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宗鏡錄卷第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宗鏡錄卷第九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修行契悟。法乃塵沙。云何獨立一心為宗。而稱絕妙。

答。若不了心宗。皆成迷倒。觸途成壅。證入無門。如俗諦中。亦有秘密之法。若不得要訣。學亦無成。或得其門。所作皆辦。今教乘稱秘密之法。禪宗標不傳之文。則向何路而進修。從何門而趣入。若不得唯心之訣。正信無由得成。才得斯宗。千門自闢。道不待求而頓現。行弗假修而自圓。如地遇陽春。萌芽沸發。故云。若無觀慧。事亦不成。又此心能成一切。能壞一切。成則頓成天真之佛。所以真覺大師歌雲。是以禪門了卻心。頓入無生慈忍力。以此無生一門。一成一切成。乃至三身四智。八解六通。無漏無為。普賢萬行。悉於無生。一時圓滿。故云。初聞阿字門。即解一切義。所謂一切法不生。壞則漸壞有為無為功德之門。所以歌雲。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乎心意識。故知。此心。無幽。不燭。有法皆知。察密防微。窮今洞古。故謂之靈台。故司馬彪雲。心為神靈之台。莊子云。萬惡不可內於靈台。

淨名疏問雲。玄義處處多明觀心。已恐不可。入文復爾。將不壞亂經教耶。

答。說經本為入道。若懷道。之賢。觸處觀行。豈有尋求涅槃聖典。而不觀行者乎。但巧說得宜。非止不損文義。兼得觀慧分明。分別法門。非觀何逮。豈有壞亂之咎乎。夫有所說。意在言前。祖佛本意。皆為明心達道。假以文義。直指心原。豈可執詮迷旨。背心求道耶。所以正法念處經偈云。天龍阿脩羅。地獄鬼羅剎。心常為導主。如王行三界。心將詣天上。復行於人中。心將至惡道。心輪轉世間。寶雨經云。云何菩薩得奢摩他毘缽舍那善巧。謂此菩薩心善巧。已。觀察諸法如幻如夢。思惟諸法。此是善法。此非善法。此出離法。此不出離法。謂諸菩薩觀一切法。皆依於心。心為自性。心為上首。能攝受心。善調伏心。善了知心。故能攝此一切諸法。既善調伏。又善了知。由此因緣。便能修習奢摩他法。如是繫心。如是止心。及安住心。勤修如是奢摩他故。便能安住心一境性。弘道廣顯定意經云。彼德本者。了識心本。以此心行。慈及眾生。識了知彼。空無我人。其心德本。助勸於道。故知心為德本。即是總相。心佛眾生。三之別相。心是總相者。法界染淨。萬類萬法。不出一心。是心即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故名總相。餘染淨二緣。各屬二類。然總相說。十法界中。六道為染。四聖為淨。則十法界中染淨二緣。凡聖兩道。俱不出一心矣。故經云。心能導世間。即自在義。心能遍攝受。即隨行義。如是一心法。皆自在隨行。金剛三昧論雲。出世之因者。入實相觀。出世之果者。一味解脫。故知初則信心而入道。後則證心而得果。始終不出宗鏡矣。又楞伽經偈云。唯心無所有。諸行及佛地。去來現在佛。三世說如是。賢劫定意經云。等視一切諸法。根原。皆如是。諦本無所有。是曰一心。華嚴經夜摩天宮偈讚品雲。譬如工畫師。分佈諸彩色。虛妄取異色。大種無差別。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彼心恆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疏釋雲。此頌顯於具分唯識。此不相知義。謂非唯所畫之法。自不相知。喻所變之境。無有體性。能畫之心。念念生滅。自不相知。故亦不能知於所畫。雙喻心境皆無自性。各不相知。故言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又雖不知畫心。而由心能畫。喻眾生雖迷心現量。而心變於境。又由不能知所畫。但畫於自心。故能成所畫。喻眾生由迷境唯心。方能現妄境。又喻正由無性。方成萬境。故云諸法性如是。應觀法界性者。即真如理觀。一切唯心造者。即唯識事觀。以理觀唯識之性。諸佛證此為成佛之體。以事觀唯識之相。眾生達此為出離之門。