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四十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十五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根蘊第六中根納息第一之四

此二十二根幾見苦所斷乃至廣說。問何故復作此論。答前門遮說頓斷者意。而猶未遮說頓現觀。又亦未顯漸次現觀。今欲遮顯故作斯論。有說。前門亦遮頓現觀亦顯漸現觀。但不明瞭。今欲令明瞭故作斯論。有說。所以作論者。欲分別五部煩惱五部對治。故造斯論。五部煩惱者謂見苦所斷。乃至修所斷。五部對治者。謂苦忍苦智。乃至道忍道智。此二十二根幾。見苦所斷。幾見集所斷。幾見滅所斷。幾見道所斷。幾修所斷。幾不斷。答九修所斷。三不斷。十應分別。九修所斷者。謂七色命苦根。三不斷者。謂三無漏根。十應分別者。謂意四受信等五根。謂意根或見苦所斷。或見集見滅見道所斷。或修所斷。或不斷。云何見苦所斷。謂意根隨信隨法行苦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苦所斷二十八隨眠相應意根。云何見集所斷。謂意根隨信隨法行。集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集所斷十九隨眠相應意根。云何見滅所斷。謂意根隨信隨法行。滅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滅所斷十九隨眠相應意根。云何見道所斷。謂意根隨信隨所行道。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道所斷二十二隨眠相應意根。云何修所斷。謂意根學見跡修所斷。此復云何。謂修所斷十隨眠相應意根及不染污有漏意根。云何不斷。謂無漏意根。如意根。舍根亦爾。樂根或見苦所斷。或見集見滅見道所斷。或修所斷。或不斷。云何見苦所斷。謂樂根隨信隨法行。苦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苦所斷九隨眠相應樂根。云何見集所斷。謂樂根隨信隨法行。集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集所斷六隨眠相應樂根。云何見滅所斷。謂樂根隨信隨法行。滅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滅所斷六隨眠相應樂根。云何見道所斷。謂樂根隨信隨法行。道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道所斷七隨眠相應樂根。云何修所斷。謂樂根學見跡修所斷。此復云何。謂修所斷五隨眠相應樂根。及不染污有漏樂根。五隨眠者。謂欲界貪無明。色界貪慢無明。云何不斷。謂無漏樂根。喜根或見苦所斷。或見集見滅見道所斷。或修所斷。或不斷。云何見苦所斷。謂喜根隨信隨法行。苦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苦所斷十七隨眠相應喜根。十七隨眠者。謂欲界除瞋疑。色界一切。云何見集所斷。謂喜根隨信隨法行集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集所斷十一隨眠相應喜根。云何見滅所斷。謂喜根隨信隨法行。滅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滅所斷十一隨眠相應喜根。云何見道所斷。謂喜根隨信隨法行。道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道所斷十二隨眠相應喜根。云何修所斷。謂喜根學見跡修所斷。此復云何。謂修所斷六隨眠相應喜根。及不染污有漏喜根。六隨眠者。謂欲界除瞋。色界一切。云何不斷。謂無漏喜根。憂根或見苦所斷。或見集見滅見道所斷。或修所斷。云何見苦所斷。謂憂根隨信隨法行。苦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苦所斷四隨眠相應憂根。四隨眠者。謂欲界邪見瞋疑無明。

云何見集所斷。謂憂根隨信隨法行。集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集所斷四隨眠相應憂根。云何見滅所斷。謂憂根隨信隨法行滅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滅所斷四隨眠相應憂根。云何見道所斷。謂憂根隨信隨法行道現觀邊忍所斷。此復云何。謂見道所斷四隨眠相應憂根。云何修所斷。謂憂根學見跡修所斷。此復云何。謂修所斷二隨眠相應憂根及不染污憂根。二隨眠者。謂欲界瞋無明。信等五根或修所斷。或不斷。云何修所斷。謂有漏信等五根。云何不斷。謂無漏信等五根。

