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九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抉擇分中菩薩地之八

如是已說功德品抉擇。問如說五種無量。謂有情界無量等。彼一切世界當言平等平等。為有差別。答當言有差別。彼復有二種。一者清淨。二者不清淨。於清淨世界中。無那落迦傍生餓鬼可得。亦無慾界色無色界。亦無苦受可得。純菩薩僧於中止住。是故說名清淨世界。已入第三地菩薩。由願自在力故。於彼受生。無有異生及非異生聲聞獨覺。若異生菩薩得生於彼。問若無異生菩薩。及非異生聲聞獨覺得生彼者。何因緣故。菩薩教中作如是說。若菩薩等意願於彼。如是一切皆當往生。答為化懈怠種類未集善根所化眾生故。密意作如是說。所以者何。彼由如是蒙勸勵時便捨懈怠。於善法中勤修加行。從此漸漸堪於彼生。當得法性。應知是名此中密意。復次菩薩依四種住能成四事。

云何四住。一者極歡喜住。二者增上戒住。三者增上心住。四者增上慧住。云何極歡喜住。謂諸菩薩隨所安住。已入清淨增上意樂地故。乃至當坐妙菩提座。於三寶所不藉他緣意樂清淨。云何增上戒住。謂諸菩薩即於如是極歡喜住。從此已上隨所安住。具性尸羅。遠離一切慳悋犯戒。即以如是圓滿戒捨。迴向無上正等菩提。云何增上心住。謂諸菩薩即依如是增上戒住。從此已上隨所安住離欲界貪。獲得靜慮及諸等至。安住慈悲。於諸眾生隨能隨力如實正行。云何增上慧住。謂諸菩薩即依如是增上心住。從此已上隨所安住。漸能獲得菩提分法善巧。諸諦善巧。緣起善巧。不共法安立智善巧。出過一切聲聞獨覺共所證智。即於此中不共法安立智者。謂於菩薩藏中。密意言辭智。非安立諦智。及安立諦智。即於此中共所得智者。謂依緣起所得證智。云何依此四住能成四事。謂諸菩薩依止初住。乃至當坐妙菩提座。終不棄捨大菩提心。依第二住乃至當坐妙菩提座。當來自身財寶善品運運增長。依第三住。為欲利益諸有情故。轉諸靜慮。以大願力還生欲界。而不為彼欲纏煩惱之所染污。依第四住。於一切法安立通達而得善巧。為度眾生故。發誓願受於生死。因此誓願便能積集廣大資糧。則由此住清淨為因。不待餘住。亦不由他教誡教授。速能證得如來妙智。

問菩薩當言以何為苦。答眾生損惱為苦。問菩薩當言以何為樂。答眾生饒益為樂。問菩薩當言以何作意。答悟入所知境界邊際。及作一切利眾生事以為作意。問菩薩當言以何為住。答以無分別為住。

復次菩薩略有四上品障。若不淨除。終不堪能入菩薩地及地漸次。何等為四。一者於諸菩薩毘奈耶中起染污犯。二者譭謗大乘相應妙法。三者未積集善根。四者有染愛心。為欲對治如是四障。復有四種淨除障法。何等為四。一者遍於十方諸如來所。深心懇責發露悔過。二者遍為利益一切十方諸有情類。勸請一切如來說法。三者遍於十方一切有情所作功德。皆生隨喜。四者凡所生起一切善根皆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已入大地菩薩有四微細難可遍知難可除斷諸隨煩惱。彼諸菩薩應遍了知當正除斷。何等為四。一者法愛。二者聲聞獨覺相應作意。三者味著等至。四者眾魔事業。於諸相中所有一切心。動流散。當知皆是眾魔事業。

問已入初地菩薩當言何相。答當言超過諸異生地。已入菩薩正性離生。由已入故。不名異生超過一切所有怖畏。得未曾得無上法故。常能安住極歡喜住。

問已入第二地菩薩當言何相。答當言於毘奈耶中法爾獲得止息一切聲聞所學自性。能於身語意業清淨現行故。能遠離諸犯戒垢。

問已入第三地菩薩。當言何相。答當言於內獲得強盛奢摩他道。由此證得爾焰光明。問已入第四地菩薩當言何相。答當言於內獲得強盛毘缽舍那道故。建立能燒煩惱智焰。由此能於如其所證一切所有菩提分法安立善巧。