如華嚴演義雲。良以一文之妙。攝義無遺。一偈之功。能破地獄。故普賢菩薩告善財言。我此法海中。無有一文。無有一句。非是捨施轉輪王位而求得者。非是捨施一切所有而求得者。釋曰。以一是一切之一故。稱性之一故。纂靈記雲。有京兆人。性王。失其名。本無戒行。曾不修善。因患致死。被二人引至地獄。地獄門前見一僧。云是地藏菩薩。乃教誦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菩薩授經已。謂之曰。誦得此偈。能破地獄苦。其人誦已。遂入見王。王問。此人。有何功德。答雲。唯受持一四句偈。具如上說。王遂放免。當誦此偈時。聲所至處。受苦之人。皆得解脫。後三日方穌。憶持此偈。向諸道俗說之。參驗偈文。方知是華嚴經夜摩天宮。無量菩薩雲集所說。即覺林菩薩偈。意明地獄心造。了心造佛地獄自空耳。故知若觀此心。言下離苦。不唯破地獄界。乃至十法界一時。破。以入真空一際法故。則平等真法界。無佛無眾生。此非妙術神通。假於他勢。以法如是故。可驗自心。不可思議神妙之力。高而無上。淵而不深。延而不長。促而非短。廣而無相。顯而無蹤。有而不常。無而不滅。照體獨立。稱性普周。妙萬物。故稱之為神。孕一切。故名之為母。統御該攝。通變無窮。任照忘疲。若明鏡之寫像。應緣無作。猶虛谷之傳聲。居方而方相分明。處圓而圓文顯現。在悟而悟成諸佛。墮迷而迷作眾生。跡任千途。本地不動。台教雲。心如幻化。但有名字。名之為心。適言其有。不見色質。適言其無。復起慮想。不可以有無思度故。名心為妙。非是待麁成妙。以絕待為妙。故傅大士稱為妙神。亦云妙識。妙神即是法身。佛。若無妙神。誰受寂滅樂。寶藏論雲。其為也形。其寂也冥。本淨非瑩。法爾天成。光超日月。德越太清。萬物無作。一切無名。轉變天地。自在縱橫。恆沙而用。溷沌而成。誰聞不喜。誰聞不驚。如何以無價之寶。隱於陰入之坑。是以體之即妙即神。顯無價之寶。迷之成麁成昧。墮陰入之坑。遍覽圓詮。釋之莫盡。仰唯諸聖。讚之靡窮。可謂入道玄關。成佛妙訣。乃至凡聖因果。行位進修。不離此心而得成辦。契同心性。何德不收。以一切法。隨所依住。皆於一心。頓圓滿故。如斯之事。豈非絕待之妙耶。如法華玄義雲。絕待明妙者。為四。一隨情三段法起。若入真諦。待對即絕。故身子云。吾聞解脫之中。無有言說。此三藏經中。絕待意也。二若隨理三假。一切世間皆如幻化。即事而真。無有一事而非真者。更待何物為不真耶。望彼三藏。絕還不絕。即事而真。乃是絕待。此通教絕待也。三別教。若起。望即真之絕。還是世諦。何者。非大涅槃。猶是生死世諦。絕還有待。若入別教中道。待則絕矣。四圓教。若起。說無分別法。即邊而中。無非佛法。亡泯清淨。豈更佛法待於佛法。如來法界。故出法界外。無復有法可相形比。待誰為麁。形誰得妙。無所可待。亦無所絕。不知何名。強言為絕。大涅槃經云。大名不可稱量。不可思議。故為大。譬如虛空。不因小空名為大也。涅槃亦爾。不因小相名大涅槃。妙亦如是。妙名不可思議。不因於麁而名為妙。若謂定有法界。廣大獨絕者。此則大有所有。何謂為絕。今法界清淨。非見聞覺知。不可說示。經云。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止止不須說。即是絕言。我法妙難思。即是絕思。又云。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亦是絕嘆之文。不可以待示。不可以絕示。滅待滅絕。故言寂滅。又云。一切諸法。常寂滅相。終歸於空。此空亦空。則無復待絕。中論雲。若法為待成。是法還成待。今則無因待。亦無所成。法華首經云。既得無生忍。此不生無生。生即無生。是名絕待。降此已外。若更作者。絕何物。顯何理。流浪無窮。則墮戲論。乃是迷情分別。絕待不絕。非絕非待。待於亦待亦絕。言語相逐。永無絕矣。何者。言語從覺觀生。心慮不息。語何由絕。如癡犬逐塊。徒自疲勞。塊終不絕。若能妙悟寰中。息覺觀風。心水澄清。言思皆絕。如黠師子放塊逐人。塊本既除。塊則絕矣。妙悟之時。洞知法界外無法而論絕者。約有門明絕也。是絕亦絕。約空門明絕也。如駃馬見鞭影。無不得入。是名絕待妙也。用是兩妙。妙上三法。眾生之法。亦具二妙。稱之為妙。佛法心法。亦具二妙。稱之為妙。