已分別諸根見苦所斷等。彼見苦所斷等義今當說。問云何名見苦所斷。乃至修所斷耶。答若法對治。決定對治。所緣決定。名見苦所斷。乃至見道所斷。若法對治不決定。對治所緣不決定。名修所斷。有說。若法處所決定對治。所緣決定。名見苦所斷乃至見道所斷。若法處所不決定對治。所緣不決定。名修所斷。有說。若法苦忍苦智為對治。名見苦所斷。乃至若法道忍道智為對治名見道所斷。若法諸智為對治。名修所斷。有說。若法苦忍所斷。名見苦所斷。乃至若法道忍所斷。名見道所斷。若法諸智所斷。名修所斷。有說。若法觀苦諦所斷。名見苦所斷。乃至若法觀道諦所斷。名見道所斷。若法或觀苦諦。或觀集滅道諦。或不觀諦所斷。名修所斷。有說。若法與見苦諦相違。名見苦所斷。乃至若法與見道諦相違。名見道所斷。若法與見四諦相違。名修所斷。

此二十二根。幾見。幾非見。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欲止說一切法皆是見性者意。彼作是說。所作勐利說名為見。一切法無不皆於自事勐利故悉名見。為遮彼執。顯諸法中唯眼根及慧少分名見非餘。故作斯論。

此二十二根。幾見。幾非見。答一見。十七非見。四應分別。一見者。謂眼根。十七非見者。謂六色命意五受信等四根。四應分別者。謂慧三無漏根。慧根或見。或非見。云何見。謂盡智無生智所不攝意識相應慧根。云何非見。謂餘慧根即五識相應慧根。及盡智無生智所攝慧根。未知當知根。或見或非見。云何見。謂未知當知根所攝慧根。云何非見。謂未知當知根所攝餘根。即餘八根。如未知當知根。已知根亦爾。具知根或見或非見。云何見。謂盡智無生智所不攝具知根所攝慧根。云何非見。謂具知根所攝餘根。即餘八根。及盡智無生智所攝慧根。

已分別諸根見等。彼見等義今當說。問何故名見見是何義。答由四緣。故名見。一能觀故。二推決故。三堅執故。四深入所緣故。能觀故者。謂見自性。問邪見顛倒見。彼何所觀。答是故說見自性。謂雖邪顛倒見。而是見慧自性。故說能觀。如人隨有所見即名能觀。非如盲者。推決定者。謂能推求決定。問一剎那頃如何推求。答性勐利故說名推求。堅執故者。謂諸見趣僻執堅牢。非聖道力無由令舍。深入所緣者。謂於境勐入。如針墮埿。有說。由二緣故名見。一照了性故。二推度性故。有說。由三緣故名見。一有見相故。二成見事故。三於境無礙故。有說。由三緣故名見。一意樂故。二執著故。三推決故。有說。由三緣故名見。一意樂故。二加行故三無智故。意樂故者。謂意樂壞者。加行故者。謂加行壞者。無智故者。謂俱壞者。復次意樂故者。謂修定者。加行故者。謂尋思者。無智故者。謂隨聞者。

此二十二根。幾有尋有伺。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欲止譬喻者所說故。彼說從欲界乃至有頂。皆有尋伺。所以者何。契經說故。如契經說。心麁性是尋。心細性是伺。心麁細性乃至有頂。彼大德說曰。對法諸師說。尋伺是心麁細性。此麁細性相待而立。乃至有頂皆現可得。而說尋伺唯在欲界。及梵世有。此是惡說非為善說。阿毘達磨諸論師言。我等善說非為惡說。以依多門說麁細性非是一種。如說。纏麁隨眠細。此中尋伺非麁非細。以俱非纏隨眠性故。如說。色蘊麁四蘊細。此中尋伺俱是其細。以俱攝在行蘊中故。如說。欲界麁初靜慮細。此中尋伺俱通麁細以二俱通二地攝故。如說。初靜慮麁第二靜慮細。此中尋伺俱是其麁。以依多門說麁細性。故尋與伺非至有頂。若說尋伺至有頂者。應不說有三地差別。譬喻者言。始從欲界乃至有頂。皆有善染無記三法。一切地染法皆名有尋有伺。唯善無記有三地別。若爾。何故說尋伺滅無尋無伺。定生喜樂入第二靜慮。彼言。此依善尋伺說。不說染污。此說不然。何緣乃說滅善尋伺非滅染污。而應先滅染污尋伺。以離染時必斷彼故。以越界地方舍於善故。譬喻者真為惡說。欲止彼意顯尋與伺唯在二地。故作斯論。