問已入第五地菩薩。當言何相。答當言超過一切世間智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智故。能昇悟入不思議諦極難勝道。

問已入第六地菩薩。當言何相。答當言悟入甚深緣起道理故。於一切行住厭背想。於無相界多住趣向作意思惟。

問已入第七地菩薩。當言何相。答當言於有加行無間缺。無相界作意能極遠入。於加行道已到究竟。

問已入第八地菩薩當言何相。答當言於無加行無功用無相界作意。得任運故。無有動搖。於一切相得自在故住清淨地。

問已入第九地菩薩當言何相答當言於名身句身文身得自在故。又得無罪無量廣大慧故。又得廣大無礙解故。能悅一切眾生心故。名大法師。

問已入第十地菩薩當言何相。答當言已得一切如來同大灑故。已得如雲大法身故。已得一切大神通故。亦名如來。

問入如來地菩薩當言何相。答當言即此所得法身更善清淨極成滿故。於一切種煩惱障及所知障。得永遠離清淨智見。

問於此諸地云何造修。答若諸菩薩住勝解行地。依於十地修十法行。

問於此諸地云何而得。答若諸菩薩證入菩薩正性離生。又復證得清淨意樂。爾時頓得一切諸地。

問何等名為諸地等流。答一切地中證得已後所有威德諸加行道。

問於此諸地云何成滿。答若諸菩薩於彼諸地。一一地中經於無量百千大劫。隨所稱讚諸地威德。於此威德任運能證。

問如說五種入正性離生。此中聲聞入正性離生。若諸菩薩入正性離生。等於法界如實通達。此二差別云何應知。答略說法界有二種相。一者差別相。二者自相。差別相者。謂常住相。及寂靜相。常住相者。謂本來無生法性。及無盡法性。寂靜相者。謂煩惱苦離系法性。言自相者。謂於相名分別真如正智所攝一切法中。由遍計所執自性故。自性不成實法無我性。此中聲聞由差別相通達法界。入正性離生。不由自相以通達彼故。由無沒想及安隱想。於法界中得寂靜想。於一切行一向發起厭背之想。又復不能於彼相等所攝諸法性。不成實法。無我性如實了知。唯即於此法界定中。由緣法界差別作意。無相心轉。非由緣彼自相作意。或復因他為其宣說法界自相。聞已一分迴向菩提聲聞。極大艱辛然後悟入。既得入已精勤修習。一分一向趣寂聲聞。極大艱辛少能悟入。而不入已精勤修習。若諸菩薩俱由二相通達法界。入於菩薩正性離生入離生已多分安住緣於法界自相作意。何以故。由於法界緣差別相多作意時速趣涅槃故。多住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正方便。當知雖等通達法界。由此因緣而有差別。

問如說三世三輪清淨。云何三世三輪清淨。答由遍計所執自性故。於過去未來現在諸法平等平等。以如實慧正觀察時。於過去未來現在法中。無有顧戀希望染著。是名三世三輪清淨。

問如先所說百四十不共佛法。餘經復說十八不共佛法。如是佛法云何安立。幾種所攝。答謂阿羅漢苾芻諸漏永盡。方入聚落遊行乞食。或於一時與諸惡象惡馬惡牛及惡狗等共路而行。或入稠林履踐棘圍。或齊雙足踰越坑塹。或入如是非法舍宅。為諸母邑非理招引。或阿練若棄捨正道行邪惡徑。或與盜賊師子勐獸豺狼豹等共路而游。如是等類諸阿羅漢所有誤失。如來於此一切永無。又阿羅漢或於一時游阿練若大樹林中。迷失道路或入空宅。揚聲大叫呼噪遠聞。或復因於習氣過失。無染污心。騫脣露齒逌爾而笑。如是等類。諸阿羅漢所有暴音。如來於此永無所有。又阿羅漢或於一時由忘念故。於所作事而有喪失。如來於此永無所有。又阿羅漢於有餘依生死界中。一向發起厭背之想。於無餘依涅槃界中。一向發起寂靜之想。如來於彼有依涅槃無差別想。安住第一平等捨故。又阿羅漢若入等至即名為定。若出等至即不名定。如來遍於一切位中無不定心。又阿羅漢不善思擇。而便棄舍利眾生事。如是等類。如來於此不善思擇。而便棄捨永無所有。又阿羅漢依所知障淨。由未得退退失於欲精進念定慧及解脫解脫知見。如是七種退失之法。如來永無。又阿羅漢或於一時善身業轉。或於一時無記業轉。如於身業。語業意業當知亦爾。如來三業智前行故。智隨轉故。無無記業。智所起故名智前行。智俱行故名智隨轉。又阿羅漢遍於三世所知事中。不能率爾作意便解。是故智見說名有著。不能一切無餘正解。是故智見說名有礙。如來遍於三世境界。率爾作意便能正解一切所知境事差別。是故說此十八種名不共佛法。此中初四是無忘失法。及拔除習氣所攝。次一是大悲所攝。所餘當知是一切種妙智所攝。又復世尊於餘經中所說隨好。為令所化生淨信故顯示。於彼然不立相。安立諸相如建立品已廣顯示。從此隨好當知。分出彼諸隨好。