問。何意以絕釋妙。

答。只喚妙為絕。絕是妙之異名。如世人稱絕能耳。又妙是能絕。麁是所絕。此妙有絕麁之功。故舉絕以名妙。此絕非是斷絕。以無盡為絕。如還原觀雲。一塵出生無盡遍。一塵之內。即理即事。即人即法。即依即正。即染即淨。即因即果。即同即異。即彼即此。即一即多。即廣即狹。即情即非情。即三身即十身。何以故。理事無礙。法如是故。十身互作。自在用。故唯普眼之境界也。如上事相之中。一一互相容相攝。各具重重無盡之境界也。經頌云。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如是次第展轉成。此無礙人方得悟。

問。據其所說。則一塵之上。理無不顯。事無不融。文無不釋。義無不通。今時修學之徒。云何曉悟。達於塵處。頓決群疑。且於一塵之上。何者是染。云何名淨。何者名真。若為稱俗。何者名生死。何者是涅槃。云何名煩惱。云何是菩提。何者名小乘法。云何名大乘法。請垂開決。聞所未聞。

答。大智圓明。覩纖毫而觀性海。真原朗現。一塵之處以眺全身。萬法顯必同時。一際理無前後。何以故。由此一塵虛相。能翳於真。即是染也。由塵相空無所有。即淨也。由於塵性本體同如。即是真也。由此塵相緣生幻有。即俗也。由於塵相念念遷變。即是生死也。由觀塵生滅相盡。空無有實。即涅槃也。由塵相大小。皆是妄心分別。即煩惱也。由塵體本空。緣慮自盡。即菩提也。由塵相體無遍計。即小乘法也。由塵性無生無滅。依他似有。即大乘法也。如是略說。若具言之。假使一切眾生懷疑。各異。一時同問如來。如來唯以一箇塵字而為解釋。宜深思之。經頌云。一切法門無盡海。一言演說盡無餘。依此義理故。名一塵出生無盡遍也。所言即者。現今平等。故此一心法門。如鏡頓現。不待次第。如印頓成。更無前後。一見一切見。一聞一切聞。不俟推尋。若待了達而成。皆為權漸。若能觀於心性之一。則是一道甚深。即正道之一。是唯一之一。千佛同轍。今古不易之一道也。亦云一路涅槃門。亦云一道出生死。又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猶如百華共成一蜜。故知萬法同會斯宗。若諦了之。一切在我。昇沉去住。任意隨緣。示聖現凡。出生入死。變化難測。運無作之神通。隱顯同時。闡如幻之三昧。是非冥合。逆順同歸。語默卷舒。常順一真之道。治生產業。不違實相之門。運用施為。念念而未離法界。行住坐臥。步步而常在其中。若不信之人。對面千里。如寒山子詩云。可貴天然物。獨一無伴侶。促之在方寸。延之一切處。汝若不信受。相逢不相遇。如明達之者。寓目關懷。悉能先覺。若未遇之子。可以事知。舉動施為。未甞間斷。如蔡順。字君仲。以孝聞。順少孤。養母。常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順不還。乃嚙其指。順即心動。棄薪馳歸。跪問其故。母曰。有急客來。吾嚙指以悟汝耳。又唐裴敬彞。父為陳王典所殺。敬彞時在城。忽自覺。流涕不食。謂人曰。我大人凡有痛處。吾即不安。今日心痛。手足皆廢。事在不測。遂歸覲。父果已死。又唐張志安。居鄉閭稱孝。差為里尹。在縣忽稱母疾急。縣令問。志安曰。母有疾志安亦病。志安適患心痛。是以知母有疾。令拘之。差人覆之。果如所說。尋奏高表門閭。拜為散騎常侍。

問。此宗所悟。還有師不。

答。此是自覺聖智。無師智。自然智。之所證處。不從他悟。自證之時。法從心現。不從外來。故無師。契而能自得阿耨菩提。楞伽經云。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善自覺聖智相。及一乘。我及餘菩薩。若善自覺聖智相。及一乘。不由於他。通達佛法。又經云。舍利弗復問。何故諸賢。復發此言。從今日始。不以佛為聖師。諸比丘報曰。從今日始。自在其地。不在他鄉。自歸於己。不歸他人。以為師主。不用他師。是以故往。不以佛為聖師。乃至於是世尊。讚諸比丘。善哉善哉。其於諸法。無所得者。乃為真得。此乃但可自知。方見真實。所以千聖拱手。作計校不成。如經頌云。言語說諸法。不能顯真實。平等乃能見。如法佛亦爾。所以永嘉歌雲。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又先德偈云。不煩問師匠。心王應自知。斯乃真照無照。真知無知。何者。若有照。則有對處。故云。隨照失宗。若有知。則被知礙。故云。法離見聞覺知。如信心銘雲。縱橫無照。最為微妙。知法無知。無知知要。達此要者。即無一法可同。無一法可異。無一法可是。無一法可非。則何用外求知解。古德歌雲。古人重義不重金。曲高和寡無知音。今時學士還如此。語默動用跡難尋。所嗟世上岐途者。終日崎嶇枉用心。平坦栴檀不肯取。要須登陟訪椿林。窮子捨父遠逃逝。卻於本捨絕知音。貧女宅中無價寶。卻將小秤買他金。故大涅槃經云。如平坦路。一切眾生。悉於中行。無障礙者。中路有樹。其陰清涼。行人在下。憩駕止息。然其樹陰。常住不異。亦不消壞。無持去者。路喻聖道。陰喻佛性。是以若達此宗。歸於自地。室中寶藏。豈是外來。衣內明珠。非從他獲。若能開發秘藏。得現前受用之榮。貨易神珠。息積劫貧窮之苦。非數他寶。豈徇彼求。則潤己之智藏何窮。利他之法財無盡。

問。若言無師自證者。即墮自然之計。執從他解者。仍涉因緣之門。且大道之性。非是自然。亦非因緣。云何開示而乖道體。

答。為破他求故說須自證。為執自解。故從他印可。若當親省之時。迷悟悉空。自他俱絕。非限量之所及。豈言論之能詮。所以牛頭初祖雲。夫道者。若一人得之。道即不遍。若眾人得之。道即有窮。若各各有之。道即有數。若總共有之。方便即空。若修行得之。造作非真。若本自有之。萬行虛設。何以故。離一切限量分別故。明知說自說他。言得言失者。若約聖教。則是隨世語言。破執方便。若依意解。盡是限量分別。不出情塵。但不執教以徇情。則方見性而達道。

