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三

復次云何不如理作意施設建立。嗢拕南曰。

 執因中有果  顯了有去來
 我常宿作因  自在等害法
 邊無邊矯亂  計無因斷空
 最勝淨吉祥  由十六異論

由十六種異論差別。顯不如理作意。應知何等十六。一因中有果論。二從緣顯了論。三去來實有論。四計我論。五計常論。六宿作因論。七計自在等為作者論。八害為正法論。九有邊無邊論。十不死矯亂論。十一無因見論。十二斷見論。十三空見論。十四妄計最勝論。十五妄計清淨論。十六妄計吉祥論。

因中有果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常常時恆恆時。於諸因中具有果性。謂雨眾外道作如是計。問何因緣故彼諸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顯示因中具有果性。答由教及理故。教者。謂彼先師所造教藏。隨聞轉授傳至於今。顯示因中先有果性。理者。謂即如彼沙門若婆羅門。為性尋思為性觀察。住尋思地。住自辦地。住異生地。住隨思惟觀察行地。彼作是思。若從彼性。此性得生。一切世間共知共立。彼為此因非餘。又求果者唯取此因非餘。又即於彼加功營搆諸所求事非餘。又若彼果即從彼生不從餘生。是故彼果因中已有。若不爾者應立一切是一切因。為求一果應取一切。應於一切加功營搆。應從一切一切果生。如是由施設故求取故。所作決定故。生故。彼見因中常有果性。

應審問彼。汝何所欲。何者因相。何者果相。因果兩相。為異不異。若無異相。便無因果二種決定。因果二種。無差別故。因中有果。不應道理。若有異相。汝意云何。因中果性。為未生相。為已生相。若未生相。便於因中。果猶未生。而說是有。不應道理。若已生相。即果體已生。復從因生。不應道理。是故。因中非先有果。然要有因待緣果生。又有相法。於有相法中。由五種相。方可了知。一於處所可得。如甕中水。二於所依可得。如眼中眼識。三即由自相可得。如因自體不由比度。四即由自作業可得。五由因變異故。果成變異。或由緣變異故。果成變異。是故彼說常常時。恆恆時。因中有果。不應道理。由此因緣。彼所立論。非如理說。如是不異相故。異相故。未生相故。已生相故。不應道理。

從緣顯了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一切諸法性本是有。從眾緣顯。不從緣生。謂即因中有果論者。及聲相論者。作如是計。問何因緣故。因中有果論者。見諸因中先有果性從緣顯耶。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說。理者謂如有一為性尋思。為性觀察。廣說如前。彼如是思。果先是有。復從因生。不應道理。然非不用功為成於果。彼復何緣而作功用。豈非唯為顯了果耶。彼作如是妄分別。已立顯了論。

應審問彼。汝何所欲。為無障緣而有障礙。為有障緣耶。若無障緣者。無障礙緣。而有障礙。不應道理。若有障緣者。屬果之因。何故不障。同是有故。不應道理。譬如黑闇障瓫中水亦能障瓫。若言障緣亦障因者。亦應顯因俱被障故。而言但顯因中先有果性不顯因者。不應道理。復應問彼。為有性是障緣。為果性耶。若有性是障緣者。是即有性。常不顯了。不應道理。因亦是有。何不為障。若言果性是障緣者。是則一法亦因亦果。如芽是種子果是莖等。因是即一法。亦顯不顯。不應道理。又今問汝。隨汝意答。本法與顯為異不異。若不異者。法應常顯。顯已復顯。不應道理。若言異者。彼顯為無因耶。為有因耶。若言無因。無因而顯。不應道理。若有因者。果性可顯非是因性。以不顯因。能顯於果。不應道理。如是無障緣故。有障緣故。有相故。果相故。顯不異故。顯異故。不應道理。是故汝言若法性無是即無相。若法性有是即有相。性若是無不可顯了。性若是有方可顯了者。不應道理。我今當說。雖復是有不可取相。謂或有遠故雖有而不可取。又由四種障。因障故而不可取。復由極微細故而不可取。或由心散亂故而不可取。或由根損壞故而不可取。或由未得彼相應智故而不可取。如因果顯了論。不應道理。當知聲相論者亦不應理。此中差別者。外聲論師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聲相常住無生無滅。然由宣吐方得顯了。是故此論如顯了論非應理說。

