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方便心論

後魏西域三藏吉迦夜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方便心論一卷

後魏西域三藏吉迦夜譯

明造論品第一

 若能解此論  則達諸論法
 如是深遠義  今當廣宣說

問曰。不應造論。所以者何。凡造論者。多起恚恨憍逸貢高。自擾亂心少柔和意。顯現他惡自嘆己善。如斯眾過智者所呵。是故一切諸賢聖人。無量方便斷諍論者。常樂遠離如捨毒器。又造論者。內實調柔外觀多過。是以若欲自利利人。應當捨此諍論之法。答曰不然。今造此論不為勝負利養名聞。但欲顯示善惡諸相故造此論。世若無論迷惑者眾。則為世間邪智巧辯。所共誑惑起不善業。輪迴惡趣失真實利。若達論者則自分別善惡空相。眾魔外道邪見之人。無能惱壞作障礙也。故我為欲利益眾生。造此正論。又欲令正法流佈於世。如為修治菴婆羅果。而外廣植荊棘之林。為防果故。今我造論亦復如是。欲護正法不求名聞故。汝前說長諍論者。是事不然。為護法故故應造論。問曰。汝先言解此論者。達諸論法當說其相。答曰。此論分別有八種義。若有能通達解其義趣。則能廣為其餘諸論。如種稻麥以水溉灌則嘉苗滋茂。不去稊稗善穀不生。若人雖聞此八不解其義。則於諸論皆生疑惑。設有明解斯八義者。決定能達一切論法。問曰。汝言解此論者決了論法。今諸外道有論法不耶。答曰有。如衛世師有六諦。所謂陀羅驃求那總諦別諦作諦不作諦。如斯等比皆名論法。雖善通達猶不了別諸餘經論。如此八種深妙論法我當略說。為開諸論門。為斷戲論故。一曰譬喻。二隨所執。三曰語善。四曰言失。五曰知因。六應時語。七似因非因。八隨語難。喻有二種。一具足喻。二少分喻。隨所執者名究竟義。語善者謂語順於義。言失者謂言乖於理。知因者能知二因。一生因。二了因。語應時者若先說界入後說五陰。名不應時。若善通達言語次第。是則名曰應時語也。似因者如焰似水而實非水。若有論者嚴飾言辭以為水者是名似因。隨言難者如言新衣。即便難曰。衣非是時云何名新。如是等名隨言難也。我已略說此八種義。今當次第廣明其相。問曰。汝前言喻今立喻者作何方便。答曰。若說喻者。凡聖同解然後可說。如言是心動發猶如迅風。一切凡夫知風動故。便得決了心為輕躁。若不知者不得為喻。問曰。何故不但說正義而說喻耶。答曰。凡說喻者為明正義。問曰。汝先言凡聖同解方得為喻。何者名同云何為異。答曰。如前風喻名之為同。聖得涅槃而凡不得。是名為異。問曰。已說喻相。執相云何。答曰。隨其所執廣引因緣立義堅固。名為執相。問曰。執法有幾。答曰有四。一一切同。二一切異。三初同後異。四初異後同。問曰。汝今應當說此四相。答曰。凡欲立義。當依四種知見。何等為四。一者現見。二者比知。三以喻知。四隨經書。一切同者。如說者言無我我所。問者亦說無我我所。名一切同。一切異者。說者言異問則說一。是名俱異。初同後異者。如說者曰現法皆有。神非現見亦復是有。問者或言現見之法可名為有。神若非現何得有耶。若言比知而有神者。要先現見後乃可比。神非現法云何得比。若復以喻明神有者。有相似法然後得喻。神類何等而為喻乎。若隨經書證有神者。是事不可。經書意亦難解。或時言有或時言無。云何取信。是名初同後異。初異後同者。如說者言無我無所。而問者曰有我有人。此二論者俱信涅槃。是名初異後同。復次執法隨義有無量相。如十二因緣苦習滅道三十七品四沙門果。如是等法名佛正義。如說晨朝禮敬殺生祭祠。然眾香木獻諸油燈。如是四種名事火外道。六十三字四句之義。是音聲外道。明藥有六。一藥名。二藥德。三藥味。四藥勢力。五和合。六成熟。是名醫法。如六諦等衛世師有。冥初一義多我異解。是僧伽有八微。所謂四大空意明無明八自在。一能小。二為大。三輕舉。四遠到。五隨所欲。六分身。七尊勝。八隱沒。是名踰伽外道。有命無命罪福漏無漏差戒具足縛解。五智聞智思智自覺智慧智義智。六障不見障苦受障愚癡障命盡障性障名障。四濁瞋慢貪諂。是皆名為尼乾陀法。又有說言。一切諸法盡是有故當知是一。又一切法盡有求那亦名為一。又一切法從冥初生。根本一故當知是一。又頭足等成身與身為一。又依者是空當知是一。如是等名計一外道。又言一切法異。所以者何。如頭足等與身為異。又眾相差別如牛非馬等故知法異。如是等名計異外道。若言一切法有故一者。有法二種。一有覺二無覺。云何為一。因不同故。如是等法皆已總破。論者言。若有人說苦習滅道十二因緣有無等法。為一異者。皆非正因。所以者何。若言一者則墮苦邊。若言異者則墮樂邊。是故有說。若一若異必墮二邊。非佛法義。復次如有說言。涅槃之性無苦無樂。何以知之。凡一切法以有覺故故有苦樂。涅槃無覺云何言樂。復有說者而言有樂。所以者何。樂有三種。一樂受樂。二無惱害。三無希求。涅槃之中無所求故。是故得名涅槃為樂。又有問言。我先已知涅槃是常。今與諸行為異不耶。答曰。汝若先知涅槃常者。云何謂為同諸行耶。諸行之性流轉敗壞。涅槃之體是常是樂。誰有智者言同於行。復有問言。神我之性雖有形色。而未分別常與無常。答曰若一切法有對礙者皆悉無常。如瓶有礙則可破壞。我若如是必亦無常。然我有形非經所載無有道理。如取沙礫名為珍寶。汝亦如是言多虛妄。問曰。汝何故言我無形耶。答曰。我先已說瓶有形礙故可毀壞。我若如是亦應磨滅。云何復問何故而說我無形耶。復次復有不定執相。如或問言。以物為聲常無常乎。答曰。為分成者皆悉無常。聲亦分成豈獨常也。問曰。何名聲物。答曰。若未分別云何為問。問曰。我身與命。於未來世獨受苦樂。共身受耶。答曰。此身滅已我餘身受。問曰。何者是我。於未來世受苦樂乎。答曰。汝前言我。云何復問有我不耶。此非道理。問曰。已說執義。云何名為語善相耶。答曰。不違於理不增不減。善解章句應相說法。所演譬喻而無違背。無能輕訶。以是因緣名為語善。問曰。不違於理。其事云何。答曰。有人計識是我。以諸行空無我故。非一切行皆是於識此非道理。行是識因。因無我故識云何我。問曰。一切諸法皆悉無常。聲非一切是故為常。答曰。汝言一切聲有何義非一切耶此說非因。又一切法有造作者。皆悉無常。如火傳等聲亦如是。是故無常。是則名為不相違相。

