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法華宗要

元曉師撰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法華宗要

元曉師撰

將欲解釋此經。略開六門分別(初述大意次辨經宗三明詮用四釋題名五顯教攝六消文義)。初述大意者。妙法蓮華經者。斯乃十方三世諸佛出世之大意。九道四生滅入一道之弘門也。文巧義深。無妙不極。辭敷理泰。無法不宣。文辭巧敷花而含實。義理深泰實而帶權。理深泰者。無二無別也。辭巧敷者。開權示實也。開權者。開門外三車是權。中途寶城是化。樹下成道非始。林間滅度非終。示實者。示□生並是吾子。二乘皆當作佛。算數不足量其命。劫火不能燒其立是謂文辭之巧妙也。言無二者。唯一大事。於佛知見開示悟入無上無異令知令證故。言無別者。三種平等。諸乘諸身皆同一揆。世間涅槃永離二際故。是謂義理之深妙也。斯則文理滅妙無非玄。則離麁之軌乃稱妙法。權華開敷實菓泰彰。無染之美假喻蓮花。然妙法妙絕。何三何一至久至冥。誰短誰長茲□□總入之不易。諸子瀾漫出之良難。是如來引之□權羨□車。於鹿苑示有□之麁身。駕白牛於鷲岳顯無限之長命。斯迺□一以破三。三除一捨。假□以□短。短息而□忘。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蕩然靡據。肅焉離寄。不知何以言之強稱妙法蓮花。是以分坐令聞之者。當受輪王釋梵之座。逕耳一句之人。並得無上菩提之記。況乎受持演說之福。豈可思議所量乎哉。舉是大意以標題目。故言妙法蓮花經也。

