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學佛人為什麼要恭敬三寶

靜波法師  2021/05/16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學佛人為什麼要恭敬三寶

《諸經要集》引用《寶性論》說:「三寶有六義,故須敬也。」

我們為什麼要尊敬三寶?希望大家要注意一點:佛、法、僧,他們本身不需要我們來尊重,但是恭敬三寶會使我們自己受益。

就我個人而言,別人給我問訊、頂禮,我都會有壓力,沒有那種神氣和享受的感覺。沒有!我們是有壓力的:我們何德何能;我們是反省的:自己真的做到了嗎?我們是清醒的:依然要努力。因此,我們沒有那種趾高氣揚、自以為是的想法,也不敢有這種想法,因為人越學佛越覺得自己是渺小的,是無所謂的,是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人越學佛就會越有自在的感悟,而不是越學佛越膨脹,越學佛越覺得自己是什麼高僧大德,或者越學越累……真正的高僧大德不應該是這樣的!當然,我們也不會認為,這從而反襯出我們是高僧大德。因為簡單了才自在,簡單了才可以解脫嘛!要不然,你如何去解脫?如何去自在?對佛法僧之所以被認為是「寶」,《諸經要集》有更進一步的闡述和解釋:

1.稀有義

三寶稀有難得。確實如此,「莫把容易得,當作等閑看」,無事不登三寶殿,沒有緣你能來嗎?你不可能來。

「如世間的寶物,貧窮之人所不能得。」

就是特別貧窮的人,怎麼能得到世間的寶貝呀?得不到的。比如金銀,他們得不到,所以難得。

「三寶也如此,薄福鈍根眾生,百千萬劫不能得遇,故名為寶。」

可能有人會說:「我就很容易得到了,而且得到了很多皈依證。」如果不是宿世因緣,那就只能是皈依證而已,並不是真正皈依三寶,這一點是要清醒的。雖然你皈依了,而你沒有做到,那麼這個皈依還是沒有完成;如果你做到了,這才叫成就。

2.離垢義

「如世間的珍寶,體無瑕穢。」

比如說,琉璃是通透的,而通透的、沒有雜質的寶更珍貴,其價值無與倫比。

「出世間的三寶也是如此,隨離諸漏,故名為寶。」

各種各樣的執著都沒有,沒有任何的瑕疵,所以它稱為寶。它能夠讓我們走出輪迴,這個寶是出世的寶。

3.勢力義

勢力,有非常大的力量。

「比如世間的珍寶,能除貪去毒有大勢力。」

世間的珍寶,你貪,它可以滿足你,哎呦,一段時間內很滿足,但這只能暫時去除你的貪心,你仍然會輪迴;如果你皈依三寶後,拿世間珍寶做三輪體空的布施,慢慢地會得到解脫。同時,有很多世間的珍寶能夠解毒。所以世間的珍寶具有非常大的力量。

「而三寶也是如此,具足不可思議六神通力,故說為寶。」

六神通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三寶具足六種神通的力量,無比殊勝。所謂具足,是三寶同時具足,不是一寶具足。所以三寶不可思議,大家要刮目相看。

4.莊嚴義

「如世間的珍寶,能嚴飾我們的身體和頭部,令身姝好。」

身上戴的各種各樣的珍寶首飾,能夠莊嚴我們自己,使自己的身體更莊嚴,更有氣質。身體穿的衣服有寶,頭上戴的是寶,大家一看珠光寶氣,覺得這人很高貴。可見,人仗衣服馬仗鞍,如果身上戴點兒珍寶,人就會顯得更加自信!

但是,如果過度地打扮就很俗氣。黃金雖然很漂亮,很珍貴,但如果戴多了,反而並不會顯得高貴,而是顯得很俗氣。內心很自卑,人不自信才這樣,自信的人絕不會在外表上過分地去打扮。而且黃金戴多了招搖,導致危險!反而成了無事生非!很多人不安全,都是因為自己張揚或張狂;如果不張揚或不張狂,也就不會有風險。

「三寶也是如此,能莊嚴修行人清淨身心故,故說為寶。」

皈依三寶能夠莊嚴自己的身心。有了三寶,活著就自信,活著就坦蕩,活著就無所畏懼,活著就自在。這個莊嚴比世間珍寶的莊嚴更有意義!所以,希望大家能夠真正擁有三寶信仰的莊嚴。活得簡單,活得自在,活得快樂,活得助人為樂,活得與別人共同分享,才有價值,才有意義。

5.最勝義

「如世間的珍寶,譬諸物中勝。」

世間的珍寶,如金銀珠寶等,在各種物質中,它最殊勝,最有價值,最稀有難得。

「三寶也是如此,一切世中最為殊勝,故名為寶。」

三寶,一切世中最為殊勝,所以稱它為寶。為什麼?因為佛最殊勝,佛法無比,僧眾第一。不該要的不要!不該貪的不貪!這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情。一般人,也就是說說而已,能真正做到嗎?如果我們這個社會,大家都說到了就做到了,那麼國家就好了,就強大了,社會就和諧了,人心就向善了。人生最遠的距離,往往是嘴和手的距離!所以導致社會人心不和諧,會有很多問題出現。那麼我們現在需要怎樣做?要誠實守信,即是言行要一致。