復次菩薩邪行應當了知。菩薩正行應當了知。菩薩正行勝利應當了知。菩薩於正行中安立法行平等行善行法住行相應當了知。菩薩能生淨信譬喻應當了知。菩薩於正行中安立所學應當了知。於諸聲聞所學菩薩所學。殊勝差別應當了知。於諸菩薩應所學中。善學菩薩所有世間出世間智利益他事。應當了知。即於菩薩所教授中聲聞所學。應當了知。非善學沙門。應當了知。善學沙門。應當了知。住世俗律儀者。應當了知。住勝義律儀者。應當了知。於諸如來調伏方便。應當了知。於密意語。應當了知。於菩薩藏所教授中勝解勝利。應當了知。如是略舉菩薩藏中所有教授。

云何邪行。當知略說後後引發有八種相。一者能退智資糧邪行。二者退智資糧故能令忘念邪行。三者由忘念故能壞白法邪行。四者白法壞故能令非菩薩儀惡意現行邪行。五者惡意現行故能令難可調伏邪行。六者難調伏故能令行於非道邪行。七者行非道故能令親近不賢良邪行。八者親近不賢良故能令菩薩不如其義邪行。

復次菩提以慧為體。慧能引發所餘一切波羅蜜多。是故於慧起邪行時。當知菩薩於彼菩提及能引發菩提諸法皆起邪行。有四種法能令菩薩智資糧退。何等為四。一者自不聽聞。二者不令他聞。三者為聽聞障。四者顛倒執著而有聽聞。依此能令智資糧退。四種法故。於現法中或於後法。復生四種智相違法。何等為四。一者無所了知。二者眾緣闕乏。三者能生感癡非福。四者顛倒自不聽聞為依止故。於現法中無所了知。不令他聞為依止故。於後法中眾緣闕乏。為聽聞障為依止故。能生後法感癡非福。顛倒執著而有聽聞為依止故。於後法中更增顛倒。自不聽聞者。憎背法故。憎背補特伽羅故。俱增背故不令他聞者。恐他智勝故。有憍慠故。怖他輕毀故。為聽聞障者。誹毀於法及補特伽羅故。惡作矯亂相牽引故。不令啟請及開許故。方便毀呰能聽者故。顛倒執著而聽聞者。依自惡通達領解宣說。執著善通達領解宣說故。依他善通達領解宣說。執著惡通達領解宣說故。此中若自不聽聞。若不令他聞。若為聽聞障。如是三法。多分能令退失聞所成智資糧。顛倒執著而有聽聞。多分能令退失思修所成智資糧。

復次有四種法。能令菩薩忘失正念。何等為四。謂於四種補特伽羅。四處迷亂。一於舉罪補特伽羅。二於教導補特伽羅。三於欲作利益補特伽羅。四於有德補特伽羅。謂於同梵行所迷亂自過。於學現前迷亂學處。於彼大乘欲勝解者。欲正行者。顯無差別。標舉分別諸過失故。發起迷亂勝解正行。於能說法補特伽羅。迷亂顯彼所有密處。

復次有四種法。能令菩薩壞鮮白法。謂與他競增上力故起諸白法非處加行。雖起白法處所加行。然有三種邪行過失。一者染著過失。二者惡見過失。三者受持過失。由二因緣應知染著過失。一者邪受用故。二者多雜處故。由二因緣應知惡見過失。一者誹撥正法補特伽羅故。二者於不正法顯示執著為正法故。由二因緣應知受持過失。一者受持狹小唯不了義經故。二者於所未聞未曾領受諸了義經。懸誹撥故。

