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法華經玄讚卷第八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妙法蓮華經玄讚卷第八(本)

沙門基撰

經「諸比丘(至)深入禪定」。

讚曰:上說宿因,令念退大以就小;下顯今果,令知捨權以取實。文分為三:初法,次喻,後合說故。初文有二:初明今實,後釋先權所由,「比丘當知」下是。初文又二:初知機熟,後說一乘。此初也。機熟有五:一涅槃時到。眾生機熟,恐佛涅槃聞即深信。二眾又清淨。煩惱輕微,漸離染故。初說三乘出於濁世、眾生垢重,今久化之漸令離垢,故名清淨。三信解堅固。證解、證信二皆堅固,非可阻壞。四了達空法。空法有二:一生空,二法空。生空為所證,法空為所知,已證生空後聞般若,知法空故。五深入禪定。四禪九定能入出故,此依退已還發大心聲聞等說。要此五具足,方會二權而歸一實,異則不然。

經「便集諸菩薩(至)得滅度耳」。

讚曰:此說一乘。乘既說四而為了義,說一而為方便。《解深密》云:「相、生、勝義無自性,如是我皆已顯示。若不知佛此密意,失壞正道不能往故。」於其中立一乘,非有情性無差別。《勝鬘》亦云:「攝受正法善男子等,堪能荷負四種重任逾彼大地,謂無聞非法眾生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即是此說三中小草。求聲聞者授聲聞乘,求緣覺者授緣覺乘,合是中草。求大乘者授以大乘,即是大草。又云「若如來隨彼意欲而方便說,唯有一乘無有餘乘。」故知據理說一為權、說四為實。《解深密》云「非有情性無差別故。」今此經中為化退已還發大心,故說一實而二是權;待根機熟五緣具足,方說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涅槃經》中說,諸聲聞皆得作佛、皆不作佛。世尊並言不解我意。故能如是了知經意,亦應善順佛菩薩心。然今此會多皆退性,故說一實而二為權。

經「比丘當知(至)則便信受」。

讚曰:此釋先權所由。以方便智證入眾生根性、勝解,由意樂小、本著五欲,我且拔除生死苦故,授以小法令離五欲。五欲即是緣五境貪,故先說涅槃設化城以息苦。既得涅槃已,是人若聞今說一乘引至寶所,即便信受。

經「譬如五百(至)至珍寶處」。

讚曰:下喻說。中有二:初喻昔權;後喻今實,「爾時導師知此人眾」下是。初文有四:第一初將離險喻,第二「所將人眾」下中途方退喻,第三「導師多諸方便」下為設化城喻,第四「是時疲極之眾」下眾倦皆息喻。前〈信解品〉喻昔權有六,今此即彼,然無初二;以初退時,猶未向小、未設化城,所以今略,唯同後四。或此第一初將離險,即攝彼第一、第三;此中第二即攝彼第二、第四,此後二喻即攝彼後二,開合有殊義亦無別。初喻有四:一欲過惡處,二將往寶方,三商主諳途,四方行引導。此初二也。「五百由旬」者,《正法華》云「五道生死名險難惡道」。「曠」空也、疎也、久也、遠也。「絕」者逈也。生死之中本無聖智者,如空疎久遠、絕逈無人,甚可驚懼。「五怖畏等」名怖畏處。今又解者,《正法華》中出險道體,非釋彼數。言五百者,分段生死有惑、業、苦為三百,變易生死有無明、苦為二百,十煩惱、十業道所感十品類果皆互相資故,合言五百,下言過三百由旬設化城故。若以五道,數即為五,過三惡道始入見諦、未見化城,云何稱入?故應依後釋。「珍寶處」者,大般涅槃佛果位也,喻越生死險方至佛位故。

經「有一導師(至)欲過此難」。

讚曰:此中有二:商主諳途方行引導也。「導師」謂佛,此具五德:一聰性利根故,二慧擇是非故,三明鑒真俗故,四達無不知故,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道」謂諸趣。「通」謂斷五住。「塞」謂起二障。惑、業有而為塞,苦因盡而為通。方行引導,文意可知。

經「所將人眾(至)今欲退還」。

讚曰。此第二中途方退喻。修大乘因未過六十劫,倦修菩薩行,名中路疲懈。大行難修艱辛備歷,名為疲極。以倦時長,名為疲極。懼聖行海、怯有進修,復名怖畏。由怖行大,名為怖畏。不能進求大菩提果,經三大劫前路猶遠。退大不學、還住生死,名今退還。此乃義說。非實二乘昔時白佛方退住小。

經「導師多諸方便(至)化作一城」。

讚曰:此下第三為設化城喻。有四:一假思念,二設化城,三勸住勿怖,四說入城益。此初二也。《攝大乘》云:「如末尼天鼓,無思成自事」。雖無勉勵思,亦有任運思,雖無實思假稱思故。諸佛常六返,晝夜觀眾生,義如思故。「過三百由旬」者,若言五趣為五百者,此過分段生死,出三界故。或令永出三惡趣為三百,如五下分結身見等三後時說故,實初已斷。分段雖亦出於人天,變易猶為人天趣攝,不名為出。若依正說,分段生死有惑、業、苦,離此三故,名過三百由旬。涅槃在於無學位故。「化作一城」者,本論雲「諸禪三昧城,過彼城已,令入大涅槃城,故佛言施設,本無實體故言化作。彼證滅心相應禪定,俱輕安樂能息麁重,佛教之得名為化作。滅理無二,對種智車故名為一。又雖是假,人各有殊,以假義同故名為一。又以機學二乘證殊故,下偈云息處故說二。以假對真,真既不二,假寧不一?此喻有餘涅槃。惑業斷故當苦不生,實得無餘;餘身智在未與證名,後身智亡方名為證。如想受滅無為,據終滿處說。」

經「告眾人言(至)亦可得去」。

讚曰:此中有二:勸住勿怖;說入城益,「若入是城」下是。不須怖大而不肯修,且入此城隨意所作,任力所修息真顯意。密設權方入益有二:一得安穩樂而息眾苦,二向佛位後漸可修。

經「是時疲極之眾(至)生安隱想」。

讚曰:此第四眾倦皆息喻。有二:初在有學稱心歡喜,言嘆心歡規免險道;後成無學解脫道位前入化城,得有餘滅生已度想,越生死故、離苦集故,變易生死實未離故,言生已度想生安隱想;得無學故、證滅道故,未得大涅槃真安隱故,言生安隱想,遂生四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勝鬘》云:「阿羅漢不成就一切無量等功德故,言得涅槃」,又言「四智究竟得蘇息處者,是佛方便有餘不了義說」。故此化城是佛權設。正起生空智、證生空理,後惑不生名為入城。當此之時無此二想,後入世俗定卻觀前位遂生此想,涅槃假滅二乘證故,言前入於化城。二車種智本來無,二子出宅車不上,車是不系出宅而索,城於路施故言前入。此等妨難皆如前說。

經「爾時導師(至)為止息耳」。

讚曰:下第二段喻今說實。有二:初標滅化,後正告真。「滅化」者引至大乘,說二乘涅槃是假擇滅,故言滅化,非是實以神力滅彼化城。此中語言「向者大城我所化作」,指說化城即是滅故。「去寶處近」者即告真也。雖復無學,迂迴修大因、行遲於頓悟,望有學迴心乃極疾,故言在近。

經「諸比丘(至)應去應度」。

讚曰:下合說。中有二:初合昔權,後「若眾生住於二地」下方合今實。初文有三:初合初將離險,次「若眾生但聞」下合中途方退,後「佛知是心」下合為說化城。不合第四眾倦皆息,欲明權實二道,不欲正明苦息事故。此初也。「去」者向涅槃。「度」者越生死。

經「若眾生(至)乃可得成」。

讚曰:此合中途方退。若但讚佛乘,眾生不能以是得度,久受勤苦故遂便退失,佛道長遠倦時長故、久受勤苦怖行大故。

經「佛知是心(至)說二涅槃」。

讚曰:此合為說化城。怯弱大乘、下劣樂小,故於中道說二涅槃。二機所學、二智所證,名二涅槃。二涅槃體但是有餘,非說有餘、無餘為二。前言一城以假對真,化是一故,以理對事理無異故;今對根機修因證智名二涅槃,亦不相違。

經「若眾生(至)分別說三」。

讚曰:下合今實。有二:初法說滅化告真,後合說滅化告真。此初。分二:初說彼非真,後說二乘意。「汝等所作未辦」者,《勝鬘》云:「阿羅漢、辟支佛有餘生法不盡故有生,有餘梵行不成故不純,事不究竟故當有所作,不度彼故當有所斷,以不斷故去涅槃界遠。」所作未辦即當有所作,道聖諦也。猶有法空道諦之智,當所作故。舉此攝餘亦應所學。汝之梵行已立滅諦之智,證有餘涅槃之地,近於佛慧,所得非真。有餘梵行不成故不純,謂所知障未滅、無住涅槃猶未得,故當觀察籌量苦集。二智亦復非真,故所得涅槃非真實也。況初說二乘,意雲但是如來方便之力。

經「如彼導師(至)我化作耳」。

讚曰:此合說滅化告真。

經「爾時世尊(至)更雨新好者」。

讚曰:下四十九頌半。分二:初三十頌半,頌前初說宿因,令念退大以就小;大通智勝如來事十九頌,頌顯今果,令知捨權以取實化城喻事。初文復二:初二十八頌半頌昔因緣,後之二頌結誡勿怖。初複分二:初二十七頌半頌會自身事,後一頌頌會弟子事。初文長行有二:初說佛滅久近,後正明彼事。今唯頌後,初已頌訖。彼事,長行有四,今此亦然:初四頌明佛壽成道,第二次十三頌轉正法輪,第三次九頌半子繼傳燈,第四後有一頌會成今佛。初中有二:初三頌法不現前,後一頌明佛成道。不頌佛壽。初中復二:初一頌法不現前,後二頌華樂供養。此即二文,不頌敷座。長行唯有梵天雨華,此加八部。

經「過十小劫已(至)心皆懷踴躍」。

讚曰:明佛成道。

經「彼佛十六子(至)震動於一切」。

讚曰:下第二段十三頌轉正法輪。有二:初八頌請,後五頌正轉。請中有二:初三頌十六子請,無供養也;後五頌諸梵王請。此初也。

經「東方諸世界(至)受請默然坐」。

讚曰:下五頌梵王請。初三頌東方,後二餘方。此初也。文亦有四,准前可知。

經「三方及四維(至)轉無上法輪」。

讚曰:餘方請也。

經「無量慧世尊(至)汝等應當知」。

讚曰:下五頌正轉。有二:初二頌許可正說,後三頌眾生獲益。此初也。「無明至老死皆從生緣有」者,此釋長行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義。此言生者不是生支,是能生生。此言有者不是有支,是有無有,謂如行支從無明支能生緣故方有,其識支體從前行支能生緣故有,乃至老死從前生支能生之緣故有。不是無因、不平等因之所生起,皆從緣生故。即顯無明從老死能生之緣故有,輪轉無窮故名緣起。

