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七十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七十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定蘊第七中攝納息第三之五

問若等至隨以何淨靜慮為因。即以彼為所緣耶。設等至隨以何淨靜慮為所緣。即以彼為因耶。答依一一淨靜慮。皆應作四句。依淨初靜慮作四句者。有等至以淨初靜慮為因。而非所緣。此有十五。謂四無量。二解脫。四勝處。二無礙解。三通所依。有等至以淨初靜慮為所緣。而非因。此有九。謂味相應初靜慮。淨上三靜慮無漏四靜慮願智所依。有等至以淨初靜慮為因。亦作所緣。此有六。謂淨初靜慮。二無礙解。三通所依。有等至不以淨初靜慮為因。亦非所緣。此有三十五。謂七味相應淨四無色。無漏三無色。後四勝處。六解脫。十遍處。無諍所依。依淨第二靜慮作四句者。有等至以淨第二靜慮為因。而非所緣。此有十四。謂四無量。二解脫。四勝處。法無礙解。三通所依。有等至以淨第二靜慮為所緣。而非因。此有九。謂味相應第一靜慮。淨初第三第四靜慮。無漏四靜慮願智所依。有等至以淨第二靜慮為因。亦作所緣。此有六。謂淨第二靜慮。二無礙解。三通所依。有等至不以淨第二靜慮為因。亦非所緣。此有三十六。謂七味相應。淨四無色。無漏三無色。後四勝處。六解脫。十遍處。無諍詞無礙解所依。依淨第三靜慮作四句者。有等至以淨第三靜慮為因。而非所緣。此有七。謂三無量。法無礙解。三通所依。有等至以淨第三靜慮為所緣。而非因。此有九。謂自地味相應。淨初第二第四靜慮。無漏四靜慮願智所依。有等至以淨第三靜慮為因。亦作所緣。此有六。謂淨第三靜慮。二無礙解。三通所依。有等至不以淨第三靜慮為因。亦非所緣。此有四十三。謂七味相應。淨四無色。無漏三無色。喜無量。八勝處。八解脫。十遍處。無諍詞無礙解所依。依淨第四靜慮作四句者。有等至以淨第四靜慮為因。而非所緣。此有二十一。謂三無量。淨解脫。後四勝處。前八遍處。法無礙解。無諍三通所依。有等至以淨第四靜慮為所緣。而非因。此有八。謂味相應第四靜慮。淨下三靜慮。無漏四靜慮。有等至以淨第四靜慮為因。亦作所緣。此有七。謂淨第四靜慮。二無礙解。三通願智所依。有等至不以淨第四靜慮為因。亦非所緣。此有二十九。謂七味相應。淨四無色。無漏三無色。喜無量。七解脫。前四勝處。後二遍處。詞無礙解所依。

問若等至隨以何淨無色為因。即以彼為所緣耶。設等至隨以何淨無色為所緣。即以彼為因耶。答下三淨無色。若等至隨以彼為因。亦即以彼為所緣。有等至以彼為所緣。而不以彼為因。淨非想非非想處。應作四句。於中若等至以淨空無邊處為所緣。而不以彼為因者。有十一。謂淨無漏四靜慮。自地味相應。無漏願智所依。若等至以淨識無邊處為所緣。而不以彼為因者。有十四。謂淨無漏四靜慮。無漏初二無色。淨空無邊處。即彼解脫。自地味相應願智所依。若等至以淨無所有處為所緣。而不以彼為因者。有十七。謂淨無漏四靜慮。無漏三無色。淨初二無色。及初二無色解脫。自地味相應願智所依。依淨非想非非想處作四句者。有等至以淨非想非非想處為因。而非所緣。此有一。謂滅想受解脫。有等至以淨非想非非想處為所緣。而非因此有十九。謂淨無漏四靜慮。三無色。及三無色解脫。自地味相應。願智所依。有等至以淨非想非非想處為因。亦作所緣。此有五。謂淨非想非非想處。即彼解脫二無礙解。漏盡通所依。有等至不以淨非想非非想處為因。亦非所緣。此有四十。謂七味相應四無量。初三解脫。八勝處。十遍處。二無礙解。無諍。五通所依。