問。初心學人。悟入此宗。信解圓通。有何勝力。

答。若正解圓明。決定信入。有超劫之功。獲頓成之力。雖在生死。常入涅槃。恆處塵勞。長居淨剎。現具肉眼。而開慧眼之光明。匪易凡心。便同佛心之知見。如太子具王儀之相。迦陵超眾鳥之音。將師子筋為琴絃。餘音斷絕。以善見藥而治病。眾患潛消。若那羅箭之功。勢穿鐵鼓。似金剛鎚之力。擬碎金山。則煩惱塵勞。不待斷而自滅。菩提妙果。弗假修而自圓。乃至等冤親。和諍論。齊凡聖。泯自他。一去來。印同異。融延促。溷中邊。世出世間不可稱。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之力。莫能過者。亦名佛力。亦名般若力。亦名大乘力。亦名法力。亦名無住力。所以先德釋雲。無住力持者。則大劫不離一念。又云。色平等是佛力。色既平等。則唯心義成。故知觀心之門。理無過者。最尊最貴。絕妙絕倫。有剎那成佛之功。頓截苦輪之力。大涅槃經云。譬如藥樹。名曰樹王。於諸藥中。最為殊勝。能滅諸病。樹不作念。若取枝葉及皮身等。雖不作念。能愈諸病。涅槃亦爾。是以若於宗鏡。有圓信圓修。乃至見聞隨喜。一念發心者。無不除八萬塵勞。三障二死之病。大品經云。如摩尼珠。所在住處。一切非人。不得其便。以珠著身。闇中得明。熱時得涼。寒時得溫。若在水中。隨物現色。即況識此自心如意靈珠。圓信堅固。一切時處。不為無明塵勞非人之所侵害。則處繁不亂。履險恆安。高而不危。滿而不溢。台教引佛藏經云。無名相中。假名相說。皆是如來不思議力。譬如有人。嚼須彌山。飛行虛空。石筏渡海。負四天下及須彌山。蚊腳為梯。登至梵宮。劫盡燒時。一唾劫火即滅。一吹世界即成。以藕絲懸須彌山。手接四天下。雨。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無相無為。無生無滅。令人信解。甚為難有。甚為希有。若少有所得。與佛法僧諍。入於邪道。不聽出家受戒。飲一盃水。當知經明無生外用。以顯妙理因果無生。是則不了一體三寶常住。不聽出家。言不聽者。若不解此。戒不具足。若約觀心者。一剎那起。名一眾生。即起即滅。名為一期。念念之中。恆起三毒。即當劫盡三災。三毒貪為首。三災火為端。以不思議止觀。觀此三毒。一念貪心。無有起處。即是一唾劫火而滅。了念成智。即是一吹世界而成。乃至一切不思議希有之事。但達一念無明心。成諸佛智。無有不洞曉之者。若不解此。非唯不聽出家。一切萬善。皆不成就。以不知佛法根本故。大智度論雲。復次有人。謂地為堅牢。心無形質。皆是虛妄。以是故。佛說心力為大。行般若波羅蜜故。散此大地以為微塵。以地有色香味觸重故。自無所作。水少香故。動作勝地。火少香味。勢勝於水。風少色香味。故動作勝火。心無四事。故所為力大。又以心多煩惱結使繫縛。故令心力微少。有漏善心。雖無煩惱。以心取諸法相故。其力亦少。二乘無漏心。雖不取相。以智慧有量。及出無漏道時。六情隨俗分別。取諸法相故。不盡心力。諸佛及大菩薩。智慧無量無邊。常處禪定。於世間涅槃。無所分別。諸法實相。其實不異。但智有優劣。行般若波羅蜜者。畢竟清淨。無所罣礙。一念中。能散十方一切如恆河沙等。三千大千國土。大地諸山微塵。故知真心。有此大力。眾生妄隔而不覺知。金光明經疏雲。如日光能照天下。不能照道理。心智之光明。能發智照理。故心是光。若心癡闇。體則憔悴。心有智光。膚色充澤。故云。般若大故色大。般若淨故色淨。即是明也。天下萬物。唯人為貴。七尺形骸。不如靈智為貴。所以觀之心貴。心即是金。又知依知正名光。知一切法無一切法為明。是以若於宗鏡才有信入。便生圓解。能發真正菩提心。更無過上。是無等等心。是最勝心。是最實心。止觀雲。發此心者。能翻一一塵勞門。即是八萬四千諸三昧門。無明轉。即變為明。如融氷成水。更非遠物。不餘處來。但一念心。普皆具足。如如意珠。非有寶。非無寶。若謂無者。即妄語。若謂有者。即邪見。不可以心知。不可以言辯。眾生於此不思議不縛法中。而思想作縛。於無脫法中。而求於脫。是故起大慈悲。興四弘誓。拔兩苦。與兩樂。故名非縛非脫。真正菩提心。此發一菩提心。即一切菩提心。譬如良醫。有一秘方。總攝諸方。阿伽陀藥。功兼諸藥。如食乳糜。更無所須。一切具足。如如意珠。乃至此一心。是大中大。上中上。圓中圓。滿中滿。實中實。真中真。了義中了義。玄中玄。妙中妙。不可思議中不可思議。若能如此。簡非顯是。體權識實。而發心者。是一切諸佛種。譬如金剛。從金性生。佛菩提心。從大悲起。是諸行先。如服阿娑羅藥。先用清水。諸行中最。如諸根中。命根為最。佛正法正行中。此心為最。如太子生。具王儀相。大臣恭敬。有大聲名。如迦陵頻伽鳥[穀-禾+卵]中鳴聲。已勝諸鳥。此菩提心。有大勢力。如師子筋絃。如師子乳。如金剛鎚。如那羅延箭。具足眾寶。能除貧苦。如如意珠。雖小懈怠。小失威儀。猶勝二乘功德。舉要言之。此心即具一切菩薩功德。能成三世無上正覺。若解此心。任運達於止觀。無發無礙即是觀。其性寂滅即是止。止觀即菩提。菩提即止觀。如上廣讚。發此圓信菩提心人。實為難有。若凡夫外道。迷於此心。而為分段生死。藏通二乘。背於此心。而作有餘涅槃。乃至通教菩薩。始發大乘之人。體於此心。只成自性之空。別教菩薩。至大乘之終。悟於此心。雖見不空為十法界之所依。然即今未具。猶假別修次第生起。俱不能識知。自心。一念頓圓平等正性。凡聖共有。一際。無差。以不識故。皆不能發此無上無等。最勝廣大不可思議菩提之心。所有悲願智行。俱不具足。若一發此心。功德無際。