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宗鏡錄卷第六十七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宗鏡錄卷第六十七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雖說我相起盡根由。皆是外道凡夫麁重情執。如何是內教修行之人。微細法我之見。

答。法執難亡。更是微細。以法執為本。人執為末。所以法愛不盡。皆為頂墮之人。圓證涅槃。猶是我見之者。如圓覺經中。淨諸業障菩薩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一切如來因地行相。令諸大眾。得未曾有。覩見調御。歷恆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自慶慰。世尊。若此覺心。本恆清淨。因何染污使諸眾生。迷悶不入。乃至佛言。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由此便生憎愛二境。於虛妄體。重執虛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槃。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譬如有人。不自斷命。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支絃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善男子。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復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善男子。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眾生。則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眾生相。善男子。云何壽者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如湯消氷。無有別氷。知氷消者。存我覺我。亦復如是。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此我法二執。經論偏治。助業潤生。順情發愛。於六七識上。妄起端由。向根塵法中強為主宰。固異生之疆界。為煩惱之導師。立生死之根原。作眾苦之基址。壞正法之寶藏。違成佛之妙宗。塞涅槃之要津。盲般若之智眼。障菩提之大道。斷解脫之正因。背覺合塵。無先於此。如上廣引。破斥分明。願斷疑根。頓消氷執。則正修有路。功不唐捐。一念證真。全成覺道。

問。不了唯識之徒。妄執我法。聖教之內。云何復言。有我法等。

答。對機假設。非同情執。假有二種。一者無體隨情假。多分世間外道所執。雖無如彼所執我法。隨執心緣。亦名我法。故說為假。二者有體施設假。聖教所說。雖有法體。而非我法。本體無名強名我法。不稱法體。隨緣施設。故說為假。又凡聖通論。我有六種。一執我。謂分別俱生。在於凡位。二慢我。謂但俱生。在有學位。三習氣我。謂二我餘習。在無學位。四隨世流佈我。謂諸佛等。隨世假稱。五自在我。謂八自在等。如來後得智為性。六真我。謂真如常樂我淨等。以真如為性。圓中稱我。通後三種。

問。云何是無二我義。

答。人我見。如六陰七情。畢竟無體。法我見。猶乾城焰水。徹底唯空。如經論明二無我者。一人無我者。梵雲補特伽羅。唐言數取趣。謂諸有情起惑造業。即為能取。當來五趣。名之為趣。雖複數數起惑造業。五趣輪迴。都無主宰實自在用。故名無我。二法無我者。謂諸法體。雖復任持軌生物解。亦無勝性實自在用。故言無我。

問。執有我見。雖順所緣。是顛倒體。無我之心。成何勝善。

答。了二無我理。證會真如。則成佛之正宗。超凡之妙軌。若論法利。功德難量。古德雲。無我之心。雖不稱境。違於緣故。名非顛倒。如緣真如。作有如解。即是法執。若作無解。雖不稱如。仍因成聖。釋曰。若作如解。即是法執者。若起能解之心。即立所證之理。所境既立。迷現量心。知解才生。便成比量。皆為法執。失唯識宗。所以華嚴經云。智外無如。為智所入。如外無智。能證於如。則心境如如。一道清淨。廣百門論雲。識能發生諸煩惱。業能牽後有。如是識心。緣色等起。無所緣境。識必不生。若能正觀。境為無我。所緣無故。能緣亦無。能所既亡。眾苦隨滅。證寂無影清淨涅槃。至此位時。名自利滿。諸有本願。為利益他。住此位中。化用無盡。亦令有識。住此涅槃。是故欲求自他勝利真方便者。應正勤修空無我理。

