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教徒的八個問題

濟群法師  2015/10/29  大字體  護眼色

佛教徒的八個問題

長期以來,由於種種原因,使人們對佛教有諸多誤解。比如:佛教是否悲觀、消極、禁慾?是否不關心現實人生,更重視死亡?學佛者是無情的嗎?濟群法師特別針對當今社會對佛教存在的誤解進行闡述,為修學之人提供正確的人生觀。

第一個問題:佛教是消極還是積極的?

消極、積極代表對人生、對世界的認識和態度。前者看得虛無,易流於斷見;後者看得實在,易落入常見。

很多人認為佛教消極,主要來自三方面的誤解:第一,出家制度。出家人放棄世俗生活和對感情、財富、地位的追求,從世間標準看,給人消極的印象。其次,生活方式。出家人追求簡單、朴素的生活。第三,處世態度。出家人與世無爭,尤其是佛教中的忍辱法門,讓人誤以為是學佛是消極的逃避。

接著,法師從幾方面說明,佛教是積極而非消極的。首先,佛教強調發願。每位菩薩在因地都發下大願,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地藏王菩薩的「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等。可見,學佛者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其次,佛弟子要積極研究經論,開啟空性智慧,了悟生命真相,承擔人生使命。佛教史上,就記載了無數祖師大德為法忘軀的感人事蹟。普通人認為佛教消極,是以他們的標準得出的結論,事實上,是不了解佛教在世間的意義和價值。真正的佛教徒是非常積極的。

第二個問題:佛教是悲觀還是樂觀的?

悲觀、樂觀代表對世界的認識和態度。樂觀主義有兩種,遇到挫折就變成悲觀的樂觀,其實是膚淺而盲目的;而樂於選擇正向智慧的樂觀,是值得學習和鼓勵的。

世人認為佛教悲觀,主要來自佛教「人生是苦」的教義。之所以說苦,因為凡夫生命是以迷惑、煩惱為基礎,是製造痛苦的永動機。這是一種如實的認識,而非對人生的悲觀情緒。同時來自對出家制度的誤解。事實上,佛法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痛苦的根源,那就是對世界的錯誤認識和內心的迷惑煩惱。

佛教從緣起看世界,認為一切存在都是條件、關係的假相。雖不恆常,但也並非斷滅,一切事物間都蘊藏著因緣因果。生命就像河流,從無始的過去延續到無盡的未來。如果不了解輪迴的理論,生命是沒有長度的;不了解心性的理論,生命是沒有深度的,沒有長度和深度的生命是渺小而短暫的。通過修行,佛陀發現了覺醒之道。過去諸佛和祖師大德都由此走向覺醒,使我們看到了典範、希望和方法,對人生充滿信心,不再悲觀。

但佛教也不是樂觀的。生命沒有成就之前,樂觀不起來;即便修行有成,依然不能樂觀。因為無量眾生還在輪迴中飽受痛苦,需要幫助,這是大乘佛子的使命。真正的佛教徒,不僅要自己解脫煩惱,還要對眾生具有無限的慈悲和願力。

第三個問題,禁慾還是縱欲?

法師首先明確了何為「欲」。「欲」是需求,佛教將慾望歸納為五種,財、色、名、食、睡。其次是佛教如何看待慾望。從道德屬性上,慾望可分為善、惡、無記三種,既會成為犯罪的原動力,也會成為完善人格、高尚精神追求的動力,佛教稱為善法欲,是走向解脫,成就覺醒的重要動力。佛教對慾望的態度,是反對縱欲,也不主張禁慾,而主張少欲、知足、惜福。

第四個問題,重生還是重死?

一般人認為佛教更重視死,如佛陀是看到生老病死而出家;佛教中經常說「了生死」;寺院為亡者做經懺;淨土宗通過念佛往生西方等。事實上,佛教既關心現實人生,也重視死後歸宿。法師從人身難得、活在當下、現法樂住、人生佛教理念等幾方面,闡述了佛教對生的重視。同時,佛教也重視死,如念死無常、臨終關懷等,並且重視死後的歸宿。即佛教的三種利益:現世利益、來世利益和究竟利益。

第五大問題,自利還是利他?

法師針對有人認為佛教徒只管自己、不管家庭和社會的看法作了分析。首先,何為利益?通過辨析義和利的關係,說明道德和利益並不衝突;相反,遵循法律、道德,如法求財,方可持久。並以讀誦受持《金剛經》的利益為例,說明智慧的價值遠遠超過財富。法師指出,一個人真正想要自利並不容易。因為人們並不了解自己,不了解生命真相,也不了解人生因果,所以自利需要智慧。自私未必能夠自利,無私才能自利。在純粹利他的過程中,可以成就慈悲;破除我執,方能成就智慧。佛法提出無我,正是在利他中完成悲和智的修行。所以自利和利他都需要智慧。只有學習佛法,才能真正懂得如何自利和利他。

第六個問題,佛教徒是出世還是入世?

