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法華經玄讚卷第十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妙法蓮華經玄讚卷第十(本)

沙門大乘基撰

隨喜功德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有三:一者七品學行流通中,後六品明能行人,分四:自下第三有二品,明傍修行及正依行功德多少。此品明傍修行之福,故此品興也。二者一乘果中,上二品明已滿果,自下三品明未滿果,分二:此品明傍修隨喜福果多小,後二品明正依行福果多少。故此品興。三者論雲法力有五,前已明三,此為第四聞法,指如〈隨喜功德品〉說。由從他聞能生隨喜,故名聞法。此品廣明,故品來也。

釋名者,「隨」者順從之名,「喜」者忻悅之稱,身心順從深生忻悅,以此為因生功德果。此品廣明,故名彼品。隨所聞思修皆生隨喜心,論經從初,但說聞故。

解妨者,此品不但自生隨喜,亦教勸人,何故不名勸人之品?答:從本為名,因自隨喜方勸人故。又二俱是隨喜所攝,故合為名。

經「爾時彌勒(至)為得幾所福」。

讚曰:品文分二:初彌勒請,後世尊答。此初。有二:長行、頌故。

經「爾時佛告(至)汝當善聽」。

讚曰:下世尊答。分三:初挍量為問,次彌勒答,後佛告成。初文複分三:初明能隨喜者,次明所挍量境,後「於汝意云何」下正以為問。初文有二:一明初首隨喜者,二指所挍量後隨喜者。初文有三:一明初者,次明往處,後明展轉。「巷陌」者,《玉篇》云「東西為陌」。陌,道也。

經「若四百萬億(至)滿八十年已」。

讚曰:下所挍量境。中有四:一生數類,二所施具,三年歲,四得道。此初三也。生類中有二:一別示,有五:一六趣,二四生,三形類,四想殊,五足異。此等義門如別章說。「閻浮提金」者,瞻部樹名,此洲之北岸近樹水下有紫金,光映蔽日月,故以為名。二「如是等」結。

經「而作是念(至)具八解脫」。

讚曰:此令得道。有二:初起念,後化導。

經「於汝意云何(至)寧為多不」。

讚曰:正以為問。

經「彌勒白佛(至)阿羅漢果」。

讚曰:此彌勒答。世果已多,況令得聖。

經「佛告彌勒(至)所不能知」。

讚曰:下佛告成。有二:初成第五十,後成第一者。此初也。隨喜一念當得菩提,所化眾生倍於上數,故福為多。令得阿羅漢,不能成佛廣濟眾生,故福為劣。如挍量佛梵音聲相。

經「阿逸多(至)不可得比」。

讚曰:下成第一者。文分為五:初總明初人隨喜功德勝前無比,二往聽聞隨喜之果,三勸聽分座隨喜果,四受教往聽隨喜果,五舉劣成勝。此初也。

經「又阿逸多(至)所坐之處」。

讚曰:此第二聽聞隨喜果、第三勸聽隨喜果,亦得六通、金剛寶座。此據世果,非出世故。病得臥聽,此據非病。處寬但勸坐,處窄分坐勸。

經「阿逸多(至)共生一處」。

讚曰:下第四受教往聽隨喜果。有三:初明得好善友,次明福慧莊嚴,後見佛聞法。此初也。得解法伴為善友也。

經「利根智慧(至)無諸可惡」。

讚曰:下福慧莊嚴。利根,智慧也,餘皆是福攝。福中有五:一聲相,二口相,三鼻相,四面相,五眾相。百千萬世通下諸果。口相有五:一氣,二舌,三齦齶等無病,四齒無六惡,五唇無十惡。「不褰縮」者,「褰」舉也,「縮」短也,或作「莤」字。「不麁澁」者,有細潤也。「不瘡胗」,「胗」音居忍反,唇上瘡謂之胗;又之忍反。今從初。有作「緊」,緊縵,非瘡胗也。「不喎」者,口不戾也。「喎」音苦蛙反。

經「鼻不[月*扁][月*弟](至)不可喜相」。

讚曰:此鼻及面相。「[月*扁]」音方顯反,應作「匾」字。「[月*弟]」音湯嵆反,應作「[匚@虎]」字。匾[匚@虎],薄也。「曲戾」魯帝反,乖也。「窊曲」者,「窊」音《玉篇》「於瓜、烏瓜二反,凹也耶下也」。「曲」枉也細小也。

經「唇舌牙齒(至)人相具足」。

讚曰:眾相有六。

經「世世所生(至)信受教誨」。

讚曰:見佛聞法。

經「阿逸多(至)如說修行」。

讚曰:五舉劣成勝。

經「爾時世尊(至)不可為譬喻」。

讚曰:十八頌,為二:初八頌傍隨喜,後十頌正隨喜者。此初。有三:初二頌標隨喜者,次五頌挍量,後一頌結成。

經「如是展轉聞(至)常從其口出」。

讚曰:下十頌正隨喜者。分五,此有二:一頌總明初人隨喜,五頌受教往聽隨喜。

經「若故詣僧坊(至)其福不可限」。

讚曰:此有三:初二頌聽聞隨喜,一頌勸聽分坐隨喜,一頌舉劣成勝。

法師功德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有三:一者六品能行人中前明傍人能修行者福,未明正能行法師之福,今正明之,故此品來。二者下二品明正依行福果多少中初品總明得果多少,後品引已證成得者,故此品興。三者論解法力有五,第五讀誦持說〈常精進品〉示現,此品佛告常精進持說等功德,故此品來。

釋名者,依法修行可為軌範,故名法師。唯能行者,非所行法。此品明法師之功德,故名法師功德品。

解妨者,何故前〈法師品〉佛告藥王,〈寶塔〉、〈天授〉告諸菩薩並天人四眾,〈安樂行品〉獨告文殊,〈如來壽量〉、〈分別功德〉、〈隨喜功德〉獨告彌勒,此法師品告常精進不告餘耶?答:〈法師品〉明人、法二師。藥王過去不悋軀命以弘經法,以法為師身為法師,是故偏告。〈寶塔〉法證、〈天授〉人證,勸示眾人故總告之。〈安樂行品〉明離毀傷三業善行,文殊每勸修行,多為眾生善友,自亦以行為先,故偏告文殊。〈壽量品〉明三佛菩提,〈分別功德〉明道證階降,〈隨喜功德〉挍量勸示希求佛果,自非位齊正覺、智階大聖,何由識真化之幽微、察道德之圓證?故此三品獨告彌勒。此之一品亦合告之,以常精進名、行雙符,故唯偏告。行五師之妙行,獲六千之勝德,非直自行修成,曩劫亦復非常精進而不可證,豈由懈逸之所剋成?故偏告於常精進也。

經「爾時佛告(至)若書寫」。

讚曰:大文分三:初告修行法師差別,次顯所得功德多少,後顯六根殊勝果用。此初也。據實法師總有十種,此略說五:一持,二讀,三誦,四說,五寫;例餘供養、施他、聽聞、思惟、修習,亦皆法師。初三易而不論,後二難而不說,舉中五種例難、易故。

經「是人當得(至)皆令清淨」。

讚曰:此顯所得功德多少。初辨、後結。古有二解:一雲,十善為本,一善皆有九善助成,各成十行。十行各有自作、教他、讚歎法勝及讚行十善者,合成四百。此四各有上、中、下修,合千二百。耳、舌、意三,聽聞、談說、心得法義,修行力勝,具足三品各千二百。餘三根劣都無上品,故唯八百。若依十善為首修成此德,餘經亦爾,六根功德亦應如是,何但此經?二雲,六根各有百福,一一皆以十善莊嚴,合成一千。六根合此總有六千,三根勝故增得二百,三根劣故各減二百。古解引《正法華》及《莊嚴論》六品各一千,眼、鼻、身三併與二百,其數何也。又百福者,十十善因所感之果。今以因助,未見所由。今正解者,本論之中唯說三根各千二百,餘三各八百,不得將《莊嚴論》例同此經。又未勘彼二文,今且為四釋:一者於此經中修十法行:一書寫,二供養,三施他,四聽聞,五披讀,六受持,七開演,八諷誦,九思惟,十修習。於此十中一一相資轉成百行,百行各四:自作、教他、讚勵、慶慰、合成四百。各有三品而修習之、成千二百。三根勝故具千二百、三根劣故而無上品各唯八百。二者因於此經十法行中、一一皆以十善資助、如是十十具足成百。自作、教他、讚勵、慶慰合成四百。三品修習成千二百,三根勝劣增減同前。此經勝妙獨成此德,餘經不然故無此德。此文略故說五法師,其實十種,一一為首,餘行助成,皆獲爾德。又依此經,六根皆唯說五法師非十種者,今有二解:一雲,此五法師一一兼修十善,即成五十。自作、教他、讚勵、慶慰,五十各四即成二百。一一根門雖皆二百,眼、鼻、身劣,並有耳、舌、意三助之。自類不相助,故並本成八百。耳、舌、意勝故能引三助,故耳、舌、意成千二百。二雲,未見文說,不可虛卜。經云「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論雲「諸凡夫人以經力故得勝根用,未入初地位」。如經以父母所生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等故;有解在於十住十行十迴向中,非於十信,力猶弱故。今解唯在四善根位,以其肉眼見大千故,解脫分位未能如是。解脫分位見一洲之化佛,抉擇分位見大千之化佛,即如經云「三千大千一化佛境」,故知抉擇分方見大千界。不爾,一化佛境說誰所見耶?論雲「又六根清淨者,於一一根中悉能具足見色聞聲知香味觸等,諸根互用故。」眼見者聞香能知,如經釋提桓因在勝殿上,五欲娛樂在殿上坐。色應眼見鼻能知故,乃至說法故聞香知者,此是智境鼻根知故。說法應智知,以鼻根知故,此義有二:一雲,諸根互用唯在十地。《唯識》等雲「得自在位諸根互用,一根發識緣一切境」,故非地前可名自在諸根互用。其前所說見聞大千通地前位,初地已上見百世界,非唯三千故。又初地上實見一百三千大千,據一化佛境且言見大千,於理無爽。二者,諸根互用得大自在唯在十地。《唯識》等是。若加行力分亦得者,地前亦得。故此本論說地前得,在凡夫言,許通於下互用中故。前凡夫位得前功德,今初地上諸根互用,故非地前有互用也。

經「是善男子(至)悉見悉知」。

讚曰:下第三段別顯六根殊勝作用。初眼。長行有三:一肉眼非通,下皆准知;二所見近遠;三見業報。

經「爾時世尊(至)肉眼力如是」。

讚曰:五頌,分四:一勅聽,一數,二近遠,一眾生及結。小教說二乘天眼見大千,今說持經力凡夫眼見大千,初地菩薩見一百大千世界,六根功德多少不同,所得境界大千無別。修因勝劣果德不同,識用不差大千咸等。又德是內成,由因增咸;境是一化,外取量同。只如二乘傍取,遂有二千三千。宿命、天眼,所知過、未俱成八萬。又如初地天眼見百大千,勝二乘等;宿命、生死但知百劫,劣二乘等,不可一例。

經「復次常精進(至)而不壞耳根」。

讚曰:耳。長行有四:一德量,二境量,三所聞差別,四結勝。差別有七類:初十二雜起聲,次十二六對聲,次八八部聲,次三三災聲,次三惡趣聲,次二出家聲,後四聖人聲。〈菩薩地〉說「勝解行位久修菩薩,無驗咒術用皆驗」,故六根清淨必在地前凡夫上位,非於下中。

經「爾時世尊(至)三千世界聲」。

讚曰:十八頌,分三:初一標,次十四頌上,後三結勝。此初也。

經「象馬車牛聲(至)悉皆得聞之」。

讚曰:第二頌上。十四頌,分四:初八頌欲界聲,次一頌半色界聲,次一頌半出家聲,後三頌賢聖聲。「十方世界中禽獸鳴相呼」者,依一三千界中十方四天下世界,非數大千界為十方。又得三千是凡夫耳,此是十地乃至佛位,故得十方亦不相違。