復次菩薩有四種非菩薩儀惡意現行。一者於大師所生不信順敬學相違。惡意現行。二者於同梵行攝受舉罪能教誡者如實發露己過相違惡意現行。三者於大智福諸善法中。精進相違惡意現行。四者於廣大甚深勝解中。能令自障清淨相違惡意現行。由三種相應知。於大師所生不信順。謂於有體尊勝得智。由三種相應知不如實發露己過。一者於彼攝受諸有情所。邪妄顯示己為尊勝。因此發起憍舉心故。二者於能舉罪諸有情所。覆所犯故。三者於能教誡諸有情所。因彼驅擯增上力故。發穢濁心作損惱故。由二種相應知退失於諸善法發起精進。謂於大智福諸有情所。愛著利養恭敬故。及欣樂彼故。

復次有四種法能令菩薩難可調伏。謂於正修有四種障。一於聽聞執為究竟。二於教授左謬領解。三於尸羅不正安住。多諸惡作。四於自見安住見取。謂但聽聞心不寂靜故。於聽聞執為究竟。由於教誡顛倒分別故。於教授左謬領解。由於尸羅多作缺犯而受信施故有惡作。與勝有情共興諍競故。於自見多住見取。勝有情者。謂根調伏勝及斷滅勝。

復次菩薩有四種於諸有情行於非道。一者於未安立淨信有情。而不為說。二者於下乘希求大乘諸有情所。不隨所宜而有所說。三者於大乘希求下乘諸有情所。不順其儀而有所說。四者於住禁戒不住禁戒貪愛朋黨。不平等說。由三種相當知是名安住禁戒。一者事業無愆故。二者尸羅無缺故。三者恭敬所學故。由二種相當知是名不住禁戒。一者尸羅缺故。二者不恭敬所學故。

復次菩薩由親近不賢良故。退失四事。一者退失於乘。二者退失利益有情。加行。三者退失聖教。四者退失無間修諸善法。

復次有四種菩薩不如其義。一者任持正法。二者住阿練若。三者勤修福業。四者管御大眾。謂諸菩薩欲令信伏雖住持正法。亦不如義。非如其義。若諸菩薩為求聲譽。雖住阿練若。亦不如義。非如其義。若諸菩薩心專繫著有染之果。雖勤修福業。亦不如義。非如其義。若諸菩薩心專繫著供事名稱。雖管御大眾亦不如義。非如其義。復次云何正行。謂與上相違離別過失。宣說對治。當知後後之所引發八種行相。是名正行。

謂說由自不聞令智退失。此何因緣。由於正法補特伽羅不恭敬所顯故。由此毀犯。設不毀犯亦無勝解。是故退失。又說由不令聞令智退失。此何因緣。由欲令他信伏所顯故。由此毀犯。設不毀犯迴向邪法。是故退失。又說由為聞障令智退失。此何因緣。由不欲不聞不持所顯故。由此毀犯。設不毀犯懈怠嬾墮。是故退失。又說由邪執著而有聽聞令智退失。此何因緣。由於修行不見功德但聞言說為究竟所顯故。由此毀犯。設不毀犯智不成實。是故退失。

復說由於舉罪者所迷亂自過令念忘失。此何因緣。由於重事中怖畏衰損。於輕事中怖畏呵責。而設妄語所顯故。由此毀犯。由業障故有所忘失。設不毀犯由犯障故而有忘失。又說由迷亂學處令念忘失。此何因緣。由非自性隨轉虛妄見曲所顯故。由此毀犯。由業障故有所忘失。設不毀犯由犯障故而有忘失。又說由於大乘迷亂勝解正行令念忘失。此何因緣。由於菩薩不生恭敬隱覆實德所顯故。由此毀犯。由業障故有所忘失。設不毀犯由犯障故而有忘失。又說由迷亂顯隱密處令念忘失。此何因緣。由欲令於大乘不生樂欲所顯故。由此毀犯。由業障故而有忘失。設不毀犯由犯障故而有忘失。