問。涅槃經。佛說有真我佛性之理。諸菩薩等。皆申懺悔。我等無量劫來。常被無我之所漂流。今廣說無我者。莫不違涅槃之教不。

答。今言無我者。謂破凡夫外道迷唯識理。妄執心外實有我法。如外道所執。略有三等。一僧佉等。執我體常。週遍。量同虛空。隨處造業。受苦樂等。二尼乾子。執我其體雖常。而量不定。隨身大小。有卷舒故。三遍出。執我體常。至細。如一極微。潛轉身中。作事業故。餘九十種所計我等。不異此三故。此等妄執。俱無道理。唯成五見之邪思。豈同四德之真我。如涅槃經云。外道言。如瞿曇說。無我我所。何緣復說常樂我淨。佛言。善男子。我亦不說內外六入。及六識意。常樂我淨。我乃宣說。滅內外入。所生六識。名之為常。以常故。名之為我。有常我故。名之為樂。常我樂故。名之為淨。夫真我者。是佛性義。常恆不變。非生因之所生。具足圓成。唯了因之所了。又如經云。爾時世尊。讚諸比丘。善哉善哉。汝等善能修無我想。時諸比丘。即白佛言。世尊。我等不但修無我想。亦更修習其餘諸想。所謂苦想。無常。無我想。世尊。譬如人醉。其心愐眩。見諸山河。石壁草木。宮殿屋舍。日月星辰。皆悉迴轉。世尊。若有不修苦無常想。無我等想。如是之人。不名為聖。多諸放逸。流轉生死。世尊。以是因緣。我等善修如是諸想。爾時佛告諸比丘言。諦聽諦聽。汝向所引醉人喻者。但知文字。未達其義。何等為義。如彼醉人。見上日月。實非迴轉。生迴轉想。眾生亦爾。為諸煩惱無明所覆。生顛倒心。我計無我。常計無常。淨計不淨。樂計為苦。以為煩惱之所覆故。雖生此想。不達其義。如彼醉人。於非轉處。而生轉想。我者。即是佛義。常者。是法身義。樂者。是涅槃義。淨者。是法義。汝等比丘。云何而言有我想者。憍慢貢高。流轉生死。汝等若言。我亦修集無常苦無我等想。是三種修。無有實義。我今當說勝三修法。苦者計樂。樂者計苦。是顛倒法。無常計常。常計無常。是顛倒法。無我計我。我計無我。是顛倒法。不淨計淨。淨計不淨。是顛倒法。有如是等四顛倒法。是人不知正修諸法。汝諸比丘。於苦法中。生於樂想。於無常中。生於常想。於無我中。生於我想。於不淨中。生於淨想。世間亦有常樂我淨。出世亦有常樂我淨。世間法者。有字無義。出世間者。有字有義。何以故。世間之法。有四顛倒。故不知義。所以者何。有想倒。心倒。見倒。以三倒故。世間之人。樂中見苦。常見無常。我見無我。淨見不淨。是名顛倒。以顛倒故。世間知字而不知義。何等為義。無我者。名為生死。我者。名為如來。無常者。聲聞緣覺。常者。如來法身。苦者。一切外道。樂者。即是涅槃。不淨者。即有為法。淨者。諸佛菩薩所有正法。是名不顛倒。以不倒故。知字知義。若欲遠離四顛倒者。應知如是常樂我淨。釋曰。夫迷四真實起八顛倒者。無非人法二我之見。為生死之樞穴。作煩惱之基垧。成九結之樊籠。開十使之業道。二乘雖斷人我。常被無我之所漂流。外道謬認識神。恆為妄我所之輪轉。所以上云。無我者。名為生死者。以昧一真我之門。無大自在之力。我者名為如來者。達佛性之妙理。承如實之道來。無常者聲聞緣覺者。修生滅之妄因。證灰斷之小果。常者如來法身者。入不動之真宗。契圓常之妙體。苦者一切外道者。運無益之苦行。墮生滅之邪輪。樂者即是涅槃者。斷二死之妄原。入四德之秘藏。不淨者即有為法者。積雜染之情塵。成夢幻之虛事。淨者諸佛菩薩所有正法者。乃究竟之圓詮。履無為之至道。是以外道執有我見。如蒸砂作飯。認妄為真。二乘證無我門。似捉石為珠。以常為斷。俱不達無我之中。而有真我。又常樂我淨者。但是一法。以心性不變異故常。常故樂。樂故我。我故淨。以不了心性常住故。心外別求妄有所作。作故無常。無常故無樂。無樂故無我。無我故無淨。何者。以無常遷變。純受其苦。寧有樂乎。既不得樂。恆俱繫縛。不得自在。豈成我乎。既不見真我佛性。長隨染緣。豈得淨耶。如上剖析。皆屬一期教門。不可於此定執有無。迷於方便。如廣百論雲。為止邪見。撥無涅槃故。說真有常樂我淨。此方便言。不應定執。既不執有。亦不撥無。如是乃名正智解脫。

