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四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攝念篇第二十八
    發願篇第二十九

攝念篇(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惟夫凡情難禁。譬等山猨常隨外境。類同狂象。三業鼓動。緣搆茲彰。故佛立教令常制馭。故經云。當為心師不師於心。身口意業不與惡交。身戒心慧不動如山。又經云。制之一處無事不辨。然心性惑倒我見為先。煩惑難攝亂使常行。於一切時高舉頗屈。自非託處寂靜摧伏三毒。身不遊行口默緘言。少睡多覺常坐省食。思量正法知非有無。直身正意繫念在前。如斯等教。是名攝念也。

引證部第二

如增一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十法便成神通。去眾亂想至致涅槃。一謂念佛。二謂念法。三謂念眾。四謂念戒。五謂念施。六謂念天。七謂念休息。八謂念安般。九謂念身非常。十謂念死。當善修行。

 佛法聖眾念  戒施及天念
 休息安般念  身死念在後

第一念佛者。專精念佛如來形相。功德具足身智無涯。周旋往來皆具知之。修行一法自致涅槃。不離念佛便獲功德。是名念佛。

第二念法者。專精念法除諸欲愛無有塵勞。渴愛之心永不復興。於欲無慾離諸結縛諸蓋之病。猶如眾香之氣。無有瑕疵亂想之念。便成神通自致涅槃。思惟不離便獲功德。是名念法。

第三念眾者。謂專精念如來聖眾。成就質直無有邪曲。上下和穆。如來聖眾。四雙八輩當敬承事。除諸亂想自致涅槃。不離僧念便獲功德。是名念僧。

第四念戒者。所謂戒者。息諸惡故。戒能成道令人歡喜。戒纓絡身現眾好故。猶如吉祥瓶所願便剋。除諸亂想自致涅槃。不離戒念便獲功德。是名念戒。

第五念施者。謂專精念施所施之上。永無悔心。無反報想。快得善利。若人罵毀相加刀仗。當起慈心不興瞋恚。我所施者施意不絕。除諸亂想自致涅槃。不離施念便獲功德。是名念施。

第六念天者。謂專精念天身口意淨不造穢行。戒行成身。身放光明無所不照。成彼天身善業果報。成彼天身眾行具足。除諸亂想自致涅槃。不離天念便獲功德。是名念天。

第七念休息者。謂心意想息。志性詳諦亦無卒暴。當專一心意樂閑居。常求方便入三昧定。常念不貪勝光常達。除諸亂想自致涅槃。不離休息便獲功德。是名念休息。

第八念安般者。謂專精念安般者。若息長時觀知我今息長。若復息短亦當觀知我今息短。若息極冷極熱亦當觀知我今息冷熱。出入分別數息長短。除諸亂想自致涅槃。不離安般便獲功德。是名念安般。

第九念身者。謂專精念身。發毛爪齒皮肉筋骨。膽肝肺心脾腎大腸小腸。白直旁光屎尿百葉。滄蕩脾泡溺淚唾洟。膿血脂涎髑髏腦等。何者是身。地種水種火種風種是也。皆是父母所造。從何處來為誰所造。此之六根。於此終已當生何處。除諸亂想自致涅槃。不離身念便獲功德。是名念身。

第十念死者。謂專精念死。此沒生彼。往來諸趣。命逝不停。諸根散壞如腐敗木。命根斷絕種族分離。無形無響亦無相貌。除諸亂想自致涅槃。不離死念便獲功德。是名念死。而說偈曰。

 佛法及聖眾  乃至竟死念
 雖與上名同  其義各別異

又分別功德論雲。第一念佛何事。佛身金剛無有諸漏。若行時足離地四寸。千輻相文跡現於地。足下諸蟲七日安隱。若其命終皆得生天。昔有一惡比丘。本是外道。假服誹謗逐如來行。自殺飛蟲著佛跡處。言佛蹈殺。然蟲雖死遇佛跡處尋還得活。若入城邑足蹈門閾。天地大動。百種音樂不鼓自鳴。諸聾盲瘂百病自除。覩佛相好隨行得度。功德所濟不可稱計。總會萬行運載為先。所謂念佛。其義如此。

第二念法者。法是無漏道無為無慾。佛者是諸法之主。法者是結使之主。法出諸佛。法生佛道。若然者。何不先念法後念佛耶。答曰。法雖微妙無能知者。猶若伏藏無處不有。要藉通人示處。方得自濟窮乏。法亦如是。理雖玄妙非如來不暢。是以念佛在先。稱法為後。