復說由非處加行壞鮮白法。此何因緣。由樂己利狹小不轉。下乘聽聞心不謙下所顯故。由此毀犯。由不能得所未獲得諸鮮白法。於所聽受生賒緩故。於己得退。又說由染愛過失壞鮮白法。此何因緣。由於正在家所得利養不生喜足。矯誑等法有希望所顯故。由此毀犯。由不聽聞所未聞法。多諸事業輕躁散亂。於三摩地不能證得。又說由惡見過失壞鮮白法。此何因緣。由懷惡意。瞻視於他。於諸聲聞大乘所學其心顛倒所顯故。由此毀犯。由不正行獲得衰損。由誑惑他獲得衰損。又說由受持過失壞鮮白法。此何因緣。由於如來智意趣中起等覺慢所顯故。由此毀犯。由謗正法獲得衰損。由於如來智意趣中邪稱量故。獲得衰損。

復說由於所學不甚恭敬故惡意現行。此何因緣。由於所犯不發露不陳悔。不除惡作所顯故。由此現行。由於所緣有散亂故行不明瞭。又說由不如實顯己過故惡意現行。此何因緣。由於身財有所顧戀。樂非諦語所顯故。由此現行。由於聖教有散亂故。行不明瞭。又說由於精進懈怠因緣。惡意現行。此何因緣。由無堪忍所顯故。由此現行。由於眾苦不能堪忍。於諸善法有散亂故。行不明瞭。又說由障淨因緣。惡意現行。此何因緣。由於大乘無增上意樂勝解所顯故。由此現行。於廣大乘有散亂故。行不明瞭。

復說由唯聽聞究竟修障難可調伏。此何因緣。由唯觀見免脫難論勝利聽聞所顯故。由此毀犯。矯誑顯示持法善友。又說由於教授左解修障難可調伏。此何因緣。由不堪受教堅持所犯。不敬教授所顯故。由此毀犯。矯誑顯示住阿練若善友。又說由於尸羅不堅安住惡作修障難可調伏。此何因緣。由於所學不甚恭敬。虛受信施所顯故。由此毀犯。矯誑顯示勤修福業善友。又說由於自見安住見取修障難可調伏。此何因緣。由於清淨波羅蜜多諸菩薩所。不生恭敬不欲瞻仰。不欲親近。不欲聽聞。不隨法行所顯故。由此毀犯。矯誑顯示御眾善友。復說由不宣說。不隨宣說。不順義說。不平等說行於非道。此何因緣。由前後宣說厭倦不平等心。於所宣說不知方便。下乘勝解有染愛心。教誡徒眾加行所顯故。由此毀犯。由善根不圓滿故。由不攝受廣大善根故。由棄捨廣大善根故。生非福故。誑惑所化諸有情類。復說由四種親近不賢良故退失四事。此何因緣。由慳悋少聞不善入聖教。於佛語言不聽聞所顯故。由此毀犯。不修善根故。怖畏生死苦故。於利他事不能作故。狹小善根故。於諸法中有疑惑故。而有退失。

復說由於四種菩薩欲求信伏。欲求聲譽。欲求染果。欲求供養承事名稱是諸菩薩不如其義。此何因緣。由與我愛俱於微細罪不見怖畏。與其無我非勝解俱不顧他利。於生死涅槃一向觀見過失功德。於現法中樂相雜住。於當來世欣樂富貴攝受財法所顯故。由此毀犯。矯現自身能正持法乃至御眾。

復次云何正行勝利。此亦四種。後後應知。如是正行菩薩。能積集福智資糧故。以此為依障清淨故。以此為依於一切門集成白法故。以此為依起一切種利益有情加行故。又能生長無量福故。

復有四法能令積集福智資糧。一者依此正行供養承事諸佛如來。二者聞清淨。三者思清淨。四者修清淨。

復有四法能令障淨。一者於乘自然無動。二者於諸有情遠離不行因緣。三者遠離邪行因緣。四者遠離不圓滿正行因緣。

復有四法能令一切門集成白法。一者修修所成。二者成熟有情即彼所成。三者堪忍難事即彼所成。四者聞思無厭即彼所成復有四法能令作一切種利有情事。謂於四處濟拔有情。一者於疑惑猶豫處。二者於極穢惡趣顛墜處。三者於下乘信解處。四者於憎背聖教瞋恚心處。