經「宣暢是法時(至)不能得其邊」。

讚曰:眾生獲益也。初頌第一會,次頌第二會,後頌第三第四會。「姟」音古哀反,數也。《風俗通》「十千曰萬,十萬曰億,十億曰兆,十兆曰京,十京曰姟。」猶大數也,即前長行六百萬億那由他。那由他,姟也。

經「時十六王子(至)慧眼第一淨」。

讚曰:下第三段子繼傳燈。長行有五,此中有四:初二頌出家啟請,次二頌半佛許正說,次有四頌諸子傳燈後,有一頌所化常益。此初也。唯無第四佛起讚歎。「營衛翊從」即臣佐也。

經「佛知童子心(至)如恆河沙偈」。

讚曰:第二佛許正說。

經「彼佛說經已(至)恆河沙等眾」。

讚曰:第三諸子傳燈。有三:初一頌佛入寂定,次二頌諸子傳燈,後一頌所度多少。

經「彼佛滅度後(至)常與師俱生」。

讚曰:第四所化常益。

經「是十六沙彌(至)各得成正覺」。

讚曰:第四大段會成今佛。上來四段二十七頌半,合是第一會自身事。

經「爾時聞法者(至)漸教以佛道」。

讚曰:此第二大段。一頌會弟子事,合二十八頌半頌昔因緣退大就小。

經「我在十六數(至)慎勿懷驚懼」。

讚曰:第二大段結成今說誡勿驚怖。上合三十頌半說宿因緣,令念退大以就小大通佛事。

經「譬如險惡道(至)在險濟眾難」。

讚曰:下第二大段有十九頌,頌顯今果令知捨權以取實化城喻事。分二:初十一頌半頌喻說,後七頌半頌合說,不頌法說。初文復二:初九頌頌昔說權喻,後二頌半頌今說實喻。初文有四:初三頌初將離險喻,次一頌中途方退喻,次四頌為設化城喻,後一頌眾倦皆息喻。此初有三:初一頌道險多難,次一頌欲過路遙,後一頌導師濟難。「多毒獸」者煩惱惡業果也。「無水」者無佛法教。「無草」者無佛理義。佛大導師在生死險濟眾人難。

經「眾人皆疲倦(至)於此欲退還」。

讚曰:第二中途方退喻。

經「導師作是念(至)而失大珍寶」。

讚曰:下第三有四頌為設化城喻。分三:初一頌起念,次二頌化作,後一頌勸入。此初也。

經「尋時思方便(至)男女皆充滿」。

讚曰:第二化作也。「城郭」者有餘涅槃。城即是郭。其中眾生畢竟空,為舍宅。《無垢稱》云「思空勝義捨,覺品華莊嚴,總持為園苑,大法為林樹,九定為渠流,八解為浴池。」三解脫門為重門,重門即高樓閣。高逾外道,生死表故、入空捨故。真實諦法為男,生空真智是;慈悲心為女,撫養群生故。依《無垢稱經》以釋此義。

經「即作是化已(至)各可隨所樂」。

讚曰:第三勸入也。

經「諸人既入城(至)自謂已得度」。

讚曰:第四眾倦皆息喻。

經「導師知息已(至)當共至寶所」。

讚曰:此第二段頌今說實喻。初一頌標滅化,後一頌半正告真。

經「我亦復如是(至)所作皆已辦」。

讚曰:下第二大段有七頌半,合說。中分二:初二頌半頌合昔權,後有五頌頌合今說實。此初也。初半頌初將離險,次一頌中途方退,後一頌為設化城。

經「既知到涅槃(至)為說真實法」。

讚曰:下有五頌頌合今說實。有三:初一頌標今說實,次三頌勸捨權就實,後一頌結之。此初也。

經「諸佛方便力(至)乃是真實滅」。

讚曰:此勸捨權以就實。初一頌半勸捨權,後一頌半勸取實。

經「諸佛之導師(至)引入於佛慧」。

讚曰:此結成前。

五百弟子受記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有四:一者上根之徒一聞法而便記,中根之輩再聞法而與記,今下根之儔三週聞法既能悟解所以與記,故此品來。二者論雲「為除七種具足煩惱性眾生有七種增上慢中,第五無定人於下劣心,生虛妄解、起增上慢,為此說系寶珠喻。謂彼散亂心實無有定,過去雖有大乘善根而不自覺知,彼不求大乘,於下劣心生虛妄解以為第一乘,對治此故說系寶珠喻。」故論又云「第五人者,顯示過去善根,令憶念教、入三昧故。此是有學及凡夫未得定心,執二乘道以為究竟,不知過去大乘善根,今令入定憶念彼時大乘善根,如醉酒臥密系寶珠,故此品來。」三者十無上中第四令解無上,說系珠喻。謂說往緣令生覺解,知有大乘善根妙寶,故此品來。是義殘也。四者論解授記有六處示現:一別記,舍利弗及四大聲聞是。二同記,富樓那等五百及千二百,共同一號非眾所知,俱時與記,故此品來。然滿慈名法明,餘名普明,明義同故、多同名故,名為同記。

釋名者,「受」音植酉反,《玉篇》「容納也領也得也」。「五百」者數,「弟子」者人,「受記」者事,從三以得名。五百弟子受納佛記,記之受名受記。依主釋也。

解妨者。

問:

十無上中七喻之中皆言系寶珠,何故不以為名,以受記為目?

答:

根熟發心即為記別,後方說喻繫於寶珠。從初為名,故名受記。

問:

上根等領並在記前,何因五百領悟在受記後,謂系寶珠是五百弟子之領悟也?

答:

上、中不待受記,聞說而便領解;下根稟性既遲,因記方生喜意。喜意既發,方申領悟。故與前二領解不同。又下根滿慈已前領悟,五百下品記訖更申明本意,領悟深重,非時始領、先已領故。

問:

此品之中滿慈及一千二百同皆得記,何故唯記五百為名?

答:

有四解:一雲五百在會,現前得記,千二百人有不在會,不現前故。二雲五百佛自與記,千二百人佛於偈中令傳為記。三雲五百人佛與別記,謂轉次授記等別說其相貌;千二百人佛但總記,不別顯相。四雲其五百人能生領解,說系寶珠喻;千二百人無別領悟,滿慈一人少故不說。故但以五百為品名,以全數故,不以千二百等為品號,數不全故。

經「爾時富樓那(至)神通之力」。

讚曰:此品大文分三。第三週說法有四,已上佛說,故下有三:初滿慈心念領解,次「爾時佛告」下世尊發言印述,後「諸比丘富樓那亦於七佛」下正為授記。一人為首餘亦理同,略舉一隅三隅返故。初文有二:初明領解、虔恭,後明心念領解。初文復二:初明所領,後明虔恭。此初也。所領有四:一領說法,近領化城寶所;遠領〈方便品〉下初權後實。二領授記,近領〈授記品〉末雲「我諸弟子威德具足,其數五百皆當授記,於未來世咸得作佛」;遠領鶖子已下授記。三領宿世因緣,近領十六王子近事,遠領鶖子〈方便品〉雲「世世已曾從佛受化」,〈譬喻品〉言「我昔教汝志願佛道」。四領神通,近領前品中設化城,是神境智作證通,中語能化設之大通佛十劫坐於道場,震動十方放光遠照十方,梵王觀光來集等事;遠領釋迦初時召集,動地雨華放光遠照,乃至〈方便品〉雲「作此思惟時,梵音慰喻我,善哉釋迦文」等,皆是諸佛之神通也。

經「得未曾有(至)目不暫捨」。

讚曰:此明虔恭。有八:一得希法,二心淨,三踴躍,四從坐起,五到佛前,六禮足,七卻住,八瞻仰。

經「而作是念(至)深心本願」。

讚曰:此明心念領解。初讚佛上德,後申一心領解。領解之情謂知及欲,事既非一、能深且廣,言不能宣,佛知我心,何假具述。

經「爾時佛告(至)彌多羅尼子不」。

讚曰:下第三週第三大段,世尊發言印述。有三:初問眾見不,次「我常稱其」下嘆其今德,後「汝等勿謂」下談其往德。此初也。見是識義,非是眾人眼所不見,但意不識德行如何。又見者看義,現前立住汝等看不?又雖眾見,未必存心,今欲說其德行,問眾見不,欲令眾生熟視瞻覩聽察德行,故言見不。

經「我常稱其(至)種種功德」。

讚曰:下嘆今德。有二:初嘆人,後嘆德。嘆德有二:初總、後別。此嘆人及總嘆德。

經「精勤護持(至)言論之辨」。

讚曰:此別嘆德。有五:一助宣正法,二能於四眾示教利喜,三能釋佛法,四利益同行,五言辨高峻。「饒」多也。「豐」厚也益也餘也。

經「汝等勿謂(至)亦最第一」。

讚曰:下談往德。有十,此中有二:一護助宣法,為護法城,受持正法、攝受正法;二成勝人。

經「又於諸佛(至)無有疑惑」。

讚曰:此有四德。一解二空,即空觀有故;二得四辨,住善慧地故;三常審宣說,順所證故、離所詮故;四無疑惑,理、事二疑並已盡故。

經「具足菩薩(至)百千眾生」。

讚曰:此有三德。一具神通,法雲地中大事業故;二修梵行,常持菩薩三聚戒故;三隱行大利,以小乘法利益眾生。

經「又化無量(至)教化眾生」。

讚曰:此中一德。故《攝論》云「化故說一乘」,即佛菩薩化作聲聞,引接同類令發大心。亦即《楞伽》云「經於多劫耽三昧酒,醉後從彼起方發大心。勸餘聲聞,我無量百返曾於聲聞無餘依涅槃而般涅槃,以彼非真滅,我從彼起,故於今者還發大心。汝等云何今猶住小。」如是等義,如前一乘章。此德有二:一利他行,化他令立無上菩提;二即由利他成自利行,為淨佛土常作佛事。