去來實有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若在此法者。由不正思惟故。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有過去有未來。其相成就猶如現在實有非假。問何因緣故彼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說。又在此法者。於如來經不如理分別故。謂如經言。一切有者即十二處。此十二處實相是有。又薄伽梵說有過去業。又說有過去色有未來色。廣說乃至識亦如是。理者。謂如有一為性尋思。為性觀察。廣說如前。彼如是思。若法自相安住此法真實是有。此若未來無者。爾時應未受相。此若過去無者。爾時應失自相。若如是者。諸法自相應不成就。由此道理亦非真實故。不應理。由是思惟起如是見。立如是論。過去未來性相實有。

應審問彼。汝何所欲。去來二相與現在相為一為異。若言相一。立三世相不應道理。若相異者。性相實有不應道理。又汝應說自意所欲。墮三世法為是常相為無常相。若常相者。墮在三世不應道理。若無常相。於三世中恆是實有不應道理。又今問汝。隨汝意答。為計未來法來至現在世耶。為彼死已於此生耶。為即住未來為緣生現在耶。為本無業今有業耶。為本相不圓滿今相圓滿耶。為本異相今異相耶。為於未來有現在分耶。若即未來法來至現在者。此便有方所。復與現在應無差別。復應是常不應道理。若言未來死已現在生者是即未來。不生於今現在世法本無今生。又未來未生而言死沒。不應道理。若言法住未來以彼為緣生現在者。彼應是常。又應本無今生非未來法生。不應道理。若本無業用今有業用。是則本無今有便有如前所說過失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此業用與彼本法。為有異相為無異相。若有異相。此業用相未來無故。不應道理。若無異相。本無業用今有業用。不應道理。如無業用有此過失如是。相圓滿。異相。未來分相應知亦爾。此中差別者。復有自性雜亂過失故。不應道理。如未來向現在。如是現在往過去。如其所應過失應知。謂即如前所計諸因緣及所說破道理如是。自相故共相故。來故死故。為緣生故業故。相圓滿故相異故。未來有分故。說過去未來體實有論。不應道理。如是說已復有難言。若過去未來是無。云何緣無而有覺轉。若言緣無而有覺轉者。云何不有違教過失。如說一切有者。謂十二處。我今問汝。隨汝意答。世間取無之覺。為起耶為不起耶。若不起者。能取無我。兔角。石女兒。等覺皆應是無。此不應理。又薄伽梵說。我諸無諂聲聞。如我所說正修行時。若有知有若無知無。此不應道理。若言起者。汝意云何。此取無覺。為作有行為作無行。若作有行。取無之覺而作有行。不應道理。若作無行者。汝何所欲。此無行覺。為緣有事轉。為緣無事轉若緣有事轉者。無行之覺緣有事轉。不應道理。若緣無事轉者。無緣無覺不應道理。又雖說一切有者謂十二處。然於有法密意說有有相。於無法密意說有無相。所以者何。若有相法能持有相。若無相法能持無相。是故俱名為法俱名為有。若異此者。諸修行者唯知於有不知於無應非無間觀所知法。不應道理。又雖說言有過去業。由此業故諸有情受有損害受無損害受。此亦依彼習氣。密意假說為有。謂於諸行中。曾有淨不淨業。若生若滅由此因緣彼行勝異相續而轉是名習氣。由此相續所攝習氣故。愛不愛果生。是故於我無過。而汝不應道理復雖說言有過去色有未來色有現在色如是乃至識亦爾者此亦依三種行相。密意故說。謂因相自相果相。依彼因相密意說有未來。依彼自相密意說有現在依彼果相密意說有過去。是故無過。又不應說過去未來是實有相。何以故。應知未來有十二種相故。一因所顯相。二體未生相。三待眾緣相。四已生種類相。五可生法相。六不可生法相。七未生雜染相。八未生清淨相。九應可求相。十不應求相。十一應觀察相。十二不應觀察相。當知現在亦有十二種相。一果所顯相。二體已生相。三眾緣會相。四已生種類相。五一剎那相。六不復生法相。七現雜染相。八現清淨相。九可憙樂相。十不可憙樂相。十一應觀察相。十二不應觀察相。當知過去亦有十二種相。一已度因相。二已度緣相。三已度果相。四體已壞相。五已滅種類相。