第三念僧者。謂四雙八輩十二賢士。捨世貪諍開導天人。則是眾生良祐福田故。昔有薄福比丘。名梵摩達(律名羅旬喻比丘也)在千二百五十眾中。令眾僧不得食莫知誰咎。佛使分為二部。一部得。一部不得。複分不得為二部。半得。半不得。如是展轉乃至二人。一得食。一不得食。乃知無福雖得至缽自然消化。佛愍其厄自手授食。在於缽中。神力所制不能化去。佛欲令現身得福故。令二滅盡比丘以食飽此。即時得福。時波斯匿王聞此薄福佛愍與食。我今亦當為其設福。即遺[(鹵/米)*(產-文+(立-一))]米。時有一烏飛來銜一粒米去。使人呵曰。王為梵摩達設福。汝何以持去耶。烏即持還本處。所以然者。此比丘蒙僧福力。鳥獸不能侵害也。用是證知為良福田。既自度度人至三乘道。念眾之法其義如此。

第四念戒者。從五戒十戒。二百五十至五百戒皆禁製身口斂諸邪非。斂御六情斷諸慾念。中表清淨乃應戒性。昔有二比丘。共至佛所。路經曠澤頓乏水漿。時有小池汪水眾蟲滿中。一比丘深思禁律以無犯為首。若飲此水殺生甚多。寧全戒殞命。於是命終即生天上。一比丘自念。飲水全命可至佛所焉知死後當生何趣。即飲蟲水所害甚多。雖得見佛去我甚遠。啼泣向佛自云。同伴命終。佛指上天曰。汝識此天不。此是汝伴。以全戒功即生天上。今來在此。卿雖見我去我大遠。彼雖喪命常在我所。卿今見我正覩我肉形。豈識真戒乎。以是經云。波羅提木叉是汝大師。若能持戒展轉行之。即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夫戒有三種。一是俗戒。二是道戒。三是定戒。五八十具戒等為俗戒。無漏四諦為道戒。三昧禪思為定戒。以慧御戒使成無漏。乃合道戒。聲聞家戒喻若膝華。動則解散。大士持戒喻若頭上插華。行止不動。小乘撿形動則越儀。大士領心不拘外軌。大小軌異。故以形心為殊。內外雖殊俱至涅槃。故曰念戒也。

又佛般泥洹經云。又欲近道當有四喜宜善念行。一曰。念佛意喜不離。二曰。念法意喜不離。三曰。念眾意喜不離。四曰。念戒意喜不離。念此四喜必令具足。而自了見。當望正度。求解身要。可以除斷地獄畜生餓鬼之道。雖往來走天上人中。不過七生自得苦際。

又三千威儀雲。當念有五事。一當念佛功德。二當念佛經戒。三當念佛智慧。四當念佛恩大難報。五當念佛精進乃至泥洹。復有五事。一當念比丘僧。二當念師恩。三當念父母恩。四當念同學恩。五當念一切人皆使解脫離一切苦。

又處處經云。譬如大海中沙不能計知。如人所作善惡殃福。前後所作不可復計。要在命盡。作惡逢惡處。作善逢善處。殃福皆預有處。亦預有父母兄弟妻子眷屬等得道便止。若不得道便不斷絕。佛語比丘。當念自身無常。有一比丘即報佛言。我念非常。如人在世間。極可至五十歲。佛言。莫說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三十歲。佛言。莫說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十歲。佛言。莫說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一歲。佛言。莫說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一月。佛言。莫說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一日。佛言。莫說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一時。佛言。莫說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嘑噏間。佛言。是也。佛言。出息不還則屬後世。人命峻速在嘑噏之間。

又毘尼母經云。若說法比丘復應常念。觀身苦空無常無我不淨。莫使有絕。何以故。當得十二念成聖法故。何者十二念。一念成就己身。二念成就他人。三念願得人身。四念生種姓家。五念於佛法中得生信心。六念所生處不加其功而得寤法。七念所生處諸根完具。八念值佛世尊出現於世。九念所生處常得說正法。十念願所說法常得久住。十一念願法久住得隨順修行。十二念常得憐愍諸眾生心故。得此十二念具足必得聖法。