經「諸比丘(至)亦復第一」。

讚曰:下第三週第四大段正為授記。有二:初授滿慈記,後授五百記。初記又二:初記因,後記果。記因有六,此初,記成勝人。「七佛」者即過去七佛。前劫有三,謂毘缽尸佛、尸棄佛、毘濕縛浮佛。賢劫有四,謂迦路迦村陀佛、迦路迦牟尼佛、迦葉波佛、釋迦牟尼佛。辨賢劫等義,並如《彌勒上生疏》說。此為總陳過去七佛。「今於我」者,現在別陳。

經「而皆護持(至)三菩提」。

讚曰:此有二記。一護助宣法,二化立菩提。

經「為淨佛土(至)菩薩之道」。

讚曰:此有三記。一常勤,二利生,三具菩薩道。

經「過無量(至)佛世尊」。

讚曰:下果記。有六,此名號也。明解法義,故名法明。

經「其佛以(至)充滿其中」。

讚曰:下第二土相。有二:初顯、後結。顯中有六,此中有二:一寬狹,二相狀。相狀有三:一寶地。二地平。「陵」者《玉篇》「大阜也,又丘陵塚也。」「澗」水名也。廣深四尺即名為溝。「壑」谷也深也坑也虛也窟室也。三台觀。

經「諸天宮殿(至)無有淫欲」。

讚曰:此中有一,有善無惡。有四:一天近,二相見,三無惡道女人,四無慾化生。

經「得大神通(至)而自莊嚴」。

讚曰:此中亦一,人天之相。有七:一得通,二身光,三飛行,四志固,五精進,六智慧,七相好。

經「其國眾生(至)禪悅食」。

讚曰:此唯有一,謂食任持。此說二食,《佛地經》說二,廣大法味喜、樂所持。《無垢稱》云「既飡不死法,還飲解脫味」。餘經說四,謂段、觸、思、識。《攝論》說四:一不清淨,二清淨,三淨不淨,四示現依止住食。《增壹阿含經》說九食:四是世間食,五是出世間食。何等四種世間之食?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廣說其相。云何五種出世間食?一禪食,二願食,三念食,四八解脫食,五喜食。常共專念除捨四種世間之食,求於五種出世間食。無漏之法破裂有漏,非有漏食;有漏之法違害無漏,非無漏食。實各名食。暫爾資持可假名食,究竟即非。此及《佛地》、《無垢稱經》唯說無漏非有漏食,餘處說四唯有漏食非無漏食。《阿含》說九,通二種食。《攝論》說四,依人辨食,非是法食。異佛地法味所生喜樂即此法喜。此依初得唯在意識,欲界緣教但言喜食;彼依後時亦通六識,通色界有故開喜樂。此合名喜,適悅同故;彼但約外緣不說禪悅,禪悅即是輕安樂食。此通說內緣故兼說禪悅,此依初得唯在意識但喜名食;彼《無垢稱經》假實有為無為二勝為食,解脫苦故名解脫食,真如理性名不死食,二永資益故偏說之。餘經說四謂段等者,唯說有漏能長氣力、能長喜樂、能長希望、能攝諸根大種造色並壽與煖相續不壞。又身、受、法、心,此四如次長有漏身,觀入念住故但有四。《阿含》說九,有漏、無漏二合說故。後五之中,禪、喜二種即此二食,能長法身,資益勝故所以偏說。願、念、解脫雖亦實有資長之義,彼名為食,以非殊勝,通一切有,緣外、內生,劣於法、禪,故此等經略而不說。

經「有無量(至)及八解脫」。

讚曰:此中唯一,謂三乘眷屬。菩薩三德,聲聞三德。

經「其佛國土(至)莊嚴成就」。

讚曰:此結土相。

經「劫名寶明(至)遍滿其國」。

讚曰:此有四記。一劫,二國,三壽,四塔。

經「爾時世尊(至)化諸眾生類」。

讚曰:二十一頌半。分二:初十二頌頌上佛印述,後九頌半頌正為記。初文又二:初七頌頌嘆今德,後五頌頌嘆往德,不頌問眾。理雖但頌今德,文勢似頌一切應化弟子。初文有三:初二頌半標舉,次三頌釋成,後一頌半結略。此初也。

經「自說是聲聞(至)又現邪見相」。

讚曰:釋成。有二:初一頌半示住聲聞去佛道遠化諸眾生,後一頌半示現處小實淨佛土。

經「我弟子如是(至)心則懷疑惑」。

讚曰:此結略也。

經「今此富樓那(至)多聞有智慧」。

讚曰:下五頌頌往德。有十種,此中有三:一護法,二勝人,三多聞有智慧,長行所無。

經「所說無所畏(至)而自淨佛土」。

讚曰:此中有七。一能說,二得通,三具無礙解,四識根,五說淨法,六為大益,七淨佛土。

經「未來亦供養(至)護持法寶藏」。

讚曰:下九頌半頌授記。中有二:常二頌半因記,後之七頌果記。此初。有六:一供佛,二宣法,三淨佛土,四說法,五利生,六護法。

經「其後得成佛(至)亦無諸惡道」。

讚曰:下果記。有二:初五頌半頌記,後一頌半結略。此初。有四:一自體,二國名,三劫名,四土相。「菩薩眾甚多」下皆土所攝,准前所說故。

經「富樓那比丘(至)我今但略說」。

讚曰:結略也。觀此文意,授八地已上報佛土記。

經「爾時千二百(至)不亦快乎」。

讚曰:下第二大段五百人記。有四:一心悕,二許可,三正記,四悔領。此初也。

經「佛知此等(至)三菩提記」。

讚曰:二許可也。

經「於此眾中(至)佛世尊」。

讚曰:三正為記。有二:初現前記後頌中末,後一頌半不現前記。初文有二:初長行,後偈頌。長行有二:初陳如,後五百。此初也。

經「其五百(至)名曰普明」。

讚曰:此記五百。有二解:一雲即千二百中五百也,二雲別也。前解為正。「迦留陀夷」此雲黑光。「優陀夷」此雲出現。「周陀」此雲蛇。「奴莎伽陀」,正雲娑婆揭多,此雲善來。餘如前釋。

經「爾時世尊(至)故號為普明」。

讚曰:十一頌,分二:初九頌半頌現前記,後一頌半頌不現前記。初九頌半頌前記中,六頌頌陳如記,後三頌半頌五百記。初中有五,此文有二:一頌時,一頌半自體。

經「其國土清淨(至)法滅天人憂」。

讚曰:此中有三:一句國土,二頌一句眷屬,後一頌住壽。

經「其五百比丘(至)皆如上所說」。

讚曰:此五百記。有三:三句自體,一頌一句傳記,一頌半結類。

經「迦葉汝已知(至)汝當為宣說」。

讚曰:此第二段不現前記,授千二百人中不在會者。

經「爾時五百(至)悔過自責」。

讚曰:第四悔領。有二:初標歡喜悔責,後申言悔責。此初也。

經「世尊(至)小智為足」。

讚曰:下申言悔責。有二:長行、偈頌。長行有二:初自責,後領解。此初也。初標、後釋。

經「世尊(至)與之而去」。

讚曰:領解。有二:初喻、後合。喻中有二:初領昔權;後領今實,「於後親友會遇見之」下是。初文有三:一領初將離險,二「其人醉臥」下領中途方退,三「起已遊行」下領為設化城;不領第四眾倦皆息。此初也。即十六王子等所最初相逢。「有人」者自喻己身。「親友家」者喻前王子真善友故。「友」同志也親也。《禮記》云「僚友稱其俤,執友稱其仁」,鄭玄「僚友,同官;執友,同志。」前以佛法為國、大乘為城、中道大乘為捨,今此家者即是彼捨,從生死中往佛法故。時猶凡夫,煩惱未斷無明所纏,惛醉迷心當寢生死,雖遇佛法猶名醉臥。是時王子此化緣息,餘處行化,名官事當行。亦如汎駃舟而東邁,矚凝沼而西流,其實不行;自行背真,遂謂佛去。《華嚴經》說有十種行:一聞法行,二說法行,三不隨貪瞋癡行,四欲界行,五色無色界三昧行,六義法行,七一切趣行,八一切佛剎行,九菩薩行,十成滿諸佛行。隨應當釋。此為十方法王佛法而往他化,故言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謂大菩提心。寶珠有三:一水清,二如意,三吐金。吐金有三:一下品吐,一得千倍;二中品吐,一得萬倍;三上品吐,一得無量倍。喻於一乘能出三乘,從小至大如次配之。水清總喻佛法,清煩惱故。如意喻大菩提心,隨求皆滿故。今取此為喻。「衣」謂意識,「系」謂熏習。教之發心已,他方行化,名與而去。

經「其人醉臥都不覺知」。

讚曰:第二領中途方退。當時猶為煩惱惛醉,雖臥大乘親友之捨,不自覺知有菩提心珠。《唯識》引經,惛醉纏心曾無醒覺,彼以末那相應無明名為醉體。今以第六不共無明正為醉體,在異生位起遊行故。

經「起已遊行(至)便以為足」。

讚曰:第三領為設化城。既退大心起規勝法,名為遊行。遂至二乘佛法之中,名為他國,非曾生長故、昔在生死名自國故。處大乘中,名親友捨。若發心已佛法內人,以佛法為自國、生死為他國,故前說言「久住他國五十餘年」。未發心前佛法外人,以生死為自國、佛法為他國,即此文是,亦同《涅槃經》所說也。或以大乘為父捨、小乘為他國,求正法味名為衣食。勵己精勤以規正法,名勤力求甚大艱辛。此在二乘因位捨五欲樂,放逸具故少有所得;二乘菩提更不進求便以為足,生已度想、安隱想故。

經「於後親友(至)乃至如是」。

讚曰:下第二段領今說實。有二:初領滅化,後領說實。此初也。何故為求無漏衣食而枉至於二乘地耶?如是艱辛得小果利,此非實耳。

經「我昔欲令(至)甚為癡也」。

讚曰:下領正說實。有三:初說剏遇,次責住權,後令取實。此初二也。「五欲樂」者即五安樂:一自性樂,二因樂,三受斷樂,四苦對治樂,五無惱害樂。或佛果五法:清淨法界及四智品。或是大乘無漏五蘊,謂戒身等。我昔為令汝得此樂,故系無價珠菩提妙因熏汝之心識,衣裡現在。責住權雲「而汝不知」,虛自憂勞以求自利,法執不滅不求五樂,甚為癡也。