問。外塵無體。唯識理成。正教昭然。妙旨非謬。今凡夫所執。多徇妄情。以見聞之心。熏習之力。多執現見之境。難斷纖疑。前雖廣明。猶慮未信。更希再示。以破執情。

答。法性無量。得之者有邊。真如相空。執之者形礙。如還原觀雲。真空滯於心首。恆為緣慮之場。實際居在目前。翻為名相之境。起信鈔雲。若是唯心。則不合有境。以心無相。不可見故。既有所見。云何唯心。意雲。一切法從心起故。所起無體。即是一心。何用說見與不見。根本是心故。又云。境本非善。但以順己之情。便名為善。境本非惡。但以違己之情。便名為惡。故知妍丑隨情。境無定體。既無自體。曷有境乎。唯心之門。從茲明矣。故知佛為信者說。不為疑者施。垢重障深。自生疑謗。遮輕根利。頓入玄微。廣百論雲。一切所見。皆識所為。離識無有一法是實。為無始來數習諸見。隨所習見。隨所遇緣。隨自種子成熟。若差別變似種種法相而生。猶如夢中所見事等。皆虛妄現。都無一實。一切皆是識心所為。

難。若爾。大乘應如夢啞。撥一切法。皆悉是虛。不能辯說一切世間出世間法。自性差別。是大苦哉。我等不能隨喜如是大乘所立虛假法義。以一切法。皆可現見。不可撥無現見法故。

答。奇哉可愍。薄福愚人。不能信解大乘法義。若有能見。可見所見。能見既無。誰見所見。以諸能見。不能自審知自有體。亦不審他。於審察時。能見所見皆無所有。是故不應執現見法。決定有體。以迴心時。諸所緣境。皆虛假故。所以者何。起憶念時。實無見等種種境界。但隨因緣。自心變似見等種種境相而生。以所憶念。非真實故。唯有虛假憶念名生。如曾更諸法體相迴心追憶。故名為念。當憶念時。曾所更境。皆無有故。能念亦無。而名念者。隨順慣習顛倒諸見。假名施設。由此念故。世間有情。妄起種種分別諍論。競執諸法自性差別。沒惡見泥。不能自出。若無所見。亦無所聞。是則一切都無所有。云何今時。編石為筏。

唯識論問雲。依信說有四種。一現見。二比知。三譬喻。四阿含。此諸信中。現信最勝。若無外境。云何世人言我現見此青等物。

偈答。現見如夢中。見所見不俱。見時不分別。云何言現見。諸凡夫人。煩惱夢中有所見事。皆如夢中。如現見色。不知色義。以後時意識分別。然後了知。意識分別時。無眼等識。先滅故。以一切法。念念不住故。以見色時無彼意識。意識起時無彼眼識。

入大乘論問雲。諸法體相。世間現見。云何無耶。

答。凡愚妄見。此非可信。生滅之法。皆悉是空。生滅輪轉。無暫停時。相似相續。故妄見有實。猶如燈焰念念生滅。凡夫愚人。謂為一焰。

中觀論問。汝雖種種門。破去去者。住住者。而眼見有去住。

答。肉眼所見不可信。若實有去去者。為以一法成。為以二法成。二俱有過。夫肉眼者。是過去顛倒業因所成。如牛羊眼。不辯方隅。實不可信。唯佛眼真實。只可從實。不可憑虛。

又問。現見眾生作業受報。是事云何。

答。如化人無有實事。但可眼見。又化人口業說法。身業佈施等。是業雖無實。而可眼見。如是生死。作者及業。亦應如是。諸業皆空無性。如幻如夢。

又問曰。世間人盡見諸法。是有是無。汝何以獨與世間相違。言無所見。

答曰。若人未得道。不見諸法實相。愛見因緣故。種種戲論。見法生時。謂之為常。取相言有。見法滅時。謂之為斷。取相言無。智者見諸法生。即滅無見。見諸法滅。即滅有見。是故於一切法。雖有所見。皆如幻如夢。乃至無漏道見尚可滅。何況餘見。是故若不見安隱法者。則見有無。