又雜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河中草。有龜於中住止。時有野干饑行覓食。遙見龜蟲疾來捉取。龜蟲見來即便藏六。野干守伺冀出頭足。欲取食之。久守龜蟲。永不出頭亦不出足。野干饑乏瞋恚而去。諸比丘。汝等今日亦復如彼。知魔波旬常伺汝便。冀汝眼著於色。耳聞聲。鼻嗅香。舌甞味。身著觸。意念法。欲令出生染著六境。是故比丘。汝等今日常當執持眼律儀住執持眼根律儀。惡魔不得其便。隨出隨緣。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於其六根若出若緣不得其便。猶如龜蟲野干不得其便。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龜蟲畏野干  藏六於殼內
 比丘善攝心  密藏諸覺想
 不依不悑彼  覆心勿言說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士夫游空宅中得六種眾生。一者得狗即執其狗繫著一處。次得其鳥。次得毒蛇。次得野干。次得失收摩羅。次得獼猴。得斯眾生悉縛一處。其狗者樂欲入村。其鳥者常欲飛空。其蛇者常欲入穴。其野干者樂向[塚-豖+(一/豖)]間。失收摩羅者長欲入海。獼猴者欲入山林。此六眾生悉縛一處。各各嗜欲到所安處。各不相樂於他處所而繫縛故。各用其力向所樂方而不能脫。如是六根種種境界。各各自求所樂境界。不樂餘境界。眼常求可愛之色。不可意色則生其厭。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此六種根種種行處。各各不求異根境界。其有力者堪能自在隨覺境界。如彼士夫系六眾生。是故當勤修習身念觀。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有四蚖蛇兇惡毒熾盛一篋中。時有士夫聰明求樂厭苦求生厭死。時有一士夫語向士夫言。汝今取此篋蛇摩拭洗浴。恩親養食出內以時。若四毒蛇脫有惱者。或能殺汝或令近死。汝當防護。爾時士夫畏四毒蛇。及五拔刀怨驅馳而走。人復語言。士夫內有六賊。隨逐伺汝。得便當殺。汝當防護爾時士夫畏四毒蛇五拔刀怨及內六賊。恐悑馳走還入空村。見彼空捨危朽腐毀。有諸惡物促皆危脆無有堅固。人復語言。士夫是空聚落。當有六賊來必掩汝。爾時士夫畏毒蛇五拔刀賊內六惡賊空村群賊。而復馳走。忽爾道路臨一大河。其水復急。但見此岸有諸悑畏。而見彼岸安隱快樂。清淨無畏。而無橋[舟*合]可度得至彼岸。作是思惟。我取草木縛束成筏。手足方便度至彼岸。作是念已。即拾草木依於岸傍。縛束成筏。手足方便截流橫度。如是士夫免四毒蛇五拔刀怨六內惡賊。復得脫於空村群賊。度於澓流離於此岸種種悑畏。得至彼岸安隱快樂。我說此譬。當解其義。比丘篋者譬此身色麁四大。四大所造精血之體。穢食長養。沐浴衣服。無常變壞危脆之法。毒蛇者譬如四大。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地界若諍能令身死及以近死。水火風諍亦復如是。五拔刀怨者譬五受陰。內六賊者譬六愛喜。空村者譬六內入。觀察眼入之處。是無常變壞虛偽之法。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空村群賊者譬外六入處。眼為可意不可意色所害。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如是。澓流者譬如四流。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河譬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此岸多恐悑者譬有身。彼岸清涼安樂者譬無餘涅槃。栰者譬八正道。手足方便截流度者。譬精進勇勐得到彼岸。婆羅門住處者譬如來應等正覺。

又木槵子經云。時有難國王。名波瑠璃。白佛言。我國邊小頻歲寇賊五穀湧貴。疫疾流行人民困苦。我常不安。法藏深廣不得修行。唯願垂矜賜我法要。佛告王言。若欲滅煩惱障者。當貫木槵子一百八。常以自隨至心無散。稱南無佛陀。南無達摩。南無僧伽名。乃過一木槵子。如是漸次度木槵子。若十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離諸諂曲者。捨命得生第三焰摩天。衣食自然常安樂行。若復能滿一百萬遍者。當斷除百八結業獲無上果。王聞歡喜我當奉行。佛告王曰。有莎升比丘。誦三寶名經歷十歲。得成斯陀含果。漸次修行。今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王聞是已倍復修行。