經「汝今可以(至)無所乏短」。

讚曰:此令取實。「貿」音莫候反,換易也。交易物為「貿」字,從貝從卯,「卯」音酉。有作「貿」,《玉篇》「歌雅反,人姓也」,非此義。今從莫侯反,不知「貿」字所出。「以貿易」者,用初心小寶珠親近諸佛,聞熏正法更增善根,易取大乘上位福智。大如意珠,貴珍寶也,一得已後常可如意無所乏短,眾德滿故。

經「佛亦如是(至)一切智心」。

讚曰:下合。中有二:初合領昔權,後「今者世尊」下合領今實。初文亦三,此合初將離險。

經「而尋廢忘不知不覺」。

讚曰:二合領中途方退。

經「既得阿羅漢道(至)猶在不失」。

讚曰:三合領為設化城。修行規覓聖法財寶之時虛費功力,名資生艱難。「艱」土難治也。《釋名》「艱,根也,如物根耳」。「難」憚也,人所忌憚。「得阿羅漢」謂得道滿,少謂為足。昔因本願,今者猶在,今時熟故。

經「今者世尊(至)實得滅度」。

讚曰:下合領今說實。有二:初合領滅化,後合領說實。此初也。示二涅槃為佛之因,故言令汝種佛善根、示涅槃相。

經「世尊(至)得未曾有」。

讚曰:此合領今說實。喜得未曾有。

經「爾時阿若憍陳如等(至)便自以為足」。

讚曰:十二頌半,分二:初二頌半頌悔責,後十頌領解。此初也。初一頌標禮,後一頌半自責。

經「譬如貧窮人(至)時臥不覺知」。

讚曰:下頌領解。為二:初六頌頌喻領,後四頌頌合領。初復為二:初四頌頌領昔權喻,後二頌頌領今說實喻。領權為三,此文有二:初七句領初教發心喻,次一句領中途方退喻。從生死中至大乘捨,故名為往。法財無量,故名大富。以教法為膳、菩提心為珠,雖遇大乘猶無明醉,故臥不覺。

經「是人既已起(至)有無價寶珠」。

讚曰:三領為設化城喻。退大已後從生死起,往二乘國。

經「與珠之親友(至)五欲而自恣」。

讚曰:領今說實喻。初頌示往因滅化顯真,後頌明生歡喜。雖現未富當富諸財,未得五欲如得無異。如見樹居白鷺,表水非無故。

經「我等亦如是(至)自足不求餘」。

讚曰:下四頌合領。有二:初二頌頌合領昔權,後二頌頌合領今說實。此初也。初一頌頌合領初將離險,次半頌頌合領中途方退,後半頌頌合領為設化城。

經「今佛覺悟我(至)身心遍歡喜」。

讚曰:二頌合領今說實。為二:初一頌頌合領滅化顯真,後一頌頌以生歡喜。

授學無學人記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有二:一者下根之徒,略有二類:名高之輩前品與記,名非高輩此品與記,故此品來。二者佛與記中,上與同記、此與後記,故此品來。

釋名者,趣求進習名學,進習止滿名無學。今佛與彼記,名授學無學人記品。

解妨者,問:何故為中根記合為一品,為下根記分二品耶?答:高名之記:一異、二同。滿慈、陳如二類別故。非高名輩,一同、二異。二千、阿難等,兩類別故。由此兩類,分成二品;中性不然。高名之中滿慈為化,下名之輩阿難為化故也。

經「爾時阿難(至)不亦快乎」。

讚曰:此品有二:初眾自希望,後佛為記別。初文有二:初二人希請,後二千希請。初中復二:一心念,二申言。此初也。

經「即從座起(至)我等所歸」。

讚曰:下申言。有三:初陳已有分以歸佛,次述二人合記所由,後正申請。此初也。

經「又我等(至)是佛之子」。

讚曰:此述二人合記所由。

經「若佛見授(至)眾望亦足」。

讚曰:正申請記。

經「爾時學無學(至)住立一面」。

讚曰:此二千希請。「袒」音徒旱反,裼也。肉袒,脫膊也。

經「爾時佛告(至)世尊」。

讚曰:下第二段佛為記別。有三:初記阿難,次記羅睺,後記二千。初記有四:一佛記,二眾疑,三佛知告之,四阿難證說佛記。初長行有八:一佛名,二因行,三利益,四國名,五土相,六劫名,七住壽,八讚歎。此初也。由持法藏,智如海深而叵測,名如山高而難仰,名山海慧。所得神通縱任專擅,名自在。無所障礙,故名通王。

經「當供養(至)三菩提」。

讚曰:此記因行。

經「教化二十(至)妙音遍滿」。

讚曰:此有四記:一利益,二國名,三土相,四劫名。

經「其佛壽命(至)復倍正法」。

讚曰:此記住壽。

經「阿難(至)稱其功德」。

讚曰:此記讚歎。

經「爾時世尊(至)然後成正覺」。

讚曰:此一頌因記,後四頌果記。

經「號曰山海慧(至)種佛道因緣」。

讚曰:果記。有六:初半頌名,次一句土相,一句國名,半頌利益,半頌讚嘆,二頌住壽。利益眾生修佛因行。

經「爾時會中(至)得如是決」。

讚曰:第二眾疑。

經「爾時世尊(至)三菩提心」。

讚曰:下第三佛知告之。有三:初說始因,次陳後行,後結得記。此初也。《俱舍論》說「釋迦初逢釋迦發心」,如彼頌曰「於三無數劫, 逆次逢勝觀, 燃燈、寶髻佛, 初釋迦牟尼。」今說中途隨一所逢之佛,非最初也。

經「阿難常樂(至)故獲斯記」。

讚曰:此陳後行及結得記。故《華嚴》云:「譬如貧窮人,晝夜數他寶,自為半錢分,多聞亦如是」等。故不唯多聞便能超越,要行助故。即彼經云:「若欲求除滅,無量諸過惡,應當一切時,發勇勐大精進」。亦不唯彼行即得菩提,要假多聞為導引故。復如經云:「多聞能引樂,多聞攝眾善,多聞捨無義,多聞得涅槃」,故知此文據一相論四意趣中眾生意樂意趣,於一善根或讚或毀化不定故。然諸佛因行,初地已往德力皆齊,成佛之相亦復如是,但以本願有異宜見不同故有差別。故此結言本願如是。

經「阿難(至)亦識本願」。

讚曰:第四阿難證說。有二:初經家敘證,後彼自陳說。此初也。

經「爾時阿難(至)護持諸佛法」。

讚曰:彼自陳說,顯自位高。示化為侍,故言方便。

經「爾時佛告(至)猶如今也」。

讚曰:下第二羅睺羅記。長行有四:一名,二因,三例前,四繼嗣。此初二記。

經「是蹈七寶華(至)三菩提」。

讚曰:此後二記。「蹈」音徒倒反,《玉篇》「踐也履行也」。《釋名》云「蹈,道也,以足踐之,如道。」

經「爾時世尊(至)一心求佛道」。

讚曰:四頌為四,一常為我子、二為諸佛子、三陳密行、四說勝因。此初二也。佛有三子,此大雲長。

經「羅睺羅密行(至)以來無上道」。

讚曰:此後二也。尊者留身瞻部不入涅槃,即今西方時有見者。

經「爾時世尊(至)二千人不」。

讚曰:第三為二千記。有四:一佛見問,二阿難答,三正記別,四二千喜領。此初也。「柔軟」者調順根熟。「寂然」者心澄妙理。「清淨」者非惑所惱。「一心」者更不異思。

經「唯然已見」。

讚曰:此阿難答。

經「阿難(至)護持法藏」。

讚曰:下記。長行有二:一記因,二記果。此初也。

經「末後同時(至)皆悉同等」。

讚曰:下果記。有二:一名同,二餘同。

經「爾時世尊(至)後當成正覺」。

讚曰:五頌為五。此有二:一頌標,一頌因。

經「各於十方國(至)漸入於涅槃」。

讚曰:此有三:一頌標名同,一頌名、土等同,一頌神、用名同。長行所無。

經「爾時學無學(至)如甘露見灌」。

讚曰:第四二千喜領。

法華經玄讚第八(本)

保安三年十二月十六日以興福寺圓如房本法隆寺僧覺印移點已了。為令法久住、往生極樂也。

本者皆點本也,以朱付朱,此者書本自體也,為相違也。

妙法蓮華經玄讚卷第八(末)

沙門基撰

法師品

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有三:一者上來最初一品序述因由,次有八品名為正宗。前引〈信解品〉雲「今此經中唯說一乘」,此品又云「開方便門顯真實相」,即以一乘正為經宗,逗二乘者不定姓。又並授記訖後十九品名為流通,流通此經非正逗二乘退大心者,更無開權顯實正說一乘之處。雖此品及〈持品〉漸有八部比丘尼等授記,因言總記,非更說一乘進令修學而與記故,皆是流通。流通之中分之為三:初之四品讚重流通,讚法讚人可尊可重令生喜仰;次之七品學行流通,學弘此經正行、助行令無傷毀;後之八品付受流通,示相付囑、稟命行故。亦即三週說流通也。

問:

餘經流通文少義略,今此經內因何廣哉?

答:

此品下云「我所說經無量千億,其中此經最難信解,諸佛秘要常自守護,從昔已來未曾顯說」,義旨深遠生信者少,故此流通多於餘經。又化大機易可成熟,化迴心類稍難信解,故多流通種種勸勵。

初之四品讚重流通中,初三品讚重,後〈持品〉流通。初三品中,〈法師〉一品顯於此經若人若法俱可尊重可軌可模;〈寶塔〉一品顯法可重,說此經處塔湧聞法;〈天授〉一品雖亦明法,意明能弘經人其人可重,為重法故於其人所不悋軀命以身為床。其〈持〉一品既矚此三,讚重義廣,遂願弘通。故此四品名讚重流通。餘二流通至文當釋。此乃最初品之來意。

二者說十九品名為正宗。初十二品明一乘境,中分二:上來八品正明權實三根得記,次下四品嘆人美法勸募持行。科判四品不異流通,故此品來。

三者論中有七喻、三平等,十無上第十示現勝妙力無上故,餘殘脩多羅說,即是論雲「已下示二種力:一法力。二修行力。法力有五:一證、二信、三供養、四聞法、五讀誦持說。初四俱〈彌勒品〉,即〈分別功德品〉及〈隨喜功德品〉是,俱告彌勒故。後一〈常精進品〉,即〈法師功德品〉是,告常精進故。修行力有七:一持力,二說力,三行苦行力,四教化眾生行苦行力,五護眾生諸難力,六功德勝力,七護法力。持力有三品,〈法師〉、〈安樂行〉、〈持品〉。初〈法師品〉總明能持、所持人之與法,次〈安樂行〉明持經者所修行法,後〈持品〉明能持者,故三皆名持力。」上辨權實正逗二乘之機,未說能持所持可尊可重,今明此義故此品來。

釋名者,可軌可持名之為法,可習可范目之為師。此教可軌、此理可持雙名為法,此法可習名為法師。故《涅槃》云:「諸佛所師,所謂法也」,《遺教經》言:「波羅提木叉是汝大師」。此品之中讚經可重,法即是師故名法師。此法為法師,能學法者可為摸范訓匠群物,有法之師名為法師。此人、法師,此品廣明,名法師品。品下雙說法及學者併名法師,義通為勝。

釋妨難者。

問:

為佛前、佛後弘持此者併名法師,為但滅後?

