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說著蓮邦雨淚垂,閻浮苦處實堪悲

大安法師  2020/06/07  大字體  護眼色

說著蓮邦雨淚垂,閻浮苦處實堪悲

徹悟大師曾經寫過一個偈子,這個偈子前面兩句是:「說著蓮邦雨淚垂,閻浮苦處實堪悲。世出世間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

你看祖師這種宗教的情懷,是非常深厚的。只要說著西方極樂世界,他的眼淚就像雨一樣的垂下來,那種感動啊!他是觀察到南閻浮提眾苦充滿了苦趣、惡趣、惡道啊。

我們真的是備受八苦的焦煎,我們往往對自己生存的境況還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對這種苦難還是沒有看得很清楚。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陰熾盛,我們每天二十四小時,沒有一刻的安寧啊。真是苦樹上掛黃連。

再加上這個世間種種的生態問題、環境問題、戰爭問題、生存壓力問題、天災人禍問題,現在的苦比古代又加劇了很多,我們要清楚這樣的苦,知道這個火宅不容一刻的停留,知道這個魔鄉不容一刻的停留,呆在這個世間是非常悲傷的,要把這個深刻的厭離心,把它激活啊。你沒有這個厭離心,對西方極樂世界欣求心就很難成就啊。

反過來說我們對西方極樂世界欣慕之心成就,也自然對閻浮提的五欲六塵這種苦難的本質有一個深刻的厭離。所以這兩句,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具有一種很深刻的情懷在裡面。他那樣的對這個世間苦的悲痛,對西方極樂世界那種感動的淚水,他有這樣的心態,他才會念佛懇切啊!

徹悟大師,他是天分很高的,對自己生命終極關懷是非常負責任的一個人,所以當他要去選擇法門的時候,他可是了解的很多了,世間的宗教、哲學、學說,他都了解過、都思惟過、都比較過;出世間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宗門、教下他也思惟過,而且去實踐過,他都走了一遍。走了一遍,得出一個結論,就是:「不念彌陀更念誰?」最後他的結論就是念阿彌陀佛,不念彌陀更念誰啊?

他常常開示念頭,你念頭落在哪個方面就是哪一個法界出來,你念阿彌陀佛就是佛的法界出來,那麼一定要把念頭放在一個最究竟利益的法界上,那當然念阿彌陀佛是最高的、最好的,你不念阿彌陀佛你念誰啊?你念菩薩、聲聞、緣覺,在念六道,都是九法界現前。

若你再沒有修行的出離心,那都是六凡的境界現前。如果六凡,你又沒有點善根,五常、十戒你都不修,你放縱你的貪瞋癡,那就是三惡道的境界現前,它是法爾自然的。

我們的念頭向下墮落是很容易的,就好像山頂上滾下石頭一樣的痛快。但是我們要行善、要向上、要向光明,它確是很難的,是逆水行舟的,是推著這個石頭向山頂上走的,這要困而行之的。所以一個人能夠把念頭放在阿彌陀佛上,這個人就太高貴了,也太有智慧了,這是人中的稀有人。

需要有甚深的般若智慧,無量的善根以及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才能令我們的念頭安立在彌陀的名號當中。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大安法師文章列表

轉變知見離開痛苦

(一)正知見 佛法指出了苦的事實,目的是要我們遠離諸...

五點計數念佛法的實際操作

有一個老和尚說,他講一個譬喻很好,他說,出聲念就是...

人生如苦海,學佛到彼岸

人生如苦海,每個人自呱呱墜地那一刻起便是哭喊著與痛...

四十八願中的天人、聲聞、菩薩有什麼區別

問: 《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中,有國中天人...

欲修三昧,何不於此等語句中全身靠倒

欲證三昧,自有佛祖所示三世不易之法。何得問我所證,...

念佛之人,當存即得往生之心

原文: 念佛之人,當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報滿,亦只...

國土有哪三種

我們要知道,極樂國土不是業力所感,我們再三強調──...

你對阿彌陀佛的信心是「借」來的嗎

蕅益大師他在念佛的時候講三資糧信、願、行。 他說我們...

如何理解阿彌陀佛大願不同的願目數字

問: 如何理解阿彌陀佛大願不同的願目數字? 大安法師...

往生時為何只見蓮花不見佛

問: 往生時,為什麼只看見蓮花,不見阿彌陀佛來也要...

轉五濁而成清泰

【疏文】 上言靈明湛寂之體,本無清濁向背,畢竟平等,...

修行不是在做學問

問: 如果有人教理是懂得,但是在自己的內心覺得都是浮...

人們應該怎樣面對挫折

信念是人心靈的一種資產,你擁有了這種信念的資產之後...

星雲大師:佛教對「人生命運」的看法

「世間上,不論是富商巨賈,或是販夫走卒,每個人對自...

我們怎樣遠離凡夫的妄想

在整個《楞嚴經》當中就是稱性起修、全修在性,依一念...

頓悟後就能成佛嗎

有一個剛剃度不久的小沙彌,問老禪師:一個禪者頓悟之...

讓懺悔更有效的十種方法

夫欲懺悔者,須具十法助成其懺: 一者 明信因果;二者...

我為之而震撼,所以我永不殺戮

我曾見過一場異常悲壯的死亡,正是那次死亡深深的震撼...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一天,法慧大師和兩位弟子在經堂裡誦經之後,稍事休息...

【推薦】依止真實信心念佛,才會把光明顯現出來

我們手去摩頭的時候,產生那個感覺是從哪裡來的呢?看...

糜子仲為善得福

三國時代,東海朐縣有一位名叫糜子仲的人,他的祖先世...

聖嚴法師:智慧不起煩惱

不要以為開悟才是智慧,智慧是頭腦冷靜,是理智、理性...

【佛教詞典】飲酒戒開中制

子題:糱、糟麴 行事鈔·隨戒釋相篇:「五百問,若醫言...

【佛教詞典】離間語業道

【離間語業道】 p1427 瑜伽五十九卷十三頁云:離間語業...

【視頻】《佛臨涅槃記法住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風柯月渚讀誦

【視頻】四川尼眾佛學院

四川尼眾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