經「三千大千界(至)功德已如是」。

讚曰:結勝也。

經「復次常精進(至)種種諸香」。

讚曰:鼻。長行有四,此中有二:一德量,二境量。上下既遠,云何能知?若根遙知,不至取故。壞根不壞境,若至能取,豈一切香皆就根耶?論雲「此是智境鼻根知故。定智遙知,依鼻根取,故名聞香,非鼻實能離中取境。又諸根互用,鼻尚見色,況依眼耳之智不取大千香耶。得假似香非得實體,許離取體壞境性故。」

經「須曼那華香(至)憶念不謬」。

讚曰:此中有二:第三差別;第四結成,「雖聞此香」下是。差別有二:初凡、後聖。凡中復二:初欲界,後色界。欲界復二:初非天,後天。非天有二:一境物,二生身。天亦有二:初境物,後天身。色界云何有香?此通果香,非業果也。《華嚴經》云「菩薩鼻根聞無色界宮殿之香」,此據依形通力所變,彼據似形定力所變,故不相違。然《瑜伽》云:「勝定果色當知唯有顯色等相,以彼香等生因闕故、又無用故者,依託色界為定本質,變定境者即無香、味,依欲境有。又加行心劣生因闕無,因強則有。菩薩有,二乘無。聖人有,凡夫無。佛弟子有,外道等無,以劣弱故。」然《瑜伽》云「勝定果色於一切色皆得自在」,故知定果通變一切。

經「爾時世尊(至)先得是鼻相」。

頌曰:三十頌,分三:初一頌標,二十八頌上,後一頌結。二十八頌上,中分二:初二十三凡香,後五聖香。凡香復二:二十一頌欲界香,二頌色界香。欲界分二:初七略明人天香,後十四頌廣明人天香。初復有二:五頌略頌人中境物及眾生香,後二略頌天中眾生及境物香。十四頌廣明香中分二:初九人中香,後五天中香。人中有三:初二境物香,次五眾生香,後二伏藏香。五頌眾生中,初二現生香,後三隱生香。五頌天中分四:一華,二宮,一天,一戲。五頌聖中分四:二比丘,一菩薩,一佛,一眾生。

經「復次常精進(至)無不美者」。

讚曰:舌。長行有三:一德量,二根用,三舌具用。此初二也。此無境量,何故不同鼻根能知三千?既不能知,云何功德成千二百?舌根應亦得甞三千界味,但以頌文說舌具用聲遍大千,故不說甞味。香離質而可有,味離質而便無,故不說得三千界味。經中亦說佛有鼻、舌通過於眼、耳。

經「若以舌根(至)深妙法音」。

讚曰:下舌具用。分五:一巧說法,二多眾來聽,三得供養,四近賢聖,五擁護說法。多眾來聽有三:一天,二龍等,三四眾來聽。

經「爾時世尊(至)或時為現身」。

讚曰:八頌半,分二:初一舌根用,餘舌具用。舌具用分四:一半巧說法,三眾來聽,一供養,二賢聖護。

經「復次常精進(至)現其色像」。

讚曰:身。長行有四:一德量,二喜見,三境量,四差別。差別有三:一器界,二上下,三賢聖。

經「爾時世尊(至)一切於中現」。

讚曰:七頌半,分五:一喜見,一半獨見,一半境量,二半差別,後一結勝。差別有二:一半境,一賢聖。

經「復次常精進(至)經中所說」。

讚曰:意。長行有七:一德量,二遠廣,三無窮,四順理,五境量,六顯勝,七真實。無窮中一月四月等,且舉月時之分齊。差別中心之所行所取境界,心所動作三性行相,心所戲論言說分別諸法性也。或身語意如次配之。

經「爾時世尊(至)一時皆悉知」。

讚曰:十一頌,分五,此中有三:初一頌半遠廣,半頌無窮,二頌差別。

經「十方無數佛(至)於眾無所畏」。

讚曰:第四有四頌頌真實。分四:一能持,一不忘,一如說,一無畏。

經「持法華經者(至)持法華經故」。

讚曰:第五有三頌顯勝。分三:一顯勝,一喜敬,一巧說。恐文繁廣,大分科判與長行別,應各配悉。

常不輕菩薩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有四:一者能學行人雖有六品,分為四段,此為第四,明佛自身往居因位行安樂行、修忍辱等,流通此經,當得安樂;今說此經,勸勵時會,故此品來。二者三品明未滿果中,前明行行六根清淨,未知得者實誰是耶?今說自身往行彼行得六根淨,勸勵時會,故此品來。三者欲顯行安樂行威勢無比,我為不輕行安樂行,眾生於時行損害我,初雖受苦還由我力並得佛道,況親自行而不作佛?今說此緣以利時會,故此品來。四者論說六種記中,此明具因菩薩與記,故此品來。

釋名者,「常」者恆義,「不輕者」恭敬義。觀他四眾具佛性因,勸他修行必得作佛,三業恆時虔恭敬仰,故名常不輕。

解妨者,何故此品獨告得大勢?欲明經之威神,能令順修行者疾得作佛,違經惡人亦能速拔其苦,故唯告彼不告餘人。問:此品亦明威音王佛,何故唯以不輕為名?答:佛因彼說,非正明故。

經「爾時佛告(至)身意清淨」。

讚曰:品文分四:初牒前違順所生罪福以示眾人,第二別顯於說經持經之人違順人相,第三結會今古以示眾人違順之相,第四結勸眾人除違行順。此初也。罪如前〈譬喻品〉,功德如次前品。

經「得大勢(至)皆同一號」。

讚曰:下第二別顯於說經人違順人相。有三:初標時節,次所遇佛,後顯能行違順人相。此初二也。所遇佛中有二:一初佛,二後佛。初佛有六:一名,二劫,三國,四說法,五壽住,六涅槃。「諸佛同名威音王」者,顯說《法華》音聲如王尊勝,有大威勢,能令眾生獲大利樂,即常不輕臨終所得。此《法華經》廣饒益是。

經「最初威音王如來(至)有大勢力」。

讚曰:下顯能行違順人相。中有八:一惡人益勢,二善士增勤,三語加能忍,四身害能受,五善名既起,六勝果遂生,七惡人從化,八善士增道。此即初也。

經「爾時有一(至)當作佛故」。

讚曰:第二善士增勤。有三:一標名;二釋名;三彰行,「而是比丘下」是。「菩薩比丘」者,顯是菩薩而非比丘;若是比丘而非菩薩,皆非此行,初不可怪,後犯戒故。「我深敬汝等不輕慢」者,有佛本性,住種姓故,此敬報身如來藏也。「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者,有種姓者若起習性,發心修行必得佛故。又依法身如來藏故,一切皆有我深敬汝。若行菩薩道,發起修習報身如來藏者,當得作佛。《無畏德女經》說:「菩薩為度憍慢瞋惱諸眾生等,令彼得起迴向之心,又為長眾生諸善根本,是故菩薩禮諸眾生。」

問:

此初四眾凡逢皆禮,禮比丘尼及與白衣,豈不犯耶?

答:

菩薩比丘不作是禮,禮即有犯。今作是禮,所以不犯,菩薩於性罪必持、遮罪有犯,勸利大故。若但比丘非菩薩者,禮即有犯、不禮無犯。又禮四眾而不犯,獨禮一而便虧。又敬佛性非禮身故,既不專讀誦,亦不專禮拜,二事兼故。新學比丘禮維摩足,未有知故、非舊學故。然有解言,其此比丘不行讀誦,但為禮拜。若爾,應言不讀誦經,何用「專」字?故知不專讀誦,亦不但行禮拜,是此中意。

經「四眾之中(至)汝當作佛」。

讚曰:第三語加能忍。初語加,後能忍。

經「說是語時(至)為常不輕」。

讚曰:第四身害能受、第五善名既起。此上正是四十心位。

經「是比丘(至)是法華經」。

讚曰:第六勝果遂生。有三:一聞法能持,二六根清淨,三增壽說法。若常不輕不先披讀像法之中法華經者,豈於臨終聞即能持?先不修因,果如何起。已前禮拜是四十心位,聞法根淨四善根位。增壽命故得大善寂,漸為理觀觀真理故。

經「於時增上慢(至)三藐三菩提」。

讚曰:第七惡人從化。有二:一惡人從化,二所化轉多。大神通力增壽根淨,樂說辨力憶偈說法,大善寂力漸為諦觀聞法解理。

經「命終之後(至)心無所畏」。

讚曰:第八善士增道。有五,此文有四:一遇佛說法,二遇佛持誦,此二在凡四十心位。由如此故,三得六根常淨,便入初地;四除五怖畏,得四無畏。故知常得六根清淨,入初地中。菩薩理應住生死以化物,常值佛者未入十地,不遇諸佛如破漏船,自不能度安能度人。如以少湯投大氷池,初雖少消後還氷積,煩惱未離不遇佛者利生亦爾,故增自行必須遇佛。《華嚴經》說十地中言:「是菩薩得歡喜地,所有怖畏即皆遠離,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墮惡道畏、大眾威德畏。何以故?是菩薩離我相故尚不貪身,況所用物,是故菩薩無不活畏。心不希望恭敬供養,我應供養一切眾生供給所須,是故菩薩無惡名畏。遠離我見無我相故無有死畏。又作是念,我若死已,所生必見諸佛菩薩。是故無有墮惡道畏。我所志願無與等者何況有勝,是故無有大眾威德畏也。」若依論釋,無畏有二:一菩薩無所畏,二佛無所畏。佛無所畏,正等覺等是。今是菩薩無所畏,一為眾生說法無所畏,一切聞能持故、得諸陀羅尼故、常憶念不忘故。後三併名在大眾中說法無所畏:一、知一切眾生欲、解、因緣,諸根利、鈍,隨其所應而為說法故。二、不見十方有來問難,令我不能如法答者,不見如是少許相故。三、一切眾生聽受問難,隨意如法善能決斷一切疑故。離前五怖畏,得此四無畏入於初地,後入八地方離怖因。

經「得大勢(至)當得作佛」。

讚曰:第五緣修道滿入諸地後,更得見佛說是經典。

經「得大勢(至)三藐三菩提」。

讚曰:下第三大段結會今古以示眾人違順之相。分二:初會不輕,後會四眾。此初。有二:初會身,後會法。

經「得大勢(至)不退轉者是」。

讚曰:此會四眾。有三:初會初行惡行果;二會中途從化果,「畢是罪」下是;後會古今眾。

問:

善現聲聞猶住無諍之行,將護眾生而為利益;何故菩薩強記四眾令他打罵招斯罪報?