答:

俱名法師。此中多以滅後名為法師,其現在得弟子之稱,然現得記,此中亦說名法師故。又以現在受持者易,略而不說;滅後持者甚為難故,所以獨得法師之名。又現習學者名為弟子,其八部等亦名法師。

問:

〈持品〉亦持此經,又亦可軌,何故此品獨名法師?

答:

雖標總稱,即是別名,無別能故。餘品更有別義可名,況於此中雙嘆人、法俱可師故。又〈持品〉現在說法名持,此說滅後勸嘆勝能,名法師品。

問:

此品亦有授記,何故不名授記品?

答:

以少略故,從多為品。

經「爾時世尊(至)三菩提」。

讚曰:此品之中大文分二:初一段長行及頌明人法師,後一段長行及頌明法法師。初文有二:初明對佛現前法師,後明不對佛前法師。此初也。以藥王久持此經,燃身供養故呼藥王。名因藥王告八萬者,意正告彼,授彼記故。所記眾中有八部、四眾、三乘類別。《辨中邊論》有十法行,於一一行皆有四行:一自作,二勸他,三讚歎,四慶慰。今隨喜者即是讚歎,舉一例餘。「由小善根得菩提」者,只如日光初[出*月]即有去暗之功,智景創暉遂有斷癡之勢;亦如雲霞始布有資萬卉之能,慈悲肇興帶蔭群生之氣故也。隨喜一句當得菩提,信學此經定證何惑。

經「佛告藥王(至)三菩提記」。

讚曰:下明不對佛前法師。有二:初明聞已傍隨喜者,後明正行六種法師。此初也。正樂聽聞功德無量,今但舉一聞隨喜者,例餘自作、勸他、慶慰功德何窮。又上解初學法師,下解久學法師,大菩薩故。

經「若復有人(至)合掌恭敬」。

讚曰:下明正行六種法師。有二:初明正行六種法師悲願來此,後「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下明六種法師可尊可種。初中復二:初明於一句偈法行,後「何況盡能受持」下明於多法行。初中復二:初標行六行者於諸佛所成就悲願生此人間,後「若有人問何等眾生」下顯是勝因來世作佛。初中復二:初明六種法師,後明悲願來生。此初也。六法師者,一受持、二讀、三誦、四解說、五書寫、六供養。此明初五法師於經一偈行,後一法師行供養行,於經一偈及於一卷皆行供養。「種種」下財供養也。始從敬視如佛乃至合掌恭敬,合有十三。其尊重敬視如佛意業,合掌恭敬身業,二種內財;前隨喜語業,餘是外財。十法行者,謂書寫、供養、施他、聽聞、披讀、受持、正開演、諷誦及思、修。此舉易行且說六種。其餘四種:施他、聽聞、思惟、修習,應皆行之,難故不說。於經卷雲供養,餘五於一偈者互影彰故、輕重異故、易難別故。

經「藥王當知(至)生此人間」。

讚曰:此明悲願來生此間,計位觀因不應來故。

經「藥王若有人問(至)必得作佛」。

讚曰:下顯是勝因來世作佛。有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經「何以故(至)而供養之」。

讚曰:下釋。有二:初顯人尊可為供養,後顯位高悲願生此。此初也。「瞻」視也,「奉」敬也。深契佛心,妙達理故。由是勝因當得成佛,利益大故。

經「當知此人(至)妙法華經」。

讚曰:此顯位高悲願生此,能說此經是聖者故。不爾,云何名大菩薩?或即凡夫久修學者,簡異二乘及初學者,名大菩薩。菩薩名通,二乘人有及初學故。或成就發心菩提當得勝果,已成因故能說是經。

經「何況盡能(至)廣演此經」。

讚曰:此明於多法行,捨淨業果淨土、天上及上二界而不往生,生此處故。《智度論》云:「不退菩薩深愛法故,聞則深心身毛皆竪。念佛慈悲則惻愴泣淚,若聞深法則大歡喜。譬如軍敗怖懼倒地悶絕死者,親族見之欲知活者,以杖鞭之則起隱軫,不起隱軫即知不活。菩薩亦爾,若聞說佛功德妙理,歡喜毛竪色異悲泣,當知此輩必得菩提;異此聞經都無異相,當知此輩無菩提分。」《般若論》云:「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何況於此盡能受持,非大菩薩無是哀愍。

經「若是善男子(至)廣為人說」。

讚曰:下明六種法師可尊可重。文分為二:初明五可尊,後釋所以。五可尊者:一說者為佛使,二毀者罪過佛,三讀誦佛莊嚴,四在處應讚禮,五應四事供養。此初也。三業順佛故成佛使等。使者意業,遣者語業,事者身業。又傳佛教名使,用佛語名遣,同佛行名事。世尊三業所為所作,皆以此法利眾生故。竊說一句當同佛業,公然多說理愜佛行。

經「藥王若有惡人(至)其罪甚重」。

讚曰:二毀者罪過佛,惡世損多故。《大集經》云:「毀罵犯戒比丘,過出萬億佛身血」。《大般若.勝天王會》云:「若殺大千界微塵數佛得罪尚輕,譭謗此經罪過於彼,永入地獄無有出期」。今毀讀誦者亦復如是,若損害佛不損二利行,佛不生惱故;損讀誦者損二利之行,生煩惱故。又雖毀佛,佛無愛憎,不廢說經利益彌廣;若毀讀誦者,為有怨親,廢其修習。又罵佛甚為難,罵讀誦者甚為易,誡其勿爾故作是說。又佛在時眾生根勝,雖有罵佛不退善心,雖自損深損他淺故;佛無已後眾生垢重,毀持經者,一切聞已多退道心,自他損重故作是說。《華手經》云:「若人壞亂菩提心者,乃為毀滅一切眾生大法光明,罪過五無間,五無間逆不毀壞一切佛法故,毀菩提心者則為毀壞一切佛法。」又佛滅後依法讀誦甚為難有,能為惡世眾生善友,故毀罵者罪過罵佛。「呰」音茲此反。毀作訛。《玉篇》「口毀曰呰呵也」。

經「藥王(至)肩所荷擔」。

讚曰:三讀誦佛莊嚴,具佛眾德故。讀誦此經當具相好等一切莊嚴,故《華嚴經》說:「菩薩有十種莊嚴:一大慈莊嚴,救護一切眾生故;二大悲莊嚴,堪忍一切故;三大願莊嚴,所可發願悉究竟故;四迴向莊嚴,建立一切諸佛功德妙莊嚴故;五功德莊嚴,饒益一切眾生故;六波羅蜜莊嚴,度脫一切眾生故;七智慧莊嚴,除滅一切眾生煩惱愚癡闇故;八方便莊嚴,出生善門諸善根故;九一切智心堅固不亂莊嚴,不樂異乘故;十決定莊嚴,於正法中滅疑惑故。」《勝鬘經》說:「攝受正法善男子荷負重任,不但持經者能擔四生,亦為佛肩之所荷擔。佛所重故、稱佛心故。」「為」有二義:一作、二被,上來被義。言作義者,即是自肩,亦擔如來肩所荷擔大菩提也,即為荷擔阿耨菩提故。「荷」音胡歌反,《玉篇》「又何可反,擔也揭也負也。」

經「其所至方(至)應以奉獻」。

讚曰:四在處應讚禮,人尊處勝故。五應四事供養,真實福田故、堪受妙供故。「饌」飲食也、具食也,或為「撰」字。

經「所以者何(至)三菩提故」。

讚曰:此釋所以。由此《法華》最深密,故不付阿難,唯付藥王等,極秘密故。譬如用毒為藥大醫所堪,小師不能,故付菩薩不付聲聞。化聲聞故,故說此時須臾得聞,當得究竟大菩提也,言契真故、自得果故、令他得故。

經「爾時世尊(至)並供養持者」。

讚曰:下十六頌,分三:初二頌總敘法師可尊、應可供養之所由,次十三頌頌前法師之德,後一頌結成法勝故人可尊。此初。分二:初一頌得任運智即真智性二空真理,後一頌得真智相。「一切種」即後得智。「及智慧」即根本智,分為二故。勸自受持並供持者,於自然智但勸供養,明自受持得之何惑。

經「若有能受持(至)廣說無上法」。

讚曰:下十三頌頌前法師之德。中分二:初三頌嘆法師勝,後十頌頌可尊可重。此初。為三:初頌佛使,次頌捨淨土,後頌隨願自在。

經「應以天華香(至)供養說法者」。

讚曰:下十頌頌可尊可重。分二:初四頌正嘆法師可尊可重,後六頌校量罪福勸生尊重。初四頌為二:一頌重說法,三頌重受持。此初也。以說法者自然必得勝妙果報,故略讚之。如契經說,若有戒足雖羸劣,而能辨說利多人,如佛大師應供養,愛彼善說故相似。《俱舍》亦云「父母、病法師、最後身菩薩,設非得聖者,施果亦無量。」

經「吾滅後惡世(至)行於如來事」。

讚曰:此三頌重受持,一頌勸敬、一頌供養、一頌佛使。演說讀誦等皆是受持。

經「經若於一劫中(至)其罪復過彼」。

讚曰:下六頌挍量罪福勸生尊重。為二:初二頌挍量罪,後四頌挍量福。此初也。

經「有人求佛道(至)其福復過彼」。

讚曰:下四頌,分二:初二頌對佛挍量,後二頌聞法挍量供養。此初也。讚佛易故心輕利少,讚持者難故心重利多。自他有多少故,如前准解。

經「於八十億劫(至)我今獲大利」。

讚曰:此以聞法挍量供養,財供、法供有優劣故,法供養者謂聞法故。

經「藥王今告汝(至)法華最第一」。

讚曰:第三大段顯法勝故人成可尊。

經「爾時佛復告(至)難信難解」。

讚曰:下第二段明法法師中,初長行、後偈頌。長行有三:初明法難信解勿妄宣傳,次「在在處處若說若讀者」下明是法身舍利應可供養,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下明說法儀則。初中復二:初明法法師深妙,後明由此人法師復成勝德。初中復二:初法難信解,後勿妄宣傳。此初也。三世經中此難信解,令捨權以就實、無生而有生,故知難信。道理幽玄迂迴而方證,故知難解。