問曰。云何名為言不增減。答曰。我當先說增減之相。減有三種。一因減。二言減。三喻減。若言六識無常猶如瓶等。不說因緣。是名因減。若言是身無我眾緣成故。聲亦無我從緣而有。是名喻減。若言四大無常如瓶造作。是名言減。與上相違。名為具足。又具足者。若人言我。應當問言。汝所說我為常無常。若無常者則同諸行便是斷滅。若令常者即是涅槃更何需求。是則名為具足之相。問曰。何名言增。答曰。增亦三種。一因增。二喻增。三言增。若言聲法無常和合成故。如瓶造作則為無常。又言聲是空之求那。空非對礙聲是色法。云何相依。是名因增。若言五根無常如呼聲響造作法故聲亦如是。何以知之。為脣口等之所出故。是名喻增。如言微塵細小虛空遍大。如此二法則名為常。聲不如是故曰無常。是名喻增。又說聲是無常眾緣成故。若言常者是事不然。所以者何。有二種因。一從形出。二為根了。云何言常。又同異法皆無常故。是名言增。問曰。何語能令世人信受。答曰。若為愚者分別深義。所謂諸法皆悉空寂。無我無人如幻如化無有真實。如斯深義智者乃解。凡夫若聞迷沒墮落。是則不名應時語也。若言諸法有業有報。及縛解等作者受者。淺智若聞即便信受。如鑽燧和合則火得生。若所演說應前眾生則皆信樂。如是名為隨時而語。問曰。何名言證。答曰。雖多所說善能憶念。若宣諸義深得其相。所立堅固令人愛樂。如言諸法皆空無主。現見萬物眾緣成故。是名言證。問曰。何名言失。答曰。與上相違名為言失。又二種語亦名為失。何等為二。一義無異而重分別。二辭無異而重分別。云何一義而重分別。如言憍尸迦。亦言天帝釋。亦言富蘭陀那。是名義一名異而重分別。名義同者如言因陀羅。又言因陀羅。是名義無異而重分別。復次凡所言說。但飾文辭無有義趣。皆名為失。又雖有義理而無次第。亦名言失。如偈說。

