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中國企業家的精神困惑與希望

濟群法師  2011/12/01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中國商人》雜誌:近年來,中國富裕階層的移民潮和社會公眾對貧富分化加劇已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切。請問,從中國傳統的國學潮流中,是否能找到中國企業家精神的終極皈依處?

濟群法師答:據稱,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移民輸出國。箇中原因,媒體已有眾多分析。其中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缺乏安全感,希望通過這一途徑尋找更好的歸宿。

為什麼我們會缺乏安全感?答案固然很多,但有一點往往是被我們忽略的,那就是對外在世界的過分依賴。當我們把人生的全部籌碼投注其上,卻要面對環境的種種不確定因素時,恐懼就隨之而來了。

移民可以帶來的,只是某些方面的相對穩定,但無法解決我們內在的困擾。生活穩定了,內心就不再動盪嗎?就不再漂泊嗎?只要看看歐美各國居高不下的自殺率和心理疾病,就知道問題遠非那麼容易解決。

佛法的智慧,是幫助我們通過了解自己來安身立命,通過調整心行來擺脫恐懼,是把歸宿建立在內心而不是外在世界。

當年,佛陀在菩提樹下發現,生命原本具備獨立自主的能力,只是我們看不到這一點,所以才四處追逐,尋找支撐。一旦開啟這個內在寶藏,我們就可以隨遇而安。這不是對環境的刻意順從,也不是對命運的無奈妥協,而是由內心獨立獲得的能力。因為獨立,就不會隨環境變化受到影響,也無需外在的什麼作為支撐,所謂「此心安處是吾鄉」。

《中國商人》雜誌:人為什麼活著?為什麼要創造財富?又如何使用財富,方可心安理得?這不僅是一個政策引導問題,也是中國企業家階層中的精英群體一直在試圖探索明白的問題,從佛教的思想,和中國傳統國學的精神世界裡,是否能給企業家們一個簡明而易於和長期堅持的修養路徑?

濟群法師答: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就是不僅僅為活著而活著,而是會追問「為什麼活著」。這個問題,一問就問了幾千年,過去在問,今天在問,未來還是會問。

其實,佛法對這個問題早有非常明確的答案。生命的意義,就在於解除內心的迷惑和煩惱,成為覺醒的人,成為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的人。進一步,則是幫助大眾走向覺醒,成就解脫自在的人生。

如果有了這樣的人生定位,創造財富就只是其中的一種手段,一種幫助我們達成目標的手段。於己,可以滿足生存所需;於人,可以扶貧濟困,廣結善緣。

至於如何使用財富方可心安理得,我想主要有三點。首先,是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一個有財的人,或許會被人羨慕;而一個有德的人,才會真正受人尊敬。其次,是通過自己的能力如法賺錢,而不是由非法手段牟利。第三,是有效使用財富。再多的財富,我們也無法帶走分毫。可以把握的,是在擁有使用權時進行合理分配,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有道是,「身死留財,智者不為」。擁有財富,只能代表一個人的福報,但能正確使用財富,才體現了他的智慧。

《中國商人》雜誌:中國傳統的「萬經之首」——《周易》從乾、坤兩卦推演出君子當師法天地,進而將「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作為人生的根本追求。請問,這種精神是否能與自由市場中成長起來的企業家精神相融合?

濟群法師答:我覺得,目前還看不到自由市場中成長起來的企業家精神是什麼。雖然他們有各自的處世方式和行事風格,也有頗多為人讚譽之處,但尚未形成堪稱精神並被社會認同的理念。

而在缺乏信仰和做人教育的大環境下,急功近利是必然的,惡性競爭是必然的,市場的混亂乃至失控也是必然的。正是因為意識到這種缺失,企業家們開始在傳統文化中尋找精神源泉。順應這一需求,面向企業家開辦的各種國學班、佛學班已成為潮流。雖然這種潮流不乏跟風和盲從,但總體來說,有著更多的正面意義。

因為傳統文化所代表的,是一種道德的教育,一種做人的教育,這是我們缺失已久的。這種教育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建立健康的心態和人格,同時也可以幫助我們樹立崇高的人生志向,如儒家所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佛教所說的「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如果企業傢具備這樣的精神,就能引導市場的健康發展。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引導而非融合的問題。

《中國商人》雜誌:一個企業家熱愛佛教精神,抑或傾心於中國傳統國學精神的微妙境界後,是否會成為企業經營中的一個心理障礙——因為經營企業畢竟是以盈利為目的的?