經「藥王此經(至)況滅度後」。

讚曰:下勿妄宣傳。「妄授與人」已上誡之勿傳;「諸佛」已下釋其所以。佛常自守未曾顯說,今方說之。佛在自說,聲聞之中猶有怨嫉增上慢者尚起避席,況佛滅後誹謗不信。

經「藥王當知(至)手摩其頭」。

讚曰:此明由法,其人法師復成勝德。有七勝德:一佛衣覆,柔和忍辱具慚愧故、為佛慈悲之所覆故。二佛護念,由此根熟,佛善護念諸菩薩故。三有大信,四有志願,以欲勝解而為自體。五有善根,六佛共宿,同住慈悲心、思空勝義捨故。七佛手摩頭,佛教被心,佛所記別佛攝受故。

經「藥王在在處處(至)尊重讚歎」。

讚曰:下明是法身舍利應可供養。有二:初明是法身舍利,後明用此人成法師亦為勝德。初中有二:初標、後釋。標中有五處:一說處,二讀處,三誦處,四書處,五經卷住處。十法行中供養、施他、聽聞、受持、思量、修習,不離此四處故。「所以者何」下釋中有二:初顯是全身舍利,後應為供養。明理、智二皆圓滿故,即是具足法身、報身。由此返照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通取菩提、涅槃,理、事雙盡矣。是以佛教造像,書法身舍利安於像中,雲「諸法從因生,如來說是因,彼法從緣滅,大沙門所說」,是為法身舍利。故《無量義經》云「亦名堅固舍利」。准《金光明經》,如如、如如智名法身,故經有處即有全身。

經「若有人(至)三菩提」。

讚曰:下明由此人成法身亦為勝德。有四:一禮供此塔得近菩提,二見聞此經善行勝道,三見聞此經得近正覺,四聞經驚疑新學、具慢。此初也。趣向法身故,此近初發心菩提。

經「藥王多有人(至)菩薩之道」。

讚曰:二見聞此經善行勝道,是正因故。已入劫數名行善行。文有七行:一見,二聞,三讀,四誦,五書,六持,七供養。故知說思修等真為善行。

經「其有眾生(至)三菩提」。

讚曰:三見聞此經得近初地正覺。有三:一法,二喻,三合。此初也。「若聞」是聞慧,「信解」思慧,「受持」修慧。

經「藥王譬如(至)知水必近」。

讚曰:此喻也。「有人」喻學出要者,渴乏喻在生死,無正法水。「須水」者,論雲「喻佛性水,成大菩提故」,即教所詮之理性,初地菩提須規求也。「於高原」者,廣平曰原,喻佛正法覆四生羅萬像,出過眾道之先,難可登陟說為高原;即以生死外道之教名平川,平川之中有高原故。「穿鑿求之」者,鑿者鏨也穿也,以妙慧為先,三業為作具,簡擇推尋求菩提故。「猶見乾土」者,即昔日權二乘教跡。全無大乘之相,名知水尚遠。「施功不已」者,二利不息故。「轉見濕土」者,謂逢般若空教大乘,有菩提之勢,與濕土名。「遂漸至泥」者,喻聞此經教。「知水必近」者,論雲「受持此經得佛性水,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近於所詮佛智慧也。」即顯二乘教為遠、大乘教為近,空教為疎、中道教為親。

經「菩薩亦復(至)三菩提」。

讚曰:下合。有二:初標、後釋。此標也。聞、解、習三如次三慧,十法行中初八聞慧,次一思慧,後一修慧。

經「所以者何(至)而為開示」。

讚曰:此釋所由。大菩提法有因有果,有近正因、有遠傍因。教理行果、智性智相、五種智慧並屬此經,由經得故、此經攝故。「開方便門」者,即攝遠、傍,昔說二乘教理行果;「顯真實相」者,攝近、正因,今說一乘教理行果,一切皆盡,故並屬此經。又「深固」者,深謂妙而難測,固謂不可破壞。佛所攝受佛所秘藏,如王齒印非餘人物故。「幽遠」者,大劫修因,妙智證故。非佛不克、無人能到,窮真本源,今化菩薩故謂開示。

經「藥王若有(至)增上慢者」。

讚曰:四聞經驚疑新學、具慢、初學菩薩、凡夫、聲聞故,初聞便驚、思起疑惑、修行怖畏,名為新學及增上慢,未入三位。

經「藥王若有(至)云何應說」。

讚曰:下第三大段明說法儀側。有二:初教示儀軌,後若依我軌儀佛便隨順。初文有三:一問,二示,三結。此問也。

經「是善男子(至)廣說斯經」。

讚曰:下示。有二:初標、後釋。此初也。

經「如來室者(至)一切法空是」。

讚曰:此釋也。恆常安處寢息身心於慈悲,故名為室。維摩以空為捨,理究竟處自利捨故。此明於事,說法利他捨故。前第二卷漸次遊行遂到父捨,以中道大乘為捨。以中、外相形名之為捨。彼是教捨、此是行捨,亦不相違。心行調順堪耐心勞苦,名柔和忍辱衣,外物不侵故。耐怨害、安受苦,如次配之。崇賢善、拒惡法,三乘通行,以慚、愧為上服。今說惡人、苦境不撓大乘別行,故說和忍為衣,亦不相違。又柔和之體即慚、愧故。安身心於空境,覩三事以漭然,名空為座。維摩以四靜慮為床,彼據智所生依,以靜慮定為床;今據智所緣依,以法空為床,亦不相違。大慈悲,有觀也;衣、座二,空觀也,謂生空、法空如次。依《十住毘婆沙》「說法處師子座有四法:一先應恭敬禮拜大眾然後陞座;二眾有女人應觀不淨;三威儀瞻視有大人相,顏色和悅人皆信受,不說外道經書心無怯畏;四於惡言問難當行忍辱。復有四法:一不輕自身,二不輕聽者,三不輕所說,四不為利養。」《對法》、《顯揚》、《瑜伽》等中皆有問難說法等相,應廣如彼。

經「安住是中(至)是法華經」。

讚曰:三結也。

經「藥王我於(至)聽其說法」。

讚曰:下若依我軌儀佛便隨順。有三:一令聽,二得見,三令不忘念。此初。有三:一令化人集眾,二化四眾令聽,三令八部往聽。

經「我雖在異國(至)令得具足」。

讚曰:此令得見及不忘念。「逗」音徒鬪反,逗留也,又住也止也,作「豆」音。亦有作「竇」字,教能竇繹義故。「逗」音《說文》「大句反,又土豆反」,今從徒鬪反。有作「[言*竇]」,不知所從。

經「爾時世尊(至)信受者亦難」。

讚曰:下十八頌半,分二:初十六頌半頌前所說,後二頌明能說、能受二俱益相。初文有三:初一頌頌難信解勿妄宣傳,次四頌頌法身舍利中人近菩提,後十一頌半頌說法儀軌。此初也。

經「如人渴須水(至)決定知近水」。

讚曰:下四頌頌法為舍利中人近菩提。有二:一頌半喻,二頌半合。此初也。「燥」音蘇浩反,亦乾也。

經「藥王汝當知(至)近於佛智慧」。

讚曰:此二頌半合也。

經「若人說此經(至)處此為說法」。

讚曰:下十一頌半說法儀軌。中有二:初二頌半頌儀軌,後九頌頌佛隨順。此初。有二:一頌半標教,一頌釋之。

經「若說此經時(至)集之令聽法」。

讚曰:下九頌頌佛隨順。分六:初一頌明行忍行,次三頌明我在餘國令化四眾供養聽法,一頌為作衛護,二頌現身令憶念,一頌具德方見佛,一頌令八部聽法。此初二也。

經「若人欲加害(至)為作聽法眾」。

讚曰:一衛護,二令憶念。「寂寞」者空無貌。一見佛具是德者,具是忍辱,寂處讀誦一令八部聽。

經「是人樂說法(至)得見恆沙佛」。

讚曰。此第二大段明能說、能受二俱益相。初頌能說者益,後頌能聽者益。「罣」障也。「礙」止也。

見寶塔品

以三門分別:一來意,二釋名,三解妨。

來意有四。一者論雲「為除三種無煩惱人染慢說三平等。三慢者:一信種種乘異,二信生死、涅槃異,三信彼、此身異。三平等者:一乘平等如前已說;二為除信生死、涅槃異,故現多寶如來塔,入涅槃已後現身故;三為破彼此身異,顯多寶佛攝一切佛身。」論雲略者,多寶如來身一體示現攝取一切佛身故。由身平等,但說一身攝諸佛身。又顯自他身無差別故,十方分身佛集身無異故,彼身即我身。由後二義故此品來。二者論雲「十無上中第五示現清淨國土無上,示現多寶如來塔。多寶塔湧分身佛集,佛放一光,見於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頗梨為地,又佛變八方各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為淨,示佛國淨。顯今法勝,不唯穢土以化生,亦於淨佛國土以施化。」佛國由來清淨,故此品來。此為義殘。三者初四品明讚重流通,上〈法師品〉顯於此經若人若法皆可尊重,今此一品顯法可尊,但說經處多寶必聽,以為靈證、勸發信心,故此品來。四者《智度論》云:「有佛出世,無人請說便入涅槃者,如《法華經》多寶世尊,無人請故便入涅槃。」後佛化身及七寶塔,證《法華》故一時出現。阿難傳經以同聞為證,佛說此經以佛為證,故此品來。雖傳此解,意旨難知。多寶既滅,作塔無請,如何有眾?