世界一詞出自《楞嚴經》,法師從何為世界談起,分析了一般人對世界主要有貪著和厭離兩種情緒,並對比了各種宗教對世界的認識。針對社會上認為佛教厭世的看法,法師從出家制度、出家原因等方面進行剖析,指出這一看法的片面性。因為佛教強調的出離心不同於厭世,其目標是追求解脫。厭世是消極、被動的,而出離心是積極、主動的,是以佛法智慧看透生命真相的選擇,之後還要積極修行。尤其是大乘佛法,要對一切眾生生起慈悲心。以出世心做入世事,一方面通達一切有為法,培養超然的心態,同時又生起無限的慈悲。所以,佛教既有出世的超然,同時又積極入世。

第七個問題,無情還是多情?

法師通過何為「情」,佛教所說的「有情」,以及佛教怎麼看待情愛,指出眾生在輪迴中,為無明所縛,愛結所繫,流轉生死,恆受苦惱。一旦超越癡、貪、我執,就能成就慈悲大愛。針對出家是否無情,法師指出:世俗情感是有染污的,以癡、貪、我執為基礎,是造成生死輪迴之因。而在智慧認識的基礎上,來自信仰和恭敬的情感是沒有染污的。作為佛弟子,我們要像佛菩薩那樣,關愛一切眾生,正所謂「多情乃佛心」。

第八個問題,隨緣還是進取?

法師指出,「隨緣」之說和佛教對因緣因果的認識有關。隨緣不是隨我,也不是被動無奈的,而是看清各種因緣後做出的智慧選擇。隨緣才能更好地進取,二者相輔相成。在世間做任何事都要有隨緣的智慧,目標明確,方法正確。用緣起的智慧看世界,看人生,既可以成就世間的事業,也可以認識生命真相,證得空性智慧,完成生命的覺醒和解脫。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濟群法師文章列表

真為生死來學佛

我們學佛是為什麼?是真為生死來學佛。對於佛教徒來說...

學佛才是真正的福氣

同事告訴我強生的女繼承人凱西強生離世的消息,我翻閱...

持大悲咒可以往生西方嗎

問: 一位師兄看到《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若諸人天誦持...

修淨土沒有見地能否往生

問: 請問法師!修淨土宗沒有見地能否往生?見地、修...

為何佛菩薩少而眾生多

問: 法華經舉手低頭,皆能作佛,佛又於無量劫前,曾...

「色不異空,空即是色」是何意

問: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何意...

我是信佛的人,怎麼會這樣

我有一位道友他才四十幾歲,是我閩南佛學院的第一批學...

張澄基教授《什麼是佛法》

什麼是佛法 各位大善知識! 世界上任何一個政治朝代,...

【大藏經】【註音版】十小咒

十小咒...

【大藏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大藏經】【註音版】慈悲道場懺法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一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二 慈悲道場懺法...

【大藏經】佛說罪福報應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釋氏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

對世間有多少興趣,就會有多少執著和罣礙

正見輪迴是苦,我們才能生起解脫的意願,才能對世間的...

學佛的商人就是佛商嗎

學佛的商人就是佛商嗎? 濟群法師:在教界和商界,對...

濟群法師《出家人應當具備哪些素養》

作為出家不久的年輕僧人,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必須逐...

濟群法師: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問: 從佛法角度來說,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濟群法師...

持誦禮觀音,無不隨感而應

今年春節過後,家中不知從何處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一隻老...

如何用善巧勸導別人修習淨土法門

問: 我朋友有這樣一個問題,她說她經常遇到有緣人就...

微小的供養,便能獲得巨大的果報

僧如大地,能長養一切善法功德。 《雜譬喻經》中記載:...

淨業行人的戒律觀

戒定慧是大乘通途教法的這種三無漏學,戒又叫毗尼,波...

聖嚴法師《不舍眾生》

一般人誤解佛教,甚至佛教徒們也誤解佛法,認為佛教是...

【東林原創漫畫】夫婦間的解怨妙法

【東林原創漫畫】夫婦間的解怨妙法...

一念淫念的果報

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印度應化的時候,龍王中有一位...

攀緣心是怎麼生起的

再看欻然,就是起火的助緣。當我們人壽越來越少,進入...

人生究竟是怎樣一回事

人生究竟是怎樣一回事?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也是...

西方淨土的欣慕行

釋尊對西方淨土依正莊嚴的描述,為我們建構起一個至極...

要如何化解情緒呢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在日常生活中,...

一把石頭換來每一生的富貴

舍衛國中有位富翁,他的夫人為他產下了一個胖嘟嘟的男...

【佛教詞典】寶靜

(1899~1940)浙江上虞人,俗姓王。早年因讀高僧傳而...

【佛教詞典】建聲

(雜名)外道之種類。大日經所說三十種外道中,第四建...

【視頻】地藏經念誦(動畫版)

地藏經念誦(動畫版)

【視頻】淨界法師《如何為往生做準備》

淨界法師《如何為往生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