答:

〈菩薩地〉言「菩薩常以安隱樂教化眾生,非安隱樂如實知之,隨力方便教令斷除。若初苦而後安,彼雖憂惱要當饒益,是則菩薩依巧方便。若初雖樂而後不安,彼雖憂苦不欲去之,以方便力要為斷除。何以故?後必樂故。」今者不輕觀初雖苦,後還化導令入道故。如大良醫觀病重者,要先發其病,後與藥令差。亦如捕魚師巧出泉魚,如大獵師巧出熊羆。知因瞋有益,令彼瞋度之。知因貪有益,令彼貪而度之。如化淫女恣而後度。二乘不能,故住無諍;現雖除諍,不能究竟除他諍故。菩薩自證無諍真如,拔彼諍根,畢竟還令彼亦證此真理無諍故。初雖起諍,後還令滅諍,是行大無諍。不同二乘現小無諍,故無妨也。

經「得大勢(至)書寫是經」。

讚曰:第四大段結勸眾人除違行順。有二:初經利大,後勸流通。

經「爾時世尊(至)疾成佛道」。

讚曰:十九頌半頌後三段。分三:初十頌於說經人違順之相,次三頌半結會今古以示眾人違順之相,後六頌結勸眾人除違行順。此初。有二:初一半所遇佛,後八頌半行違順者。行違順者中分五:初三惡人益勢善士增勤,次一語加能忍身害能受,次二勝果遂生,次一惡人從化,後一半善士增道。不頌善名既起。「罪畢已」者,惡罵、加害轉重令輕,先業罪故。

經「彼時不輕(至)聽法者是」。

讚曰:結會今古。分二:初半會身,後三會眾。

經「我於前世(至)疾成佛道」。

讚曰:結勸眾人除違行順。有四:初二前化諸人,一是經難聞,一此經希說,後二勸勿生疑。

如來神力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有三:一者三流通中此下八品付受流通,示相付囑稟命行故。〈神力〉、〈囑累〉付囑令行,餘之六品受命流通。付囑分二:一作神通令信付囑,二手摩頂令行付囑。今此即初。付囑於他恐不生信,故作神通放光等示,令知世尊有大神通,久不妄語、出言諦實,令生信解方以言付,故此品來。二者依第二科中上來初一品是序分,次十九品為正宗訖,自下八品是流通分。〈神力〉、〈囑累〉勸信付授,後之六品稟命流通。勢與前同,下更不述。三者論雲「修行力有七,第二說力有三種法門。〈神力品〉中示現,顯佛世尊有此神力,故能說法皆實不虛,勸示眾生,故此品來。」

釋名者,分身能寂俱號「如來」,妙用無方曰「神」,威勢能摧為「力」。分身等佛各現妙用莫可方比,威勢能摧邪見不信以勸生信。如來神力此品廣明,名如來神力品。

解妨者,問:〈湧出〉佛曾所化,何假現通信生?答:〈湧出〉久信不假神通,勸發初機須現神力。又信有淺深、付有輕重,若不現通以付,恐付猶輕;若不更令信深,彼信尚淺。希法易行,故現神力。問:何故此經付屬要現神力,餘經付屬無此事故?答:此經秘密會二歸宗,餘經不然,故現神力。

經「爾時千世界(至)而供養之」。

讚曰:品文分二:初湧出請,後如來付。此初。有二:初標、後釋。不但欲以濟他,兼希自行,故請當說。不爾,「亦言」便為無用。「真」謂真實,「淨」謂離染,「大法」謂一乘。身恭、語演、述心三請。

經「爾時世尊(至)現大神力」。

讚曰:下文有二:初長行,後偈頌。長行中復二:初現神力,後言付囑。初文有七:一標現神力,二出舌放光,三謦欬彈指,四地皆振動,五彼見歸依,六合蓋成帳,七世界通一。此初也。略為三義故現神力:一為顯經勝德以勸流通,此下長行「佛告上行等菩薩」是。二為悅眾生令生信故,初一行頌是。三見諸菩薩發願流通,順諸佛心故現神力,第四頌是。

經「出廣長舌(至)放無量光」。

讚曰:下第二段出舌放光。有三:一釋迦出舌放光,二分身出舌放光,三明時節。此初二也。古德相傳有七神力:一出舌,二放光,三謦欬,四彈指,五地動,六合蓋,七變土。今加為八,謂示現,即令他方遙見於此。六通之中初神境通,有二:一能變,二能化。能化謂無而忽有,謂化身、化語、化境。能變謂轉換舊質,此謂十八變:一震動,地六動等也;二熾燃,身之上下出水火等;三流佈,放光漸照此彼展轉等;四示現,示現他方諸界趣等種種事物,令諸眾會皆悉遙見;五轉變,轉地為金、水為酪等;六往來,於一切處縱身往來一切無障;七卷、八舒,能卷大入小、舒小令大,以一芥納於須彌、展一毛充於法界等;九眾像入身,能以諸世界內身毛孔等;十同類往趣,應物現形為說妙法,事訖還沒令不識知;十一顯、十二隱,於大眾中隱沒自身復令顯現;十三所作自在,謂轉有情令其往來,及己身等默語一切皆得自在;十四制他神通,謂佛、菩薩、二乘聖凡,漸次皆能制伏下位所現神通;十五能施辨才,施七四辨;十六能施憶念,於法失念能施憶念;十七能施安樂,為說法等拔除危怖、疾疫、災患,得諸安樂;十八放大光明,能放一光頓照無量國作大利樂事。此八神力,第一出舌是第八舒,第二放光是第十八放大光明,第三謦欬此即能化,無而忽有故非十八變。或此及第四彈指是第十三所作自在,第五地動是第一震動,第六令他方見此是第四示現,第七合蓋是第七卷,第八通為一土是第五轉變,轉多為一轉穢為淨故。今佛出舌者,論雲「令憶念故,信佛所說。如佛入婆羅城乞食不得,後出城已逢一女人施佛臭飯[米*定]汁。佛記當果。時有婆羅門深生不信,佛出舌示,彼方信佛所記不虛。」凡舌至鼻際尚不妄語,況覆面輪。廣如經說。「至梵世」者,有語表故,上無語故更不至上。「放光」者,警覺有緣破癡暗故。「一一毛孔」者,表此經慈悲、一乘平等顯皆備故。「無數光」者,具萬德故。「遍十方」者,覆一切故。由多寶佛已證經訖,更不現通,但化佛示現。

經「釋迦(至)還攝舌相」。

讚曰:此明時節。愚者心迷謂是小時,智者情解滿百千歲,轉換其心令彼不覺。又報化之利有殊,聖凡之見有別。又佛現神力實百千歲,佛神力令眾生不覺。然促不延時為論,但說世尊八十入滅。又聖凡眾所聞雖同,經時證道獲悟全別,亦不相違。

經「一時謦欬(至)地皆六種震動」。

讚曰:第三段謦咳彈指,第四段動地也。論雲「謦咳者說偈令聞故。既聞聲已,如實修行,不放逸故。」論雲「彈指令覺悟者,令修行者覺悟進修故。」「地動」者,警策十方未發心者令發心故。「謦」音去挺反,《玉篇》「咳也聲也」。「欬」音苦愛反,《玉篇》「逆氣也」。

經「其中眾生(至)牟尼佛」。

讚曰:第五彼見歸依。有三:一覩見生欣,二空聲教示,三依言敬禮。

經「以種種華香(至)如一佛土」。

讚曰:第六合蓋成帳,第七世界通一。初散華,後成帳。「散華」者,聞《法華經》。「合成蓋」者,三乘初殊,後成於一,覆蓋一切此界生故。「世界通一」者,智心無礙,淨土不殊,唯有一乘更無餘故。上表神力八種不同,論唯解三:出舌、彈指、謦咳之義,餘經有五,非勝不釋。三多餘經無,從勝釋之。又此三種正付囑用所以偏釋,餘通非正故不說之。

經「爾時佛告(至)如說修行」。

讚曰:下言付囑。有五,此中有四:一結前神力無量難思;二為囑累說德難窮;三顯四種皆此經說,一權實之道、二神通之力、三佛所藏理、四智慧深事;四結成勸授。

經「所在國土(至)而般涅槃」。

讚曰:第五勸隨喜供養。初標、後釋。釋由四義故應供養,法身妙理此中具故,蘊道處名道場,成道處、得菩提處、說法處、涅槃處,道場總也。下三別釋。

經「爾時世尊(至)現無量神力」。

讚曰:十六頌,分二:初四頌神力,後十二頌付囑。此初。有三:一頌標現意,二頌五神力,一頌順佛心。

經「囑累是經故(至)不可得邊際」。

讚曰:下十二頌付囑。中分三:二標無窮,八半別嘆,後一半結勸。此初也。嘆持經者福以勸眾人。

經「能持是經者(至)畢竟住一乘」。

讚曰:此別嘆。為五:一半見佛,二嘆喜,一得法,一半能說,二半能益。能說之中,諸法義者,義無礙;名字,法無礙;言辭,詞無礙;樂說,辨才無礙。四無礙滿,如風無礙。

經「是故有智者(至)決定無有疑」。

讚曰:下結勸也。

囑累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有二:一依今時經品次第者,付囑有二:上已神力令信付囑,此是摩頂令行付囑,故此品來。二者依本論,此品於〈普賢品〉後說,故論雲「護法力者,謂〈普賢品〉及後品示現。」此手摩頂,佛自護法令其流行,故此品來。

釋名者,「囑」謂付託,「累」謂重疊,再三付託令其護持,故名囑累品。託應作「噣」。付應作「囑」。

解妨者,為以一手摩諸菩薩頂,為諸菩薩各一手摩耶?答:一手一時,神力大故。各一手摩,妙用周故。然諸菩薩各見獨摩,由此深心依言領受。

經「爾時釋迦(至)廣令增益」。

讚曰:品文分四:一如來付囑,二菩薩敬受,三令塔等還,四眾皆歡喜。初中有三:初三業加持,付囑令行此經;二「若有眾生不信受者」下,若不信受此經,令行餘經;三「汝等若能如是」下,結成勸意為報佛恩。初文又三:初以手摩頂付令流佈,廣作饒益;次復摩頂付令受持,普令聞知;後釋所以,勸令演說。此初也。初二段以身語加,後一段意業加。此初。「以右手摩」者,示大吉祥故。龍樹解云:「餘經非秘密,唯《法華》秘密說二乘作佛,唯大菩薩能用行之,如大良醫方能用毒。」

經「如是三摩(至)普得聞知」。

讚曰:復手摩頂付令受持普令聞知。至三摩者,令受慇勤,法皆三故、傳燈之法必重付故。

經「所以者何(至)自然智慧」。

讚曰:下釋所以勸令演說。意業加持有三:一明己三不善根已盡,能施智慧;二顯佛能為大施主,勸隨勿慳;三教以施化,令得佛慧。此初也。慈悲故無瞋,與樂故拔苦,無慳悋故無貪,何曾惜法?無所畏故無癡,作決定說故能與。佛智,種智也;如來智,一切智也。此二任運,無師而得,名自然智。或前二有為智,後一無為智名自然智。

經「如來是(至)勿生慳悋」。

讚曰:顯佛能為大施主勸隨勿悋。《成實論》說:「慳有五種:一住處慳,二家慳,三施慳,四稱讚慳,五法慳。住處慳者,於已住處生慳念言:我獨住此令我自在,不用餘人。此有五種:一於未來諸善比丘不欲令來,二於已來諸善比丘瞋恚不喜,三欲令早去,四藏僧施物不欲與之,五於僧施物生我所心計為恩德。是人於彼共有法中尚不能捨,何況自身所有諸物?故於解脫終無有分。家慳者,於往還家生慳想言:我於此家常獨入出,不用餘人;設有餘人,令我最勝。此亦有五:一白衣有不吉事與之同憂,二彼有利事與之同喜,三喜白衣有勝富貴,四斷受者令不得施,五生其家為廁中鬼及諸惡處。施慳者,於他施物生慳悋想:令我於此獨得施物,餘人不得;設令與之,勿復過我。此亦有五:一常乏資生;二令施者不得為福;三令受者不得財利;四毀訾善人;五心常憂惱故當生地獄,設生人天常處貧薄。稱讚慳者,於他稱讚生慳悋心,令獨讚我莫讚餘人,設讚餘人莫使勝我。此亦有五:一聞讚餘人心常憂動,二訾毀善人,三自高卑他,四常被惡名,五於未來百千世中無有淨心。法慳者,於正法中生慳悋想:令我獨知十二部經,莫使他知;設令他知,莫使勝我。又自知義秘而不說。此過有七:一所生常盲,二常愚癡,三多怨中生不得自在,四退失聖胎,五諸佛怨賊,六善人遠離,七無惡不造。」由有如是種種過失故,勸勿慳也。世尊能行三種捨故,與一切生是大施主,故應學我。