第二辨經宗者。此經正以廣大甚深一乘實相為所詮宗。總說雖然。於中分別者。一乘實相略說有二。謂能乘人及所乘法。此經所說一乘人者。三乘行人。四種聲聞。三界所有四生眾生。並是能乘一佛乘人。皆為佛子。悉是菩薩。以皆有佛性當紹佛位故。乃至無性有情亦皆當作佛故。如寶雲經言。菩薩發心便作是念。一切世界中少智眾生愚癡瘖瘂無涅槃分不生信心者。□□菩薩之所棄捨。如是眾生我皆調伏乃至坐於道場得阿耨菩提。發此心時。魔宮震動。又言。菩薩成佛眾願滿足。方便品說。三世諸佛但教化菩薩。譬喻品雲。一切眾生皆是吾子故。又言。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道已。來世得作佛。斯則無一眾生而非佛子。所以廣大。此眾生界即涅槃界。是故甚深。如論說言。三界相者。謂眾生界即涅槃界。不離眾生界有如來藏故。是謂能乘一佛乘人也。此一乘人所乘之法。略而說之有四種。一謂一乘理及一乘教。一乘之因一乘之果。一乘理者。謂一法界。亦名法身。名如來藏。如薩遮尼揵子經云。文殊師利白佛言。若無三乘差別性者。何故如來說三乘法。佛言。諸佛如來說三乘者。示地差別。非乘差別。說人差別。非。乘差別諸佛如來說三乘者。示小功德知多功德。而佛法中無乘差別。何以故。以法界法無差別故。金光明經言。法界無分別。是故無異乘。為度眾生故分別說三乘。又此經言。諸佛如來能知彼法究竟實相。論釋此雲。實相者。謂如來藏。法身之體。不變相故。又下文言。同者。示諸佛如來法身之性同諸凡夫聲聞辟支佛等。法身平等無有差別故。桉雲。如來法身如來藏性。一切眾生平等所有。能運一切同歸本原。由是道理無有異乘。故說此法為一乘性。如是名為一乘理也。一乘教者。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從初成道乃至涅槃。其間所說一切言教。莫不令至一切智地。是故皆名為一乘教。如方便品言。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故。是教遍通十方三世。無量無邊。所以廣大。故一言一句皆為佛乘。一相一味。是故甚深。如是名為一乘教也。一乘因者。總說有二。一者性因。二者作因。言性因者。一切眾生所有佛性為三身果而作因故。如常不輕菩薩品雲。我不輕汝。汝等皆當作佛。論釋此言。示諸眾生皆有佛性故。又言。決定增上慢二種聲聞。根未熟故。佛不與授記。菩薩與授記。菩薩與授記者。方便令發心故。當知依此經意而說趣寂二乘無性有情皆有佛性悉當作佛。言作因者。若聖若凡內道外道道分福分一切善根。莫不同至無上菩提。如下文言。或有人禮拜。或復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少傾頭。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無佛皆已成佛道乃至廣說。本乘經言。凡聖一切善不受有漏果。唯受常住之果。大悲經言。佛告阿難。若人樂著三有果報。於佛福田若行佈施諸餘善根。願我世世莫入涅槃。以此善根不入涅槃。無有是處。是人雖不樂求涅槃。然於佛所種諸善根。我說是人必入涅槃。尼健子經一乘品言。佛語文殊。我佛國□所有僧伽尼乾子等。皆是如來住持力故方便示現此諸外道。善男子等。雖行種種諸異學相。皆同佛法一橋樑度。更無餘度故。桉雲。依此等文。當知佛法五乘諸善及與外道種種異善。如是一切皆是一乘。皆依佛性無異體故。如法花論顯此義。云何體法者。謂理無二體。無二體者。謂無量乘皆是一乘故。而下文言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者。謂發菩提心退已還發者前所修行善根不滅同後得果故。者為顯種子無上義故。旦約發心善根而說。非謂餘善不得佛果。是故□違前所引文。由是言之。若凡若聖一切眾生內道外道一切善根。皆出佛性同歸本原。如是本來唯佛所窮。以是義故廣大甚深。如是名為一乘因也。一乘果者。略說有二種。謂本有果及始起果。本有果者。謂法佛菩提。如壽量品雲。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桉雲。此文就一法界顯一果體。非有體故非實。非無體故非虛。非真諦故非如。非俗諦故非異。如本乘經云。果體圓滿無德不備。無理不周。無名無相。非一切法可得。非有體非無體。乃至廣說。又言。二體之外獨在無二故。是明法佛菩提果體。始起果者。謂餘二身。如論說言。報佛菩提者。十地行滿足得常涅槃證故。如經言。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故。應化菩提者。隨所應見而為示現。謂出釋宮樹下成道及與十方分身諸佛。如寶塔品之所廣明。總而言之。一切眾生皆修萬行同得如是。□菩提果。是謂一乘一乘果也。如方便品雲。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桉雲。此文正明如來所願滿足。所以然者。遍化三世一切眾生。如應皆令得佛道故。如寶雲經云。譬如油缽若已平滿更投一渧終不復受。菩薩成佛眾願滿足亦復如是。更無減少一塵之願。大雲密藏藏經云。大雲密藏菩薩曰言世尊。唯願如來。為未來世薄福眾生。演說如是深進大海水潮三昧。佛言。善男子。莫作是言。何以故。佛出世難。此大雲經聞者亦難。云何偏為未來之。吾當遍為三世眾生廣門分別。花嚴經云。如來轉法輪。於三世無不至。依此等文。當知諸佛初成正覺。一念之頂遍化三世一切眾生。無一不成無上菩提。如昔所願已滿足故。設有一人不成菩提。如昔所願即不滿故。雖實皆度而無盡際。雖實無際而無不度。以無限智力度無限眾生故。而此經下文言。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論釋此雲。我本行菩薩道今猶未滿者。以本願故。眾生界未盡願非究竟。故言未滿。非謂菩提不滿足故。所成壽命復位上數者。示現如來常命方便。顯多過上數量不可數知故。此論意者。為明約今眾生未盡□如是時本願未滿。非謂菩提已滿。而其本願未滿亦非本願未滿。而說佛法已足。如花嚴經云。一切眾生未成菩提。佛法未足。本願未滿。是故當知願與菩提不滿。等則已滿則等滿。如是名為一乘果也。合而言之。理教因果如是四法。更互相應共運一人到薩婆若。故說此四名一乘法。猶如四馬更互相應共作一運故說四馬名為一乘。當知此中道理亦爾。問理教及因共運眾生到薩婆若。此事可爾。果既到究竟之處。云何與三共運眾生。解雲。此有四義。一者由未來世有佛果力。冥資眾生令生善心。如是展轉令至佛地。如涅槃經云以現在世煩惱因緣能斷善根。未來佛性力因緣故還生善根故。二者當果報佛現諸應化化今眾生令得增進。如本乘經云。自見己身當果。諸佛摩頂說法身心別行不可思議故。三者此經六處授記。記當得成阿耨菩提。由得此記。策心進修當果屬彼□得運彼故。下文言。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四者此經中說一切種智。無□不盡。無德不備。一切眾生同到此果。眾生緣此能詮所詮發心。勝進逕四十心遊戲神通化四生類。故說眾生乘於果乘。乘乘能運因地眾生。如下頌諸子是時歡喜踴躍乘是寶車游於四方。由方是四義當知果乘與餘三法共運一人。人人四法因緣和合遠離諸邊不可破壞。除此更無若過若增。如是名為廣大甚深究竟一乘真實相也。所詮之宗略述如是。

