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五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種蘊第五中具見納息第三之二

生欲界作色界化。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欲止他義顯己義故。如譬喻者作如是說。諸所化物皆非實有。若實有者云何名化。大德亦言。化非實有。是修所現。如尸起作鬼咒所為。為止如是所說意趣顯諸化事皆是實有。由此等緣故作斯論。

生欲界作色界化髮色界語。彼身語色何大種所造。答色界系。生色界作欲界化。發欲界語。彼身語色何大種所造。答欲界系。以有漏所造色皆同分界地大種所造故。然所化身差別有八。謂生欲界作欲界化有二種。一似自身。二似他身。作色界化亦有此二。及生色界作色界化有二種。一似自身。二似他身。作欲界化亦有此二。是謂八。此中但依二種作論。謂生欲界作色界化。及生色界作欲界化似他身者。問何故此中但依二身作論。答彼作論者意欲爾故。隨彼意欲而造論。但令不違法相。不應責其所以。有說。唯此二身微細難見難了。是故偏說。有說。唯此二身最難現前。藉多加行方能起故。有說。此於世間難可信受。謂誰能作他界他身。有說。此二最為希有。謂能化作異界異身。是故偏說。諸變化心總有二種。一欲界系二色界系。或為五。謂欲界四靜慮系。或為十二。則十二種能化者心。謂得初靜慮果者。乃至得第四靜慮果者。各有三種。何等為三。一異生。二有學。三無學。復有說三。一外法異生。二內法異生。三聖者。復有說三。謂三位得。一離染時得。謂離下染得靜慮時二得果時得。謂得無學果時。三練根時得。謂轉根作見至不動時。或分十四。謂欲界係有四。則四靜慮果。初靜慮系亦有四。如欲界說。第二靜慮係有三。則上三靜慮果。第三靜慮係有二。則上二靜慮果。第四靜慮係有一。則第四靜慮果。以下地心羸劣故。不能於上地化。或分十五。謂五地系諸變化心。各有上中下品。有說。得五地變化心者各有三類。謂異生等如前說。或複分為四十二種。謂前十四各有上中下品。有說。得十四種變化心者各有三類。謂異生等如前說。

諸作欲界化。彼身還似欲界有情。諸作色界化。彼身還似色界有情。問所作化身幾處所攝。答若生欲界作欲界化。自身他身皆四處攝。謂色香味觸。作色界化。自身他身皆二處攝。謂色觸。若生色界作色界化。自身他身皆二處攝。作欲界化。自身他身皆四處攝。如前說。有說。若作他身則四處攝。若作自身唯二處攝。勿彼成就香味處故。如是說者。雖化香味無成就失。如人衣服嚴具花香。雖復在身而不成就。

問若生欲界作欲界化初靜慮果。作色界化初靜慮果。如是二種誰劣誰勝。答此二運轉等無差別。然色界者界勝故勝。問若生欲界作欲界化第二靜慮果。作色界化初靜慮果。如是二種誰劣誰勝。答欲界者運轉勝。以彼從欲界。乃至第二靜慮能往還故。色界者界勝以色界法勝欲界故。問若生欲界作欲界化初靜慮果。作色界化第二靜慮果。如是二種誰劣誰勝。答色界者二事勝。一界勝。二運轉勝。如說。生欲界作欲色界化。初第二靜慮果。相對辨勝劣。如是生欲界作欲色界化。初第三靜慮果。初第四靜慮果。第二第三靜慮果。第二第四靜慮果。第三第四靜慮果。相對辨勝劣。准前問答如理應思。如生欲界。如是生初靜慮。生第二靜慮。生第三靜慮。隨其所應當思廣說問如生初靜慮者。有能發起身語表心故。令所化身作往來等種種所用。上諸靜慮無如是心。化主生彼所化。云何有往來等用。答如生初靜慮。以發起表心。令化身轉作往來等用。如是生上諸靜慮。亦以初靜慮發起表心。令所化身起往來等用。如眼識等。有餘師說。諸所化。身無往來等種種作用。但默然住由化主力。令彼似有往來等事。如帝網戲非有現有。問化事起時。為必有依託方得現耶。為復不爾。有說。化事必有依託。謂必依於木石塊等。化主方能作所化事。有餘師說。若初起通者所起化事要有所假。若通慧滿者。無所依假能起化事。問為一心一化。為一心多化。若一心一化。經頌所說當云何通。如說。

