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如何看待世間人所認為的佛教消極觀

濟群法師  2011/12/01  大字體  護眼色

問:在現實中,有些人不敢走近佛教,以為佛教是消極的。一旦信仰了佛教,對事業就會失去進取心,您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濟群法師答:消極和積極是相對的。許多人評判消極和積極的標準,都是以自己的追求和生活方式為坐標。他們以為符合自己追求和生活方式的,便是積極;反之,便是消極。可是,普通人的生活和追求是否就是積極呢?其實,多數人的追求和生活,都是建立在個人的迷亂感覺及社會習俗上,是被個人習慣和社會潮流所左右,並非出於智慧的抉擇。這種生活看似積極,其實是消極而被動的。

作為一個學佛者,他所追求的人生目標,是經過認真思考和抉擇的。這個目標就是追求真理,追求智慧,以此解脫生命的迷惑和煩惱。在他們看來,唯有經過智慧省察的生活才是有意義的。不僅如此,他們還發願把真理和智慧帶給更多的人,幫助更多的人達到這樣的目標。可以想像,一個人如果具有這樣的目標和意義,不僅不會消極處世,反而會有更好的進取心。雖然他生活中也會有許多平常的事情,經營各種類型的事業,但因為發心不同,認識不同,他所經營的事業和生活也將被賦予更高的意義。

問:在傳統的觀念中,許多人認為:「儒家是入世,佛教是出世」,於是年青時候選擇入世做官、做事,官場失意或年紀大了,才考慮選擇佛教信仰。你怎麼看待這種現象?如何正確理解佛教的出世思想?

濟群法師答:官場失意或年紀大了才選擇佛教信仰,這只是一小部分人的寫照,並非所有的人。在歷史上很多士大夫或文人,在年青為官之時就選擇佛教為信仰,如唐宋文人中白居易、王維、柳宗元、蘇東坡、王安石等人。今天也有不少成功的企業家,他們一方面獲得了世俗的成功,得到了社會的認同,但同時也開始尋找生命的智慧,有著虔誠的宗教信仰。所以,覺得只是官場失意或年紀大了才選擇佛教,這是對佛教出世思想的片面理解。那麼,佛教所說的出世是什麼意思?出世有出離、超越之意。這並不是說,必須放棄世俗的生活和事業。有些人遠離塵世,入山修行,那只是個人的選擇,或者是修學某個階段的選擇,不是學佛的必經之路。如果具有正見,在紅塵中一樣可以修行。因為我們真正要出離的並不是環境,而是生命內在的迷惑和煩惱。從佛教的觀點來看,人們在迷惑和煩惱中度日,那就是世間。一旦超越這種迷惑和煩惱,在世間的當下,便是出世間。這也就是《六祖壇經》所說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

信仰所關注的是人生大事。比如我是誰?活著的意義?生命的歸宿等,這些問題是人類永恆的困惑,對於每個人都存在。只是因為人的根機不同,有的人慧根深厚,從小就能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也有的人要經歷世俗生活的歷練才開始思考。當然,還有一些人終日沉迷於物慾中,只會關注眼前的需要和慾望的滿足,他們可能永遠也想不到人生還有這樣的大問題。不過,人生一旦觸及這些問題,必然就要面臨解決。如果想要圓滿解決,自然離不開佛教的信仰。

問:世間人在追求事業的過程中,難免會很執著。因為執著就會帶來痛苦,導致活得很累。於是很多人就會嚮往出世的超然,可是同時又不願放棄世俗的事業和生活。如何才能做到這二者並行不悖呢?

濟群法師答:在現實人生中,要把出世與入世統一起來確實不易。積極入世,容易陷入對世俗的執著,結果活得很累。而追求出世,又會遠離和放棄塵世的一切,感覺不近人情。這兩種情況似乎都不理想。

如何才能讓二者並行不悖呢?在大乘佛教中,菩薩行者的修行經驗值得我們借鑒。作為菩薩行者來說,既要有出世的超然,又要積極入世,廣行利益眾生的事業,所謂「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其中的維摩詰居士就是以商賈富豪的身份,擁有妻子兒女,出入娛樂場所,但卻能出淤泥而不染,在與社會民眾打成一片的過程中,對他們起到教化和引導的作用。同時,闡說不可思議的不二法門,強調「心淨則國土淨」,是在家居士在紅塵修行的榜樣。