 如人讚嘆  天帝釋女  名曰金色
 足手殊勝  而便說於  釋提桓因
 壞阿修羅  三種之城  如是名為
 無次第語

問曰。何名知因。答曰。知因有四。一現見。二比知。三喻知。四隨經書。此四知中現見為上。問曰。何因緣故現見上耶。答曰。後三種知由現見故。名之為上。如見火有煙。後時見煙便知有火。是故現見為勝。又如見焰便得喻水。故知先現見故然後得喻。後現見時始知真實。問曰。已知三事由現故知。今此現見何者最實。答曰。五根所知有時虛偽。唯有智慧正觀諸法。名為最上。又如見熱時焰旋火輪乾闥婆城。此雖名現而非真實。又相不明瞭故見錯謬如夜見杌疑謂是人。以指按目則覩二月。若得空智名為實見。問曰。已知現相。比相云何。

答曰。前已分別今當更說。比知有三。一曰前比。二曰後比。三曰同比。前比者。如見小兒有六指頭上有瘡。後見長大聞提婆達。即便憶念本六指者。是今所見。是名前比。後比者。如飲海水得其醎味。知後水者皆悉同醎。是名後比。同比者。如即此人行至於彼。天上日月東出西沒。雖不見其動。而知必行。是名同比。

問曰。聞見云何。答曰。若見真實耆舊長宿諸佛菩薩。從諸賢聖聽受經法。能生知見。是名聞見。譬如良醫善知方藥慈心教授是名善聞。又諸賢聖證一切法有大智慧。從其聞者是名善聞。問曰。喻相云何。

答曰。若一切法皆空寂滅如幻如化。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貪慾之相如瘡如毒。是名為喻。如是四事名之為因。能通達者名為知因。問曰。何名似因。答曰。凡似因者。是論法中之大過也。應當覺知而速捨離。如此似因我當宣說。似因隨相有無量義。略則唯八。一隨其言橫為生過。二就同異而為生過。三疑似因。四過時語。五曰類同。六曰說同。七名言異。八曰相違。

問曰。如此八法當廣分別。

答曰。言那婆者凡有四名。一名新。二名九。三名非汝所有。四名不著。如有人言。我所服者是那婆衣。難曰。今汝所著唯是一衣。云何言九。

答曰。我言那婆乃新衣耳。非謂九也。難曰。何名為新。

答曰。以那婆毛作故名新。

問曰。實無量毛。云何而言那婆毛耶。

答曰。我先已說新名。那婆非是數也。難曰。今知此衣是汝所有。云何乃言非我衣乎。

答曰。我言新衣。不言此物非汝所有。難曰。今現見汝身著此衣。云何而言不著衣耶。

答曰。我言新衣不言不著。是名似因。亦名隨言而為生過。又復隨言而生過者。如說燒山。難曰。實焚草木。云何燒山。是名隨言生過。乃至諸法皆亦如是。復次隨言生過。凡有二種。一如前說。二於同異而為生過。如言有為諸法皆空寂滅猶如虛空。難曰。若爾二者皆是空無。無性之法便同虛空。如是名為同異生過。