大智度論問。若一切諸法空如幻。何以故。諸法有可見可聞。可嗅可嘗。可觸可識者。若無而妄見者。何不見聲聞色。若皆一等空無所有。何以有可見不可見者。

答曰。諸法相雖空。亦有分別可見不可見。譬如幻化象馬。及種種諸物。雖知無實。然色可見。聲可聞。不相錯亂。與六情對故。諸法亦如是。雖空而可見可聞。不相錯亂。詳斯論意。是約世間凡情所見。以眼根對色塵。及中間眼識三種和合。得稱為見。此根塵識。自性俱空。各各不能生見。和合亦不能生見。但虛妄情識。所對見聞不無。故經云。以凡夫見之為世諦。以聖人見之為真諦。所稱諦者。審實不虛。故稱為諦。世諦不無。執假為諦。真諦非有。證實為諦。

問。一切內外諸法。皆有流類。於諸類中。約有幾種差別。及隨類通別等義。

答。古釋有五。一異熟類。一通。即一切草木。皆是初青後黃。豈非異熟。二別。唯善惡二業。感異熟果。二長養類。一通。即是一切皆有長養。二別。唯是飲食睡眠。梵行等持所益故。三等流類。一通。即一切自類相似。皆是等流。二別。唯同類因之所生。四實事類。一通。即一切有體諸法。二別。唯是無為。簡有為非是實事故。五。剎那類。一通。即一切有生滅法。二別。唯是見道初一剎那也。

問。有情所住。遍三界中。云何維摩經云。七識處為種。

答。有情通凡至聖。有六十二有情身。約依處有四十二居止。若通門由業系故。樂與不樂。並立居止。下在七識心住之例。為識心唯樂於七處住故。四十二居止者。八地獄。傍生。餓鬼。四洲。六欲天。色界十八無色有四。都成四十二居止。七識處者。一種種身種種想。種種身者。欲界人天。有尊卑上下也。種種想者。有苦樂捨三受想。二種種身一想。種種身者。初禪梵王為尊。梵眾為卑。故有種種身。一想者。有一戒取想也。梵王自謂我能生諸梵。諸梵謂已從梵王生。非因計因。是戒取。三一身種種想。一身者。二禪地上。無尊卑上下也。種種想者。有喜樂想也。四一身一想。一身者。三禪無尊卑上下也。一想者。唯一樂想也。空識已上無身。唯有一想。五空處。唯一空想。六識處。唯一識想。七無所有處。唯一慧想。此上七識處。對治眾生計識為我。樂住七處。以有漏五陰為體。第四禪有無想定。非想地中有滅盡定。三塗之中能受諸苦。識不樂住。故不說也。又第四禪。及非想地。雖覆滅識。不滅。假名眾生居。所以不立。三惡趣中。為苦所逼。眾生不樂居。所以不立。

問。破外境空。立唯識有者。境從何而空。識從何而有。

答。境隨情起。識逐緣生。情唯遍計之心。緣是依他之性。緣法是有。依勝義之門。情執本空。歸世俗之道。識論雲。外境隨情而施設故。非有如識。內識必依因緣生。故非無如境。由此便遮增減二執。境依內識而假立故。唯世俗有。識是假境所依事故。亦勝義有。釋雲。外境。是遍計所執。心外實境。由隨妄情施設為假。體實都無。非與依他內識相似。內識。體是依他故。必依種子因緣所生。非體全無。如遍計境。彼實我法。猶如龜毛。識依他有。故非彼類。此中色等相見二分。內識所變。不離識故。總名內識。由此內識。體性非無。心外我法。體性非有。便遮外計離心之境。實有增減執。及遮邪見惡取空者。撥識亦無妄空減執。即離空有。說唯識教。有心外法。輪迴生死。覺知一心。生死永棄。可謂無上處中道理。