經「於未來世(至)得佛慧故」。

讚曰:教以施化令得佛慧。

經「若有眾生(至)示教利喜」。

讚曰:若不信此經令行餘經。謂遇二乘化此妙法,如其不信,且說般若大乘深法調伏其心,後化此法。

經「汝等若能(至)諸佛之恩」。

讚曰:結成勸意。佛意欲令人作佛,故設種種門。

經「時諸菩薩(至)願不有慮」。

讚曰:第二大段菩薩敬受。分為二段:三業、敬領。

經「爾時(至)還可如故」。

讚曰:第三大段令塔等還。自此已後更無還處,故知此品應在經終。

經「說是語時(至)皆大歡喜」。

讚曰:第四大段眾皆歡喜聞讚法勝。付授丁寧,所以歡喜,非見遣化佛等還所以歡喜。准此故應席便散也。天親菩薩釋《伽耶山頂經》「歡喜奉行」有三義:一說者清淨,以於諸法得自在故;二所說法清淨,以如實證知清淨法體故;三所依說法得果清淨,以得淨妙境界故。如經「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藥王菩薩本事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者,上之二品既明付授,下之六品受命流通。准本論文分之為五,藥王自行苦行力以流通,妙音教化眾生行苦行力以流通,觀音、陀羅尼護眾生諸難力以流通,妙莊嚴王功德勝力以流通。普賢、囑累護法力以流通。囑累既在前陳,護法但唯有一。藥王時雖在會,說其過去燒身燃臂自行苦行以流通正法,利益時會,故此品來。

釋名者,「藥」者能去疾之神功,「王」者有自在之威力;「本」者因由,「事」者體業。今此菩薩願為藥樹,療八塵之痼疾、除七漏之深痾,勢力無雙威神罕匹,故名藥王菩薩。今此品中敘彼本因修行之事,以利時會,名藥王菩薩本事品。

解妨者,問:菩薩願力神功皆等,何故唯此獨名藥王?答:論功據行、果實無差,願利、修因昔亦微別。只如救生拔苦行願菩薩皆同,觀音獨得救名,藥王何妨偏勝。

經「爾時宿王(至)聞皆歡喜」。

讚曰:此品之中大文分六:初宿王華髮問;二如來為答;三「若復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下,讚經妙德;四「宿王華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者」下,嘆勝付授;五時眾獲益;六多寶讚揚。此二俱在品末。此初文有三:初問,次請,後辨請意。宿王華問者,宿世已來持《法華經》,如王自在。故《寶雲經》說:「菩薩有十法名大藥樹,譬如藥樹名曰善見。若有眾生得其根莖枝葉華菓,亦有見色聞香甞味得觸,遇此十法病皆除愈。菩薩亦爾,從初發心,為諸眾生有種種煩惱病,有依施戒忍勤定慧而得活者,有依見法、有聞聲、有知味、有同事而得活者。菩薩隨應導利令益,故說菩薩名為藥樹,能除煩惱病得慧命活故。」「游」者游化,利益方法、濟利眾生是。「若干等」者,問苦行差別,燒身燃臂供養正法是。

經「爾時佛告(至)說法華經」。

讚曰:下如來為答。有四:一敘時,二明佛,三顯修行,四會古今。此初二也。佛中有七:一名號,二眷屬,三住壽,四無惡,五土相,六莊嚴台樹,七所說經法。

經「是一切眾生(至)色身三昧」。

讚曰:下第三修行。有三:一精進得定,二供養佛法,三供養舍利。此初也。得此定已能隨樂現身,初地即得、八地自在。十平等中能隨眾生所樂示現,初地得故。《無垢稱經》亦有此菩薩。

經「得此三昧已(至)及法華經」。

讚曰:下第二供養佛法。有七:一喜念供養,二入定起通,三又思不足,四燃身供養,五光明遠照,六諸佛同讚,七燃身時節。此初也。

經「即時入是(至)以供養佛」。

讚曰:二入定起通。有三:初入定雨華,二雨栴檀,三雨海此岸香。

經「作是供養已(至)以身供養」。

讚曰:三又思不足。

經「即服諸香(至)而自燃身」。

讚曰:四燃身供養。有三:一服香油,二明年歲,三正燃身。

經「光明遍照(至)諸如來故」。

讚曰:此中有二,第五光明遠照、第六諸佛同讚。同讚中有三:一標真讚,二比挍讚,三結成讚。

經「作是語已(至)其身乃盡」。

讚曰:第七時節。有二:初默、後時。

經「一切眾生(至)忽然化生」。

讚曰:明修行中下第三供養舍利。有十四:一生處,二說法,三啟白,四詣佛,五付囑,六入滅,七起塔,八思告,九燃臂,十利益,十一眾生悲惱,十二自誓,十三願滿,十四感生瑞應。此初也。

經「即為其父(至)捨所愛之身」。

讚曰:二說法。

經「說是偈(至)供養此佛」。

讚曰:三啟白。初白前事,後白請往。初文有三:一論佛在。二得總持三聞勝法。「甄迦羅」等者,《俱舍論》第十二卷說「數有六十,忘失餘八。以十漸積至第十六名矜羯羅,第十七名大矜羯羅,第十八名頻跋羅,第十九名大頻跋羅,第二十名阿芻婆,第二十一名大阿芻婆。」此總三種,即是十六、十八、二十數也。

經「白已即坐(至)猶故在世」。

讚曰:四詣佛。有三:初往,次讚,後白。

經「爾時日月(至)若干千塔」。

讚曰:五付囑。有四:一唱滅,二法付,三界付,四體付。依《僧祇律》有舍利者名為塔婆,無舍利者說為支提。《瑜伽》等中若有舍利名窣堵婆,若無舍利但名制多。無「塔婆」稱,訛也。

經「如是日月(至)入於涅槃」。

讚曰:六入滅也。《華嚴經》云:「究竟佛事已,有十種義示現入大涅槃:一明一切行悉無常故;二明一切有為非安隱故;三明涅槃趣最安隱故;四明般涅槃遠離一切諸怖畏故;五以諸人天樂着色身明色身無常是磨滅法,令彼求住淨法身故;六明無常力強不可轉故;七明有為法不自在故;八明三界法悉如壞器無堅牢故;九明般涅槃最為真實不可壞故;十明般涅槃遠離生死非起滅故。以此十義示現涅槃。」

經「爾時一切(至)懸眾寶鈴」。

讚曰:七起塔。有三:一悲戀,二燒身,三起塔。此他受用,故量極高。

經「爾時一切(至)明德佛舍利」。

讚曰:八思告。有二:初思、後告。

經「作是語已(至)自然還復」。

讚曰:此中有五,九燃臂、十利益、十一眾生悲惱、十二自誓、十三願滿。

經「由斯菩薩(至)得未曾有」。

讚曰:第十四感生瑞應。有三:一因由,二瑞應,三得未曾有。

經「佛告宿王華(至)而供養者」。

讚曰:下第二大段如來答中第四會古今。有三:初會,次嘆,後勸。

經「若復有人(至)其福最多」。

讚曰:下品第三大段讚經妙德。有四:一挍量勝,二「譬如」下比喻勝,三「此經能救」下作用勝,四「若人得聞此法華經若自書」下無邊勝。此初也。

經「宿王華(至)諸經中王」。

讚曰:第二比喻勝。文中有十:一幽廣勝,二高顯殊勝,三了達勝,四除惑勝,五威勢勝,六自在勝,七出生勝,八契理勝或名人法勝,九二利勝,十圓德勝。其契理勝中有法有人。計此人文應最後說,文便故來。「須陀洹」云預流,預聖流故。「斯陀含」云一往來,唯有一生往來生死,便成應果,名為一來。「阿那含」云不還,欲界業盡,必不還生於欲界中,故云不還。

經「宿王華(至)充滿其願」。

讚曰:下第三作用勝。有三:一法,二喻,三合。此初有三句:初能除惑業,次能除苦果,後能滿善願。又發心修行得果為三,又總別離惡攝善為三。

經「如清涼池(至)如炬除暗」。

讚曰:此喻說。有十二:一充願,二道成,三具慚愧,四得導師,五得歸趣,六越生死,七除煩惱,八得智慧,九獲聖財,十有承稟,十一知寶所,十二破癡暗。隨其所應,配前三句。

經「此法華經(至)生死之縛」。

讚曰:此合說也。離苦痛、除眾苦,為初句。解生死縛謂除惑業,為第二句。不合於前充滿其願。或除當苦、現苦、苦因,如次配之。

經「若人得聞(至)亦復無量」。

讚曰:第四無邊勝。有二:一聞書功德無邊,二供養功德無邊。得無邊邊,不得有邊邊,故名佛不得。

經「宿王華(至)後不復受」。

讚曰:下品第四段嘆勝付囑。有七:一標聞勝,二轉女身,三生淨土,四隨喜獲福,五正明付囑,六令守護,七勸供持。此初二也。

經「若如來滅後(至)與汝等者」。

讚曰:三生淨土。有五:一生淨土,二離煩惱,三得神通,四見多佛,五佛遙讚佛。遙讚中有五:一嘆福無邊,二嘆德無邊,三能破煩惱,四共為守護,五明最勝方便攝引,雲菩薩慧無與汝等。

經「宿王華(至)如上所說」。

讚曰:四隨喜獲福。

經「是故宿王華(至)不老不死」。

讚曰:此中有二,第五正明付囑、第六令守護。守護中,初標、後釋。「後五百歲」者,《大集經》云:「佛滅度後初五百年解脫堅固,第二五百年禪定堅固,第三五百年多聞堅固,第四五百年福德堅固,第五五百年鬪諍堅固。」皆以五百年為類記之,故言滅後後五百歲。或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於像法後其初末法五百年中。

經「宿王華(至)恭敬心」。

讚曰:第七勸供持。有三:一散華,二心念,三結成。

經「說是藥王(至)一切眾生」。

讚曰:品第五段時眾獲益,第六段多寶讚歎。

法華玄讚卷第十(本)

保安三年十二月十二日以興福寺圓如房本法隆寺僧覺印移點已了。

本(ト)者皆此點本也,高名書也云雲。為令法久住、往生極樂也。

妙法蓮華經玄讚卷第十(末)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妙音菩薩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者,論雲「教化眾生行苦行力者,妙音品示現。妙音現居東土、密在此方,本傳法華教行苦行,今放光召集以示眾人,勸發勝心弘通經法,故此品來。」

釋名者,「音」謂音聲,「妙」謂殊妙。昔住因中好設樂以供佛,今居果位善說法以利生,雙彰業、德以標其名,故稱妙音菩薩。此品明彼事,故名妙音菩薩品。

解妨者,何故須召妙音以為此品?答:藥王此方苦行自勸眾生,未有他土上人他方勸說,故召妙音遠方行法勸他苦行,故須召之。

經「爾時釋迦(至)白豪相光」。

讚曰:品文分四,一神光往召、二妙音來至、三事訖還國、四時眾得道。初文有二:初放光,後所至。此初也。放肉髻之光,彰召大人之相;放眉間之光,表為此經故命。

經「遍照東方(至)遍照其國」。

讚曰:此所至。有三:一方處,二佛國,三結照。佛國有三:一國名,二佛號,三化利。

經「爾時一切(至)甚深智慧」。

讚曰:下品第二大段妙音來至。有三:一彼來;二「於是妙音不起於座」下,至此;三「爾時華德菩薩白佛」下,化行。初文復四:一敘德,二請來,三佛誡,四承勅。敘德復四:一勝因早植,二善友夙逢,三般若先圓,四等持已滿。此即初三。

經「得妙幢相(至)諸大三昧」。

讚曰:四等持已滿。有二:初列十六等持,後結無量。一「妙幢相」者,如幢高顯眾德莊嚴。二「法華」者,達一乘理。三「淨德」者,斷障染得勝德。四「宿王戲」者,宿謂星像,王謂自在,戲謂遊樂。謂得自在能現眾像,猶如星宿常入遊戲以利眾生。五「無緣」者,謂滅盡定或無所緣定,離攀緣故。六「智印」者,謂真如空理為智印故,或以智為印刊定是非真妄等故。七「解眾生語言」者,發詞無礙解定。八「集一切功德」者,謂集福王定。九「清淨」者,能生七淨、九淨、四淨等故。四淨者,所依淨、所緣淨、心淨、智淨。十「神通遊戲」者,能起大神通故。十一「慧炬」者,照明真俗諸境界故。十二「莊嚴王」者,能具內、外二莊嚴故。十三「淨光明」者,放神光故。十四「淨藏」者,含眾德故。十五「不共三昧」者,不共二乘得故。十六「日旋」者,如日明朗巡照四生故。此皆第十地菩薩之所游履,多第四定,以殊勝故。