第三明能詮用者。如法師品雲。一切菩薩阿耨菩提皆屬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此文正明是經勝用。用有二種。謂開及示。開者開於三乘方便之門。示者示於一乘真實之相。總說雖然。於中有三。先開次示。第三合明開示之用。先明開義即有二種。謂所開之門及能開之用。所開之門即三乘教。此名方便略有四義。一者佛方便智之所說教。依主立名名方便教。二者即三乘教巧順三機。持乘作名名方便教。三者為一乘教作前方便。因是後說一乘正教。對後正教名為方便。四者於一乘理權說方便非真實說。是方便義對真實說名為方便。依此四義故名方便。此名為門。有其二義。一者出義。諸子依此出三界故。二者入義。又依此教入一乘故。然門有二名。若言佛門人門。則門非佛人。若言板門竹門。則門是板竹。今三乘教名方便門者。同板竹門。門即方便。是故名為方便門也。開方便門。方便有其二義。若望出義說三乘時。開而不閉。望其入義說三之時。閉而不開。雖出三界未入一乘故。今說一乘教言。三是方便。方開方便門令入一乘故。如下文言。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此言正開方便之門。諸餘言語例此可知。次明示用。於中亦二。先明所示。次明能示。所示之真實相。謂如前說。一乘人法。法相常住。道理究竟。天魔外道所不能破。三世諸佛所不能易。以是義故名真實相。而非三非一。無人無法。都無所得。如是正觀乃名真實究竟一乘。所以然者。諸有所得無道無果不動不出。故知如前非三是一。能乘所乘人法之相不出四句。是有所得。云何說此為真實相。解雲。此言不然。所以者何。若言非三是一不出四句故是有所得非究竟者。是則有得為非無得為是亦入四句故是有所得亦非正觀。若言寄言說無所得而非如言取於無得是故無得不入四句者。他亦寄言假說一乘而非如言取於一乘所以一乘亦出四句。是故當知遂言俱非。不如言取二說無異。

問。若不取言皆為實者。彼三乘教亦應是實。

答。通義皆許。而有別義。以三乘教下都無三理一乘教下不無一理故。三是權。一乘是實。雖不無一而非有一。是故亦非有所得也。所示真實其相如是。能示□用有其二種。一者則開之示。如前開三是方便時。即知一乘是真實故。如開門時即見內物。二者異開之示。異前開三別說一乘。聞之得悟一乘義故。如以手□方見內物。如下文言。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如是等言是示真實相也。第三合明開示用者。一開示中合有四義。一者用前三為一用。前三乘之教即為一乘教故。二者將三致一。將彼三乘之人同致一乘果故。三者會三歸一。會昔所說三乘因果還歸於本一乘理故。四者破三立一。破彼所執三乘別趣以立同歸一乘義故。此經具有如是四種勝用。故言開方便門示真實相。

問。用三為一。將三致一。是二未知以何為證。

答。方便品言。佛以無數方便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此文正是用三為一之證也。又言。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此言正是將三致一之證也。

問。會三因果歸本一者。為當三皆非實故歸於一實耶。為當唯二非實故歸於一實耶。若如後者。何故經言。我有方便力開示三乘法。若如前者。云何復言。唯是一事實餘二則非真。

答。或有說者。三皆非實。如前文說。而言一實二非真者。三中之一與無三之一俱。是佛乘。通說是實。餘二不用開別言非實。由是義故二文不違。或有說者。唯二非實。如後文故。而說三乘皆方便者。於一實中加二非實合說為三。是三非實。如人手內實有一菓方便言三。三非是實無三菓故。考而論之。一菓是實。二是方便。有一菓故。如智度論雲。於一佛乘開為三分。如人分一斗米以為三聚亦得言會三聚歸一亦得言會二聚歸。會三會二猶是一義不相違也。或有說者。前後二文各有異意。不可一會。所以然者。三乘之教有其二種。一者別教。二通教。別教三乘三皆非實。皆是方便。以彼教說三僧祇劫唯修四度。百劫之中修相好業。最後身中修於定惠。菩提樹下成無上覺。如是因果以為佛乘。是故佛乘亦是方便。若論通教所說三乘。佛乘是實。定餘二非真。以彼教說於十地中具修六度萬行圓滿致薩婆若。此薩婆若果不與三世合。如是因果究竟真實此為佛乘。豈是方便。是故當知二文意異。我有方便力開示三乘法者。是顯別教所說三乘也。唯是一事實餘二則非真者。是對通教所說三乘。其餘諸文皆作是通。