問。境唯世俗之有。識通勝義之門者。云何為世俗諦。云何說勝義諦。

答。夫一切諦智。皆從無諦而起。無諦者。即絕待真心。非是對有稱無。故云絕待。猶如虛空。非對小空而稱大空。從此無諦。立一實諦。此一實之名。是對三權而名一實。待虛名實。此是對待得名。又從此一實。對機約教。或分開二諦等。此二諦者。約情智而開。如涅槃經云。如出世人之所知者。名第一義諦。世間人知者。為世諦。仁王經云。於解常自一。於諦常自二。所以仁王雖分二諦。智照常一。涅槃本唯一諦。解惑分二。斯則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一二自在。為真二諦。故昔人頌云。二諦並非雙。恆乖未曾各。即其義也。生公雲。是非相待故。有真俗名生。梁攝論雲。智障甚盲闇。謂真俗別執。然法相務欲分析。法性務在融通。各據一門。勿生偏滯。何者。若但分析而不融通。法成差異。若不分析。事成溷濫。又無可融通。則性相歷然而非異。事理融即而非同。非異。非同。圓中妙理。又境則不礙真而恆俗。智則不礙寂而常照。意以心寂對於境真。心照對於境俗。以照對俗。則心境非一。以寂對真。則心境非異。雖雙融空有二境。寂照二心。終不得言。境則不礙真而恆俗。智則不礙照而恆寂。境則不礙俗而恆真。智則不礙寂而常照。中觀論偈云。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金剛般若不壞假名論雲。佛所說法。咸歸二諦。一者俗諦。二者真諦。俗諦者。謂諸凡夫。聲聞獨覺。菩薩如來。乃至名義智境。業果相屬。真諦者。謂即於此。都無所得。如說第一義。非智之所行。何況文字。乃至無業。無業果。是諸聖種性。是故此般若波羅蜜中。說不住佈施。一切法無相。不可取。不可說。生法無我。無所得。無能證。無成就。無來無去等。此釋真諦。又說內外世間出世間一切法相。及諸功德。此建立俗諦。又台教約四教。四證。三接。立七種二諦。及五種三諦。如法華玄義雲。夫經論異說。悉是如來善權方便。知根知欲。種種不同。略有三異。一謂隨情。二隨情智。三隨智。隨情說者。情性不同。說隨情異。如毘婆沙明。世第一法。有無量種。真際尚爾。況復餘耶。如順盲情。種種示乳。盲聞異說而諍白色。豈即乳耶。眾師不達此意。各執一文。自起見諍。互相是非。信一不信一。浩浩亂哉。莫知孰是。若世三說及能破者。有經文證。皆判是隨情二諦意耶。無文證者。悉是邪見。謂同彼外道。非二諦攝也。隨情智者。情謂二諦。二皆是俗。若悟諦理。乃可為真。真則唯一。如五百比丘各說身因。身因乃多。正理唯一。經云。世人心所見。名為世諦。出世人心所見。名第一義諦。如此說者。即隨情智二諦也。隨智者。聖人悟理。非但見真。亦能了俗。如眼除膜。見色見空。又如入禪者。出觀之時。身虛心豁。似輕雲藹空。已不同散心。何況悟真而不了俗。毘曇雲。小雲發障。大雲發障。無漏逾深。世智轉淨。故經偈云。凡人行世間。不知世間相。如來行世間。明瞭世間相。此是隨智二諦也。若解此三意。將尋經論。雖說種種。於一一諦。皆備三意也。二正明二諦者。取意存略。但點法性為真諦。無明十二因緣為俗諦。於義即足。但人麁淺。不覺其深妙。更須開拓。則論七種二諦。一一二諦。更開三種。合二十一種二諦。若用初番二諦。破一切邪。謂。執著皆盡。如劫火燒。不留遺芥。況鋪後諸諦迴出文外。非復世情圖度。所言七種二諦者。一者實有為俗。實有滅為真。二者幻有為俗。即幻有空為真。三者幻有為俗。即幻有空不空共為真。四者幻有為俗。