經「釋迦牟尼佛(至)藥上菩薩」。

讚曰:二請來也。

經「爾時淨華(至)生下劣想」。

讚曰:三佛誡。有四:一總誡,二敘他劣,三彰自勝,四結誡。此中但論自勝、他劣以為誡之。如《思益經》中思惟梵天菩薩欲來娑婆世界,日月光佛告思益言:汝應以十法游於彼土。一於毀於譽心無增減,二聞善聞恶心無分別,三於愚於智等以悲心,四於上下眾生意常平等,五於供養、輕毀心無有二,六於他闕失不見其過,七見種種乘皆是一乘,八聞三惡道亦勿驚懼,九於諸菩薩生世尊想,十佛出五濁生希有想。《無垢稱經》香台佛誡大勢類同。

經「妙音菩薩(至)智慧莊嚴」。

讚曰:四承勅。有三:如來之力,總也;後二別也。

經「於是妙音(至)以為其台」。

讚曰:下第二至此。文有十一,此初,豫來華現。

經「爾時文殊(至)以為其台」。

讚曰:第二文殊問由。

經「爾時釋迦(至)聽法華經」。

讚曰:第三佛說所以。

經「文殊師利(至)令我得見」。

讚曰:第四文殊問行。有三:一問福慧,二問入何定,三依定方能見。請通力加被,來令我得見;示相不知,實久已識。

經「爾時釋迦(至)而現其相」。

讚曰:第五釋迦垂答。

經「爾時多寶佛(至)欲見汝身」。

讚曰:第六多寶召命。

經「於時妙音(至)不鼓自鳴」。

讚曰:下第七妙音至此。有四:一來數,二所經,三身相,四至此。即初二文。

經「是菩薩目(至)堅固之身」。

讚曰:第三身相。有八德:一目淨,《無垢稱經》云「目淨修廣妙端嚴,皎如青紺蓮華葉」;二面圓晈;三身色;四莊嚴;五威德;六光明;七相具;八堅固。

經「入七寶(至)耆闍崛山」。

讚曰:第四至此。

經「到已下華(至)堪忍久住不」。

讚曰:第八下台禮問。有二:初禮獻,後請問。請問有四:一問佛身有五句;二問眾生有七句;三問魔隨化有一句;四問多寶有二句:一問來,二起居。

經「世尊我今(至)示我令見」。

讚曰:第九請見多寶。多寶、釋迦雖同塔坐,神力映蔽令其不見,故請見之。

經「爾時釋迦(至)故來至此」。

讚曰:第十釋迦為請,十一多寶讚揚。

經「爾時華德(至)有是神力」。

讚曰:下大段第三明化行。有五:初華德問因,二如來具告,三讚問修定,四佛後答之,五時眾獲益。此初也。

經「佛告華德(至)有是神力」。

讚曰:下第二如來具告。有五:一示往因,二會今果,三久遇諸佛,四廣行利行,五結答所由。此初。有三:一佛,二行,三結。

經「華德於汝(至)摩訶薩是」。

讚曰:二會今果。

經「華德是妙音(至)那由他佛」。

讚曰:三久遇諸佛。

經「華德汝但(至)無所損減」。

讚曰:下第四廣行利行。有二:初在此方,後在十方。此初。有四:一標現身說法,二別顯現身說法,三結成化者,四智慧無損。別顯現身說法中有二:一隨宜現十八類身說法,二為拔苦難現身說法。

經「是菩薩以若干(至)示現滅度」。

讚曰:此在十方現身說法。有三:初標例在十方利益,二隨根所宜現身說法,三結成身說。

經「華德妙音(至)其事如是」。

讚曰:第五結答所由。

經「爾時華德(至)無量眾生」。

讚曰:第三讚問修定,第四佛復答之。

經「說是妙音(至)及陀羅尼」。

讚曰:明化行中第五時眾獲益。由聞化行,曲獲勝利。

經「爾時妙音(至)色身三昧」。

讚曰:品第三段事訖還國。有三:一標還國,二所經相,三至已白益。

經「說是妙音(至)法華三昧」。

讚曰:品第四段時眾得道。都聞一品,遂獲勝益。

觀世音普門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者,論雲「救眾生諸難力者謂觀世音,〈陀羅尼品〉示現。觀音救未發心眾生難,令離眾苦發心持經。陀羅尼救已發心持經者難,令離苦持經。又觀音以天眼、天耳、他心三通護持經者難,陀羅尼二聖二天十神以明咒護持經者難。又觀音念人救難,陀羅尼誦法救難。持經之力已離眾難,若不加以易救之方,恐難修持經之業,故以易功助成難業以勸持經,故此品來。」

釋名者,「觀」音古寬反,又古段反,今從初。「觀」者察義,俯救悲慧。「世」者可破壞義,體即生死有情世間。「音」謂音聲有情語業,世間有情起音聲以歸念,菩薩以大悲慧俯觀隨救,名觀世音。正義應雲觀自在。諸三業歸依,必六通垂化,無暇危苦飛輪摧拔,作不請友為應病醫,攝利難思,名觀自在。「菩薩」如前。「普」者平等遍滿義。「門」者入出之由處。諸三業歸依,必六通垂救平等,示此出苦入樂所由處所,故名普門。神通、記說、教誡三輪,為離苦之處所作入寂之因由,是普門體。然有苦者多發聲以歸念,大悲者必應念以臨拯,故名觀音。此品廣明,故名觀世音普門品。

解妨者,問:菩薩大悲觀苦即救,何故待念後方垂愍?答:生無心而佛救,大聖之所不通;自發意而悕緣,群聖之所同范。先因自業後方藉緣,自既不修緣何所作?故待歸念方始救之。設雖自脩未解方便,要假良友示苦方滅。問:一切菩薩皆有此能,何故觀音獨包彼號?答:本願不同,利事別故。紹繼無量壽佛,當作寶光功德山王佛,故偏舉之。

經「爾時無盡意(至)名觀世音」。

讚曰:品文分四,一問答名因、二問答化行、三持地讚歎、四結成時益。初二文有頌。初文有三:一問名因,二答字義,三挍量持名功德勝劣。此初也。「無盡意」者,《阿差末經》說「行六度四攝等種種行,誓度眾生。眾生界盡,菩薩之意乃盡;眾生未盡,菩薩之意無盡,故名無盡意。」《十地經》中以十盡句成諸大願:一一切眾生界盡,二世界盡,三虛空盡,四法界盡,五涅槃界盡,六佛出世界盡,七如來智界盡,八心所緣界盡,九佛境界智入界盡,十世界轉法輪智轉界盡。且如眾生界盡我願乃盡,如是眾生界不盡我願亦不盡。乃至第九佛智證入一切境界都盡、第十轉法輪智轉諸法盡,我願亦不盡。《無垢稱經》云:「雖得佛道轉於法輪,而不捨於菩薩之道,是名菩薩行。」故此菩薩名無盡意。雖諸菩薩願行皆同,諸號有殊,願各別故。欲明此經能令行願皆亦無盡。問名者欲令憑念以息苦,問行者欲令修行以希樂。

經「佛告無盡意(至)皆得解脫」。

讚曰:下答字義。有三:初語業歸依,以天耳通尋聲拔濟;次「若有眾生多於淫欲」下,意業歸依,以他心通觀心拔濟;後「若有女人設欲求男」下,身業歸依,天眼通觀色拔濟。初文有三:初總標有苦稱名即脫,次別顯有厄稱名皆脫,後結告威神巍巍若是。此初。即是三途八難一切苦難,只如法琳歸命免七日之刑、濟[悾-工+隹]歸依脫三刀之害。《瑜伽》第九說業有二:一定異熟業,謂故思業若作若增長業;二不定異熟業,謂故思已作而不增長業。八十九說諸作不增長業,若無追悔不修對治,尚可受果名增長業;若追悔等名不增長業。或先增長業由追悔等名不增長業,如未生怨未追悔前名增長業,追悔已後名不增長業。第六十說依未解脫者建立定受業故。言解脫者,謂世道伏斷,乃至得聖成無學等。即同《涅槃經》未入佛法名決定業,若入佛法名不定業。《對法》第七說有五故思造:一他所教勅;二他所勸請;三無所了知;四根本執著,謂三毒蔽心勐利執著所起諸業;五顛倒分別,謂勝無罪所行惡業。於此五中後之二種若作若增長,非不受異熟,以思重故;前三雖作而不增長,不必受異熟,以思輕故。此言作者,謂起作諸業令其現行。增長者,謂令習氣展轉增長。由此但說故思業唯有五。《瑜伽》第九說除十種,餘名故思:一夢,二無知,三無故思,四不利不數,五狂亂,六失念,七非樂欲,八自性無記,九悔所損,十對治所損。除此十外,餘皆增長。即《瑜伽》第九說增長業有六者是。其十不增及六增長,不越《對法》三不增、二增,離合依位分多少故。《對法》又說決定有三:一作業決定,由宿業力感決定身,於此生中必造此業,朝限決定終不違越,佛等神力亦不能救。二受異熟定即順定受業,果定當受時未定故,不爾佛出應無造惡惡趣眾生。三分位定,謂順三時分位定業,若業道攝者名順定業,加行、後起通定不定。又未悔未對治等名決定業,已悔已對治等名不定業。《瑜伽》第十說三業:順現、順生、順後受業。第六十說四業:一異熟定,二時分定,三二俱定,四二俱不定。《唯識》亦說四,謂三時及不定。《顯揚》第九說五種,謂順三時及受報定、作業決定。皆如《瑜伽》第九略纂說,恐繁且止。

故念觀音良緣滋潤,自心悔愧苦惱皆脫。亦有釋言,其不增長及不定業可得轉滅;其三時決定業及報定時不定者,但能令輕非全令滅盡。《金剛般若》云:「先世罪業應墮惡道,由持經故為人輕賤,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菩提。」不雲全滅。又《賢愚經》鴦掘摩羅雖得阿羅漢,為現業有果故為火所燒。又說迦毘羅城除一童子,自餘男女盡是初果聖人,不應為彼瑠璃所殺。其決定造業,佛尚不排,況受果耶。在解脫人名不定者,依不定業說。此亦不然。若得阿羅漢一切不善盡,何業受果耶?在初二果不善未盡,不障彼果,何妨亦受。《般若經》中不說滅盡舉心微者,至誠懇切受持彼經一切不受。若不爾者,五無間罪皆決定業,未生怨王如何悔已一切不受?《十地論》云「一感報定、二作業定,諸佛威神所不能轉」者,說自不發悔愧之心、不入聖道者,業果決定,非悔愧已可名定業。《法句經》言:「非空非海中,非入岩穴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難。」亦據不逢佛菩薩等起悔愧心而入道者決定業報。由此《業報差別經》說:「若業增上心作無慚無愧,作已更作無心改悔,是業決定。若業非增上心作,雖作惡業常懷慚愧,是業不定。」但知諸業非悔非道之所損伏,可有受果;被損便無受果之義。然經說指鬘及阿羅漢猶受業果者,時猶住凡或初二果,今身必定得阿羅漢從當為名,非受果時名阿羅漢。又遇良緣,要自發心、悔愧入聖道,罪業方排。雖遇良緣,無心悔愧亦不入聖,乃至諸佛亦不能轉。迦毘羅城釋種被殺,雖得初果,別報業在初果不排。又非聽聞大乘悔愧懇切深心,故受先業;脫聞大乘勵懇深悔亦不被殺。得阿羅漢一切不受,設有被殺非業果故,不爾指鬘殺人滿千唯少於一,云何得聖?又無悔愧及伏斷滅諸罪業者,有情便無得受聖期。由此故知初說為善,應同《涅槃》、《瑜伽》為正。