又賢愚經云。波羅奈國有居士。字曰毱提。此人有子名優波毱提。後年長大家貧燋煎。父付財物居肆販賣。有邪貰羈阿羅漢。往到其邊。而為說法教使繫念。以白黑石子。用當籌算。善念下白。惡念下黑。優波毱提奉受其教。善惡之念輒投石子。初黑偏多白者尠少。漸漸修習白黑正等。繫念不止。更無黑石。純有白者。善念已盛逮得初果。

又譬喻經云。昔有人不信敬。婦甚事佛。婦白婿曰。人命無常可修福德。婿無心懶墮。婦恐將來入地獄中。即復白婿。欲懸一鈴安著戶上。君出入時撐鈴作聲。稱南無佛。婿曰甚善。如是經久。其婿命終。獄卒叉之擲鑊湯中。叉撐鑊作聲。謂是鈴聲。稱南無佛。獄官聞之。此人奉佛放令出去。得生人中。

又雜譬喻經云。昔有五百賈客乘船入海。值摩竭魚。出頭張口欲食眾生。時日少風而船去如箭。薩薄主語眾人言。船去太疾可捨帆。如言舍下。船去轉駛不可得止。薩薄主問樓上人言。汝見何等。我見上有兩日出。下有白山。中有黑山。薩薄主驚言。此是大魚。當奈何哉。我與汝等今遭困厄。入此魚腹無有活理。汝等各隨所事一心求之。於是眾人各隨所奉。一心歸命求脫此厄。所求逾篤船去逾疾。須臾不止當入魚口。於是薩薄主告諸人言。我有大神。號名為佛。汝等各捨奉神一心稱之。時五百人俱發大聲稱南無佛。魚聞佛名自思惟言。今日世間乃復有佛。我當何忍傷害眾生。即便閉口水皆倒流。轉得遠魚。五百賈人善心即生。皆得解脫。

又大集經云。譬如沙門自有頭髮生不知日長幾分。如是菩薩罪生不能自知。言我無罪者。

又雜阿含經。爾時世尊說偈言。

 善護於身口  及意一切業
 慚愧而自防  是名善守護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淨法能護世間。何等為二。所謂慚愧。假使世間無此二淨法者。世間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親師長尊卑之緒。顛倒渾亂如畜生趣。即說偈言。

 世間若無有  慚愧二法者
 違越清淨道  向生老病死
 世間若成就  慚愧二法者
 增長清淨者  永閉生死門

又惟無三昧經云。佛告阿難。善男子。人求道安禪先當斷念。人生世間所以不得道者。但坐思想穢念多故。一念來一念去。一日一宿有八億四千萬念。念念不息。一善念者亦得善果報。一惡念者亦得惡果報。如響應聲如影隨形。是故善惡罪福各別。

頌曰。

 靜念遺忘慮  有慮非理盡
 境來投虛空  虛空何所軫
 託陰游重冥  冥亡影跡殞
 四果皆欣求  一乘獨玄泯

發願篇第二十九(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佛果敻絕登之有階。法雲峻極屆之有漸。是以創發大誠。則玄福招於極果。初立弘誓。則妙願遍於來際。一念興行。遂感塵劫之瑞華。半刻虔躬。乃得大千之甘露。蓋是大乘之根基。種智之津衢也。