 一化主語時  諸所化皆語
 一化主若默  諸化皆默然

若一心多化。施設論說復云何通。如說。神境智證通云何加行。以何方便起神境智證通。答彼初業者習世俗定令極自在。極自在已起令現前。由現前故於神境通便能引發。從彼乃能隨起一化。起一化事尚爾許心。況復多耶有作是說。一心一化。問所引經頌當云何通。答先以多心祈多化語。後以一心令語俱發。前多心是轉。後一心隨轉。有餘師說。一心多化。問彼施設論當云何通。答若初起通者一心一化。若通慧滿者一心多化。問於一心中所起化事。為必同類亦異類耶。有說。必同類化。謂作象時不作馬等。有說。亦異類化。謂初起通者。一心但能作一類物。若通慧滿者。一心能作象等四軍。

問已知修所成化事。為亦有生得化耶。有說無。以生得勢用劣故。但能轉變令似異本。有說。亦有。然唯能作自身非餘。問若爾云何通經所說。如契經說。有三魔女各各化作多百女身。所謂童女產未產女。中女老女。其數各百。又自化身種種嚴飾。為惑媚故詣菩薩所。謂菩薩曰。可起沙門。我等今來願相適事。菩薩不受。尋令彼身作衰老形羞慚而退。答即依魔女異熟身上。化作前說多百女身。如拘執毛不離拘執。如是說者。生所得心自身他身俱能化作。云何知然。曾聞尊者鄔波毱多。端身靜慮魔為嬈弄。便以花鬘冠尊者頂。尊者出定驚怪念言。此誰所作尋則知此是魔所為。為調彼故則以神力化作三尸。系魔王頸。所謂死蛇死狗死人。於是魔王極懷慚恥。種種方便欲去不能。所繫三尸纏遶其頸。轉急轉臭魔既無聊倍增惶恐。為脫尸故。便陷入地更出騰空。又沒大海水中。復入蘇迷盧腹盡力擺突終不能去。魔既困弊自度力窮。漸歷六天求欲免脫既不能得。往梵宮邊請大梵言。唯願哀愍。解我頸上仙人所辱。梵王告曰。吾不能去。可還歸依本系汝者。魔聞此已下贍部洲。五體歸誠禮尊者足。白言。大德。唯願慈悲。赦我前愆去尊所報。爾時尊者鄔波毱多徐告魔言。吾知時矣。魔重稽首謝過求哀。請示何時為除所辱。尊者告曰。汝能從今乃至如來聖教未滅更不惱亂諸苾芻不。魔曰。唯然。當如教勅。請更誨示。唯尊所為。尊者復言。向為佛法然有私願。今欲請為。魔曰。唯命。尊者告曰。佛涅槃後經於百歲我身乃生。如來法身吾今已見。所未見者。謂佛生身。仁今頗能為我現不。魔曰。此事甚易我能為之。願尊見時勿便致敬。令我獲罪。尊者曰爾。則時為魔解去三尸。魔王歡喜謝尊者已。便入林中即自化身作如來像。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威光赫奕過千日輪。復更化作諸苾芻眾。右舍利子左大目連。尊者阿難持缽隨後。又與阿若多憍陳那等千二百五十人俱。如半月形從林而出。時尊者鄔波毱多見已歡喜得未曾有。以淳淨意如斷根樹。莫能自持。不覺投身禮魔雙足。魔王悚懼尋滅化身。由此故知生所得慧。亦能化作自身他身。