問曰。何故名生。

答曰。有故名生。如泥有瓶性故得生瓶。難曰。若泥有瓶性。泥即是瓶。不應假於陶師輪繩和合而有。若泥是有故生瓶者。水亦是有應當生瓶。若水是有不生瓶者。泥云何得獨生瓶耶。是名同異尋言生過。

問曰。生疑似因其相云何。

答曰。如有樹杌似於人故。若夜見之便作是念。杌耶人耶。是則名為生疑似因。問曰。云何名為過時似因。

答曰。如言聲常。韋陀經典從聲出故。亦名為常。難曰。汝今未立聲常因緣。云何便言韋陀常乎。

答曰。如虛空無形色故常。聲亦無形是故為常。言雖後說義亦成就。

難曰。此語過時。如捨燒已盡方以水救。汝亦如是。是名過時。問曰。類同云何。答曰。我與身異故我是常。如瓶異虛空故瓶無常。是名類同。

難曰。若我異身而名常者。瓶亦異身。瓶應名為常。若瓶異身猶無常者。我雖異身云何常乎。是名同類。

問曰說同云何。

答曰。如言虛空是常無有觸故。意識亦爾。是名說同。問曰。何名言異。答曰。如言五塵無常為根覺故。四大亦爾。是故無常。難曰。龜毛鹽香是無所有。而為意識所得豈無常耶。是名言異。問曰。相違云何。

答曰。相違二種。一喻相違。二理相違。如言我常無形礙故如牛。是名喻違。理違者。如婆羅門統理王業作屠獵等教。剎利種坐禪念定。是名理違。如此二法。愚者不解謂為真實。是名相違。問曰。何者名為不相違耶。

答曰。異上二法名不相違。是名似因。

明負處品第二

論者言。已說如上八種論法。復有眾多負法。今當宣說。問曰。何名語法。

答曰。如言四大是假名。所以者何。為色等法之所成故。復有人言四大實有。何以知之。堅是地性。乃至動是風性故知為實。更相違返便生諍訟。如有言地是成身因緣。餘大亦爾。

難曰。地等亦能成一切物。云何而言唯成身乎。是名非語。若不如是是名是語。問曰。何為名負。

答曰。如言聲常無形色故如空。

難曰。聲雖無形而為根覺。有對有礙如瓶造作。而虛空性非是作法。何得為喻。此名負義立曰。瓶是有形可為無常。聲無形法何得為喻。

難曰。聲雖異瓶而為根覺為耳所聞。是故無常。問曰。何等之義不墮負處。

答曰。諸行與識作故無常。涅槃非作故常。如此之言句味真正。名非負處。問曰。何者之言而可難耶。

答曰。若語顛倒立因不正引喻不同。此則可難。如言想能斷結。問者曰。云何以想便斷結耶。以不先言智從想發直言想故。此語顛倒則為可難。

問曰。何因緣故重說此語。

答曰。欲令人知立無執義必墮負處故說。復次應問不問。應答不答。三說法要不令他解。自三說法而不別知。皆名負處。又共他論彼義短闕而不覺知。餘人語曰。此義錯謬汝不知乎。即墮負處。又他正義而為生過。亦墮負處。又有說者。眾人悉解而獨不悟。亦墮負處。問亦如是。如此負處。是議論之大棘刺為深過患。應當覺知速宜遠離。

問曰。問有幾種。

答曰。有三種。一說同。二義同。三因同。若諸論者。不以此三為問答者。名為違錯。此三答中若少其一則不具足。若言我不廣通如此三問。隨我所解便當相問。是亦無過。說同者。如言無我。還依此語後方為問。是名語同。義同者。但取其意是名義同。因同者。知他意趣之所因起。是名因同。若能如是名非負處。若言輕疾聽者不悟亦墮負處。問曰唯有此等更有餘耶。答曰有。所謂語少語多。無義語非時語。義重捨本宗等。悉名負處。若以此等為前人說。亦墮負處。