念念圓滿十波羅蜜。故淨名經云。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今宗鏡。正為開示此心。一一搜窮。重重引證。普為一切法界含生。凡有心者。願皆信受。才得信入。法爾自然發此無上菩提之心。便坐道場。行同體大悲。起無緣慈化。是以十方諸佛。讚了此心。能發菩提者。功德無盡。如華嚴經云。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猶如良田。能長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猶如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猶如淨水。能洗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猶如大風。普於世間無所礙故。菩提心者。猶如盛火。能燒一切諸見薪故。菩提心者。猶如淨日。普照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猶如盛月。諸白淨法悉圓滿故。菩提心者。猶如明燈。能放種種法光明故。菩提心者。猶如淨目。普見一切安危處故。菩提心者。猶如大道。普令得入大智城故。菩提心者。猶如正濟。令其得離諸邪法故。菩提心者。猶如大車。普能運載諸菩薩故。菩提心者。猶如門戶。開示一切菩薩行故。菩提心者。猶如宮殿。安住修習三昧法故。菩提心者。猶如園苑。於中遊戲受法樂故。菩提心者。猶如舍宅。安隱一切諸眾生故。菩提心者。則為所歸。利益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則為所依。諸菩薩行所依處故。菩提心者。猶如慈父。訓導一切諸菩薩故。菩提心者。猶如慈母。生長一切諸菩薩故。菩提心者。猶如乳母。養育一切諸菩薩故。菩提心者。猶如善友。成益一切諸菩薩故。菩提心者。猶如君主。勝出一切二乘人故。菩提心者。猶如帝王。一切願中得自在故。菩提心者。猶如大海。一切功德悉入中故。菩提心者。如須彌山。於諸眾生心平等故。菩提心者。如鐵圍山。攝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猶如雪山。長養一切智慧藥故。菩提心者。猶如香山。出生一切功德香故。菩提心者。猶如虛空。諸妙功德廣無邊故。菩提心者。猶如蓮華。不染一切世間法故。菩提心者。猶如調慧象。其心善順。不獷戾故。菩提心者。猶如良善馬。遠離一切諸惡性故。菩提心者。如調御師。守護大乘一切法故。菩提心者。猶如良藥。能治一切煩惱病故。菩提心者。猶如坑阱。陷沒一切諸惡法故。菩提心者。猶如金剛。悉能穿徹一切法故。菩提心者。猶如香篋。能貯一切功德香故。菩提心者。猶如妙華。一切世間所樂見故。菩提心者。如白栴檀。除眾生欲熱使清涼故。菩提心者。如黑沉香。能熏法界悉週遍故。菩提心者。如善見藥王。能破一切煩惱病故。菩提心者。如毘笈摩藥。能拔一切諸惑箭故。菩提心者。猶如帝釋。一切主中最為尊故。菩提心者。如毘沙門。能斷一切貧窮苦故。菩提心者。如功德天。一切功德所莊嚴故。菩提心者。如莊嚴具。莊嚴一切諸菩薩故。菩提心者。如劫燒火。能燒一切諸有為故。菩提心者。如無生根藥。長養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猶如龍珠。能消一切煩惱毒故。菩提心者。如水精珠。能清一切煩惱濁故。菩提心者。如如意珠。周給一切諸貧乏故。菩提心者。如功德瓶。滿足一切眾生心故。菩提心者。如如意樹。能雨一切莊嚴具故。菩提心者。如鵝羽衣。不受一切生死垢故。菩提心者。如白[疊*毛]線。從本已來性清淨故。菩提心者。如快利犁。能治一切眾生田故。菩提心者。如那羅延。能摧一切我見敵故。菩提心者。猶如快箭。能破一切諸苦的故。菩提心者。猶如利矛。能穿一切煩惱甲故。菩提心者。猶如堅甲。能護一切如理心故。菩提心者。猶如利刀。能斬一切煩惱首故。菩提心者。猶如利劍。能斷一切憍慢鎧故。菩提心者。如勇將幢。能伏一切諸魔軍故。菩提心者。猶如利鋸。能截一切無明樹故。菩提心者。猶如利斧。能伐一切諸苦樹故。菩提心者。猶如兵仗。能防一切諸苦難故。菩提心者。猶如善手。防護一切諸度身故。菩提心者。猶如好足。安立一切諸功德故。菩提心者。猶如眼藥。滅除一切無明瞖故。菩提心者。猶如鉗鑷。能拔一切身見刺故。菩提心者。猶如臥具。息除生死諸勞苦故。菩提心者。如善知識。能解一切生死縛故。菩提心者。如好珍財。能除一切貧窮事故。菩提心者。如大導師。善知菩薩出要道故。菩提心者。猶如伏藏。出功德財無匱乏故。菩提心者。猶如湧泉。生智慧水無窮盡故。菩提心者。猶如明鏡。普現一切法門像故。菩提心者。猶如蓮華。不染一切諸罪垢故。菩提心者。猶如大河。流引一切度攝法故。菩提心者。如大龍王。能雨一切妙法雨故。菩提心者。猶如命根。任持菩薩大悲身故。菩提心者。猶如甘露。能令安住不死界故。菩提心者。猶如大網。普攝一切諸眾生故。菩提心者。猶如罥索。攝取一切所應化故。菩提心者。猶如鉤餌。出有淵中所居者故。菩提心者。如阿伽陀藥。能令無病永安隱故。菩提心者。如除毒藥。悉能消歇含愛毒故。菩提心者。如善持咒。能除一切顛倒毒故。菩提心者。猶如疾風。能卷一切諸障霧故。菩提心者。如大寶洲。出生一切覺分寶故。菩提心者。如好種性。出生一切白淨法故。菩提心者。