經「若有持是(至)名觀世音」。

讚曰:下第二別顯有厄稱名皆脫。有七段,分二:初三,火、水、風三災;後四雜災。此初也。火大小俱傷,念名一切不燒。水深方可損,故得於淺處。輕風不損、重者方傷、黑風必損於人,所以偏說逢遇,設風非黑何妨亦損。風中有四:一求寶遇風,二善人教念,三免災難,四結名因。「船」舟也。「舫」音有二,府妄反、補浪反,《玉篇》「亦舟也」。併兩舟為舫。

經「若復有人(至)即得解脫」。

讚曰:此四雜災。一刑罰不傷,二非人不害,三撿系解脫,四怨賊不損。在手曰杻,在腳曰械,即桎梏也。木在項名枷,鐵在項、腰名鎖。「撿」者攝錄。「挍」也察也。「系」者牢,「閉」拘也縛也。《智度論》云:「如風不入實,如水不上行,虛空不受害,無業亦如是。」如何無罪橫被囚殃?此據現在不作名為無罪,非先不作。火宅頌言「謗經之人,若他返逆、抄劫竊盜,如是等罪橫羅其殃。」由先謗經故知有罪。怨賊不損中有四:一經難處,二勸念名,三依命,四解脫。《首楞嚴經》「佛告堅意:有一藥樹名曰滅除。大軍鬪時有無量人為毒箭中,是時良醫持藥王樹用塗鼓面,於眾人中擊之出聲,無量毒箭一時自拔。」諸佛菩薩住首楞嚴三昧力故,有人稱名憶念之者,無量罪垢自然除滅,如一醍醐能愈眾患。

經「無盡意(至)巍巍如是」。

讚曰:結告威神。「巍巍」大貌。

經「若有眾生(至)常應心念」。

讚曰:此意業歸依,以他心通觀心拔濟。有二:初觀三意,後結威神。且舉三毒,非唯爾所,一切煩惱念皆滅故。

經「若有女人(至)菩薩名號」。

讚曰:此身業歸依,以天眼通觀色拔濟。拔濟有二:初觀二身業,後結福勸持。非唯爾業,且逐情舉。

經「無盡意(至)福德之利」。

讚曰:第三挍量持名功德勝劣。有四:一問,二答,三成,四結。本論挍量六十二恆河沙佛,此經復雲「六十二恆河沙菩薩」。此有二解:一雲,經是論錯。菩薩、菩薩而為比挍,何得以佛比量菩薩?只如《十輪經》中但以地藏比量彌勒、文殊、觀音,亦不比量諸佛。若不爾者,應佛功德少於菩薩。二雲,依論亦無爽。觀音久已成佛,不捨菩薩行故示為菩薩,何得不比如來?只如觀音成佛,功德國土勝無量壽,一切佛身豈勝劣耶?故知但是勸信之語。雖經比挍菩薩,論解設比諸佛,亦無過咎。二俱無失。論解成中有二釋:一信力,二畢竟知。信力有二:一求我身如觀音,畢竟信故。謂求我六十二億恆河沙佛身與觀音,信心無異,所求聖數多少雖殊,功德無別,因心等故。二者生恭敬心。如彼功德,我亦畢竟得故。謂如彼觀音身久已成佛,故智慧功德。我六十二億恆河沙佛亦畢竟得此諸佛功德,信佛菩薩功德不異故。此二是信力。初不觀境多少勝劣但信心等,後觀境多少雖殊、功德無別,恭敬信心亦無有二,故福無別。第二畢竟知者,決定知法界故。此由觀音已得畢竟知法界,故與佛無異。能證法界平等無二,故成福等。法界即法性,入初地菩薩能證一切佛菩薩等平等身故,平等身者謂真如法身。況十地滿,是故受持觀世音名,與六十二億恆河沙佛功德無別。不爾,菩薩豈勝佛耶?且將爾許讚勸發心。《十輪經》第一卷說:「假使於彌勒、妙吉祥、觀自在、普賢之類而為上首,殑伽沙等諸大菩薩,於百劫中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求諸所願,不如有人於一念頃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地藏菩薩,求諸所願速得滿足。」又復如是末代眾生於諸有緣所宜聞故,所以偏讚。不爾菩薩亦應勝佛、等位菩薩應有勝劣。

經「無盡意(至)其事云何」。

讚曰:下第二大段問答化行。有四:一問,二答,三奉獻,四結告。此初也。「游」者自利,即是神通。「為說法」者,教化他利。「方便之力」者,謂上二種是。智慧巧用,應物心以濟拔。

經「佛告(至)而為說法」。

讚曰。下第二答。有三:初身化說法,次結前勸示,後能濟急難。此初也。合十九種分為八類:應聖身有三,應天身有六,應君臣有五,心平性直、語實行敦、齒邁財盈,名為長者。守道自恬、寡慾蘊德,名為居士。處位蒞人,名曰宰官。應四眾有一,應婦女有一,應童男女有一,應八部有一,應執金剛神有一。手執金剛,觀音異像。

經「無盡意(至)施無畏者」。

讚曰:此中有二,一結前勸示、二能濟急難。檀度有三:一財,二無畏,三說法。說法,法施也;濟難,無畏施也;令得珍寶等,財施也。

經「無盡意(至)多寶佛塔」。

讚曰:第三奉獻。有七:一白佛,二奉獻,三觀音不受,四申白請受,五佛勅令受,六觀音受之,七轉施供養。福田難遇故、施順道理故、真正行故、求菩提故,名為法施。不受有三:一少欲,二法爾,三轉施。恐乖彼心,所以不受。《大莊嚴論》偈曰:「若能展手施, 此手名嚴勝, 受者能縮手, 嚴勝復過彼。 若言我施與, 是語價難量, 受者言我足, 難量更過彼。」《天請問經》佛亦說言:「施者名得利,受者名失利。」是故菩薩不為受之。愍四眾故為受之者:一令隨喜,二令學行拔苦惱故,名為愍之。

經「無盡意(至)娑婆世界」。

讚曰:第四結告也。

經「爾時(至)名為觀世音」。

讚曰:下重頌前名、行二義。分二:初一頌問,後二十五頌答。此初也。但問名因,兼答化行。

經「具足妙相尊(至)能滅諸有苦」。

讚曰:下佛告。中分四:初三頌總標許說,次十二頌正答名因,次三頌答化行,後七頌嘆德勸歸。此初。分三:初一頌敘答總標應諸方所名、行雙說;次一頌談往因行、發願,逢緣長劫修行不思議行也;後一頌許陳名、行。耳目曾經,心念無謬,定能滅苦。

經「假使興害意(至)應時得消散」。

讚曰:此十二頌正答名因。分九:一除火難。一除水難。二除山難。二除刀難。一除拘摯難。一除詛詈難,「咒」囑也,以善惡之辭相囑曰咒;「詛」阻也,使人行事阻限於言,有作「咀」,咀嚼也,非此義。如巧醫師初動其病後令痊癒,故初著本人後令發勝意。一除非人難。二除惡獸難。一除天災難。「雲雷鼓」,雷鼓西域呼為雲聲。「掣電」此方解雲陰陽激耀。《釋名》云「掣,引也。電,殄也。」謂乍見即殄滅。關中名覢電,吳人謂[石*(韱-(人*人)+十)]磾。上息念反,下大念反。「雹」者,鄭玄註《禮記》「陽為雨,陰氣脅之,凝而為雹。」

經「眾生被困厄(至)以漸悉令滅」。

讚曰:此答化行。一頌總標除苦,一頌能現諸身,一頌別示除苦。

經「真觀清淨觀(至)是故應頂禮」。

讚曰:此後七頌嘆德勸歸。分六:一標五觀勸願常瞻。有本作「當」非也,現常願之,非當始願。一明大智能滅災難。一明法施能除煩惱。大悲制戒如似雷震,言警勸也。《方言》戒備也。古文作「誡」。慈意普覆如妙大雲。有本作「慈音」者,此寫錯也,梵雲梅呾利末那故。一無畏施,能除怖畏。一明財施能除貧苦,猶如海潮必定應時,能滅諸苦。因經起念此有五音:妙音與樂,觀音拔苦,梵音深淨,潮音應時,勝音出世。後二勸念(禮能滅苦厄也)。

經「爾時持地(至)功德不少」。

讚曰:品第三段持地讚歎。《寶雲經》「菩薩有十法名為持地三昧:一如地廣大無量無邊;菩薩亦爾,功德、智慧、莊嚴、願行無量無邊。二如地眾生依止,各隨所欲稱意拯給周濟無礙;菩薩亦爾,六度眾具皆悉與之心無限礙。三如地無好惡加報不忻無恨;菩薩亦爾,育養眾生如不望報。四如地天注雲雨普皆容受無不堪持;菩薩亦爾,一切諸佛興大悲雲普澍法雨,如其所說悉能容持。五如地一切草木叢林及與眾生行住坐臥皆悉依之;菩薩亦爾,一切眾生修行善趣、二乘學法、涅槃,皆因菩薩而有。六如地一切種子依生;菩薩亦爾,一切善業天人種子皆依菩薩而得生長。七如地能出一切眾寶;菩薩亦爾,功德善寶一切樂具皆出菩薩。八如地出眾妙藥能療眾病;菩薩亦爾,能出一切法藥,能除一切諸煩惱病。九如地風不能動,繩蚋蜂蠍不能虧損;菩薩亦爾,一切內外諸緣逼惱不能擾動。十如地師子哮吼龍象雷電不能驚怖;菩薩亦爾,一切外道九十五種所不能動。具此十事,菩薩名為持地三昧,得持地三昧故名為持地。」或修持十地名為持地。言「自在」者,《攝論》、《華嚴》皆說十種。《華嚴》云:一壽自在無,邊劫住故。二心自在,出無數定入深智故。三莊嚴自在,能嚴一切剎土故;《攝論》名眾具自在。四業自在,隨時受報故。五生自在,於一切剎示現生故。六解脫自在,見一切界諸佛滿故;《攝論》名勝解自在。七欲自在,隨時剎土成菩提故。八神力自在,示現一切神變故。九法自在,示現無量無邊法門故。十智自在,於念念中示現覺悟如來十力無所畏故。然與《攝論》解釋小殊。行六度得,廣如《攝論》。今此即神力自在,普示諸門故。

經「佛說是(至)三菩提心」。

讚曰:第四段結成時益。

陀羅尼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者,論雲「為護眾生諸難」,如前已釋。

釋名者,梵雲陀羅尼,此雲總持,念、慧為體,以少略密無義文字,神力加持威靈莫匹,摧邪殄惡、樹正揚善,故名陀羅尼。此品明之,故名陀羅尼品。

解妨者,問:總持有四,為得法、義、辨才、詞無礙解。如次說四,此說何者?答:上來長行法、義持,今此咒持,為護前二所以明之。無得無生忍,總持也。

經「爾時藥王(至)功德甚多」。

讚曰:品文分三:初明持經之福,次明神咒之方,後明時眾獲益。此初。有二:初問、後答。答中有三:一返問,二直答,三佛說。

經「爾時藥王(至)多所饒益」。

讚曰:下明神咒之方。有五,合為三類:初二聖,次二天,後十神。此初聖。有四:一標,二說,三結勝,四佛讚。

經「爾時勇施(至)是諸佛已」。

讚曰:第二聖。有四:初標,二功能,三正說,四結勝。

經「爾時毘沙門(至)無諸衰患」。

讚曰:下二天。中初文有三:初標,次說,後結勝。「毘沙門」者此雲多聞,四天王中北方之天也,常讚佛法。

經「爾時持國(至)是諸佛已」。

讚曰:第二天王。有三:初標,次說,後結勝。此即東面天王。

經「爾時有羅剎女(至)如是法師」。

讚曰:此十神。有七:一標名,二請說,三正說,四勸勿惱法師,五更說偈喻罪,六請身護,七佛讚揚。有三:初總讚,次別讚,後勸讚。

經「說是陀羅尼(至)無生法忍」。

讚曰:品第三段時眾獲益。

妙莊嚴王本事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有二:一者論雲「功德勝力者,〈妙莊嚴王品〉示現。此明淨藏、淨眼持《法華經》,因圓道著,功德勝力迴邪見之父王,得當來之佛記,皆由《法華》功德之力。說彼本緣利益時會,故此品來。」二者前〈妙音品〉明華德菩薩請問妙音所得三昧,因此自得法華三昧。今妙莊嚴王即是華德,未得三昧已前為妙莊嚴,本著邪見。今明二子勸說父王,為善知識不簡怨親,以示眾人令弘此經,故此品來。