此二十二根幾有尋有伺。幾無尋唯伺。幾無尋無伺。答二有尋有伺。八無尋無伺。十二應分別。二有尋有伺者。謂苦憂根。八無尋無伺者。謂七色命根。十二應分別者。謂意。三受。信等五。三無漏根。意根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云何有尋有伺。謂有尋有伺作意相應意根。此復云何。謂欲界初靜慮意根。云何無尋唯伺。謂無尋唯伺作意相應意根。此復云何。謂靜慮中間意根。

云何無尋無伺。謂無尋無伺作意相應意根。此復云何。謂從第二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意根。

如意根。舍根信等五根三無漏根亦爾。樂根或有尋有伺。或無尋無伺。云何有尋有伺。謂有尋有伺作意相應樂根。此復云何。謂欲界初靜慮樂根。云何無尋無伺。謂無尋無伺作意相應樂根。此復云何。謂第三靜慮樂根。如樂根。喜根亦爾。然有差別。謂第二靜慮喜根名無尋無伺。

已分別諸根有尋有伺等。彼有尋有伺等義今當說。問云何名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耶。答若法與尋伺俱。尋伺相應。尋伺等起。尋伺俱轉。名有尋有伺。若法不與尋俱。唯與伺俱。尋不相應。唯伺相應。非尋等起。唯伺等起。尋已息滅。唯伺俱轉。名無尋唯伺。若法不與尋伺俱。非尋伺相應。非尋伺等起。尋伺已息名無尋無伺。有說。若法有尋求。有伺察。名有尋有伺。若法無尋求。有伺察。名無尋唯伺。若法無尋求無伺察。名無尋無伺。

此二十二根。幾樂根相應。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欲止他宗顯己義故。如譬喻者說心心所次第而生。彼大德言。心心所法一一而起。如經狹路。尚無二並。何況有多。或復有說。若法由彼力起即說與彼相應非餘。謂心能生心及心所故。心心所與心相應。心所唯能生於心所故。諸心所亦互相應。心所不能生於心故。不說心與心所相應。或復有執。諸法唯與自體相應。彼作是言。遍和合義是相應義。更無餘遍和合。如自體於自體者。故說自體相應非他。有執。諸法自體於自體非相應非不相應。非相應者不自觀故。非不相應者遍和合故。為止如是種種異說。顯心心所俱時而生展轉相應。非於自體唯望他說。故作斯論此二十二根幾樂根相應。幾苦根相應。幾喜根相應。幾憂根相應。幾舍根相應。答樂根喜根舍根九根少分相應。苦根憂根六根少分相應。樂喜舍根九根少分相應者。謂意信等五根三無漏根。問云何樂喜舍與此九少分相應耶。答意根信等五根通與五受相應。此中但取三受相應故言少分。三無漏根多法為性。今除受體與餘相應故言少分。苦根憂根六根少分相應者。謂意信等五根。問云何苦憂與此六少分相應耶。答此六根與五受相應。此中但取憂苦相應故言少分。問何故但問與受相應。不問餘心心所耶。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隨彼意欲而作論。但不違法相。便不應責。有說。一切法皆歸趣受是以問之。有說。一受有多根相。謂於一受分為五根餘法不爾。故唯問受。有說。諸受成就不相違。現行相違。是以偏問。成就不相違者。謂一有情成就五受。現行相違者。謂一有情一剎那中。不能起二。何況起多。有說。以受是緣起輪轂。是以偏問。有說。除受更欲問何。若問信等五根三無漏根。彼唯是善。非與一切有相應義。若問命等八根。彼唯無記又不相應。問若爾。何故不問意根。答本由意根立相應法。不可還問與意相應。是故此中唯問與受相應之義。五受自性非自相應故。復唯以餘法問受。已分別諸根與受相應。彼相應義今當說。問何故名相應。相應是何義。答等義是相應義。問諸心品中。心所法有多有少云何名等。謂欲界多色界少。色界多無色界少。善多不善少。不善多無記少。有覆無記多無覆無記少。云何等義是相應義。答以事等故說名為等。謂一心品中。若有二受。一想等者可說非等。然一心品中如受有一。想等亦爾。故名為等。有說。五種等義是相應義。謂所依等。所緣等。行相等。時等。事等。餘廣說如結蘊初納息此二十二根。幾欲界系。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欲止他宗顯己義故。謂或有執色界有男女根。彼作是言。有色身處皆有女男二根可得。為止彼意顯女男根唯欲界有。故作斯論。復有說言。樂根苦根五地可得。謂欲界四靜慮。彼說有身皆有苦樂。為遮彼執。顯苦根唯欲界有。樂根唯三地有。故作斯論。或復有說。喜根憂根九地可得。謂從欲界乃至有頂。彼說有心皆有憂喜。三界九地皆有心故。又欲界身不淨可厭。尚於合時生喜。離時生憂。況上界中身極淨妙猶如燈焰。心無嬈濁如清涼池。而於離合得無憂喜。為遮彼執。顯憂唯欲界。喜至第二靜慮。上地俱無。故作斯論。