猶如住宅。諸功德法所依處故。菩提心者。猶如市肆。菩薩商人貿易處故。菩提心者。如鍊金藥。能治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猶如好蜜。圓滿一切功德味故。菩提心者。猶如正道。令諸菩薩入智城故。菩提心者。猶如好器。能持一切白淨物故。菩提心者。猶如時雨。能滅一切煩惱塵故。菩提心者。則為住處。一切菩薩所住處故。菩提心者。則為授行。不取聲聞解脫果故。菩提心者。如淨瑠璃。自性明潔無諸垢故。菩提心者。如帝青寶。出過世間三乘智故。菩提心者。如更漏鼓。覺諸眾生。煩惱睡故。菩提心者。如清淨水。性本澄潔無垢濁故。菩提心者。如閻浮金。映奪一切有為善故。菩提心者。如大山王。超出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則為所歸。不拒一切諸來者故。菩提心者。則為義利。能除一切衰惱事故。菩提心者。則為妙寶。能令一切心歡喜故。菩提心者。如大施會。充滿一切眾生心故。菩提心者。則為尊勝。諸眾生心無與等故。菩提心者。猶如伏藏。能攝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如因陀羅網。能伏煩惱阿脩羅故。菩提心者。如婆樓那風。能動一切所應化故。菩提心者。如因陀羅火。能燒一切諸惑習故。菩提心者。如佛支提。一切世間應供養故。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功德。舉要言之。應知悉與一切佛法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三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則已出生無量功德。普能攝取一切智道。乃至善男子。如有寶珠。名自在王。日月光明所照之處。一切財寶衣服等物。所有價直悉不能及。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自在王寶。亦復如是。一切智光所照之處。三世所有天人二乘。漏無漏善一切功德。皆不能及。善男子。海中有寶。名曰海藏。普現海中莊嚴事。菩薩摩訶薩。菩提心寶。亦復如是。普能顯現一切智海諸莊嚴事。善男子。譬如天上閻浮檀金。唯除心王大摩尼寶。餘無及者。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閻浮檀金。亦復如是。除一切智心王大寶。餘無及者。乃至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無邊。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殊勝功德。若有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則獲如是勝功德法。如上略錄。華嚴大教一百二十門。讚發此心功德。廣大無邊。然經中。雖引諸希奇珍寶譬況。皆是世間有限之物。以麁比妙。將淺況深。寧齊出世無盡之珍。豈等佛法難思之旨。故知世出世間。天下之貴。無過心寶。如師子奮迅。威勐最雄。象王蹴蹋。勢力無等。所以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云。爾時大樹緊那羅王白言。世尊。我聞菩薩所有三昧。名曰寶住。若有菩薩得是三昧。一切法寶。諸功德法。自然而得。佛告緊那羅王言。若有菩薩。欲令佛寶種性不斷。法寶種性僧寶種性不絕者。修集生起八十種寶。所謂不忘一切智寶之心。乃至觀空無相無願解脫門寶心。入甘露門故。觀一切法無生。寶心。得無生法忍故。見一切法如幻如夢如焰如影如響如水月。寶心。不住諸見故。觀因緣法。寶心離斷常見故。離諸邊見垢穢。寶心。離於二故。入無二法門。寶心。覺一道故。離一切行。寶心。至正位故。正觀法位。寶心。一切法平等故。集助一切菩提法。寶心。覺了一切佛法故。乃至喻如大海。為眾法主。集一切寶。一切眾寶。皆悉來歸。於是海中出生諸寶。如是緊那羅王。菩薩。得是寶住三昧。為諸一切眾生之主。集一切寶。一切法寶。皆悉歸趣。是以祖師云。一切寶中。心寶為上。故知一切法寶。皆歸宗鏡中。無有法財珍寶。而不積聚。如入法界體性經云。文殊師利。復白佛言。以何因緣。名以三昧為寶積耶。佛告文殊師利。譬如大摩尼寶。善磨瑩已。安置淨處。隨彼地方。出諸珍寶不可窮盡。如是文殊師利。我住此三昧。觀於東方。見無量阿僧祇世界。現在諸佛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如是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如是。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我皆現見是諸如來。住此三昧。為眾說法。文殊師利。我住此三昧。不見一法。然非法界。釋曰。寶積三昧者。即一切眾生心。是。無量功德聚。猶如世間寶積。若能住此一心寶積三昧。有何功德寶而不知。故能見十方佛寶。普照無餘。所以云不見一法。然非法界。是以萬類之中。唯心為貴。如金翅鳥。命終之後。骨肉散盡。唯有心在。難陀龍王。取此鳥心。以為明珠。轉輪王得。以為如意珠。然一切眾生心。亦復如是。