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為真。五者幻有幻有即空皆名為俗。不有不空為真。六者幻有幻有即空皆名為俗。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為真。七者幻有幻有即空皆為俗。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為真。實有二諦者。陰入界等。皆是實法。實法所成森羅萬品。故名為俗。方便修道。滅此俗已。乃得會真。大品經云。空色色空。以滅色故。謂為空色。不滅色故。謂為色空。病中無藥。文字中無菩提。皆此意。是為實有二諦相也。約此亦有隨情智等三義。准此可知。幻有空二諦者。斥前意也。何者。實有時無真。滅有時無俗。二諦義不成。若明幻有者。幻有是俗。幻有不可得。即俗而真。大品經云。即色是空。即空是色。空色相即。二諦義成。是名幻有二諦也。約此亦有隨情。情智。智等三義。隨智小當分別。何者。實有隨智。照真。與此不異。隨智照俗不同。何者。通人入觀巧。復局照俗亦巧。如百川會海。其味不別。復局還源。江河則異。俗是事法。照異非疑。真是理法。不可不同。只就通人出假。亦人人不同。可以意得。例三藏。出假。亦應如是。幻有空不空二諦者。俗不異前。真則三種不同。一俗隨三真。即成三種二諦。其相云何。如大品明非漏非無漏。初人謂非漏是非俗。非無漏是遣著。何者。行人緣無漏生著。如緣滅生使。破其心還入無漏。此是一番二諦也。次人聞非漏非無漏。謂非二邊。別顯中理。中理為真。又是一番二諦也。又人聞非有漏非無漏。即知雙非。正顯中道。中道法界。力用廣大。與虛空等。一切法趣非有漏非無漏。又是一番二諦也。大涅槃經云。聲聞之人。但見於空。不見不空。智者見空。及與不空。即是此意。二乘謂著此空。破著空故。故言不空。空著若破。但是見空。不見不空也。利人謂不空是妙有。故言不空。利人聞不空謂是如來藏。一切法趣如來藏。還約空不空。即有三種二諦也。復次一切法趣非漏非無漏顯三種異者。初人聞一切法趣非漏非無漏者。諸法不離空。周行十方界。還是瓶處如。又人聞趣。知此中理。須一切行來趣發之。又一人聞一切趣。即非漏非無漏具一切法也。是故說此一俗。隨三真轉。或對單真。或對複真。或對不思議真。無量形勢。婉轉赴機。出沒利物。一一皆有隨情。情智。智等三義。若隨智證。俗隨智轉。智證偏真。即成通二諦。智證不空真。即成別入通二諦。智證一切趣不空真。即成圓入通二諦。三人入智不同。復局照俗亦異。何故三人同聞二諦。而取解各異者。此是不共般若。與二乘共說。則深淺之殊耳。大品經云。有菩薩初發心。與薩婆若相應。有菩薩初發心。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有菩薩初發心。即坐道場為如佛。即此意也。幻有無為俗。不有不無為真者。有無二故為俗。中道不有不無不二為真。二乘聞此真俗。俱皆不解。故如啞如聾。大涅槃經云。我與彌勒。共論世諦。五百聲聞。謂說真諦。即此意也。約此亦有隨情。情智。智等三義。圓入別二諦者。俗與別同。真諦則異。別人不空。但理而已。欲顯此理。須緣修方便。故言一切法趣不空。圓人聞不空理。即知具一切佛法。無有缺減。故言一切趣不空也。約此亦有隨情等三義。圓教二諦者。直說不思議二諦也。真即是俗。俗即是真。如如意珠。以珠譬真。用以譬俗。即珠是用。即用是珠。不二而二。分真俗耳。約此亦有隨情。情智等三義。身子偈云。佛以種種緣。譬喻巧言說。其心安如海。我聞疑網斷。即其義焉。