如何才能培養出世和超然之心?在大乘佛教中,是通過對「空」的認識和體證來達成。佛法所說的「空」,不同於我們所理解的空無或一無所有。從佛法的角度來看, 「空」和「有」並不對立,而是統一的。比如《心經》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金剛經》講:「所謂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都是在告訴我們,世間任何一種現象無不是因緣和合而成。換言之,是條件決定一切的存在,離開條件,我們在任何事物中都找不到固定不變的特質。所以,這種存在只是因緣假相而已。但我們因為無明所惑,無法見到世間的真相,於是就會把主觀的想法和需求投射其上,覺得它就是如此,確實如此,由此衍生出許多煩惱。佛教所說的「空」,正是要幫助我們認識真相,去除我們主觀賦予的種種特質。這樣才能從迷亂的狀態中走出,超然物外,心無所著。

了解到生命真相之後,看到很多人因為無明,每天不斷地製造煩惱痛苦,就要發菩提心,生起崇高的利他主義願望,幫助更多的人了解生命真相,解除煩惱。有了這樣的慈悲心,就能積極入世;而有了空的智慧,就能在入世過程中保持無所得、不染著的心態。《金剛經》就是一本可以幫助我們學會放下,同時又積極利他的經典。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濟群法師文章列表

宏海法師:學佛答疑(洛杉磯)

性仁法師致感恩辭: 在沒有請法師回答問題之前,我先講...

如何避免「說四眾過」

問: 破邪顯正要如何避免犯說四眾過戒? 淨界法師答:...

為什麼有些人做壞事反而能發達

問: 為什麼一些人做了很多壞事,反而能發達。有一些...

極樂世界要修到什麼果位,才需要回到娑婆

問: 請師父慈悲開示回入娑婆度有情是什麼相狀?我們那...

初學者如何辨別邪師

問: 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作為佛法初學者當...

【推薦】一天至少念多少聲佛號才有效果

問: 一天至少念多少聲佛號才有效果?有效得去妄念? ...

【推薦】佛法道理很好,為何生活中卻派不上用場

問: 有時聽聞佛法,覺得道理非常好,但在日常生活中...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法是指什麼

問: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個法,是指什麼?如果是...

【大藏經】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大藏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大藏經】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佛教在商業浪潮中反思:關於寺院的經濟來源

在早期的佛教僧團,僧人遵循傳統的乞食制度,物質生活...

自然災害也是因果決定的嗎

問: 自然災害也是因果決定的嗎? 濟群法師答: 佛法...

濟群法師:懺悔是人生的清洗劑

懺悔的意思是什麼呢?懺,懺除過去所犯的過錯;悔是後...

面對逆境如何做到處之泰然

面對同樣的境界時,不同人會有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區...

契悟當下這一念心

現代人總覺得生命很短暫,所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

以八正道度生死流

往昔佛陀與五百位大比丘在摩竭國神祇恆河水邊時,世尊...

功課還沒做完,可以明天再補嗎

我經常給我們道友說,你念佛也好,你修行也好,你下定...

親近賢人之要

昔日,佛在摩竭陀國王舍城弘化,與侍者阿難在路行走。...

修行為什麼要不間斷呢

正精進。正精進不要雜亂,不雜為精,不間斷叫進。這個...

每個遇到的人都是你的啟示

愛與你相遇的每個人。每一個相遇的人都是你的啟示。你...

佛教徒能否養寵物

對於佛教徒能否養寵物這個話題,有很多人都可能思考過...

聖嚴法師《以勉勵代替責罵》

問: 有些父母對子女說話都是疾言厲色,連關愛也是責...

現代人的心靈荒蕪

自有歷史記載以來,人類一直為追尋美好、幸福生活而不...

訓練心

如果我們有了錯誤的知見,那麼即使是住在一個深暗的洞...

我們的仇敵是貪瞋癡三毒

煩惱為因,身語意這些諸行為緣,惡業就為果,障道受苦...

天天求藥師佛,為何身體還是沒有起效

問: 師父,我的身體不好,有人勸我去拜藥師佛,說這...

【佛教詞典】三千淨行

即修一念三千妙觀的淨行。...

【佛教詞典】秘密咒

即真言陀羅尼之總稱;陀羅尼乃秘密之咒文,故又稱秘密...

【視頻】八十八佛大懺悔文(女聲一佛一拜)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女聲一佛一拜)

【視頻】界詮法師《2002年戒期開示-了解制戒十利》只限具戒出家眾觀看

界詮法師《2002年戒期開示-了解制戒十利》只限具戒出家眾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