復次云何菩薩於正行中現在轉時。猶得如是功德勝利。謂具法行中平等行。善行。法住行相。

云何菩薩具於法行。此何行相。謂諸菩薩凡所修行不越正法。是故名為具足法行。當知此行有五行相。一者於不饒益樂行惡行諸有情所。欲令入善攝受哀愍故。二者於住種性外緣闕乏諸有情所。勸令發起菩提心故。三者於波羅蜜多殊勝中。自了知故。四者於尊重處。發起恭敬禮拜加行故。五者於諸外道怨敵有情。安住聖教無傾動故。

云何菩薩具平等行。此何行相。謂諸菩薩遍於一切利眾生事。平等修行。是故說名具平等行。當知此行有八行相。一者於諸有情平等親愛故。二者於諸有情以無染污無差別身。無差別世。無差別求。親愛之心平等慰喻故。三者捨諸憒鬧舒顏和悅。於已受擔平等能運故。四者於未受擔平等能取故。五者於一切苦平等堪忍故。六者於無量調伏方便平等能求故。七者展轉更互平等正語堪忍語故。八者一切善根平等迴向大菩提故。云何菩薩具於善行。此何行相。謂諸菩薩於內成熟諸佛法故。於外成熟諸有情故。修行善行。是故說名具於善行。當知此行有七行相。一者無所依止而惠施故。二者無所依止而持戒故。三者由哀愍心而修忍故。四者非於少分修精進故。五者為作利益諸有情處修靜慮故。六者見不相應修妙慧故。七者成熟方便善巧故。

云何菩薩具於法住。此何行相。謂諸菩薩非但追求以為究竟。非但讀誦以為究竟。非但宣說以為究竟。非但尋思以為究竟。而於內心勝奢摩他正修習中。發勤方便。平等修集。是故說名具於法住。當知此住有十二行相。一者於住禁戒不住禁戒能教授中。無分別故。二者以此為依。恭敬領受所教授故。三者以此為依。身遠離故。四者以此為依。心遠離故。五者以此為依。越聲聞乘相應作意大乘相應作意思惟故。六者以此為依。不捨遠離軛。與諸有情共止住故。及與所餘共止住故。七者以此為依。領受清淨世間智大福資糧威德修果故。八者於世間智不知喜足。尋求修治出世智故。又清淨智者。斷四種過失。管御大眾故。一者不能堪忍觸惱過失。二者不決定說教授過失。三者不如其言所作過失。四者有染愛心過失。如是四種及前八種合有十二行相。

復次云何菩薩能生淨信。所有譬喻。謂諸菩薩從初發心。初中後時作諸眾生引發善根所依止故。普於一切若怨若恩。心無所著猶如大地。而諸菩薩非如大地中庸而轉。眾生依之自施功力。方得存活。然諸菩薩生長善根。淨信歡喜。能滋潤故。猶如大水。而諸菩薩非如大水與諸稼穡成熟相違。然諸菩薩為欲成熟諸善根故。於可厭法深生厭患。能燒煉故。猶如大火。而諸菩薩非如大火與諸佛土集會相違。然諸菩薩能令善根已成熟者。引發聚集解脫觸得。由能發起正教授故。譬如大風。而諸菩薩非如大風能引發已終歸滅盡。然諸菩薩令自白法轉增盛故。猶如朗月。而諸菩薩非如朗月但於白分光明照曜。非於黑分。然諸菩薩其相平等。於黑白分一切法中。智普照故。猶如日輪。而諸菩薩非如日輪怖羅怙捉即便旋轉。然諸菩薩一切趣。中終不怖畏煩惱所執而旋轉故。譬如師子。而諸菩薩非如師子怯於大擔。然諸菩薩能擔一切大苦擔故。如善調龍。而諸菩薩非如龍象若遭利衰。軟非軟語。若樂若苦。則為愛恚之所塗染。然諸菩薩於諸世法。不為愛恚所塗染故。如紅蓮花。而諸菩薩非如紅蓮斷其莖已不復生長。然諸菩薩雖伏煩惱。由善根力之所任持。於生死中復生長故。猶如大樹根未損壞。而諸菩薩非如大樹其根後時定當損壞。然諸菩薩所有善根迴向涅槃大菩提故。譬如眾流趣入大海。而諸菩薩非如眾流趣入大海即成海性。然諸菩薩依止涅槃及大菩提諸善根力。而遊戲故。猶如諸天依蘇迷住。而諸菩薩非如諸天住蘇迷盧。於自事中。專行放逸。多受快樂。然諸菩薩方便般若所攝持故。成辦一切佛所作故。譬如群臣所輔大王。而諸菩薩非如群臣所輔大王。為自利益守護國人。然諸菩薩不顧己利。攝護眾生。猶如大雲。而諸菩薩非如大云不能畢竟成辦稼穡。然諸菩薩畢竟生長菩提分法。如轉輪王出現於世。而諸菩薩非如輪王無有第二大丈夫眾。然諸菩薩解脫平等。善根所生多同出現。如末尼寶。而諸菩薩非如末尼寶珠與迦理沙般拏極不相似。然諸菩薩入無漏界。所作平等。受樂等故。譬如已入雜林諸天。而諸菩薩非如已入雜林諸天煩惱增長。當來顛墜。然諸菩薩伏諸煩惱無顛墜故。所有煩惱如咒術等所伏諸毒。而諸菩薩所有煩惱。非如咒等所伏諸毒唯不為害。更無餘德。然諸菩薩由自煩惱。能作一切眾生利益故。此煩惱如大城中諸糞穢聚。如是菩薩所有功德。麁同世間共所知事故。得為喻。而此功德由殊勝故。無有譬喻。是故當知菩薩功德。一切譬喻所不能及。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九