釋名者,在俗皇貴,妙珍綺以飾容;迴邪入正,勝法寶而瑩體,故名妙莊嚴王。宿世因緣,故名本事。

解妨者,問:此品正明淨藏、淨眼為善知識,何故不以為品名耶?答:由功德勝、迴邪入正,妙莊嚴王身非二子故,雖為善友,父藉功德身入正故。又前華德即妙莊嚴,欲會彼身,故以為品。又淨藏、淨眼即藥王、藥上,前已明藥王,恐題名濫故不說之。

經「爾時佛告(至)劫名喜見」。

讚曰:品文分四,一敘本緣、二會今古、三勸人歸禮、四結成眾益。初文復四:一敘時,二標佛,三明菩薩父子,四廣顯由緒。此初二也。

經「彼佛法中(至)二名淨眼」。

讚曰:三明菩薩父子。

經「是二子(至)亦悉通達」。

讚曰:下第四廣明由緒。分四:一讚二子之德,二明時佛說法,三「時淨藏淨眼」下二子化父。四「其王即時以國付弟」下出家獲益。此初。分三:初標成福智,次別列四德,後列七定。四德者:一六度。二方便善巧,有十二:悲心顧戀、了知諸行、欣佛妙智、常處生死輪迴不染、熾然精進,此六為內。令以少善感無量果、令以小力攝大善根、憎聖教者除其恚惱、處中住者令其趣入、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得解脫,此六為外。三四無量。四三十七道品。「諸三昧中淨」者,斷障證真故。「日星宿」者,如日大破、如星種種破諸暗故。「淨光」者,放大光故。「淨色」者,現諸妙色故。「淨照明」者,照佛法故。「長莊嚴」者,證得功德無萎歇故。「大威德」者,起神通故。

經「爾時彼佛(至)是法華經」。

讚曰:第二明時佛說法。

經「時淨藏淨眼(至)宜應聽受」。

讚曰:第三二子化父。有五:一啟母請詣佛,二母令子化父,三稟教行化,四「彼時妙莊嚴王后宮八萬四千人」下信心歸佛。五「爾時彼佛為王說法」下佛應導利。此初。有二:初標、後釋。「爪」音側挍反,正應作「爪」。又作「抓」者,《玉篇》「搯也刮也。」爪之搔物曰抓,雖聲同,非指爪。

經「母告子言(至)與共俱去」。

讚曰:二母令子化父。

經「淨藏淨眼(至)此邪見家」。

讚曰:第三稟教行化。有九:一二子恨生,二母令念父,三順言即化,四父見喜問,五二子具答,六父陳欲往,七報母請出,八母遂許之,九白親詣佛。此初也。

經「母告子言(至)往至佛所」。

讚曰:二母令念父。

經「於是二子(至)心淨信解」。

讚曰:第三順言行化。初標,次釋,後結。

經「時父見子(至)我是弟子」。

讚曰:第四父見喜問,第五二子具答。

經「父語子言(至)願聽我出家」。

讚曰:第六父陳欲往,第七報母請出。報母請出有二:初報父信心,後請出家。出家寬曠,喻虛空也。如契經說「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鶴能遠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勝。」《十輪經》說「瞻博迦華雖萎悴,猶勝諸華鮮潔時,破戒惡行諸苾芻,猶勝精進諸外道。」由此二子請母出家。

經「母即告言(至)時亦難遇」。

讚曰:第八母遂許之,第九白親詣佛。有三:初標請,次釋請,後結請。

經「彼時妙莊嚴王(至)好樂佛法」。

讚曰:子化父中第四信心歸佛。有三:初明道器堪成,次二子善化,後諸人詣佛。此初二也。道器成中有四,一後宮,二淨眼,三淨藏,四夫人。

經「於是妙莊嚴王(至)卻住一面」。

讚曰:此諸人詣佛。

經「爾時彼佛(至)放大光明」。

讚曰:二子化父中,下第五佛應導利。有四:一佛善說法,二王解珠施,三王念佛色,四佛問記成。此初二也。

經「爾時妙莊嚴王(至)功德如是」。

讚曰:第三王念佛色,第四佛問記成。佛問記成中,初問、後記。記中有六:初因,二體,三國,四劫,五眾,六土。

經「其王即時(至)莊嚴三昧」。

讚曰:廣明由緒中下第四出家獲益。有六:一出家,二修行得定,三昇空白佛,四嘆印廣陳,五下空讚願,六說已而出。此初二也。

經「即昇虛空(至)來生我家」。

讚曰:第三昇空白佛。有三:初昇空,次正白,後結嘆。

經「爾時雲雷(至)得善知識」。

讚曰。第四嘆印廣陳。有三:初明宿因方遇善友,次釋善友利益之義,後彰善友二子之因。此初也。

經「其善知識(至)三菩提心」。

讚曰:此釋善友利益之義。有二:初彰示教利喜令證大菩提果,後顯令得見佛發菩提心因。《善戒經》及〈菩薩地〉云:「親近善友者戒無穿缺。多聞、修證、哀愍、無畏、堪忍、無倦、言詞辨了,名善友相,求施利樂於此正知。有力、善權、饒益不捨、大悲無儻,名為善友。所作不虛、威儀圓滿、言行敦肅、無倦無嫉、儉畜隨捨、諫舉令憶、教授教誡、能為說法,是名善友,可為依信。有病無病愛敬供侍,翹問迎禮修和敬業,四事什物不闕應時,謹敬承事問聽無動,名為親近。」《涅槃經》言:「善知識者,謂佛、菩薩、辟支佛、聲聞人中住方等者。何故名善知識耶?善知識者能教眾生遠離十惡、修行十善,以是義故名善知識。復次善知識者,如法而說如說而行。云何名為如法而說如說而行?自不殺生教人不殺生,乃至自行正見教人行正見。若能如是則得名為真善知識。善男子!如空中月,從初一日至十五日漸漸增長;善知識者亦復如是,令諸學人漸遠惡法、增長善法。」依《華嚴經》「菩薩有十種善知識。何等為十?一能令安住菩提心,二能令修習善根,三能令究竟諸波羅蜜,四能令分別解說一切法,五能令安住成熱一切眾生,六能令具足辨才隨問能答,七能令不著一切生死,八能令於一切劫行菩薩行心無厭倦,九能令安住普賢行,十能令深入一切佛智。」又善知識是我父母,生長一切諸善根故。又為良藥,療眾病故。又為眼目,作導明故。又為日月開照出世正覺路故。乃至廣說是全梵行化令見佛,名是大緣。令發無上大菩提心,名是大因。由此因緣令證佛果,名作佛事。

經「大王汝見(至)令住正見」。

讚曰:此彰善友二子之因。

經「妙莊嚴王(至)如頻婆菓」。

讚曰:第五下空讚願。有二:初讚五德,後發六願。此初也。「紺」音古暗反,青赤色也。晈如青紺,蓮華葉故,紅環絞飾故言青赤。「頻婆菓」者,色丹且潤,故以為喻。

經「爾時妙莊嚴王(至)諸惡之心」。

讚曰:下發六願中,初總讚佛法、後別發六願。若教若誡二種所行處所皆悉安隱,眾生離惡而攝善故。

經「說是語已禮佛而出」。

讚曰:第六說已而出。

經「佛告大眾(至)菩薩是」。

讚曰:下第二段會今古。

經「是藥王藥上(至)亦應禮拜」。

讚曰:下第三段勸人歸禮,初嘆、後勸。

經「佛說是(至)得法眼淨」。

讚曰:品第四段結成勝益。《對法》第九等云:「無間道能遠塵,解脫道能離垢,由二滿故,得法眼淨,證初果也。」

普賢菩薩勸發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者,論雲「護法力者,〈普賢品〉及後品示現。〈囑累品〉佛自三週付囑護法,此品菩薩勸發眾人護法,故此品來。」

釋名者,仁慈慧悟曰「賢」,德利周備名「普」,此由內證一真、外成萬德,所以德利周備、仁慈慧悟,故名普賢。《般若理趣》云:「一切有情皆如來藏,普賢菩薩遍自體故。」由證普遍賢善之理,能證之道名為普賢。故《華嚴》云:「普賢身相依於如如,不依佛國。」或由內證此普遍賢理,外彰三業無所不賢,故名普賢,此乃自利德為名也。誘獎名勸、導生為發。訓誘獎導令信導生,名為勸發,此乃利他德也。此品之中明普賢菩薩勸發信心持經入道,故名普賢菩薩勸發品。

解妨者,何故普賢來勸,非餘來耶?答:欲明信順道證一乘,三業舉措無不賢故。

經「爾時普賢(至)右遶七匝」。

讚曰:品文分六:初普賢來軌,二啟白聞經,三佛告四法,四普賢勸發,五釋迦讚勸,六時眾獲益。此初。有四:一從東而來,二所經之相,三從來徒屬,四到已歸禮。《華嚴經》云「普賢身相依於如如,不依佛國」,《智度論》云「普賢菩薩一一毛孔,常出諸佛世界及諸菩薩,遍滿十方以化眾生」。無的住處,今雲從東方來者,就一化身所應見聞眾生為論。《寶雲經》說:「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法名善能作化:一於一佛國身不動,而能遍諸佛剎諮請說法。二於一佛國不動,能遍一切佛國聽受深理。三於一佛國不動,能遍供養十方諸佛。四於一佛國不動,能遍諸佛國莊嚴菩提悉皆具足。五於一佛國不動,而一切佛國初成佛時坐於道場菩提樹下,恭敬供養尊重讚歎。六於一佛國不動,能以自身現一切佛土,坐於道場現成佛道。七於一佛國不動,能現一切佛土轉於法輪。八於一佛國不動,能現一切佛土入於涅槃。九於一佛國不動,能為一切佛土應受化者悉現其身。十菩薩得無作神通,於一切十方佛土不作變化想、不作神通想,隨諸眾生所應現者悉皆現之。」驗此普賢久已成佛,示現為菩薩勸修妙行。《無垢稱》云:「雖得佛道轉於法輪,而不捨於菩薩之道,是名菩薩行故。」

經「白佛言(至)是法華經」。

讚曰:第二啟白聞經。有二:初來意,後請疑。謂佛在日法尚難得,滅後無主如何得經?得聞、思、修生信順故。又佛在,眾生惑輕業薄,可得是經;滅後,眾生業厚惑重,如何得經?由難信難聞、難思難修故。

經「佛告普賢(至)必得是經」。

讚曰:第三佛告四法。有三:初標,次顯,後結。一「為諸佛護念」者,謂要根熟。《般若論》云「善護念諸菩薩,為根熟菩薩說,根未熟者聞名未得,根熟便能得教及理。」二「殖眾德本」者,要先雙修福、慧二因,起信等根方得聞等。三「入正定聚」者,正見決定。四發大悲心救濟眾生。初是資糧道,能聞能思;次是加行道,能修定觀;次是見道,能證深理;後是修道,能習能證。依此四位各增上故。又外遇佛護、內修善本,決定不謗、慈悲廣大,並在地前,方能於經教、理雙得。然依《瑜伽》,正定聚者要入初地。此說不爾。