問若等至隨以何無漏靜慮為因。即以彼為所緣耶。設等至隨以何無漏靜慮為所緣。即以彼為因耶。答諸等至隨以彼無漏靜慮為因。亦即以彼為所緣。有等至以彼無漏靜慮為所緣。而不以彼為因。於中若等至以無漏初靜慮為所緣。而不以彼為因者。有十。謂淨四靜慮。四無色。非想非非想處。解脫。願智所依。如無漏初靜慮。無漏第二第三第四靜慮亦爾。

問若等至隨以何無漏無色為因。即以彼為所緣耶。設等至隨以何無漏無色為所緣。即以彼為因耶。答依一一無漏無色皆應作四句。依無漏空無邊處作四句者。有等至以無漏空無邊處為因。而非所緣。此有一。謂他心通所依。有等至以無漏空無邊處為所緣。而非因。此有十。謂淨四靜慮。四無色。非想非非想處。解脫願智所依。有等至以無漏空無邊處為因。亦作所緣。此有十三。謂無漏四靜慮。三無色。下三無色解脫。二無礙解。漏盡通所依。有等至不以無漏空無邊處為因。亦非所緣。此有四十一。謂八味相應四無量。四解脫。八勝處。十遍處。二無礙解。無諍。四通所依。如無漏空無邊處。無漏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亦爾。

問若等至隨以何味相應靜慮為等無間。即以彼為所緣耶。設等至隨以何味相應靜慮為所緣。即以彼為等無間耶。答依一一味相應靜慮皆應作四句。依味相應初靜慮作四句者。有等至以味相應初靜慮為等無間。而非所緣。此有十三。謂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三通所依。有等至以味相應初靜慮為所緣。而非等無間。此有十。謂淨上三靜慮。無漏四靜慮。義無礙解。漏盡通。願智所依。有等至以味相應初靜慮為等無間。亦作所緣。此有四。謂自地味相應。淨二通所依。有等至不以味相應初靜慮為等無間。亦非所緣。此有三十八。謂七味相應淨四無色。無漏三無色。六解脫。後四勝處。十遍處。無諍。三無礙解所依。依味相應第二靜慮作四句者。有等至以味相應第二靜慮為等無間。而非所緣。此有十三。謂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三通所依。有等至以味相應第二靜慮為所緣。而非等無間。此有九。謂淨上二靜慮。無漏四靜慮。義無礙解。漏盡通。願智所依。有等至以味相應第二靜慮為等無間。亦作所緣。此有五。謂自地味相應。淨初二靜慮。二通所依。有等至不以味相應第二靜慮為等無間。亦非所緣。此有三十八。謂七味相應。淨四無色。無漏三無色。六解脫。後四勝處。十遍處。無諍。三無礙解所依。依味相應第三靜慮作四句者。有等至以味相應第三靜慮為等無間。而非所緣。此有六。謂三無量。三通所依。有等至以味相應第三靜慮為所緣。而非等無間。此有九。謂淨二靜慮。無漏四靜慮。義無礙解。漏盡通。願智所依。有等至以味相應第三靜慮為等無間。亦作所緣。此有五。謂自地味相應淨第二第三靜慮。二通所依。有等至不以味相應第三靜慮為等無間。亦非所緣。此有四十五。謂七味相應。淨四無色。無漏三無色。喜無量。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無諍。三無礙解所依。依味相應第四靜慮作四句者。有等至以味相應第四靜慮為等無間。而非所緣。此有十九。謂三無量。淨解脫。後四勝處。前八遍處。三通所依。有等至以味相應第四靜慮為所緣。而非等無間。此有九。謂淨二靜慮。無漏四靜慮。義無礙解。漏盡通。願智所依。有等至以味相應第四靜慮為等無間。亦作所緣。此有五。謂自地味相應。淨第三第四靜慮。二通所依。有等至不以味相應第四靜慮為等無間。亦非所緣。此有三十二。謂七味相應。淨四無色。無漏三無色。喜無量。七解脫。前四勝處。後二遍處。無諍。三無礙解所依。