六不復生法相。七靜息雜染相。八靜息清淨相。九應顧戀處相。十不應顧戀處相。十一應觀察相。十二不應觀察相。

計我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有我薩埵命者生者。有養育者數取趣者。如是等諦實常住。謂外道等作如是計。問何故彼外道等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說。理者。謂如有一為性尋思為性觀察。廣說如前。由二種因故。一先不思覺率爾而得有薩埵覺故。二先已思覺得有作故。彼如是思。若無我者見於五事。不應起於五有我覺。一見色形已。唯應起於色形之覺。不應起於薩埵之覺。二見順苦樂行已。唯應起於受覺。不應起於勝劣薩埵之覺。三見已立名者名相應行已。唯應起於想覺。不應起於剎帝利。婆羅門。吠舍。戍陀羅。佛授。德友。等薩埵之覺。四見作淨不淨相應行已。唯應起於行覺。不應起於愚者智者薩埵之覺。五見於境界識隨轉已。唯應起於心覺。不應起於我。能見。等薩埵之覺。由如是先不思覺。於此五事唯起五種薩埵之覺。非諸行覺。是故先不思覺見已率爾而起有薩埵覺故。如是決定知有實我。又彼如是思若無我者。不應於諸行中先起思覺得有所作。謂我以眼當見諸色。正見諸色。已見諸色。或復起心。我不當見。如是等用。皆由我覺行為先導。如於眼見如是。於耳鼻舌身意應知亦爾。又於善業造作善業止息。不善業造作不善業止息。如是等事。皆由思覺為先。方得作用。應不可得如是等用。唯於諸行。不應道理。