6.不改義

「如世間的真金,燒打磨煉不能改變金子的本質。」

真金不怕火煉。

「三寶也是如此,不為世間八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所困擾,故名為寶。」

世間八法是什麼呀?利益、衰退、譭謗、讚歎、稱揚、譏笑、苦、樂。皈依三寶,世間八法不能動搖。也有人說:「我學佛了,皈依三寶了,為什麼別人還說我壞話呀?為什麼我依然痛苦呀……」那是因為你沒有真正地皈依三寶。如果你是真正地皈依三寶了,那麼,你的心裡絕對會有抵抗力、免疫力、轉化力……最終你發現,哎呦!這個三寶真是寶啊!

所有說別人的人都是心裡消化不了的人,都是是非的人,都是很痛苦的人。他試圖通過發泄喧囂來引起別人的注意;通過對他人人格進行貶損來達到自己心裡的平衡,使自己在心裡錯覺上有一種優越感。但是最終呢,如果別人不接招,那麼,自己會更加痛苦的。根源就是缺少智慧。

往往我們的皈依三寶只是名字上的皈依,沒有真正從智慧上去相應、去感悟、去改變,所以我們依然是比較痛苦的。只是,作為過程是可以的,結果不能永遠如此,所以我們要在這個過程中,學會轉移、拐彎、回頭,這正是吉祥如意的內涵!從而感悟人生,歷事煉心!順境感恩!逆境鍛煉!茁壯成長!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靜波法師文章列表

四聖諦

「緣起」是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生滅變異的定律,佛陀因證...

「阿羅漢」的三層含義

第一殺賊: 意即殺掉煩惱之賊。阿羅漢在因地修行滅受想...

佛學常見辭彙(十一畫)

【假】 1.借的意思,諸法無實體,借他而有,故名假...

學佛是迷信嗎?

學佛最要緊的是在事上的運用。如果只是燒香拜佛,求佛...

學佛得遇善知識是最大的福報

過去有個人,患了下腹的疾病,求醫治療。醫生告訴他:...

極樂世界為什麼不在東邊

有人問,阿彌陀佛的國土為什麼在西邊?這樣的問題回答...

各宗要略——律宗

傳流 從第一次結集,優波離尊者誦出律藏為最初律部。隨...

聖嚴法師《在家居士如何學佛》

佛學與學佛 很多人都以為佛學很不容易懂,因為專門性...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大藏經】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大藏經】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三十三天...

【大藏經】【註音版】金光明懺齋天法儀

金光明懺齋天法儀...

堅持堅守和遵守,必定就有解脫的結果

不理解佛法自做自受這樣的一個原理,說來說去不是佛救...

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只是暫時的擁有

我們這種身體存在的現象,是由什麼來組成的呢?地、水...

佛教徒不可欺騙蒙蔽共同財產

所謂欺罔共財,就是欺騙蒙蔽共同的財產。比如兩人合夥...

靜波法師於百年婦女節座談會上的開示

尊敬的市宗教局的領導、市婦女聯合會的領導、各位法師...

功名富貴如何能求得呢

【餘進曰: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

如本法師:三界輪迴淫為本

圓覺經云:三界輪迴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 諸位同...

慈學長老尼:出生與出家之難

出生難 我的名字叫慈學,是出家的時候師父賜的。俗名林...

持名念佛何以有如何殊勝的德用

持名念佛,就是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在這四種念佛當中...

慳貪長者的布施

昔日,在捨衛城有兩位長者,一位名為最勝,一位名為難...

我們怎麼去為死亡做準備

有白晝就必定有黑夜,所以就必須要為黑夜的到來作準備...

【推薦】修行就從生活中開始

佛法的智慧體現在生活中。會修行的人吃飯也是修行。很...

生死凡夫有資格學楞嚴經嗎

問: 我們生死凡夫有資格學《楞嚴》嗎? 淨界法師答:...

斷疑生信修善法

問: 近來遇到朋友圈發來的各種為重症患者募捐的信息,...

當嗔恨心即將生起時

當嗔恨心即將生起時,不妨先問問自己,對方引起我嗔恨...

蓮宗教起所因十重法義

序文 如上別中十義,復以前九為通,後一為別,兼前總義...

有三心者,定得往生

著一個地方掘下去,一定見水。如果東掘掘,西掘掘,處...

【佛教詞典】四業

(名數)以上順現等之三業加不定受業之一業者。見唯識...

【佛教詞典】莊嚴菩提心經

全一卷。姚秦鳩摩羅什譯。又作菩提心經。收於大正藏第...

【視頻】慧律法師《皈依要如法觀想才得納受戒體》

慧律法師《皈依要如法觀想才得納受戒體》

【視頻】埔里正覺精舍果清長老參訪東林大佛淨土苑

埔里正覺精舍果清長老參訪東林大佛淨土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