問若等至隨以何味相應無色為等無間。即以彼為所緣耶。設等至隨以何味相應無色為所緣。即以彼為等無間耶。答諸等至隨以彼味相應無色為等無間。亦即以彼為所緣。有等至以彼味相應無色為所緣而不以彼為等無間。於中若等至以味相應空無邊處為所緣。而不以彼為等無間者。有十一。謂淨三靜慮。無漏四靜慮。自地無漏。義無礙解。漏盡通。願智所依。若等至以味相應識無邊處為所緣。而不以彼為等無間者。有十三。謂淨無漏。四靜慮。無漏初二無色義無礙解漏盡通。願智所依。若等至以味相應無所有處為所緣。而不以彼為等無間者。有十六。謂淨無漏。四靜慮。淨空無邊處。即彼解脫。無漏三無色。義無礙解。漏盡通。願智所依。若等至以味相應非想非非想處為所緣而不以彼為等無間者。有十八。謂淨無漏。四靜慮。初二淨無色。即彼解脫。無漏三無色。義無礙解。漏盡通。願智所依。

問若等至隨以何淨靜慮為等無間。即以彼為所緣耶。設等至隨以何淨靜慮為所緣。即以彼為等無間耶。答依一一淨靜慮皆應作四句。依淨初靜慮作四句者。有等至以淨初靜慮為等無間。而非所緣。此有十五。謂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二無礙解。三通所依。有等至以淨初靜慮為所緣。而非等無間。此有三。謂淨無漏第四靜慮。願智所依。有等至以淨初靜慮為等無間。亦作所緣。此有十三。謂自地味相應。及淨無漏初三靜慮。二無礙解。三通所依。有等至不以淨初靜慮為等無間。亦非所緣。此有三十五。謂七味相應。淨四無色。無漏三無色。六解脫。四勝處。十遍處。無諍所依。依淨第二靜慮作四句者。有等至以淨第二靜慮為等無間。而非所緣。此有十四。謂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法無礙解。三通所依。有等至以淨第二靜慮為所緣。而非等無間。此有一。謂願智所依。有等至以淨第二靜慮為等無間。亦作所緣。此有十四。謂自地味相應。及淨無漏。四靜慮二無礙解三通所依。有等至不以淨第二靜慮為等無間。亦非所緣。此有三十五。謂七味相應淨四無色。無漏三無色。六解脫。四勝處。十遍處。無諍。詞無礙解所依。依淨第三靜慮作四句者。有等至以淨第三靜慮為等無間。而非所緣。此有十。謂三無量淨。無漏空無邊處。即彼解脫。法無礙解。三通所依。有等至以淨第三靜慮為所緣。而非等無間。此有一。謂願智所依。有等至以淨第三靜慮為等無間。亦作所緣。此有十四。謂自地味相應。及淨無漏。四靜慮。二無礙解。三通所依。有等至不以淨第三靜慮為等無間。亦非所緣。此有四十。謂七味相應。淨上三無色。無漏上二無色。喜無量。七解脫。八勝處。十遍處。無諍。詞無礙解所依。依淨第四靜慮作四句者。有等至以淨第四靜慮為等無間。而非所緣。此有二十七。謂三無量。淨解脫。後四勝處。前八遍處。無諍。法無礙解。三通所依。淨無漏初二無色。即彼解脫。有等至以淨第四靜慮為所緣。而非等無間。此有二。謂淨無漏。初靜慮。有等至以淨第四靜慮為等無間。亦作所緣。此有十三。謂自地味相應。及淨無漏。上三靜慮。二無礙解。願智。三通所依。有等至不以淨第四靜慮為等無間。亦非所緣。此有二十三。謂七味相應。淨上二無色。無漏上一無色。喜無量。五解脫。前四勝處。後二遍處。詞無礙解所依。