問曰。云何名為違本宗耶。

答曰。如言識是常法。所以者何。識體二種。一識體生。二識體用。瓶亦二種。一瓶體生。二瓶體用。然識生時即有用故。故名為常。瓶體生已後方有用。故是無常。

難曰。若以生便有用名為常者。燈生時即用應當是常。

答曰。燈為眼見聲為耳聞。云何為喻。是捨本宗名墮負處。復次有說神常。何以知之。非根覺故如虛空。不為根覺故常。

難曰。微塵不為根得而是無常。

答曰。神非作故常。微塵造作故無常。難曰。汝前言非覺今言不作。是違本宗。答曰。汝言我違。汝乖我言豈不違乎。難曰如此之相可有斯理。我言違者。汝之所說自乖前義故言違耳。又汝前言。不大分別故我生疑。非我違汝。如是以疑為違。亦墮負處。

辯正論品第三

論者言。若人說有眾生乃至亦有壽者命者。何以知之。為根覺故。如無餘涅槃不為根覺故無。眾生不爾故知是有。神是常法。何以故。如阿羅漢果。唯當時有而前後無故知為無。如第二頭第三手等。本無今有故知前無。有已還滅故知後無。神不如是。是以為常。

難曰。如樹根地下水。不見言無。阿羅漢者亦復如是。非是無法。汝自不證。立曰不然。水以地障是故不見。今阿羅漢有何障礙而不見乎。是以知無。難曰。汝以第二頭第三手不可見故。明無羅漢。是事不然。雖無二頭非無第一。言無羅漢乃是悉無。何得為喻。又汝言以無覺知無涅槃者。是亦不然。如大海水不知幾渧。可言無耶。若不知渧數而猶有海。涅槃亦然。雖不可覺實自有之。而言無者應說因緣。若不能說。汝義自壞。是則名為如法論也。

復次若以無覺明無涅槃。他則生疑。如夜見樹心便生疑。杌耶人耶。當知此樹非定人因非定杌因。若令無覺定與涅槃為無因者。不應生疑。又諸業報不可毀滅故有涅槃。所以者何。譬如大火焚燒山林故火是滅因。今此業報是何滅因而得滅耶。若得涅槃則便散壞。立曰。實有滅因。障故不見。難曰。亦有涅槃。但以癡障故不見耳。復次汝今若不分別諸業有滅因者。汝義自壞。若滅因無故而不說者亦無障礙。何須說耶。以是等緣知業不滅。是則名為如法論也。立者曰。汝若以海水有故成有涅槃。豈復能令二頭有耶。若設二頭不可為有。涅槃云何獨得有耶。汝海水喻尚不能立。涅槃為有。何能成於二頭有乎。難曰。汝意若謂涅槃無者。為有是無。為當無無。若無無者。云何覺知無涅槃耶。若有此無。云何而言都無所有。若言雖有是無涅槃之法。猶自無者尚有是無。何故不得有涅槃耶。當說因緣。若不能說。當知涅槃決定實有。是亦名為如法論也。

問曰。神為是常為無常乎。立曰。神非造作故常。瓶等作法故是無常。難曰。若以無作明神常者。是事不然。何以知之。生人疑故。若非造作神即常者。不應生疑為常無常。以生疑故當知有過。立曰。此過非但唯獨我有。一切論者皆有斯過。如言聲常無形色故。有過去身以宿命智知故。如是立義如前生疑。故一切處皆有是過。難曰。喻者決疑。汝所引喻令我生疑。是不成喻。喻不成者義則自壞。即墮負處。而汝乃言一切有過非獨我有。斯則自咎非餘過也。所以者何。如人被誣而不自明。而言一切皆悉是盜。當知此人即自為盜。汝亦如是故墮負處。今汝若欲自宣明者。理極於先。必欲復說則墮多過。汝第一立第二已破。第三之義我又為難。欲以第五而止過者。不出於初及汝後義。是則為重。若有重過即墮負處。