問則彼尊者鄔波毱多。於化事中所得自在過俱胝倍勝彼魔王。尊者何緣不自化作。而苦求請魔王作耶。答於修所成尊者自在。於生得化不及魔王。欲試魔王生得化力。是故請彼化作佛身。有說。修所得化尊者自得不生希有。生所得化尊者不得生希有心。欲寄魔王觀生得化。是故求彼令作佛身。有說。尊者深心敬佛。若自化作恐敬心不勝。是以令魔作之。有說。尊者少欲若自化作。恐天人等謂已是佛極加敬養。般涅槃後諸天世人供養悲哀同佛滅度。是以但請魔作。問修得生得二種變化云何差別。答所化無別。但修得者淨速圓妙。非生所得。有說。生得心化唯依自界身。修得心化通依自他界身。

問有留化事不若有者。佛何故般涅槃時不留化身。令於滅後住持說法饒益有情。若無者。何故尊者大迦葉波已般涅槃留身久住。曾聞尊者大迦葉波。入王舍城最後乞食。食已未久登雞足山。山有三峯如仰雞足。尊者入中結跏趺坐。作誠言曰。願我此身並納缽杖久住不壞。乃至經於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歲。慈氏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世時施作佛事。發此願已尋般涅槃。時彼三峯便合成一。掩蔽尊者儼然而住。及慈氏佛出現世時。將無量人天至此山上。告諸眾曰。汝等欲見釋迦牟尼佛杜多功德弟子眾中第一大弟子迦葉波不。舉眾咸曰。我等欲見。慈氏如來則以右手撫雞足山頂。應時峯坼還為三分。時迦葉波將納缽杖。從中而出上昇虛空。無量天人覩斯神變。嘆未曾有其心調柔。慈氏世尊如應說法皆得見諦。若無留化如此之事云何有耶。有說。有留化事。問若爾世尊何故不留化身至涅槃後住持說法。答所應作者已究竟故。佛謂所應度皆已度訖。所未度者聖弟子度之。有說。無留化事。問若爾迦葉波事云何得有。答諸信敬天神所任持故。有說。迦葉波爾時未般涅槃。慈氏佛時方取滅度。此不應理。寧可說無不說彼默然多時虛住。如是說者。有留化事。是故大迦葉波已入涅槃。問經說。一時作雙示導。謂身下出火身上出水。身下出水身上出火。此為一心為二心作。若一心作。云何一心有相違二果。若二心作。云何一時有二心俱起。有說。一心所作。問云何一心有相違二果。答先以二心別祈水火。後住一心令其俱發。前二心是轉。後一心隨轉。有說。二心所作。問云何一時有二心俱起。答由勝定力水火二心速疾迴轉。似俱時發。如物[打-丁+費]子。左手放光右手隨言分僧臥具。若時發表無容放光。若時放光無容發表。由勝定力光表二心速疾迴轉。似俱時發。水火二心應知亦爾施設論說。佛於一時化作化佛。身真金色相好莊嚴。世尊語時化身亦語。化身語時世尊亦語。弟子一時作化弟子。剃除鬚髮著僧伽胝。弟子語時所化便默。所化語時弟子便默。所以者何。佛於心定俱得自在。入出速疾不舍所緣。發自語已便發化語。發化語已復發自語。以極速故似俱時發。弟子心定非極自在。入出遲緩數舍所緣。發自語已發於化語。化語起時自語已滅。發化語。已復發自語。自語起時化語已滅。非極速故覺知前後。問諸大聲聞亦能如是。世尊於此有何不共。答佛以一心能發二語。謂自及化。自語已化則語。化語已自則語。極迅速故非俱謂俱。聲聞一心亦發二語。謂自及化。自語滅已化乃語。化語滅已自乃語。非極迅速故非俱覺非俱。又佛世尊於諸智境皆得自在。非諸聲聞。故佛此中亦有不共。