經「爾時普賢(至)濁惡世中」。

讚曰:下第四普賢勸發。有四:一明護持,二與現益,三「若但書寫是人命終當生忉利天上」下與後益,四「有如是等功德利益」下結勸發心。此初也。《大集經.月藏分》說「佛滅度後初五百年解脫堅固,第二五百年禪定堅固,第三五百年多聞堅固,第四五百年造塔寺等福德堅固,第五五百年鬪諍堅固。」此有三釋:一雲,今當第三五百年多聞堅固,依於大乘正法一千年,正法之後故言後五百年。二雲,今當第五五百年,此中所言後五百歲,當最後故。依上二解,此前此後有受持經,雖非不護,此後時中人多弊惡,信者為難,故須擁護。三雲,世尊記別時分,一一種類各五百歲,皆名滅後後五百歲。於此諸時菩薩皆護,由擁護中《十地論》說有三護法:一護教法,書寫讀誦為他演說故;二護行法,思惟修習於修行時,有諸障難攝受救濟故;三護證法,三佛菩提攝此證法,教化轉授故。即顯菩薩正法之時護此三法,猶有證故。像法之中護教、行法,更無證故。末法之後但護教法,又無行故。《禪法秘要》非大乘宗,不須和會。《悲華經》及真諦所云「如來滅後後五十年」,理恐文錯。有云,滅後人年五十歲時,故不相違。

經「其有受持(至)皆不得便」。

讚曰:下第二與現益。有三:初明三品修與益異;二「若法華經行閻浮提」下,明經行於世是普賢力;三「若有受持讀誦等」下,能行之者與普賢行合。初文之中,初下品受持為護;次「是人若行」下,中品受持為護;後「世尊若後世」下,上品受持為護。此初。有二:初標一切惡法惡人不得其便,後別明十二非人亦不得便。「伺」音相吏反,《玉篇》「[口/└/日]釐反,奄也候也」。「[門@視]」覘,「伺」視也。

經「是人若行(至)陀羅尼」。

讚曰:此中品受持為護。有四:一讀時為護,二思時為護,三忘者令憶,四見者增進。增進有三:一見而喜進,二得定,三得總持。「法音方便」者,說法之加行智定。

經「世尊(至)神通之力」。

讚曰:此上品受持為護。有五:一教其軌則三七日精通,二令見授道聞法得總持,三惡者不損,四正說神咒,五結己之力。「求索」者,須《法華》人,或凡所善願有規求者,於三七日一心精進者。《普賢觀經》明行法有五:一三七日即見,二七七日得見,三一生得見,四二生得見,五三生得見。此中古說上品精進一七日見,乃至第五品修三生方得見。又此不定,初見劣身可一七日,乃至三生得見勝身,修異長時方見勝故。「精進」者,彼說六法:一莊嚴道場,二洗身淨潔,三六時禮拜,四啟請六師,五晝夜讀誦大乘經典,六思惟甚深空法道理。作是觀時即見普賢,能滅百萬億阿僧祇生死重罪。未見六師文,今且釋者,釋迦佛為和上、文殊師利為阿闍梨、彌勒菩薩為教授師、十方佛為證者、十方菩薩摩訶薩為同法侶、普賢菩薩為懺悔戒主,方可懺悔受三聚戒等,如此啟請方見普賢。

經「若法華經(至)威神之力」。

讚曰:第二經行於世是普賢力。

經「若有受持(至)手摩其頭」。

讚曰:第三能行之者與普賢行合,故佛摩頂。

經「若但書寫(至)娛樂快樂」。

讚曰:下第三與後益。為三:下品修生忉利等天,中品修受持等生夜摩等天,上品修千佛授手等。此初。有三:一但書生處,二迎相,三身狀。生下四天亦下品生,略而不舉。

經「何況受持(至)如說修行」。

讚曰:此中品。修受持等,生夜摩天及上二天,不見佛故。文略無果。

經「若有人(至)而於中生」。

讚曰:此上品修。「千佛授手」等,有四:一千佛授手,二令無怖畏,三往生處,四見菩薩。前來所說三品修生,且舉一相非盡實理,實理十法行一一之中皆有三品,只如中品已有受持乃至解義,上品亦有隨自修習有上下故,如說而行各有下上,今但於中品說有、上品便無,據一相說。上十法行,《辨中邊》說前八是聞慧為下品,第九是思慧為中品,第十是修慧為上品。於聞慧中書寫供養施他為下,易故;聽聞披讀諷誦為中、受持開演為上,難故。又修一二三行為下,二四五六行為中,三七八九十行為上,類望異故。

經「有如是等(至)使不斷絕」。

讚曰:普賢勸發中第四結勸發心。有二:初顯勝勸行,後護法令行。

經「爾時釋迦(至)菩薩名者」。

讚曰:下品第五段釋迦讚勸。有三:初讚美普賢,次讚持經者,後於行者違順之相。此初。有三:一讚護助經,二嘆其願行,三護持名者。嘆願行有三因:一自利,二利他,三嘆修人。

經「普賢若有(至)衣之所覆」。

讚曰:下讚持經者。有四:一順佛行,二離眾惡,三當得出世,四定厭生死。此初。有六:一為見佛,識理、智、化三種身故;二為親聞法,解教意故;三為供養佛,法供養故;四為佛讚,契佛本心佛隨喜故;五為佛手摩,佛教被心為授記故;六為佛衣覆,則為具足慚愧柔和忍辱等故。

經「如是之人(至)普賢之行」。

讚曰:離眾惡。有五:一厭世榮樂,二不好惡緣,三心善調淨,四滅除煩惱,五少欲修行。不好惡緣中有三:一邪行,二惡業,三外道手筆伎藝也。心善調淨有三:一質直,二正念,三福德。滅除煩惱中有三:一除三毒,二滅嫉妬,三去三慢。少欲修行中亦三:一少欲,二知足,三修普賢行。

經「普賢若如來(至)法座上」。

讚曰:第三當得出世。有五:一向道場,二破魔眾,三登正覺,四轉法輪,五昇法座。

經「普賢若於(至)得其福報」。

讚曰:第四定厭生死。有二:一不貪資什,二得現果報。

經「若有人(至)得現果報」。

讚曰:品第五段釋迦勸讚中,下第三段於行者違順之相。有五,此中有二:一毀者無眼,毀淨法眼故;二嘆者現報,心、田俱勝故。

經「若復見受持(至)當如敬佛」。

讚曰:此中有二:一說過者癩病,二輕咲者得罪。三勸生恭敬心。輕咲得罪有十病,如文可知。「繚戾」者,「繚」音力小反,繞也,《說文》唯有了達、蓼菜、目精、朗瞭,更無了音字。有二「燎」字,一燎炙、二繚繞。今從力小反。「角睞」者,「睞」音洛代反,《玉篇》「童子不正也,視也、內[目*(弓/一)]也。」

經「說是普賢(至)作禮而去」。

讚曰:品第六段時眾獲益。有二:初獲益,後奉行。

基以談游之際,徒次博陵,道俗課虛,命講斯典,不能脩諸故義,遂乃自纂新文。夕制朝談,講終疏畢,所嗟學寡識淺、理編詞殫,經義深賾拙成光讚,兢兢依於聖教、慓慓採於玄宗,猶恐旨謬言疎,寧輒枉為援據。此經當途最要,人誰不讚幽文?既不能默爾無為,聊且用申狂簡。識達君子幸為餘詳略焉。仍為頌曰:

「已採眾經要行、理,  略讚一乘真法義,
 片言契實施群生,  願共速成無上果。」

妙法蓮華經玄讚卷第十

調露貳年九月,在西京大慈恩寺翻經院智論師房寫落後之書,弘繹師之雅跡、勢大王之高操、美小王之媚好,在書數定,仍不在心。別未期間忽焉遷化,神雖逝矣餘風尚存,每講疏給屢傷追念。唯願乘斯福善三會初登,藉此熏修方上品汎真如海、游波若船,悲苦有情智涅槃樂,窮無窮界、盡無盡生,咸滅苦因俱登樂果。

保安三年(壬寅)七月十一日(丁卯)申剋書寫了,法隆寺住僧覺印之。

 願以書寫妙法華,  所釋大乘慈恩記,
 大師父母並七世,  乃至法界速成佛。

天承元年(辛亥)六月二十一日(丙戌)攝見。

始自去年正月下旬之比,藥師寺善明房得業□□□□了為往生極樂利益□□□。

保安三年臘月十三日以興福寺圓如房之本移點已了,為令法久住、利益人天為之。

此點本(ハ)高名本也,又本(ト)者皆點本也,以朱付之,墨皆書也,可悉之,末學迷歟。

大正十五年七月二十日對照覺印五師之點本加一交了,此日講壽量品了。 夏安居講三經,末學法隆貫主定胤。

 

上篇:法華經玄讚

下篇:法華玄讚義決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推薦】佛教文庫APP客戶端

可以觀看佛教文章和佛學視頻講座

大方廣佛華嚴經(80卷)

大周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序 天冊金輪聖神皇帝製 蓋聞:...

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序 後秦釋道朗撰 大般涅槃經者,蓋是法身之...

【註音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法華游意

法華游意 胡吉藏造 開題序 蓋聞無上調御一切種智,內...

阿彌陀經通讚疏

阿彌陀經通讚疏序 大慈恩寺沙門窺基撰 詳夫理絕眾詮豈...

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讚

觀彌勒菩薩上兜率天經題序 大慈恩寺基撰 原夫性質杳冥...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

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卷上 唐至相寺沙門智儼述 將...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 陳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佛說阿耨風經

佛說阿耨風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不增不減經

佛說不增不減經 元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佛說出家功德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注華嚴經題法界觀門頌

注華嚴經題法界觀門頌引 徐呂取韻切忌道著 歸德法雲灑...

蓮修必讀

蓮修必讀自序 佛法粗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凡詩歌偈...

央掘魔羅經

央掘魔羅經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如是我聞:...

六趣輪迴經

六趣輪迴經 馬鳴菩薩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

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

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 宋耆山沙門遵式述 維安養寶剎大...

【佛教詞典】意罰為大罪

【意罰為大罪】 p1209 唯識二十論十頁云:論曰:若不許...

【佛教詞典】那伽枳薩

(物名)Nāgakesara,譯曰龍華。陀羅尼集經十曰:那伽...

迴向給眾生,眾生是不是能得到利益

還有人問,這個迴向眾生,眾生是不是能得到真實的利益...

凡聖兩忘

南塔的光湧禪師初參仰山禪師時,仰山問他:你來做什麼...

化導二乘行人回小向大,發意往生

四、化導二乘執空不修淨土者,良以乍得我空,即生耽滯...

如何受持讀誦大乘經典與一心稱名的關係

問: 上品上生應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修淨土法門者,應...

人相貌千差萬別的原因

世上的人,長相千差萬別,全世界的人找不出長相一樣的...

修學佛法,絕不可離開淨土法門

釋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公元前486年),示生人間,說種...

梅光羲居士《心經》淺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煩惱太重,是你想太多了

我們看第三段的煩惱濁。煩惱濁是由想陰引生的。想的意...

護他即是自護

釋迦牟尼佛昔日於拘薩羅國游化時,一日在私伽陀村落北...

佛者覺也,是覺悟到什麼呢

我們前面講到佛者覺也,那麼到底覺悟是覺悟什麼事情呢...

梁桂英老居士往生記

一、母親的苦難人生 我的母親梁桂英居士,1936年7月出...

聖嚴法師《話夢人生》

古代中國曾有一則做夢的故事,描述一位年輕人,在赴京...

【視頻】普賢十大願(懷靜法師)

普賢十大願(懷靜法師)

【視頻】《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旃檀居士念誦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旃檀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