問。真俗應相對。云何不同耶。

答。此應四句。俗異真同。真異俗同。真俗異相對。真俗不異而異相對。三藏與通。真同而俗異。二人通真異而俗同。別。真俗皆異而相對。圓。真俗不異而異相對。不同而同。若不相入。當分真俗即相對。七種二諦。廣說如前。略說者。界內相即。不相即。界外相即。不相即。四種二諦也。別接通五也。圓接通六也。圓接別七也。

問。何不接三藏。

答。三藏是界內不相即。小乘取證。根敗之士。故不論接。餘六是摩訶衍門。若欲前進。亦可得去。是故被接。

問。若不接亦不會。

答。接義非會義。未會之前。即論被接。判麁妙者。實有二諦。半字法門。引鈍根人。蠲除戲論之糞。二諦義不成。此法為麁。如幻二諦。滿字法門。為教利根。諸法實相。三人共得。比前為妙。同見但空。方後則麁。以別入通。能見不空。是則為妙。教談理不融。是故為麁。以圓入通為妙。妙不異後帶通方便。是故為麁。別二諦不帶通方便。故為妙。教談理不融。是故為麁。圓入別。理融為妙。帶別方便為麁。唯圓二諦。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是故為妙。次約隨情智等判麁妙者。且約三藏。初聞隨情二諦。執實語為虛語。起語見故。生死浩然。無佛法氣分。若能勤修念處。發四善根。是時隨情二諦。皆名為俗。發得無漏。所照二諦。皆名為真。從四果人。以無漏智。所照真俗。皆名隨智二諦。隨情則麁。隨智則妙。譬如轉乳。始得成酪。既成酪已。心相體信。入出無難。即得隨情情智智等。說通別入通。圓入通。令其恥小慕大。自悲敗種。渴仰上乘。是時如轉酪為生酥。心漸通泰。即為隨情情智智等。說別圓入別。明不共般若。命領家業。金銀珍寶。出入取與。皆使令知。既知是已。即如轉生酥為熟酥。諸佛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即隨情情智智等。說圓二諦。如轉熟酥為醍醐。是則六種二諦。調熟眾生。雖成四味。是故為麁。醍醐一味。是則為妙。又束判麁妙。前二教雖有隨智等。一向是隨情。說他意語故。故名為麁。別入通去。雖有隨情等。一向束為情智。智說自他意語。故亦麁亦妙。圓二諦雖有隨情等。一向是隨智。說佛自智。說佛自意語。故稱為妙。

問。前二二諦。一向是隨情。應非見諦。亦不得道。

答。不得中道。故稱隨情。諸佛如來。不空說法。雖非中道。第一義悉檀。不失三悉檀益。大概判之。皆屬隨情為麁耳。次明三諦者。妙卻前兩種二諦。以不明中道故。就五種二諦得論中道。即有五種三諦。約別入通。點非有漏。非無漏。二諦義成。有漏是俗。無漏是真。非有漏非無漏是中。當教論中。但異空而已。中無功用。不備諸法。圓入通三諦者。二諦不異前。點非漏非無漏。具一切法。與前中異也。別三諦者。彼俗為兩諦。對真為中。中理而已。圓入別三諦者。二諦不異前。點真中道。具足佛法也。圓三諦者。非但中道具足佛法。真俗亦然。三諦圓融。一三三一。判麁妙者。別圓入通。帶通方便故為麁。別不帶通為妙。圓入別。帶別方便為麁。圓不帶方便最妙。約五味教者。乳教說三種三諦。二麁一妙。酪教但麁為妙。生酥熟酥。皆是五種三諦。四麁一妙。此經唯一種三諦。即相待妙也。開麁顯妙者。決前諸麁入一妙。三諦無所可待。是為絕待妙也。又明一諦者。大涅槃經云。所言二諦。其實是一。方便說二如醉末吐。見日月轉。謂有轉日。及不轉日。醒人但見不轉。不見於轉。轉二為麁。不轉為妙。三藏全是轉二。同彼醉人。諸大乘經。帶轉二說不轉一。今經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不轉一實。是故為妙。諸諦不可說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那得諸諦。紛紜相礙。一諦尚無。諸諦安有。一一皆不可說。可說為麁。不可說為妙。不可說亦不可說。是妙亦妙。言語道斷故。若通作不可說者。生生不可說。乃至不生不生不可說。前不可說為麁。不生不生不可說為妙。若麁異妙。相待不融。麁妙不二。即絕待妙也。