引證部第二

如阿彌陀經云。佛語阿難。阿彌陀佛為菩薩時。常奉行是二十四願。珍寶愛重保持恭順。何等為二十四願。

第一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無有泥犁禽獸薜荔蜎飛蠕動之類。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無有婦人。女人欲來生我國中者即作男子。諸無央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來生我國者。皆於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長大皆作菩薩阿羅漢。都無央數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三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土自然七寶縱廣甚大。曠蕩無亟亟自軟好。所居舍宅被服飲食都皆自然。比如第六天王所居處。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四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名字皆聞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皆令諸佛各於比丘僧大座中。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聞我名字莫不慈心歡喜踴躍者。皆令來生我國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五願使某作佛時。令八方上下諸無央數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若前世作惡聞我名字。欲來生我國者。即便反正自悔過。為道作善便持經戒。願欲生我國不斷絕。壽終皆令不復泥犁禽獸薜荔。即生我國在心所願。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六願使某作佛時。令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諸天人民。若善男子善女人。欲來生我國。用我故益作善。若分檀佈施繞塔燒香。散華然燈懸雜繒綵。飯食沙門起塔作寺。斷愛慾齋戒清淨一心念我。晝夜一日不斷絕。皆令來生我國作菩薩。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七願使某作佛時。令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諸天人民。若善男子善女人。有作菩薩道奉行六波羅蜜。若作沙門不毀經戒。斷愛慾。齋戒清淨一心。念欲生我國晝夜不斷絕。若其人壽欲終時。我即與諸菩薩阿羅漢。共飛行迎之。即來生我國。則作阿惟越致菩薩智慧勇勐。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八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欲到他方佛國生者。皆令不更泥犁禽獸薜荔。皆令得佛道。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九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面目皆端正淨潔姝好。悉同一色都一種類。比如第六天人。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皆同一心所念欲所言者預相知意。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一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皆無有淫泆之心。終無念婦女意。終無有瞋怒愚癡者。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二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皆令心相敬愛終無相嫉憎者。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三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欲共供養八方上下無央數諸佛。皆令飛行即到。欲得自然萬種之物即皆在前。持用供養諸佛悉皆得遍。以後日未中時。即飛行還我國。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四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欲飯時。即皆自然七寶缽中有自然百味飯食在前。食已自然去。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五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身皆紫磨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令如佛。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六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語者。如三百鐘聲。說經行道皆如佛。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七願使某作佛時。令我洞視徹聽飛行十倍勝於諸佛。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八願使某作佛時。令我智慧說經行道十倍於諸佛。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九願使某作佛時。令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皆令得人道。悉作辟支佛阿羅漢。皆坐禪一心。共欲計數知我年壽幾千億萬劫歲數。皆令無有能極知壽者。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願使某作佛時。令八方上下各千億佛國中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皆令作辟支佛阿羅漢。皆坐禪一心。共欲計數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知有幾千億萬人。皆令無有能知數者。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一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壽命無央數劫。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二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皆智慧勇勐。自知前世億萬劫時。宿命所作善惡卻知無極皆洞視徹。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三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皆智慧勇勐頂中皆有光明。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四願使某作佛時。令我頂中光明絕好。勝於日月之明百千億萬倍。絕勝諸佛光明焰照諸無央數。天下幽冥之處皆當大明。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見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者。皆令來生我國。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佛告阿難。阿彌陀佛為菩薩時。當奉行是二十四願。不犯道法絕去財色。精明求願。積功累德。無央數劫。今致作佛。悉皆得之。不亡其功也。

又佛說滅十方冥經云。時有釋種童子。名面善悅。來白佛言。唯天中天。今我二親身不安和。橫為非人所見侵嬈。晝夜寤寐不得寧息。出入行步亦見逼惱。或遭非人妖蠱姦邪。無以防護。唯願世尊。告示以法。隨時救濟令無嬈害。佛告面善悅。當為汝說擁護之法。

佛言。東方去此過於八千那術佛土。有世界名拔眾塵勞。其佛號等行如來。今現在說法。人若東行先當稽首歸命。供養於東方佛。則無恐懼莫敢侵嬈。有所興作悉當如願。

佛告童子。南方去此過於十億百千佛土。有世界名消冥等要脫。其佛號初發心念離恐畏歸依超首如來。今現在說法。若欲南行當遙稽首歸命彼佛專意不離。則無恐懼不遇患難。

佛告童子。西方去此如殑伽河沙諸佛剎土。有世界名善選擇。其佛號金剛步跡如來。今現在說法。若欲西行先當稽首禮於彼佛一心歸命。則無恐懼不逢患難。

佛告童子。北方去此過二萬佛土。有世界名覺辯。其佛號寶智首如來。今現在說法。若欲北行設在家居。稽首作禮歸命彼佛。則無恐懼不遇患難。

佛告童子。東北方去此過於百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持所念。其佛號壞魔慢獨步如來。今現在說法。若詣東北方當遙稽首歸命彼佛。所在獲安則無所畏。

佛告童子。東南方去此過二殑伽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常照曜。其佛號初發心不退轉輪成首如來。今現在說經。若東南方行先當稽首。五體投地一心歸命。然後乃進則無恐懼。