問曰。設第六人更可問乎。

答曰。第五之人已成於過。何有第六得為問耶。若必說之則同前過。問既有過。答應默然。復次第六人過。而第五者不得詰之。所以者何。由第五故是第六人便得為問。既自有過何由過彼。如是等名正法論也。

相應品第四

問曰。汝已分別如法正論。云何名為相應義耶。

答曰。問答相應有二十種。若人能以此二十義助發正理。是人則名解真實論。若不如是。不名通達議論之法。此二十種。要則有二。一異二同。以同顯義名同。以異顯義名異。凡為義者必依此二故。此二者通二十法。云何名同。如言煩惱盡處是無所有。虛空之性亦無所有。是名為同。云何名異。如說涅槃非作故常。則知諸行作故無常。是名為異。

問曰。此同異義云何為難。

答曰。欲難同者。作如是言。色以眼見聲為耳聞。云何言同。若色異聲色自無常聲應是常。若難異者。以色根覺故無常。我非根覺故常。瓶我俱有有。若同者。瓶既無常。我亦應爾。若說瓶有異我有者。可言我常而瓶無常。常有既同我應無常。如斯難者。有二十種。一曰增多。二曰損減。三說同異。四問多答少。五答多問少。六曰因同。七曰果同。八曰遍同。九不遍同。十曰時同。十一不到。十二名到。十三相違。十四不違。十五疑。十六不疑。十七喻破。十八聞同。十九聞異。二十不生。是名二十問答之法。

問曰。此二十法應分別說。

答曰。增多者。如言我常非根覺故。虛空非覺是故為常。一切不為根所覺者盡皆是常。而我非覺得非常乎。難曰。虛空無知故常。我有知故云何言常。若空有知則非道理。若我無知可同於虛空。如其知者必為無常。是名增多。損減者。若空無知而我有知。云何以空喻於我乎。是名損減。同異者。如立我常引空為喻。空我一者一法何得以空喻我。若其異者不得相喻。是名同異。復次汝立我常言非根覺。如虛空非根覺故常。然非根覺不必盡常。何得為證。是名問多答少。復次汝立我常言非根覺。非根覺法凡有二種。微塵非覺而是無常。虛空非覺而是常法。汝何得言非覺故常。是名第五問少答多。復次汝以非覺為因故知我常者。空與我異。云何俱以非覺為因。是名因同。復次五大成者皆悉無常。虛空與我亦五大成。云何言常。是名果同。復次汝以虛空非覺故常。然虛空者遍一切處。一切處物豈非覺也。是名遍同。復次微塵非遍。而非根覺是無常法。我非根覺云何為常。是不遍同。復次汝立我常言非根覺。為是現在過去未來。若言過去過去已滅。若言未來未來未有。若言現在則不為因。如二角併生。則不得相因。是名時因。復次汝立我常以非根覺。到故為因。為不到乎。若不到則不成因。如火不到則不能燒。如刀不到則不能割。不到於我。云何為因。是名不到。復次若到因者。到便即是無有因義。是名為到。復次汝以一切無常。我非一切故常者。我即是有故應無常。如[疊*毛]少燒。以多不燒應名不燒。是名相違。復次汝以我非根覺同於虛空。虛空不覺我亦應爾。若我覺者虛空亦應覺於苦樂。虛空與我無有異故。是不相違。復次我同有故不定為常。容可生疑。為常無常。是名為疑。復次汝言有我非根所覺。則可生疑。有何障故非根覺耶。當說因緣。若無因緣。我義自壞。是名不疑。復次汝以我非根覺故為常者。樹根地下水亦非根覺而是無常。我云何常。是名喻破。復次汝以經說。我非覺故知是常者。經中亦說無我我所。尼乾法中明我非常。我定常者。諸經不應有異有同。是名聞同。復次若汝信一經。以我為常。亦應信餘經我為無常。若二信者。一我便應亦常無常。是名聞異。復次汝以有因知有我者。娑羅樹子既是有故應生多羅。若以無故而知無者。多羅子中無樹形相。不應得生。若有亦不生。無亦不生。我亦如是。若定有者。不須以根不覺為因。我若定無。以根不覺不可令有。是名不生。若復有人立聲是常。亦以如上二十種法同異破之。

