦哪些經

問: 在家佛弟子該如何修行?早晚課該誦哪些經?時間...

人生的試金石

著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在一次火災中被毀之後,人們在廢...

信願持名,如何強化信願

問: 信願持名,如何強化信願?法門無量誓願學和一門...

【大藏經】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大藏經】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大藏經】【註音版】地藏菩薩本願經

根據弘化社《地藏菩薩本願經》流通本印本校對註音。...

五蘊並不是真正的「我」

五蘊每個生命的存在,無非是色、受、想、行、識五蘊。...

出家要有什麼條件

問: 出家要有什麼條件? 濟群法師答: 關鍵是你的認...

業力能否懺悔

關於業力能否懺悔的問題,我們首先不能存有自性見。因...

修行中的七種法供養

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善男子啊!你不要以為用...

【推薦】如果你有信心,往生淨土是極容易的

你只要有信心,肯登船到西岸去,沒有一個不能往生的。...

如本法師:皈依三寶有什麼禁忌嗎?

皈依三寶,僅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沒有任何之忌諱,皈...

【推薦】追求見佛、追求功夫成片,容易出問題

我們念佛行人常常會犯一個問題,就是他念佛就很想見佛...

做一個有修養的人

修養,是指一個人的品質,道德、氣質,對生命的領悟等...

阿彌陀佛護持行人不遭魔障

對這一點我們會非常地感慨,因為身處五濁惡世,我們眾...

去極樂世界有什麼好處

世人念佛,求生西方,如果成功往生,即成為極樂眾生,...

平常養成這個習慣,夢中遇到惡事也能不犯戒

用功辦道要對自己的色身,色殼子要有所了解。就是我這...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繫念必得往生願

第二十 繫念必得往生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

念佛如何才能培養出真正的定力

問: 如何念佛才能培養出內心真正的定力? 慧律法師答...

念佛法門原則:寧可少、不可草

我要老實告訴大家,念佛法門一個原則:寧可少、不可草...

涅槃的四種差別

我們來看一看,那麼這個涅槃跟菩提,到底它會發生什麼...

渡河

佛陀在世時,有一次在河的對岸講法。有許多比丘想渡河...

【佛教詞典】宿德

即指德望重、見識高之老僧或耆老。宿,即尊宿、耆宿之...

【佛教詞典】羯磨疏諸戒受法篇第三

亦名:諸戒受法篇、受戒法篇 子題:戒法約人七眾、戒法...

【視頻】慧律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3》般若空慧直說

慧律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3》般若空慧直說

【視頻】藥師灌頂真言(齊豫演唱)

藥師灌頂真言(齊豫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