幻身雖滅。真心不壞。如經云。如劫燒火。不燒虛空。又祖師云。百骸雖潰散。一物鎮長靈。若能了此常住真心。即同獲於如意珠寶。若得之者。廣濟於法界。用之者。普潤於十方。以此諸大乘經中。十方諸佛。同共讚揚此菩提心。況如無際虛空。未言少分。若下位淺智。焉敢言之。故先德釋涅槃教義雲。種種名目。只是一心法。此法即是佛師。諸菩薩母。諸佛菩薩。辯不能宣。凡夫千舌。豈解揄揚。二乘百盲。焉能舞手者哉。此論開發信入。功德無邊。若但見聞。設不信樂。尚種善根。無空過者。如華嚴經云。佛子。譬如丈夫。食少金剛。終竟不消。要穿其身。出在於外。何以故。金剛不與肉身雜穢而同止故。於如來所。種少善根。亦復如是。要穿一切有為諸行煩惱身。過到於無為究竟智處。何以故。此少善根。不與有為諸行煩惱而共住故。佛子。假使乾草。積同須彌。投火於中。如芥子許。必皆燒盡。何以故。火能燒故。於如來所。種少善根。亦復如是。必能燒盡一切煩惱。究竟得於無餘涅槃。何以故。此少善根。性究竟故。佛子。譬如雪山有藥王樹。名曰善見。若有見者。眼得清淨。若有聞者。耳得清淨。若有嗅者。鼻得清淨。若有甞者。舌得清淨。若有觸者。身得清淨。若有眾生。取彼地土。亦能為作除病利益。佛子。如來應正等覺無上藥王。亦復如是。能作一切。饒益眾生。若有得見如來色身。眼得清淨。若有得聞如來名號。耳得清淨。若有得嗅如來戒香。鼻得清淨。若有得甞如來法味。舌得清淨。具廣長舌。解語言法。若有得觸如來光者。身得清淨。究竟獲得無上法身。若於如來生憶念者。則得念佛三昧清淨。若有眾生。供養如來所經土地。及塔廟者。亦具善根。滅除一切諸煩惱患。得賢聖樂。佛子。我今告汝。設有眾生。見聞於佛。業障纏覆。不生信樂。亦種善根。無空過者。乃至究竟入於涅槃。佛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於如來所。見聞親近。所種善根。悉離一切諸不善法。具足善法。故知若見若聞。若信不信。皆得究竟無上善根。以見圓覺之佛。普門之法故。以覺圓故。無有缺減。以法普故。自然具足。豈非究竟耶。所以華嚴初發心功德品頌云。菩薩發心功德量。億劫稱揚不可盡。以出一切諸如來。獨覺聲聞安樂故。十方國土諸眾生。皆悉施安無量劫。勸持五戒及十善。四禪四等諸定處。復於多劫施安樂。令斷諸惑成羅漢。彼諸福聚雖無量。不與發心功德比。又教億眾成緣覺。獲無諍行微妙道。以彼而校菩提心。算數譬喻無能及。一念能過塵數剎。如是經於無量劫。此諸剎數尚可量。發心功德不可知。又頌云。所說種種眾譬喻。無有能及菩提心。以諸三世人中尊。皆從發心而得生。華嚴指歸雲。明經有十種益。一見聞益。謂此見聞如來。及此遺法。所種善根。成金剛種不可破壞。要心成佛。如性起品雲。佛子。乃至不信邪見眾生。見聞佛者。彼諸眾生。於見聞中得種善根。果報不虛。乃至究竟涅槃等。二發心益。謂信位既滿。稱彼佛懷發此大心。此心即是普賢法攝。是故融通。即遍無盡時處等法界。既入彼攝彼。即全諸位。悉皆成滿。故經云。初發心即是佛故。悉與三世諸如來等。三起行益。謂若起一普賢行時。即遍一切行。一切位。一切德。一切法。一切處。一切時。一切因。一切果。窮盡法界。具足一切。如帝網等。故經云。菩薩摩訶薩得聞此法。以少方便。疾得菩提。四攝位益。謂信等五位。一一位中攝一切位。然有二門。一全位相是門。即一切位是一位故。十信滿處。即便成佛。二諸位相資門。則一位中具一切位。如十信中有十住。乃至十地。故經云。住於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德。如十玄門。五速證益。依此普門。一證一切證。如經明地獄眾生。蒙光滅苦。才從地獄門出。昇兜率天。聞此普法。即得十地者。明是此法之深益。六滅障益。依此普法。亦一斷一切斷。如前兜率天子。非直自身頓得十地。亦乃毛孔香熏。全示眾生。頓滅無量煩惱。並是普法之勝力。七轉利益。普行亦成。即能頓益無邊眾生。悉亦同得此十地法。如前兜率天子。得十地已。毛孔中出蓋雲供養佛。經云。若有眾生見此蓋雲者。彼諸眾生。種一恆河沙轉輪王所植善根等。八造修益。如善財依此普法。一得一切得。以前生曾見聞普法。成金剛種。遂令今生頓成解行。九頓得益。如經明六千比丘。頓見如來。得十眼境界。祇洹林中。不可說塵數菩薩。頓得無盡自在法海等。十稱性益。謂依此普法。一切眾生。無不皆悉稱其本性。在佛果海中。即是舊來益。如經明於佛身中。見一切眾生已成佛竟。已涅槃竟。是以此宗鏡錄中。並是稱性而談。約本而說。因果皆實。理事俱真。以是圓滿之宗。普門之法。見普法故。名為普眼。普法者。一具一切。一一稱性。同時具足。眼外無法。乃稱普眼。亦名普眼經。遂令見聞之人。皆同性得。以此性無盡。則所益何窮。故能總括無邊。該通一切。攝前則攝後。如舉初步。即到千里之程途。得一則得餘。猶觀天月。即了一切之水月。故知有教的有其位。有法必有其人。如地獄眾生。見聞為種。處八難內超十地階。善財童子。行解在躬。於一生中。圓多劫果。文理有據。果報非虛。可示後賢。同繼斯種。所以如來藏經中。校量功德。受持此經。供養過去恆河沙現在諸佛。造恆河沙七寶台。高十由旬。日日如是。乃至五十恆河沙七寶台。供養恆河沙如來。不如有人喜樂菩提。受持此經。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釋曰。七寶是限量之財。供養乃有為之福。若持此經者。則一乘常住之寶。真如無盡之福。如法界比微塵。豈可校量乎。