 

上篇:瑜伽師地論(100卷)

下篇:瑜伽師地論釋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註音版】准提咒持誦儀軌

准提咒持誦儀軌...

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卷第一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

佛性論

佛性論卷第一 天親菩薩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緣起分第...

成唯識寶生論

成唯識寶生論卷第一(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 護法菩薩造...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一 安慧菩薩糅 大唐三藏法師玄...

掌中論

掌中論一卷 陳那菩薩造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論曰。...

【註音版】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笈多譯本)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笈多譯本)...

金光明懺法補助儀

金光明懺法補助儀 宋天台東掖山沙門遵式集 緣起第一...

佛說隨勇尊者經

佛說隨勇尊者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

【註音版】大勢至菩薩聖誕祝儀

本祝儀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

佛說大方廣未曾有經善巧方便品

佛說大方廣未曾有經善巧方便品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

【註音版】佛說十吉祥經

佛說十吉祥經...

佛說如來智印經

佛說如來智印經一卷 僧祐雲闕譯人今附宋錄 如是我聞:...

【註音版】佛一百八名讚經

佛一百八名讚經...

佛說法滅盡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拘夷那竭國如來三月當般涅槃與諸比丘...

【佛教詞典】六妙門

一、數息門,即善調呼吸,數息一至十,以攝亂心。   ...

【佛教詞典】假簿

為禪林記載有關請假外出、歸省者之簿。又作請假簿。敕...

萬法皆空為何還要常行供養

【原文】 問曰:華者事也,理在何焉?信之與毀,交報在...

淺議如何集中精神

現代人在生活中,時常感覺無法集中精神,以致工作學習...

真如本在自心,佛性即在自心

過去,有一個人專門雕刻夜叉羅剎,他天天要構思、仿真...

千念萬念成就臨終純淨的一念

憶佛、念佛是我們人生中最重大的一件事情,我們要淨念...

慧律法師《追求涅槃的心》

佛教追求的最高原則就叫做涅槃,涅槃翻譯成中文叫做不...

不能了解生命的根本而錯亂用心

我們在明白整個生命的道理當中,最重要的先要了解生死...

智者大師: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 天台智者大師 說 宋四明沙門知禮...

我們為什麼要發菩提心

那菩提心怎麼發得出來呢?不是憑空就能發出來的。菩提...

發財不難,保財最難

俗話說:發財不難,保財最難。我住在上海五十餘年,看...

讚譽詆毀皆有前因

讚譽或詆毀皆有前因 孟子云,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要想達到最高境界,不要忽視平常的小事情

大家學過《菩提道次第》,知道從修行上,根據各人發心...

茗山法師日行一善的神奇效驗

慈,就是犧牲自己而施與他人之安樂;悲,就是同情他人...

【視頻】《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妙喜居士念誦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妙喜居士念誦

【視頻】《天請問經》風柯月渚讀誦

《天請問經》風柯月渚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