彼復翻說佛於一時化作化佛。身真金色相好莊嚴。世尊語時所化便默。所化語時世尊便默。弟子一時作化弟子。剃除鬚髮著僧伽胝。弟子語時所化亦語。所化語時弟子亦語。問諸大聲聞亦能如是。世尊於此有何不共。答佛於心定俱得自在。入出速疾不舍所緣。能以一心發於二語。謂自及化。於中欲令語者便語。不令語者便默。聲聞心定非極自在。入出遲緩數舍所緣。雖能一心發於二語。謂自及化。然於其中欲令一語第二亦語。欲令一默第二亦默。不能令其一默一語。又佛世尊於諸智境皆得自在非諸聲聞。故佛此中亦有不共。

契經中說。佛告阿難。我之神力能以意所成身倏爾至於梵世。阿難白佛。何其劣哉。此事聲聞亦能。世尊何足自嘆。謂所化作名意所成身。聲聞亦能以此至於梵世。佛若爾者有何不共。世尊頗能離神通力。以麁大種父母生身。於倏忽間至梵世不。世尊告曰。此我亦能。阿難復言。此事實難。願說譬喻令我信解。佛言。諦聽。如世間鐵。或餅或團置炎鑪中。漸輕漸軟漸調漸淨。隨意所為。如是如來身隨心轉。繫心於身作輕軟等想。身隨心力成輕軟等事。由能繫心相續勢力。令所繫身運轉隨意。此中有說。佛盡智時得欲界無覆無記。未曾得心心所法。由此勢力不入靜慮不起神通。才發心時則能舉身至色究竟。何況梵世。有作是說。世尊爾時起緣風心令身轉舉。有餘師說。起緣空心能令佛身所往無礙。有言。佛意則說此身名意所成。由隨意力成輕軟等運轉事故。離定通力能運此身。至梵世故與聲聞別。有言。佛說意所成身則所化身不假定通能至梵世。與聲聞別。有言。佛說由意勢通令所化身速至梵世。此捷疾力二乘等無。故佛依此自顯殊勝。

問頗有變化心一剎那頃斷而不得。得而不斷俱不俱耶。答有。謂離欲染最後無間道時。於變化心有此四句。斷而不得者。謂欲界繫上三靜慮果。得而不斷者。謂初靜慮系初靜慮果。亦斷亦得者。謂欲界系初靜慮果。不斷不得者。謂初靜慮繫上三靜慮果。第二靜慮繫上三靜慮果。第三靜慮繫上二靜慮果。第四靜慮系第四靜慮果。如離欲界染最後無間道作四句。如是離初靜慮染最後無間道。乃至離第三靜慮染最後無間道。隨其所應各有四句。

化當言有大種無大種耶。答當言有大種。無有現色離大種故。化當言有所造色。無所造色耶。答當言有所造色。化有二種。一修得。二生得。修得化若欲界系四處攝。若色界系二處攝。生得化若欲界系九處攝。若色界系七處攝。由如是法成化身故。化當言有心。無心耶。答當言無心。然化有二種。一修得此無心。二生得此有心。此中說修得化非心依故。又有二種。一作他身此無心。二作自身此有心。此中說他身化非心依故。若變化他有情身者。如自身說。化當言誰心所轉耶。答當言化主。由化主心令有表故。然修得化由化主心轉。若生得化由自心轉。此中說修得化。又作他身由化主心轉。若作自身由自心轉。此中說他身化。

問諸化皆滅耶。答修得化滅。生得化有滅不滅。謂天龍藥叉等自身化時。有異色等起。此於後時異色等滅。而自身在。又作他身者滅。作自身者有滅不滅。若變化他有情身者如自身說。問諸化所食誰腹中消。答此若化主所須。所宜食者即化主腹中消。若非化主所須所宜食者。如草木等聚置一處。若化他有情令飲食者。隨化主意有消不消。

問化身由何出煙焰等。答由化主力。謂諸化主欲於是處起煙起焰。起煙焰峯。起煙焰舍。則於是處煙焰等起。問由何化身有燒者有不燒者。復以何故有燒身不燒衣。燒衣不燒身。俱不俱耶。答由化主力。謂諸化者隨意所欲。或燒不燒。