問。此發菩提心。當有幾種。依何等菩提發心。便獲如是功德。

答。若約橫論。隨根所證。有四種菩提。若約竪論。依初中後。有三種菩提。又發有二種。一是起發。二是開發。起發即一乘十信之首。開發即一乘十住之初。今所讚者。是四種之中。依上上根。佛之菩提。若宗鏡所讚。多取圓信起發之發。若引華嚴。或是初住開發之發。又今論發者。不依人依法。頓悟自心。萬行圓足。故稱曰發。如華嚴論雲。發心有二。一有久從生死苦。厭苦發心。有得三乘。一乘之果。名自覺聖智。亦名佛智。自然智。無師智。二依先覺者。勸令知苦本。方能發心。夫發心者。又有此二種。若言要依先佛發心者。即有常過。即同外道常見。即先覺者。以誰為師。轉轉相承。不離常見。若有古時常佛為展轉之師。即古佛自體自真。不隨妄者。即不可踐其古跡。為真自常真。不可以真隨生死故。即生死是常生死。佛自是常佛故。若也眾生定有生死者。生死自常生死。不可得成真故。此是斷見。此二種俱非。不離斷常也。為一切眾生生死無性。本無生死。橫計生死。本非生死。一切諸佛本無自性故。實無菩提。亦無涅槃。而眾生妄謂諸佛。有菩提涅槃。若有眾生能如是知者。名為發心。名為諸佛。名為見道。而能開悟一切眾生。是達無明者。無明本無。諸佛亦無。名為覺者。但以無依無住。無體無性妙智。能隨響應。對現色身。能以此理教化眾生。名為大悲。故不可有得有證。有忻有厭。有取有捨。有古有今。有真有假。發菩提心也。如是發菩提心。不為長夜無明之所覆故。又云。善財白德雲比丘言。我已發無上菩提心者。已於文殊師利所。發菩提心。為知菩提無證修。無所求故。但求菩薩。方便三昧加行。其菩提心。自然明白無垢。猶如空中有云。雲亡其虛空自空。不復雲求虛空也。以明但修菩薩三昧觀照。以治執障。然菩提心。無有修作留除之體。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是故今以妙峯山。像以止觀二門。七菩提之助顯。方便。菩提。心自明白。及至菩提明白。即菩薩行諸三昧。自是菩提。不復別有菩提。而自明白。以明菩薩處於世間修諸萬行。世間萬行。乃至菩提。涅槃。性自離故。以將此法。教化迷流。不了此者。而令悟達性空無垢之智。以淨諸業。令苦不生。名為大悲。猶如化人教化幻士。以智觀業。隨時隨根。十方等利。無心意識。智幻利生。以此義故。但求菩薩一切諸行。以明即行是菩提。一切無生滅。故云我已發無上菩提心者。以明信心菩提。雖未有三昧加行顯發。已知無所修無所求故。今求菩薩行者。以明方便三昧相印。方明。行及菩提。如實無二。於此之中。不可說言。諸行無常。是生是滅。如此經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如是解。諸佛當現前。是知菩提之心。不生不滅。無得無依。所云求菩薩行者。是方便顯發。當顯發之時。則理行無二。所以般若會中。舍利弗念。須菩提。依何法門。善說般若。須菩提雲。我以無依故。辯說如是。諸佛弟子。若於一切無依。皆法爾如是。非我能為。亦如妙善堂中天鼓說法。稱為無依印法門。故古偈云。識心達本如如佛。畢竟無依自在人。

宗鏡錄卷第九

 

上篇:宗鏡錄(100卷)

下篇:萬善同歸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闕譯人名今...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  願生安樂...

【註音版】大方廣佛華嚴經(81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悲咒註音版

1)南na 無mo 喝he 囉la 怛dan 那na 哆duo 囉la 夜ye...

天童山景德寺如淨禪師續語錄

天童遺落錄序 夫佛祖道實際理地。本離言語相。然佛事...

真心直說

真心直說序 或曰。祖師妙道可得知乎。曰古不雲乎。道...

淨土或問

淨土或問序 參禪餘所不去。念佛亦非去者。禪主見性。...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

法句經

法句經卷上 尊者法救撰 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譯 無常品...

佛說五王經

佛說五王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昔有五王,國界相近,...

【註音版】供燈儀軌

供燈儀軌...

佛說菩薩內習六波羅蜜經

佛說菩薩內習六波羅蜜經 後漢臨淮沙門嚴佛調譯 佛言:...

佛說幻士仁賢經

佛說幻士仁賢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

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

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 徑山沙門語風圓信無地地主人郭...

佛說信佛功德經

佛說信佛功德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歸命...

【註音版】佛說妙色陀羅尼經

佛說妙色陀羅尼經...

【佛教詞典】群迷

(術語)許多迷惑之眾生也。觀經玄義分曰:群迷性隔,...

【佛教詞典】數

數者,謂於諸行一一差別,假立為數,一一差別者於一無...

過去造了很多惡業,怎樣消除這些恐懼

我們過去造了很多很多的惡業,想想因果不虛的,如果一...

佛陀一天的時間

世界所有宗教導師中,佛陀可以被認為是精力最充沛,行...

念佛時有兩點要注意

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有二點要注意:一個是你能念的心,...

木頭與蛀蟲

有一根木頭上,忽然來了一隻小小蛀蟲,整日在木頭身上...

人生最大的價值是什麼

一天,一個小和尚跑過來,請教禪師:師父,我人生最大...

大安法師:如何把佛法介紹給家人

問: 弟子一接觸到淨土法門,就歡喜信受,並想方設法...

這世界最初是怎麼開始的

問: 弟子有個問題迄今一直不能找到滿意的答案,就是六...

我們學佛是為了什麼

問: 師父晚上好,我們學佛是為了什麼,了脫生死,家...

蓮池大師:竹窗三筆

竹窗三筆序 古有容齋隨筆。予效之竹窗之下。時有所感。...

佛也有壽命的嗎

問: 佛有壽限嗎?如何理解此佛壽命多少多少劫?劫後...

病是眾生之良藥

【原文】 世人以病為苦,而先德云:病者眾生之良藥。夫...

諸佛皆以慈悲為根而行菩薩道

《彌勒所問本願經》 中,佛告訴阿難: 我在因地求道,...

【視頻】佛說末羅王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末羅王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善音居士讀誦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善音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