問。何故大小通論無諦。

答。釋論雲。不破聖人心中所得涅槃。為未得者。執涅槃生戲論。如緣無生。使故破言無諦也。

問。若爾。小乘得與不得。俱皆被破。大乘得與不得。亦俱應破。

答。不例小乘。猶有別惑可除。別理可顯。故雖得須破。中道不爾。云何破。

問。若爾。中道唯應有一實諦。不應言無諦。

答。為未得者。執中生惑。故須無諦。實得者有。戲論者無。又唯識論。於真俗二諦名開四重。都成八諦。俗諦四者。一假名無實諦。謂瓶盆等。但有假名。而無實體。從能詮說。故名為諦。二隨事差別諦。謂蘊界等。隨彼彼事。立蘊等法。三方便安立諦。謂苦集等。由證得理。而安立故。四假名非安立諦。謂二空理。依彼空門。說為真性。由彼真性內證智境。不可言說。名二空如。但假說故。勝義四者。一體用顯現諦。謂蘊界等。有實體性。過初世俗。名勝義。隨事差別。說名蘊等。故名顯現。二因果差別諦。謂苦集等。智斷證修。因果差別。三依門顯實諦。謂二空理。過俗證得。故名勝義。依空能證。以顯於實。故名依門。四廢詮談旨諦。謂一實真如。體妙離言。已名勝義。又真不自真。待俗故真。即前三真。亦說為俗。俗不自俗。待真故俗。即後三俗。亦名為真。至理沖玄。彌驗於此。又華嚴經。約其圓數。立於十諦等。乃至一一法。圓融無盡。

宗鏡錄卷第六十七

      戊申歲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上篇:宗鏡錄(100卷)

下篇:萬善同歸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註音版】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

佛說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

五方便念佛門

五方便念佛門 天台智者大師撰 一凝心禪、二制心禪、三...

十不二門

十不二門 唐荊溪尊者湛然述 然此跡門,談其因果及以自...

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廬山蓮宗寶鑒

蓮宗寶鑒序 禪淨二門分袒各幟幾同敵國矣。慈覺賾禪師...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宋元嘉年曇無蜜多於楊州譯 如是...

受持佛說阿彌陀經行願儀

(行者西向治室,稱阿彌陀佛出入。入時,想雲。) (...

【註音版】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

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 四明沙門知禮集 此大陀羅尼。忝自...

採華違王上佛授決號妙花經

採花違王上佛授決號妙花經 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昔...

【註音版】楞嚴咒修持儀軌

楞嚴咒修持儀軌...

大方便佛報恩經

大方便佛報恩經卷第一 失譯人名在後漢錄 序品第一 如...

【註音版】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

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

佛說超日明三昧經

佛說超日明三昧經卷上 西晉清信士聶承遠譯 聞如是:一...

【佛教詞典】信度河

(地名)又作辛頭河。贍部洲四大河之一。...

【佛教詞典】尸羅壞

【尸羅壞】 p0237 瑜伽七十卷二頁云:復次由四因緣,令...

一位醫生在長期行醫中看到這樣的無常觀

掐指算來,我從九六年考上醫學院至今已經十餘年了,從...

自己信佛而家人不信,該怎麼辦

問: 自己信佛而家人不信,怎麼辦呢? 答: 他人信不...

事業的成功與否跟因果有關聯性嗎

問: 我是一名本科應屆畢業生,最近一年來,看到身邊很...

印光大師壽康寶鑒序

【原文】 人未有不欲長壽康寧,子孫蕃衍,功業卓著,吉...

你憑什麼離開三界

淨土宗的帶業往生,諸位你想想看,淨土是一個清淨莊嚴...

勸人往生西方也等於成就自己

勸進行者,念佛消災。一個淨業行人,當自己走向信願持...

你能觀照的心,也是唯心所現的一個因緣

若已了知彼義無者,蛇覺雖滅,繩覺猶在。 我們前面以無...

靈岩山寺性寂法師生平和往生紀實

靈岩山寺性寂法師生平和往生紀實 二十多年前在蘇州靈岩...

切莫隨便呵毀僧伽

僧眾這麼多,當然龍蛇混雜,有聖僧也有凡僧,有持戒清...

生命如何才能活出意義與價值

時間就是生命,生命又由一天天組成,那麼我們的生命究...

聖嚴法師《罵出一句阿彌陀佛》

當嗔恨心起時,你可能會氣自己怎麼回事,為什麼老是容...

慧律法師:欲令正法重現,當推楞嚴大經

《楞嚴經》本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經典,佛滅度...

【視頻】地藏占察懺儀軌(夢參老和尚念誦)

地藏占察懺儀軌(夢參老和尚念誦)

【視頻】《佛說無量壽經》善音居士讀誦

《佛說無量壽經》善音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