問。若說別教三乘因果皆是方便故歸一者。為歸一因為歸一果。

答。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故。隨其本歸因歸果。是義□何聲聞緣覺若因若果皆於一因分別為二。如經說言。聲聞緣覺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當知此二皆歸一因。歸一因故終致一果。彼教中說。佛乘因果分別佛地化身少分。如經說言。我實成佛已來。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故。當知彼說佛乘因果同歸於此一乘果內。若有菩薩依彼教故望樹下佛發心修行。如是願行歸於一因。同彼二乘未至果故。通而言之。應作四句。一以方便因歸真實因。謂菩薩因及二乘因。二以方便果歸真實果。謂於樹下成無上覺。三以方便因歸真實果。謂樹下佛前菩薩行。四以方便果歸真實因。謂二乘人之無學果。總攝如是四句。以說會三歸一。

問。方便教中有人天乘。何故不會此二唯會彼三。

答。會三之言亦攝此二。所以然者。法花教中說。三乘有二。一者三車所譬。出喻品。二者三草所咒。出藥草品。此義云何。人天二乘合為小乘。如小藥草。聲聞緣覺名為中乘。如中藥草。依彼別教發心菩薩。說名為大乘。如大藥草。會此三乘即攝五乘。然彼人天會因而不會果。果是無記。不作一因故。彼因善法有二功能。報因功能亦不會之。有受盡故。等流因用是今所會。無受盡故。會此因義入第一句。

問。會三歸一其義已顯。破三立一云何可知。

答。欲知此義。有廣有略。略而言之。破四種三。一執三教定非方便。二執三人定是別趣。三執三因別感。四執三果別極。破此四種所執之相。遣其四種能執之見。是故建立一乘真實。謂立一教故則破三教。立一人故則破三人。立一因故則破三因。立一果故則破三果。立一理性通破四三。以四一皆同一乘理故。略說如是。廣而論之。為破十種凡聖執故。說七種譬及三平等。此義至彼第六門釋。第三明詮用竟也。第四釋題名者。具存梵音。應雲薩達摩分陀利修多羅。此雲妙法蓮華經。言妙法者略有四義。一者巧妙。二者勝妙。三者微妙。四者絕妙。言巧妙者。此經巧開方便之門。巧滅執三之見。巧示真實之相。巧生已一之惠。以是四義而作真軌故。言妙法言勝妙者。此經能宣一切佛法。能示一切神力。能顯一切秘藏。能說一切深事。以此四義最為勝妙故名妙法。如神力品雲。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秘密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示顯說。故言妙法。言微妙者。此經所說一乘之果。無妙德而不圓。無雜染而不淨。無義理而不窮。無世間而不度。以是四義故名微妙之法。如譬喻品雲。是乘微妙清淨第一出諸世間為無有上。故言妙法。言絕妙者。此經所說一乘法相。廣大甚深離言絕慮。以是四義故為絕妙之法。如方便品雲。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諸餘眾生類無有能得解故。此四義中。巧妙勝妙之法當能詮用立名。微妙絕妙之義從所詮宗作目。合而言之。具含如是。巧勝微絕十有六種極妙之義十方三世無二之軌以是義故名為妙法。妙法之名略釋如是。蓮花之喻有別有通。通者。此華必具華須台實四種。合成殊為美妙。喻於此經具四妙義合成一經。故名妙法。別而言之。即有四義。一者。蓮花之類有四種。中分陀利者是白蓮花。鮮白分明花開實顯。喻於此經了了分明開權顯實之巧妙也。二者。此花凡有三名。未敷之時名屈摩羅。將落之時名迦摩羅。已敷未衰處中之時開榮勝盛稱分陀利。喻於此經大機正發之盛時宣示顯說之勝妙也。三者。此花非直出離泥水。亦乃圓之香潔眾美具足。喻於此經所說佛乘出煩惱濁離生死海眾德圓滿之微妙也。四者。此花非直荷廣[卄/禍]深。亦乃不著水渧不染塵垢。喻於此經所說一乘法門廣大道理甚深離言絕慮之絕妙也。由是四義有同妙法故。寄是喻以立題名也。