佛告童子。西南方去此過於八萬佛土。有世界名覆白交露。其佛號寶蓋照空如來。今現在說法。若西南行先當稽首彼方如來。以華遙散念於無相。然後乃進則無恐懼。

佛告童子。西北方去此過六殑伽河沙佛之剎土。有世界名住清淨。其佛號開化菩薩如來。今現在說法。若西北方行先禮彼佛。自歸悔過淨修梵行。然後出家則無恐懼。

佛告童子。下方去此過九十二垓佛之剎土。有世界名念無倒。其佛號念初發意斷疑拔欲如來。今現在說法。若欲坐時。若夜臥時。念斯如來稽首自歸。常以普慈念救眾生。然後坐臥則無恐懼。

佛告童子。上方去此過六十殑伽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離恐懼無有處所。其佛號消冥等超王如來。今現在說法。若從坐起常禮彼佛自歸供養。則無恐懼所至獲安。

佛告童子假使有人受此經典。持諷讀誦為他人說。具足備悉令不缺減速成所願終無恐懼。若到縣官不見侵枉。若行賊中不見危害。若行大火中即為消滅。若行大水中終不沒溺。天龍鬼神弊惡之神無敢觸者。諸惡獸無敢近者。諸魅魍魎無能嬈者。若在閑居獨處。則為如來之所擁護。佛說如是。帝釋善面悅童子等。聞經歡喜作禮而退。

又持地論雲。菩薩發願略說五種。一發心願。二生願。三境界願。四平等願。五大願。彼菩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是名發心願。願未來世為眾生故。隨善趣生。是名生願。願正觀諸法無量等諸善根思惟境界。是名境界願。願未來世一切菩薩善攝事。是名菩薩平等願。大願者。即平等願。

菩薩又說十種大願。

一者願一切種供養無量諸佛

二者願護持一切諸佛正法

三者願通達諸佛正法

四者願生兜率天乃至般涅槃

五者願行菩薩一切種正行

六者願成熟一切眾生

七者願一切世界悉能現化

八者願一切菩薩一心方便以大乘度

九者願一切正行方便無礙

十者願成無上正覺

是菩薩住於初地。方便淨信現在修行。於未來事生十大願。

一者以清淨心常願供養一切諸佛

二者受持守護諸佛正法

三者勸請諸佛轉未曾有法

四者順行菩薩正行

五者一切器界具足成熟

六者一切世界悉能現化

七者自淨佛土

八者一切菩薩同一方便以大乘化

九者利益眾生一切不空

十者一切世界得阿耨菩提作一切佛事

如是大願能生無量百千大願。不離眾生界不離世間。此諸大願生生常行終不忘失。

又華嚴經云。諸佛子。菩薩住歡喜地以十願為首。生如是等百萬阿僧祇大願。以不可盡法而生是願。為滿是願勤行精進。何等為十。一眾生不可盡。二世界不可盡。三虛空不可盡。四法界不可盡。五涅槃不可盡。六佛出世不可盡。七諸佛智慧不可盡。八心所緣不可盡。九起智不可盡。十世間轉法輪智轉不可盡。若眾生盡我願乃盡。乃至起智轉盡我願乃盡。而眾生乃至起智諸轉實不可盡。我諸願善根亦不可盡。

又文殊師利問菩提經云。爾時天子問文殊師利言。菩薩有幾心能攝因能攝果。文殊答言。諸菩薩有四心能攝因能攝果。何等為四。一初發心。二行道心。三不退轉心。四一生補處心。初發心為行道心作因緣。行道心為不退轉心作因緣。不退轉心為一生補處心作因緣。