由如是思故。說有我。我今問汝。隨汝意答。為即於所見事起薩埵覺。為異於所見事起薩埵覺耶。若即於所見事起薩埵覺者。汝不應言即於色等計有薩埵。計有我者是顛倒覺。若異於所見事起薩埵覺者。我有形量。不應道理。或有勝劣。或剎帝利等。或愚或智。或能取彼色等境界。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為唯由此法自體起此覺耶。為亦由餘體起此覺耶。若唯由此法自體起此覺者。即於所見起彼我覺。不應說名為顛倒覺。若亦由餘體起此覺者。即一切境界。各是一切境界覺因故。不應理。又汝何所欲。於無情數有情覺。於有情數無情覺。於餘有情數餘有情覺。為起為不起耶。若起者。是即無情應是有情。有情應是無情。餘有情應是餘有情。此不應理。若不起者。則非撥現量。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此薩埵覺。為取現量義。為取比量義耶。若取現量義者。唯色等蘊是現量義。我非現量義。故不應理。若取比量義者。如愚稚等。未能思度。不應率爾起於我覺。又我今問汝。隨汝意答。如世間所作。為以覺為因。為以我為因。若以覺為因者。執我所作。不應道理。若以我為因者。要先思覺得有所作。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所作事因。常無常耶。若無常者。此所作因體是變異。執我有作不應道理。若是常者。即無變異。無變有作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為有動作之我能有所作。為無動作之我有所作耶。若有動作之我能有所作者。是即常作。不應復作。若無動作之我有所作者。無動作性而有所作。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為有因故我有所作。為無因耶。若有因者。此我應由餘因策發方有所作。不應道理。若無因者。應一切時作一切事。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此我為依自故能有所作。為依他故能有所作。若依自者。此我自作老病死苦雜染等事。不應道理。若依他者。計我所作不應道理。又我今問汝。隨汝意答。為即於蘊施設有我。為於諸蘊中。為蘊外餘處。為不屬蘊耶。若即於蘊施設我者。是我與蘊無有差別。而計有我諦實常住。不應道理。若於諸蘊中者。此我為常為無常耶。若是常者。常住之我為諸苦樂之所損益。不應道理。若無損益起法非法。不應道理。若不生起法及非法。應諸蘊身畢竟不起。又應不由功用我常解脫。若無常者。離蘊體外有生有滅。相續流轉法不可得故。不應理。又於此滅壞。後於餘處不作而得。有大過失。故不應理。若蘊外餘處者。汝所計我應是無為。不應道理。若不屬蘊者。我一切時應無染污。又我與身不應相屬。此不應理。又汝何所欲。所計之我。為即見者等相。為離見者等相。若即見者等相者。為即於見等假立見者等相。為離於見等別立見者等相。若即於見等假立見者等相者。則應見等是見者等。而汝立我為見者等。不應道理。以見者等與見等相。無差別故。若離於見等別立見者等相者。彼見等法。為是我所成業。為是我所執具。若是我所成業者。若如種子應是無常。不應道理。若言如陶師等假立丈夫。此我應是無常。應是假立。而汝言是常是實。不應道理。若言如具神通假立丈夫。此我亦應無常。假立於諸所作隨意自在。此亦如前不應道理。若言如地。應是無常。又所計我無如地大。顯了作業故不應理。何以故。世間地大所作業用顯了可得。謂持萬物令不墜下。我無是業顯了可得。若如虛空應非實有。唯於色無假立空故。不應道理。虛空雖是假有。而有業用分明可得。非所計我故。不應理。世間虛空所作業用分明可得者。謂由虛空故得起往來屈伸等業。是故見等是我所成業。不應道理。若是我所執具者。若言如鎌。如離鎌外餘物。亦有能斷作用。如是離見等。外於餘物上。見等業用不可得故。不應道理。若言如火。則徒計於我。不應道理。何以故。如世間火。離能燒者亦自能燒故。若言離見者等相別有我者。則所計我相乖一切量。不應道理。又我今問汝。隨汝意答。汝所計我。為與染淨相應而有染淨。為不與染淨相應而有染淨耶。若與染淨相應而有染淨者。於諸行中有疾疫災橫及彼止息順益可得。即彼諸行雖無有我。而說有染淨相應。如於外物。內身亦爾。雖無有我。染淨義成。故汝計我不應道理。若不與染淨相應而有染淨者。離染淨相我有染淨。不應道理。又我今問汝。隨汝意答。汝所計我為與流轉相相應而有流轉。為不與流轉相相應。而有流轉及止息耶。若與流轉相相應。而有流轉及止息者。於諸行中有五種流轉相可得。一有因。二可生三可滅。四展轉相續生起。五有變異。若諸行中此流轉相可得。如於身芽河燈乘等。流轉作用中雖無有我。即彼諸行得有流轉及與止息何須計我。若不與彼相相應。而有流轉及止息者。則所計我無流轉相而有流轉止息。不應道理。又我今問汝。隨汝意答。汝所計我。為由境界所生。若苦若樂及由思業。並由煩惱隨煩惱等之所變異。說為受者作者及解脫者。為不由彼變異。說為受者等耶。若由彼變異者。是即諸行是受者作者及解脫者。何須計我。設是我者。我應無常。不應道理。若不由彼變異者。我無變異而是受者作者及解脫者。不應道理。又汝今應說自所欲。為唯於我說為作者。為亦於餘法說為作者。若唯於我。世間不應說火為燒者光為照者。若亦於餘法。即於見等諸根。說為作者徒分別我。不應道理。又汝應說自意所欲。為唯於我建立於我。為亦於餘法建立於我。若唯於我者。世間不應於彼假說士夫身呼為德友佛授等。若亦於餘法者。是則唯於諸行假說名我。何須更執別有我耶。何以故。諸世間人唯於假設士夫之身。起有情想立有情名及說自他。有差別故。又汝何所欲。計我之見為善為不善耶。若是善者。何為極愚癡人深起我見。不由方便率爾而起。能令眾生怖畏解脫。又能增長諸惡過失。不應道理。若不善者。不應說正及非顛倒。若是邪倒所計之我體是實有。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無我之見。為善為不善耶若言是善。於彼常住實有我上。見無有我。而是善性非顛倒計。不應道理。若言不善。而一切智者之所宣說。精勤方便之所生起。令諸眾生不怖解脫能速證得白淨之果。諸惡過失如實對治。不應道理。又汝意云何。為即我性自計有我。為由我見耶。若即我性自計有我者。應一切時無無我覺。若由我見者。雖無實我。由我見力故於諸行中妄謂有我。是故汝計定實有我不應道理。如是不覺為先而起彼覺故。思覺為先見有所作故。於諸蘊中假施設故。由於彼相安立為有故。建立雜染及清淨故。建立流轉及止息故。假立受者作者解脫者故。施設有作者故。施設言說故。施設見故。計有實我皆不應理。