問若等至隨以何淨無色為等無間。即以彼為所緣耶。設等至隨以何淨無色為所緣。即以彼為等無間耶。答依一一淨無色皆應作四句。依淨空無邊處作四句者。有等至以淨空無邊處為等無間。而非所緣。此有六。謂淨無漏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即彼解脫。有等至以淨空無邊處為所緣。而非等無間。此有五。謂淨無漏。初第二靜慮。願智所依。有等至以淨空無邊處為等無間。亦作所緣。此有十二。謂自地味相應。及淨無漏。上二靜慮。空無邊處。即彼解脫。遍處。二無礙解。漏盡通所依。有等至不以淨空無邊處為等無間。亦非所緣。此有四十二。謂七味相應。淨非想非非想處。四無量。五解脫。八勝處。九遍處。二無礙解。無諍。五通所依。依淨識無邊處作四句者。有等至以淨識無邊處為等無間。而非所緣。此有五。謂淨無漏。無所有處。淨非想非非想處。及彼二解脫。有等至以淨識無邊處為所緣。而非等無間。此有七。謂淨無漏。初三靜慮。願智所依。有等至以淨識無邊處為等無間。亦作所緣。此有十三。謂自地味相應。及淨無漏。第四靜慮。初二無色。及初二無色解脫。識無邊處。遍處。二無礙解。漏盡通所依。有等至不以淨識無邊處為等無間。亦非所緣。此有四十。謂七味相應。四無量。四解脫。八勝處。九遍處。二無礙解。無諍。五通所依。依淨無所有處作四句者。有等至以淨無所有處為等無間。而非所緣。此有二。謂淨非想非非想處。即彼解脫。有等至以淨無所有處為所緣。而非等無間。此有九。謂淨無漏四靜慮。願智所依。有等至以淨無所有處為等無間。亦作所緣。此有十三。謂自地味相應。及淨無漏初三無色。即彼三解脫。二無礙解。漏盡通所依。有等至不以淨無所有處為等無間。亦非所緣。此有四十一。謂七味相應。四無量。四解脫。八勝處。十遍處。二無礙解。無諍。五通所依。依淨非想非非想處作四句者。有等至以淨非想非非想處為等無間。而非所緣。此有一。謂滅想受解脫。有等至以淨非想非非想處為所緣。而非等無間。此有十二。謂淨無漏。四靜慮。空無邊處。及空無邊處解脫。願智所依。有等至以淨非想非非想處為等無間。亦作所緣。此有十二。謂自地味相應。及淨上三無色。即彼三解脫。無漏上二無色。二無礙解。漏盡通所依。有等至不以淨非想非非想處為等無間。亦非所緣。此有四十。謂七味相應。四無量。三解脫。八勝處。十遍處。二無礙解。無諍。五通所依。

問若等至隨以何無漏靜慮為等無間。即以彼為所緣耶。設等至隨以何無漏靜慮為所緣。即以彼為等無間耶。答依一一無漏靜慮皆應作四句。依無漏初靜慮作四句者。有等至以無漏初靜慮為等無間。而非所緣。此有十六。謂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二無礙解。四通所依。有等至以無漏初靜慮為所緣。而非等無間。此有十四。謂淨無漏。第四靜慮。淨四無色。無漏三無色。四無色。解脫。願智所依。有等至以無漏初靜慮為等無間。亦作所緣。此有十。謂淨無漏。初三靜慮。二無礙解。二通所依。有等至不以無漏初靜慮為等無間。亦非所緣。此有二十五。謂八味相應。二解脫。後四勝處。十遍處。無諍所依。依無漏第二靜慮作四句者。有等至以無漏第二靜慮為等無間。而非所緣。此有十五。謂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法無礙解。四通所依。有等至以無漏第二靜慮為所緣。而非等無間。此有十二。謂淨四無色。無漏三無色。四無色解脫。願智所依。有等至以無漏第二靜慮為等無間亦作所緣。此有十二。謂淨無漏。四靜慮。二無礙解。二通所依。有等至不以無漏第二靜慮為等無間。亦非所緣。此有二十六。謂八味相應。二解脫。後四勝處。十遍處。無諍。詞無礙解所依。依無漏第三靜慮作四句者。有等至以無漏第三靜慮為等無間。而非所緣。此有八。謂三無量。法無礙解。四通所依。有等至以無漏第三靜慮為所緣。而非等無間。此有九。謂淨上三無色。即彼三解脫。無漏上二無色。願智所依。有等至以無漏第三靜慮為等無間。亦作所緣。此有十五。謂淨無漏。四靜慮。空無邊處。及空無邊處解脫。二無礙解。二通所依。有等至不以無漏第三靜慮為等無間。亦非所緣。此有三十三。謂八味相應。喜無量。四解脫。八勝處。十遍處。無諍。詞無礙解所依。依無漏第四靜慮作四句者。有等至以無漏第四靜慮為等無間。而非所緣。此有二十二。謂三無量。淨解脫。後四勝處。前八遍處。法無礙解。無諍。四通所依。有等至以無漏第四靜慮為所緣。而非等無間。此有七。謂淨無漏。初靜慮淨上二無色。及彼二解脫。無漏上一無色。有等至以無漏第四靜慮為等無間。亦作所緣。此有十七。謂淨無漏。上三靜慮。初二無色。及初二無色解脫。二無礙解。二通願智所依。有等至不以無漏第四靜慮為等無間。亦非所緣。此有十九。謂八味相應。喜無量。三解脫。前四勝處。後二遍處。詞無礙解所依。