又初發心如種穀田中。行道心如穀子增長。不退轉心如華果始成。補處心如華果有用。

又初發心如車匠輯材。行道心如斫治材木。不退轉心如安施材木。一生補處心如車成運致。

又初發心如月新生。行道心如五日月。不退轉心如月十日。一生補處心如月十四日。如來智慧如十五日月。

又初發心能過聲聞地。行道心能過辟支佛地。不退轉心能過不定地。一生補處心安住定地。

又初發心如病者求藥。行道心如分別藥。不退轉心如病服藥。補處心如病得差。

又大集經云。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時。聞諸眾生有如是行。不驚不悑。是事實難不可思議。佛言。舍利弗。於意云何。如師子雖復初產聞師子吼。有悑畏不。不也世尊。菩薩摩訶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時。聞眾生行亦復如是。舍利弗。於意云何。火熱雖小畏乾薪不。不也世尊。菩薩初發無上菩提心已。得智慧火亦復如是。舍利弗。今以非喻為喻。舍利弗。譬如勐火與諸乾薪。結期七日當大戰鬪。爾時一切乾樹菓木種種枝葉。悉共合聚如須彌山。爾時勐火有一親友。而告之言。汝今何故不自莊嚴多覓有救。援助彼眾。汝唯一己。何能當之。時火答言。彼怨雖多我力能敵不須伴黨。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雖諸煩惱悉共和合其勢熾盛。菩薩智慧力能消伏。如阿伽陀一丸之藥能破大毒。菩薩智慧亦復如是。小智慧藥能壞無量大煩惱毒。

又佛本行經云。爾時佛告諸比丘僧。作如是言。汝諸比丘。我念往昔久遠之時。有一貧人以乞自活。從一城至波羅柰城。至彼城已。其城所有乞人見者皆呵責言。汝從何來而至於此。遂遮不聽遊行告乞。爾時彼人見有障礙作是思惟。我於彼輩無有過失。何故障我而告乞也。於時波羅柰城有一長者。遺失銅缽。時彼長者求覓銅缽所在不獲。因求缽故至餘一村。時彼乞人於糞聚中得彼銅缽掛於杖頭。將來往入波羅柰城。從街至街。從衖至衖。從此交衖至彼交衖。從此方隅至彼方隅。口唱是言。此之銅缽是誰之物。識者收取。而彼遊歷處處東西求覓其主了不能得。既不得主。便即往至付梵德王。乃至長者後聞有人從彼糞中得一銅缽掛於杖頭。將來入彼波羅柰城。處處遊訪不知主處。既不得主便付梵德王。既聞是已。到梵德王邊。到已白言。大王當知。前者乞人所奉銅缽是我之物。時梵德王遣使往喚彼之乞人。而語之言。汝於前者所送銅缽。今此長者云是我許。其事如何。彼人即白梵德王言。如是大王。我本不知彼之銅缽是誰之物。在糞聚中。我既得已。即掛杖頭將來入城。東西訪問不知主處。遂奉大王任王所用。爾時梵德聞彼語已。心大歡喜而告彼言。人者。汝今欲於我邊乞何等願。我當與汝。而彼銅缽還其長者。爾時彼人白梵德王作如是言。大王。今若必欲歡喜與我願者。願王於此波羅柰城。所有乞人用我為王也。時梵德王復告彼言。今者何用與彼乞兒而為王也。但當更乞諸餘好願。或金或銀。或索國中最勝村落用為封邑。我即與汝。時彼乞人復白王言。王若歡喜與我願者。我今正欲得前所願。王遂報言。任汝所樂。隨汝作耳。爾時在彼波羅柰城。合有五百乞兒依住彼乞願者。悉喚令集而告之言。我今得與汝等為王。汝等必當聽我處分。時諸乞人問彼王言。汝今云何處分我等。令作何事。時彼人言。汝等相共或有捉置髆上者。或有取我而背負者。自餘皆悉為我左右圍繞而行。而彼五百諸乞兒輩聞彼語已。即從處分。或有輿者。或背負者。處處遊行所有飲食坐席之所即往彼乞。乞已將向一處。分張而共食噉。如是方便多時活命。時有一人屏處獨食摩呼茶迦(隋言歡喜丸也)。爾時乞王從其人邊奪取彼食已將走。其王徒眾五百乞兒。逐彼王走至於遠處。皆悉疲乏。既疲乏已。悉各迴還。其彼乞王身力壯健。走而不乏。更至遠已。迴頭望看五百乞兒悉皆不見。既不見已。入一園內取水洗手。坐於一邊欲食彼食。未食之間便生悔心。我今不善。我今何故於彼人邊奪取其食。更復誑我隨從人輩。此食既多我食不盡。若世間內有諸聖人。願知我意而來此者。我即分與。發是心已。有辟支佛。名曰善賢。從虛空裡飛騰而來。在彼人前。從空直下。去其不遠。其人遙見彼辟支佛威儀庠序。行步齊。停。舉動得所不緩不急。見如是已。於彼辟支佛所心得淨信。得淨信已作如是念。由我往昔所受貧煎。及以現在皆悉不值如是福田。於如是人不行佈施恭敬供養。我昔若值如是福田。今日應不遭斯睏頓。亦不應被他逼切而得活命。我今將此食奉上仙人。未審此仙受納以不。若蒙受者。願我將來免此貧煎困厄之身。作是念已。即將此食奉此仙人。然辟支佛有如是法。唯現神通教化眾生。更無別法。時辟支佛受取彼食。從地騰空而去。其人見彼歡喜踴躍。遍滿其體不能自勝。以歡喜故頂戴指掌。遙禮彼尊辟支佛足。作是禮已心發是願。願我此身於未來世。每常值遇如是世尊。或勝此者。而彼世尊所說之法。願我一聞速得證解。又願我於未來世中。在大威德豪族姓家。為王治化更莫在彼貧兒之內。復作是願。生生世世不墮惡道。