又我今當說第一義我相。所言我者。唯於諸法假立為有。非實有我。然此假我。不可說言與彼諸法異不異性。勿謂此我是實有體。或彼諸法即我性相。又此假我。是無常相。是非恆相。非安保相。是變壞相。生起法相。老病死相。唯諸法相。唯苦惱相故。薄伽梵說。苾芻當知。於諸法中假立有我。此我無常無恆不可安保。是變壞法。如是廣說。由四因。故於諸行中假設有我。一為令世間言說易故。二為欲隨順諸世間故。三為欲斷除謂定無我諸怖畏故。四為宣說自他成就功德成就過失。令起決定信解心故。是故執有我論非如理說。

計常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我及世間皆實常住。非作所作。非化所化。不可損害積聚而住。如伊師迦。謂計前際說一切常者。說一分常者。及計後際說有相者。說無相者。說非想非非想者。復有計諸極微是常住者。作如是計。問何故彼諸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我及世間是常住耶。答彼計因緣如經廣說。隨其所應盡當知。此中計前際者。謂或依下中上靜慮。起宿住隨念。不善緣起故。於過去諸行。但唯憶念不如實知。計過去世以為前際。發起常見。或依天眼計現在世以為前際。於諸行剎那生滅流轉不如實知。又見諸識流轉相續從此世間至彼世間。無斷絕故。發起常見。或見梵王隨意成立。或見四大種變異。或見諸識變異。計後際者。於想及受雖見差別。然不見自相差別。是故發起常見。謂我及世間皆悉常住。又計極微是常住者。以依世間靜慮起如是見。由不如實知緣起故。而計有為先有果集起。離散為先有果壞滅。由此因緣彼謂從眾微性麁物果生。漸析麁物乃至微住。是故麁物無常極微是常。

此中計前際後際常住論者。是我執論。差別相所攝故。我論已破。當知。我差別相論亦已破訖。又我今問汝。隨汝意答。宿住之念。為取諸蘊為取我耶。若取蘊者。執我及世間是常。不應道理。若取我者。憶念過去如是名等諸有情類。我曾於彼如是名如是姓。乃至廣說。不應道理。又汝意云何。緣彼現前和合色境眼識起時。於餘不現不和合境所餘諸識。為滅為轉。若言滅者。滅壞之識而計為常。不應道理。若言轉者。由一境界。依一切時。一切識起。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所執之我。由想所作及受所作。為有變異為無變異。若言有者。計彼世間及我常住。不應道理。若言無者。有一想已複種種想。復有小想及無量想。不應道理。又純有樂已復純有苦。復有苦有樂有不苦不樂。不應道理。又若計命即是身者。彼計我是色。若計命異於身者。彼計我非色。若計我俱遍。無二無缺者。彼計我亦是色亦非色。若為對治此故。即於此義中。由異句異文。而起執者。彼計我非色非非色。又若見少色少非色者。彼計有邊。若見彼無量者。彼計有無邊。若復遍見而色分少非色分無量。或色分無量。非色分少者。彼計亦有邊亦無邊若為對治此故。但由文異不由義異。而起執者。彼計非有邊非無邊。或計解脫之我遠離二種。又計極微常住論者。我今問汝。隨汝意答。汝為觀察計極微常。為不觀察計彼常耶。若不觀察者。離慧觀察而定計常。不應道理。若言已觀察者。違諸量故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諸微塵性。為由細故計彼是常。為由與麁果物其相異故計彼常耶。若由細者。離散損減轉復羸劣。而言是常不應道理。若言由相異故者。是則極微。超過地水火風之相。不同種類相故。而言能生彼類果。不應道理。又彼極微。更無異相可得故。不中理。又汝何所欲。從諸極微所起麁物。為不異相為異相耶。若言不異相者。由與彼因無差別故。亦應是常。是則應無因果決定。不應道理。若異相者。汝意云何。為從離散極微麁物得生。為從聚集耶。若言從離散者。應一切時一切果生。是則應無因果決定。不應道理。若從聚集者。汝意云何。彼麁果物從極微生時。為不過彼形質之量。為過彼形質量耶。若言不過彼形質量者。從形質分物。生形質有分物。不應道理。若言過者。諸極微體無細分故不可分析。所生麁物亦應是常。亦不中理。若復說言有諸極微本無今起者。是則計極微常。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彼諸極微起造麁物。為如種子等。為如陶師等耶。若言如種子等者。應如種子體是無常。若言如陶師等者。彼諸極微應有思慮。如陶師等。不應道理。若不如種等及陶師等者。是則同喻不可得故。不應道理。又汝意云何。諸外物起為由有情為不爾耶。若言由有情者。彼外麁物由有情生。所依細物不由有情。不應道理。誰復於彼制其功能。若言不由有情者。是則無用而外物生。不應道理。如是隨念諸蘊有情故。由一境界一切識流不斷絕故。由想及受變不變故。計彼前際及計後際常住論者。不應道理。又由觀察不觀察故。由共相故。由自相故。由起造故。根本所用故。極微常論不應道理。是故計常論者。非如理說。我今當說常住之相。若一切時。無變異相。若一切種無變異相。若自然無變異相。若由他無變異相。又無生相當知是常住相。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