第五明教攝門者。是法華經何教所攝。為是了義為不了義。有說。此經是不了義。所以然者。大分佛教有三法輪。一者有相法輪。唯為發趣聲聞乘者。依四諦相轉法輪故。如阿含經等。二者無相法輪。唯為發趣菩薩乘者。依法空性轉法輪故。如般若經等。三者無相無上法輪。普為發趣三乘者依諸法空。

無自性性而轉法輪無上無容故。如解深密經等。此中前二是不了義。第三法輪是真了義。是義具如彼論廣說。此法華經是第二攝。如偈說言。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故。是故當知第二無相法輪所攝。既屬第二。是不了義。此義即以二文為證。一者即彼解深密經云。一向趣寂聲聞種性補特伽羅。雖蒙諸佛施設種種勇勐加行方便化道。終不能令當坐道場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來唯有下劣種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眾苦故。乃至廣說。二者對法論言。眾生意樂。樂樂者。如為不定種性者捨離下劣意樂故。記大聲聞當得作佛。又說一乘。更無第二。桉雲。彼經既是究竟真實了義說。說言聲聞永不成佛。是知法花說諸聲聞當得作佛。是方便語不了義說。是故阿毘達磨□雲。是隨眾生意樂而說。非是直說真實道理。修多羅者。以文為勝阿毘達磨以理為勝。由有如是二種明證。當知法花一乘之教定非究竟了義說也。或有說者。法花經是究竟了義。所以然者。如來一代所說教門。略攝不出三種法輪。何者為三。一者根本法輪。二枝末法輪。三者攝末歸本法輪。根本法輪者。謂佛初成道花嚴之會□為菩薩廣開一因一果法門謂根本之教也。但薄福鈍根之流深不堪聞一因一果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謂枝末之教也。四十餘年說三乘之教陶練其心。今至法花之會始得會三歸一。即攝末歸本教也。如信解品明。長者居師子坐眷屬圍遶羅列寶物。即指花嚴根本教也。喚子不得故密遣二人。脫珍御服著弊垢衣。謂隱一說三枝末教也。如富長者知悉下劣□伏其心乃教大智。謂攝末歸本教也。是□諸門處處有文。當知此中初後二教同是究竟了義之說。第二教者。於一說三。皆是方便不了義說。為成此義。明證有二。一者修多羅。二者阿毘達磨。修多羅者。略引三文一者如安樂行品雲。此法花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於諸說中最為甚深。末後賜與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二者化城品雲。是諸佛方便分別說三乘。唯有一佛乘□處故說二。三者勝鬘經云。阿羅漢辟支佛。四智究竟得蘇息處。亦是如來是方便有餘不了義說。如是等文不可具陳。阿毘達磨者略引三處文。法花論雲。決定增上慢二種聲聞。根未熟故佛不與授記菩薩與授記。菩薩與記者。方便令發心故。二者智度論說。

問。阿羅漢先世因緣之所受身必應當滅。住在何處而具足佛道。

答。得阿羅漢時。三界諸漏因緣盡故。更不復生三界。有淨佛立出於三界。乃至無有煩惱之名。於是國立佛所聞法花經具足佛道。三者寶性論雲。問。說闡提無涅槃性常不入涅槃者。此義云何。為欲示顯謗大乘因故。此明何義。為欲迴轉誹謗大乘心不求大乘心。依無量時。故作是說。以彼實有清淨性故。依是等文。當知諸教說有二乘定不成佛。及說無性有情等言。皆是方便不了義說。若說一乘更無第二一切眾生皆當作佛。如是經典是真了義。問若立初師義者。後師所引文云何和會。彼師通曰。諸一乘教所說諸文。皆為護彼不定性者。皆是方便。故不相違。法花論文及寶性論。亦為述後方便教意。智度論文說阿羅漢生淨土者。是約不定種性聲聞。由是道理亦不相違。問。若立後師義者。前所引證云何得通。彼師通雲。深密經說終不能令當坐道場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者。是明決定當入無餘永不能令不入無餘直證無上正等菩提。是故說為一向趣寂。然彼聲聞入無餘時。住八萬劫或住六萬四萬二萬。然後起心即入大生於淨土具足佛道。若論不定種性人者。唯住有餘依地入大。如瑜伽論分明說故。是故彼經亦不相違。對法論文說一乘教為方便者。是述三乘權教之意而非究竟道理之說。如彼執三乘者說雲。十五有漏□無記者。是約麁相境界而說。非是究竟真實道理。是故當知彼對法論或有述於方便教文。由是道理不相違也。