此二十二根。幾欲界系。幾色界系。幾無色界系。幾不系。答四欲界系。三不系。十五應分別。四欲界系者。謂女男苦憂根。三不系者。謂三無漏根。十五應分別者。謂五色命意三受信等五根。眼根或欲界系。或色界系。云何欲界系。謂欲界系大種所造眼根。云何色界系。謂色界系大種所造眼根。如眼根。耳鼻舌身根亦爾。命根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無色界系。云何欲界系。謂欲界系壽。云何色界系。謂色界系壽。云何無色界系。謂無色界系壽。意根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無色界系。或不系。云何欲界系。謂欲界系作意相應意根。云何色界系。謂色界系作意相應意根。云何無色界系。謂無色界系作意相應意根。云何不系。謂無漏作意相應意根。如意根。舍根信等五根亦爾。樂根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不系。云何欲界系。謂欲界系作意相應樂根。云何色界系。謂色界系作意相應樂根。云何不系。謂無漏作意相應樂根。如樂根。喜根亦爾。

問何故色界無男女根。答非其田非其器。乃至廣說。有說。為欲棄舍男女根故。修諸靜慮往色界生。若彼亦有男女根者。則應無有求生彼界。若法下地所有上地亦有者。應不施設有漸次滅法。若無漸次滅法。亦應無畢竟滅法。以漸次滅法能引畢竟滅法故。若無畢竟滅法應無解脫。若無解脫。應無出離。勿有如斯眾多過失故。於色界無男女根。有說。女男二根段食所引。如契經說。劫初時人無女男根形相不異。後食地味男女根生。由此便有男女相異。色界離段食故無此二根。有說。男女二根欲界有用。非於色界。是故彼無。問鼻舌二根於彼無用。云何得有。答鼻舌二根於彼有用。令端嚴故。非女男根有端嚴義。可慚鄙故。問色界天眾為女為男。若爾何失。若是女者應有女根。若是男者應有男根。若非二者便違經說。如說。女身不得作梵王等而不遮男。答應作是說。彼皆是男。問豈不彼類不成就男根耶。答雖無男根而有餘丈夫相。又能離染。故說為男。如契經中說。諸果向皆名丈夫。非無女人行向住果。當知亦以能離染故說為丈夫。毘柰耶中亦作是說。佛以兩手捧大生主骨。告苾芻眾。汝等諦聽。一切女人其性輕轉。多諸嫉妬諂媚慳貪。唯大生主雖是女人。而離一切女人過失。作丈夫所作。得丈夫所得。我說是輩名為丈夫。色界諸天理亦應爾。能離染故說為丈夫。由此應作四句分別。有是男子不成就男根。謂色無色天大生主等。有成就男根而非男子。謂二形是。有是男子亦成就男根。謂一切丈夫成就男根者。有非男子亦不成就男根。謂除前相。諸是女者必成就女根。有成就女根而非是女。謂二形者。若依所引毘柰耶義。女亦四句應推廣說。問何故上界無憂苦根。答非田非器。乃至廣說。有說。為欲棄舍憂苦根故。修諸靜慮往色界生。若彼亦有憂苦根者。則應無有求生彼界。若法下地所有上地亦有者。應不施設有漸次滅法。廣說如前。勿有斯過。故上界無憂苦根。有說。何故憂苦根色界無者。以是欲界不共過失故。諸界地中各有不共功德過失。欲界過失者。謂苦根等。功德者。謂能入見道等。上界功德過失。隨地應廣說。有說。欲界是過失界。由是過失界故雖殊勝身亦猶有苦。如佛獨覺聲聞輪王。上界是功德界。由是功德界故。雖下劣身亦無有苦。如遇惡歲雖有美稼不能無災。若逢善歲雖諸穢草亦無災及。欲界上界應知亦爾。所以上界亦無憂者。以諸憂根離欲舍故。又是重無知等流果故。生上界者離重無知。是故憂根於彼非有。