問若等至隨以何無漏無色為等無間。即以彼為所緣耶。設等至隨以何無漏無色為所緣。即以彼為等無間耶。答依無漏初二無色各應作四句。依無漏後一無色應作順前句。依無漏空無邊處作四句者。有等至以無漏空無邊處為等無間。而非所緣。此有一。謂空無邊處遍處。有等至以無漏空無邊處為所緣。而非等無間。此有七。謂淨無漏。初二靜慮。淨非想非非想處。及彼解脫。願智所依。有等至以無漏空無邊處為等無間。亦作所緣。此有十六。謂淨無漏。後二靜慮。初三無色。即彼解脫。二無礙解。漏盡通所依。有等至不以無漏空無邊處為等無間。亦非所緣。此有四十一。謂八味相應。四無量。四解脫。八勝處。九遍處。二無礙解。無諍。五通所依。依無漏識無邊處作四句者。有等至以無漏識無邊處為等無間。而非所緣。此有一。謂識無邊處遍處。有等至以無漏識無邊處為所緣。而非等無間。此有七。謂淨無漏。初三靜慮。願智所依。有等至以無漏識無邊處為等無間。亦作所緣。此有十六。謂淨無漏。第四靜慮。下三無色。淨非想非非想處。四無色解脫。二無礙解。漏盡通所依。有等至不以無漏識無邊處為等無間。亦非所緣。此有四十一。謂八味相應。四無量。四解脫。八勝處。九遍處。二無礙解。無諍。五通所依。依無漏無所有處作順前句者。謂若等至以無漏無所有處為等無間。亦即以彼為所緣。有等至以無漏無所有處為所緣。而不以彼為等無間。此有九。謂淨無漏。四靜慮。願智所依。

問頗有一等至現在前時。三十三等至捨而不得。八等至得而不捨。二等至亦捨亦得。二等至少分捨。少分得。少分不捨不得。十三等至少分捨而不得。少分不捨不得。七等至非捨非得耶。答有。謂慧解脫阿羅漢。起味相應初靜慮退。爾時於六十五等至中。三十三捨而不得。謂淨無漏。上三靜慮。淨無漏無色。五解脫。後四勝處。十遍處。漏盡通所依。八得而不捨。謂味相應靜慮無色。二亦捨亦得。謂無漏淨初靜慮。捨無學及上所修。得學及退分故。二少分捨少分得。少分不捨不得。謂有欲令亦有無漏宿住隨念智通者。依彼可得作此問答。謂宿住隨念。他心智通。爾時少分捨。即一切無學上地有漏及無學位等所修初靜慮有漏者少分得。即初靜慮學少分不捨不得。即初靜慮餘有漏者。若有欲令宿住隨念智通唯有漏者。依彼不應作此問答。以宿住隨念智通。爾時但有少分捨。及少分不捨不得故。十三少分捨而不得。少分不捨不得。謂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三通所依。即上地一切。及自地無學位等所修者捨而不得。餘自地者不捨不得。七非捨非得。謂四無礙解。無諍願智所依。滅盡解脫。以本未得故。問頗有得一等至而無所捨耶。答有。謂得滅盡解脫時。問頗有頓得六等至。而無所捨耶。答有。謂阿羅漢初起願智時。頓得六等至。謂四無礙解。無諍願智所依。問頗有捨一等至而無所得耶。答有。謂遍淨歿生廣果時捨。淨第三靜慮而無所得。問四向四果補特伽羅於六十五等至。誰成就幾不成就幾。答預流向成就八。謂八味相應。餘不成就。如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亦爾。不還向極少成就八。如前說。即漸次者。極多成就四十七。即已離無所有處染。依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者。謂淨無漏。四靜慮。淨四無色。味相應。非想非非想處。四無量。七解脫。八勝處。十遍處。五通所依。不還果極多。如向說。極少成就二十五。謂八味相應。淨無漏。初靜慮。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五通所依。或減一二味。增一二淨。皆亦二十五阿羅漢向極少成就十三。即生非想非非想處。不得滅盡解脫者。謂無漏四靜慮。三無色。味相應淨。非想非非想處。四解脫。若生無所有處未離自地染者。亦成就十三。謂增一味。減一解脫。極多成就五十一。即生欲界梵世。身證謂一味。八淨。七無漏。四無量。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五通所依。阿羅漢果極少成就十三。即生非想非非想處。慧解脫阿羅漢。謂七無漏。一淨四解脫。漏盡通所依。極多成就五十七。謂得無礙解無諍願智者。唯除八味相應。餘皆具有。佛定成就五十七。獨覺中部行者如欲界聲聞。麟角喻者如佛。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七十