 

上篇:瑜伽師地論(100卷)

下篇:瑜伽師地論釋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瑜伽師地論(100卷)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

無相思塵論

無相思塵論 陳那菩薩造 陳西印度三藏法師真諦譯  若...

成唯識論

成唯識論卷第一 護法等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王法正理論

王法正理論 彌勒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佛世...

瑜伽師地論釋

瑜伽師地論釋一卷 最勝子等諸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註音版】佛說分別佈施經

佛說分別佈施經...

佛說義足經

佛說義足經卷上(八雙十六輩)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桀貪...

伽耶山頂經

伽耶山頂經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 一時...

心銘

心性不生,何須知見。本無一法,誰論熏煉。 往返無端...

佛說馬有三相經

佛說馬有三相經(出雜阿含別譯) 後漢沙門支曜譯 聞如是...

五方便念佛門

五方便念佛門 天台智者大師撰 一凝心禪、二制心禪、三...

佛說阿鳩留經

佛說阿鳩留經 僧祐錄雲安公古典經今附漢錄 聞如是:...

佛說四人出現世間經

佛說四人出現世間經 宋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佛說解憂經

佛說解憂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鴻臚卿傳教大師臣法...

【佛教詞典】德香

(術語)謂德之馨如香也。無量義經曰:道風德香熏一切...

【佛教詞典】別傳寺

位於廣東仁化丹霞山危崖上。雄關屹立,號稱百粵名剎,...

父母為你點亮的那盞燈

總有一些故事讓人心動,總有一些文章讓人淚流。請看下...

淨宗大德彭際清居士

彭際清(1740~1796),名紹升,字允初,號尺木,又號...

學佛修行人應有的心態

蕅益大師開示曰:學道一要真為生死,二要具足剛骨,三...

這麼多人用功辦道,怎麼沒有開悟的呢

我們這麼多人用功辦道,怎麼沒有開悟的呢? 第一,我們...

造塔、禮塔、繞塔的功德

佛塔雖然是一種建築物,但是人們卻可藉此積累功德。在...

世間三種最勝香

過去,佛陀居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阿難...

生活中的最佳食物

健康就像一座天平,天平的一端是你的飲食習慣,天平的...

不能為了懈怠放逸而取底限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佛說吃肉的果報

《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第八》: 大慧。菩薩摩訶薩。...

資生資具,地藏菩薩可以滿足你的願

【解脫寶所依。福海具精進。悲意樂聰敏。救苦諸有情。...

死後的去向與臨終處理的關係極大

實例一: 有一天,朋友打電話來要我去助念。我進門之後...

五種外道的錯誤邪見

【於阿賴耶識中,若愚第一緣起,或有分別自性為因,或...

【視頻】摩利支天母陀羅尼念誦法(栴檀居士念誦)

摩利支天母陀羅尼念誦法(栴檀居士念誦)

【視頻】《心經》葉倩文粵語演唱

《心經》葉倩文粵語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