釋品名。佛體所居名塔,眾珍所成名寶塔,以寶成故名寶塔。或塔如前,寶謂多寶,多寶佛之塔。或多寶及塔二名俱舉,故名寶塔。「見」音戶練反,顯現也。所現即寶塔,名現寶塔。「見」音又古電反,見覩也。由塔上升,眾人皆覩,所見即寶塔。寶塔之見,故名見寶塔品。

解妨難者,依論此品既明淨土十方佛集,何故不以為品名?答:因塔上昇希開,必召佛集、將安諸佛,所以變為淨土。塔現為因方有佛集變為淨土,證經為驗,唯在見塔,故以為名。問:何故不於淨土為二乘說,說已證法方有淨土?答:欲顯二乘後迴趣大,初在穢方後居淨土。

經「爾時佛前(至)住虛空中」。

讚曰:下文初長行中有二:初塔湧,聞法證經勝妙;後將至,「頌云爾時多寶佛於寶塔中分半座」下,募眾說經方陳付囑。初文復二:初塔湧,印說證經之可信,故塔未開。多寶便嘆,如前所說者皆真實故;後塔開聽說,證經之可重,「爾時四眾見大寶塔住在空中,又聞塔中」下是。初塔為證,後身為證,證教、證理次第證故。初文有三:一支提應現,二靈祇敬奉,三嘆佛神功、印經妙德,「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下是。初文有五:一標有塔,二明份量,三湧住,四嚴相,五所至。今此有初三。然論解十無上中第五示現清淨國土無上,故示現多寶如來塔。中有九:一一切佛土清淨,二塔,三量,四略,五住持,六示現無量佛,七遠離穢不淨,八多寶,九同坐。此說〈多寶品〉中九種所由各有表故。一佛土清淨者,解下光照見於十方,各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佛國,頗梨為地等清淨土。二塔者,解此塔現所由。三量者,解此塔高下縱廣量,或所見淨土量,及十方各變量。四略者,此釋何故略,唯一多寶佛證,更無餘佛證耶。五住持者,解下佛答大樂說,此塔有多寶全身舍利住持所由。六無量佛者,解下釋迦十方各無量分身佛集所由。七遠離穢不淨者,解下釋迦變此娑婆世界為清淨,復更兩重八方各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為清淨,亦無大海江河山等所由。八多寶者,解佛名寶所由。九同坐者,解下釋迦、多寶二佛同坐所以。顯各有表,論陳不依經之次第,隨義總釋。論雲「塔者示現如來舍利住持故」,謂佛舍利全在塔中,表佛法身全在此經,故須塔湧。不爾,但佛現,何須塔湧耶。「高五百由旬」者,論雲「量者示現一切佛土清淨,勝出世間善根所生,故大而且淨;世間善根生,非淨而小」。故《佛地經》云:「勝出世間善根所起,五者五根,百者百行,百行業道各資五根,方始得故、高五趣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者,出二十五有故。「從地湧出住虛空中」者,塔在東方,言湧出住空者,表佛涅槃已出生死,今還處世以濟眾生,生死、涅槃二無異故。又「湧出」者表說一乘超二乘故。「住虛空」者,表教詮於真理空故。

經「種種寶物(至)充遍世界」。

讚曰:下明嚴相。有二:初明八嚴,後重明幡蓋嚴相。此初也。外嚴寶塔,表內佛身及法華經皆有功德以為嚴飾:一「種種嚴」喻萬德具。二「五千爛楯」喻信、進、念、定、慧力。各以百行業道資長方成五百,各除十惡故成五千。三「龕室千萬」表禪定甚多。「龕」音口含反,龕塔也。一曰龍貌,非此義,今從初。《玉篇》作「龕,枯耽反,受也盛也取也」。四「幢」表智德高顯。五「幡」表諸總持轉滅諸惡。六「瓔」珞表三念住。七「寶鈴」表四辨。八「出香」表修五分法身,證真滅惑即是無垢賢栴檀香,遍四生中滅諸煩惱能證真如。

經「其諸幡蓋(至)七寶合成」。

讚曰:此重明嚴飾幡蓋之相。表具七聖財故。

經「高(至)四天王宮」。

讚曰:此所至也。表高出四生之上以垂化故。

經「三十三天(至)尊重讚歎」。

讚曰:此靈祇敬奉。有二:初三十三天雨華,後八部供讚。

經「爾時寶塔中(至)皆是真實」。

讚曰:此嘆佛神功、印經妙德。有二:初嘆、後印。如文可知。

經「爾時四眾(至)卻住一面」。

讚曰:下第二段塔開聽說,證經之可重。有三:初辨因由;次明開塔,「是時大樂說菩薩以如來神力故白佛言」下是;後明見讚,「即時一切眾會皆見多寶如來於寶塔中坐」下是。初文有二:初請、後答。請中有二:初眾人心請,後樂說言請。此初也。

經「爾時有菩薩(至)發是音聲」。

讚曰:樂說言請。

經「爾時佛告(至)有如來全身」。

讚曰:下答。有三:初標,次釋,後結。此初也。論雲「住持者,示現諸佛如來法身自在身力故、化相法身自在力故。全身在塔住持,表佛法身自在力故」。在此經教,全身住持。

經「乃往過去(至)號曰多寶」。

讚曰:下釋。有四:一佛身,二本願,三誡勅,四願遂。此初也。何故一多寶為證非多佛耶?論雲「略者,多寶如來身一體,示現攝取一切佛身故」。即是一身攝一切佛身,身平等故;亦顯一乘攝諸義盡。何故多寶為證非餘佛耶?論雲「多寶者,示現一切佛土同寶性故」。欲明事中報化佛等土同為寶性,亦表所詮理妙清淨無差別故。

經「其佛本行菩薩(至)讚言善哉」。

讚曰:二陳本願。

經「彼佛成道已(至)起大塔」。

讚曰:三彰誡勅。

經「其佛以神通願力(至)善哉善哉」。

讚曰:四願遂也。

經「大樂說(至)善哉善哉」。

讚曰:三結告也。

經「是時大樂說(至)見此佛身」。

讚曰:上辨因由,下明開塔。有四:一請,二答,三重請,四許開。此初也。

經「佛告大樂說(至)乃出現耳」。

讚曰:下答。有二:初陳多寶本願,後召化佛。此初也。彼佛說經塔湧為證,塔開佛現化佛為證。又我塔開,假分身以邀重;我今證說,明此經而可信故。願彼佛分身佛集方可塔開。

經「大樂說(至)今應當集」。

讚曰:此召化佛。問:一佛所化不越三千。何故分身遍十方界?答:隨順初見,且說三千所化;上位不同,何得分身不廣?又身無異,他即我身。

經「大樂說(至)禮拜供養」。

讚曰:此重請也。

經「爾時佛放(至)國土諸佛」。

讚曰:下許開。有二:初集分身,後正開塔,「爾時釋迦牟尼佛見所分身佛悉已來集」下是。初文有四:一此光照去,二彼佛言來,三變土延賓,四持華慰主,「是時諸佛各在寶樹」下是。

問:

佛之分身聖心極鑒,何必要須光照方始言來?

答:

佛之分身不假光而應集,但以欲令此生遠見,故放光以照之。又若不召而來,眾生不知佛之神力,為令知佛神力及所說而可重故,放光照之。言「一光」者,表說一乘,無餘二故。此光照去中有二:一東方,二例餘方。初文有六,此初,見佛。問:何故須現無量佛耶?論雲「示現彼此所作業無差別故」。彼此佛業教化眾生,初權後實,所作同故。

經「彼諸國土(至)寶網羅上」。

讚曰:此文有三,一土相、二眷屬、三覆蓋。何故須照一切佛土清淨耶?論雲「示現諸佛實相境界中種種寶間錯莊嚴故,表一乘中具萬德故」。「幔」音莫半反,在傍曰帷、在上曰幔。若覆作鞔,武安反。幔上安網以寶為之,如幔之飾,故言網幔。

經「彼國諸佛(至)為眾說法」。

讚曰:此文有二,一說法、二助化。

經「南西北方(至)亦復如是」。

讚曰:例餘方也。

經「爾時十方(至)如來寶塔」。

讚曰:第二彼佛言來。

經「時娑婆世界(至)懸諸寶鈴」。

讚曰:第三變土延賓。有四:一變大千,二佛便坐,三又廣變,四佛方安。初中復二:初變土,後移人。此初。有三:初現淨,次滅穢,後香華林。「藪」者散木為林,澤無水曰藪。何故變穢為淨耶?論雲「示現一切佛國土平等清淨故,釋迦為惡眾生現故」。有此不淨,如無垢稱說。

問:

何故多寶塔昇不變淨土,分身佛集始變淨土?

答:

多寶示順二乘,現居穢土之相;分身為順菩薩,所以始變淨土。又多寶順二乘之往位,故居穢土;分身順二乘之後成,故居淨剎。主變有三時,客坐有二位。

問:

何故主人須三變土?

答:

欲顯分身佛數多故。又顯次第至三極者,顯此一乘三乘極故,又顯本穢凡夫位也。初變大千表至聲聞,次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表至獨覺,後更變二百表出二乘至一乘位極滿足故。

問:

客佛世尊何須再坐?

答:

欲令三變至於道故。

若爾何故不三坐耶。

答:

再證《法華》,文義深故。又並多寶,即是三坐、三證、三變。

經「唯留此會眾(至)置於他土」。

讚曰:此移人。根熟堪聞故留,無緣不堪故去。

經「是時諸佛(至)而挍飾之」。

讚曰:第二化佛便坐。有三:初佛、侍俱來,次樹、座之相,後佛座不足。此初二也。

問:

何故諸佛各唯一侍?

答:

證經開塔不假侍人之能,傳訊、軌儀一人足辦。

問:

侍者何處坐?答:

何須坐。

問:

何故淨名待客座假燈王,釋迦延賓侍者無坐?