佛告諸比丘。作如是言。汝諸比丘若有心疑於彼之時。波羅柰城乞兒之王。施辟支佛摩呼茶迦此是誰者。莫作異見。婆提唎迦比丘是也。時乞兒王施辟支佛食。因彼業果今生釋種大豪貴族。資財無乏少。由昔願故。今得王位。又由昔願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多受快樂。又由昔願今值於我。而得出家。受具足戒。得羅漢果。我又授記。於我聲聞弟子之中。豪姓出家最第一者。婆提唎迦比丘是也。

頌曰。

 賢人慕高節  志願菩提因
 御鶴翔伊水  策馬出王田
 本祈立弘誓  感報彌陀身
 能仁修八正  超逾九劫前
 聲流遍三界  慈化通大千
 掩塵息妄想  凡聖並欣然
 含生同志趣  保益啟心神
 生死必永盡  豈同莊老仙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四

 

上篇:法苑珠林(100卷)

下篇:八識規矩通說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事匯部目錄

【註音版】朝時課誦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浴佛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峯山頂,與大苾芻眾千...

法苑珠林(100卷)

法苑珠林卷第一 法苑珠林卷第二 法苑珠林卷第三 法苑...

南海寄歸內法傳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第一(並序) 翻經三藏沙門義淨撰 原夫...

諸經要集

諸經要集序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集 原夫法身一相。瞻仰異...

大宋僧史略

僧史略序 讚寧姓高氏。其先渤海人。出家杭之祥符。習...

【註音版】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法界次第初門

法界次第初門總序 天台山修禪寺。沙門釋智顗。輒依經...

大乘頂王經

大乘頂王經 梁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歸命大智海圓滿...

延生普佛儀軌

(一)戒定真香 戒定真香。 焚起沖天上。 弟子虔誠。...

佛說四泥犁經

佛說四泥犁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大淨法門經

佛說大淨法門經 西晉月支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修行道地經

偷迦遮復彌經晉名修行道地卷第一(並序) 造立《修行道...

【註音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佛教詞典】想蘊

(術語)五蘊之一。人有想像事物善惡邪正種種情想聚之...

【佛教詞典】曇摩蜱

梵名 Dharma-priya。又作曇摩卑。意譯法愛。罽賓國沙門...

秘密用功的法門

修學律宗的有源請教大珠慧海禪師說:和尚修道,有沒有...

一切法門中,莫若念佛求生淨土

然於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若念佛...

沒受戒念佛能往生嗎

問: 在家修行沒有受過居士戒,如精進念佛能否往生西...

為人處事傚彷彌勒菩薩

現代人常因人際關係緊張,感到心理負擔很重,或人生的...

懺悔有這三種方法

懺悔有幾種方法,有取相懺,有作法懺,有實相懺。這裡...

如何解脫妄想的侵犯

問: 為何念經時妄想會侵犯念經的意識?如何解脫妄想...

如何消除跟佛陀之間的距離障礙

心空如太空,豁然無所住。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 這...

佛教徒為何要在中秋之夜禮拜月光遍照菩薩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一般來說,我國民間以天上月...

修行人四種障道緣

1、任務觀 念佛誦經只為完成功課而用心。不知如何親身...

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修行若不...

與人攀比是痛苦之源

有位居士不服氣地說,鄰居家家庭條件不好,夫妻兩也沒...

慈悲是一種真實的能量

以寬容與忍讓接納對方的攻擊,以微笑回應俗人們的諷刺...

【視頻】《佛說無量壽經》比丘尼唱誦版

《佛說無量壽經》比丘尼唱誦版

【視頻】佛說末羅王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末羅王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