已分別諸根欲界系等。彼欲界系等義今當說。問云何名欲界系。色界系。無色界系耶。答若法繫在欲界名欲界系。繫在色界名色界系。繫在無色界名無色界系。如牛繫在柱等名柱等系。或有說者。若法系屬欲界足名欲界系。系屬色無色界足名色無色界系。足名煩惱。如說。佛無邊所行無足。誰將去如人有足能往四方。若無足者則不能往。如是若有煩惱足者。能往諸界諸趣諸生生死流轉。無煩惱足則不能往。或有說者。若法為欲界生死縛所繫。名欲界系。為色無色界生死縛所繫。名色無色界系。或有說者。若法為欲界阿賴耶所藏。摩摩異多所執。名欲界系。為色無色界阿賴耶所藏。摩摩異多所執。名色無色界系。阿賴耶者謂愛。摩摩異多者謂見。或有說者。若法為欲界愛所潤。見執為我我所。名欲界系。為色無色界愛所潤。見執為我我所。名色無色界系。或有說者。若法欲界樂欲所合。名欲界系。色無色界樂欲所合。名色無色界系。樂名為愛。欲名為見。或有說者。若法為欲界垢所垢。毒所毒。穢所穢。名欲界系。為色無色界垢所垢。毒所毒。穢所穢。名色無色界系。此中一切煩惱名穢。非但說瞋。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十五

 

上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下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占察善惡業報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出六根聚經中) 天竺三藏菩提燈譯...

佛說阿彌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q)樹給(jǐ)孤獨園。與...

佛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城逝多林給孤獨園。與...

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阿毘達磨俱舍論本頌(說一切有部) 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序 婆須蜜菩薩大士。次繼彌勒作佛...

阿毗達磨俱舍論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一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二...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

【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佛說罪福報應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釋氏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

淨土境觀要門

淨土境觀要門 元傳天台宗教興教大師虎谿沙門 懷則述...

佛說七女經

佛說七女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游於...

【註音版】大方等如來藏經

大方等如來藏經...

淨心誡觀法

淨心誡觀法序 宋餘杭郡沙門 釋元照述 太近至易,無如...

佛說阿含正行經

佛說阿含正行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

謗佛經

謗佛經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

【佛教詞典】澆季

澆,薄之意;季,末之意。即人情、風俗、道德浮薄之時...

【佛教詞典】齋時

(術語)吃齋食之時也。自明相現至正午之間。僧祇律曰...

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的啟示

禮敬諸佛 一者禮敬諸佛。禮敬諸佛是指身業禮敬。通過禮...

念佛總是進進退退怎麼辦

問: 我非常相信極樂世界有尊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可...

錢是別人的,但消的是自己的福報

這次去普陀山,偶聽道慈方丈開示,說到一兩黃金四兩福...

印祖巧度盜賊

我在對日抗戰時期,曾一度返回苏州,當時印祖在靈岩山...

威望與卑賤的因果

你在一個大眾團體當中,有沒有威信,有沒有威望,你的...

什麼是念佛人的都攝六根

為什麼念佛人要都攝六根呢?都攝六根不是都攝那個第一...

四種果蔬改善女性貧血

女性比較容易患上缺鐵性貧血,這是因為女性每個月生理...

到業力現前時候,確實是大麻煩事

我有這個感覺,恐怕在座的你們也有這感覺,你自己如果...

蜜漿供佛得道

從前,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法度眾時,許多敬仰...

道人與正常人之間如何做個平衡

問: 道人感覺像是有一個出離的部分;我們還是要成為一...

這些是我們前世欠他的嗎

問: 法師您好!我母親因有外遇,導致家庭破裂。之後...

七個皇帝的國師--澄觀法師

澄觀法師(清涼國師),諱澄觀,字大休,唐朝越州會稽夏...

【視頻】《達摩大師四行觀》女聲念誦

《達摩大師四行觀》女聲念誦

【視頻】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聆志居士)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聆志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