答:

彼俗此佛,故事不同。

經「爾時諸佛(至)猶故不盡」。

讚曰:此佛坐不足。

經「時釋迦牟尼佛(至)皆令清淨」。

讚曰:下第三又廣變。有二:初一變二百,後一變二百,已到、未到佛有異故。初文有五:初變土量,二變惡生,三變淨相,四變惡土,五變土嚴。此初也。放光警覺、有緣召佛,十方皆照。坐、佛必須齊等,設座唯在八方。

經「無有地獄(至)置於他土」。

讚曰:變惡生。

經「所化之國(至)以為莊挍」。

讚曰:變淨相也。

經「亦無大海(至)諸山王」。

讚曰:變惡土也。亦有解雲,下言令菩薩於鷲峯山散花者,不變會處故,所以上言唯留此會。此理不然。上言唯留此會,眾堪聞法故。五趣皆移,豈復待客變土為淨,獨留山處雜穢以示於客?必無此事,據實山處亦變令無。下言令於山中散花者,說舊山處故。又以淨覆穢名之為移,未發心見穢、已發心見淨。隱穢彰淨名之為移,移相移心故。但言移諸天人置於他土,不言移惡處置他土故。設諸人天,亦似移故。又下文殊龍宮將出花現山中,何處有山?已移之故。《大般若經》第三卷雲「三千大千世界,蘇迷盧山、大蘇迷盧山、輪圍山、大輪圍山」,大蘇迷盧即成上位,佛土中有。

經「通為一佛國土(至)遍佈其地」。

讚曰:變土嚴也。「寶交露幔」者,幔以承露,以寶交雜飾於露幔。又以寶交飾或顯露,或以幔覆之。又以寶交雜覆露於幔,皆名露幔。

經「釋迦牟尼佛(至)遍佈其地」。

讚曰:此第二變二百。文亦如前。

經「爾時東方(至)來集於此」。

讚曰:下第四佛方安處。有三:初一方安,次例餘方安,後遍滿安。此初也。

經「如是次第(至)遍滿其中」。

讚曰:例餘方安及遍滿安。

經「是時諸佛(至)亦復如是」。

讚曰:集分身中。有四,此為第四持華慰主。有二:初明遣使,後明例遣。恐文不同,故更重例:初舉一方諸佛,後例七方。初文有三:初告去處,次令傳語,後教散花。「齎」音節稽反,持遣也。《切韻》作「齎」。「掬」音渠竹反,取也。物在手,應作「匊」。

經「爾時釋迦牟尼佛(至)住虛空中」。

讚曰:下正開塔。有三:初事訖住空,次時眾起覩,後釋迦正開。此初也。塔湧在空,故隨塔住。

經「一切四眾(至)一心觀佛」。

讚曰:時眾起覩。

經「於是釋迦牟尼佛(至)開大城門」。

讚曰:佛正開也。作吉祥兆,故用右手。「鑰」音以灼反,《玉篇》「門鍵也」。《說文》「關下杜也」。《方言》「關東謂之鍵,關西謂之[門@龠]」。「鑰」是古字耳,有「作籥」。《字林》「書俗作僮,笘也」。何承天《纂文》云「關西以書篇為書籥」,非此義。

經「即時一切眾會(至)而來至此」。

讚曰:第二大段開塔聽說,證經之可重中,下第三段明見讚。有二:初見身聞言,後讚歎散華。此初也。

經「爾時四眾等(至)及釋迦牟尼佛上」。

讚曰:讚歎散華。

經「爾時多寶佛(至)可就此座」。

讚曰:長行中下第二大段募眾說經、陳方付囑。有三:初塔中同坐,次眾處空中,後勸說付囑。初文有二:初命、後坐。此命也。

經「即時釋迦牟尼佛(至)結跏趺坐」。

讚曰:此坐也。問:何故二佛同坐一座?論雲「示現化佛、非化佛、法佛、報佛等,皆為成大事故」。即為成一大因緣,又表三乘同坐一乘之床,眾生亦同一乘座故。

經「爾時大眾(至)俱處虛空」。

讚曰:下眾處空中。有二:初請、後引。此初也。

經「即時釋迦牟尼佛(至)皆在虛空」。

讚曰:此引住空。表聞一乘住佛果故。

經「以大音聲(至)付囑有在」。

讚曰:勸說付囑也。此乃釋迦之所募勸,准偈當知。

經「爾時世尊(至)不勤為法」。

讚曰:下四十八頌,分二:初十二頌頌前塔湧聞法證經勝妙,後三十六頌頌前募眾說經陳方付囑。初中復二;初一頌半塔湧印說獎勸眾人,後十頌半開塔聽說以勸眾人。此初也。

經「此佛滅度(至)常為聽法」。

讚曰:下開塔聽說以勸眾人。有二:初二頌因緣,後八頌半頌開塔,不頌前第三見讚。此初也。梵雲阿僧企耶,此雲無央數。「央」盡也。有作「鞅」,於兩反,《說文》「頸靼也」,非此中義。「靼」音之列反。此本「在在所往」,有云「在在所住」、「在在已住」。復言所住,文義便重,故應從此,言在在所往,所往至處及所在處也。

經「又我分身(至)令國清淨」。

讚曰:下頌開塔。分四,初三分身集意。一頌變土,二頌半佛坐,二頌顯身出香利生住法。此初二也。

經「諸佛各各(至)然大炬火」。

讚曰:佛坐也。「炬」音其呂反,《玉篇》「束薪灼之」。

經「身出妙香(至)令法久住」。

讚曰:顯身出香利生說法。或釋迦自出,或分身出香。乍長讀文似分身出香,長行但有釋迦燒香以待客,非客出香以設主,故此應知非定客出。如風摧枝,化人從已,如風靡草易可成故。

經「告諸大眾(至)當知此意」。

讚曰:下三十六頌頌前募眾說經陳方付囑。中分三:初九頌半陳募說經,次十九頌對比勝劣,後七頌半重募諸人結成勝行。初中有三:初三頌半募持、讀、誦者令其自誓,顯現在佛知彼之心;次四頌募護法者令其自願;後二頌募說法者,「即為見我」等,勸令發願。此初也。

經「諸佛子等(至)諸世界者」。

讚曰:募護法者令其自願。分四:一頌募護法,一頌護法即為供養我及多寶,一頌說多寶護法,一頌護法即供養化佛。

經「若說此經(至)宜發大願」。

讚曰:此二頌,一頌募說法者,即為見我身多寶及化佛;一頌勸令發願。

經「諸餘經典(至)是則為難」。

讚曰:下十九頌對比勝劣。中分六:初五頌對比說難,次二頌對比書難,次二頌對比讀難,次二頌對比為一人說難,次三頌對比聽難,後五頌對比持難。此初也。初四舉易,後一對比此經難信難解難入。理智深妙故陶練難成,不同前四神通可得。「擲」音直炙反,投也,古作「擿」。

經「假使有人(至)是則為難」。

讚曰:此對比書難。「把」音蒲巴反,或作「爬」,搔也掊也。今取「掊」音薄友反。

經「若以大地(至)是則為難」。

讚曰:此對比讀難。

經「假使劫燒(至)是則為難」。

讚曰:此對比為一人說難。

經「若持八萬(至)是則為難」。

讚曰:此對比聽難。

經「若人說法(至)是則為難」。

讚曰:下五頌對比持難。中分二:初三頌對比,後二頌結成持勝。此初也。

經「我為佛道(至)則持佛身」。

讚曰:結成持勝。

經「諸善男子(至)自說誓言」。

讚曰:下七頌半重募諸人結成勝行。分五:一頌半募持邀誓,一頌半順佛心,一頌半順正行,一頌紹佛位,二頌利世間。此初也。

經「此經難持(至)諸佛所嘆」。

讚曰:嘆順佛心。

經「是則勇勐(至)無上佛道」。

讚曰:順正行也。梵雲杜多,此言除棄,訛雲頭陀。此有十二,如《瑜伽.聲聞地》說。

經「能於來世(至)住淳善地」。

讚曰:此紹佛位。決定信厚,名淳善地。有本為「純」字,唯是善也。

經「佛滅度後(至)皆應供養」。

讚曰:此利世間。初一是智眼,後一應受供。《華嚴經》云:「若以三千大千界, 頂戴一劫中不動, 彼之所作未為難, 信是法者為甚難。 大千塵數眾生類, 一切供養諸樂具, 彼之功德未為難, 信是法者為殊勝。 若以掌持十方剎, 於虛空中住一劫, 彼之所作未為難, 信是法者甚為難。 十佛剎塵眾生類, 一切供養諸樂具, 彼之功德未為難, 信是法者為殊勝。」

法華經玄讚卷第八(末)

天承元年(辛亥)四月廿四日,法隆寺三經院、藥師寺善明房得業仁奉讀受了。

        僧覺印並攝釋共之

保安三年六月九日書了,法隆寺僧覺印之。

同年十二月十九日以興福寺圓如房之本移點已了。僧覺印為令法久住、往生極樂也。

      朱者皆點本也,高名書也。

 

上篇:法華經玄讚

下篇:法華玄讚義決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弘化社32分本)...

【註音版】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註解

御製心經序 二儀久判。萬物備周。子民者君。君育民者...

涅槃玄義發源機要

涅槃玄義發源機要序 夫涅槃無方。佛性無體。而菩薩見...

觀無量壽經義疏

觀無量壽經義疏(本) 淨影寺沙門釋慧遠撰 此經開首先知...

說無垢稱經疏

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一(本)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詳夫。實際...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百丈懷海禪師廣錄

洪州百丈山大智禪師語錄 師。諱懷海。福州長樂人也。...

勅修百丈清規

勅修百丈清規 禮部尚書臣胡濙等謹 題為重刊清規事禮科...

【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拾遺序 宋雲間沙門靈鑑述 宋天竺法師...

佛說蓱沙王五願經

佛說蓱沙王五願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金光明懺齋天法儀

金光明懺齋天法儀...

佛說法身經

佛說法身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

往生禮讚偈

往生禮讚偈一卷 沙門善導集記 勸一切眾生。願生西方極...

【佛教詞典】阿卑羅吽欠

梵語 a vi ra hūj khaj。悉曇字。密教胎藏界大日如來...

【佛教詞典】病之因起

行者若修禪時,脫有患生,應當善知因起。前述四大五藏...

以殺生為業的因果報應實例

想說兩個最近發生在我身邊的故事,這兩個故事都是因為...

適當的放手

新來的小沙彌,按法師的吩咐,去另一座寺院送經書。幾...

算命說流年不利該怎麼辦

有一個居士寫信給我,就是今年是庚辰年,這個辰和戌是...

以此過失,感得處胎六年的冥暗之苦

從前,有一位菩薩身為大國王,這位國王皈信三寶,奉行...

李木源居士的故事--癌細胞變功德林

在這裡我們要介紹一件真人真事。這是一位新加坡華僑李...

憨山大師費閑歌

講道容易體道難,雜念不除總是閑;世事塵勞常罣礙,深...

准提咒的不可思議功德

准提神咒在佛教史上流通的比較廣,有很多人專門修這個...

不要惱害眾生,你以後修行就沒有障礙

這個不害,我們上學期研究小止觀時,有談到:有些人修...

學佛以後,修行的三個重點

我們學佛以後,有三個重點可以修學:第一個是因緣,第...

參禪人的一念之差

我以前跟諦閑老法師學教,在他那裡參學。聽諦閑老法師...

割斷慾望之繩

有一則故事:一個年輕人從家裡到一座禪院去,在路上他...

【圖】虛雲老和尚120年的傳奇人生

虛雲老和尚誕於1840年,經道光、咸豐、同治、光緒、溥...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廣行法師念誦

《佛說阿彌陀經》廣行法師念誦

【視頻】《佛說無量壽經》東林寺木魚唱誦

《佛說無量壽經》東林寺木魚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