 

上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下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註音版】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

佛說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

佛說療痔病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捨大城竹林園中,與大苾芻...

【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讚

普賢菩薩行願讚...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舍利弗阿毗曇論

舍利弗阿毘曇論序 釋道摽撰 阿毘曇。秦言無比法。出自...

阿毗曇心論

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勝造 晉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

阿毗曇毗婆沙論

毘婆沙序 釋道挻作 毘婆沙者。蓋是三藏之指歸。九部之...

法句譬喻經

法句譬喻經卷第一 晉世沙門法炬共法立譯 無常品第一...

佛說十力經

佛說十力經大唐貞元新譯十地等經記 新譯《十地經》及...

放光般若經

放光般若經卷第一 西晉于闐國三藏無羅叉奉 詔譯 摩訶...

汾陽無德禪師語錄

重刊汾陽和尚語錄疏 昔風穴和尚謂首山曰。不幸臨濟之...

佛開解梵志阿颰經

佛開解梵志阿颰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魔逆經

佛說魔逆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

【註音版】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龍藏本)...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爾時,...

修行本起經

修行本起經卷上 後漢西域三藏竺大力共康孟詳譯 現變品...

【佛教詞典】行儀

指行為之規範或例行之禮儀作法。一般指比丘、比丘尼等...

【佛教詞典】齋七幡子

人死後七七(四十九)日間,逢七舉行一次齋會,以供養...

念佛如果心力不夠,還需要加些淨觀

《莫到老來方修道》,今天我們講第九行持門的淨觀門。...

徹悟祖師一生的行業

徹悟大師是淨土宗第十二代祖師,他生活的年代離我們也...

背麻的人

某地有兩個朋友離家外出,他們打算出外找些事情做,積...

學佛前要先研究三個問題

講到學佛這件事,先要研究;欲研究,先要解決三個問題...

名字會對人有很大影響嗎

名字,是陪伴人一生的稱號。作為一個人的標誌,每個人...

念佛誦經得菩薩慈護延壽

我從1992年夏季開始誦《地藏菩薩本願經》,那時剛剛學...

打開生死痛苦之門

什麼是痛苦之門呢?《楞嚴經》講主要就是我們攀緣的心...

煩惱與道用,全在一念之間

《淨土》2019年第1期 文/明光 人到中年,身體上的各種...

為什麼痛苦時念觀音菩薩卻未有見效

問: 法師你好!弟子便秘時痛苦不堪,默念、大聲念南無...

智者大師的生平與臨終往生事蹟

智顗【yǐ】 ,字德安,俗姓陳,河南潁川人。母親懷孕時...

生氣真傻

頭頂天,腳踏地, 人生全在一口氣; 切記氣上有三記:...

馬祖大師答老友問

馬祖大師未出家前有幾位老朋友。聽到馬祖開了大悟,到...

【視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慧平法師讀誦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慧平法師讀誦

【視頻】《金剛經》梵音青措念誦

《金剛經》梵音青措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