如契經說。尊者達臘婆末羅子。以神通力上昇虛空火界焚身無餘灰燼。問彼尊者火焚身時。為涅槃前。為涅槃後答諸說有留化者。彼說涅槃後火起焚身。謂彼獲得心定自在將取滅度。神力昇空於虛空中。化作床座及種種薪。便以願力入火界定。才發火已則般涅槃。由此焚身令無灰燼。諸說無留化者。彼說命未盡火起焚身。謂彼獲得心定自在。將欲滅度神力昇空入火等持。令身漸死隨無根處火起焚之。乃至最後唯有心命依處。如極細毛端許。乃入涅槃火亦隨滅。餘毛端量所不燒者由細難知。謂無灰燼。

中有。當言有大種無大種耶。乃至廣說。問何故次化明中有。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有說。化與中有俱是微細難可了知。有餘師說。此二俱是意所成身。有說。此二多諸誹謗。謂譬喻者說。化非實。分別論者撥無中有。前明化是實有。今明中有非無。以是故次化明中有。

中有當言有大種無大種耶。答當言有大種無有現色離大種故。中有當言有所造色。無所造色耶。答當言有所造色。欲界九處攝。色界七處攝。由如是法成彼身故。中有當言有心無心耶。答當言有心。中有當言誰心所轉耶。答當言自心。由自心力起表業故。中有義如結蘊廣說。

世名何法。答此增語所顯行。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他宗顯自宗故。謂譬喻者。分別論師。執世與行其體各別。行體無常。世體是常。諸無常行。行常世時如諸器中果等轉易。又如人等歷入諸舍。為遮彼執顯三世體則是諸行。行無常故世亦無常。由是等緣故作斯論。三世義亦如結蘊廣說。

劫名何法。答此增語所顯半月月時年。問何故作此論。答為釋經故。如契經說。有一苾芻來詣佛所。頂禮雙足卻住一面。白世尊言。佛恆說劫。此為何量。佛言。苾芻。劫量長遠非百千等歲數可知。苾芻復言。有譬喻不。世尊言有。今為汝說。如近城邑有全段石山。縱廣高量各踰繕那。迦尸細縷百年一拂。山已磨滅此劫未終。苾芻當知。汝等長夜經此劫數無量百千。在於地獄傍生鬼趣。及人天中。受諸劇苦生死輪轉未有盡期。何得安然不求解脫。彼經則是此論所依經。雖說劫未分別劫體是何今欲分別故作斯論。問何故但說半月月時年為劫。不說剎那臘縛牟呼栗多晝夜以為劫耶。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說。此中舉麁攝細。謂剎那等細。半月月等麁。若說麁當知已說細。由積細時為麁時故。有說。此中舉近攝遠。謂劫近為半月等所成。半月等復為剎那等成故。說近時亦已說遠。

劫體是何。有說。是色處。云何知然。如施設論說。劫初時人身光恆照。以貪味故光滅闇生。於是東方有日輪起。光明輝朗同於昔照。見已喜曰。天光來來。以天光來故名為晝。須臾未幾日輪西沒。闇起如先。見已嘆言。天光沒沒。以天光沒故名為夜。由此證知劫體是色。劫體皆積晝夜成故。如是說者。晝夜等位無不皆是五蘊生滅。以此成劫劫體亦然。然劫既通三界時分。故用五蘊四蘊為性。

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何故名劫。劫是何義。答分別時分故名為劫。謂分別。剎那臘縛牟呼。栗多時分以成晝夜。分別晝夜時分以成半月。月時年分別半月等時分以成於劫。以劫是分別時分中極故得總名。聲論者言。分別位故說名為劫。所以者何。劫是分別有為行中究竟位故。