濟群法師答:經營企業雖是以盈利為目的,但人生未必要以盈利為根本目的。如果一個人有更高的精神追求,那麼,經營企業就只是達成這個追求的手段之一,是不存在什麼衝突的。

說到心理障礙,主要是源於對佛教的偏見。在不少人的觀念中,佛教是令人消極或不求進取的。事實上,佛法是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智慧,也是幫助我們看清人生真正需要的智慧。具備這樣的智慧,我們才有能力對人生作出正確抉擇,知道什麼是需要發展的,什麼是需要捨棄的。

而大乘佛教的精神,更是提倡「自利利他,自覺覺他」,教導我們以幫助一切眾生為己任。這樣的願望,正是做好企業的動力。否則,在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對於個人生活所需來說,做下去是沒有多少意義的,可能只會更忙、更累、更辛苦,這也是很多企業家面臨的患得患失。

所以,如果企業家能夠具備利益大眾的情懷,具備造福社會的使命,就會有更大的動力來發展企業。當然,這種發展應該是健康而全面的,不是以盈利為唯一衡量標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濟群法師文章列表

有些事需要破格處理,結果才會更好

世間萬事都有一定的格局,有時候格局也不是一成不變,...

法師,請問我能出家嗎

時常有人問我:法師,請問我能出家嗎? 雖然每次我的...

8個優秀人才必備的品質

歲末年初,許多人懷著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感慨...

修行不是在做學問

問: 如果有人教理是懂得,但是在自己的內心覺得都是浮...

助念時家屬殺豬辦席,這種情況該怎麼辦

問: 請法師開示,亡者的家屬請求助念,在助念中途,...

「把全體果覺授與薄地凡夫」是什麼含義

問: 法師,阿彌陀佛把全體的果覺授與薄地凡夫,這句話...

末法時代怎樣尋找善知識

問: 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怎麼樣去尋找自...

希求往生極樂世界是一種貪心嗎

【原文】 客曰:弟子憶昔念佛,被人呵雲,修行之人,當...

【大藏經】【註音版】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文殊師利菩薩除淫慾神咒...

【大藏經】【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弘化社32分本)...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大藏經】大方廣佛華嚴經(80卷)

大周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序 天冊金輪聖神皇帝製 蓋聞:...

父母和子女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問: 從佛教的角度來看,父母和子女之間是一種什麼樣...

放下屠刀能否立地成佛

有句話叫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很多人感到不解,放下...

濟群法師:不住於相

眾生因為住於虛妄不實之相而起煩惱困惑,並由此造業,...

心中的陷阱

許多人都覺得世事難測,處處陷阱,稍不留神就落入圈套...

念經是快點好,還是慢點好?

問: 念經是快點好,還是慢一點好啊? 惟賢老和尚答:...

結恩不結怨

怨恨和嫉妒都和瞋恨心有關,但兩者不太一樣。嫉妒是覺...

念誦楞嚴咒有場所和時間的限制嗎

楞嚴咒屬於佛陀的最佳咒語,有條件的話可以常念不絕,...

製售淫書黃碟的報應

他專門精於繪製彩色的色-情畫,憑著這一手技術就到省...

學了佛之後,煩惱漸漸就輕了

因為信佛,從佛的教化當中得到一些利益,得到一些好處...

當你念久了,散亂心自然就沒有了

如何淨心寡慾?多念聖號。剛才不是提到要至心?你不念...

任何境界都不能住,一住就是生死

欲界、色界、無色界都在當下一念。任何境界都不能住,...

把每一天當作最後一天來活

據說,在這世界上,每天有36.5萬人誕生,有15.5萬人停...

生命的未來,就看你心裡裝進了什麼

生命的境界,生命的未來,說是在迷中,其實也簡單。它...

早晨第一杯水該怎麼喝

健康的肌體必須保持水分的平衡,人在一天中應該飲用7...

聖嚴法師《建設人間淨土》

要使我們所處的世界變成淨土,需要靠大家的努力。不管...

釋迦牟尼佛的五百大願

釋迦牟尼佛往昔為海塵婆羅門時,曾發五百大願。誓言言...

【佛教詞典】諦

真實不虛的道理的意思,如世俗虛妄的道理,叫做俗諦,...

【佛教詞典】天息災

(?~1000)北天竺迦濕彌羅國僧。原住中印度惹爛陀國...

【視頻】六字大明咒(尼泊爾曲調)

六字大明咒(尼泊爾曲調)

【視頻】明賢法師《僧寶的功德》

明賢法師《僧寶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