問。二師所通一據相違。何者為實何者為勝。

答。皆是經論。有何不實。所以然者。為護一向趣寂者意。則如初師所通為實。為護不定種姓人意。則如後師所說為實。皆當物機各得和通故。若就道理判其勝負者。彼師義狹而且短。彼說佛□不遍一切故。又說二□竟斷滅故。第二師義寬而復長。返前短狹其義可知斯則以短狹義會寬長文。文傷□□會。用寬長義容短狹文。文狹則無傷義。則易會。由是道理後說為勝。是故當知此法花經乃是究竟了義之教也。今依是義以通諸文。諸文相違皆得善通。所以然者。以諸了義究竟教內不無方便不了之言。如解深密經中說言。一切聲聞緣覺菩薩同皆共一此妙清淨道。皆同是一究竟清淨如。□是道理為彼經宗。所以彼經是真了義。而彼經說寂趣聲聞終不能得坐於道場。如是等文是方便說。為護決定二乘意故。作是方便不了義說。由是道理夫人性等說彼以為不了義說。如是二文不相違也。又此法花經中說言。為□□故。化作寶城。更止息已終引佛果。依是道理以說一乘。是為經究竟了義。此經亦有不了義語□直說言唯有□□無二無三是文為□□定□□說無趣寂二乘之行。而實不無趣寂二乘之行。是故說無是方便語。由是道理對法論說為方便者。亦有道理也。

法花宗要

    弘安六年八月十七日相承之


上篇:法華玄讚義決

下篇:觀音玄義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禪秘要法經

禪秘要法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佛說阿彌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q)樹給(jǐ)孤獨園。與...

吉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祗陀園給孤獨精舍。時已深夜...

觀無量壽經義疏

觀無量壽經義疏(本) 淨影寺沙門釋慧遠撰 此經開首先知...

觀無量壽佛經初心三昧門

觀經境勝,卒難受持。經謂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於...

新華嚴經論

新華嚴經論卷第一 長者李通玄撰 夫以有情之本。依智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讚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讚卷第一 大慈恩寺沙門...

大方等無想經

大方等無想經卷第一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大雲初分大...

佛說聖佛母小字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說聖佛母小字般若波羅蜜多經 西天中印度惹爛馱羅國...

佛說普法義經

佛說普法義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

了本生死經

了本生死經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佛說是:「若比丘見緣...

【註音版】阿閦佛國經

阿閦佛國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百丈懷海禪師廣錄

洪州百丈山大智禪師語錄 師。諱懷海。福州長樂人也。...

佛說法身經

佛說法身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

往生禮讚偈

往生禮讚偈一卷 沙門善導集記 勸一切眾生。願生西方極...

【佛教詞典】樹提伽經

全一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本經...

【佛教詞典】密行忍禪師語錄

凡三卷。明代密行寂忍撰,明廣等編。清康熙年間(1662...

佛也要受前世的業報

佛教認為,即使是佛也難以免除前世所招感的苦報。 《...

為何「富不過三代」

天定勝人,人定亦能勝天。這句話是千古不變的事實。自...

為什麼一念佛就邪念頓生

問: 請問法師,我一念南無阿彌陀佛就邪念頓生,為什...

給別人一點掌聲

一個在巴黎旅遊的外國人,在車站附近遇到一個街頭賣藝...

把幸福當成一種習慣

清晨,在列車臥鋪的洗手間,我們幾個男士正在洗漱。此...

念佛之人不可傚彷愚人做愚癡事

念佛之人,不可效愚人做還壽生、寄庫等佛事。以還壽生...

誰願作阿修羅呢

佛教把貪、嗔、癡名為三毒,三毒於人乃致命的三害。此...

念佛如何得定、開慧

問: 請問師父,念佛如何達到得定、開慧? 大安法師答...

極樂世界的菩薩,在這個世間的示現

極樂世界的菩薩們,來我們這個世間示現的,自古及今應...

人生的四盡與四不可盡

一、人生需謹記的四盡 一盡:盡孝 對父母要盡孝;人無...

現三寶形象的,都不應該隨便使喚,否則損自己的福報

若看到沙彌,即使是孩童年齡的小沙彌,也一樣要禮敬,...

法樂之樂才是無窮而長久的甘味

人們通常認為快樂離不開財富,因此為了爭取得到更多的...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潮語讀誦

《佛說阿彌陀經》潮語讀誦

【視頻】《般泥洹後灌臘經》風柯月渚讀誦

《般泥洹後灌臘經》風柯月渚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