劫有三種。一中間劫。二成壞劫。三大劫。中間劫復有三種。一減劫。二增劫。三增減劫。減者從人壽無量。歲減至十歲。增者從人壽十歲增至八萬歲。增減者從人壽十歲增至八萬歲。復從八萬歲減至十歲。此中一減一增十八增減。有二十中間劫經二十中劫世間成。二十中劫成已住。此合名成劫。經二十中劫世間壞。二十中劫壞已空。此合名壞劫。總八十中劫合名大劫。成已住中二十中劫初一唯減。後一唯增。中間十八亦增亦減。問此三誰最久。有說。減劫最久。增劫為中。增減最促。謂身有光時所經時久非身光滅。乃至於今食地味時所經時久非地味滅。乃至於今食地餅時所經時久非地餅盡。乃至於今食林藤時所經時久非從彼盡。乃至於今食自然稻時。所經時久非從彼盡。乃至於今。故此減劫時最為久。如是說者。初減後增中間十八。此二十劫其量皆等。唯於減時佛出於世。於唯增時輪王出世。於增減時獨覺出世。

問施設論說。人中四洲由日月輪以辨晝夜。欲天晝夜云何得知。答因相故知。謂彼天上若時缽特摩花合。殟缽羅花開。眾鳥希鳴。涼風疾起。少欣遊戲。多樂睡眠。當知爾時說名為夜。若時殟缽羅花合。缽特摩花開。眾鳥和鳴。微風徐起。多欣遊戲。少欲睡眠。當知爾時說名為晝。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五

 

上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下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舍國靈鷲山中,與...

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覩纖毫以齊彰。...

鞞婆沙論

鞞婆沙論卷第一 阿羅漢尸陀槃尼撰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

施設論

施設論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傳梵大師...

舍利弗阿毗曇論

舍利弗阿毘曇論序 釋道摽撰 阿毘曇。秦言無比法。出自...

阿毗曇心論

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勝造 晉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

佛說分別緣生經

佛說分別緣生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教大...

【註音版】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止觀大意

止觀大意 唐天台沙門釋湛然述   因員外李華欲知止觀...

佛說彌勒來時經

佛說彌勒來時經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舍利弗者,是佛第一...

佛說水沫所漂經

佛說水沫所漂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

釋淨土群疑論

釋淨土群疑論序 屯田員外郎平昌孟銑撰 虛空無際。天地...

眾經譔雜譬喻

眾經譔雜譬喻卷上 比丘道畧集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佛說梵摩難國王經

佛說梵摩難國王經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錄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慈悲藥師寶懺

慈悲藥師寶懺...

【佛教詞典】羯羅拏蘇伐剌那

(地名)Karṇasvarṇa,國名。南印度之境。週四千四五...

【佛教詞典】伺

(術語)心所法之名。梵語曰毗遮羅Vicāra,舊譯為觀,...

一切災害的原因是什麼

現在社會上災害很多,水災、風災。在我們大陸上風災很...

無「我」讓心靈不受到傷害

人生在世,心靈常常受到傷害,傷心、傷感、傷痛經常折...

妄念是業障重的一種表象

人如果業障重,妄念(雜念)就多,平時心浮氣躁,不得...

普賢菩薩行願無窮 分身塵剎度眾生

普賢菩薩,行願無窮,分身塵剎,隨緣教化眾生。據史書...

財富的應用

經濟學是研究經濟的活動。經濟活動是廣義的說法。從某...

開悟是怎樣的一種境界

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

佛陀教我們如何放下對子女的貪著

中國的父母從好的方面來說對子女非常負責任。從不好的...

挨打不如找打

落後就要挨打,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如何進步,避免挨...

真假出家人

什麼叫沙門?沙門翻咱們華言叫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

佛法的大意

一、學習佛法以增進道德 增進道德是佛教的戒學。戒就是...

放生與放死的尷尬

放生本身是件好事,這其中不僅包含著對友情生命的尊重...

堂上二老是活佛

明朝的時候,有個安徽人叫楊黼(fǔ),是一個非常虔誠...

【視頻】《金剛經》法鼓山念誦

《金剛經》法鼓山念誦

【視頻】《百喻經》聆志居士念誦

《百喻經》聆志居士念誦