問曰。此二十種。更有因緣自解說耶。答曰自有。應當問言。由有我故汝破於我。若無我者汝何所破。以有能破故有所破。

難曰。理實無我。汝橫計為有故我難汝。汝言以有所破故有我者。以有能破故知無我。若言汝執我義以明無我。是事不然。非用汝義。今汝自用我所執耳。立曰。汝云何知我執汝義。應說因緣。難曰。我前已言。非執汝義汝執他立。何故復問。云何知我執汝義耶。汝言自違即墮負處。又汝初以根不覺故知實有我。後以眾法而為證明。立因不定違失義宗。亦墮負處。汝義已壞。我若更說不出於初。受言多過。凡問答者。答極至於五。過此更言皆名為過。若有智慧思惟深理。廣說譬喻能解於義。然其所論不出此法。論者言。已說如上諸說法要。此論要者。諸論之本。由此論故廣生問答增長智慧。譬如種子若遇良地根莖滋茂。若種惡田無有果實。此法亦爾。若有智慧能善思量。則廣生諸論。若愚癡人少於智慧。雖習此論不能通達。是則不名真善知見。是故諸有欲生實智分別善惡。當勤修習此正法論。

方便心論一卷


上篇:回諍論

下篇:如實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論集部目錄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 大般...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瑜伽師地論(100卷)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廣釋菩提心論

廣釋菩提心論卷第一 蓮華戒菩薩造 西天譯經三藏傳法大...

尼乾子問無我義經

尼乾子問無我義經 馬鳴菩薩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

入大乘論

入大乘論卷上(本無闕第一品名目) 堅意菩薩造 北涼三藏...

佛一百八名讚

佛一百八名讚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教大師...

沙彌羅經

沙彌羅經 失譯附三秦錄 昔有小兒,名曰沙彌羅。年始七...

廬山蓮宗寶鑒

蓮宗寶鑒序 禪淨二門分袒各幟幾同敵國矣。慈覺賾禪師...

佛說老女人經

佛說老女人經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

【註音版】佛說摩利支天菩薩陀羅尼經

佛說摩利支天菩薩陀羅尼經...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如是我聞...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捨國靈鷲山中,與...

佛說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

佛說如來獨證自誓三昧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註音版】大乘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如來陀羅尼經

大乘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如來陀羅尼經...

蓮華面經

蓮華面經卷上(大乘修多羅藏)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佛教詞典】五部陀羅尼藏

(名數)一佛部,即諸佛之咒。二金剛部,即諸金剛神之...

【佛教詞典】見惑百十二使

見惑百十二使者:   一、欲界之苦集滅道四諦下,各有...

佛陀有煩惱嗎

有信者問趙州從諗禪師:佛陀有煩惱嗎? 趙州:有! 信...

學佛人要閉是非之嘴,開念佛之口

釋迦牟尼佛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中說,在末法時期...

讓心先過

曾35次創造世界紀錄的俄羅斯撐杆跳高運動員布勃卡的教...

這六個符號,承載了一切諸佛的功德

佛號雖然很好念,但是很多人卻不肯念,不僅是今生有罪...

我慢高山,法水不入

在修學佛法上,我們常說:我慢高山,法水不入。 這正是...

往生淨土三資糧

淨土三資糧為:信、願、行。即是信仰、發願、修行。...

並不缺少佛性

趙州禪師是一位禪風非常銳利的法王,學者凡有所問,他...

佛弟子的一言一行是佛法的表達

問: 弟子的婆婆九十三歲,公公八十九歲。弟子非常想回...

三途一報百千劫,復生人天了無期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可不悲哉。知死生之可悲,當求所...

莫讓地球母親再流淚

地球如慈母般哺育著萬物,以豐富的物產滋養著人類。作...

聖嚴法師《逢凶化吉》

在發生911恐怖事件後,大家都希望我不要去美國了。 我...

生命要不要改變,是你自己說了算

第六意識就是說:當這個果報也變現了,自我意識也產生...

【視頻】《心經》女聲粵語讀誦

《心經》女聲粵語讀誦

【視頻】《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聆志居士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聆志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